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

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
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

JIU JIANG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院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机电一体化 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绪言 (1) 第一章简述机电一体化 (1) 1.1.机电一体化 (1) 1.1.1机电一体化的来源 (1) 1.1.2机电一体化的简介 (1) 1.2电一体化技术基本概念 (1) 1.3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大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 (2) 1.3.1、五大组成要素 (2) 1.3.2、机电一体化四大原则 (2) 1.4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内容 (3) 第二章一体化发展历程 (3) 2.1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3) 2.1.1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3) 2.2.2”发展趋势 (4) 2.1.3机电一体化产品 (4) 2.1.4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第三章21世纪机电一体化 (6) 3.1机电一体化技术近期发展 (6) 3.2我国“机电一体化” (7) 3.2.1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7) 3.2.2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7) 3.2.3工作面临的形势 (8) 3.3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8) 3.4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8) 3.4.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8) 3.4.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9) 3.4.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9) 3.4.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9)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系统 (9) 4.1机电接口 (10) 4.2人机接口 (11) 第五章一体化常见问题及解决 (11) 5.1 干扰源 (11) 5.2 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12) 5.3 场干扰的抑制 (12) 第六章探述机电一体化 (13) 6.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式的探讨 (13) 6.1.1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13) 6.1.2信息处理技术 (13) 6.1.3机械制造技术 (13) 6.1.4传感器技术 (13)

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被认为是一门学科,经过多门科学技术多年发展后形成的,也是社会机电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越来越高智能化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阔。 标签: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机电一体化被认为是一门学科,经过多门科学技术多年发展后形成的,也是社会机电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越来越高智能化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阔。接下来就从其历程、应用领域、发展前景及我国的发展形式来分时进行简要介绍。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历程 按照系统科学的构成来讲,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集机械和电子元件于一身的复合系统,因而又可称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 社会步入90年代,通信技术也趋于机电一体化。部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部分可多用,在性能上完全满足,其中最典型的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以及半导体技术,以光刻为基础并结合传统机电一体化微型化法,开创了机电一体化新分支“微机电一体化“,该技术以精密工程和系统集成为显著特点,应用广泛。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2.1 数控机床领域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已经有40年的发展历程,技术难度有显著提高,无论在结构、功能、操作还是控制精度上。其中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最具有代表性,这种结构应用多个CPU、多个主总线,结构复杂。此外还有开放性设计,这种设计使硬件体系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和兼容性,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WOP技术和智能化。根据车间实际作业状况,可以通过系统完成编程。同时可以仿真加工过程,并实现在线诊断控制、模糊诊断等智能系统。随着一体化技术的成熟,如大容量存储器的出现和软件的模块化设置,使数控功能极大丰富,同时使得CNC系统的控制功能也加强了。 全方位满足技术要求,比如只有一台机床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完成多个加工要求,并实现刀具使用检测、物料流通、机械手等的集成,统一到系统中。在系统中,分出多级网络,这样实现了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作业能力。这种数控装置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中心,并由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1]

1 总则 1.1 项目由来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标志着西咸新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西咸新区,明确了“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的发展定位,西咸新区成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作为彰显历史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最终将成为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的国家级新区。 为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实施《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有效指导和规范西咸新区建设,力争“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通过十年的建设,使西咸新区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1年12月编制完成了《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保护管理条例》和环保部令第2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该规划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西咸新区管委会委托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该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西咸新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评价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xx一体化进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最大的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 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一、xx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1、欧共体成立前的准备孕育阶段(1946年~1967年) 二战结束后,经过战争洗礼的欧洲百待废兴。昔日的一流世界帝国变成了屈居美、苏之后的二流国家。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大国地位,欧洲主要大国都有了重新联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经济的思想。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构想。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从1951年开始至今,欧洲演绎着不断扩张和深化的历史。1950年5 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史称“舒曼计划”),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定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该条约于 1952年7月25日生效。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由于受传统机械理念的影响和约束,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机械的弊端,因此,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技术,加大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 标签: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十分的激烈,我国在工业制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将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到工业行业的制造中,才会提高我国科技的技术含量,打破传统的工业行业中存在的成本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不良现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最初的阶段是简单的机械与电子的融合,在机电一体化的最初阶段人们只是具有了电子与机械相结合来运用的简单的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思想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电子与机械的相互融合。第二段时期主要是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的理论思想,虽然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把理论思想应用在实践中也仍然不能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就是电子技术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等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理论。目前,机电一体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已经实现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 二、机电一体化的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 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下,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即使是单一的产品由于功能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了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创新的投入资金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商家只需要将很少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于扩大机电一体化的使用范围,那么企业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的目标,从而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总之,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更是社会层面的需求。 (二)产品结构的创新 产品结构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产品结构上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传动方式、物理机械结构、动力装置以及周边设备搭接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产品

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 毕业论文题目: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题目:姓名专业系班级指导老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年月日 1 目录摘要 (3) 关键词....................................................3 正文......................................................3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3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4 (1) 数字化................................................4 (2) 智能化................................................4 (3) 模块化................................................4 (4) 网络化................................................4 (5) 人性化................................................4 (6) 微型化................................................5 (7) 集成化................................................5 (8) 带源化................................................5 (9) 绿色化................................................5 2、机电一体化产品.........................................6 二、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 三、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 展..................................9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2 1、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2)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真正起步是在二战以后。 二战以后,欧洲各界对欧洲联合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热情,各种统一运动风起云涌。为协调各组织的行动,1948年5月800名来自西欧各界的热衷欧洲联合的人士在海牙举行了由温斯顿·邱吉尔主持的的“欧洲大会”。大会制定了欧洲组织的最低纲领,并决定把各种力量统一成“欧洲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也行动起来。1948年3月,英、法、荷、比、卢五国签定《布鲁塞尔条约》,加强集体防卫,并派生了西欧联盟;1948年4月奥地利、比利时、丹麦、

法国、希腊、爱尔兰、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英国、瑞典、瑞士、土尔其和德国西占区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5月,布鲁塞尔条约成员国和丹麦、爱尔兰、意大利、挪威、瑞典共十国组建了欧洲委员会。 上述组织虽有全欧性质,但都是政府间的合作组织,并不具有超国家的力量。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才是向欧洲一体化迈出的最具实质性的一步。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一手策划的。1950年5月9日,在征得政府同意后,舒曼公布了他的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管理机构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负责整个制度运转的共同高级管理机构将由各国政府指定的独立人士组成。机构的决定在法国、联邦德国和其他参加国具有效力。由于不愿接受一个超国家机构的存在,英国拒绝了法国的建议,而荷兰、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和卢森堡表示欢迎。经过艰苦的谈判,1951年4月18日六国在巴黎签订有效期为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共同体不仅有独立于各国政府的自己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 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并且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关键词: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机电一体化,工作任务 核心提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二、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欧盟、申根、欧元区的区别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声称美国将竭尽全力帮助恢复世界经济正常秩序,并提出了旨在重建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战后恢复提供经济援助。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经济政策,以努力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1948年,一个非政府论坛性质的欧洲大会在海牙召开。会上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例如建立欧洲议会、制定人权宪章、设立人权法院等等。在舆论上为欧洲一体的正式开始作了充分准备。1949年,英、法、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爱尔兰以及荷比卢三国共10个国家签订了《欧洲理事会章程》,设立欧洲理事会。严格地讲,这次行动只是一体化的前奏,但是欧洲理事会的工作仍然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一些重要的协定和《欧洲人权公约》、《欧洲社会安全公约》、《欧洲社会宪章》都是由欧洲理事会主持签署的。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当时,为了限制联邦德

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 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巴黎条约》规定欧洲煤钢 共同体设立4个机构,分别为:高级权力机构(执行机关)、共同大会(咨询监督机关)、特别部长理事会(成员国代表 机构)和欧洲法院(审查执行机关的决定并审理违反条约的诉讼)。《巴黎条约》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挫。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的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 条约》;。条约规定: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建立共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6) 第一节、全息系统化 (6) 第二节、微型机电化 (7) 第三节、光机电一体化 (8) 第四节、产品网络全球化 (8) 第五节、产品绿色化 (8) 第六节、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9) 第三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0) 第一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0) 第二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11) 第四章、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2) 第一节、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12) 第二节、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12)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13) 第四节、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摘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系统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必将被赋一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汁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就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 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现。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世纪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

欧洲经济一体化舒曼计划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于1950年提出声明:“立即在一个有限的、但有决定性的方面开始行动,”即“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个高级机构的任务是“在最短期间内做到生产现代化,提高质量,以同等条件像发疯的几其他成员国销售煤钢,促进对其他国家的共同出口,均衡地改善这些工业部门工人的生活条件。”为实现这些任务,声明提出:“必须采取某些过渡性的措施,其内容是,实行一项生产和投资计划,制定一些价格平衡的办法,设立一项为生产合理化布局的专业基金;”“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并不受递减运价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然地使生产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和最高生产效率的条件。”评价:主要是为维护法国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权衡了各方面的轻重后提出来的。它从控制战争的物质条件着手,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这一计划不仅标志着1945年以来法国队的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西欧联合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谋士和基础,它在战后欧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年6月到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代表在巴黎就舒曼计划举行会议,会上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包括以下四个机构: 1高级机构 2部长理事会 3共同体议会 4法院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52年7月25日正式开始运行,在以后几年里,煤钢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罗马条约》 1955年6月,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外长集合于意大利的墨西拿,决定将经济一体化措施从煤钢领域扩展到所有经济部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著名的《墨西拿决议》。 1957年,法,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代表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两条约合称《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它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消除欧洲各国政治疆界对于经济的影响,为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一个持久和更加紧密地联盟奠定基础。”共同体的任务是,“在整个共同体内赢得经济和谐发展,促使经济不断地和平衡地扩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加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成员国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从《罗马条约》的条文看,它是经济合作性质的,没有明确提及政治一体化的问题。但六国外长在谈判和草签条约时,曾达成原则协议,待经济一体化实现到一定阶段时,就开始规划政治一体化问题,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共同体筹委会主席斯巴克根据此精神发表过一个声明称:“从根本上讲,罗马条约的制定者并不将其视为一个经济条约;他们把它看作是走向政治联盟道路上的一个阶段。”形象地比喻来说,就是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同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关税同盟计划: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取消全部关税及贸易限额,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以建立工业品和农业品两个排他性的商品市场。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四个实施原则:自动性,不可逆转性,渐进性,柔软性共同农业政策: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将采取政策性

简析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机电一体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

附件 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和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有关要求,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探索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特制订本方案。 一、设立西咸新区的重要意义 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包括两市7个区县的部分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引领大西北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打造向西开放重要枢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市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具备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条件。设立西咸新区,主动顺应西咸一体

化发展趋势,是打造大西安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二)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设立西咸新区,将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核心,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通过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科学规划建设,改善功能布局,实现中心城区与新区联动发展,走集约高效、生态良好、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 (三)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核心带动作用,带动大关中、大西北地区协调发展。西安(咸阳)大都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和重要引擎。设立西咸新区,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其引领和带动大西北的核心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构建西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推动我国向西开放。设立西咸新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欧亚经济论坛、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经贸技术交流合作,扩大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不断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建设西咸新区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工

最详细的西咸新区介绍 一、西咸新区概况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五个组团。区内现状人口约90万,城镇化水平23%。行政区划涉及西安、咸阳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 成立背景 西咸新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

发“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大城市新区之一。 发展规划 新区区位条件优越,可开发利用环境空间好,科教资源丰富,文化资源富集,有较好产业基础。规划到2020年末,人口规模达到236万人,GDP总量达1700亿元。未来的西咸新区,将成为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彰显历史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统筹科技资源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西咸新区是陕西省“十二五”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陕西省“十三五”发展的重要基础。省委书记赵乐际指出,新区建设要坚持“三保三新”,即“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建设新城区、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省长赵正永要求,新区要遵循“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规划理念,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省委常委、副省长,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泽林强调,要以现代田园城市为载体,同时实现人口承载与节约用地两个目标。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土地、财税、产业、金融等方面建立政策保障。 新区成立以来,努力做好“谋篇、布局、蓄势”三篇大文章。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战略主题,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以“大开大合”格局,构建“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的田园城市总体格局及“核心板块+田园城区+优美小镇”的市镇体系,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范式。按照“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及“集约、集成、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策划“百千万”项目工程,建设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园区、空港综合保税区、信息服务产业园、周陵新兴产业园、泾河物流交易园等十大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临空产业、仓储物流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进核心概念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 具体发展蓝图 1、建设目标 以全新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模式建设西咸新区,使其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典范,全面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品质。通过十年的开发建设,力争“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一脉相连、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基础设施完备均等、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2、阶段目标 (1)“三年出形象”(2011-2013)——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西咸快速干道拓宽改造,改善西咸出入口形象;基本建成沣泾大道、正阳大道、红光大道等区域主干络网;渭河、沣河、泾河治理初见成效;五大区域板块产业项目全部开工,板块化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内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年增长42%)(2)“五年大变样”(2014-2015)——重点进行城市功能提升。 重点开发区域城市基础配套设施齐备,区域都市农业走廊、工业走廊、旅游观光走廊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城乡一体化大大推进,统筹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五大区域板块特征明显。区域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年增长50%) (3)“十年大跨越”(2015-2020)——重点形成区域特色优势。

机电一体化特征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着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战略和目标 (3) 第三章总体布局 (4) 第四章用地规划 (11) 第五章历史文化保护与彰显 (14) 第六章城乡统筹规划 (15) 第七章产业发展规划 (16) 第八章生态体系及绿地系统规划 (17) 第九章景观风貌规划 (19) 第十章综合交通规划 (21) 第十一章市政设施规划 (24)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30) 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2) 第十四章环境影响评价 (33) 第十五章附则 (34) 附表 (3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指导和规范西咸新区建设,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规划理念和发展模式,按照彰显文化底蕴、集聚现代产业、建设良好生态、统筹城乡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路,充分发挥新区历史文化、生态水脉、资源要素和综合区位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布局、集约发展等原则,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设施现代、社会和谐、开放包容、彰显历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构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级新区。使西咸新区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典范,全面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品位。 第三条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开放创新;城乡统筹、科学布局;生态低碳、集约发展。 第四条规划理念 组团布局发展、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现代农业衬托,历史文化传承、城市特色塑造。 第五条规划范围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

WORD格式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6) 第一节、全息系统化 (6) 第二节、微型机电化 (7) 第三节、光机电一体化 (8) 第四节、产品网络全球化 (8) 第五节、产品绿色化 (8) 第六节、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9) 第三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0) 第一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0) 第二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11) 第四章、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2) 第一节、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12) 第二节、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12)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13) 第四节、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摘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系统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被赋一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 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 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汁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 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 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终达到最 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就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 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 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 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现。但机电一体化的发 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世纪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 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战后发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经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 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 一体化利益均摊原则, 精英驱动的一体化进程, 主权的集合与共享。这些特点和性质实际上表明了战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走出高度发达和疆域相对狭小的困境以及抗衡外部政治经济竞争压力而寻求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可以预见, 欧洲一体化的这种特点和性质仍会体现在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 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发展的新特点。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 回顾欧洲一体化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 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一体化主导了整个一体化的发展脉络。尽管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有多种, 即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 但最能将西欧国家或者说欧洲国家整合起来的是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有关政治合作或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及需求外溢的结果。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 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距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之词,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政治一体化并非有悖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藩篱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 会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二、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 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国家利益通常会导致对一体化政策发展的不同需求, 强求一致则有导致政策发展停滞之虞。由于任何成员国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政策问题上永远处于多数, 或说处于有利地位, 故妥协与规避就成为一体化政策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所谓规避, 即在特定政 策提案对某个或某些成员国可能具有潜在不利后果的情况下, 可考虑对该政策提案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条款进行例外处理, 也即可以不适用于这些成员国, 以换取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国同意该项政策发展。这种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或者说灵活性贯穿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始终。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创建了欧洲货币体系中的汇率机制以来, 欧洲一体化进程就包括了某些灵活性要素, 即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加入一体化进程的所有方面。80年代中期确立的申根体系明确认可不介入这些机制的成员国。20世纪90年代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继续依循并极大地扩展了这种弹性原则。如马约将两个新的政策范畴—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司法与内政领域的合作游离于欧共体的政策制定机制之外, 而由各国政府商定。这是由于一些成员国认为这两个支柱涉及敏感的国家主权, 在现阶段难以适用超国家的决策机制。这种特殊政策特殊处理的方式既照顾了成员国对其主权利益的考虑, 又保证了一体化向外延扩展的方向发展, 进而为成员国实现其整体国家利益提供了现实基础。 此外, 马约第一次将成员国不包括在某些政策领域以条约的形式给予特别的阐明。如社会政策在马约谈判过程中产生了特殊的困难。尽管有11个成员国希望给予社会宪章以坚实的条约基础, 但由于英国希望该政策领域不扩展到欧共体现存政策职责中, 导致马斯特里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