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鱼类到爬行类进化过程中循环系统的特点

论从鱼类到爬行类进化过程中循环系统的特点
论从鱼类到爬行类进化过程中循环系统的特点

从鱼类到爬行类的进化过程中循环系统的特点

人们常说进化,却不懂为什么会发生进化。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进化就是一个族群的基因库为了适应环境压力、自然选择、和基因突

变而逐渐(经过好几百万年)产生改变的过程。

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再进化到爬行类,....,这就是脊椎动物

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它们的各个系统一直在不断地完善着。循环系

统大致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大部分,下面我就通过以下方面

来介绍这三类脊椎动物在循环系统方面不同的特点:

(一)心脏构造

鱼类: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

两栖类:心脏构造幼年时期和鱼类相似,变态后,心脏由两心房

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

爬行类(除鳄):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

房具完全的分隔,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的心室已分为左右两部分)

(二)动静脉

动脉 a鱼类:第一对动脉弓退化,只保留第二到第六对动脉弓。 b两栖类:第一、二、五对动脉弓消失,仅保留第三、四、六对动脉弓分别演变为颈动脉弓,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

c爬行类:动脉圆锥消失,肺动脉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

脉弓三个主干分别与颈动脉,体动脉和肺皮动脉相连完成肺循环和体

循环。

静脉 a鱼类:包括肠下静脉、主静脉、腹侧静脉、肾门静脉。 b两栖类:前大静脉代替了鱼类的前主静脉。

c爬行类:包括一对前腔静脉、一条后腔静脉、一条肝门静脉、一对肾门静脉(已经开始退化)和一对侧腹静脉。

(三)循环方式和循环路径

鱼类(呼吸器官:鳃):单循环。路径:心室→动脉→鳃里的毛细血管→背部大动脉→体内的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心室两栖类(呼吸器官:幼体是鳃,成体由肺囊代替了鳃):由单循环发展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不完全双循环。体动脉弓中含有混合血。路径:体循环:心室→动脉圆锥→颈总动脉和体动脉弓→静脉窦→心房→心室肺循环:肺皮动脉→肺脏→肺静脉→左心房→心室

爬行类{除鳄}(呼吸器官:肺):比两栖类进步,但仍居不完全的双循环。(鳄接近于完全的双循环)循环路径在两栖动物基础上发生很小的变化。

(四)淋巴系统

鱼类: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淋巴管、淋巴心和淋巴器官。

两栖类:开始出现比较完整的淋巴系统,但无淋巴结。

爬行类:差不多完善。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它们循环系统的特点。通过这些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出,动物在不断地由低等转变为高

等,它们的身体机能也在不断地完善、简化。而它们这样不断进化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不断地与环境竞争它们才能生存。

我们人虽然是高等生物,但我们的大脑还没有被完全地激发,我们也应该像那些动物一样,不断地进步,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这个世界很好的生存。

呼吸系统构造图(详细)知识讲解

呼吸系统构造图(详细)

呼吸系统(RespiratorySystem)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人体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图) 头孢克肟颗粒 人体解剖学对呼吸系统的定义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经呼吸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由循环系统将氧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和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因此,呼吸系统由气体通行的呼吸道和气体交换的肺所组成。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分支所组成。从鼻到喉这一段称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的分支这一段为下呼吸道。其中,鼻是气体出入的门户,又是感受嗅觉的感受器官;咽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是食物的通道;喉兼

有发音的功能。呼吸道要很好地完成气体通行的任务,必须保持通畅,这是怎样实现的呢?它是依靠骨和软骨作支架来保证的。例如,鼻腔就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喉的支架全部由软骨构成;气管和支气管的壁上也少不了软骨。一旦呼吸道的软骨消失,就移行为肺组织。由于有软骨的支撑,使呼吸道的每一部分都不致于塌陷,使气体得以畅通无阻,因此,如果呼吸道的某一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会影响气体的通行,使病人发生呼吸困难。 任何生物都必须呼吸,只是呼吸的方式和结构不同而已。一些低等动物的呼吸极其简单,而高等动物和人的呼吸极为复杂。呼吸系统的进化和演变也是随动物的演化逐步形成的。单细胞动物和二胚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分别通过细胞膜和体壁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三胚层动物才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随着动物的演变,代谢增高,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呼吸器。气体交换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外界的氧不是直接进入细胞,而是通过呼吸器官进入血液,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再把它们的代谢产物之一,即二氧化碳带至肺排出去。鱼类用腮呼吸;两栖类幼体动物用腮呼吸,成体后由于生活在陆地上,出现了囊状的肺;爬行类肺呈蜂窝状,呼吸面积进一步扩大;哺乳类的肺分化更为复杂,呼吸面积更加扩大,呼吸道也逐渐分化完善。人类由于劳动和语言的影响,呼吸器官发展到了更高级更完备的阶段。它不仅执行着气体通行和交换的任务,而且具有嗅觉和协助语言等多种功能。这是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鱼类学教程》教学大纲

《鱼类学教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鱼类是海、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又是人们生活中主要蛋白质来源。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鱼类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鱼类形态、分类、生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鱼体各部分的一般结构、功能,掌握鱼类分类学的一般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类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鱼类生物学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包括鱼类形态学、鱼类的系统分类学、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以后学习鱼类增养殖学奠定基础。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绪论 (1)鱼类学的地位、性质、任务; (2)鱼类的定义。 要求:了解鱼类学的发展简史、鱼类学的基本内容,掌握鱼类的定义。 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 (1)鱼体外部分区 了解鱼体的分区,头部分区。 (2)鱼类的体形 了解鱼类的基本体形,了解体形与生活方式的相互统一关系。 (3)鱼类的头部器官 了解头部器官的位置、机能及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4)鳍 掌握各种鳍的位置、机能。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和腺体 掌握鱼类皮肤和腺体的结构。 (2)鳞片 掌握软骨类、硬鳞类、真骨类鳞片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骨鱼鳞的结构特点,鳞式。 (3)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了解鱼类的三种色素细胞、发光器的一般结构。 第三章骨骼系统 (1)轴骨骼 了解鱼类头骨、脊柱、肋骨和肌间骨的构成,了解鱼类骨骼保护和支持作用。 (2)附肢骨骼 学习鱼类带骨和支鳍骨的构成。 第四章肌肉系统 (1)肌肉的类别

了解鱼类三种不同的肌肉组织,了解鱼类肌肉的命名。 (2)肉的结构 了解体节肌和鳃节肌的结构。 (3)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了解鱼类发电器官的一般结构与机能。 (4)鱼类的运动方式 了解鱼类在水中的三种主要运动方式。 第五章消化系统 (1)消化管 掌握齿、舌、鳃耙、食道、胃、肠的结构与机能,掌握齿式、鳃耙式的写法。(2)消化腺 了解胃腺、肝脏、胰脏的位置、结构与机能。 第六章呼吸系统 (1)鳃的构造 了解鱼类鳃的一般构造,圆口的鳃囊、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鳃。 (2)鱼的呼吸运动 了解鱼类的呼吸运动方式。 (3)辅助呼吸器官 了解几种辅助呼吸器官,了解其代表种类。 (4)鳔 了解鳔的一般构造与机能。 第七章循环系统 (1)血液 了解鱼类血液的成分。 (2)心脏 了解鱼类心脏的构造与机能。 (3)动脉和静脉 了解鱼类动脉、静脉的分布,主要血管的名称。 (4)淋巴和淋巴管 了解鱼类淋巴、淋巴管的组成。 (5)造血器官 了解脾脏、淋巴髓质组织、头肾。 第八章尿殖系统 (1)泌尿系统 了解肾、输尿管、膀胱的结构与机能,各类鱼泌尿器官的特点。 (2)泌尿机能和渗透压的调节 肾和鳃的泌尿机能,各类鱼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方式。 (3)生殖器官 了解生殖腺、生殖管的结构与机能。 (4)雌雄区别及性逆转 掌握从外形区别鱼类雌雄的方法,了解某些鱼类性逆转现象及鱼类的生殖方式。

《鱼类的呼吸系统》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鳃 ?一、鳃的一般构造 –鳃囊——胚胎时期左右两侧咽壁上出现的小凹。 –鳃裂——鳃囊洞穿咽壁形成的裂缝。鳃裂开裂于咽喉的一侧称内鳃裂,开裂于体外的称外鳃裂。 –鳃间隔——相邻两鳃裂中间的间隔。鳃间隔基部有鳃弓支持。 –鳃丝——鳃间隔前后两壁上的许多梳齿状或板条状突起。 –鳃片(鳃瓣)——一列鳃丝整齐排列在一起组成的片状物。 –半鳃——一列鳃片称为一个半鳃。鳃间隔前方的半鳃称前半鳃,后方的半鳃称后半鳃。 –全鳃——每一鳃间隔前后两半鳃合称一个全鳃。 鳃小片 –鳃小片——每一鳃丝两侧的许多细板条状突起,彼此平行并与鳃丝垂直。 –鳃小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一般由单层上皮细胞包围着结缔组织的支持细胞所组成。相邻两鳃丝的鳃小片不是相对排列,而是相互嵌合。 –窦状隙——鳃小片上皮细胞与支持细胞间的微血管。 –鳃丝中还分散着一些粘液细胞及泌氯细胞。泌氯细胞执行氯离子运转任务。 二、硬骨鱼类的鳃 –鳃位于头部两侧的鳃腔中,外面复以骨质的鳃盖。 –一般有五对鳃裂,开口于鳃腔。 –鳃弓为硬骨。 –第五对鳃弓上没有鳃片,因此多数硬骨鱼类只有四对全鳃。有少数鱼类仅有三对全鳃和一个半鳃,如杜父鱼,也有仅有三对全鳃的,如黄鳝。双肺鱼仅在第二鳃弓上长着1个半鳃。鲟类、全骨类具舌弓鳃。 –鳃间隔不发达或几乎消失。

三、软骨鱼类的鳃 ?(一)板鳃亚纲 –无鳃盖。 –多数板鳃鱼类具5对鳃裂,少数具六对及七对,直接开口体外。 –鳃弓为软骨 –舌弓后面有一半鳃,第1-4鳃弓都有两个半鳃,第5鳃弓没有鳃,所以共有九个半鳃,即4个全鳃。 –鳃间隔发达,长于鳃丝,鳃间隔中有鳃条软骨支持。?(二)全头亚纲 –具皮膜状的假鳃盖。 –仅具四对鳃裂,第5对鳃裂已封闭,舌弓半鳃存在,共有八个半鳃。 –鳃间隔比板鳃类短,已有部分鳃丝伸出鳃间隔。 四、幼鱼的呼吸器官 ?(一)外鳃 –有些鱼类在胚胎或幼鱼期,当正式鳃未长出之前,往往出现一种鳃片状的构造,称为外鳃(又称幼鱼鳃),当正式鳃出现时,外鳃消失。 –外鳃根据它来源的胚层不同,又可分为两种: –1、内胚层性外鳃——多见于板鳃类幼鱼(胎儿),起源于真鳃的突起,是内胚层发生的。 –2、外胚层性外鳃——多见于肺鱼类(澳洲肺鱼除外),多鳍鱼类、泥鳅和鲑鱼的幼鱼也有丝状外鳃,成鱼时消失。外胚层发生,属于表皮的突出物。 ?(二)鳍褶、卵黄囊 –一般幼鱼(真骨鱼类)当鳃未生出前,可借鳍褶、皮肤及卵黄囊上的微血管网进行呼吸。 五、伪鳃、喷水孔鳃、舌弓鳃 ?(一)伪鳃 –在许多真骨鱼类的鳃盖内方长着一个明显程度不一的半鳃,称为伪鳃,在发生上讲,一般认为它与喷水孔鳃同源。 –伪鳃分为两种:自由伪鳃、包埋伪鳃 ?(二)喷水孔鳃 ?多数板鳃类及鲟类在喷水孔的前壁长着一个细小的半鳃,即

鱼的进化史

进化第四次作业:试从进化论教材之外搜集整理一个具体的进化实例,并从形态-结构-功能、变异-选择-适应角度作适当论证说明,并配以各进化阶段相应的图片。 鱼的进化 无颌鱼 无颌鱼类:无颌类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在进化位置上应该比真正最早的鱼类还原始。最早的无颌类出现在早古生代的海洋里,距今4.4亿年,是当时海洋的霸主。头部没有颌,口如吸盘,还不能咀嚼食物,主要靠滤食海洋中的生物或微生物,身上披着骨质的甲片,头部颌头后侧的结构还没有分开,活动不十分方便,在躯干部没有胸鳍和腹鳍出现,多数生活在水里,因为身体像鱼形动物,所以,被称为无颌鱼类。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

盾皮鱼 盾皮鱼类:主要出现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海洋中,在3.5亿年泥盆纪结束的时候,退出了短暂的历史舞台。一种戴盔披甲的鱼类,上、下颌的出现可以使口打开,形态为强壮的骨板,形成剪刀式的锐利刀刃,近食的功能大大提高。头和躯干的前部披有厚重的“盾甲”,虽然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降低身体活动的灵活性。 棘鱼 棘鱼类:也是一类古老的鱼类,长的样子像黄花鱼,个体也不大,上、下颌形成并出现,鳍也在特定部位产生,但它的鳍比较特殊,在鳍叶的前方有一根强壮的鳍刺,棘鱼的名字就来源于此。棘鱼是在2.7亿年的古生代末期全部灭绝。

鲨类鳐类 软骨鱼类:颌和鳍的发育演化相当成功,包括鲨类和鳐类,只是内部骨骼为软骨。在距今4.5亿年前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最早的软骨鱼化石,至今仍有软骨鱼类存在。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距今3亿8千万年前),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代表之一,并很可能是所有鲨类的祖先。它是一种近于1米来长的鲨类,有一个典型的鲨类体型——纺锤形,眼大,靠近吻端。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前有一粗壮的背刺。胸鳍特别大,腹鳍小。尾鳍外形上、下叶对称,内部构造上脊柱却一直伸到尾鳍上叶的末端,故仍为歪形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为原始类型的鳍。牙齿“笔架”形,中央的齿尖高,两侧的低(图15)。从裂口鲨这种近似软骨鱼类中心基干出发,进化出后期的各种鲨类,包括典型的鲨类和身体扁平的鳐类。这些鲨类从中生代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没有特别昌盛过,但也没有被淘汰。

(整理)鱼类学复习题10

一、名词解释 1 、头长 2 、体长(标准长) 3 、全长 4 、吻长 5 、眼后头长 6 、眼径 7 、眼间隔 8 、颊部 9 、峡部10 、鳃孔(鳃裂)11 、鳍式12 、真棘13 、假棘14 、脂眼睑15 、脂鳍、16侧线鳞、17.鳞式、18.圆鳞、19.栉鳞、20.盾鳞、21.骨鳞、22.韦伯氏器23.肌间骨24.下咽骨;25.躯椎与尾椎;26.水平隔膜27.肌膈28.发电器官29.起点、止点、30.齿式31.下咽齿32.螺旋瓣33.咽上器官34.鳃耙35.幽门垂(幽门盲囊)36.全鳃37.半鳃38.鳃小片39.窦状隙40.外鳃41.红腺42.卵圆窗43.动脉球44.头环45.肾门静脉系46.古维尔氏导管47.肝门静脉系48.淋巴心49.前肾50.中肾51.马氏体52.鲍氏囊53.肾单位54.吴氏管55.米勒管56.珠星57.性逆转58.雌雄同体59.卵生60.卵胎生61.胎生62.婚姻色63.第一性征64.第二性征65.听嵴66.听斑67.罗伦瓮68.侧线器官69.神经垂体70.腺垂体;72.、激素;73.靶器官;74.肝小叶75. 种76.双名法 二、判断题 1 圆口纲具有不能活动的上下颌,颌上具角质齿,无真正的牙齿。() 2.鲨鱼盾鳞釉质来自外胚层,而齿质来自中胚层,与牙齿同源。() 3.Osteichthyes的中文名是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是硬骨鱼纲。() 4. 硬骨鱼与软骨鱼的表、真皮均为多层细胞,外表无角质层,表皮基底有柱形细胞的发生层,具许多单细胞粘液腺。() 5. 硬骨鱼虹膜的外层来自银膜向前延伸形成。() 6. 与鳃呼吸相关联,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7. 软骨鱼纲的鱼类均具喷水孔。() 8.鲨鱼的喷水孔位于眼与鳃裂之间,鳐的喷水孔则位于口与鳃裂之间。() 9.硬骨鱼表、真皮之间的色素仅有黑色素细胞。() 10.鲤鱼的脾脏明显,位于小肠前背侧,鳔腹侧,圆形,红褐色。() 11 硬骨鱼与软骨鱼相似,脑神经均为10对。() 12 硬骨鱼的胰岛散布在肝胰脏里。() 13. 鲨总目和鳐总目属全头亚纲。() 14. 鲤形目共包括鲤科、鳅科和银鱼科。() 15.在闭鳔类鱼中,鳔内行使气体分泌的结构是卵圆窗。() 16. 在鲤科鱼类中,幽门盲囊的作用是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 17.在硬骨鱼鳃中,有一种特殊结构即“水管”,为水流的通道。() 18.在鲤科鱼类中,幽门盲囊的作用是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 19.海水软骨鱼渗透压的调节方式是通过减少排尿和大量喝水来实现的。() 20.硬骨鱼类皮肤感觉器官、味觉器官、嗅觉器官等感觉器官均起源于外胚层。() 21.软骨鱼类视距的调节借助晶状体缩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收缩时适宜近视,舒张时适宜远视。() 22. 硬骨鱼与软骨鱼的表、真皮均为多层细胞,外表无角质层,表皮基底有柱形细胞的发生层,具许多单细胞粘液腺。() 23. 鱼类的体腔可分为围心腔、胸腔与腹腔三部分。() 24.硬骨鱼类的鳔位于腹腔内,为腹腔内器官。() 25. 硬骨鱼的生殖管道,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似,雄性借用吴氏管,雌性为米氏管。() 26. 鱼类的味觉器官为口咽腔。() 27. 在硬骨鱼中,咽上器官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28. 肌肉的收缩总是牵动起点到止点。()

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必要性

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必要性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必要性。 相信大家知道我们人类有着发达的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大家也知道在水中生活的鱼,在空中飞行的鸟,都有着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世界上也有一些动物,它们并没有这两个系统,你会相信吗? 大家都见过蚯蚓吧,事实上,蚯蚓有循环系统但没有呼吸系统。它的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各部分。 那既然如此,你觉得蚯蚓有可能变得像蛇一样粗吗?我们知道,在人类肺泡内发生的气体交换的本质是扩散原理。所以氧气与体

表接触的面积决定着气体交换的多少。我们知道,出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腮和肺为了使表面积增大,两者都有许多褶皱。对于蚯蚓来说,它如果继续变粗,就会违背表面积/体积由固定值域的原则,无法供给生命活动所需。科学家计算发现,有循环系统的圆柱形动物,身体半径最大为1.3cm。那么现实情况又如何呢,南美有一种重达1千克的巨型蚯蚓,其身体半径刚好是1.3 cm。 当然,生物可以以各种方式解决表面积/体积这一问题。比如说扁虫就通过把身体很扁的方式增加了表面积/体积的值。扁虫既没有呼吸系统也没有循环系统,他们一般生活在岩石上,氧只能从其背部进入,经计算它的厚度最大为0.6mm。 其实,生物体如果极小的话,一动不动就可以获得食物和氧,并迅速通过扩散将氧运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而体形变大的话,从体表到内部的距离就会变远,仅依靠营养物自己扩散需要很长时间,必须使用身体循环。体型小也不需要呼吸系统,外界的营

鱼类的进化

话说鱼类进化 (老弟)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现在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一:心脏 ⒈位置: 心脏位于体腔前部,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围心腔中,由围心膜所包被。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围心腔位于体腔前方。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向后,向腹方移动至体腔的前腹位。 ⒉结构: 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两栖类演变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爬行类的心脏包括完全分隔的2个心房1个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完全的分为四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哺乳类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右心房之间有三尖瓣。 二:血液循环 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即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入鳃动脉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出鳃的多氧血不再回心脏而是经出鳃动脉直接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返回的缺氧学经主静脉系统再流回心脏,形成一个大圈。 两栖类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它们最后均进入心室。 爬行类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为完全双循环,从体静脉回心的缺氧血经右心房进入右心室,被压入肺动脉弓,从肺静脉回心的多氧血经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被压入体动脉弓。 三: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六对 动脉弓的演变: 鱼类:由于以鳃呼吸,动脉弓在鳃部断裂为两部分,即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中间以毛细血管联系,以进行气体交换。软骨鱼类保留第2至6对动脉弓,硬骨鱼类保留第3至6 对动脉弓,其余退化。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成体因营肺呼吸,动脉弓不再断开,并只保留第3,4,6对动脉弓。第三对为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为体动脉弓,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队为肺动脉弓;其中鸟类成体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四:静脉系统 ⒈ 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窦,一对后主静脉窦,一对总主静脉,最后汇入静脉窦。 两栖类:四足类的基本模式—Y型大静脉(腔静脉)和肺静脉,出现一对前大静脉,一对后大静脉。肺静脉的出现与肺的出现相适应,肺静脉直接进入左心房。 爬行类: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肾门静脉更趋退化,对提高后肢血液回心脏的血流速度和血压有积极意义。 哺乳类:进一步简化,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消失,多数哺乳类仅保留右前大静脉。 ⒉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两端为毛细血管,官腔内无瓣膜。 肝门静脉,肾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系统。 脊椎动物静脉系统的演变趋势为: a Y型大静脉系统代替了H型主静脉系统,静脉主干逐渐简化和集中。 b陆生脊椎动物出现了肺静脉,与肺脏的出现相呼应 c肝门静脉在各纲动物中均很稳定,保证营养代谢的需要 d肾门静脉由发达逐渐退化消失,提高回心血流的速度和血压。

鱼类学简答题

1、鱼类有哪几种体型?与生活习性有何关系? 纺锤形。此种体型适于减少水的阻力,大部分游动迅速的鱼类属于这种类型,以耗费最少的能量获得较大的游速,如金枪鱼等。她们的体表润滑,富含粘液,鳞片致密细小,细小而强有力的尾柄和上下极端张开的新月型尾鳍,足以保证最快的游速。 侧扁型。此类鱼大多数栖息于中下层水流较缓和的水域里,一般运动比较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如鲳鱼。 平扁形。此类鱼大多栖息于水底,行动较迟缓。泥鳅。 棍棒形或圆筒形。此种鱼类大多潜伏于水底泥沙之中,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岩缝间,行动不甚敏捷。 2、比较低等硬骨鱼类和高等鱼类在头骨构造的差异。 低等硬骨鱼类:头骨数目数目多;膜骨在头骨表面,头顶平;犁骨2块;有眶蝶骨;上枕骨接顶骨,不与额骨相接;整个脑颅较长;鳃盖骨边缘光滑;自真骨鱼类起具有尾舌骨、下舌骨。 高等硬骨鱼类:头骨数逐渐减少;膜骨下沉,头顶高低不平;犁骨1块;无眶蝶骨;上枕骨将左右顶骨分开,并与额骨相接;整个脑颅缩短;鳃盖骨边缘常具棘状突起。 3、详述真骨鱼类消化器官的构造及其与食性的关系。 口咽腔的形状和大小与食性有很大关系,凶猛鱼类的口咽腔较大,便于吞食大的食物。有些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口咽腔也较大。 齿与食性有密切关系,很多凶猛鱼类的牙齿多尖利而强壮,其齿不仅能咬住食物,而且能撕碎食物。杂食性的鱼类,齿有切割形、钝磨形、刷形及缺刻形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齿很细弱。以固着生物为食的鱼类齿呈门牙状。 具有致密鳃耙的鱼类一般以浮游生物为食,凶猛肉食性鱼类的鳃耙一般短而疏。 凶猛鱼类的胃壁较厚,容量相对较大。有些以泥中有机碎屑及硅藻为食的鱼类,胃的幽门部特别膨大,似鸟类的砂囊。 肠的长度和盘曲程度与食性有关,一般肉食性鱼类肠管较短,仅为体长的1/3~1/4,多呈直管状或有一个弯曲;植物食性鱼类的肠较长,一般为体长的2~5倍,有的甚至达15倍,在腹腔中盘曲较多;杂食性鱼类的肠则短于草食者而长于肉食者。4、简述鳃的一般构造。板鳃类与真骨类鳃的构造有何区别? 一般鱼类在咽喉两侧有5对鳃弓,其中第一至第四对鳃弓的外缘各着生2列鳃片,内缘着生鳃耙。第五对鳃弓都不长鳃片,在鲤科鱼类形成下咽骨,上生咽齿,在鲈的第五鳃弓内缘长有下咽齿。一个鳃弓上一般长有前后2个鳃片,每个鳃片称一片半鳃,2个半鳃合起来称为一个全鳃。 板鳃类多数具有5对鳃裂,少数具7-8对,内鳃裂宽大,外鳃裂狭长成裂缝状,前后鳃裂之间以鳃间隔隔开。鳃间隔很长。一般板鳃类的舍弓后方有一个半鳃,第一至第四对鳃弓上具一个全鳃,第五对鳃弓无鳃,所以一般板鳃类共具9个半鳃。板鳃类的鳃丝上的鳃小片作镶嵌排列。 硬骨鱼类中的辐鳍鱼类一般都具有5对鳃裂,5对鳃弓,鳃间隔逐渐缩短,鳃片显著长于鳃间隔,真骨鱼类中有些几乎完全消失。具发达的骨质鳃盖,鳃盖内为大的鳃腔,鳃盖后下方的开孔为鳃孔,鳃盖后缘为鳃盖膜。 5、简述鱼类呼吸运动的过程。 当鱼口张开时,口腔瓣倒向内侧,口腔向外扩张,水流入扣,此时鳃盖也向外扩张,鳃盖膜在外部的水压力下,靠近鳃孔,将鳃孔紧紧关闭,扩张的鳃腔内压比口腔压力低,即形成鳃腔吸引唧筒,水渐渐由口腔流过鳃区,在此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一度张开的口随即关闭,口腔瓣直立,口腔内压增高,此时口腔起着加压唧筒作用,让水流急速通过鳃区,与此同时,鳃盖向内移动,鳃盖膜被水流冲开,水即可从外鳃孔流出体外。 6、真骨鱼类与板鳃类的循环区别。 板鳃类的出鳃动脉环绕鳃裂,形成若干完整的出鳃动脉环,环与环之间在底部和中间相连,因而板鳃类的每个鳃弓具一条鳃脉和2条出鳃动脉,而真骨鱼类的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都只有一条。板鳃类的尾静脉向前进入腹腔后随即分为2支肾门静脉,肾脏两侧的体节静脉也分别汇入肾门静脉,然后全部进入肾脏,在肾内分成许多微血管,微血管由细而粗,汇集到左右成对的后主静脉中,构成肾门静脉系统。而真骨鱼类中尾静脉除分支参与肾门静脉系统外,另分支与后肠静脉相联系,因此尾部的血液直接流入肝门静脉系统,如鲤;还有一些种类尾静脉的2支分支,一支称肾门静脉,进入肾脏,而另一支越过肾脏,直接与后主静脉相连,如鳕。 7、详述淡水硬骨鱼类、海水硬骨鱼类和海水软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度高于外界水环境,体外水分通过鳃和口腔粘膜不断渗入体内,但是淡水鱼肾小体特别发达,用泌尿方式把过多水分排出体外,并不喝水,此外在鳃上和肾小管上还具有吸盐细胞,借以调节体液。 海水鱼类体液的盐度低于外界水环境,体内水分通过鳃和体表不断渗出体外,因此海水鱼类的肾小体不如淡水鱼类发达,尽量减少排尿,除了从食物中取水外,还大量吞食海水,以弥补在渗透过程中的大量失水。此外鳃上有泌盐细胞,把多余盐分排出体外。软骨鱼类的血液中含有多量的尿素,因而渗透压比海水高,体外水分通过鳃和口腔粘膜不断渗入体内,冲淡血液浓度,排尿量增加,尿素流失也多,当血液中尿素降低到一定浓度时,进入体内的水减少,排尿量相应减少,尿素量又逐渐升高。如此循环来调节渗透压。 9、试述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以及选择指数的确定。 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一般采用选择指数来确定选择指数是一种数量指标,是鱼类消化道中某一种食物的百分数与饵料基础中同一食物百分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 E=ri/Pi。E为选择指数;ri为消化道食物中某一成分的百分数;Pi为饵料基础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当E=1时,某种食物在鱼消化道食物中的比例与在饵料基础中的比例一致,表示鱼对这种食物没有选择性;当E>1时,表示鱼类喜好这种食物,或是易得这种食物;当E<1时,表示鱼对这种食物不喜好或不易得,甚至避食。 10、分析鱼类的生长特性。 鱼类在其适合生存的情况下,可以不断地生长直到衰老死亡,只是长到一定长度后减慢生长速度。 同种鱼不同生长阶段,生长速度不同。性成熟前,生长最快,以尽早摆脱敌害捕食,如长江流域,草鱼4龄前、翘嘴红鮊3龄前、黄尾密鲴2龄前生长最快。性成熟后,营养转化性腺发育,生长速度减慢,体重增加。到衰老期生长缓慢。 同种鱼生活在不同纬度的水域生长速度不同。如青、草、鲢、鳙,长江种群>珠江种群>黑龙江种群,因南方水温高,饵料生物丰富,生长期长,长江、珠江种群生长优于黑龙江,但珠江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故长江种群>珠江种群。 同种鱼在不同季节,生长速度不同。这是与水温、饵料生物、鱼类自身生理状况、代谢和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有关,春夏季节生长迅速,秋冬季节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同种鱼雌雄个体生长率不同。一般是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大。因雄性比雌性早熟,生长速度提前下降。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罗非鱼。 11、阐述食物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物组成变化。鱼类因年龄、生长的不同,食物组成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与摄食器官与消化器官是否发育完善有关,例如青鱼幼小时无法摄食体积大干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循环,分为心血管系和淋巴系。最低等的脊索动物即尾索动物海鞘的血液循环属于开管式,血液不沿固定的方向流动,而是定期的改变方向,同一条血管轮流充当动脉和静脉,这是脊索动物中唯一的。 第一节心脏 一单循环的心脏 低等原索动物文昌鱼没有心脏的分化,腹大动脉具有节律性的搏动能力,相当于原始的心脏。 从原口类开始由心脏的分化。 以鳃呼吸的原始脊椎动物的心脏模式有四个连续的腔构成一个直管: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静脉窦是一个薄壁的囊,接受缺氧血;心室的壁较心房的厚,推动血液流动;动脉圆锥管径小,可与心室主动收缩,常具有瓣膜,是心室向前延伸的一部分。在发育过程中,这一直管发生扭曲形成S形,静脉窦和心房待到心室的背面。 软骨鱼类动脉圆锥与腹大动脉连续。 硬骨鱼类有动脉球代替动脉圆锥,动脉球由腹大动脉基部膨大发生,平滑肌构成,富有弹性但不能收缩,内壁不具有瓣膜。 二双循环心脏 不完全双循环: 两栖类:鱼类向两栖类过渡中,鳃消失,鳔演变成为肺,伴随内鼻孔的出现,开始肺呼吸,与之相适应的出现了双循环。 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过渡到两心房一心室,左心房接受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和皮静脉返回的多 氧血。对于蝌蚪和无肺有尾类心房间无间隔,无尾类间隔完全。 心室无间隔出现,但室内壁有许多肌肉网柱或小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左右心房来的血液混合。

动脉圆锥发达,基部有3个半月瓣防止血液逆流。内壁有一纵向的螺旋瓣,配合心室的收缩,能够把多氧血和缺氧血分别引入体 循环合肥循环。 心室的收缩首先在右侧开始,从右心房流入的缺氧血进入动脉圆锥,然后主要进入肺皮动脉。然后心室收缩左移,动脉圆锥同时 收缩,螺旋般左偏关闭肺皮动脉的开口,心室中部的混合血进入体 动脉。最后心室左侧的多氧血进入颈动脉供应脑部。 肺鱼的循环与两栖类基本一致,但是心房和心室均出现不完全的分隔,鳔返回的多氧血进入左心房,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进入右 心房,所以原始的双循环首次出现在肺鱼。 爬行类:爬行类仍然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房出现完全的房间隔,但是室间隔不完全,通过心室中肌肉质的水平隔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 用。鳄类具有完全的室间隔,但是在左右体动脉基部存在潘氏孔。 爬行类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成为心房的一部分。 完全双循环:存在于鸟类和哺乳类中,心脏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完全分开,从而形成完全的双循环。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海洋鱼类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海洋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着重将其起源与进化予以综述,最后对今后海洋鱼类的主 要研究方向做一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鱼类起源进化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rine Fish QiXiaoYan [Abstract]: Marine fish has important economic value,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 to be reviewed an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re made for th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marine fish,evolutionary,origin 引言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目前鱼类共有21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万种。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1]。因此,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于海洋鱼类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但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却鲜见报道,本文就其起源与进化做如下综述。 1、海洋鱼类的定义 以腮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 2、海洋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最早的鱼类进化可追溯到奥陶纪[2]。棘鱼化石发现于4.5亿年前,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绝灭于石炭纪。棘鱼具鲨鱼样牙和歪形尾,鲨鱼胚胎具棘鱼样成排小腹鳍,故棘鱼类接近软骨鱼,但具硬骨鳞、鳃盖和硬骨,跟接近硬骨鱼的祖先----古鳕鱼类。节颈鱼类(Arthrodira)、褶齿鱼类(Ptycoodondontida)等盾皮鱼类发现于志留纪,泥盆纪末大部分绝灭,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被骨质甲板似甲胄鱼,但具下颌、成对鼻孔、偶鳍和歪行尾[3]。软骨和盾皮鱼类的一支演化为软骨鱼类,另一支演化为硬骨鱼类。化石鲨于同时的棘鱼、盾皮鱼解剖结构的比较表明,三者似乎是源自于共同祖先。 泥盆纪的造山、造陆运动形成了新的山系、高原和盆地,海陆分布、地貌和气候发生而来巨大的变化。大陆增加,气候干燥炎热,淡水鱼类常遭受湖沼枯竭、水域变小和变热的

生技鱼类学期终试卷及答案2000

生技2000鱼类学期终考试(147) 一.名词解释(3×7=21) 小鳍和脂鳍齿式3.3.2/2.3.3鳍脚性逆转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 真骨鱼类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 二.问答题(8×4=32) 1、简述鱼类血液循环的主要流程 2、小黄鱼、鲫鱼在消化系统及其它内脏器官有何异同? 3、写出纳尔逊分类系统的大致框架(写至总目即可),每一总目写一代表种,并指出鳗鲡属 于哪一个总目? 4、淡水硬骨鱼类,海水硬骨、软骨鱼类及洄游性、广盐性的鱼类是如何进行渗透压调节的? 三.填图题(20) a)添写下列结构的名称 b)在下图中 i.标出“尾柄长、尾柄高、小鳍、体长、头长、吻长、上颌骨、前颌骨、前鳃盖骨、 主鳃盖骨” ii.指出它的腹鳍是属于喉位、胸位、腹位还是属于亚胸位? iii.假如此鱼的第二背鳍前有2根硬棘、8根软条、第一背鳍全为硬棘且有12根,写出它背鳍的鳍式。 四.以下列鱼编一检索表(27) 狭纹虎鲨许氏梨头鳐鳓刀鲚鳙鱼红鳍鲌大甲鯵蓝圆鯵高眼鲽条鳎 蓝圆鯵:侧线上仅直线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一小鳍,第2背鳍前上方有1白斑,臀鳍24-29鳍条。我国沿海均产。 大甲鯵:侧线上大部分被棱鳞,D、A后方各有7-8个小鳍背鳍Ⅷ,D,Ⅰ-10-11+8-10;臀鳍Ⅱ,Ⅰ-8-9+6-8;中上层鱼类,喜集群,肉质尚佳

鲽亚目(左鲆右鲽)前鳃盖骨边缘游离(除角木叶鲽外),无腭齿,口大多前位,P发达。 高眼鲽Cleisthenesherzensteini:口大,上眼在头背中线上,背鳍64-79,臀鳍45-61;下鳃耙15-21; 上下颌齿各1行;有眼侧多为弱栉鳞,常杂有圆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近直线状; 无颞上支。以小型鱼类、虾类、头足类为食。 鳎亚目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无腭齿,口前位或下位,P退化或无。(左舌鳎右鳎) 条鳎Zebriaszebra:有P,体上有许多深色横带,呈斑马纹状,其尾鳍上下缘与背鳍、臀鳍完全相连。 鲢亚科:体侧扁,眼小左右鳃盖膜相连,位于头侧中轴水平线以下,眼下缘在口角的水平线之上。鳙鱼:头极大,吻短而钝。腹棱不完全。活动与水的中下层,以浮游动物为食。在长江4年性成熟,卵漂浮性。 鲌亚科:腹棱完全或不完全,下咽齿1-3行。 红鳍鲌:体侧扁,口上位,口裂几乎和身体纵轴垂直,背鳍具棘,分支鳍条7,腹棱完全,体较低,体长/体高=3.3-5.0。下咽齿3行。分布全国水系。生活于水的中上层,喜栖于水草丛生的湖泊中。 鳀科D位于A的前方,口裂大,在眼后方 刀鲚(长颌鲚):上颌骨延长到P基部,V条97—110,P上方有6根游离鳍条。 鲱科:D位于A的前方,口裂小,在眼前或下方 鳓:口上位,上海称“香鱼”,为近海重要经济鱼类。A45-59 生技2000鱼类学期终考试(147)答案 一.名词解释(3×7=21) 小鳍和脂鳍:位于背鳍和臀鳍后方,仅由一枚鳍条组成的鳍为小鳍;位于背鳍后方的脂肪质的突起,没有鳍条的鳍为脂鳍,其功能不详。 齿式3.3.2/2.3.3:齿式是记载某些有咽齿的鱼的咽齿形态的式子,该鱼的左右下咽骨上各有3行咽齿,左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3、3、2枚牙齿,右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2、3、3枚牙齿。 鳍脚:是软骨鱼类雄性个体特有的交配器官,它由后鳍基骨演变而来的。 性逆转:在个体的一生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其性别不一样,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或先雌后雄,或相反。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种名”组成,即“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为种名,Richardson 为原定名者。 真骨鱼类:硬骨鱼纲、辐鳍亚纲中除软骨硬鳞下纲和全骨鱼下纲以外的其它鱼类,它包括绝大多数现生鱼类。 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二、问答题 1、鱼类血液循环的大致路径如下 尾动脉-------尾部血液在各器官中交换 臀鳍动脉----臀鳍成静脉血,形成几支颈总动脉出鳃动脉背鳍动脉肾动脉--------肾脏静脉回心脏 腹腔动脉-----内脏 头头鳃下鳃生殖腺动脉---生殖腺

动物循环系统

一、循环系统概念: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是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循环系统是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是血液循环的支流,协助静脉运回体液入循环系统,属循环系的辅助部分。 二、动物循环系统发展历程 从环节动物门开始出现,环节动物有次生体腔的出现,相应的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发生。 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往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软体动物门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节肢动物门循环系统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两部分。 鱼的循环系统包括液体和管道两部分,液体是指血液和淋巴液,管道为血管及淋巴管。 两栖类由单循环的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鸟类的循环系统反映了较高的代谢水平,主要表现在: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三、循环系统分类 1.开管式循环: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都是“开放式”的,例如蝗虫的循环系统、虾的循环系统。 2.闭管式循环系统:所有的脊椎动物和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封闭式”的,如蚯蚓、人类的循环系统。 3.二者区别 a.开管式循环:是指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而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如节肢动物体内,背有心脏和它发出的血管(动脉)。心脏两侧有具活瓣的心门,动脉直接开口在体腔。心脏收缩时,心门关闭,血液从动脉的开口进入体腔,浸润各组织和器官。心脏舒张时,心门开放,体腔中的血液经心门再回心脏。开管式循环系统相对于闭管式循环系统而言,由于软体动物体内真体腔与假体腔并存,且假体腔更广泛地存在于器官组织的间隙,其中充满血液,被称为血窦。由于血窦的存在,大多数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系统,与其运动缓慢有一定的关系。开管式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心室,心耳),血窦,动脉和静脉。血液循环的途径为:心耳-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但是软体动物中头足类十腕目为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运动也更加敏捷迅速。 b.闭管式循环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血液循环系统,基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真体腔(也称次生体腔)。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比开管式循环系统更能迅速有效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血液循环的大致途径:背血管血液由后向前流动,到达环血管后由背向腹方向流动。然后由腹血管收集血液,从体前向后流动。血液始终封闭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 1.大黄鱼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 黄鱼属 2.鱼类的体型 体轴分为三种: 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 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 4.奇鳍背鳍D 臀鳍A 尾鳍C /////偶鳍胸鳍P 腹鳍V 5.鳍的组成。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 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 8.脊柱作用。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 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 10.肌肉的基本单位。肌肉细胞 11.鱼类的肌肉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红肌 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 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 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 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 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 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 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 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 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呼吸系统构造图(详细)

呼吸系统(RespiratorySystem )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 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 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人体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图) 人体解剖学对呼吸系统的定义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经呼吸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 由循环系统将氧运送至 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和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呼吸系统排 出体外?因此,呼吸系统由气体通行的呼吸道和气体交换的肺所组成。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分支所组成。从鼻到喉这一段 称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的分支这一段为下呼吸道。 其中,鼻是气体 出入的门户,又是感受嗅觉的感受器官;咽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是食物的通道 ;喉兼有发 音的功能。 呼吸道要很好地完成气体通行的任务, 必须保持通畅, 这是怎样实现的呢?它是 依靠上畏甲3 启 腔 下鉀- □腔 一 甲状软骨 和软骨 mm --W f 咽 气管 吐叶 气管 - 下叶(X 肺” 肋隔隐窝 头抱克肟颗粒

骨和软骨作支架来保证的。例如,鼻腔就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喉的支架全部由软骨构成;气管和支气管的壁上也少不了软骨。一旦呼吸道的软骨消失,就移行为肺组织。由于有软骨的支撑,使呼吸道的每一部分都不致于塌陷,使气体得以畅通无阻,因此,如果呼吸道的某一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会影响气体的通行,使病人发生呼吸困难。 任何生物都必须呼吸,只是呼吸的方式和结构不同而已。一些低等动物的呼吸极其简单,而高等动物和人的呼吸极为复杂。呼吸系统的进化和演变也是随动物的演化逐步形成的。单细胞动物和二胚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分别通过细胞膜和体壁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三胚层动物才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随着动物的演变,代谢增高,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呼吸器。气体交换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外界的氧不是直接进入细胞,而是通过呼吸器官进入血液,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再把它们的代谢产物之一,即二氧化碳带至肺排出去。鱼类用腮呼吸;两栖类幼体动物用腮呼吸,成体后由于生活在陆地上,出现了囊状的肺;爬行类肺呈蜂窝状,呼吸面积进一步扩大;哺乳类的肺分化更为复杂,呼吸面积更加扩大,呼吸道也逐渐分化完善。人类由于劳动和语言的影响,呼吸器官发展到了更高级更完备的阶段。它不仅执行着气体通行和交换的任务,而且具有嗅觉和协助语言等多种功能。这是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