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席涛

【内容提要】经济风险是指经济需求或者经济供给的因素产生的对经济增长和运行的不确定性影响。本文从三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收入分配中潜伏的经济风险,认为只有经济肌体内部各项指标比例相对均衡,才能缓解和抵御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

【关键词】经济风险/经济稳定/制度建设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从一国经济衰退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认识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的新特征?第二,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风险与缓解金融危机冲击?第三,如何协调短期政策与长期制度建设保障中国经济稳定?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经济高位小波动运行的特征及面临的风险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首先把握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有这样三个特点:其一,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但体制还很不完善;其二,中国已经是一个加入世贸组织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但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经验不足;其三,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人口基数大,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宏观调控方法、法律制度设计和驾驭经济发展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经济高位小波动运行的特征面临严峻考验

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中有经济过热,需求拉动引起的通货膨胀,

如1982-1985年和1992-1996年的经济扩张;也有内需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如1987-1991年和1997-2001年的经济紧缩。由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中国经历了反通胀的考验,又经历了反通缩的实践。从2003年至2007年的5年中,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0%、10.1%、10.4%、11.1%和11.4%,5年年均经济增长10.6%,年度之间的波幅在1个百分点左右,总的运行特征是经济增长高位小波动,即经济增长率很高,波动幅度较小与计划经济时期的1953-1977年和改革开放时期的1978-2002年相比较,经济增长既没有形成大起,也没有导致大落,可以说是历史上经济运行平稳的一个区间。①

但这种持续多年的高位小波动增长,2007年以来发生了变化,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新的特点2007年经济高速增长,但已经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比例失调,外贸顺差过大,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过多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资产价格急剧膨胀。但到2008年第三季度,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额明显下降,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持续性下跌,市场流动性不足。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七条30款措施,部署了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②从2008

年后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观察,中国经济增长进入调整期。

(二)世界经济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承诺基本上对外全面开放。2006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除了资本账户和人民币可自由兑

换两道金融防堤大坝外,金融业已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经营已在中国不分业务和地域限制。同时,我们又尝试境内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DII),涉足境外投资。中国经济已经不是一个内江内湖的经济,而是已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我们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经济发展的快慢,经济规模的大小,重要的金融制度包括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一些经济衡量指标,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市场的重要因素。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增长或衰退、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的变化,如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到爆发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中国经济的运行和稳定,直接影响中国宏观调控的方法和力度。

(三)金融危机对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影响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融入经济全球化,我们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因为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锤炼和洗礼。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也是逐步实行开放政策,一步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和应对世界经济引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没有完善的规则和实践的经验。

但是,金融危机对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的影响,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如果世界发生金融危机,一是可能延缓了经济增长速度,只是进口或者出口企业产品受到影响;二是宏观调控具有主动性、可控性和可预见性;三是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不改变财富在本国不同所有者之间分配的性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世界发生金融危机,一是直接冲击宏观经济,冲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于经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宏观调控比较被动,政策受主要经济体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三是本国外汇储备和购买的外国主要货币形式的资产,因汇率变化导致外币形式的资产贬值,性质上是财富在不同国家的国民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年版。

简言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体经济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增长比例的失衡;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大幅涨跌;收入分配中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增

是否能够通过计量,用概率单位来表示。在奈特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险模型,比较精确地确定风险指标,使得风险理论分析向着计量化和模型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市场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来源本身的不确定性,存在着风险计量理论与客观实际脱离的现象。因此,赫什莱佛和赖利指出:“奈特认为风险是指个人根据对事实的客观分类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情形。不确定性是指不可能客观分类的情形。我们不同意奈特的划分,这种划分已经证明是不会有结果的,就我们的目的而言,风险和不确定指的是同一件事。我们认为能否进行客观分类不是关键之所在。”④

顾海兵教授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限于外部冲击所可能带来的国内经济运行风险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才使得本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缺乏抵抗的能力。但是,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应更侧重于对国外因素与传导的分析。”⑤这种理论强调外部冲击引起国内经济风险,是理论的价值所在。但经济体内部肌理和多项指标体系是否健康合理,既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前提,又是发生外部冲击的对象和结果。我们与顾海兵教授的分析与强调不同的是,更注重国内经济肌体自身各种经济比例、指标的均衡与协调。因为经济肌体自身各种经济比例、指标的非均衡地运行时,肌体本身就是脆弱的,蕴藏着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外部冲击只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演化成了经济危机。

我们认为,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经济供给或者经济需求的因素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赫什莱佛和赖利的基本观点,风险与不确定性指的是同一件事。经济稳定是指经济供给因素、经济需求因素和主要经济指标相对均衡,这既有总量相对均衡,也有结构相对均衡,而结构相对

均衡更为重要;经济安全是指防范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制度保障、操作措施和应对能力。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经济安全。因此,我们重点将经济风险和经济稳定界定在相关影响的经济供给因素或者经济需求因素,强调经济体本身内部肌理健康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均衡。在这样的界定下,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视角,分析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收入分配中已经存在的、或者潜伏的经济风险,探讨经济稳定的相关因素和保障经济稳定的相关政策、法律和监管制度。⑥

我们论述的实体经济,是以要素市场、商品市场中的价格信号能够传递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短缺或者过剩的信息,而且价格能够调节市场逐步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在经济均衡状态时,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我们论述的虚拟经济,主要是指以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为载体,通过价格预期机制,价格决定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价格上涨时人们获利,但价格上涨容易产生泡沫,泡沫过大,价格急剧下降时,市场预期破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如果虚拟经济膨胀过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就成为酝酿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第一个视角:实体经济中潜伏的经济风险

实体经济中宏观经济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理论基础,均衡等式是:消费+投资+进口=消费+储蓄+出口,这个均衡等式即要求总量相对均衡,也要求结构相对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中,国内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主要是消费不足,储蓄过高。假定GDP增长率不变和增长方式不变,要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相对均衡,一方面,过高的储蓄要转化为投资,形成了高投资,另一方面,国内消化不了的产品要通过出口消化,形成了国外需求。均衡等式就变成:消费+投资=消费+储蓄+净出口(出口—进口),净出口正值就是外贸顺差,从

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均衡。但这个均衡是,居民在收入中提高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实质上是抑制了消费需求,通过国外需求达到的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当消费率不断下降以致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只能通过出口和顺差来消化,顺差的大量增加,又会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多,从而进一步刺激投资,形成不断偏离均衡状态的恶性循环。见图2所示。

图2 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进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如果从经济风险的角度看,投资推动与进出口推动的增长模式,都潜伏着经济风险。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的经济风险表现为:第一,投资推动在当前制造经济过热,容易引起通货膨胀,遗留给未来的是生产过剩;第二,投资推动加剧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开采和浪费,使本来就稀缺的资源、能源供给紧张,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第三,投资推动形成了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后,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难以把握,容易产生经济波动。因此,高投资一旦遇到主要原材料涨价或者经济下滑,导致企业难以消化成本,或者企业转嫁成本提高价格市场受阻,或者遇到宏观调控资金链断裂,就会产生企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和工人失业,潜伏的经济风险演变成实际的经济风险。

进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的经济风险表现为:第一,受国际经济增长趋势的制约,当国际经济增长普遍降温、放缓或者萧条,主要进口产品或者出口产品受国际消费需求减少的影响,导致停产或产品积压;第二,受世界主要经济

体国家经济走势的制约,主要经济体国家面临经济放缓或者衰退,这些国家调整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汇率时,我们就要被动的调整经济政策或调控方式和方法,避免国际资本套利冲击国内经济;第三,还要受国际重要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突发公共性事件等的影响。国际上的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传递机制,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就会产生企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和工人失业的风险。另一方面,进出口推动尤其是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产生了两个最重要的直接后果,一个是形成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即政府持有大规模的外汇资源存量,产生了如何防范风险和有效投资利用问题;一个是人民银行购汇吐出大量基础货币,造成流动性扩张,产生了如何对冲流动性、控制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问题。

简言之,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之间增长比例失衡,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和进出口推动,经济增长中就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化解不确定性与风险的经济意义,就是逐步形成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的比例均衡。

(二)第二个视角:虚拟经济中潜伏的经济风险

实体经济中存在或者潜伏的风险通过一定的渠道,必然影响或传递到虚拟经济,流动性过剩就是国内国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推高虚拟经济泡沫的结果。这个传导过程是这样的:第一,出口商品,换回外汇,央行收购外汇,吐出基础货币,而这类货币除非进口,否则没有实物相对应。第二,过去几年实行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投放的货币资金长期沉淀。第三,资产证券化,未来收益流贴现为现在的资产存量,导致货币发行增加。第四,储蓄率高,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渠道少而且不畅,无法分流过多的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使经济运行中潜伏着风险,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泡沫经济。虽然流

动性过剩不一定产生泡沫经济,但泡沫经济必然是以流动性过剩为前提。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判断,是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较中推论出来的。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来自于对资产未来收益或潜在价值的预期。泡沫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预期下形成的泡沫;一类是非理性预期下形成的泡沫。我们所要防止的是后者。

非理性预期下形成的泡沫,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资产(我们主要分析证券市场和股票)价格快速攀升,从而产生对资产未来收益的过度透支。但问题的关键是,与购买后就被消费掉的商品不同,股票等资产都有兑现问题,过高的资产价格等于淤积了过高需要兑现的资金。因此,过高价格的资产如果能够不断转手交易,不兑现货款,没有什么问题,只有潜在风险。但如果预期被说明是过度虚置的,被要求兑现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资产价格迅速下跌,泡沫破灭,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大幅震动。经济繁荣时期资金充裕,非理性泡沫是其副产品。繁荣掩盖了预期泡沫,预期泡沫又制造出虚假繁荣。因此,越是繁荣,越要防止非理性预期泡沫。

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意义。首先,企业从间接融资转变为直接融资,改变了企业的产权结构,社会公众用脚投票的激励机制,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压力和动力;第二,银行从主要为企业贷款转变为建构安全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资产负债配置模式,减少银行的呆坏账,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发生;第三,扩大居民资产投资的选择范围,在风险意识与承受能力下,居民有可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财产性收入。但是,虚拟经济容易产生泡沫,放大财富效应,“假如泡沫—哪怕是局部泡沫—不断积累,绑在疯狂的股市列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若股市泡沫在某个出人意料的时间突然破裂,大量普通投资者损失惨重,很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⑦

中国的证券市场非常年轻,只有18年的历史。但中国2007年5月上证指数从3000多点迅速爬高到10月16日的6124点,之后泡沫破灭,到2008年12

月底一直徘徊在1800点左右,上证指数下跌65%以上,市值从2007年10月的32万亿元左右缩水至2008年12月底的12万亿元左右。从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看,泡沫虚化速度之快、泡沫维持时间之长、泡沫跌幅之猛,史上罕见。

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投资者权利的保护程度是资本市场长期健康运转的基础。尽管媒体、业界和理论界对中国证券市场泡沫破灭的原因找出各种理由,国际因素如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波动等,国内因素如大小非解禁、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货币紧缩、南方雪灾和四川地震等等。我们认为,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撑。供给与需求失衡导致证券市场大幅上涨与下跌,既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理性预期,也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⑧同时,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滞后、风险防范脆弱、监管方法落后,以至于业界、媒体和理论界形成“政府救市”⑨和“政府不应救市”⑩的争论时,并没有论及证券法的维护作用。规范中国证券市场,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有8个证券条例,尤其是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还有350多个证券规章,可以说法律法规较为系统。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未能防止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无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连发社论,试图传达中央维护市场稳定的声音,但收效甚微。证券市场大幅上涨与下跌,既影响投资者的理性和稳定预期,也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当法律虚置,岂有制度之成熟?当无视规则,何谈制度之稳定?

(三)第三个视角:收入分配比例失衡存在的经济风险

汇率是一种价格,是国与国之间以各自货币表示的价格体系的比较,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尽管现实经济运行中,汇率决定十分复杂。但是,汇率是由不同货币表示的不同价格体系比较决定的这一命题,是理解汇率和汇率变动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调节国际收支,既可以直接调整汇率,也可以调整价格,尤其是要素价格。

中国汇率调整对均衡国际收支的成效有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限制:一是中国的要素价格,远低于国际水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价格受计划控制,虽经多年改革开放,要素价格体系还未理顺。二是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要素价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29。三是过去经济长期封闭,没能介入国际市场竞争。在一国的价格尤其是要素价格体系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甚大时,调整汇率的成效必然受到限制,而且过多地依赖汇率调整,调整的成本很大。这是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要素价格体系水平,与国际价格体系水平不一致所导致的。

由于汇率传导机制不畅,加之要素价格的调整直接涉及利益关系,具有较强的刚性,其作用往往传导不下去。因为汇率升值,企业不会主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会增加社会保障费用,不会加大环保投入。甚至为了减少成本,企业可能出现相反的现象,抵消汇率改革的成效。所以,汇率改革,一方面一时难以解决大规模贸易顺差这一难题;另一方面一国的汇率是该国最终价格体系与他国价格体系的比较,依靠汇率调整解决要素价格过低的问题,时滞也较长。

因此,解决大规模贸易顺差,即通过依靠汇率调整解决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要缓解国外需求减少对国内生产供给的冲击,转变成国内需求。但由于劳动者收入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劳动者无

模式与投资推动增长、进出口推动增长的模式,对经济的影响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提高劳动者收入增长速度,改变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增长比例和速度,这是第一层次的意义。第二,当一个有着以十三亿人口为消费基础的市场存在,而且这个市场还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其消费潜能是巨大的。第三,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增加民生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逐步调整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劳动者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依靠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否则,投资与进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或者潜伏的风险,在某个特定时间演化成经济危机。

三、政策、法律和监管相互作用,保障经济稳定

综上所论,为了分析的简化和集中,我们从三个视角分析,即实体经济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增长比例失衡,虚拟经济中经济泡沫与资产价格波动,以及收入分配中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劳动者收入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失衡,这些经济肌体内部比例失调产生着和潜伏着经济风险,化解和防范这些经济风险,需要实体经济中形成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合理的增长比例和增长机制;虚拟经济中尤其是股市的资产价格,即股票指数上涨与跌落的波动要控制在一定幅度,避免大起大落;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较低并不能形成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就尤为关键。因此,应该协调运用宏观调控政策、法律和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防范经济风险,应对金融危机。

宏观调控政策,包括政策工具与政策方法,在如何调控、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调控上,因宏观经济环境而相机抉择,因而是短期的、针对具体目标,有较大的弹性。法律是经济社会中已经达成共识的意见以立法形成制度安排,非经正常程序不可改变,因而是长期的制度建设,是刚性的。同时加强监管,即基于法律法

规的监管,这是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首先,从宏观调控政策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已经形成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方法与特色。宏观调控经历了国内通货膨胀和经济紧缩的实践,今天面临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失衡与国际经济失衡双碰头,宏观调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构导向的产业政策之间的结合与协调,发挥政策组合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从实体经济分析,优化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的比例,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将国际需求减缓带来的产能过剩部分逐步转变为国内需求,刺激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具有可行性,尤其是政府已经通过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减税和降低相关税率政策。同时,财政支出应该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补贴和教育经费支出,财政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会产生居民大额预防性储蓄的减少效应,挤出的部分会形成国内消费需求,这也是执行和落实2008年《国务院工作规则》的任务,该规则15条规定“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2)这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大措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央行连续五次调低基准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企业生产。产业政策导向民生、农业、环保项目和铁路建设等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增长。从虚拟经济分析,我国正在抓紧资本市场的建设,企业融资方式从间接融资逐步转向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较为稳健的证券交易市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对未来价格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和透明的预期,才有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的投资。宏观调控在政策导向以及政策工具组合上,要顾及影响虚

拟经济的多种因素,尤其要观察资金的大量流进追涨制造泡沫和资金的大量流出杀跌泡沫破灭,用各种政策手段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健运行。

第二,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虽然法律基本上是框架性的,但通过国务院行政法规的补充,加强了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关键是执行和落实。在实体经济中,关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的比例失衡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人民银行法》第2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商业银行法》第34条规定:“商业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应该说,人民银行法以币值稳定为目标,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控制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用途和目标,即工商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必须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实体经济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比例失调,实际上就是如何落实法律的问题,银行贷款禁止重复投资、禁止资源耗费性投资,银行贷款应向农业行业、新技术行业、环保行业倾斜。这是通过法律防范实体经济中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制度安排。防范虚拟经济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虽然法律有规定,但我们实践较少,积累的经验较少,应该谨小慎微。虚拟经济实际上就是信用经济,供给和需求都是给予未来的资产价格预期。因此,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包括信息披露、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应该有具体实施细则。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应该规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对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避免一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和扩散,金融创新应当与金融监管工具相匹配。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真实完整规则,都应该

具体执行。

第三,加强基于规则的监管。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主要方法,法律制度建立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框架,要保障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直接干预。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问题上,主要是一个成本和效率的比较。因此,市场经济不是要不要监管的问题,而是如何监管、采用什么方法、程序监管。监管判断的基本标准是监管的效益能够证明为其支付成本的正当性,如果可以量化效益和成本,监管的效益大于监管的成本。但在经济现实中,监管的有些成本和效益都可以量化;有些成本可以量化,效益难以量化;有些成本可以量化,效益可能很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有些量化成本和效益后,可能成本远远大于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可能更高。因此,政府监管,一定要评估监管的效益和成本,通过比较监管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才可以通过监管干预市场。实体经济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的比例失衡,值得高度重视的就是投资对土地征用、出让、补偿和开发的评估不足,尤其是农用土地,既剥夺了土地承包人分享土地增值的成果,又造成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要探讨农村承包地改革的新模式,包括承包土地的使用、转让、抵押,和农民承包权的各项权益结合起来。虚拟经济中,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经营的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实行严格监管,对信息、信用、预期、风险和收益,应该有一定的评估,经营上隔离不同金融产品,防止不同金融产品的风险传递。(13)

中国经济肌体内部各项指标体系的比例均衡和协调,尤其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增长比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的增长比例,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劳动者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增长比例,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法律和监

管相互发挥作用,逐步形成国内国外均衡增长和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只有经济肌体内部各项比例均衡,才有防御和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悟出许多启示。

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刘玉玲、银监会监管一部李瀚阳、商务部外商投资司李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深圳证券交易所阙之康、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中心徐光东、贵斌威等同志参与了本文的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谨致谢忱。

注释:

①刘树成:《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见《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第4—9页。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2008年12月8日。

③《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④杰克·赫什莱佛、约翰G.赖利著:《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刘广灵、李绍荣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⑤顾海兵等:《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80页。

⑥UK Better Regulation Commission, Risk, Responsibility and Regulation-Whose risk is it anyway?(Z)London, October 2006。

⑦周小川:《中国股市泡沫令人担忧》,见《科学决策月刊》2007年第6期,第44—45页。

⑧吴晓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与政策转型》,见《财贸研究》2008年第4期,第5—10页。

⑨余永定认为,“政府确确实实应该尽可能避免对资本市场的干预,但在必要的时间,我们不应该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余永定:《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十个问题》,见《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期,第17—18页。

⑩胡舒立认为,“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见胡舒立:《何必讳言不救市》,载《财经》2008年第7期,第14页。

(11)曹映雪、康明怡:《论一般均衡下经济增长与消费者行为关系》,见《运筹与管理》2008年第1期,第94—99页。

(12)《国务院工作规则》,国发[2008]14号。

(13)夏斌:《全球经济局势变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思考》,见《中国金融》2007年第5期,第48—49页。

转自《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京)2009年2期第87~96页

日本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措施

日本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措施 摘要: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日本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措施,并与以往相比较分析了这次的政策特点,指出日本银行的政策对于确保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金融政策成本的角度评价,日本银行以注资为主的金融政策是高成本和低效益的政策。 关键词:日本银行;金融危机;金融政策与措施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日本经济也深受其害,经济下滑幅度甚至超过危机发源地的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最近,鉴于急剧的日元升值和物价持续下降,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进一步加强了政策操作力度。本文将对日本银行的政策与措施进行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这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对日本股市的影响 2006年,日本随着通货紧缩形势好转,股市不断回升,日经225种平均股价升至17000日元以上。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一些国际投资资本从美国市场出逃流入日本股市,促使日本股价持续上涨,2007年6月底,日经平均股价涨至18138日元(为本世纪最高价)。之后,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出转为下落,到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日经平均股价报收于15307日元。2008年8月降为13073日元,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引起国内外市场极度不安,使日本股市急剧下挫,9月底日经平均股价跌至11260日元。之后,10月8日、10日、16日股价下跌幅度连创新高,分别为9.4%、9.6%、11.4%,到11月底跌至8512日元,仅仅3个月就跌去35%。2009年3月3日,日本股市大幅下挫,日经225种平均股价跌至7229.7日元,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崩溃以来最低值。随着股价不断下跌,股市总值也相应收缩,2008年底,东京股市总值收缩为283.4602万亿日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200.3687万亿日元,这意味着200多万亿日元(约占当年GDP的40%)股票资产蒸发。①因此,日本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发生逆转,经营严重恶化。可见,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大大超出虚拟经济范围。 (二)对日元汇率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还引发了新一轮日元对美元的升值。2008年8月危机发生前,日元兑美元为1美元=109日元,此后日元不断升值,12月升至1美元=91日元。进入2009年日元进一步升值,2009年1月22日,升至1美元=87日元。2009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2008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 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97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方式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中国应对措施 国贸15班林棋松 21号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亚洲金融危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和对我国的影响程度,比预料的更为严重。金融风暴给此时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1998年,日元最美元的汇率创十年来最低水平,引发新一轮金融冲击波;我过年初预计出口增长10%,但到5月份却出现了在持续22个月负增长,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面临着内需不足的状况,长期以出口型这驾主要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突发其来的这场金融危机无疑造成我国出口下及降货币贬值,引起大量失业、经济萧条、金融体系紊乱等现象。 面对严峻和复杂的形式,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以高瞻远瞩和运筹为握的战略性眼光,果断科学决策,开始有条不紊的应对这场危机。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朱镕基开始实施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实施刺激经济的措施。 (一)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正是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克服经济萧条,实现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经济增长下降,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增长7.8%。 (二)外汇市场上,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在金融危机后,周边许多国家对美元纷纷贬值。而朱镕基领导的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原主要是由于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我国果断加大对骗汇、套汇、逃汇的打击力度,这大大增加了国内外投资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先后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1、注入流动性 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人流动性。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各国央行一直都在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资。自2008年9月以来,这种注资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反应更为迅速。仅以雷曼申请破产的一周为例,美国、欧洲央行、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共计向流动性紧张的金融市场紧急注入4960多亿美元。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2、金融机构国有化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对已经陷入或面临破产境地的金融机构,政府出面接管实行国有化。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已先后接管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全美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联储还通过向陷入困境的AIG 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持有了AIG79.9%的股份。在欧洲,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凭j 国政府为挽救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政府接管了陷人困境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周正业老师,领导力管理专家,团队建设专家。南京师大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历任美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欧洲最大培训公司合作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营销学院执行院长。德国政府对濒临破产的德国第二大商业地产借贷机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贷款保证。冰岛政府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该国前三大银行全部收归国有。乌克兰央行接管乌工业投资银行。此外,各国还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机构国有化计划。例如,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核心为国有化的银行救援案。英国政府将动用总额500亿英镑的“银行资本调整基金”,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注资。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也都有相似的国有化计划。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3、降低官方利率 为了降低借贷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各国央行纷纷降息。2008年9月份澳大利亚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25个基点。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进一步大幅减息100个基点,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央行降息序幕由此拉开。10月8日,全球包括美国、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七大央行同时宣布降息,降息幅度高达50个基点。这些央行减息均为“非常规”减息,因为减息均未在央行例行会}义期

中国两次金融危机

谈谈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两次危机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沉着应对,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自1997年7月,由于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发动的投机活动,以及亚洲国家自身的经济现状呈现一种狂热的泡沫经济状态,各种原因导致最后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深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在1997年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一年,从1991年以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势头在1997年受到了明显的抑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1997 年1—10月,全国共完成房地产开发184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其中土地开发投资15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6%。虽然在经历了1992—1993年的开发高潮以后,房地产投资额的增幅有所降低。 虽然整个的投资额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但房地产市场却呈现出了一派喜人景象,这主要表现在销售情况有明显改善,1997年1—10月,全国其销售建筑面积3510 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商品房销售额达712亿元,增长31.1%。其中销售给个人的为421亿元,增长41.8%,所占比重为59.1%。这说明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商品房的有效供给开始增加,而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个人购房热情高涨,并开始成为市场的主力军。 当然,1997年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由于前几年大量的房地产项目在近年来集中上市对整个市场产生的很大压力,虽然1997年的商品房销售情况较好,但仍然赶不上上市的规模使得大量的商品房积压,1996 年底积压量为6600万平方米,而1997年底估计将超过7000万平方米,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所在,而由此所引起的楼盘的价格始终处于盘整乃至小幅的滑落,更使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情况趋于困难。 虽然仍然存在不足,但总体来看,1997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过了数年的结构调整后,已经开始进入以有效供给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而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商品住宅已经开始成为个人消费的新的对象。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宣布2006年第4季度业绩出现亏损,到美国“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次贷引发的信用风险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大海啸。 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

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从事次贷业务的机构相继破产,主要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巨额亏损,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市场预计,全球与次贷相关的损失将达到1.5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美国已有13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 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尽管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地调低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将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几乎用到极致,仍然不能阻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为此,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各种非常规措施,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供给,扩大信贷规模,恢复市场信心。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 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三是启用新的融券机制。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推出了另一项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TSLF)。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证券交易商抵押资产,到期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有效期为六个月。TSLF的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证券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23283845.html,时间:2009-08-25发表评论>> 本书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起笔,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的危机,建立了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当前危机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所付的代价 现在该是我们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金融危机中吸取重要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亚洲危机是关于国内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和全球化的兴起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这种思想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了。亚洲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治理体系,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是弱不禁风的。 同样,在十多年后,全球性危机突然爆发,因为现今没有一个经济体是“孤岛”。简而言之,它是网络世界中本国的和全球的治理危机。 亚洲危机是亚洲为了进入新阶段而付出的代价,而当前

的这场危机也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而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2007~2008年显然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这是不是全球资本主义盛极而衰的标志?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目前这场危机给“美国梦”画上了问号。 因此亚洲人必须找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把“GDP热”(疯狂追求快速增长)弃之如敝屣,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既提供就业机会,又不破坏环境。 第二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如果印度和中国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G3(美国、欧洲和日本)每年增长率不足2%,那么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实力将会显著改变。根据我本人粗略的估算,亚洲在未来十年内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第三,亚洲是否准备好扮演这种角色了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去,新兴市场一直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金。亚洲之所以不得不把它多余的储蓄投资到西方去,正是因为它自己的金融系统还不足以承担对这些储蓄的配置使命。亚洲的监管结构尚待发展。要在国际货币秩序中有所作为,亚洲的政府官员们既缺乏国际意识,在心理上也准备不足。美欧之间在适当应对和营救努力方面的协调也不足。这说明,要开始考虑全球政策之前,我们还须先加强国内危机的管理和

从金融危机应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金融危机应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国虽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应对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金融危机折射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金融危机并非偶然,经济危机的总病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那些鼓吹通过私有化来张扬个性的人总是回避这样的事实:资本主义私有制其实是“消灭了十分之九个人的财产私有”。少数人为赚钱发财,总会运用资本去组织社会生产力,把“蛋糕”越做越大,以便从中切下尽可能大的一块,这就要以绝对或相对减少多数人的“蛋糕”分配份额作为前提条件。因此,“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其结果势必会形成产品过剩、劳动力过剩和资本本身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目前的金融危机虽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外在形式,但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合乎逻辑的结果,也并没有改变危机的实质。前些年曾流行一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把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的传统思想推到极致,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万能的,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市场自行调节和解决,因而主张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甚至不要政府管制,这就在客观上为次贷危机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华尔街的那些资本大亨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和个人收入,不仅冒着极大的风险,制造出无数的金融衍生产品,累积起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还千方百计鼓动消费者们透支消费,形成大规模的房市、楼市泡沫;而有关的金融系统和政府部门,又过高估计了资本运行的合理性、自律性

以及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听任、放纵和鼓励华尔街的种种贪婪、冒险行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次贷发放这只“蝴蝶翅膀”的拍动才引发了一场真正的“龙卷风”。 这场危机的发生,已经使许多人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人对“北京共识”即中国成功的奥秘、中国在世界发挥的作用也有了更大的兴趣。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几百年历史中,形形色色的危机其实都在昭示同一个道理:无论进程多么漫长曲折,资本主义终将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所扬弃。对这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洞察与把握,是马克思主义者坚定自身信仰的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应对危机中显示生机和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国际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至少发生了百次以上。其中,令国人记忆犹新的或许莫过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那场风暴来势凶猛,但当它登陆香港并觊觎中国大陆之时,一路攻城掠地的金融大鳄,却只能在中国人的强劲反击下铩羽而归。不仅如此,在那次危机中,我国出口减少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还主动向东盟国家伸出援手,对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相仿,1987年美国股市暴跌、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的长期萧条、2000-2001年美国IT泡沫危机等等,也都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同样没有迟滞中国崛起的步伐,反而转化成持续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我们在多次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的事实,已经反复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和上述危机比较,现在的危机确实更为严重。在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关系空前紧密的背景下,它的冲击使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加现实,过去少见的经济增速下滑现象业已发生。然而,比较各发达国家,正因为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保持了较大的主动性,我们也才有实际的可能来为国际社会共同抵御危机作

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

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 郎咸平先生多次说中国即将发生全面危机,这次在某地演讲,进一步使用的词句是“危机正在爆发,银行(行情专区)业首当其冲”。金融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现象。比如,这个国家货币市场利率会急剧提高,因为银行资金奇缺、亏损破产、支付提款必然大量借款,而此时货币市场必然资金奇缺,利率奇高。这种现象在目前中国货币借贷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趋势。又比如,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必然会出现大量资本外逃,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困难,本币贬值等一系列连带现象。可是,国际国内统计数据都表明,中国近几个月国际收支顺差,境外资金流入流出正常范围,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占款又在增加。这种现象正常人不用研究,一目了然。如果这叫金融危机正在爆发,那么全世界不是天天生活在金融危机水深火热状态吗? 那么,郎咸平先生说中国正在发生危机,究竟有什么根据呢?从各大网站刊登讲话内容看大体有三点。其一,交通银行(行情股吧买卖点)跌破发行价和净资产标志中国银行(行情股吧买卖点)危机正式爆发。其二,许多地方政府出现债券还款违约问题,大面积违规,付不出利息。其三,地方政府向银行体系外借钱,影子银行30万亿。上述三大根据根本不值一提。其一,近三个月内银行股价平均涨幅30—50%,按照郎先生的逻辑,银行股价上涨应当是危机消除,怎么首当其冲爆发危机呢?众所周知,内地银行股价长期低迷与股市体制有关,银行股价涨跌与银行业是否危机不能划等号。其次,说中国地方政府出现“大面积”违约,请问该数据从何而来?如果中国地方政府出现“大面积”违规,那么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必然大幅上升。从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和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看,内地银行业不良率稳定在1%的区间内,全世界最低。如果郎先生拿出证据说明该数据造假,那么郎先生所说“大面积”违约才能成立。其三,说银行体系外有30万影子银行产品危机的话有两点疑问。第一,影子银行特点是统计、监管和期限三大缺陷。在无法统计的情况下,说30万亿影子银行,危机根据不足;第二,即使银行体系外有30万亿影子银行产品,也不能把它与危机划等号,这些产品大部分是实际项目的需求,银行不贷除了贷款规模有限外,就是怕风险。这些风险转移到表外,或银行体系外,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反而利大于弊,影子银行违约案例天天有,处处有。就像银行坏账也是天天有,行行有,但只要违约率控制在一定幅度,也有统计标准,完全与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是不同的概念。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金融化日益加深,现代金融危机以多种形式出现,甚至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要从国际和国内不同角度探寻金融危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思维进行创新,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现代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金融化”。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金融创新、经济金融化又将各类金融风险叠加、放大,一旦出现局部动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涵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偿债困难、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并且金融危机越来越以混合形式呈现出来。 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往往正值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时期,国内普遍过度投资,信贷快速增长,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剧增,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区域内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更加悲观,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是二者有区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与“消费”和“生产”相对应。“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联系。从历史上看,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通常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消费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止,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出现时,生产过程就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前言:对于2008 年全面爆发的持久性强、破坏力大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危机开始不久,我国政府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正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在2008 年下半年时还在执行紧缩政策,以求让过热的经济慢下来。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主要有以下影响: (1)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9.0%,2009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 ,许多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1] (2)中国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增大 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产业增速回落,企业业绩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尤为突出的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由于订单取消,企业减产、停产、倒闭数量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新的就业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用人单位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其招聘规模大幅度缩减,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3)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美元汇率在美国股市急剧下挫后大幅度下跌,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断加大,2007上半年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美元出现了回升势头,但好景不长,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势头又迅速回落。 (4)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 6. 8%。[2]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到6.1%。创多年来之新低。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速低于8%,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5)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面临更大的困难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参照美国的经验和模式。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敲响了警钟,使我们避免继续照抄美国模式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金融改革面临更加困难复杂的局面。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2010/08/11 --------------------------------------------------------------------------------------------------- 为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金融救援到实体解困,从应急式的“危机处理”到长期性的“结构调整”,其使用频率之高、政策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强实属罕见,对遏制经济深度下滑,提振美国经济,促进美国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重拾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政策框架。 金融救援计划 (一)金融救援的目标与途径 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家庭金融资产缩水20%。为挽救频临崩溃的金融系统,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决策当局“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二)美国两轮金融救援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途径,布什政府(7000亿)和奥巴马政府(1.5万亿)实施了总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两轮金融援助计划: 1、布什政府的金融援助计划(TARP) 内容要点: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处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通过“资本收购计划”、“目标投资计划”以及“资产保证计划”等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问题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要求将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以便为政府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五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六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帮助。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增发国债,而联储方面筹措资金的渠道则来自资产置换、财政注资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杠杆化),其中,资产置换超过3000亿美元,财政注资2000亿美元,其余部分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中国式金融危机

中国式金融危机 最近,在美国QE退出的阴影笼罩下,亚洲市场爆发了严重的走资潮,由此导致了亚洲一些国家股市大跌,货币大幅贬值,尤其是印度与印尼最为严重。因此,市场正在担心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即将爆发,同时更担心的是由此是否会引发中国金融危机。 对于前者,估计仅是美国QE退出后,资金从这些国家退出对当地金融市场新产生一些影响与冲击,说爆发1997年那样亚洲金融危机的概率不会太高。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 因为,无论是最近“乌龙指”事件,还是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无论国内影子银行盛行,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泛滥,都暴露出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脆弱性。而这种脆弱性,可能由于美国QE退出,一定导致新兴市场走资潮,这不仅会导致亚洲一些国家股汇大跌,也可能成为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十分值得市场担心。一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有多高是相当不清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其是否爆发金融危机没有参照系。二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连串事件已经显示出其严重的脆弱性。三是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深层次的风险也可能随着这种危机而显现。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美国QE退出(这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中国就面临着各类资金集中外逃之风险。如果出现各类资金外逃加速,它将引发其他金融风险暴露的概率会加大。 因为,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来看,尽管最近中国经济数据比市场预期要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也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这些看法是建立两个基点上的。 一是对于国内金融风险有多高,中国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套测算其风险的科学体系或方法,而仅是借鉴成熟市场现成的工具与经验。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成熟市场完全不同,数据获得的方式及可信度也不一样,更多不存在计划经济下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多高是不清楚的。如果对一个市场金融风险有多大的认识都是不确定的,要想来防范这种风险更是不可能。 二是当前国内金融主要聚集在房地产市场,即经济的“房地产化”。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没有挤出,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进行重大调整,并让产业结构升级,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金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之风险。

汇丰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管理经验与启示

拥有140余年经营历史的汇丰银行(HSBC)是当今世界上著名跨国银行之一。与众多国际知名大型银行出现大幅亏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股价暴跌等不佳状况相比,汇丰银行在金融危机、经济下行中依然保持着较好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展现了良好的危机应对能力。2008年,汇丰银行的资本收益率为5.17%,股价跌幅为44.81%,而同期花旗银行资本收益率为—31.9%,股价跌幅为77.02%。 笔者以为,汇丰银行车免于全球金融危机靠的不是危机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而是其日常经营中长期采取的经营管理经验,展现了强人的应对冲击的能力。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汇丰银行结合自身国际化、集团化、全能型的特征,逐渐形成了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丰富而独到的管理体系、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使其长期保持经营业绩的可持续性和管控风险的有效性,极大地增强了应刘危机的能力。 1.健全的管理体系 管控能力是决定银行经营状况、风险水平的重要因素。成立至今,汇丰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加强独立性建设。汇丰董事会中独立

非执行董事占比高达66.7%,高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同主要企业独立董事62%、34%、2Q%的占比,而对于集团监察委员会、新酬委员会等需要保持独立性的部门,均完全由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这有利于独立董事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对公司决策作出独立客观的判断。二是建立董事评估机制。在明晰职责边界的基础上,汇丰还通过聘请专业评估公司对其董事会效能进行评估,主要是评估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和个别董事的履职表现。由于加强了独立性评估,董事的尽职勤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汇丰著名的“三级内部控制”包括程序与制度、管珲层与合规指导、内部审计,不但控制严密,且配合有序。其中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最具特色,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的地位很高。审汁部门直接向管理层和董事长报告,且有进入各业务条线或板块的自由和权利。如果被审计的业务部门对审计结果有不同意见,经沟通仍不能达成一致,审计可以不采纳业务部门的意见。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建改会得到高度的重视,每一条都会得到执行,如果审计意见没有得到及时整改,可能会对责任人的前途产生严重影响。—:是制定审计日程表的方法科学。主要是通过风险计算器(risk calcttlatot,RC)识别和计量审计对象的风险,对不确定性进行排序,以风险高低决定审计的顺序和频率,高风险多审,低风险少审,但每个个体至少4年之内被审计一次。在风险的识别和计量过程小,要考虑个体风险和分类风险以及风险特征的变化,并且.采用当前和未来的风险,而非全部采用历史风险。风险计算规则包括:RC分数=内在风险+最近一次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