大学生心理电影观后感

以家庭喜剧, 或者家庭伦理剧来概括这么一部片子大概有失偏颇。表面上, The Descendants 讲了一个夏威夷地主后裔在妻子濒临死亡的时候发现她出轨的事实,而他在种种挣扎之后终于平静地送走了妻子并带领两个女儿走过了这段痛苦的故事。 但这部电影不叫 "The husband and wife" 或者 “The Fathers and daughters", 却叫做 ” The descendants", 很明显,家庭伦理只是个外衣,它要讲的无关风月,而在信仰。对于家庭和爱人的坚持,就如同对所生所长,养汝育汝的土地和传统遗产的信仰。
电影开篇便交代,他忙于公务,无暇家庭,与妻子长期冷战,对女儿无甚了解。妻子出事,他不知所措,突然间意识到家庭的重要,决定等妻子康复后他们重新开始。医生却告诉他一切为时已晚,他的妻子不得不被拔掉生命支持系统等死。他痛苦地寻回与母亲关系恶劣的叛逆的大女儿,告诉她母亲所剩时间无几,要大女儿好好对待母亲。大女儿再也忍受不了心里的煎熬,告诉他自己与母亲交恶是因为母亲出轨被她亲眼看到。他一无所知。他吃惊,他不可置信地愤怒。他不愿相信,直到从妻子最好的朋友那里逼问出真相:如果不是这场事故,她几乎马上就要提出与他离婚。
与此同时,他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土地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新的度假村,宾馆,住宅区都在想他们伸出橄榄枝。他是决策者。对这块土地是出售还是继续持有被提上了家族的议事日程。
他从妻子的朋友那里问出了一个名字 : Brian Speers. 在和大女儿“共谋” 后, 一家人踏上了打着旅游旗号寻找妻子奸夫的旅程。 碰巧的是,Brian Speers 是个 real estate agent, 而且他们家族的土地正是要卖给 Brian Speers.
这里电影的暗示已经相当明显。妻子出轨 Brian Speers, 而他们家族的唯一宝贵遗产,土地, 也将面临被出卖给Brian Speers 的命运。 他要以何种心态面临濒临死亡的妻子,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送走与他曾经相伴相知的爱人,要怎么决定这块土地的从属,特别是,他要怎么面对,这些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事物将要出走而去的 Brian Speers? 第一次他们偷偷来到Speers家门前,大女儿问他:what do you want to do ? 他无措的嚅嗫:“I just want to see him.” 将一个心力憔悴中年男子的无奈心酸,落寞懦弱表露无疑。也就是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乔治克鲁尼脱去了那个永远嘴边带着玩世不恭的笑容的好莱坞花花公子的放浪形骸,融入了这个真实的中年男人。
戏剧高潮无疑出现在那个对峙。他矛盾于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最初死命压抑心中的魔鬼,想要扮作好人,告诉他妻子爱着的这个男人,她要死了,请你去看

她,和她说声再见。然而他终究没能忍耐。他纠结于他们什么时候相遇,是不是去过他和她的卧室。他问他是否爱她。 他的眼神透着绝望,不甘,更多的是矛盾,深深地矛盾。 他希望他不爱,若是他们两情相悦,他便真真成了局外人;他又希望他是爱的,他的妻子的爱也曾得到过回应,他所爱的人被人珍视着,哪怕他已经无法在她身边。Brian Speers 回答:I think it's just sex, but she took it too seriously. 至此,他再没什么话需要对情敌说了。她还是他的,即便她的心已经不在,但是,她是他的。
他带着女儿站在坡顶鸟瞰他们的土地。 他说,他从没为他们的土地付出过任何心力。 他把它的拥有视作理所当然,直到快要失去它。
他俯身在妻子唇上落下最后一吻。他说,goodbye,my love, my pain, and my joy. 泪水滑过脸颊,落在妻子的眼睫,他用所有的爱和包容,送走了她。
但他终于明白,他的过去,他的遗产,他的土地,他从祖辈那里继承的一切,是他生命中的意义。他相信没有人能比他更爱它。 他的堂兄提醒他,七年之后这土地就到期,那时你就没主动权了。 他说: we will figure out a way to keep it. 她没给他留住她的机会。这次,他会为了他的土地,奋力一搏。
在遭遇了人生的背叛和特殊的境遇后, 能不能始终维护最初所爱, 能不能坚守原来的信仰,能不能留住那颗不曾受伤的赤子之心。能不能原谅,能不能感恩,能不能终于懂得重要的是什么。The descendent, 把一个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包容和重新开始的故事,讲得欢乐,讲得隐忍,讲得潸然泪下。



一如我昨天看过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结尾,导演佩恩的《后人》的结尾也以默片的形式结束,在长达10分钟的结尾中只有短短的三句台词。父女三人坐在沙发上面对观众看着电视,默默吃着冰激凌,冰激凌碗在父女之间默默传递,没有语言,只有音乐,这就是导演给我们的结尾,一个弥漫着淡淡的家庭温情的片尾。其实,这种默片的形式从临终告别和父女三人在小船上撒骨灰就开始了,当马特将妻子的骨灰倾倒进大海时,对女儿只说了句“就这样吧”,此时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就像陶渊明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才是大师的手笔。

电影情节并不复杂,马特,夏威夷考艾岛土著国王的后裔,一位总是忙忙碌碌的中年男人,一个律师,妻子在一次帆船冲浪中撞到游艇成了植物人。他从高贵的曾曾祖那里继承下夏威夷考艾岛二万五千英亩(占考艾岛的7%)未被开发的原始土地,但这土地的使用权如今只剩下7年,他打算出售这片土地。他后来从女儿那里

得知妻子出轨,于是和两个女儿踏上了寻找妻子情夫布莱恩的旅程。他找到了他的住处,也得知与妻子有染的布莱恩恰恰是土地的真正买主,这就意味着在马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家族唯一的遗产正是要卖给布莱恩——妻子的情人。他带着女儿来到布莱恩的家,戏剧高潮无疑出现在两个男人的对峙上,按照我们常规的套路,我会预想马特会狠狠揍一揍这个情敌,但事实上,没有对峙,没有肢体冲突,更没有像他女儿的男性朋友席德说过会“把那家伙的蛋蛋放岛梳妆台上,然后用狼牙棒狠砸一通”,他们只有言语交锋。这依然是一个关于爱与不爱的老调,但《后人》老调新弹,从布莱恩的嘴里确认了妻子爱着其貌不扬的布莱恩,并要与他离婚和布莱恩结合。按照我们常规的套路,我会预想马特会痛苦万状,但马特告诉他的情敌布莱恩,他的妻子,同时又是布莱恩的情人就要死了,他叫布莱恩来病房看她最后一面。出门后的马特报复式地深深地吻了一下布莱恩的妻子,我不清楚这是导演的神来之笔,还是克鲁尼随着剧情的发展的尽性而发。这的确是一个神来之吻。

布莱恩最后没敢来,而是他的妻子代替丈夫到病房来看望马特的妻子最后一面。她痛哭着说她宽恕了自己的丈夫,也原谅她的情敌。而马特,按照我们常规的套路,我会预想他此时此刻要以何种心态面临濒临死亡的妻子?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送走与他曾经相伴相知又背叛过他的爱人呢?剧情的发展又完完全全超乎我的预想,没想到最后马特俯身吻着已成植物人的妻子,轻声说道:

“Goodbye Elizabeth,goodbye mylove,my friend,my pain,my joy,goodbye…… ”(“再见了,伊丽莎白,永别了,我的爱人,我的朋友,我的痛苦,我的快乐,再见……”)

乔治·克鲁尼的表演此时脱尽了那个总是嘴边挂着玩世不恭笑意的好莱坞放浪形骸的帅哥的形象,将自己完全融入进烙印着婚姻与家庭悲伤与无奈情绪的真实的中年男人之中。这一临终告别注定要写进世界电影史中,可谓电影史上一个神来之别。

表层看来这是一部美国式的家庭伦理片,有夫妻之间的隔阂、冷淡、背叛,父女之间的隔阂、矛盾、温情,亲朋之间的利益、疏远、关怀,五味杂陈的家庭味道何尝不是社会味道: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恋人、朋友、同事本质上是疏远的、隔阂的,时而间杂着利用、背叛与欺骗。可想马特在面对妻子出轨、女儿逆反时的无奈与无助,夜里失眠竟然向女儿的男性朋友,一个17岁的男孩席德问怎么办:

你要是我,你会怎么做?怎么教育我的女儿?怎么处置我们在找的那个家伙?

假设《后人》的立

意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它就只能算是一部让我对人性感到绝望的悲情剧,我继续深究,其实影片更深层的是宗教式的宽恕。

影片让我看到夏威夷旖旎的风光中淡淡的人情,连知道因帆船撞到游艇成为植物人的妻子出轨后,甚至在直面自己的情敌时,马特的愤怒都显得引而不发,含蓄内敛得令人难以思议。这不是马特懦弱,而是宗教式的宽恕,也有走向自我内心的忏悔。况且,导演一再在影片总穿插着夏威夷带有海洋气息的音乐小调,总是适时响起,化解了人物的愠怒,也稀释了我看此片时隐隐约约冒出来的绝望之情,将之化为淡淡的忧愁。正如片尾临终告别时马特含泪对妻子说的那声情并茂的话,宽恕的襟怀将甜蜜的以及不堪的过去都包容了起来。最后又以默片的形式让父女坐在一条小舟上默默地撒骨灰,父女三人坐在沙发上,默默地传递着吃冰激凌。一切纷乱与纠结都复归宁静,回归平淡的家庭温情,这才是祖辈留给他们后人的最好财富。

伴随着片尾字幕,有非常好听的夏威夷音乐,这音乐又让我继续想,电影似乎又暗暗给了我一个未解的悬念:假设马特的妻子没有遭遇那场事故,没有成为植物人,而是一如既往地是一个充满激情、乐观,迷恋投入对瞬间的绝对享受的女人与妻子,和别的男人有染,且要打算与丈夫马特离婚,马特,这位夏威夷考艾岛土著国王的后裔,这位总是忙忙碌碌的中年男人,这位律师,他会怎样?也许,只能用他将妻子的骨灰倾倒进大海后对女儿说的句“就这样吧”来解答吧?不这样又能怎样?就这样吧。
人性的复归

——观《冲出逆境》之菲舍尔心理成长后感

案例简介:
主人公安东尼·菲舍尔是一名25岁在役水兵,常因小事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愤怒,与上级、同事之间打架生事,多次被降职、关禁闭,屡教不改。最后军官只好让他到海军精神病医院作一次心理评估,以决定是否该让他继续留在海军之中。在经过治疗师杰罗姆的治疗下,重新回忆往事,揭开了童年的种种不幸遭遇和体验,经过艰难痛苦的心理成长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女主人公谢丽尔无私的支持、鼓励、和帮助,而且一起寻找他的家人。最终菲舍尔完成蜕变,冲出逆境,心灵得到了升华,回归到人的本性,按人的本性的要求去生活。



成长历程:
为便于分析,我把心理成长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治疗前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菲舍尔已经因为打架多次降职、关禁闭,但始终没有改变过来,并归结于他人的原因,这只不过是在“教他们”。由此可见菲舍尔的自我已经异化了,常常通过

歪曲、否认经验,以寻求自我一致性,而非依靠机体评估去评价经验,达到自我实现。



二、治疗评估阶段:
这是开始接触治疗的阶段,也是了解菲舍尔心理的开始,并在这一阶段中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次治疗,菲舍尔就拒绝接受治疗,始终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困扰,是被迫而来的,并非自愿,以一种不合作态度对治疗师说话,这是他也同事、上级处事的惯用方式。就我个人的感觉和从相关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书籍所了解的知识,每一个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都会以他惯有的方式和治疗师接触,能够从这种开始关系中能分析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第二次治疗菲舍尔是被卫兵带过来的,这一次激起了他更大的抗拒,情绪也随之暴发,但迫于命令和以往的关禁闭的经历,使他认为沉默最好的方法。整个过程都是以沉默度过。
第三次治疗是一个转折点。菲舍尔以沉默为开始,但因为咳嗽,受到了治疗师积极的关注。菲舍尔此时可能感到治疗师的反应不同于他人(上级、同事,即他愤怒之后都会受到惩罚),对他的反应不仅没有惩罚而且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因此使他减少了防御,开始以一种较为合作,并希望尽快离开(强调三个疗程,背后原因可能是因为害怕建立亲密关系,从后面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这点,他一再逃避谢丽尔的主动接触,也没有多少朋友,更没有好朋友,在耶西死后)的态度与治疗师交流。在引导之下,菲舍尔说出了一个重要的感受,童年像下雨天,并谈论了他童年在养母塔特夫人家受虐待的并被骂为黑鬼的事情。其中有两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我曾经许多次尝试过让她喜欢我,但一次也没有成功过。”“塔特夫人曾经让我们(三个被收养的孩子)相互对立,因此我们开始讨厌对方,但现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很恨我们自己。”这让我想起以人为中疗法的关怀和尊重等价值条件,正因为小时候这样的事情发生,使菲舍尔的自我发展受阻,他反复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体验这些价值条件,归终内化成了,使自我异化了。这成了菲舍尔的症状根源之一。在这一次治疗之中能够发生转折,这应该得利于治疗师杰罗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特点的反应。如共感理解、真诚一致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且不下任何诊断标准,即不以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评论菲舍尔,创造了一种能够让他不感到威胁和限制,能够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围。
接下了的一次治疗没有深入地进行,因为三个疗程的评估时间已经结束,杰罗姆认为他仍可留在海军当中。但我觉得这次治疗结束之后,已经给予了菲舍尔

很大的希望。而且对治疗师产生了很大的信任,也就是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为下一步深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他接受治疗师的建议认真地去阅读《奴隶社会》可以看出这一点,也可从后的打架之后到办公室的对话“我认为我只是开始呢!”“我要干什么,指挥官?因为我不知道要去做什么,我不知道去做什么。”中行到证实。



三、深入阶段:
菲舍尔在看治疗师给他的《奴隶社会》时候,与其它水手发生冲突再次打架了,并跑到杰罗姆的办公室发气,此时他感到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他是那样相信治疗师,但是却没有帮助他解决问题,还是原来的那个他,一个愤怒、易激动的黑鬼。从中也可以看到菲舍尔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毛病,并希望改过,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心情,内心冲突非常严重。杰罗姆是明智的,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决定用额外的时间来帮助菲舍尔,表现出了很强的责任心和敏感性,并使自己做到真诚一到,所感所想真诚地表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咨询关系使治疗进入了更深的层次,治疗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也得利于在这过程当中发生的三件事的推动。
第一件事情是谢丽尔接受了菲舍尔的约会。谢丽尔的主动热情,使菲舍尔体验到从没有过的亲密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机体智慧反馈的机体评估,便他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当中来,此时的他已经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去面对治疗师和自己,能够坦诚地交流先前的经验和体验,对经验采用开放的方式接纳,较少取舍、歪曲和否认了。
第二件事情是在墨西哥湾,一个娱乐休闲场所因为“处男”的性玩笑再次打架而被关禁闭。经过这一事情,深入地讨论了菲舍尔小时候受到塔特夫人的表妹的性虐待,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成长,因为这个时候也是他也谢丽尔交往的关键期。这极大地推进他改变的进程,从他与谢丽尔的交往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三件事是受邀参加杰罗姆家的感恩节。这一次深深剌激了他,因为家对他来说一直是那么渴望,但又不敢去面对。治疗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建议他寻找他的家人,只有经历过之后,才能解放他自己,即彻底接纳自己。此时的菲舍尔也很得很真实了,做到了自我的一致性。基本上完成了人性复归的过程,治疗师也意识到了这点。一首优美的《谁为那孩子哭泣》小诗,非常准确地表达他对自己接纳和为自己负责的成长之后的健康心理特点。



四、结束阶段:
菲舍尔的日语学习班毕业了,他的治疗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治疗师杰罗姆清楚地意识到这点。但是在治疗师向菲舍尔说

明结束的时候,他再次情绪化了,感觉又一次被抛弃。治疗师是高明的,他敏感地抓住菲舍尔暴发的原因,意识到他内心的冲突,接着讨论了菲舍尔没有说过的有关好朋友耶西的死,及对他的所产生的影响。重新让他以现在的成熟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事情,纠正异化了的自我。这样的结束是成功的,治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但菲舍尔还有很长的路靠自己去走。



五、结束后阶段:
菲舍尔经过了治疗已经很清楚自己的问题了,也解决了大部分,但还有最困难的一步要靠自己去走,去寻找自己的家人,母亲,只有走完这一步才会得到彻底的解放。他的勇气是可嘉的,在谢丽尔的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之路。他回过塔特夫人的家,找到了叔叔家,以及他的母亲。并且在叔叔家里实现了一直以来在心底的梦想,一个温暖热闹的家。菲舍尔彻底在这一刻彻底很到了解放,冲出了逆境。正如他所说的“我不是圣徒”“那很幸福,我找到了我的家人,找到了我的母亲。我已经从心里原谅了她。”
是的,一个成功的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案例结束了。但我们学习咨询也治疗的路刚开始。江老师的讲义中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学习以人为中心疗法最好途径就是作为一个当事人去亲自参加治疗。一次完整的治疗经验要比文字描述有用的多。”
看过很多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书,理论了解不少,但从未有过亲身经历,总也弄不太明白,更不能联串起来。这个案例虽然不是亲自参与,但影片生动具体地展现了整个治疗过程。把我心中有关咨询关系、自我形成、心理失调和心理适应障碍、治疗师的要求等等的迷团都逐一打开了,感悟很多。也才感觉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真实性。 安东尼·菲舍尔(德里克·卢克饰),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他先是被送进孤儿院,后来被一对夫妇领养。在养父母的家中,菲舍尔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不仅被养父母滥施以私刑,还被没有血缘的“姐姐”折磨。不幸的遭遇使菲舍尔养成了暴虐的性格和仇视女人的心理。
长大后的他,来到海军服役,因为性格问题经常引起麻烦。于是,他被命令接受军中的心理医生杰罗姆(丹泽尔·华盛顿饰)的心理治疗。
治疗的过程是艰难的。开始的时候,杰罗姆甚至无法了解菲舍尔的真正想法。直到后来通过慢慢接触,用感情的力量感化他,两人才渐渐开始了真正心灵上的沟通。而黑人女孩谢莉尔(乔伊·布赖恩特)、杰罗姆夫人(萨利·理查森饰)在菲舍尔转变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是她们温暖了菲舍尔的心,让他摆脱了儿时的阴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航标。

P.S.

一个好的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立体的。Matt King不消说,他的行为就是个矛盾集合体。他恨,是因为爱得深;他想装好人,可却压抑不住自己的报复心;他大骂妻子,却不允许任何其他人包括女儿,说她一句坏话;他说卖不卖土地我随大流,可最后却令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坚持。叛逆聪慧的大女儿对母亲有怒有恨,在得知母亲将要去世的那一刻,伤心,悔恨,和仍无妨原谅母亲的痛苦,集结在脸上郁结于心头,只能靠沉入水底去掩饰那一刻的慌乱无措。大女儿的男朋友sid刚出场时言语白痴惹人生厌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到爪哇国,到了最后同样直言不讳的行径竟然莫名可爱。外公老人家仗着自己辈分儿大,撂的都是狠话,说得也只是一个父亲爱女儿的心情罢了。人性的矛盾和多面,这个故事讲透了。
《点球成金》的男主角比利·比恩(布拉德·皮特饰),不仅是美国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的总经理,他也是一个“特立独行”、“思维怪异”的家伙。就是在这样一个经理人的掌控下,在他一切的行事和工作当中,几乎皆不按常理出牌,处理一切皆采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的方式。就是这样的比利·比恩,却按照他自己所谓的对事物真谛的顿悟,对一切惯例常规的打破之后,却成功组建和塑造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棒球队。在竞争激烈的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简称MLB),他的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无论在人员和物质配备以及资金实力上都仅仅是“下三流”之列,然而,就是凭借比利·比恩的“出其不意”和逆向思维的管理方式,在好友彼得·布兰德(乔纳·希尔饰)的帮助下,在召集和物色了一批表面上看去都身怀缺点、性格偏癖,但骨子里却都拥有在棒球运动的某方面的超强能力的队员,以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在一片批评与质疑声中取得了骄人的比赛成绩,甚至达到了比肩实力雄厚的纽约扬基队的程度。

该影片中组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棒球队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毫无疑问该项目的项目经理为男主角比利·比恩。整个影片讲述了项目经理如何在外部各种条件都不利的情况下带领项目团队的所有人员取得成功的过程。该项目经理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善用人才

在辨识人才方面,比利·比恩可谓是独具慧眼,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发现了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的彼得·布兰德,于是果断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团队中来作为团队的球员分析师。比利·比恩对其充分的信任和理解,让他们两人的智慧发挥了“1+1>2”的系统协同效应。同时,他们懂得去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以较低的价格挑选了一批表

面上看去都身怀缺点、性格偏癖,但骨子里却都拥有在棒球运动的某方面的超强能力的队员,让其在项目团队中进行优势互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利·比恩善用人才是该项目能够获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团队在选择球员时利用了统计学的理论,同时对球员的安排也采取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虽然在当时,利用统计学理论来经营球队受到批判,但是比利·比恩和彼得·布兰德充分里运用他们的智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最低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产出。虽然团队成员是情感动物,不能用数字和公式来进行计算和安排,但是有时候适当运用科学理论对团队的构建和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三、坚持的信念

比利·比恩和彼得·布兰德的用人方针和团队组建方案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比利·比恩却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因为舆论阻力的存在而放弃或妥协。这种坚持有点近乎疯狂,但却体现出了比利·比恩的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团队的组建方式是对以前方案的一种颠覆,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经理需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团队重新组建之初需要这种疯狂的坚持,关于对团队的柔性管理是团队发展逐渐稳定之后再着重思考的事情。可以想象,如果比利·比恩在整个过程中有丝毫的犹豫或不坚决,那么这个团队的独特运营方式不会获得成功。

四、对团队成员的激励

该团队在一开始比赛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成绩,作为一个新组建的团队而言,此时团队成员的士气必然会受挫。比利·比恩由于之前不与团队球员私下接触的一贯做法,在当时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但是最后为了整个团队的利益,他克服了心理障碍,做好了一个项目经理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他熟谙每个球员的优势和软肋,说话击中要害,具有丰富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再加上最后他克服自己内心对赛场的恐惧,毅然走到赛场亲身观摩比赛的进程,也算是对团队成员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对棒球这项运动,从规则、球队名称到球队营运模式,甚至连明星球员都一窍不通的我,看着那些带着手套的,拿球棒的,扔球的,真的是一头雾水。但好电影是不是就是这样,用别的切入点带你进入真正的核心,不妨碍你在潮起潮落娓娓道来的情节中感动。

看完后我对大灰灰说,强者的人生是不是就是这样,不论人生有多少个拐点,有多少的跌宕,仍然能以最诚恳最忍耐的心面对,并且坚持,坚持自己的人生要成就有意义的事情。

斯坦福的全额奖学金,还是球探许

诺给自己的一个貌似灼灼熠熠的未来加丰厚的薪金。比利后来说,他为钱做过一次错误选择。所以他后悔过吧,因为那些根本不知道你的潜力是什么,只是因为传统评判标准来判断你的价值然后说我知道你的潜力是什么的人,改变了他人生的走向。
很喜欢关于比利进入联盟中后表现的闪回,从第一年有所期待,没有击到球会失望,到第二年的焦虑缺乏自信,到最后的绝望,仅仅从比利的脸上,你就可以明白他承受的,他失的,他被辜负的,但就像旁白所说,他仅仅是无数个以为会成功但是失败了的众多年轻选手中的一个。
所么令人沮丧啊。相信自己到不相信自己。

在比利遇见皮特之前,他不知道统计对于棒球的意义,但是他一定质疑过传统的选拔球员交易球员的标准。幸运的是,他遇见了皮特,就像夏洛克遇见花生,真美好和命中注定,注定成就什么,哪怕只是自己的人生,应该说,简直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解决了层层困难,还是在季后赛中输了,媒体开始倒戈,忘了破纪录的20连胜,忘了曾经的赞誉和期待,陈诉他们眼中冰冷的事实:比利创造的体系是错误的。
还好有伯乐,因此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虽然最后赢得是红袜队,但是间接肯定了比利的观点和体系。他做到了,他成就了自己所说的有意义的事情。
我认为,聪明绝伦的皮特告诉比利的那个隐喻让比利做了最后的决定:留在奥克兰运动队,因为自己已经打出了那个全垒打,再往哪个方向跑已经不重要了,那么就待在更能让自己温暖的地方吧。

是不是人生有时候就像那个不知道自己打了全垒打的杰米,以为自己还在原地兜兜转转,其实自己实现的远远超过想象。呵呵,我说这个话好像阿Q精神似的诶。

现在心里还是有点感动。现在这个阶段,总容易把电影看成励志片,看见电影里的人,人生也有缺憾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和失败也有潮起潮落,会经常产生那么一丝丝的共鸣,然后再看着他们坚持、努力、面对自己的胆怯然后实现自我,会觉得自己也具有这样的无限可能。
然后就会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真傻。

布拉德皮特演的真好,看见他不再通过摧残自己的帅气外貌来演戏,说明他真的忘记了外表,化繁为简,奉献了内心戏超足的精彩表演。看见最后他听见皮特的暗喻后溢满眼泪的神情双眼,哇靠,真是神了~
不过我更爱那个萌胖子皮特,哈哈,羞涩善良又无敌的理性聪明,连安慰起人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却温暖美好啊。
真心喜欢这样在简单的字里行间

中交代背景和做好铺垫的电影,没有多余的词没有多余的镜头,让观众完完全全入戏。

最后说,电影的价值观还是美国很多电影的价值观吧: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点球成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