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民俗

民居民俗
民居民俗

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概述

?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居住方式特点

创始期穴居、巢居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

过渡期风篱、原始帐篷住所逐渐稳定化、出现火塘

形成期帐篷窑洞庭院式等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2、居住的惯制

?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瑶族男尚左,女尚右,长者坐上首,晚辈坐下首。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例如在火塘的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祖先神的地方,任何人不许触动。

?(2)住房的分配

?住房的分配是居住惯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辈分的人,占据着不同的住室和位置。

?(3)公房公房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这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保持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养牲畜。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人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的场所。

?

?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1、风水与民居

?从东汉后期形成的“风水术”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它的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

?(l)宅基选址居住点一旦确定,很可能终生不移,而选址时的优劣将会决定主家以后兴衰安危问题。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规则。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同时也避免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

?(2)住宅布局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青龙”。②住宅与路。道路位于住宅的右边为最贵,③住宅与山。理想的山形是北面的主峰,西东为次峰,既有靠又有延。

?2、建房与入住

?(l)建房

?——择地。建房立宅,需要选好地基。选地基要根据地理、气候的环境选择迎风向阳而且有水的地势。

?——开工。地基择好之后,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

?——上梁。上梁亦称“升梁”,流行于中国大多数地区。上梁顺利与否和建宅后的生活相关联,时间一般以“月圆”“涨潮”为吉利时辰,取其合家团圆,钱财如水涨进之意。

?——立门。立门对住宅来说,具有许多象征意义。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族在立大门时,于门楼下挂筷子一双、古书一卷、内装五谷的红布袋一个,寓意招财进宝和文运兴旺。

?(2)入住仪式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有一个“黄道吉日”。

?——祖宗神位,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人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

?3、居住类型。我国各族人民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及生产水平不同,不同民族的居住习俗各具特色。

?⑴帐篷式民居

?帐篷式民居是以牧业为主地区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种民居形式,具有可随时拆卸、搬运的特点,以适应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如蒙古包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帐蓬等。

?

?(2)木构架庭院式民居

?它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南北向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与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三合院”,较大的住宅可以沿纵轴线设置几个这样的院子。木构架庭院式民居随各地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式。

四合院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北方,以北京为代表。正房布置在南北纵轴线上,东西厢房在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大门内建影壁,进大门的南房,做客厅和杂用。坐北朝南的正房,供家长居住。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或作饭厅书房用,正房后面的后罩房供老年妇女居住或存放东西用。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是开在八卦的“乾”为或“巽”位,因此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

“四水归堂”式建筑这是江南的一种民居形式,各屋内侧屋顶坡面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建筑平面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供采光,排水之用。大门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常为大厅,院子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相连。屋顶铺小青瓦,室内以石板或方砖铺地,适合江南温湿气候。皖南徽派民居和苏州的江南水乡民居颇有地方特色。

一颗印式住宅又称印子房,主要分布在云南。住宅布局原则上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但成一颗印章状。平面布局单调,但多为楼房,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变化颇有变化,其单体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客家土楼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环形楼房,又称大土楼。一般为3-5层,直径最大的可达70米,住50多户人家。中间为庭院,有厅堂、仓库、水井等公用房屋,楼房外墙夯土厚度1-1.5米。结构为木架构,内檐装饰讲究,瓦屋顶。底层和二层朝外不开窗,多

用作仓库;三层以上开小窗,多为居室。只有一个大门,防卫性很强。

客家围楼围楼是当地人的俗称,为土木、砖木、方木结构建筑。从其形式看,是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而来的。主要标志是,四面建有高大厚实的围墙环绕,四角建角楼,又称箭楼、炮楼。墙壁上下布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各瞭望孔和射击孔,用于监视围楼内外动态和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敢于围攻者。围屋由门厅、天井、正堂、走廊、侧厅等组成,围屋的后部由一二排或三排半圆形围屋环绕,俗称“围龙屋”。

⑶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是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住宅,竹楼与吊脚楼均属干栏式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山峦重叠,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植物生长旺盛,但平地少,湿度大,蛇兽多。因此需要将居室架空,底层养牲畜或放置农具,人居二楼。

⑷、窑洞式民居

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陇东、豫西和晋东南等地区,广泛分布着窑洞式住宅。窑洞住宅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靠崖窑,二是地坑院,三是窑。窑洞住宅具有冬暖夏凉、省工省料等优点。

?窑洞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豫西、晋中、陕北和陇东。

?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

?地坑院,又称“天井窑”、“地阴坑”、“地窑”,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在没有垂直崖面的地区,选取黄土高岗向下挖掘深坑,坑平面为方形、长方形、丁字形等多种。

?锢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

(5)、碉房式民居

它是青藏高原的住宅形式。因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外墙下宽上窄,有明显收分。碉房善于结合地形,房屋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南北民居的异同

?南方的民居精雕细凿。北方民居粗犷简朴。

?南方的民居多用竹、木。北方民居多用土、石。

?南方的民居天井较小,以便避日晒。北方民居有较大的院落,以便吸纳阳光。

?南方民居的屋顶多用坡形,便于排水。北方屋顶多是平顶,利于防止风沙。

?南方民居有火塘。北方民居有火炕。

?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最大的不同点是南巢北穴。

a、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是现

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

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b、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

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文史哲论丛#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苏 蔓1 李美娟 2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收稿日期:2010-12-21 作者简介:苏蔓(1964) ),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征。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规范道德、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培育审美意识等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民俗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10)02-0073-04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SU Man,LI Meijuan Abstract Chinese folk culture has features of diversity,comple xity,practicability,mass participa tion and hered-i tar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Additionally,it has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patriotic feelings,regulating moral va-l ues,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ultivating aesthetic a wareness,which can impercept-i bly influence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Thes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Chinese folk culture,features,functions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0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儒家经典著作5礼记#缁衣6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0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现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0或/社会生活文化0。它作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反映在民族的生产、岁时节日、婚姻丧葬、文娱活动、道德礼仪等方面,具有多种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性与复合性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融合,我国成为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数十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民俗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由于地域辽阔,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0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中华文化向来以包容四方的气度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吸收了来自中亚、西亚及印度等地区的多种民俗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民俗具有极大 # 7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 ngdu Aeronauti c Voc atio na l a nd Te chni cal Col lege 2010年6月第2期(总第83期)Vol.26No.2(Serial No.83)2010

中国的风物特产教案

中国的风物特产教案

标题: 第六章中国的风物特产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陶瓷器的定义,掌握著名陶瓷器的产地及名称。 2、掌握我国著名丝织品的名称、产地,了解其特点。掌握我国四大名绣的名称、产地、代表作品。 3、掌握我国著名雕刻品的名称和产地。 4、掌握我国著名漆器及金属工艺品的名称、产地、特点。 5、了解我国著名的编织品的产地及名称,掌握工艺画的名称、产地,熟悉内画壶和木版水印画的工艺。 授课时数:6课时 教学重点:陶瓷器、漆器、金属工艺品、工艺画、年画 教学内容及过程: 复习第五章知识 授新课: 第六章中国的风物特产 中国的风物特产从工艺上划分,大体上可分为陶瓷、织绣、雕刻、编织等等。 第一节陶瓷器 一、陶器 1、定义:陶器是用粘土成型、经过700度——800度的炉温焙烧、无釉或上釉、作为摆设工艺品或

生活日用品的器皿。 2、名品: (1)宜兴紫砂陶:有“天下神品”之称。有很强的吸附力,泡茶数日仍能保持茶香,耐热性能好,传热慢。可作茶具、花盆。 (2)洛阳唐三彩:可作雕塑工艺品及日常生活用品。 (3)钦州坭兴陶:耐酸碱腐蚀,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作茶具、花盆。 (4)淄博美术陶:名品有“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其中,“雨点釉”被称为“中国之奇、陶瓷之谜”,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是日本茶道使用的精品。 (5)东营黑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瓷器 1、定义: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制成的器皿,它以高岭土作为胎料,经过1200度以上的炉温焙烧而成。 2、名品: (1)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点;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薄胎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它与北京雕漆、湖南的湘绣并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2)醴陵釉下彩瓷:餐具日用瓷,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精华”。 (3)德化白瓷:有“中国白”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出口工艺品。 (4)龙泉青瓷:具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 (5)绍兴越瓷:著名的有“变色釉瓷器”。 3、我国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 第二节丝织工艺品 丝织工艺品是以蚕丝等为原料的纺织品和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

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

关于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关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专题的考点解读与辅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关注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应该指: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等内容。这个专题属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 这个专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A.表述题:设置成简答题,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 【例】(2007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近年来,来宾市以她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海宾朋。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拍摄了系列专集《走遍中国——来宾》,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奇石文化是来宾文化的一株奇葩。请你阅读下面材料,为来宾奇石拟一则广告语。(15字以内,2分) 来宾奇石形、色、质、纹、声五大要素俱全。其形千姿百态,其色瑰丽璀璨,其质晶莹坚硬,其纹清晰如雕,其声宛如洪钟。这些奇石小者仅几克,大者迭数吨,都各领风骚。形像人物者,惟妙惟肖;形像动物者,若奔若飞;形像景物者,似画似诗。 广告语: B.选择题:提供可以选择的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07年福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C.填空题:题干中有相关的提示语,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般情况下,这类题型多考查当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或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等。 【例】(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画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文段考查。题目有删改)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传统习俗: 纵观这些题型,在命题上,它们可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命题。但更多的是以纯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大多数情况是结合现代文语段阅读设题,而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语段内容,因为问题的设置与语段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考题中就很有可能出现富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考题。下面就逐个举例说明: 一、柳侯公园与柳宗元文化 【命题角度】 (1)结合某个景点谈柳宗元 (2)与柳宗元有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语段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请把你认为柳侯祠中最有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2.阅读余秋雨《柳侯祠》,回答问题。(问题,略。文章见七年级上〈阅读〉读本) 3.下列是柳宗元衣冠冢和柳侯祠大门的对联,请选出正确的搭配。 (1)无私济世世兴矣, (2)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A.春秋报事福我寿民B.有德于民民祀之 4.柳侯祠内,堂中并立的两块“荔子碑”引人注目。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和荔子碑的情况,写一则导游词。 二、龙潭公园与环保(旅游)文化 【命题角度】 (1)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景点介绍 (3)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龙潭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不文明、非环保的现象。为了让市民与龙潭公园的关系更和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一两条解决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2.龙潭风雨桥、鼓楼、雷塘庙、美女照镜……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四海宾朋作介绍。 3.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三、百里柳江与碧水蓝天工程 【命题角度】 (1)向环保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2)建设“百里柳江”的建议 (3)营造碧水蓝天工程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中国民俗专题论文选题

《中国民俗专题》参考选题 1.试举例分析民俗的功能。 2.简要分析中国民俗的发展演变。 3.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政府多半习惯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思路,谈谈你对于经济渗透到民俗中的看法。 4.试举例分析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5.现在各地都创办了一些新的节日,谈谈你的看法。 6.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重新表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7.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进行论述。 8.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点? 9.试分析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 10 .试分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服饰特点。 11.试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服饰变化。 1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3.谈谈你对于当前春节的看法。 1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15.如何理解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16.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 17.以你家乡为例,谈谈婚俗的程式及其变化。 18.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9.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20.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21.试分析你家乡的饮食民俗。 22.举例说明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 23.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4.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 25.谈谈三农与民俗传承的关系。 26.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27.谈谈家乡的寿礼民俗。 28.谈谈家乡的丧葬习俗。 29.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30.谈谈现代的商业广告。 31.谈谈你家乡的游艺民俗。 3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3.民俗是先进文化吗? 34.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 35. 谈谈你对于风水的认识。 36. 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37. 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古为闽越族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泉州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 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 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泉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绚丽多彩。动态静态,林林总总。在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为风光,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来确定为“旅游文化节”。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泉州人过中

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元宵节,明月当空,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鸣奏南曲,很有 雅趣。 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风情万种、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打城戏,以及韵味深长的南音艺术。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除此,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笼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谣、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车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说书讲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术的摇篮,其中,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祖拳独树一帜,流传 于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间练武之风极盛,至今传承有人,所以群众性武术运动很活跃。 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等千姿百态,纷呈异彩。木雕、石雕、瓷雕蜚声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让海外华人华侨引为自豪。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岗石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它的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在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倡导时尚健康婚礼 什么是婚礼司仪:主持与主持人:(执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接人待宾方面是很讲礼仪的。婚礼司仪是结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近似相声、文艺节目主持演说表演行业朗诵诸多艺术的综合艺术。 好的婚礼主持要侃侃而谈,知识渊博、风度潇洒、仪表堂堂;同时能引曲释疑、说学逗唱,诙谐风趣、雅而不淡,笑而不脏、司仪应该像一位仪表端庄的报幕员一样,把整个婚礼贯穿起来,渲染出喜庆气氛。他有时超过一般的相声,可称为黑土地文化中的一绝。 2.主持与主持人的区别……。 3执事……。传统、红白喜事…… 4主持人的重要性与责任。 ……。人生,三个字“生”“偶”“死”。 瞬间……。 一个时尚、健康、难忘的婚礼、婚典,仪式当然是最隆重和必不可少的一幕,因此主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婚庆主持人应具备五气:霸、福、运、喜、匪。 传统、中式婚礼需备物品及场地 中式突出一个“红”字……。 场地当红不让,红色是最饱满最明快的色彩,是最豪放最浓烈的色彩,是最喜庆最美好的色彩,是最醒目最性感的色彩,红色的审美意义也是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红色很多意义.古代美人必然是“红杉翠袖”“红螺轻纱”“红袖添香”在东方,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红色象征爱情和渴望,在婚礼上,红色更是不可代替的颜色,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红色是民族式婚礼的永恒色彩。红色显得热烈充满活力,婚礼现场以红绸花或红灯笼装饰,中国传统的宫灯极具民族风情。 大红“喜”字,红地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物品。 1新人服饰(伴郎、伴娘可随意) 2主持人服饰布掸、扇子、斗 3供桌、桌披、天地牌位、香炉……。 4四种干果(核桃、枣、栗子、花生) 5饺子(七个)(长寿面)供果等……。 6弓箭 7马鞍 8火盆 9苹果新郎手中拿(也可以手拿花瓶)交杯酒杯碗筷 10秤杆镜子 11舞台背景 四.中式花轿婚礼程序 1备马亮轿(准备阶段) 2新郎告假,向父母亲属长辈 3舞狮开场 4起轿迎亲(接亲) 5新娘家落轿迎亲

民俗知识竞赛题目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 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3.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胜利D.新中国成立 4.起初,由于各个朝代历法不一样,一年之首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期,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太初历》以的历法为基础,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以后自汉朝到清末,历代都在沿用了。(A)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5.我们习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可本来应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却读成了“征”,据说这是出于避讳的目的而下令全国这么读的,念熟了,也就一直沿传到了后世。(C) A.商汤B.周文王C.秦始皇D.汉武帝 6.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A.尉迟恭长孙无忌 B.尉迟恭秦叔宝 C.长孙无忌秦叔宝 D.程咬金房玄龄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A)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 项目策划人:张勇 方案材料之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概要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旅游文化”为主题,用文化诠释文化,用文化再现历史,用文化演绎生活,用文化展示民俗,用文化塑造云南旅游品牌。是一个集旅游、餐饮、展览、教育与文化交流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风情的文化主题公园,是云南第一个五感主题公园。 创意依据:云南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基本建成云南旅游支柱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人大经过了《云南省旅游条例》、省政府

下发了〈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明确指出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开发”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统一加快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为切实推进云南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结合云南省山河壮美、风光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历史文化悠久、古迹丰富等旅游资源状况的调查。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但具有地域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许多方面和内容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经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全能够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型主题公园所形成的新的创意、新的市场、新的吸引力,以及充分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形态与旅游市场变化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文化游、体验游”的旅游趋势。抓住构建和谐社会和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契机,经过大量的创新、考据、研究工作,形成了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创意策划方案。 总体构思:为了打造云南旅游文化品牌,树立云南旅游的品牌形象,推介旅游精品,体验民族历史文化。拟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并涵盖各地州旅游景点的推介。那么,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将是什么样式呢?根据研究和设计,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征的民俗民风 礼节往去 敬茶:到牧平易近野作客或正在旅游点上,客人或效劳蜜斯尾先会给来宾敬上一碗奶茶。来宾要微短起身用单脚或左脚来接,万万没有要用右脚来接,不然会被以为是没有懂礼仪。客人或效劳蜜斯斟茶时,来宾若没有念要茶,请用碗边悄悄把勺或壶嘴一撞,客人就马上会大白来宾的意图。客去敬茶是一种下尚的受今族传统礼节。正在受今汗青上不管是繁华之野借是穷贫之野,不管是上层社会借是布衣苍生,也不管正在外交上或正在野面,正在旅途,或正在其余所有场所,莫没有以茶为寒暄品。野外有客去,茶是必不成长的招待物。因而,牧平易近们款待主人,按例是先背高朋献上一碗奶茶,接着客人又端下去炒米战一年夜碗一年夜碗的奶油、奶豆腐战奶皮子等奶成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受今族待客的传统方法。他们以为琼浆是食物之精髓,五谷之结晶,拿没最名贵的食物敬献,是抒发草本牧人对主人的敬重战恋慕。通

常客人是将琼浆斟正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外,托正在少少的哈达之上,唱起感人的受今族传统的敬酒歌,主人如果拉让没有饮酒,便会被以为是对客人瞧没有起,不肯以诚相待。来宾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知名指蘸酒背地、天、水炉标的目的点一高,以示敬奉地、天、水神。没有会饮酒也没有要委曲,否沾唇示意,暗示承受了客人圣洁的友情。接着脱摘平易近族衰拆的野庭妇女端去浑香扑鼻的奶酒招待主人,那也是受今族的传统礼仪。客人会用诗正常的言语劝酒:“近圆的主人请您喝一杯草本佳酿,那是咱们平易近族传统食物的菁华,也是咱们草本人平易近的薄意密意”。 敬神:受今平易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风俗。据《受今习俗鉴》形容,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称的肉块,“第一块祭地,第两块祭天、第三块求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宅兆,第八块祭地盘战火神,第九块献给天子”。祭地则把肉扔背受今包上圆;祭天则扔进炉水之外;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中;祭山则挂之于求奉的神树枝上,祭宅兆即祭原平易近族先人。置于包中,祭火神抛于河泊,最初祭成凶思汗,置于神龛前。那种风俗能够逃溯到今嫩的萨谦学,其崇敬多种神祗,此后受今族崇奉的喇嘛学又排泄了其今嫩的平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

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从古籍中寻找杭州民俗 ——以《西湖二集》与《梦粱录》为例 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 摘要: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书籍,是时代的化石。在许多书籍中,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保护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吴自牧的《梦粱录》与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杭州民俗在两本书籍为例,为大家讲述书中的杭州民俗。 关键词:梦粱录;西湖二集;杭州风俗;民俗文化 前言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随着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有民俗进行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民俗可以教化于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规范我们的行为;民俗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总之,民俗对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消逝。保护民俗文化刻不容缓。书籍,是时代的化石。每部书都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在许多书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抱回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杭州自古便是浙江的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可见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更是南方重要城市。杭州民情风俗,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被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具有杭州独特的江南风情。 《梦粱录》与《西湖二集》这两本古书对于研究杭州地方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吴自牧的《梦粱录》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景观和市情风物的书。它是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 2 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 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 个监察区,称13 部州,

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互不统属。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 县。至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现全省面积为16.69 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 万。行政区划有南昌、赣州、九江、萍乡、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 个设区市,99 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江西地理轮廓的概括。境内周围群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