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3单元 第15课 生物繁殖新技术青岛版(六年制)

五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3单元  第15课 生物繁殖新技术青岛版(六年制)
五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3单元  第15课 生物繁殖新技术青岛版(六年制)

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15.生物繁殖新技术

一.填空

1.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是(),它于1996年7月5日出生于()国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认为它的诞生标志着()新时代的来临。

2.()院士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在国际上被誉为(“ ”)。3.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时,可以()并进行()。二.判断

1.有了克隆技术后,不管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治愈。

()

2.所有的植物都必须在土壤里才能生存。()

3.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4.植物克隆技术能够使一片树叶变成一片森林。()

5.克隆技术的问世既能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害处。()

三、选择

下列属于克隆技术的是()。

绵羊“多利” B.杂交水稻C.人工授粉

四、简答题

1.要提高嫁接的成活率,从技术原理方面说明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2、春季,在用杨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

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3、

上图是植物的某种繁殖方式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植物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其特点是、。(2)甲、乙这两种操作方法依次称为、。

(3)图中A、B称为,C、D称为。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4)试举出2-3个采用这种繁殖方式的植物名称:、、

五、拓展题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

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

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最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6生物繁殖新技术》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6生物繁殖新技术》精编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6.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材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6.生物繁殖新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繁殖新技术不仅具有巨大的科学理论研究价值,更有着无限美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门前瞻性极强的高新科学技术,有必要尽早揭开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早接触、多了解,真正地让孩子走进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视野,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目标。本课是在学生在认识植物繁殖、生命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个体、知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了解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信息。 教材中共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1: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教科书展示了学生交流资料时的活动场景,在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资料信息谈起。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提供了两个资料卡——通过小羊多利的诞生及死亡,告知学生克隆生物的一般培育过程和克隆技术的现状。 活动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教材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举例,有助于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克隆技术,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基础。 活动3:交流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教科书展示的还是学生交流资料的活动场景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的相关信息。能够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 [课堂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制作的孙悟空拔猴毛克隆猴的课件。 1、谈话: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变出了千千万万个小猴子来的吗? 2、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和孙悟空变小猴子一样的生物繁殖新技术 呢? 3、生物有哪些新的繁殖技术? [用课件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克隆猴”的故事谈起,引起克隆技术的概念并进行交流,学生既不会感到陌生,又兴趣盎然。]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 1、你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信息。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试题附答案全册

六年级科学下册诊断自测题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构成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开始 的。 2. 、、和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3.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最早发现的。 4.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比早两年。 5.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 6. 和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7. 妈妈孕育胎儿的地方叫。 8、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发展的关键阶段。 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明的是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 明的是现象。 二、明辨是非. 1.塑料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2.所有动物和植物都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3.双胞胎之间的身体差异也是变异现象。() 4.任何生物都会经历一个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5.不同种族的人之间存在着身体特征方面的差异。() 6.人的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 7.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成熟期、渐衰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

8.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大小不同,作用也不同。() 三、填图:标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四、我来告诉你。 1.如何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有什么道理?你能再搜集一些类似的谚语吗? 五、科学探究 我是从哪里来的?写出你的猜想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下册诊断自测题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等方法都能让身体热起来。 2.摆摆动的快慢与有关。同一个摆,摆线越长摆动,摆线越短摆动。 3.人们把、、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 4.利用电流通过绕制的线圈产生磁性的装置叫做。 5.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6. 电磁铁是由和两部分组成的,它是将能转化成能的装置。 7. 改变方向或改变线圈的方向都能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8、改变或改变,电磁铁的磁力也会改变。 二.明辨是非 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几个孩子玩同一个秋千,力气大的荡得快。() 3.人坐着,就不会消耗能量。() 4.电磁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磁性。() 5、天然气水合物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三.珠海拾贝 1.下列电器中用到电磁铁的是()。 ①电热壶②电熨斗③电铃④手电筒 2.钻木取火的方法是利用了()的原理。 ①摩擦生热②热胀冷缩③聚热 四.我研究过: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及试题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 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 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 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 (1)、加强锻炼 (2)、合理饮食 (3)、保证睡眠 (4)、心理咨询 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 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 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 20、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 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 22、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 23、让身体热起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 其中运动是使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有效方法。 24、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1)北极熊有厚厚的皮毛,具有保温作用,可以抵御严寒。 (2)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能够抵御严寒。 (3)以富含脂肪的动物为食。 25、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 像荡秋千这样的运动叫做摆动。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摆出去或摆回来叫摆半次。 26、大约在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秘密: ⑴对于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⑵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无关; ⑶摆线越长,摆摆动的越慢,摆线越短,摆摆动的越快。 27、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1)荡秋千;(2)钟摆;(3)荡船;(4)摇篮。 28、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由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 29、古人取火的方法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火镰和火石取火等。 30、火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火的使用宣告了人类茹毛饮血历史的结束, 是人类在文明的征程上迈进的一大步。 31、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32、生活中机械能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钻木取火;(2)擦燃火柴;(3)双手互相摩擦会发热; (4)流星下落过程发光发热。 33、能量转化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34、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例如: (1)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2)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生物繁殖新技术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1. 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5.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 小组准备:课前进行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收集 教学步骤 1.收集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提出问题:在前一段时间已经学习掌握了许多植物繁殖技术,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在前期的科学调查活动中,学生也对一些繁殖的新技术有所了解。在本活动中,学生将回顾自己对繁殖新技术的了解,在交流中将了解到一些可能未成了解的部分,并由此产生探究兴趣,希望对教材后续内容进行了解。 2.了解一些新的生物繁殖技术,认识到新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出示图片:(1)杂交水稻;(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相关技术进行讲解。同时提出问题:大家收集到相关资料了吗?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杂交水稻是我国在植物繁殖技术上取得的重要成果,引导学生对袁隆平院士的事迹进行交流。组织培养技术教材提供了部分资料,在学生交流自我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相关部分进行了解作为补充。深入研究:为了获得良好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示图片:(1)人工繁殖中华鲟;(2)胚胎移植技术。指导学生认识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的动物的繁殖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问题:在植物的繁殖中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动物的繁殖中是不是也在运用?指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动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并引导认识到繁殖的新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整个生物界。 重点要指导学生认识到繁殖新技术的主要作用:(1)改善生活;(2)保护濒危动物。如果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重点交流,并就此问题

动物繁殖技术

牛和水牛人工授精发展及现况 摘要 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是指以人工的方法,采集雄性动物的精液,再将处理后的精液输入到雌性动物生殖道的特定部位,以代替雌雄动物自然交配而繁殖后代的一种技术。 关键词:人工授精输精采精精液的稀释解冻精液受胎率 Situation and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in Cattle and Buffalo ABSTRACT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is breeding methods that use artificial methods to collect semen of males,and then put the semen,which have been examined and processed,intooestrous female genital to replace the natural union process of male and female animals.

KEYWORDS: artificial insemination;semendeposition;collectsemen;the dilution of semen;thawed semen;conception rates 1人工授精的发展历程 人工授精最初报道成功是在178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L.Spallanzani进行狗的实验。1900年,俄国学者E.I.Ivanoff开始研究家畜的人工授精。他最初以马为研究对象,却是第一个成功的进行了牛和绵阳的人工授精。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工授精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操作程序,有实验阶段进入到了使用阶段。丹麦于193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授精协会,并在牛的人工授精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Rutgers大学的E.J.Perry教授于1938年组织了美国的第一个人工授精合作会。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家畜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人工授精在奶牛业的发展最快,多数国家已普及了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日本等。由于冷冻精液普及率逐年提高,法国经过后裔测定,优良种公牛的遗传力的改进每年进展达20%。猪的人工授精近20年来在很多国家也受到了重视。如美国,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普及,普及率由1992年的5%~10%发展到1997年的30%~50%,目前美国的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率达到80%,由规模较大的专业供精公司供给和推广,一些大型种猪育种公司也广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生产。2002年资料表明,全球1900万头猪中,99%是经稀释常温保存后授精出生的,这是此前15年的3倍。马和绵羊、山羊的人工授精在少数国家也得到了应用。 我国近30多年来的人工授精技术,从发展迅速、普及的范围和动物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奶牛已普及冷冻精液的人工授精,在中国黑白花奶牛的育种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人工授精的技术环节 人工授精技术的基本程序包括采精、精液品质检查、精液的稀释、分装保存、运输、冷冻精液的解冻与检查、输精等环节。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2019-07-10 [课前活动]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 [课堂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制作的孙悟空拔猴毛克隆猴的课件。 1、谈话: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变出了千千万万个小猴子来的吗? 2、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和孙悟空变小猴子一样的生物繁殖新技术呢? 3、生物有哪些新的繁殖技术? [用课件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克隆猴”的故事谈起,引起克隆技术的概念并进行交流,学生既不会感到陌生,又兴趣盎然。]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 1、你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信息。 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同学,要每个同学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2)全班交流。 (3)适时补充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 [通过分组和和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既能有自己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又能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史――克隆技术在植物繁殖方面的应用。

1、除了克隆小羊外,人类还在其他领域也进行了克隆的研究,你们知道多少呢? 2、学生汇报交流。 3、课件展示: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史。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克隆在植物繁殖新技术领域的运用。 (2)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自己获得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植物领域的应用。运用课件重点让学生知道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4、学习了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史,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说给大家听吧。 [通过了解了克隆技术的发展史,学生对高科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课后的研讨学习做了铺垫,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活动三: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 1、世界上有克隆人吗?人能克隆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2、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师引导并小结:克隆人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来的人只能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复制,他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智慧,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从在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克隆技术的利弊。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认识这种技术,初步建立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正确态度。教师要学做学生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的看待问题。] 三、自由活动――“生物繁殖新技术畅想会” 了解了克隆方面的新技术,你一定会有好多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 根据课堂上掌握到的信息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展开相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了高潮,给学生想说的机会,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既展精彩智慧,又感肩上责任重大。] 四、拓展活动 课后利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六年级现有两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无处不在的能量”、“追寻达尔文的足迹”、“宇宙”、“科技与未来”、4个单元,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教学重点: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那么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生发表意见)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这节课就研究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识。⑴、提出问题:我们吃下去的东西,经过了哪些地方?生充分发表意见。出示消化系统挂图,让学生对这图形说一说事物的旅行,先经过哪里,再经过哪里,最后经过哪里?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和评价。⑵、谁能说说我们的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和评价。 三、深入研究。 同学们知道了我们的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那么回忆一下刚才吃馒头的体会,你们知道是如何被消化的吗?①、学生分小组交流。②、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关于食物如何被消化我们可以用实验来研究一下。你们可以根据桌子上的实验仪器,根据实验报告上的提示做实验。③、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如下实验报告单:提示: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里加入少量唾液,并摇晃,使其均匀混合。过一会,分别往两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不加入唾液的淀粉液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完后,提问: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全班交流。④、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口中有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它分泌

的唾液里有一种促进事物消化的酶,能把它变成麦芽糖,所以我们把馒头多咀嚼一会,就会觉得有点甜。⑤、下面的消化又是怎样的呢?看课本图画。并全班交流。 四、反思生活,健康生活。 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后,你有什么感想?(分组讨论)教师小结:是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健康的消化系统,原同学们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五、作业拓展。 了解了我们的消化系统以及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之后,老师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进一步研究探索。 1、食物被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又是如何被我们身体个部分吸收的呢? 2、病人在重病期间无法进行饮食时,为了维持生命,他们怎么获得需要的营养的呢?六、板书设计:事物到哪里去了人体的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胰七、教学反思:第2课我们的呼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能力目标:能应用以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情感目标: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够珍爱生命,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教学策略:分组讨论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基础训练-答案

六年级科学《基础训练》答案 第一单元 1.细胞 我想探究的问题:2?细胞有多少种类? ――认识显微镜 我的交流:显微镜由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焦螺旋等构成。显微镜可以看到 肉体看不到的东西。 我的发现: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观察微小的物体。 ——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生物体细胞 我的猜想: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形状和大小都不同。 我的方案:制作不同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我的记录:洋葱表皮是有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这些小格子就是洋葱表皮的细胞。 我的发现:生物体的细胞多种多样,有血细胞,肌肉细胞,表皮细胞,薄壁细胞。 ――我的收获1?罗伯特?虎克2.细胞细胞3?生长繁殖衰老死去4?血细胞肌肉 细胞表皮细胞薄壁细胞水蕴草细胞5.—个6.略 2.我从哪里来 我想探究的问题:2.双胞胎是怎么回事?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的方案:询问医生,上网查资料,找书籍。 我的记录:采访对象:医生阿姨重点内容: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细胞----受精卵,受精卵不断分裂增殖形成胚胎,这就是生命的开始。

在子宫里 我的发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新的细胞开始的。 ――胎儿的成长 我的交流: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身体里的营养和氧气慢慢长大。 我的发现: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大约呆 9个月后,就准备出生了。 ――双胞胎 我的交流:双胞胎有的性别相同,有的性别不同,相貌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 我的发现:性别相同,相貌相似的双胞胎是一个受精卵分裂成的。 试管婴儿 我的交流:在试管里卵子和精子结合成受精卵, 分裂几次后放回妈妈的子宫, 成长成胎儿。 我的发现:试管婴儿也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 ――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我的方案:在肚子前面负重,做游戏体验一下。 我的发现:妈妈十月怀胎好辛苦。 ――我的收获 (1) ?一个细胞 (2)3 ; 6 ;( 3)9个月(4 )胎儿 3.人的一生 我想研究的问题:2、人的一生要经历几个阶段? 探究与体验: 观察实验: 人一生身体的变化 我的交流: 发育期: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发育。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食物) 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 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胰) 老师:还有补充吗? 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引入下面) 二、消化系统的认识 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

学生:查资料 老师: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小组长分发资料) 投影2 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老师: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 2分钟后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 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 老师:板书口腔腺,肝(胆),胰。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 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 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食物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内部的能量就是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进行的。 三、消化气管位置的认识 老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消化系统,那你知道?这些器官人体的位置?他们又是怎么连接的吗??楼老师这里有一些器官的模型,请你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教学教案

《15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克隆技术。 2、了解克隆技术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对克隆人问题进行比较、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及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粉笔。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生物还有哪些新的繁殖技术? 新课讲解: 一、学生介绍生物繁殖技术的资料 最后,克隆羊“多利”于2003年2月14日,隐患严重的肺病而接受“安乐死”,这说明了当前的克隆技术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信,在很多年之后,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将会出现一场革命,某些现在无法治愈的疾病能够治愈。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二、交流一下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同学们,克隆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又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现在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克隆技术的出现,对人类来说那些方面是有利的,那些方面是有害的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聪明,克隆技术有利也有弊,好处:可以治病救人 坏处: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极坏的影响,有悖于伦理道德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要有选择的去利用它。 三、拓展活动 同学们,你们手中可能还有没有交流的关于克隆技术的材料,在课下,用你们手机的材料办一期手抄报吧!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第一章 动物胚胎技术:以动物生殖细胞和胚胎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研究调控和提高动物繁殖力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精细管上皮周期:某个特定时间有一个特定的细胞组合,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后,在同一横断面又会出现相同的细胞组合 精细管上皮波:从精细管纵切面上看,细胞组合也是有规律的出现,即沿着纵切面每间隔一段距离会观察到相同的细胞组合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促卵泡素(FSH) 促黄体素(LH) 催产素(OXT) 催产素和精氨酸加压素(AVP) 表皮生长因子(E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 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 干细胞因子(SCF) 精子:有头部、颈部、尾部组成,精子的形态的差异主要在头部 卵泡: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三级卵泡 征集:生长卵泡池中一群小卵泡开始迅速生长 选择:只有部分被征集的卵泡继续发育,以致最终确立优势卵泡的过程 优势化:优势卵泡迅速发育而其他同时被征集的卵泡的生长和发育被抑制 自发排卵:卵泡成熟后不需外界刺激即可排卵和自动形成黄体 诱发排卵:动物经过交配或人为刺激子宫颈才能引起排卵。 旁分泌:某种组织内一种类型的分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同一组织中另一类型细胞,调节其功能、生长和分化 自分泌:某种细胞的因子作用于同一类型的细胞或自身细胞的现象 第三章 获能:动物刚射出的精子不能穿入卵子,只有在雌性生殖道内经历一段时间,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才具备受精能力的生理现象。 去能:获能精子一旦与浆液和附睾液接触,已获能的精子就会失去授精能力 发生泡破裂:卵细胞成熟后,这一时期细胞核的变化包括两个衔接的过程 早期胚胎发育阶段:1、卵裂2、桑椹胚3、囊胚4、胚胎的原肠化胚胎的扩张或伸长6、胚胎迁移和分布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1人吃下的食物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 等器官.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 2、人体内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等 . 3、人吃下的食物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等器官.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 4, 人体内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等 . 5.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 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6. 消化器官吸取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在人体内(作用).释放出生命 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7. 呼吸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8.(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9. 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 10. 心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11、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12、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 13、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3部分构成.像放大镜这样(边缘薄)、 (中间厚)的(透明)镜片.成为凸透镜. 14、老年人使用的老花镜其实就是(凸透镜). 15、 16、瞳孔---光圈晶状体---镜头视网膜—--胶片 17、潜望镜是军事上用于(侦察)的仪器.利用潜望镜能在(隐蔽)的地方清楚地看到 敌人阵地的情况. 18、潜望镜中的镜子表面是(平)的. 19、制作潜望镜至少需要(2)块平面镜. 20、想看自己脑后的头发.需要(2)面镜子. 21、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研究出很多的“眼睛”供人类使用.例如商场里有(监控器).医院里有(电子胃镜)、(CT扫描仪)等.地震现场有(生命探测仪).道路路口有 (电子监控中心).太空中有(哈勃望远镜). 22、电子胃镜主要由(内镜)、(视频处理器)、(电视监控器)三部分组成. 23、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4、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和适宜的(温度). 25、辣椒播种前5天.应用温度为(52—55摄氏度)的温水浸泡种子.置于室温下(8—12)小时. 26、人们浸泡种子的目的是为了(催芽). 27、在浸泡种子期间.要经常翻动种子.以利(透气).在水分不足时应(淘洗)种子.当 有8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28、构造齐全的花由(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组成.这样的花叫(完 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29、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

五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鄂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鄂教版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5、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小组准备:课前进行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收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植物的繁殖技术,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今天,我们继续交流学习《生物繁殖新技术》。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 (一)植物 1、杂交水稻(1)简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2)介绍杂交水稻技术。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指名简单介绍这种技术。(2)了解其特点:材料少﹑繁殖快﹑受季节影响小。﹙二

﹚动物(1)过度谈话:为了获得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2)出示图片:(1)人工繁殖中华鲟(2)胚胎移植技术(3)小结﹕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动物的繁殖技术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汇报 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术资料。(1)克隆技术(2)克隆羊图片(3)太空育种…… (四)教师小结。繁殖技术已经运用到整个生物界,如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畜牧等领域。 三、认识繁殖技术的主要作用(1)改善生活(2)保护濒危动物 四、进一步了解繁殖技术的新发展。 12、水力发电站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探究目标: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 2、让学生敢于猜想,意识到形成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全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 1、人吃下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食物要经过(口腔)、(食道)、(胃)、(肝)、(胆)、(胰)、(小肠)、(大肠)、(直肠)等消化器官. 食物残渣经呼吸、排汗、大小便等途径排出体外。 2、人体内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等。 3、食物在(胃里)被分解.在(小肠)里被消化吸收。 4.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 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馒头嚼的时间长了.感觉有甜味。 5.如何保护消化器官: 不挑食.定时定量.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不是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不要剧 烈运动。 6.血液把消化器官吸取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运到全身各处.在人体内(作用).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有把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交给呼吸器官·排 泄器官排出体外。 7. 呼吸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燃烧的蜡烛熄灭。 8. 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 心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心脏有左心房、右 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共4个腔。 9. 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10. 心脏总是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收缩时.心脏把血液压人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 管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 11、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 12、人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 人脑不同区域掌握不同功能.通常把脑分成: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 13、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3部分构成。 像放大镜这样(边缘薄)、(中间厚)的(透明)镜片.成为凸透镜。凸透镜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 14、老年人使用的老花镜其实就是(凸透镜).近视镜是凹面镜。 15、太阳灶是利用了凸透镜的(聚光)作用。 16、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成倒立放大的像;(近大离我们看的物体-蜡烛近)当凸透镜距 纸屏近距蜡烛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像。(远小) 17、⑴眼睛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包括: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四部分。 ⑵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与视网膜连接的视 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人脑能自动调节倒立的视觉信号.形成正立的视觉。 ⑶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能看见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都能看

15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15. 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的相关信息。能够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2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的相关信息。能够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制作的孙悟空拔猴毛克隆猴的课件。 1、谈话: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变出了千千万万个小猴子来的吗 2、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和孙悟空变小猴子一样的生物繁殖新技术呢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 1、你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信息。 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同学,要每个同学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2)全班交流。 (3)适时补充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 2、学生汇报交流 3、课件展示: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史。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克隆在植物繁殖新技术领域的运用。 (2)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4、学习了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史,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说给大家听吧。 活动三: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 1、世界上有克隆人吗人能克隆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2、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三、自由活动——“生物繁殖新技术畅想会” 了解了克隆方面的新技术,你一定会有好多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 根据课堂上掌握到的信息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展开相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四、拓展活动 课后利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动物的繁殖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的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动物的哪些知识?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教师: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板书设计: 5.动物的繁殖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青蛙、鸡等动物产卵繁殖后代,属于();牛、羊、马等动物直接生小动物繁殖后代,属于()。 2.()是一种生物繁殖新技术,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可广泛用于()、()、()、()等领域。 二、判断 鸡不是卵生动物。() 三、连线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 出示制作的孙悟空拔猴毛克隆猴的课件。 1、谈话: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变出了千千万万个小猴子来的吗? 2、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和孙悟空变小猴子一样的生物繁殖新技术呢? 3、生物有哪些新的繁殖技术? [用课件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克隆猴”的故事谈起,引起克隆技术的概念并进行交流,学生既不会感到陌生,又兴趣盎然。] 1、你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信息。

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同学,要每个同学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2)全班交流。 (3)适时补充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 [通过分组和和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既能有自己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又能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1、除了克隆小羊外,人类还在其他领域也进行了克隆的研究,你们知道多少呢? 2、学生汇报交流。 3、课件展示: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史。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克隆在植物繁殖新技术领域的运用。 (2)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自己获得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植物领域的应用。运用课件重点让学生知道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4、学习了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史,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说给大家听吧。 [通过了解了克隆技术的发展史,学生对高科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课后的研讨学习做了铺垫,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1、世界上有克隆人吗?人能克隆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2、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师引导并小结:克隆人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来的人只能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复制,他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智慧,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从在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克隆技术的利弊。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认识这种技术,初步建立对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