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详解

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详解
第五讲贸易保护理论详解

第六讲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始于重商主义,经过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理论是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本章将系统介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发展,为全面分析贸易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框架。

第一节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一、重商主义

1 5~1 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即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惟一形态。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和法国的孟克列钦。他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获得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人本国,并将其储藏起来,不再投入到对外贸易。同时,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在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上,大多奉行出口垄断、进口高关税和外汇管制等举措。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论,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批评了早期的重商主义禁止货币流出,将货币储藏起来的不明智做法,主张将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保持贸易顺差,才可能增加货币并使国家富足。但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应是保持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而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为了实现对外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发展英国工场手工业、航运业、殖民扩张以及保护贸易等政策主张。并同时增加了以优惠条件鼓励工业原料进口、以退还税款方式鼓励商品输出以及对出口生产厂商发放奖金或补助等辅助性措施。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8世纪后期~1 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欧各国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业水平最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丰裕而廉价的原料,需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极力倡导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而当时工业处于落后地位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当时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汉密尔顿是美国保护主义的鼻祖,是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美国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时,由于殖民统治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工业落后,在与英国的贸易中,仍保留着出口本国农林等初级产品,进口本国所需工业制成品的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而使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经营的制造业难以发展。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1791年向国会提交《保护制造业的报告》中,极力主张以较高的关税保护美国的制造业。汉密尔顿提出美国的经济情况不同于欧洲先进国家,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工业生产成本高,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断送美国工业的发展,进而威胁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因此,必须采取关税措施保护美国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

后来这一思想得到李斯特的进一步发展。他于1 84 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该书是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代表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强了对外贸易政策的扩张性。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严重危机。自由放任济的信条受到批判,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风行起来,贸易保护甚至被理论学者奉为经济建设中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在贸易保护的具体政策主张上,他们除了对传统的关税壁垒设置继续强调之外,对进口配额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也给予了广泛的认同。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成为超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普雷维什用中心——外围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求经济上的自主发展和政治上的真正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与贸易高速发展。2 0世纪7 O年代中期,由于石油危机、货币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世界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新现象,贸易保护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就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四、当代西方贸易保护理论

20世纪8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管理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等应运而生。美国经济学家瓦尔德曼在1986年出版了《管理贸易》一书,将管理贸易定义为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经济和国家间的经济,而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里的直接介入,从而使政府对贸易、投资以及企业决策日益加强控制。而战略性贸易理论强调政府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扶持。这些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国家运用多种手段干预对外贸易、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先驱者,贸易保护理论的倡导者,其主要代表作是1 84 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 conomy)。在该书中,李斯特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幼稚产业保护论。

一、幼稚产业保护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拿破仑战争后的德国仍保持着中古时代的封建制度,全境分裂为3 8个小邦,每个小邦都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法庭、货币及外交。各邦之间关卡重重,各邦内部省区之间也因为地方税率的差异而彼此分割。直到1 8 34年,各邦才建立起统一的关税同盟,l848年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着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

1.求得生产力发展比财富本身重要

李斯特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指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实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李斯特

主张重视培养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对于一国的经济利益,他更看重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他认为进口廉价商品,短期内是很合适的,但本国的产业就会长期处于落后的依附地位,而如采取保护贸易的措施限制进口,开始国内厂商提供的商品价格要高一些,短期内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当本国的产业发展起来后,价格会降低,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公众福利的。

2.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

李斯特还提出了经济阶段论,阐明了经济发展与贸易政策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依据。李斯特指出:“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几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不同的时期应该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前三个时期要求农业得到发展,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时期追求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确保本国工业的发展。农工商时期追求商业的扩张,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李斯特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来促进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3.选择保护对象是有条件的,保护是有期限的

李斯特认为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最终无需保护。因此,保护并不是全面保护,而是有选择的。国家应该选择那些目前处于幼稚阶段、受到强大的竞争压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因此,如果幼稚工业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或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够自立,就不应保护。李斯特认为,这里“一段时期”的最高限为30年。也就是说,保护是有期限的。

4.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关税

李斯特认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对在国内生产比较方便又供普遍消费的产品,可以征收较高的关税;对在国内生产比较困难、价值昂贵又容易走私的产品,税率应按程度逐级降低。为了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在本国的专门技术和机器制造业还未获得高度发展时,就应对国外输入的一切复杂机器设备免税或征收较低的税率。

三、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简评

李斯特发展了重商主义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段性与动态性,形成了贸易保护的完整理论体系。

李斯特主张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而不是一刀切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从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贸易政策,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张从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出发,对不同部门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而不是对所有部门均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对产业的保护要有时间限制,而不是无限期地实行保护。李斯特认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hn M aynard keynes,1 8 8 3--1 946)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凯恩斯生活的时代,是世界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以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尤其是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各国相继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改为奉行保护贸易政策,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的经济立场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支持自由贸易转为赞同保护贸易,并积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在书中,他对自由贸易理论展开了批评,对重商主义的一些政策进行重新评价,并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所谓心理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新重商主义。

一、凯恩斯新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1.批评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外贸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的,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凯恩斯还认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但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他认为,贸易顺差对一国对外贸易有利,而贸易逆差则有害。因为贸易顺差可以给一国带来黄金,扩大货币的供应量,刺激物价上涨和降低利息率,从而可以扩大投资和就业。而逆差会使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上降,

利息率提高,导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失业人数增加,使国民收入下降。因此,凯恩斯在一国对外贸易上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提倡运用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以获得贸易顺差。

2.提出贸易保护主张

凯恩斯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失业状态: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的。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决定的。投资需求又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外投资需求。前者取决于利息率,后者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如果贸易顺差,国外投资增加,并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刺激国内投资增加。如果贸易逆差,则相反。所以,保持贸易顺差可以增加有效需求,解决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因此凯恩斯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3.支持保护关税制度

凯恩斯认为,保护关税制度有三个好处:①可以促使人们增加国内产品消费,进而增加就业;②可以减轻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以便腾出一定的资金,偿付在扩张政策下的必要进口量,并对贫困的债务国进行贷款;③最能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他曾督促英国政府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恢复保护关税制度,采取直接措施来限制输人,奖励输出。

三、理论简评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该理论说明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实现国内充分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以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贸易保护论,是以保护国内先进成熟的工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为目标,而不是以保护国内幼稚产业为宗旨;是倡导积极地、大规模地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而不是只通过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是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为了简单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发达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新重商主义的一些论点是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该理论把国际贸易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扩大就业。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规律性。

第四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劳尔·普雷维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之一。在l 98 1年获得第一届“第三世界基金奖"。他曾任阿根廷财政部长、农业财政问题顾问、中央银行总裁和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书记、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长等职。

一、“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论点

(一)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普雷维什认为,世界经济体系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普雷维什认为:“中心——外围”体系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三个特点。所谓整体性是指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中,首先取得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中心”和“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谓差异性,是指“中心——外围”之间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普雷维什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包括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

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所谓不平等性,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考察,“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

(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考察了1 87 6~1 93 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在普雷维什看来,英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为工业制成品。普雷维什由此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普雷维什认为,“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在“中心——外围”体系中,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它的工业部门容易吸收新技术,因而会提高工业生产率,使工业的要素收入增加,并使制成品价格较高。而初级产品部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使初级产品的价格较低。

(2)经济周期对“中心”与“外围”产生的影响不同。普雷维什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但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由于工业制成品市场具有垄断性质,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程度要比工业制成品严重得多。这样,经济周期的反复出现,就意味着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价格差距的不断拉大,从而使“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3)工会作用的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和工会的压力,“中心”国家中的工人工资会上涨,部分利润用来支付工资的增加。在危机期间,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上涨的工资并不因为利润的减少而下调;而“外围”国家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初级产品部门工人缺乏工会组织,没有谈判工资的能力,再加上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竞争,“外围”国家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会在危机期间被压低。这样,在工资成本上,经济周期的不断运动使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而初级产品的价格则相对下降,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态势。

(4)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大低于工业制成品,这样实际收入的增加就会引起工业制成品需求更大程度的增加,但对于食物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不

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不像工业制成品那样能够自动地扩大,而它们的需求收人弹性又比较低,因此它们的价格不仅呈现周期性的下降,而且还出现结构性下降。

二、“中心——外围”理论简评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了开拓性研究。他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存在的发达国家控制与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上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宝库。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体系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分析是正确的,它使发展经济学家对“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发展中国家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争取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他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论点得到了普遍的证实。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观点,对“二战"后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五节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斯潘塞和布兰德(James Brander)等人首次提出的,后来经过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获取规模经济的收益,并夺取市场份额。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观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果一国政府能保证本国公司而不是外国公司获得先发优势,它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就可能提高本国的收入。因此,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观点,政府应采取补贴的方法对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行业给予支持。二是如果政府对本国某一行业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克服已获得先发优势的外国公司设置的市场进入障碍,政府则应进行干预。

经济学家常常用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假想例子来说明战略性贸易理论。假定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新品,即

一种有500个座位的大飞机。由于生产这种飞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生产越多成本越低,生产量越小成本越大,甚至会出现亏损。进一步假定两家公司只能做出两种选择:生产或不生产。

表1表明两家公司在不同情况下的利润和亏损(用负数表示)。每个方框有两个数字,左下方的代表波音公司的利润或亏损,右上方的代表空中客车公司的利润或亏损。

如表1所示,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在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那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得利润。假设波音公司能够在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以前,先占领5 00个座位的市场,空中客车就没有了进入市场的激励。此时的结果就是表右上方的情形,即波音公司单独生产并获利。

现在假定欧洲政府希望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空中客车公司击败波音公司,占领全球市场。假设欧洲政府承诺,如果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欧洲政府将给予25单位的补贴。这种补贴使两家的利润/亏损情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如、果只是空中客车公司生产,总利润达到1 25单位。即使两家都生产,空中客车在减去亏损后,仍有20单位的盈利。而波音公司没有补贴,其利润与亏损没有变化。

表2 欧洲政府进行补贴后的利润∕亏损

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空中客车公司只要生产,就能获利,而不管波音公司

生产与否。而波音公司只剩下两种可能,要么不生产,让空中客车公司生产,要么两家都生产而承担5单位的亏损。因此,现在波音公司已无获利的可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事实上,政府补贴使我们假设的波音公司先行动可能获得的优势不复存在,而空中客车公司却获得进入市场的优势。

从假设的例子可以看出,政府的保护政策可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新贸易保护主义常常以此来说明保护政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战略性贸易理论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认为这种政策的实际运用所需要的信息要比可能得到的信息更多。这种政策可能引起外国的报复。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会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假如波音公司在技术上比空中客车略高一筹,如果两家都生产,空中客车亏损20单位,而波音则盈利5单位。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波音公司面对空中客车的竞争,仍然会进行生产,而空中客车的最好选择则是不生产,结局就是表3右上方的情况。

如果欧洲政府没有获得这一信息,仍然根据表1的情况,向空中客车公司提供25单位的补贴,企图将波音公司挤出市场。但波音公司不会退出市场,而空中客车公司虽然得到了25单位的补贴,却只得到5单位的利润。表4左上方反映了这一结局。这时,空中客车公司得到的利润小于补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补贴,不能起到阻止波音公司进行生产的作用。

此外,补贴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手段,它会引起外国的报复。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以牺牲别国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这一政策往往招致别国的报复,引起贸易战,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害。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简评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战略性贸易理论论证了一国可以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实行贸易干预政策,促进本国战略性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理论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摆脱了纯粹自由主义的阴影,为一国政府发展本国经济与对外贸易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战略性贸易理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突破。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贸易保护理论

第六讲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始于重商主义,经过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理论是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本章将系统介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发展,为全面分析贸易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框架。 第一节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一、重商主义 1 5~1 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即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惟一形态。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和法国的孟克列钦。他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获得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人本国,并将其储藏起来,不再投入到对外贸易。同时,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在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上,大多奉行出口垄断、进口高关税和外汇管制等举措。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论,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批评了早期的重商主义禁止货币流出,将货币储藏起来的不明智做法,主张将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中,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保持贸易顺差,才可能增加货币并使国家富足。但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应是保持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而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为了实现对外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发展英国工场手工业、航运业、殖民扩张以及保护贸易等政策主张。并同时增加了以优惠条件鼓励工业原料进口、以退还税款方式鼓励商品输出以及对出口生产厂商发放奖金或补助等辅助性措施。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1 8世纪后期~1 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西欧各国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业水平最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丰裕而廉价的原料,需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极力倡导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当时工业处于落后地位的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竭力主张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当时贸易保护理

国际贸易理论习题共12页文档

1.汇总世界各国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后,世界出口总额与世界进口总额相比较( ) A.二者总是相等 B.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 C.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 D.有的年份出口总额大,有的年份出口总额小 2.按照赫—俄原理,一国应该进口( ) A.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B.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C.绝对成本低的商品D.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3.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出口( ) A.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B.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C.绝对成本高的商品D.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4.主张限制进口、奖励出口,以有利于本国生产厂商发展的政策是( ) A.重商主义政策B.贸易自由政策 C.进口导向政策D.保护贸易政策 6.普惠制的主要原则之一“普遍的”,其含义是( ) A.发展中国家应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 B.发展中国家应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 C.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 D.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 7.卖方信贷是指( ) A.卖方对买方的信贷B.卖方银行对买方的信贷 C.卖方银行对卖方的信贷D.买方银行对卖方的信贷 8.在自由贸易区中( ) A.成员对非成员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 B.成员对非成员保持独立的关税壁垒 C.成员间执行共同的经济政策 D.成员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10.WTO的成员之间产生贸易纠纷,应该( ) A.在WTO内,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B.在起诉国按照WTO的法律规定来解决

C.在被诉国按照WTO的法律规定来解决 D.在国际法院内,按照WTO的法律规定来解决 12.WTO的非歧视原则体现于( ) A.反倾销条款B.公平竞争条款 C.反补贴条款D.最惠国待遇条款 1.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进口额的依据一般都是() A.CIF金额B.CFR金额 C.FOB金额D.CPT金额 2.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进口()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 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3.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时期的产品属于() A.技术密集型产品B.资本密集型产品 C.劳动密集型产品D.资源密集型产品 4.主张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来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政策是() A.幼稚产业保护政策B.战略贸易政策 C.自由贸易政策D.超保护贸易政策 6.普惠制的主要原则之一是“非歧视的”,其含义是() A.发展中国家应对所有发达国家给予普惠制待遇 B.发展中国家应对所有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出口给予普惠制待遇 C.发达国家应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给予普惠制待遇 D.发达国家应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给予普惠制待遇 7.买方信贷是指() A.卖方对买方的信贷B.卖方银行对买方的信贷 C.买方银行对卖方的信贷D.买方银行对买方的信贷 10.由于我国国内的商品要上缴17%的增值税,因此,我国对于进口商品也要征收17%的增值税,这是依据国际贸易条约中的() A.最惠国待遇条款B.国民待遇条款 C.反倾销条款D.保障条款 1.一国某一时期的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 )

国际贸易与实务-第六章习题答案

—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六章 ) 一、填空题 1、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 3、贸易转移 4、贸易创造 5、降低 6、《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7、墨西哥 ( 8、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9、内部的开放性 10、部门一体化_ __全盘一体化 11、水平一体化__垂直一体化__ 12、小岛清__ 13、完全经济一体化 14、货币政策_ 15、维纳(Jacob Viner)(或音译为范纳)_ _李普西(R. G. Lipsey)@ 16、部门一体化 17、全盘一体化 18、水平一体化 19、垂直一体化 20、协商_ 21、南方共同市场_ 22、北美自由贸易区 23、经济技术合作方面_ | 24、《东盟宪章》 25、_21_ 二、判断题

… ~ 四、问答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答:(一)按照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来划分,有 ①自由贸易区 ②关税同盟 ③共同市场 ④经济同盟 ⑤完全经济一体化 } (二)按照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分为: ①部门一体化 ②全盘一体化 (三)按照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有: ①水平一体化 ②垂直一体化 ? 2.试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②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③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国际贸易理论习题2017

国际贸易理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简述全球贸易一体化的现状。 1、国家竞争优势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国际分工?它对国际贸易有什么作用? 3、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二、简述题 1、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2、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简述题 1、什么是关税?关税与国内税有何区别? 2、什么是财政关税与保护关税?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关税的种类有哪些? 4、简述各国海关征收关税的几种方法。 5、进口税主要分几种?各自适用的条件是什么? 6、简述反倾销税? 7、普惠制给惠国的自我保护措施有哪些? 1、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 3、出口贸易 4、进口贸易 5、有形贸易 6、无形贸易 7、直接贸易 8、间接贸易 9、转口贸易 10、过境贸易 11、复出口 12、复进口 13、净出口 14、净进口 15、总贸易 16、专门贸易 17、贸易值 18、贸易量 19、贸易差额 20、国际贸易地理分布 21、国际贸易国别结构 22、顺差 23、逆差 1、国际分工 2、垂直型国际分工 3、水平型国际分工 4、里昂惕夫之迷 1、超保护贸易政策 2、自由贸易 3、保护贸易 1、关税 2、财政关税 3、差价税 4、反倾销税 5、海关税则 6、复式税则 7、自主税则 8、从价税 9、名义关税 10、有效关税 1、非关税壁垒 2、进口配额制 3、国别配额 4、自主配额 5、协议配额 6、自动出口配额制 7、进口许可证制 8、海关估价 9、进口押金制度

第五章非关税壁垒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1、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2、特种进口许可证在申请程序上,一般比公开许可证要麻烦。() 3、复汇率制是一种数量性的外汇管制。() 4、在外汇管制的3种形式中,成本性外汇管制最为严格。() 5、国内税制度是一种比关税更灵活、更易于伪装的贸易政策手段。() 6、进口配额项下的商品都必须提供原产地证明书。() 7、有定额许可证比无定额许可证限制作用更大。() 8、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技术法规、标准的规定直接限制出口。() 三、填空题 1、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半年或1年)内,对于某些商品的()或()所加以直接的限制。 2、从进口商品许可程度看,进口许可证一般又可分为2种:一种为();另一种为()。 3、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的汇价的一种制度。 4、绝对配额有2种方式:()和()。 5、许可证制度是一种()措施。 四、单选题 1、一些发达国家制订的种种复杂的技术标准之所以能有效地限制进口,是因为()。 A、外国产品不易达到其技术标准 B、各出口国技术标准不一,因此需统一标准 C、其技术标准保密 2、绝对配额与相对配额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对进口数量的控制上 B、对关税的征收上 C、对进口商品价格的控制上 D、对附加税和罚款的处理上 3、在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上,通常采用()程序,制定手续比较迅速。 A.立法B.管理 C.自主D.行政 4、非关税壁垒措施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使用。下列的措施中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是()。 A.最惠国待遇 B.普惠制待遇 C.按普通税率征税 D.利润汇出限制 五、多选题 1、绝对配额在实施中可分为()。 A、全球配额 B、国别配额 C、关税配额 D、自动出口配额制 2、“自限协定”所规定的出口配额主要有()。 A、总限额 B、分组限额 C、留用配额 D、个别限额 E、磋商限额 3、进口配额制是一国对进口外国商品实现数量限制的措施,其形式多样。若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只限数量,不限金额,则受此限制的出口国或出口商为了扩大该商品在该国的出口额,应采用下列哪项措施?()A、增加商品数量B、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 C、降低商品价格 D、改进商品包装 4、一些国家为了限制某种商品进口,而对此商品征收国内税,是因为()。 A、它比关税更高 B、它比关税更灵活、隐蔽 C、它通常不受贸易条约的约束 D、其制订和执行属于本国政策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绝对成本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 GATT WTO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简述H-O理论的主要内容。 3.GATT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的四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论述题 1.何谓自由贸易政策?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2.试述GATT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四、思考题 1.WTO面临哪些挑战?其前景如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绝对成本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方面,他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亦称绝对利益论或绝对优势论。斯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或总协定,是在美国的策动下由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正式生效的关于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 WTO——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简称世贸组织。它是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建立世纪贸易组织协定》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原关贸总协定,并按照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最后文件所形成的一整套协定和协议的条款作为国际法律规则,对各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监督、管理和履行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 二、简答题 1.战前,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一直较高,1938年初级产品比重达到59.2%,工业制成品占40.8%。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为满足制造业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燃料和食品等造成的。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造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可再生的原材料的节约,并发明了以廉价原材料合成的复合材料,从而减少了资源缺乏的国家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2)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带来了制成品贸易的增加。(3)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国消费中食品、低附加价值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耐用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2.要素禀赋理论(也称H-O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换句话说,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国际经济经习题第六章 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

第六章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 1.最佳关税收入的来源是那些?最佳关税如何确定? 答案提示:最佳关税收入的来源是:改善贸易条件、抽取垄断租金。 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或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2.试评价幼稚产业的三种判断标准。 略 3.试析幼稚产业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案提示: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工业产业不具备国家竞争力。发展中国家通过选择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有利于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和长期福利,加速工业化进程,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 4.如果自由贸易下国内市场完全由外国厂商垄断,那么征收关税除了可抽取一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外,是否还可导致国内的一些潜在厂商(或投资者)进入市场?为什么?答案提示:可能,因为关税将提高此种产品的国内售价,有可能使得国内技术稍差的投资者由本来无利可图变成可以获得利润,这样,国内生产者将进入市场。 5.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略。 6.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市场结构的? 答案提示: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 战略性贸易政策最为强调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两种:一是出口补贴;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使得本国厂商的实际成本下降,相应的利润函数也发生变化。本国、外国厂商的反应函数也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市场均衡。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改变市场结构,使得本国在原来没有优势的产品中获得优势。 7.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进口保护能否使某一行业由进口替代部门转变为出口部门?为什么? 答案提示: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进口保护无法使国内企业的边际成本随着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国际贸易与理论试题8

C 穆勒、 D 赫克歇尔俄林Array 2、关贸总协定最长的一次谈判1986~1993年12月15日在日内瓦举行,称为( C ) A “多哈回合”谈判 B “香港回合”谈判 C “乌拉圭回合”谈判 D “日内瓦回合”谈判 3、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阶段是( D ) A 自由贸易区 B 共同市场 C 关税同盟 D 完全经济一体化 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A ) A.禁止货币出口 B.保持贸易顺差 C.保护幼稚工业 D.保护成熟的垄断工业 5、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 D ) A.规模经济论 B.技术差距论 C.人力资本说 D.偏好相似论 6、保护关税论主张以()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 A )。 A. 关税,制造 B. 非关税,制造 C. 关税,农业 D. 关税,幼稚 7、李斯特认为,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B ) A. 提高福利水平 B. 发展生产力 C. 增加社会财富 D. 获取交换价值 8、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 B )。 A.一般保护理论 B. 超保护贸易理论 C. 战略性贸易理论 D.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9、以下哪些内容不属于早期重商主义:( C ) A. 主张多卖少买 B. 主张国家应该严禁金银流出 C. 认为货币闲置是不会增值的 D. 代表人物有孟克列钦 10、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通常是( C )。 A.劳动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资源密集型产品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请将各题正确答案添在下列括号内: 1、() 2、() 3、() 4、() 5、() 6、() 7、() 8、() 9、()10、() (/ )学年第()学期()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试卷(8)第1 页共5页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考试试卷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考试试卷

《国际贸易》(第1单元-第13单元)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中国生产手表需要8个工作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工作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要9和10个工作日,根据比较成本学说()。 A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B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 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D 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2.假设英国生产每单位酒需要劳动人数比美国少40人,生产每单位呢绒比美国少10人,则下列错误的是()。 A 英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 英国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 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 美国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分工是()。 A 替代型国际分工 B 混合型国际分工 C 水平型国际分工 D 垂直型国际分工 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指出,()。 A 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 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 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获利更多

D 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5.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主要政策主张是()。 A 禁止货币出口 B 禁止贵重金属外流 C 奖出限入,包装贸易出超 D 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 6.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 A 世界出口总额 B 世界进口总额 C 一国进出口总额 D 国际贸易量 7.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可以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流量,是因为()。 A 它以商品计量单位表示 B 它以货币金额表示 C 它只计算有形贸易 D 它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 8.假定A国生产X和Y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为100和120单位劳动,B国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90和80单位劳动,则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B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B国不生产 9.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它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也越大。 A 初级产品 B 工业制成品 C 工业原料 D 都不是 10.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3.5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3.7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7000亿美元,当年国际贸易总额为()万亿美元。 A 7.9 B 3.5 C 7.2 D 3.7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内容、类型以及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趋势。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内容、类型; 2.了解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历史演变过程; 3.了解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趋势。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所实行的各种政策的总称。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对外贸易政策从世界范围考察,即国际贸易政策。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 1.内容一般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或地区政策等。(1)对外贸易总政策是一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政策是对进出口商品的生产、销售、采购等制定的政策。(3)国别或地区政策是各国或地区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或地区政策。 2.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一般而言,它主要包括一国的关税制度和政策、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做法、鼓励出口的体制和手段、管制出口的政策和手段以及一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政策等。这些范围内的有关体制、政策和基本做法都反映着上述三个方面的含义,构成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此,以下各章将分别予以详述。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 是国家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四)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各国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三、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贸理论简答题

1、试分析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主要因素:①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②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③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④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加工贸易的层次;⑤汇率的变化等。 2、为什么说仅考察商品贸易条件还无法判断一国贸易得益的变动情况? ①因为商品贸易条件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收入贸易条件发生同方向变化;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引起贸易条件指数下降,这不妨碍贸易得益增加;③需求弹性高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可能引起出口量大幅度上升,这将增加出口国的得益。 3、试分析贸易差额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外贸相对有利,出口产品竞争力强,有充足的国际支付手段,币值稳定;而逆差则对国际收支构成压力,缺乏国际支付手段,威胁宏观经济稳定;②但长期、巨额顺差不一定有利,因大量资源闲置国外,增加本币升值压力,诱发贸易争端;③逆差也许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一种方式,在高速增长时期对国外资源运用得好有利于经济发展,还可为今后的顺差奠定基础。 4、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从哪些方面反映一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①反映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②反映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③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 5、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为什么?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是在很多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例如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贸易障碍等。但事实上各国并非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各国间存在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这些因素阻碍了各国相同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因此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 6、简述产品生命周期论。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个阶段的特点。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7、简述并评价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 (2)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3)要素禀赋理论通过对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贸易的最优格局和利益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和好处。 (4)但是要素禀赋理论是短期、静态分析方法,以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数量既定为分析基础,另外这个理论忽视了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8、简述并评价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 (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国际贸易理论习题

第五章贸易保护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保护关税论主张以()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 A、关税,农业 B、非关税,制造 C、关税,制造 D、关税,幼稚 2、李斯特认为,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首先考虑()问题。 A、获取交换价值 B、发展生产力 C、增加社会财富 D、提高福利水平 3、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 A、一般保护理论关税,农业 B、超保护理论非关税,制造 C、战略性贸易理论 D、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4、当一国将所增的出口收入用于国内消费和进口时,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就取决于()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投资倾向 5、李斯特认为,处于农工阶段的国家应采取的贸易政策是:()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贸易政策 C、管理贸易政策 D、超保护贸易政策 6、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保护对象包括:() A、幼稚工业 B、成熟工业 C、衰落工业 D、以上三项都包括 7、“在国家干预下,实行保护贸易“的主张是()提出的。 A、李斯特 B、亚当·斯密 C、休谟 D、大卫·李嘉图 8、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A、保护幼稚工业 B、保护成熟工业 C、保护垄断工业 D、保护衰退工业 9、重商主义属于() A、自由贸易理论 B、保护贸易理论 C、超保护贸易理论 D、管理贸易理论 1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是:() A、凯恩斯 B、大卫·李嘉图 C、托马斯·孟 D、威廉·斯塔福 二、多项选择题 1、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观点是() A、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B、强调生产力的发展 C、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应采取不同贸易政策 D、拥有比较成本说 E、提倡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 2、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 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效应 C、逆差对国民收入的倍缩效应 D、逆差对国内投资的倍缩效应 3、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将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五各阶段,他主张()

贸易保护的依据

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 既然自由贸易对各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还要限制贸易呢?历史上为贸易保护所作的辩护从未停止过,不过绝大多数的辩护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并不能为贸易保护提供充足的理由,但也有少数的关于贸易保护的论据(argument)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同。本章着重介绍一些主要的贸易保护论据。从政策目标看,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认为在某些情形下,保护可提高本国现在或未来的福利,如最佳关税论、幼稚产业论等;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把贸易政策的制定解释成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结果。通常这类观点称为贸易政策或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最佳关税论 前一章已明确提出,在大国情形下,关税可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这意味着关税有可能改善本国的福利水平,即实施贸易保护可获得超过自由贸易下的利益,这一点正是最佳关税论(The optimum tariff)的核心思想。 一、供求弹性与关税承担 在大国情形下,关税负担是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的,双方承担的程度取决于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和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 所谓需求有弹性是指,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变化的程度(百分率)超过该产品价格本身的变化程度。同样,供给有弹性是指,当商品价格变化后,供给量变化的程度超过其价格变化的程度。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某种产品的出口供给弹性,决定于将该产品出口到征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当出口国厂商对进口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时,该厂商对进口国的产品供给弹性就较小,反之厂商对该产品的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则比较明确,进口产品在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决定于三个因素,即消费者对该产品本身的需求弹性;对来自国外出口商产品的依赖程度以及外国出口商产品所面临的替代品的多寡。 当一国政府要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国外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承担关税与否以及承担关税的程度,决定于被征税厂商商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一般而言,如果征税商品的供给弹性很小,就意味着外国出口商要承担更多的关税,因为出口商对进口国市场依赖程度较大,如果出口商将税赋额全部加到价格上去,由国内消费者承担关税,那么出口商在进 10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平台题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一、单选题 1-1. 如果要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该国各种商品的交换活动,则称为( C ) A. 国际贸易 B. 总贸易 C. 对外贸易 D. 出口贸易 1-2. 至于计算世界各国(地区)的进口总额会()出口总额,是因为大多数国家统计出口额是以()价格计算的,统计进口额时是用( A )价格计算。 A. 高于;FOB;CIF B. 低于;FOB;CIF C. 高于;CIF;FOB D. 低于;CIF;FOB 1-3. 一国一定时期内某商品的进口量小于出口量称为( B )。 A. 贸易逆差 B.净出口 C. 净进口 D. 贸易顺差 1-4. 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方法是( C )。 A. 收入法 B. 支出法 C. 专门贸易体系 D. 总贸易体系 1-5. 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 净进口 B. 过境出口 C. 转口贸易 D. 总贸易 1-6. ()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依据,( A )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A. 总贸易;专门贸易 B.专门贸易;总贸易 C. 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D. 过境贸易;转口贸易 1-7. 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商品进出口额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 A )。 A. 对外贸易依存度 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C. 对外贸易条件 D. 对外贸易地理结构 1-8. 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 D )的总和。 A. 对外贸易额 B. 有形贸易额 C. 进口贸易额 D. 出口贸易额 1-9.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 A. 净出口 B. 净进口 C. 贸易差额 D. 对外贸易 1-10. 划分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标准是( A )。 A. 商品形态不同 B. 贸易过程中是否使用单证 C. 是否以现汇方式作为清偿手段 D. 关境和国境 1-11. 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统称为无形贸易,例如( B )。 A. 纺织品贸易 B. 旅游贸易 C. 农产品贸易 D. 石油贸易 1-12. 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B )。 A. 本年度进口额高于上年度进口额 B. 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 C. 进口总额小于出口总额 D. 本年度出口额高于上年度出口额 1-13.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额之和被称为( A )。 A. 对外贸易额 B. 对外贸易量 C. 国际贸易额 D. 国际贸易量 1-14. 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是( C )。 A.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