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强国巴西农业概述(一)

世界农业强国巴西农业概述(一)
世界农业强国巴西农业概述(一)

世界农业强国巴西农业概述(上)

来源:上海科教兴农网发布时间:2010-03-18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濒临大西洋。绝大多数地区属于热带地区,南部地区为温带地区。巴西是一个由26个州组成的联邦共和国,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5大国。2006年,巴西人口为1.88亿,年增长率为1.04%。通用语言是葡萄牙语。74%的人信仰罗马天主教。政府主管农业部门是农业部。

巴西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非常发达,经济规模在南美洲名列第1,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名第11位。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4%;通货膨胀率为4.5%;失业率为8%;出口值为l 606亿美元;进口值为l 260亿美元。2006年,世界银行将巴西列为低中收人国家,人均收人为3 300美元。

过去近30a间,巴西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2005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0%。2006年。全国农业土地总面积为3.4亿公顷,其中作物面积为6 310万公顷(其中大豆种植面积为2 190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为1 300万公顷,甘蔗种植面积为730万公顷,柑桔种植面积为80万公顷),草地面积为2亿公顷,可利用土地面积为7 700万公顷。该国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因

为在耕土地面积只占其可耕土地面积的l/3。2005年,食品国际贸易净盈余达29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1;大豆、豆粕和豆油出口总量超过了美国,名列世界第1;鸡肉出口约为300万吨,名列世界第1;猪肉出口名列世界第2;牛肉出口名列世界第5。油籽和饲料已经替代桔子汁和咖啡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巴西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糖、乙醇、咖啡、桔汁和烟草出口国。巴西农产品出口值1990年为130亿美元,2005年则达到320亿美元。

2农业政策

巴西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具有全球竞争性,主要原因是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停止实施补贴计划、干预计划和高关税,其宗旨是促使生产者以国际市场信号为导向。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2005年,巴西政府补贴额仅占农场收入的3%,而美国和欧盟则分别为18%和34%。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6个主要国家之一,巴西坚决要求富有的经济体(例如美国和欧盟)取消补贴和关税,以实现全球农业贸易自由化。然而,鉴于国内目前发生的农业危机,巴西政府开始以收购、补贴、担保等形式扶持破产农民,其干预规模在过去数十年中少见。政府通过各种农业商业化支持计划提供的资金,2005年为12亿卢比,2006年为23亿卢比。

根据2007年6月发布的“2007/2008年度农业计划”,巴西

政府发放贷款700亿卢比(368亿美元)用于支持国内农业,比上年增长10%;其中,580亿卢比(305亿美元)用于支持商业农业(491亿卢比用于成本和商业化,89亿卢比用于投资),120亿卢比(63亿美元)用于家庭农业。利率从上年的8.75%,下降至6.75%。农村保险补贴2005年为230万卢比,2006年为3 110万卢比,2007年则增长至l亿卢比(5 260万美元)。截止2007年中期,巴西农村累计负债为1 310亿卢比(690亿美元)。政府现有农业支持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联邦政府采购。该计划允许政府在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价格之时采购农产品,并且允许政府按照市场价格采购农产品用于家庭农业计划,以及建立战略储备。

(2)农产品销售补贴。该计划为生产者和合作社提供最低保证价格,政府无需购买农产品,而是支付最低保证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该计划的目的是补充农业生产不足地区(如东北地区)的农产品供应。

(3)私人销售期权合同农产品采购风险补贴。这是一种补贴计划,其形式是进行公开拍卖,以便消费者能够利用私人销售期权合同,按照预定价格,在未来某个日期,直接从生产者和合作社采购指定农产品。

(4)生产者均等补贴。该计划是指向公开拍卖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或合作社提供补贴,政府支付由其确定的参考价值与溢价价值(即政府支付的作为参考价值保证的最高价值)之间的差

额。

(5)销售期权合同。该计划是指联邦政府通过公开拍卖对生产者和合作社提供的一种期货期权。期货期权拥有人有权在特定日期之前按照特定价格将合同所明确的特定数量的农产品转交给政府。该计划可向市场代理商传达政府对期货价格的期望值,对生产者和合作社而言则是一种价格套期保值。3粮食与油籽

(1)小麦。小麦是第三大粮食作物,主要用于食用,人均小麦年消费量为50 kg,远远低于其邻国阿根廷的120 kg。由于地理原因,巴西小麦产量较少,国内小麦消费的50%以上依靠进口,年均进口量约为600万吨,因此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小麦进口国之一。国产小麦都是地处最南边的3个州生产的,其中巴拉那州生产的小麦数量最多。进口小麦主要来自阿根廷。来自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的小麦无需缴纳进口税,来自其他国家的小麦则需缴纳10%的进口税。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为182万公顷。产量约为383万吨,进口为750万吨,国内消费为1 060万吨,其中饲用消费为20万吨,年终库存为94万吨。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为205万公顷,产量约为430万吨,进口为700万吨,国内消费为l 070万吨,其中饲用消费为20万吨,年终库存为94万吨。全国共有206个小麦面粉加工厂,这些加工厂分别属于150个公司,年加工小麦能力为近l 000万吨。具有百年历史的邦基公司

目前是巴西最大的面粉加工公司。

(2)大米。水稻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大米主要用于食用,人均大米年消费量约为38kg,低于1987年的42 kg。2007年,大米种植面积为298万公顷,稻米产量为l 207万吨,大米产量为821万吨,进口为50万吨,国内消费为792万吨,年终库存为189万吨。2008年,大米种植面积为310万公顷,稻米产量为l 250万吨,大米产量为850万吨,进El为30万吨,国内消费为798万吨,年终库存为272万吨。截止2007年末,政府大米储备为150万吨。

(3)玉米与饲料。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用于生产饲料。85%~90%的玉米生产集中于中南部地区。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为1 450万公顷,产量为5 525万吨,出口为1 050万吨,国内消费为4 250万吨,其中饲用消费为3 600万吨,年终库存为716万吨。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估计为1 480万公顷,产量约为5 650万吨,出口为1 000万吨,国内消费为4 500万吨,其中消费为3800万吨,年终库存为980万吨。2007年,玉米出口70%运往欧盟;截止2007年末,政府玉米储备约为77万吨。

巴西饲料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初级农产品的利润越来越低,促使生产者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以使其增值。混合饲料产量1994年不足2 000万吨,2006年增长至4 700万吨。巴西饲料业发展迅速的原因,①国内豆粕供应量巨大,②国产

玉米能够满足国内需求。2005年,全国饲用粮食消费总量为4690万吨,其中饲用玉米达3 350万吨,分别占家禽饲料成分的66%、猪饲料成分的65%,以及牛饲料成分的20%。2008年初,全国存栏牛总量为1.75亿头(其中包括3 509万头奶牛),存栏猪总量为3 280万头。2008年,牛肉产量估计为920万吨,出口为197万吨,国内消费为726万吨;猪肉产量估计为305.5万吨,出口为68万吨,国内消费为238万吨。

(4)油籽。巴西盛产大豆,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2。巴西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原因:①其农业技术先进;②待耕土地充足。2007年,大豆产量占全国粮油总产量的近50%。大豆、豆粕和豆油出口值占2004年巴西农产品出口总值的1/3以上,占巴西所有产品出口总值的12%。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为2 170万公顷,产量为6010万吨,出口为2 380万吨,国内消费为3 585万吨,年终库存为367万吨;2008年,大豆种植面积估计为2 320万公顷,产量为6 430万吨,出口为2 800万吨,国内消费为3 740万吨,年终库存为260万吨。2007年,豆粕和豆油产量分别为2 500万吨和618万吨,出口分别为1 430万吨和210万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优良的技术、以及规模经济,使得巴西成为世界上大豆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然而,巴西农业消耗的肥料和燃油绝大多数依靠进口,

其价格涨幅超过巴西货币;此外,巴西大豆从生产地到海港、然后到国际市场的运费较高,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利润。巴西3/4的出口大豆依靠运费高昂的卡车运输,而美国3/4的出口大豆则依靠运费低廉的驳船运输。巴西拥有约80个大豆压榨厂,这些压榨厂分散于全国各地,属于约50家公司。最大的压榨厂每天可以加工约4 000 t大豆,全国日加工能力约为13.7万吨。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1-6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C合资经营D.合作经营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北大经济学院教材

北大经济学院教材 全院必修 经济计量学《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鲁宾费尔德,平狄克机械工业出版社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曼昆北大出版社 中级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平狄克人大出版社 中级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等人大出版社 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宋则行经济科学出版社 专业必修 外国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晏智杰北大出版社 中国经济史《皇权与中国社会经济》箫国亮新华出版社 《资本论》选读《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叶静怡北大出版社 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赵靖北大出版社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Jeffrey church,Roger ware 清华出版社 信息经济学《The Theory of Incentives》Jean laffont Princeton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教程》吕随启,苏英姿北大出版社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李权北大出版社 分类选修 博弈论基础《博弈论基础》吉本斯中国社会科学 经济学方法论《理性与信仰——经济学反思札记》王曙光新世界出版社 经济学名著选读《国富论》等 劳动经济学《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伊兰泊格,史密斯人大出版社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Alfred Field 机械工业出版社 转轨经济学《转型与经济学罗兰北大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流派《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王志伟北大出版社 新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青木昌彦上海远东出版社 经济法概论《经济法》刘次邦陕西人民出版社 金融经济学导论《金融学》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人大出版社 金融市场学《Financial Markets,Industuments and Institution》 Santomero 投资银行学《投资银行学》何小锋中国发展出版社 营销学《营销管理》科特勒,菲利普人大出版社 世界经济专题《全球网络经济》箫琛华夏出版社 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学》朱小平人大出版社 财政学《财政学》刘怡北大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易纳,吴有昌上海人民出版社 公司财务《财务管理学》刘力企业管理出版社 现代金融理论简史《金融学》《数理金融经济学》《现代金融理论》北大出版社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张帆上海人民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陆立军中国经济出版社农业经济学《社会注意农业经济学》朱道华中国农业出版社 房地产经济学《金融市场,工具与机构》谢经荣东北财大出版社 人口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杨云彦中国经济出版社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 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 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 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A.全面性和世界性 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A.对外贸易总政策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11.米德冲突发生在()。 A. 固定汇率制度下 B. 浮动汇率制度下 C. 任何汇率安排下 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 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美国有农业经济学专业的大学

美国有农业经济学专业的大学 在21世纪世界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形成了以信息化、国际化、协调化、持续化和无周期性经济危机为特征的农业新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对海外留学有疑问,可以在线咨询小马过河留学专家,也可拨打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8-123-267! 农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生产力和投资及国内/国际发展趋势.这包括了很多经济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相关知识。 美国开设农业经济学专业的学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 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 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 乔治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 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 怀俄明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

《世界经济概论》选择判断1-6及答案

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世界经济概论(公共选修)”课程期末试卷论述题(每题不少于400字。每题50分,共100分) 1、什么是知识经济,其内涵是什么?试述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 产物。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经济本源角度考察,知识经济具有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是核心动力、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三个本质特征。 知识经济的定义及内涵:“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 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业经济,虽然也离 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内涵一般概括是,建立在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和使用上的经济。生产,即创新生产,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重含义。而使用,即扩散。应用,是知识经济的第二重含义,经济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材料和能源等。而引导、发挥并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的是以应用技术、基础科学为代表的知识。知识是经济增长状态中最活跃、最根本的生产动力和要素,是使报酬递增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知识为竞争核心的知识经济作为更高的经济形态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口 号和新动力。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并还将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改变

人类以往在社会经济中形成的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知识的创新、生产和扩散、应用必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拥有标准性、垂直型、等级性的工业社会理念将让位于多样、水平与网络的知识社会理念。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如果说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以制造工具为主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工业为主体的转变。那么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使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以知识及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 2、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 答: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的趋势,是一个牵动世界全局,影响长期发展,引发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实际是经济国际一体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国际商战日趋激化,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区域集团化、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剧的现代经济大背景下,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时人为限制逐步消除的过程与状态。即经济资源愈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世界经济愈加相互融合,各国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愈加相互影响和制约。 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主要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我们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和一定范

《新版农业经济论》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新版农业经济论》 [日本]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 沈金虎、周应恒、张玉林、曾寅初、张越杰、于晓华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9月 定价:25元 目录 中文版序 新版序言 第1章现代世界农业问题 1.1 世界粮食、农业经济的不平衡 1.2 经济发展阶段与食品供需结构 1.3 农工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1.4 三种农业问题 第2章粮食问题的理论 2.1 问题概要 2.2 粮食问题的理论模型 2.3 经济发展模型与粮食问题 第3章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 3.1 问题概要 3.2 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模型 3.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农业调整问题 3.4 农业保护的经济学 3.5 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第4章农业增长与粮食问题的解决 4.1 国际展望 4.2 日本农业发展的宏观展望 4.3 稻作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4.4 技术转移的条件 4.5 “绿色革命”与世界粮食问题 第5章经济发展与农业问题的转换 5.1 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地位 5.2 历史的展望——农业与财政 5.3 农业政策的性质转变 5.4 战前、战后的基调变化 5.5 农地改革的意义 第6章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 6.1 农业保护的主要手段 6.2 从国际比较看战后日本农业保护的特征 6.3 混乱的农产品国际贸易 6.4 世界农业体制的改革 第7章价格政策的失败

7.1 粮食管理法下的米价政策 7.2 向新粮食法的过渡 7.3 从价格支持向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渡 第8章农业结构改革的挫折 8.1 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 8.2 农地制度与技术进步 8.3 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途径 第9章日本农业政策的课题 9.1 自立农业的构想 9.2 阻碍农业自立发展的主要原因 9.3 发展自立型农业经营的努力 9.4 条件不利地区的环境与社会 9.5 食品供给的安全保障 9.6 处在十字路口的日本农业 著者简介 速水佑次郎(Hayami Yujiro, 1932年生) 1956年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毕业。曾先后在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东京都立大学、青山学院大学工作。从2000年起兼任国家开发高等教育机构(FAISID)研究生院Program Director和政策研究研究生院教授。Iowa大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日本农业的增长过程》(创文社,1973年)、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ith Ruttan, V. W., Jho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农业经济论》(岩波书店,1986年)、《发展经济学》(创文《新版发展经济学》(创文社,2000年)、Development Economics: From the Poverty 社,1995年)、 to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 Press, 2001)、Communities and Marke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青木昌彦, Oxford Press, 2001)等。 神门善久(Godo Yoshishisa, 1962年生) 1984年京都大学农学部毕业,1987年该校农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任职于滋贺县立短期大学,现为明治学院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京都大学农学(农林经济学)博士。主要论文有《对农业经济学的反思》(《农业经济研究》日本农业经济学会,第73卷第2期,2001年)、《农地问题和日本农业》(奥野、本间编《农业问题的经济分析》日本新闻社,1998年)等。 译者是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世界上农业强国的农业现状以及特点

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现状和特点调查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给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最近一些农业方面一连串不利的消息,不禁让人再次认真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出路又在何方?对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世界上一些农业强国,针对本国农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和成功经验,以此作为参考,结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来探索影响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立国,产销一体化,农业科学研究,专业化生产。 【内容】世界上农业较强的国家大多分布在欧美地区,优良的农业传统,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的大力支持等等,都积极促进了欧美国家农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选取欧美地区农业强国地区的代表,来一一分析它们国家农业的现状和特点,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一,北美地区农业强国的代表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 美国农业有以下特点: 1)以“农业立国”的传统。美国虽然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历来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又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这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大的竞争力。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小型家庭农场(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分5类:(1)资源有限型农场,(2)退休休闲型农场,(3)居住生活型农场,(4)低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5)高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大型农场分3类:(1)大型家庭农场,(2)超大型家庭农场,(3)非家庭农场。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193.4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左右。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多个,虽然数量不大,但其面积和销售额在美国农场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美国农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农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其粮食生产能力超过了3.5亿吨,但由于生产过剩,政府实行休耕等措施来限产,加上天气的影响,有的年景不足3亿吨。 2)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美国形成了著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又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3)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如食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工业革命之前,形成了以(A)为中心的商品国际化。 A西欧B北美C东亚D地中海沿岸 2、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世界生产力推向新水平,为资本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C)。 A 18世纪6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后30年代 D 20世纪50年代 3、(C)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A国际经济组织B非政府组织C跨国公司D各国消费者 4、产业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进国家在技术上的主导地位,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又使(D)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 A新型工业化国家B经济转轨国家C欠发达国家D先进国家 5、特别提款权是(D)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 A世界银行B本国中央银行C国际金融公司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20世纪80年代以来(B)以成为国际经济直接投资中占统治地位的形式。 A绿地投资B跨国并购C建立战略联盟D项目合作 7、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集中在(A) A东亚地区B拉美地区C中东地区D中东欧地区 8、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B) A总理事会B部长级会议C秘书处D货物贸易理事会 9、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是(A)它是由维纳首先引入的。 A关税同盟理论B大市场理论C交易费用理论D规模经济理论 10、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波动,周期长度为7-11年的成为(D) A康德拉捷夫周期B库兹涅茨周期C基钦周期D朱格拉周期 11、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C)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欧盟自由贸易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12、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B)是政府主导经济模式。 A美国模式B日本模式C法国模式D德国模式 13、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多种,其中(D)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A美国模式B日本模式C法国模式D德国模式 14、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A)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 15、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蒂芬.海默创立了(A)理论,成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 A垄断优势B产品生命周期C市场内部化D国际生产折衷 16、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B)理论。 A雁形模式B产品生命周期C市场内部化D产品差异 17、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这种理论是(A)通货膨胀。 A结构性B混合型C需求拉起的D成本推动的 18、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采用最多的汇率安排是(A)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50分) 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请列出至少三个反映了这一发展的概念:白色农业(生物工程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绿色农业(陆地或露地农业)。(3分)(还有:农村传统副业独立成为农村农林牧渔服务业;旅游(观光)农业) 2、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2分) 3、我国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俗称家庭承包制。按照国家的现行规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3分) 4、世纪之交,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呈现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产品供给结构过剩,决定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中心是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4分) 5、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流通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的政策。1985年以来国家对粮食实行合同订购,是农民必须尽的义务。经历了数次改革,199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指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购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6分) 6、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三个: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走向市场的矛盾、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意在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7分) 7、改革初期,我国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上选择了不同于经典刘易斯模式的做法,其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个选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主要是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近10年来我国农民负担较为沉重。请列出农民负担沉重的至少三个主要方面:费重于税、收费不断攀升、农民负担不均。(3分)(还有:农民负担现金支出压力大;农民暗税负担依然沉重) 9、2001年,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安徽省全省推开,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一项改革”。(3分) 10、列出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至少三种主要类型: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基金会。(3分) 11、广州天河区的股份合作制以最具典型意义的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著称,它最初的股权由集体股、社员分配股和个人现金入股构成。目前被取消有股权是集体股,因为其产权依然不清。(5分)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谈到农业,多数人会想到我国粮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粮食问题早已不是个新话题了,“节约粮食”更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字眼。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在全国中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饥饿二十四小时”,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可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 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会提高30%至40%,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似乎已无法避免。抛开资料,环顾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上述情形照应场景:白藤坑小学,一顿午饭,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家饭菜到学校煮熟着吃,没有一点肉,没有一点菜,只有一块细长的菜脯,如果某天多了一点菜,那便是幸福的,甚至是奢侈的……但在仅仅几十公里外的地方,一群人,把米饭当成自己的塞牙之物,不屑一顾,将大量粮食丢弃!而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正因饥饿而在死亡的边缘上挣扎?很多非洲难民因饥饿瘦骨嶙峋、饥不择食,最终饿死在街头那惨不忍睹的情景……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饥饿需要我们用力量去驱赶!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仿佛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全球七分之一的人生命中的大事! 回首上个世纪,粮食曾在人们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在人们的努力下,饥饿像一只失败的恶狼扭头远去。如今,我们却又迅速淡忘了饥饿的痛苦!这样无处不在的浪费行为什么时候会再次引来这只恶狼的血盆大口呢?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未来被我们“节约”与

“浪费”的一念之差所控制。粮食危机是恶化还是逐步改善,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小伙伴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减少浪费;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么“饥荒”会减少;粮食产量会提高; 世界会更加美好! 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就是要我们把节约变为自觉、成为习惯。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油、每一粒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富有,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1.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A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 1个正确选项,每题 1.5分,共 30分 1.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明显成绩,同其选择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其中的发展模式有( 。 A. 中东模式 B. 雁形模式 C. 东亚模式 D. 拉美模式 2.波兰、匈牙利分别是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它们的不同特点主要有 ( 。 A. 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 B. 价格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C. 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 D. 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 A .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 .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 .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 .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主要表现有( A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 .扩大了资本积累

C .增加了就业 D .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 A .保护本国的市场 C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 .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 .积累资本或资金 6. GATT 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 A .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 .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 A .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 .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 30年的探索, 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具体表现在 ( 。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 特别提款权是(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

中国农业发展30年4农业经济学教学课件

中国农业发展30年 第一节农业发展的成就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以农业为突破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走过了30年的历程,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由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道路。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给农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扭转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或下降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30年中,从粮食到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产量都有了飞速增长,不但满足了人民的温饱而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还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翻番,保障了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中国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穷落后的旧农村正向富裕发达的新农村转变。 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万吨到1984年为万吨,增产了10000多万吨,有了一个稳步的提高。但是由于出现了“卖粮难”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等问题,致使1985年以后的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但仍维持在40000万吨左右。随着改革的深化,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实现了粮食连续增产,1996年粮食产量达万吨,1998年突破了51229万吨,创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2000年到2003年粮食生产略有回落,但是2004年产量开始回升,到2006年末粮食总产量回升到了50000万吨。其中2006年的稻谷、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近1/3、1和2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改革以来肉、蛋、奶等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有了显著提高。人均肉类占有量从1979年的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公斤,净增加40公斤;人均奶类的消费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上升,2006年年人均消费量为公斤,是1980年公斤的18倍多;2006年人均蛋类消费量达到了公斤,比1985年增加了4倍多。其他蔬菜和水果等消费量也有大幅的提高。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和人均畜产、水果等消费量的增加,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优化了膳食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我国农产品产量实现了长期持续增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用水等自然资源短缺,所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将“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说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有过深刻的教训。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最艰苦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此期间,粮食的严重短缺,造成营养不良,浮肿病蔓延, 表1农产品供给情况(单位:公斤)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试题

×××学年度第×学期学业考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世界农业大国

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第一节世界农业大国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我国是农业大国,各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3、理解现代化的农业发展 [重点和难点] 1、衣食住行与农业息息相关 2、现代化的农业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课件演示、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了,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第一节世界农业大国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板书)一、农业与“衣食住行”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2.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理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5.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都承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都以高科技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全球化。 6.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贸易依存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7.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 8.国际金融组织: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简答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内容:20世纪末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特点: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