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

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支架,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若干支高度不同的蜡烛(有两根等高),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观察:

师:请同学照着镜子,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当自己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师:请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

(二)探究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教师概括归纳记录,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像到镜的距离和物体到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物体靠近或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怎样变化?

4、……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你们肯动脑筋,表现很好。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问题: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的距离和物体到镜的距离可能有什么关系?(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猜想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师:我们应如何验证这些猜想的正确性?

生:实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

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针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并梳理学生的设计,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确定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后面左右移动蜡烛,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4)试验时,为什么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等效替代法”。

(5)引导学生: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并注意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3)收集各小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将有代表的实验数据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分析屏幕上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蜡烛到

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分析论证:学生填写好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会得出: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大小相等。

(4)师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物和像位置的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

像和物位置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并完成实验探究报告。

三、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地进行观察与思考的实验形式。课外实验的组织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完成,可以选择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地方完成,一般没有具体时间和地点。学生一般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外实验活动中,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想法设法完成课外实验,其取的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课外实验形式可根据教材编排灵活地布置观察性实验、课外小制作、趣味性小实验等。

【初中物理】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教科版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器材: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计量的重要性;(2)测量长度的要点;(3)了解误差的概念;(4)综合的测量活动。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第1课时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引入: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适当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的单位(SI):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um, 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⑵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速度、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初中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地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⑵会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根据纸带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新)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蚯蚓(书上9页) 实验目的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实验器材 活蚯蚓(自备)、粗纸、棉球、放大镜。 实验步骤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注意观察它身体是否分节。辨认蚯蚓的前端,数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节共有多少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右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3、将蚯蚓放在粗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身体的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看看是否有黏液。 应观察到的现象蚯蚓的腹部有小突起(刚毛),在玻璃板上爬行慢,在纸板上爬行快。 实验结论 了解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书上76页) 实验目的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器材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3、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4、用解剖针挑起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应观察到的现象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结论 认识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教学案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特性和特殊的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实验知识与技能,分析解答该类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具体问题中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实验探究在实践中的意义,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看谁记得准】 ⑴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H2能在O2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只生成;CO能在O2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只生成;而CH4在O2中燃烧生成和。 ⑵ H2或CO能使色CuO变,能使色Fe2O3变。 ⑶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⑷铵盐遇到碱性物质生成有气味的。 ⑸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 ⑹特殊颜色的沉淀:Cu(OH)2色;Fe(OH)3色。 ⑺白色沉淀: ①CaCO3、BaCO3等(碳酸盐)能溶于且产生大量气泡; ② Mg(OH)2等(碱)溶于但不产生气泡; ③ AgCl、BaSO4不溶于。 (8)溶液颜色:CuSO4、CuCl2、Cu(NO3)2溶液显色; FeCl3、Fe2(SO4)3溶液显色; FeCl2、FeSO4溶液显色。 【探究过程】 例1、根据要求选择或连接实验装置: A B C D E (1)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欲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用到的装置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氨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4)实验室是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实验室制取硫化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例2、设计实验检验或鉴别物质 张大爷种植蔬菜,现在他有点苦恼,去年购买的化肥,由于外包装上的字迹看不清无法辨别,只记得该化肥是K2SO4、NH4HCO3、NH4Cl中的一种。小明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帮张大爷鉴别化肥: [实验步骤] 取上述化肥少量于一容器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实验现象] 嗅到氨味. [实验结论] (1)小明由上述实验推断该化肥不是。 (2)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结论 ,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 (3)通过小明的实验,请你写出使用铵态氮肥的一点注意 事项: 反馈练习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已破损的溶液,已知它 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小民同学对这瓶无色 溶液进行探究。 (1)根据所学知识他认为溶液不可能是。 (2)对剩下的两种可能性,他进行了设计和验证,并制成了实验报告,请你帮助他一起完成报告内容: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两部分内容。这一节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规则,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关于“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教材首先应用达尔文和斯科的名言来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实验室,因为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条件。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研究方法的体现,教材列举了柳条鱼产仔条件的探究实验案例,分析了其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并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运用“库鲁病”病原体发现的生动过程用以补充说明生命命科学探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为下一节实验课的正常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的“发现之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强调了技术的改进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课题: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比较生命科学探究常用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和优势。 能识别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能说出实验室的主要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主要条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实验室,识别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了解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理解高中生命科学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难点: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探究。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近几年高考对实验的考查侧重于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的评价,较多以教材为基础,注重对教材实验的延伸和拓展,综合探究等。故设计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进行三个小探究,以期真正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进一步注意教材实验的原理,注意对教材实验进行反思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一】乙醇催化氧化原理的探究 采用演示实验:取一根铜丝,把其中一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分别放在外焰、焰心,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加热条件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 【探究二】乙醇催化氧化的应用 提出问题:有一个铜制工艺品,因被放置在较高温的地方而表面变黑,该如何除掉表面那层黑色物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加热条件下,乙醇可被氧化铜中的氧氧化生成乙醛, 而氧化铜变为红色光亮的铜。 【探究三】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探究 以2008年高考化学试卷中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为例。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对装置图进行思考,使用该装置进行乙醇催

化氧化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再对改进后的装置图进一步反思,又存在哪些优缺点「讨论后达成共识」: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乙醇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有机学习的主干线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鉴于此,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验和改进实验学习创新精神,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乙醇催化氧化原理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从结构角度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及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探究。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学生模拟操作进行实验,最后演示动画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 三教案

2019年全员培训小学数学实践作业提交-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第98、99页。 课标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三角形警示标志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建立猜想、归纳发现和抽象出公式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学生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3.学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4.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教学重点: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下列装置为实验室用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 (1)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是 ②发生装置是(填序号);理由是 ③使用该装置的注意事项之一是 ④使用该装置还可完成的另一个实验,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收集装置为(填序号) ②能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必须具备的物理性质是 ③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简述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④假若二氧化碳气体始终不能收集满,除装置漏气外,还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例2: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 猜想一:全部是NaOH;猜想二:全部是Na2CO3;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1】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固体样品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 请分析此实验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固体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气泡产生, 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为了进一步验证你的结论,如何进行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4】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请回答: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小淘气分饼的情境 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 生:用分数表示出它们各吃了一块饼的几分之几。 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吃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 (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

初一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初一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开放实验室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提前列出实验配档共学生们参考和选择。每次开放实验室之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且对实验进行预做,使教学能够得心应手。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

高,并且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讲多练。 2、抓紧抓好课堂时间,完成完好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任务。 3、能做的实验一定做,不能做的也要认真讲解尽量达到实验效果。 4、指导学生认真做实验,认真填写报告册,并给予批改和指正。 六、实验教学进度安排 总结: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实验知识,同学们认真学习哦。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 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 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 精神。 二、教学设想: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 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实践活动。2013年中考考纲试卷结构表明,科学试题探究占18分,分布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部分中。

根据我们这两次的模拟试卷分析实验探究题是我们丢分最多的部分,没有 达到中考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学探究题进行专题复习。 三、教学过程 1、近几年科学探究热点题型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2)有关化学反应及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3)有关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回收的探究;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 (5)有关废水、废气(尾气)分析及处理的探究等。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注意事项

(1)提出的猜想要合理,有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信口开河。 (2)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猜想,设计方案要简单易行。 (3)结论一定是对假设的判定,反思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作、 结论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 4、解题思路 (1)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2)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3)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 实验探究一、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例题解析:例1、(06 陕西)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小学

教学设计模板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第( 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本课将进一步学习(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 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 识的基础。B 《》是小学数学课本第册(修)的第章“”的第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的知识与我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打下基础,所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 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教学目标: A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B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等学具。备(教学过程: A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课)教学设计

“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学科:初中化学 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型:实验课 姓名:朱丽 学校:东营市胜利第四十六中学

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型:实验课 课时: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一的内容。上承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能力,为今后系统学习气体制取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学习热情很高。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展示与小组实验,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突破措施: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准备更充分,课前我将预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教材,自主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由于本节课是实验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培训了一名实验助手,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对于实验活动,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精讲等方式解决在交流展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1.预习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实验与探究的考查目标; 2、会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3、熟悉常见实验的操作过程 4、掌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微课讲解、ppt展示、网络云盘。 三、情感与价值观:有效克服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低效,激发学生复习热情。 复习内容: 1、初中物理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 2、重温课本实验过程,夯实实验基础; 3、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4、回归课本,整合教材资源,加强实验训练。 熟悉测量仪器、牢记仪器规则 复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ppt展示):解答测量型实验,要了解各种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特点、 读数,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PPT展示初中常见测量仪器。 1、实物演示:刻度尺。 2、思考:刻度尺的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看教师演示并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汇总ppt展示。 3、思考:刻度尺应该怎样读数?重点提醒:记录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4、读数练习:(ppt出示习题) 5、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2013·黄冈中考)图中小球的直径是cm。

三、教师引导看《温度计微课视频》 1、ppt播放视频。 让学生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归纳总结。 2、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四、学生自由观看微课视频《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五、典型示例: 1、PPT展示:(2016.黄冈中考)请按要求填空 (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应取出最小砝码,并,使天平横梁. (2)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 (3)要估测人上楼的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人的体重、上楼的时间以及. 2、【考点】天平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功率的测量实验. 3、【分析】(1)调节横梁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 (2)寒暑表的示数是玻璃管内液柱液面显示的位置的刻线数值,同时注意它的分度值. (3)测量功率的实验,首先要看清是克服什么力做功,然后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 而w=Gh,再根据公式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 答案:(1)向左移动游码、平衡(2)36℃(3)楼高h 六、巩固提升(微型试卷:近几年黄冈中考测量题汇集) 七、课外练习:云盘 重温实验过程、夯实基础知识 一、导入: 1、(ppt再现2016.黄冈中考实验与探究真题) 题目:为了测量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峰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

数学实验教学设计

數學實驗教學設計 陳子健 實驗課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一.教學目的: 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發現勾股定理 二.教學模式: 動態數學實驗教學 三.課堂環境: 電腦室、一人一機、PG_Lab。 四.教學過程 引導證明完成演譯證明: 1. 大正方形面積=(a+b)2 2. △面積=ab/2 3. 大正方形- 4個△=a2+b 4. 小正方形面積=c2 巡視 1.書本上的拼圖實驗 2.

五. 教學思路 1. 學生自行用測量法發現勾股定理猜想: ? 銳角三角形 -- 222b a c +<; ? 直角三角形 -- 222b a c +=; ? 鈍角三角形 -- 222b a c +>。 學生在發現勾股定理的同時,也為以後學習餘弦定理埋下伏筆。 2. 教師演示拼圖法,同樣可得到勾股定理猜想 – 從另一方面進行驗證。 3.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勾股定理演譯證明 – 從猜想到證明。 4. 學生自行實驗獲得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結論。 5. 留下拼圖實驗作為作業 – 在家熟習軟件操作。 6. 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不進行普適性實驗,普適性實驗也可以留作課外作業,作為對課上實驗的鞏固和補充。

平面幾何實驗報告 班級:_____ 學號:___ 姓名:_____ 日期:_____ 實驗課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一、實驗目的: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發現勾股定理 二、預習 任意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 如果a 、b 、c 為三角形的三邊,它們的邊長關係有: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三、實驗環境:PG_Lab 四、實驗過程: 實驗設計一: 1. 用工具 作任意△ABC ; 2. 用工具標示出∠C ; 3. 用測量工具分別測量BC 、AC 及AB*AB ;並分別定名為a 、b 和c 2。 4.用測量工具測量∠C 的大小; 22 觀察 1. 移動B 點,監察∠C 的大小變化,分別當∠C 小於、等於和大於90°時停下來; 2. 觀察22b a +與2c 的大小關係 發現 1. 當∠C < 90°時,有22b a +___2c 。 2. 當∠C = 90°時,有22b a +___2c 。 3. 當∠C > 90°時,有22b a +___2c 。 猜想(勾股定理): 當△ABC 為___三角形時,___邊的平方等於________邊的平方和。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 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 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 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 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 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实验】 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对比。 【实验】 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