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13《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13《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一丈见方

往下桌子环顾修缮

从上面在前面墙围绕挡明亮的样子

美景仰头端坐声音

有时农历每月十五

美好的样子

在这之前等到分家

到处对着西面厨房吃饭

不久总共两次曾经喂养去世母亲

”妪

曾经经常你的这里

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

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成童

看望你的整天等到

关见效音节助词朝板

曰:

来回头看

哭泣

以前关窗凭借

总共大概

后五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吾已经写了出嫁靠在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回娘家探亲各个

精神依靠布局,样式

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亲手伞盖

【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室始洞然(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以当南日(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2)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3) 吾儿,()久不见若影(省主语“吾”)

4) 使()不上漏(省兼语“之”)

5) 明月()半墙(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介词“于”)

7) 垣墙()周庭(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寓意/主旨】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写作特点】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文言文及翻译

此篇文章选自归有光先生的《震川先生集》,小编整理了《项脊轩志》文言文原文及《项脊轩志》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和这篇的把握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a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 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 “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地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 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 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二、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往往 ..而是到处、处处 余久卧病无聊 ..精神无所依靠 瞻顾遗迹 ..旧日事物 余自束发 ..指儿童时代 三、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 垣墙周庭(垣墙,砌上围墙)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一词多义: 以 以当南日(用来,连词,表目的) 执此以朝(用如“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 顷之(音节助词,衬字,补足音节,无义) 儿之成(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然 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前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 西 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 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 得 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 已 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 已为墙(然后,副词) 当 以当南日(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 书 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 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 欲食乎(吃,动词) 大 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 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 自 余自束发(从,由,介词) 自语曰:“…”(自己,代词) 归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 吾妻归宁(归,返回,动词。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 始 室始洞然(才) 始为篱(起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深刻 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采纳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逐渐深入,点滴理解;采纳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和生的亲和力;在教授知识的 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入情 1﹑很多文人的书斋名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寄托了个人的情怀,请说说大家熟知的几个书斋名的什么深刻寓意: “稼轩”: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聊斋:蒲松齡,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 饮冰室:梁启超,《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和?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惜抱轩: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

晦庵: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2﹑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拟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吗? 明确:一是说它屋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因为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归有光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和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和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和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4﹑”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5﹑《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姚鼐《古文辞类纂》:”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二﹑诵读明情 1﹑播放多媒体朗诵,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注意读音的字: 项脊轩庖呱呱而泣老妪迨 先妣象笏爨姊妹扃牖 2﹑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⑴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明确: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高中语文高一《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姚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习本文,首先解决 三个问题: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关键词。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边读边参照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并标出活用、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 语及特殊句式、难理解的句子。 2、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来,并根据这句话中的 两个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 课件展示字词的读音、难读的句子的断句、重要实词和虚词及重点语句的翻译等练习,指导学生逐一解决。(内容:略) 点评:重点字词的读音,难句的断句,重要实、虚词及重点语句翻译。学生活动充分,可见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这应该和教师平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有关系。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 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点评:这个问题,既从结构上,又从情感上,提领了全篇。 生1:“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关键词是“喜”与“悲”。 师: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 生2:南阁子。 生3:百年老屋。 师:注意这里所说的“别的名称”应该是跟“轩”一样贯穿全文的。 生4:室。 师:项脊轩原是一间普通的屋子,作者在其中读书后才成了他的专用“书房”。“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此前是“室”,此后是“轩”。“轩”,包含了作者的特殊感情。文章结尾又称 为“室”,是因为“轩”荒废了。 点评:这一字体现出的情味可谓十足,对同一间屋子的不同称呼,涵盖了内容方面的转换。至此,两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总体把握了文章,教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师: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带来了哪些特殊的生活内容? (一生朗读第一段。)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项脊轩志》(归有光) 一、实词 当: 1、他日汝当用之:以后你会用到它【当:应当】 2、以当南日:用北墙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当:挡住】 已: 1、日过午已昏:天一过中午就昏暗【已:已经】 2、始为篱,已为墙:开始是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已:后来】 过:1、日过午已昏:天一过中午就昏暗【过:偏过】2、大母过余:祖母来看我【过:看望】3、从轩前过:从轩前经过【过:经过】 二、虚词 于: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有在院里夹杂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于:在】 2、室西连于中闺: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于:和】 3、其制稍异于前: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于:比】 为: 1、始为篱:开始是篱笆隔开【为:是】 2、已为墙:后来又砌成了墙【为:砌】 3、庭中通南北为一:庭院南北是一体【为:成为、是】 4、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我隔着门板一一应答【为:作】 5、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的东边从前曾经是厨房【为:是】 6、余既为此志:我已经作了这篇志【为:作】 之:1、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呀【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顷之:不一会儿【之:音节助词,无义】 3、吾妻死之年:是我妻子去世的那年【之:结构助词,的】 4、抚之甚厚:(先母)对她很好【之:代词,代她,文中指祖母的婢女,“老妪”】 5、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之:结构助词,的】 三、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雨水也往下流【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2)前辟四窗: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3)内外多置小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4)东犬西吠: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西面”】 (5)客逾庖而宴: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宴:名词作动词,“赴宴”】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词语 号:háo 阖:hé,关闭枇杷:pípá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 婢:bì得:得到日:阳光 稍:稍微影:日光先是:这以前 迨:及,等到庖:厨房凡:共 尝:曾经每:经常兹:这,此 以:用过:探望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顷之:音节助词尝:曾经 归:旧指女子出嫁且:那么制:形式,规制 盖:伞或:或者殆:表揣测,大概 故:以前去:离开竟日:整天 二、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周,使围住 六、特殊句式

《项脊轩志》赏析讲解

《项脊轩志》赏析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旧日的,原来的。○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室仅方丈,仅:只。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雨泽下注,雨泽:雨水。泽,雨露。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注:灌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又北向,北向:朝北。不能得日,得日:得到阳光。日过午已昏。○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余稍为修葺(qì),我稍微做些修补。修茸:修补。葺,本义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使不上漏。“使”后省兼语“之”。上漏:从上面漏水。上,作状语。前辟(pì)四窗。辟:开辟。垣(yu án)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周庭:围绕庭院。周,动词,围绕。以当南日,以:介词,用。其后省宾语“之”。南日:从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影:

项脊轩志 字词整理

前置。 轩东故尝为厨判断句,介词,表示起点,, “自”)关窗)

久),能以(凭借)足音辨人。轩凡(总共)四遭火,得不焚被 )有神护者。 ),女子出嫁), 书写)。吾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二、、古今异义词 1、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2、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3、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重点词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 尘泥渗漉 ..:(渗漏) 每移案顾视 ...,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 前辟.四窗(开) 室始洞然 ..(透明敞亮)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

旧时栏楯 ..(栏杆) 亦遂增胜.(美景,光彩) 偃仰啸歌 ....(安居)(吟咏诗文) 冥然兀坐 ....(静静地端坐。兀坐,端坐) 万籁 ..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珊珊 ..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迨,等到。爨,生火做饭) 墙往往 ..而是(指到处,处处) 客逾庖 ..而宴。(逾,越过。庖,厨房) 鸡栖.于厅(休息) 始为篱,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 凡再 ..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家有老妪.(老年妇女) 先妣 ..抚之甚厚(已故的母亲) 室西连于中闺 ..(指内室) 某所.,而母立于兹.(所,地方;兹,这里) 呱呱 ..而泣(小儿的哭声) 久不见若.影(你的) 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整) 大类.女郎也(像) 比去 ..,以手阖.门(比,等到;去,离去;阖,关闭)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苏州唐惠忠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推行,课堂教学囿于预设、无视生成的现象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生成或对生成理解不当,曲解文本的错误生成和迷失目标的无效生成等问题随之而来。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会简单谈谈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毋庸置疑,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低效的,写成文字的教案仍然只是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生情况和个性解读 教学预设不能不顾学情,不能只关心教师自己如何教。我们知道,学生是一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可能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为创造,其中自然蕴涵着的情感,对此学生可能在文本解读中感受到,甚至还可能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文本的情感点,对文本的动情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 3.做好留白工作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效生成的课堂预设,不能满打满算,不能太精细,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要为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时间等不是凝固不变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变化而灵活变动,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所以,在预设中要防止经验定式,要为生成留出空间,要能及时调整,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 比如,教授《项脊轩志》一文,我设置了导语、题解、整理线索、鉴赏抒情艺术、总结课堂收获、延伸与拓展、巩固与强化七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像题目中志的含义、行文的线索是必须由学生得出的,而像鉴赏这篇散文的抒情艺术这样的学习重点,文章哪几处描写易勾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点,是不能提前设定的,只能尊重学生的课堂选择,依照课堂生成予以引导点拨。为防止对学生评议之处无法驾驭,要对学生可能感兴趣、会选到的地方做充分准备;不仅要注意大家喜爱的小轩美景妪述母事琵琶如盖等描写,也要充分考虑诸父分家这样的细节描写。另外,我在第六步设计了一个延伸与拓展环节,目的就是充分留白,给学生以生成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这一预设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生成一些非常精彩的东西,如写作体会、与旧知识的、对孝道亲情的感悟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完成自然的课堂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所有情况。有效开发生成资源、恰当寻找生成时机、科学加强生成指导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营造生成空间

《项脊轩志》知识点梳理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枇杷:pípá 扃牖:jiōng yǒu 婢:bì 渗漉:lù修葺:qì 栏楯:shǔn 迨:dài异爨:cuàn 老妪:yù先妣:bǐ 呱呱:gū阖门:hé象笏:hù长号:háo 二、通假字 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三、古今异义词 1、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2、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3、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四、重点词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 尘泥渗漉 ..:(渗漏) 每移案顾视 ...,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 前辟.四窗(开) 室始洞然 ..(透明敞亮)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 旧时栏楯 ..(栏杆) 亦遂增胜.(美景,光彩) 偃仰啸歌 ....(安居)(吟咏诗文) 冥然兀坐 ....(静静地端坐。兀坐,端坐) 万籁 ..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珊珊 ..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迨,等到。爨,生火做饭) 墙往往 ..而是(指到处,处处) 客逾庖 ..而宴。(逾,越过。庖,厨房)

鸡栖.于厅(休息) 始为篱,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 凡再 ..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家有老妪.(老年妇女) 先妣 ..抚之甚厚(已故的母亲) 室西连于中闺 ..(指内室) 某所.,而母立于兹.(所,地方;兹,这里) 呱呱 ..而泣(小儿的哭声) 久不见若.影(你的) 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整) 大类.女郎也(像) 比去 ..,以手阖.门(比,等到;去,离去;阖,关闭) 顷之 ..(过了一会儿) 持一象笏.至(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 令人长号.不自禁(号哭,大哭) 余扃牖.而居(窗户) 殆.有神护者(恐怕,大概) 或.凭几.学书.(或,有时;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其制.稍异于前(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今已亭亭如盖 ....矣(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哺乳)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有成效,通过读书得到功名)垣墙周庭:(垣墙,砌墙,周,环绕) 余扃牖而居(扃,关。原指门窗上的插销)

《项脊轩志》知识讲解

《项脊轩志》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 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远祖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项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归有光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字词汇总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珊珊可爱〝珊珊〞通〝姗姗〞,美好的样子 以当南日〝当〞通〝挡〞,挡住 一词多义 〔1〕始室始洞然方,方才 庭中始为篱起初,先 〔2〕过日过午已昏偏过 大母过余曰探望,看望 从轩前过路过,经过 〔3〕每每移案每逢 妪每谓余曰常常 〔4〕得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 〔5〕当他日汝当用之应当 以当南日挡住 〔6〕为轩东故尝为厨作为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 余既为此志写作 古今异义词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 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 余稍为修葺(余,我)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以

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前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 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 之 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 西 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 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 得 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 已 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 已为墙(然后,副词) 当 以当南日(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 然 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书 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 食

项脊轩志知识点归纳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词语 号:háo 阖:hé,关闭枇杷:pípá 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 婢:bì 得:得到日:阳光 稍:稍微影:日光先是:这以前 迨:及,等到庖:厨房凡:共 尝:曾经每:经常兹:这,此 以:用过:探望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顷之:音节助词尝:曾经 归:旧指女子出嫁且:那么制:形式,规制 盖:伞或:或者殆:表揣测,大概故:以前去:离开竟日:整天 二、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背诵(项脊轩志),课堂指导十要点

背诵(项脊轩志),课堂指导十要点 【内容提要】本文从十个方面谈了课堂教学中,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快速背诵《项脊轩志》的方法,对背诵其它诗文也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课堂背诵指导要点 我国明代闻名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写家庭琐事的典范散文,它通过有关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简洁生动,记事绘声绘色,项脊轩如在眼前,人物声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见,其文朴实感人,饶有情致和感染力,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为我国的散文创作开拓了新的题材,注入了新奇的血液。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亲切感人了,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我想两节课后,学生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是绝可不能成什么问题的。 果然,两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同学背了下来。 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此文背下来呢?我是如此进行背诵指导的。 【一】切合实际作引导,引起兴奋点。 我们常听到有的同学叹道:没有什么重大的题材如何写得出有分量的好作文呢?我现在就告诉大伙,我国明代有位闻名文学家,他没有特意去找什么大题材,却把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的琐事写得绘声绘色,真切感人,他的那篇散文也就成了千古美文。这位文学家名叫归有光,他的那篇美文确实是《项脊轩志》。 【二】跟读顺口溜,加强意象点。 一间旧书房,修葺前后不一样;〔前后特点,请勾勒出来。〕 一群小鸟儿,胆大包天不怕人;〔为何如此胆大?〕 一轮明月亮,照出美景可真靓;〔靓景是什么。〕 三个死女人,留下话语活生生;〔哪三个女人,她们各自说了什么话?〕 一棵枇杷树,看见树木思故人。〔什么原因见树思人?〕 【三】认真听录音,查找意象点。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时,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查找顺口溜中的五个意象点,在自己头脑中烙入印象。 【四】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印象点。 本文借景抒情,睹物抒情,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格调一致,情感惯通,真切感人,假设带着感情读课文,必将引起内心的共鸣,留下深刻难忘印象。 【五】概述全文内容,身临情境点。 旧书房、小鸟活动地、明月照树影、三个死女人所说的话、枇杷树。 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突出母外的慈爱。 祖母:“吾儿,久不见假设影,何竟日默默在,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那么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突出祖母的殷切盼望与切切嘱咐。 妻子: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回忆新婚生活,诸小妹天真烂漫,沉痛怀念亡妻。 六、弄清作者思路,理出背诵条理。 本文的要紧思路是:项脊轩修葺的前后变化——过渡段——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叙写自己在轩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补写婚后与妻在轩中生活的往事。 七、理解喜、悲之情,抓住对比点。 修葺前:又小又漏又暗。

项脊轩志知识归纳

《项脊轩志》知识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着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 《项脊轩志》:选自《震川先生集》。抒情散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 “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地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 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 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

亲称“先妣”。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二、词语解释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 尘泥渗漉 ..:(渗漏) 每移案.顾视 ..,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 日过午已昏.(昏,暗) 余稍为修葺.(修缮,修理) 前辟.四窗(开) 室始洞然 ..(透明敞亮)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 旧时栏楯 ..(栏杆) 亦遂增胜.(美景,光彩) 偃仰啸歌 ....(安居)(吟咏诗文) 冥然兀坐 ....(静静地端坐。兀坐,端坐) 万籁 ..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珊珊 ..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迨,等到。爨,生火做饭) 墙往往 ..而是(指到处,处处) 客逾庖 ..而宴。(逾,越过。庖,厨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