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癌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WHO将姑息治疗列为癌症治疗规划的四项重点之一。199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方案”我国自90年代推行,并于1993年下达“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

一、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

癌痛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直接导致了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癌痛患者由于疼痛对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睡眠、社交、生活乐趣等七方面的干扰随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加重,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止痛疗法虽在全球推广,且已证实了其安全性、有效性、简单性和可行性,但至今仍未普及到的全部癌痛患者受益。“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推行癌痛三阶梯止痛是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

1、治疗癌的目的

持续有效地消除癌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癌痛及其治疗带来的心里负担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2、癌痛的评估方法

①数字分级法(NRS):数字分级法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程度分级标准: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国际上通用。

②根据主诉的程度分级法(VRS分法),分为4级。

0级:无疼痛

Ⅰ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药,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③目测摸拟法(略)

3、三阶梯止痛原则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指NSAID药物(非甾醇类止痛药物)。该类药物对轻度疼痛有肯定疗效,并可增强第二阶梯及第三阶梯止痛效果,延长对阿片类药物量增加的需求或减少用量,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但该类药有“天花板效应”。只能用一种不行就改为第二阶梯止痛药物。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品主要有可待因等该药对中度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该类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被有封顶效应的NSAID药物剂量所限,当癌痛不能消除时应改用第三阶梯止痛药物。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品,主要有吗啡、芬太尼、美沙酮等,该类药物可选剂型多,且无“天花板效应”。只要能正确选择,按时给药,用量恰当并合理使用辅助药物,预防及治疗不良反应,90%以上中,重度癌痛患者可消除疼痛。

4、合理用药的几个原则

合理处方原则:对病人用药正确、剂量适当、治疗期限合理而且用药产生的危害性极小。

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无创给药(口服、外贴、直肠给药);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观察病人服药后反应并及时处理。(五项)

推荐吗非控释片为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的优点:①吗啡控缓释片为口服制剂,方便患者服药;②止痛作用强,无天花板效应;③12小时持续止痛,能让病人按时服药,不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休息;④血液浓度稳定,不会造成病人成瘾。

哌替啶(杜冷丁)一般不将用于癌症疼痛治疗及慢性长期疼痛治疗的原因:哌替啶用于急性疼痛及短期疼痛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一般不将哌替啶用于癌症疼痛治疗及慢性长期疼痛治疗,主要原因有二点:①哌替啶作用时间短,镇痛效果仅为吗啡的十分之一;②哌替啶的代谢产物中的去甲哌替啶具有神经毒性,且长期使用可以在体内蓄积,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癫痫发作。肾功能不良时,尤其容易发生中毒症状。

总之,第一阶梯止痛药是以阿斯匹林为代表的非阿片类药物;第二阶梯止痛药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梯止痛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可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效果,针对疼痛性质不同各阶段均可用辅助药物。

二、慢性非癌痛治疗原则

目前医学界将慢性疼痛的定义为:慢性疼痛导致病人抑郁和焦虑, 造成身心极大伤害, 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慢性非癌痛治疗的目的,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状。

治疗:WHO用于癌痛治疗的三阶梯镇痛原则同样适用于慢性非癌痛镇痛治疗,并强调药物(强阿片类)和非药物(包括理疗、针灸和心理治疗等)的综合治疗方法。

强效阿片类药物使用:临床大量资料表明,不论慢性非癌痛的病因如何,中、重度疼痛都可以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治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伤害性疼痛疗效确切,相当一部分神经源性疼痛病人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症状可得到明确缓解(结石嵌顿、外伤),因此在其它常用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强阿片类药物治疗。

三、应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规定,执业医师经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资格。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品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要追究责任,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针对医生的麻醉处方为淡红色)。

4、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有病历记录。

5、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擅自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药品处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警告, 暂停其执业活动, 造成严重后果的, 吊销其执业证书,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核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症部吊销其执业证书。

6、医疗机构购买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只限于在本机构内临床使用。(卫生部卫医发(2005)438号文)。

7、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者由医疗机构派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卫生部医发[2005]436号文)。

8、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其它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控缓释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卫生部医发[2005]436号文)。

9、为癌痛、慢性中、重度癌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其它剂型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卫生部卫发[2005]436号文)。

10、《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于2005年11月1日实施。目录中麻醉药品有121品种, 精神药品有130品种。

11、病人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

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者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者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2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2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操纵疼痛是患者的根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病症之一,严峻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操纵,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病症,显著影响患者的一般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医治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标准评估和有效地操纵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治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医治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体系,提高诊治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fan、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医治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医治、其他物理医治以及药物医治等抗肿瘤医治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损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损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损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损害感受性疼痛包含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精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布满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精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癌症疼痛临床控制指南

不怕疼史上最全癌痛控制指南 癌症相关疼痛(cancer pain)是指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或是特殊治疗带来的疼痛。癌症相关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造成治疗中断。近期,Annals of Oncology 发布了最新的《癌症疼痛临床控制指南》,该指南从癌症疼痛的病因、分级评估、药物和治疗手段选择等多角度进行了全面介绍。 癌症疼痛的病因 统计显示,治愈性癌症幸存者的疼痛患病率为33%,抗肿瘤治疗中患者的患病率为59%,转移性、晚期或末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患病率为64%。癌症幸存者慢性疼痛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化疗源的周围神经性病变、辐射诱导性神经丛病变、放射治疗后继发性慢性盆腔痛和术后疼痛。 一些特定类型癌症患者的疼痛患病率特别高,例如胰腺癌(44%)、头颈癌(40%)。此外,最新研究显示,任何阶段(早期或转移)癌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类型的疼痛或疼痛综合症(表1),而且56-82.3% 患者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表1. 癌症患者的疼痛原因 最新研究显示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并非仅存在生存期的最后几个月(83%),而是在诊断和急性治疗过程中就出现了,这与先前报道不符。尽管目前有很多用于评估和治疗癌症相关疼痛的指南,但是疼痛仍然是一个全球性公众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实体瘤和血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症疼痛的等级评估 患者的疼痛评估需要根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需要进行分类。表2 是患者疼痛全面评估的指南。定期进行疼痛自我报告,是疼痛症状有效性、个性化治疗的第一步。最常用的疼痛评级标准如图1 所示,视觉模拟评分(VAS)、口述描绘评分法(VRS)和数值评定量表(NRS)。

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病人的镇痛治疗指南.

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病人的镇痛治疗指南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 1.认识疼痛的主观性,尊重患者评价自身疼痛的权利。 2.建立新理念: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3.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镇痛原理。 4.了解疼痛的分类,认识及早控制疼痛的重要性。 5.了解正确评估疼痛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医务人员不能想当然地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疼痛强度做出武断论断。 在 2002 年 8 月第 10 届国际疼痛大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基本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依病理学特征,疼痛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依疼痛持续时间和性质,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又分为慢性非癌痛和慢性癌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完整的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当神经纤维受损或神经系统因创伤或疾病发生异常改变时也会产生自发冲动,引起的痛感会投射到神经起源部位。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定位较差,但多较为稳定。单用传统镇痛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如伤害感受性疼痛明显,常需联用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神经阻滞等方法。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于 2 个月),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 3 个月的疼痛。疼痛强度评估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描述。

临床常用疼痛评估方法有三种:数字分级法(NRS ),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 ), 视觉模拟法(VAS )。数字分级法用 0~10 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 为无痛,10 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此方法在国际上较为通用。 第二章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规范化疼痛处理的基本原则。 2.掌握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 3.了解疼痛相关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规范化疼痛处理(good pain management, GPM )是近年来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惟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疼痛的规范化处理原则包括:明确治疗目的,疼痛的诊断及评估,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采取有效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明确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控制疼痛的标准:数字分级法的疼痛评分<3或达到 0;24 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3次;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次数<3次。国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睡眠时无痛、静止时无痛及活动时无痛作为疼痛控制标准。 采取有效的治疗:应包括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疗法治疗疼痛一般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的主要镇痛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对于中、重度慢性非癌痛患者,采用其它常用镇痛方法无效时即可采用阿片类药物。对于癌痛患者,应按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三阶段治疗方案来指导使用镇痛药。应按疼痛强度分别给予相应阶梯的药物,如轻度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涉及疼痛科临床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提高疼痛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下面是一份大概1200字左右的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简要内容: 一、疼痛科患者诊疗流程: 1. 首诊: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主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需相关检查,应及时建议患者进行。 2. 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医生应进行科学的诊断判断,明确诊断。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4.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随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或随访的患者,医生应建立定期随访制度,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二、疼痛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1. 疼痛类型的明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医生应判断疼痛类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2.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疼痛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 3. 综合治疗: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如疼痛伴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医生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疼痛科常见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 背痛:对于背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颈肩痛:对于颈肩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颈肩功能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肌肉松弛剂、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 3. 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关节功能评估,并制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案。 4. 癌症疼痛:对于癌症疼痛的患者,应采用癌痛治疗的综合策略,如药物治疗、放疗、手术治疗等。 5.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应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镇痛药物、神经调节剂等。 四、疼痛科诊断和治疗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术后、慢性疼痛、癌痛病人镇痛治疗指南(六.4.5.1)

目录 1.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2) 2.麻醉风险评估指标 (4) 3.慢性疼痛处理指南 (8) 4.癌痛治疗指南 (14)

兔街乡卫生院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注意事项,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护。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做好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 六、建立资料汇总分析: 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标准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 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 %-80 %,其中1/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 疼痛按病理生 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 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 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 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 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 疼痛按发 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癌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WHO将姑息治疗列为癌症治疗规划的四项重点之一。199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方案”我国自90年代推行,并于1993年下达“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 一、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 癌痛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直接导致了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癌痛患者由于疼痛对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睡眠、社交、生活乐趣等七方面的干扰随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加重,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止痛疗法虽在全球推广,且已证实了其安全性、有效性、简单性和可行性,但至今仍未普及到的全部癌痛患者受益。“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推行癌痛三阶梯止痛是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 1、治疗癌的目的 持续有效地消除癌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癌痛及其治疗带来的心里负担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2、癌痛的评估方法 ①数字分级法(NRS):数字分级法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程度分级标准: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国际上通用。 ②根据主诉的程度分级法(VRS分法),分为4级。 0级:无疼痛 Ⅰ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药,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③目测摸拟法(略) 3、三阶梯止痛原则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指NSAID药物(非甾醇类止痛药物)。该类药物对轻度疼痛有肯定疗效,并可增强第二阶梯及第三阶梯止痛效果,延长对阿片类药物量增加的需求或减少用量,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但该类药有“天花板效应”。只能用一种不行就改为第二阶梯止痛药物。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品主要有可待因等该药对中度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该类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被有封顶效应的NSAID药物剂量所限,当癌痛不能消除时应改用第三阶梯止痛药物。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品,主要有吗啡、芬太尼、美沙酮等,该类药物可选剂型多,且无“天花板效应”。只要能正确选择,按时给药,用量恰当并合理使用辅助药物,预防及治疗不良反应,90%以上中,重度癌痛患者可消除疼痛。 4、合理用药的几个原则 合理处方原则:对病人用药正确、剂量适当、治疗期限合理而且用药产生的危害性极小。 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无创给药(口服、外贴、直肠给药);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观察病人服药后反应并及时处理。(五项) 推荐吗非控释片为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的优点:①吗啡控缓释片为口服制剂,方便患者服药;②止痛作用强,无天花板效应;③12小时持续止痛,能让病人按时服药,不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休息;④血液浓度稳定,不会造成病人成瘾。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xx年版) 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者痛症状;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 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1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部启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可在卫生部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2011年版).doc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

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 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 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

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

新版癌症疼痛诊疗标准规范

癌症疼痛诊断规范 ()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用和难以忍受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如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也许会引起或加重其焦急、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寻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而,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备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

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国内医务人员对于癌痛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断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断水平,积极改进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因素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 1.肿瘤有关性疼痛:由于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有关性疼痛:常用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她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其她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重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构造受损而导致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有关,是机体对损伤所体现出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涉及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体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精确;而内脏痛常体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精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

癌性疼痛处理指南

癌性疼痛镇痛治疗指南 指南的目的 癌性疼痛(下简称癌痛) 指由癌病本身以及癌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指南的目的是:最优化地控制疼痛;将其副作用、不良后果以及费用均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理、心理状况;改善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重点 该指南的重点是其基础知识、方法,诸多有效处理疼痛及相关问题的必要措施。 该指南认为,要求麻醉医师在每个医疗场所进行综合疼痛治疗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综合疼痛治疗条件不足时,指南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专家组认为针对潜在痛因的治疗能够提高镇痛效果,其治疗方法一般包括放疗、手术和化疗等。原发病治疗的问题应综合评估利弊,不在本指南的范围之内。 该指南限于麻醉医师或在麻醉医师指导下的人员应用。适用于各年龄段各类型的癌症患者。 指南的内容 一、全面评估癌痛患者 (一) 全面评估癌性疼痛患者的4 个基本要点: 1. 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疾病程度。

2. 应具有常见疼痛综合征知识。常见疼痛综合征包括但不限于骨转移、腹(内脏) 痛、神经痛(如周围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血管淋巴痛) 和粘膜炎。 3. 应具有肿瘤急症(如高钙血症、神经压迫、心脏填塞和上腔静脉综合症) 方面的知识。 4. 需充分的了解治疗癌性疼痛危象的给药方式。 (二) 实施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时的6 个要点 1. 病史:完整的病史包括内科病史、肿瘤病史、程度及预后。癌痛病史应包括疼痛性质、强度、部位、影响因素、时间特征、持续时间、疼痛过程、与疼痛有关的特征。 2. 社会心理评估:包括心理学病征、精神紊乱征象、患者及家人对疼痛的“认知”、情绪变化、发病前及目前的应付机制、家庭功能、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评估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期望和认识。 3. 体格检查:包括内科、神经科以及疼痛部位及周围的解剖区域的检查。 4. 确定病因:应当利用病史及体格检查中的发现确定可能的疼痛病因及病理生理; 5. 诊断评估:应用其他的诊断方法来确定疼痛病因及与潜在病因之间的关系。 6. 治疗计划:治疗计划应突出预期效果,说明可能的意外,包括再评估大纲并与患者商讨。 二、疼痛的跟踪观察

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7版

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7版

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7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它被认为是继心率、血压、脉搏、呼吸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疼痛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长期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重构,导致疼痛疾病的进展和愈加难以控制。 及早控制疼痛,可以避免或延缓这一过程的发展。 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原卫生部制定并发布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自该文件发布以后,在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癌痛诊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现状,进一步规范江苏省癌痛诊疗行为,特参照原卫生部发布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制定《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2017年版)。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 骨组织等所致。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

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1版

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标准 〔202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它被认为是继心率、血压、脉搏、呼吸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长期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重构,导致疼痛疾病的进展和愈加难以控制。及早控制疼痛,可以防止或延缓这一过程的开展。 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假如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才能、交往才能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体系,进步医疗机构癌痛诊疗程度,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原卫生部制定并发布了?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1年版〕。自该文件发布以后,在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癌痛诊疗程度有了较大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现状,进一步标准江苏省癌痛诊疗行为,特参照原卫生部发布的?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1年版〕制定?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2021年版〕。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进犯压迫部分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组织等所致。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 非肿瘤相关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方案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

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

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