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培训记录

输血科培训记录
输血科培训记录

输血科培训记录一览表

1.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流程的培训(1)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的培训

(2)用血流程和输血管理流程的培训

(3)采集血标本的流程培训

(4)临床用血应急预案的培训

(5)输血管理规范与实施细则的培训

(6)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的培训

(7)临床医师用血权限管理制度的培训

(8)临床用血申请制度的培训

(9)血液出入库管理制度的培训

(10)血液入库、核对、登记和贮存制度的培训

(11)配血标本管理制度的培训

(12)血库消毒及废弃物管理制度的培训

(13)输血器的操作规范与流程的培训

(14)临床输血的监护制度的培训

(15)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的培训(16)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的培训

(17)输血不良反应管理制度的培训

(18)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培训(19)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范的培训

2.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培训

3.紧急用血应对预案的培训

4.关键设备故障应急措施的培训

5.血液转运人的培训

6.识别输血不良标准和应急预案的培训

7.报废血液处理制度与流程的培训

输血科血库夜班操作规范

输血科血库夜班操作规范 血库夜班人员操作程序 1.夜班必须提前10分钟做好血库的交接班工作,熟悉环境和操作。 2.血型复查标本要求: ①住院患者——标本必须为条形码,特殊情况时必须贴上标签注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测内容。 ②门急患者——标本必须条形码贴上标签,注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门诊(住)院号、检测内容。 ③血型复查标本,必须为条形码标签,门急诊或重新抽取的标本(血液交叉)其标签上必须要明确标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项目名称,否则退回。 3.血型复查必须做正反定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检验之星中核收、核对、审定报告,做好记录,并在医院血库管理软件中正确输入患者档案。 4.夜班人员必须认真审查输血申请单内容,了解临床所需的血液品种、数量,对特殊用血必须立即向血站预约,其结果必须反馈给申请医师,做好信息反馈记录。并监督临床科室做好输血五项(ALT、丙肝、乙肝三系、Anti-HIV1/2、梅毒)检测。对于输血五项不齐的

输血申请单,应电告申请医师落实,在标本接收簿备注栏,注明血已抽或已电告临床医师。 5.凭取血凭证发血(血库按临床所需配发)。 6.配血必须按输血科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7.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确保正确无误。配好后的血液,必须用专用的血液运转箱运送。 8.发血者必须在发血后,立即通知收费处做好记帐收费登记工作(包括血费、血交费、用血互助金)。 9.输血科在日间必须备血充足, 但万一出现有大出血患者用血量很大的情况下,需要到中心血站取血(ABO红细胞分别超过25U、AB红细胞超过10U可由市中心血站紧急送血),并填写医院用血申请单。取回后必须认真核对,按不同品种分别存放于贮血冰箱内。 10.值班者必须按规定要求做好血液贮血冰箱的温度监测和记录。 11.值班者必须做好临床信息反馈记录。 12.值班者在完成好工作的同时必须清理好自己工作过的场所。 13.值班完毕后必须做好事件、物品的交接工作。 14.在值班期间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及本规范者,责任自负,并及时补救。科主任对违反规定者按医院要求上报,处罚按医院

输血科评审材料

十九.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4.19.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完善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评审标准: 4.19.1.1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并履行工作职能。 自评档次:【B】 评审要点: 【C】 1.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包括医疗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相关专业的专家。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有明确职责,至少应包括: (1)履行对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审订职责,并监督实施; (2)监测、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3)推广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教育培训。 3.有明确的职能部门(如医务处)负责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资料目录: 评审要点: 【B】符合“C”,并 1.输血管理委员会年度召开工作会议两次以上。记录齐全,内容充分。 2.履行对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监督实施,指导临床用血,针对血液的来源、数量、质量进行血液保障安全性评估,调查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3.向公众宣传临床合理用血、无偿献血知识。 资料目录:

评审要点: 【A】符合“B”,并 有全院输血管理定期总结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输血工作,不断提高输血管理水平。资料目录: 评审标准: 4.19.1.2依据输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管理文件。 自评档次:【B】 评审要点: 【C】 1.有临床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内容涵盖本机构输血管理的全过程。2.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培训。 资料目录:

输血病历规范

2013-03-14,17:00 输血记录 患者入院症见:头晕,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悸气促,查:心率110次/分,贫血貌,结膜苍白,口唇淡白。心肺未闻及异常体征。查血液分析示:白细胞4.3×109/L,红细胞1.25×1012/L,血红蛋白46.00g/L,红细胞压积18%,血小板110×109/L。为纠正贫血,今日给予B型红细胞悬液3U静滴。由尹xx、李x护士核对无误,于今日14:30开始输血治疗,16:46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液分析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王xx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几点要求 各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输血病历病程记录,参考《山东省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相关资料,制定了以下几点要求,希望能提高临床输血病程记录水平,为我院顺利创三甲打下基础。 1、入院记录既往史中如既往有输血史,应说明。病程记录中应有专门的输血记录,不能与其他日常记录掺杂在一起。 病案首页有输血应记录血型。 2、输血记录包含内容: 输血原因(掌握各种血液成分输血的适应症)、输入血型、血液品种(如“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不能简单的写为“红细胞”,应与发放的输血单上的血制品名称一致)、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护理输血实施记录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3、必须有输血后检查分析(输血疗效分析) 4、必须有输血治疗同意书 1.书写工整(有时“阴性”与“阳性”无法区分)、规范(如:不能用+-代替阳性、阴性)。输血前检查结果未回可填“备查”,入病历前必须填上检查结果。 2.输血前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病员或家属签名并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3.签名时间应精确的分钟,由患方填写。 4.谈话时间与签名时间必须要有时间差。 5、临床输血申请单 1.书写工整、规范。 2.必须填写血型(急查应注明急) 3.必须有主治以上医师审核签字(这是输血规范所要求的) 6、输血前检查 1.输血前检查的意义。 2.输血前检查标本采集时间必须在输血治疗前。 3.病员拒做输血前检查应在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签字拒查并保存于病历。

输血科相关制度

输血科工作制度 一、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献血法》依法工作。 二、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三、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保存十年。 四、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审批手续。 五、全血、红细胞储存温度控制在2-6℃,血小板储存温度控制在20-24℃(6小时内输注),储血保管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并记录。 六、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并有明显标识。 七、贮存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菌生长或培 养皿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八、申请输血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输血科备血。 九、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十、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 十一、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标本。 十二、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血型(急症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十三、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七天。 十四、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十五、血液发出后不得返回。 十六、输血科实行24小时值班,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准

(输血科)培训计划

2014年输血科培训计划 一月份:大量输血程序二月份:急诊用血程序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七月份: 八月份: 九月份: 十月份: 十一月份:临床输血审批制度十二月份:血液储存质量监测规范输血实验室工作制度交叉配血管理制度试剂管理制度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合理用血、成分用血管理制度输血科标本接收制度输血会诊制度血液库存预警管理篇二:输血科2013三基培训计划 2013年输血科三基培训工作计划篇三:2012年输血科三基培训计划篇四:2013年输血科三基培训计划篇五:医院临床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计划 朝阳医院临床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计划 今年,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将根据工作职能。进一步的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工作中,开展多形式输血安全和血液保护措施,保持临床血液供应充足、安全、有效。 具体计划如下: (一)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监督和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淮北市朝阳医院临床用血指南》等要求,督促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用血制度,认真履行输血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不断提高医院的临床用血管理水平,并做好临床用血的考核、评价、检查工作。 (二)提高医院的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加强对临床医生的临床用血知识培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合理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做好血液开源节流工作。全年开展全院输血知识培训至少一次。 (三)要加强输血科的建设。 加快输血科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加大硬件投入、加快人才培养,鼓励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障技术。保证输血科24小时为临床提供血液保障的能力。支持临床和输血科开展临床用血的科学研究,支持相关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应用于临床。 (四)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确保血液和血浆储存和运输的系统,以安全的方法维持血液及成份制品的各项水平。培训领取血液的护士、医生、驾驶员,保证血液安全。在工作中推广血液冷链设备的使用。 要严格按照省卫生厅、市卫生局下发的文件精神,建立健全输血科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尤其是对新参加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培训,落实备案,严格管理。 (六)成分用血 加大管理力度,保持医院临床输血95%以上的成分输血率。 (七)开展自体输血 进一步和临床沟通、配合、宣传,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提高自体输血的比例,力争达到5%。(目前我院自体输血2.5%)

输血科工作总结

输血管理科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对于输血管理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科室从检验科分离成单独的科室;在这一年,我们第一次在全院进行了系统化规模化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在这一年,实行了血型、配血实验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指导,提高了我院输血实验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执业水平;在这一年,我们协助卫生局医政科和市中心血站到全市基层医院进行输血科建设、输血科学合理性调研和技术指导,并帮助七家医院完成了输血资质的验收工作。 一年来,(截止12月20日)输血科用血总量达750000毫升,其中完成了配发红细胞668200毫升、血浆48150毫升,血小板1152单位,冷沉淀63单位。现就科室在具体工作当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以质量为核心努力促进科学合理用血 借着这次科室独立需要完善各种制度的契机,进一步健全了输血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对输血科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血液入出库检查规程,血液质量检查规程,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各项输血诊疗活动的操作规程,试剂配制操作规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检验记录和核对制度,血液保存、发血、临床输血和血液保存制度,输血后感染的登记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汇报制度等。把科学、安

全合理用血作为输血工作的重点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积极参与临床会诊,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加强输血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使业务人员在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提高,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按标准规范操作,增强责任心,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操作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业务工作。严防差错的出现,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二、群力群策,不断学习,做好医院输血科的技术能量储备 其他医院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常常会在碰到输血难题时打电话来问。因为能力和知识所限,医院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们一时也答不出。面对问题,面对难关,是退缩推诿,还是直面问题想办法解决?我们选择了后者。同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为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知识面在不断地拓宽,思路也日渐广阔。每次当一个疑难标本被成功地检测,我们会兴奋地讨论实验的几个关键控制点和下次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总结标本疑难所在及解决要素。帮助别人的感觉是快乐的,而自我提高的感觉也是快乐的。在各医院的调研、验收过程中,大家提出了很多技术性、及管理文件依托方面的问题,同时邀请我们下去给所有用血科室相关人员授课。可以看出,大家在这方面的知识、技能需求还是很多。普及科学用血知识,提高我县的输血水平,任重而道远。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知识资料)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本规范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定

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 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负责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输血疗效的评估,建立临床输血预警系统。 第十二条及时向供血机构反馈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第十三条做好无偿献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的宣传,并配

输血科工作制度

输血科工作制度 1. 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并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械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院《输血管理规定》和补充规定。 2.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在输血管理委员会和输血科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暂时离开,必须向有关人员交待,说明去向、事由、时间并按时返回。 3. 一般输血,医生预先填写输血申请单并逐项填写清楚。护理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及临床诊断正确无误后,抽取血标本,由专人送输血科。急诊输血亦同时将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一并送血库,否则应立即通知有关医师补齐。 4. 血库人员在收到申请单及血样时,与送血人员共同认真核对申请单上的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及临床诊断,并与血样标签核对是否完全相符,如有不符,应立即退回重送,经核实无误后方可进行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5. 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各项检验单必须详细登记并签全名。如确遇难以判断的结果,应向科室负责人或有关上级报告,并认真复查,直至结果明确无误,方可发血以确保安全。 6. 统一使用本地区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制品,对血站送的血液要认真检查,严格核对,如发现采供血机构所发血的血型标记有误,或标签内容模糊不清,应做好记录,然后通知采供血机构退回复核。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血液一律退回,不得使用。且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报告。 7.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姓名、性别、并按好、科别、床号、ABO及RH血型、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液一经领出,不得退回。 8.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9. 主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密切配合临床工作需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和临床用血技术的研究。 10.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 1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全血、红细胞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液应当按保存日期的先后排序,分型存放,先存先用。临床医护人员不应拒领。(特殊情况需要保存期短的血例外) 12. 贮存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储血室每日三氧灭菌消毒一次;储血室及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需达合格。 13.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及报表,仪器设备及维修记录,试剂质量要有保证,有关资料需要保存十年。 14. 在血液贮存期出现血袋标签破损及血液质量问题及保存过期时,由输血科负责人写血液报废申请单,经主管领导确认、批准,即可作出报废处理,并做好记录。 15. 必须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遇到疑难及特殊情况,及时向上级技师及主任请示。 16. 输血科每月需拟定下月用血计划交医务科,并统计当月临床各科用血情况、输血前检查、输血反应反馈情况等汇总上报。

输血科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登记制度

输血科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登记制度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输血科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登记制度? 一、血液的领取、入库、核对、登记管理 1. 根据本院临床用血需求每周1次(周三,法定假日除外)向河北省血液中心上报用血需求计划。我院需特殊稀有血型血液时,应提前三天预约,输血科负责向临床医生做好解释工作,与河北省血液中心积极沟通,确认取血时间。河北省血液中心派专车周四上午送血。 2.输血科工作人员负责领取河北省血液中心送来的各种血液制品。领取前要根据河北省血液中心的“血液出库单”认真验收核对。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各种血液制品数量,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标签上是否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3.遇特殊情况(如急救用血)到河北省血液中心领取血液时,须派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持河北省血液中心印发的《记账用血通知单》和专用血液运输包领取。 4.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再次认真验收核对,并将血液制品全部信息录入“医院输血管理系统”。内容:各种血液制品数量,供血机构名称、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5.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纸质登记。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等。 二、血液出库、核对、发血、登记管理 1.从输血科(血库)领取血液,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领取。

2.输血科(血库)有专人负责发血。 3.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血型,献血者条形码号、血型、血量、品种、配血结果、有效期、失效期及血液的外观质量等。出库到中医院的血液 制品查对内容:血液制品数量、献血者条形码号、血型、血量、品种、有效期、失效期及血液的外观质量等。 4.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发血: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液中有明显血凝块; (3)血袋有破损、漏血; (4)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或红色(溶血); (5)血浆中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有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色; (8)过期、细菌污染或其它需要查证的情况。 5.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输血科工作人员和取血的医护人员在输血记录单双方签字,才可发血。 6.发血后输血科工作人员须把输血记录单上的信息录入“医院输血管理系统”,并纸质登记,输血记录单保存备案。 7.配血结果未出来前或配血结果有疑问时严禁发血。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于2~6℃冰箱保存至少7天。 8.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输血科。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要求(试行)为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有关管理规定,制定本基本要求。 一、总则 (一)申请临床用血的医疗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设住院部的门诊部及卫生所不得开展输血。临床用血统一由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合法血站供给,医疗机构不得擅自采集血液(对患者进行自身输血除外)。 (二)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健全工作制度,遵循合理、科学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三)三级医院应设立输血科,二级医院设立输血科或血库,一级医院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立血库或贮血室。 (四)输血科(血库)的主要职能: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二、布局和设施 (一)布局要求 1、输血科(血库)应有独立的业务用房,选址应远离污染源,并尽可能临近手术室、病房,以便于取血。 2、房屋建筑设施应达到卫生学标准,布局合理,按工作流程分室分区,应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各室或各区域有明显的标识。血液贮存、发放处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 (二)用房面积 1、科室用房面积应能满足其任务和功能的需要,原则上三级医院不少于80m2,二级医院不少于50m2,贮血室不少于30m2。 2、使用面积与床位数参考比例推荐标准: 床位数(张)使用面积(m2) 150以下30以上 150~30050以上 300~50060以上 500以上80以上 1、有通风、防潮设施,通讯、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2、具备双路供电或应急发电设施。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保证本院的用血安全。 3、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份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的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4、临床需要输血、配血,应由经治医师提交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的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需要保存期短的血液或其他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应提前三天通知输血科(血库),抢救用血立即定型和配血并保持联系。(急诊输血除外) 5、血型交义配合试验完成后,仔细填写交义配血报告单并详细核对结果,保留标本7天以上。 6、临床采血时应该详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严防采错血标本;标本送检中应严防损坏或污染。 7、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 病人如有输血反应。应立即分析原因;对疑难血型定型及交义配血有问题,应及时进行复查、处理。 8、输血科(血库)应定期用紫外线消蠹,严防输血感染。 9、做好对受血者输血前如乙肝、丙肝、梅蠹和HIV等必检项目的检测。 10、做好各项室内质控工作,维护血库冰箱良好运行状态,确保血液的质量。 1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 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活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 /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12、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13、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1、上班严肃认真,思想集中,不高声谈笑,不脱岗,不窜岗,仪表端正,挂牌服务,室内整洁,秩序优良。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3、血液从血站领取后必须及时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检查血液质量(如溶血等)等,并逐项填入登记本,分类放入血库专用冰箱。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发时做到耐心、仔细,做好各类检查和登记,杜

最新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整理版

???输血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和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制度、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临床科室血液预约及用血计划的编制工作。 4.负责试剂、物料的验收、入库、保管及冰箱温度记录工作。 5.做好仪器、设备、衡器的使用、维护、保养、校验和检定工作。 6.负责血样的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质量检查、标本及血袋保留、冰箱温度记录、冰箱消毒记录等工作。 7.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配合临床需要,开展输血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运用工作。 8.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上报工作。 9.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工作。 10.负责每月用血情况统计上报工作。 11.负责各项登记、统计及资料收集、整理、保存、移交工作。 12.做好实验室空气、物表、地表消毒灭菌,医疗废物消毒、毁形、处理和记录。 13.积极完成科主任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输血科工作制度 为了使科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本制度。 1.输血科(血库)以“安全第一、服务临床”为宗旨,为临床各科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2.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坚持24h值班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和安全可靠的血液及制品。 3.做好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工作。 4.做好临床用血制度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 5.积极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输血科工作记录一览表》

《输血科工作记录一览表》 1.临床输血监管指导工作职能活动记录 2.血库相关制度、流程的培训记录 3.血库冰箱温度检测记录 4.血库冰箱细菌培养记录 5.血库血液出入库记录 6.临床输血标本保存记录 7.血库冰箱消毒记录 8.医疗废弃物交接记录 9.血库发血核对记录 10.血液转运人考核记录 11.控制输血感染方案的执行记录 12.报废血液的处理记录 13.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执行记录 14.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15.血库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记录 16.血库失控的判定标准、调查分析、处理的记录 17.定型血清与标准细胞反应记录 第二篇:输血科工作总结输血管理科xx年工作总结 xx年,对于输血管理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科室从检验科分离成单独的科室;在这一年,我们第一次在全院进行了系统化规模化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在这一年,实行了血型、配

血实验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指导,提高了我院输血实验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执业水平;在这一年,我们协助卫生局医政科和市中心血站到全市基层医院进行输血科建设、输血科学合理性调研和技术指导,并帮助七家医院完成了输血资质的验收工作。 一年来,(截止12月20日)输血科用血总量达750000毫升,其中完成了配发红细胞668200毫升、血浆48150毫升,血小板1152单位,冷沉淀63单位。现就科室在具体工作当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以质量为核心努力促进科学合理用血 借着这次科室独立需要完善各种制度的契机,进一步健全了输血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对输血科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血液入出库检查规程,血液质量检查规程,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各项输血诊疗活动的操作规程,试剂配制操作规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检验记录和核对制度,血液保存、发血、临床输血和血液保存制度,输血后感染的登记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汇报制度等。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作为输血工作的重点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积极参与临床会诊,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加强输血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使业务人员在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提高,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按标准规范操作,增强责任心,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操作集中精力,

宝鸡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宝鸡第二人民医院

宝鸡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 为规范医院输血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陕西省医 疗机构输血科基本标准(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宝鸡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 一、基本要求 (一)输血科是医疗机构内负责贮血、配血、发血、输血相容性检测、输血相关诊断与治疗及临床用血管理的一级科室,必须独立设置。血库是医疗机构内负责贮血、配血、发血及临床用血管理的科室,可独立设置,也可在检验科等部门内下设。 (二)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二级综合医院必须设置输血科或血库,其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科或血库。一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其他医疗机构,可根据临床输血用血实际需要设置输血科或血库。 (三)医疗机构应向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输血科(血库)达标验收,经市卫生和计划生育

局组织验收合格后,由市中心血站供应血液制品。 (四)输血科(血库)必须使用市中心血站提供的血 液制品用于临床输血治疗,禁止自采自供和分离制备血液成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展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五)医疗机构应成立由医院领导、医疗管理、临床科室、输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相关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或临床输血管理领导小组(血库),并按照或参照《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章程(推荐样本)》(见附件1)有关要求开展工作。 (六)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输血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输血科主任(血库负责人)为输血质量管理的具体责任人,输血科所有员工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 二、功能任务 (一)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管理、监督下,负责医院的血液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的应用,参加输血相关临床会诊和输血治疗。血库在医院输血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管理、监督下,负责医院的血液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的应用。 (二)输血科(血库)要根据本单位医疗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设定本单位的安全储血量,确保平诊、急诊和抢救用血;根据市中心血站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医疗择期用血;推行成分输血、合理输血,推广自身储血、自体

XX医院病历输血质量质控标准表格.doc

XX医院病历输血质量质控表 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主管医师: 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结果 备注 品种数量 输血品种、数量与输血记录单符合 是否是否 病历首页血型是否填写是否 输血反应是否填写是否 入院记录是否描述既往输血史是否 输血前检测 9 项是否齐全是否 检测 9 项医嘱是否在输血前开出是否 病历中是否有检验 9 项报告单是否 输血前检测 9 项结果是否以阳性、阴性表示是否 紧急输血,检测结果未回是否注明是否 最末一次输血后有无输血后检查有否 有无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有否 有无患者(患者家属)签字有否 有无医师签字及填写日期是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是否 病案号是否填全 输血知情同意书 诊断是否有有否 拟输血成份是否有有否 输血风险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否 配血记录单是否填写不全是否

原则上;内科指征; 1、血红蛋白 <60g/L 。 2、红细胞压积 <22%。 3、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 考虑输血。 4、失血量占总量 10-20%,( 500-1000ml )HCT无变化,输晶体、胶体、代血 浆。 5、失血量占总量 20-30%,( 1000-1500ml ),血压波动, HCT下降,输红悬。 6、失血量占总量 30%,可输全血、红悬。 外科指征; 1、血红蛋白 <70g/L ,出血量大于人体总血量的30%。 输血指征 2、血红蛋白 70-100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的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 年龄等因素决定。 3、血小板< 50× 109/L 。 4、血小板 50-100 × 109/L ,应根据是否有 自发性出血或伤口决定。 5、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 不受上述限制。 如有其他理由请列出; 输血指征合理欠合理不合理 检查输血记录以此格式为标准: 患者因“黑便 3 小时”入院,急查血常规示:HGB46g/L,具备输血指征( 1、输血指征),为纠正贫血(2、输血目的),与家属及患者充分沟通,告知输血风险,患者同 意签字输血( 3、输血知情沟通情况)以后经交叉合血、输血前检测(4、交叉合血、输血病程记录输血前检测情况),并双人核对无误后,于(5、输血开始时间记录到时分)予以 O型红细胞悬液(血袋号**** )先慢后快输注,至:35 ( 6、输毕结束时间记录到时分), 输血过程中无输血反应( 7、输血反应) , 输毕后复查血常规、输血后检测(8、输血后 需检测),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是否按上述格式书写,列出不合理的。 1、输血指征有无记录有否 2、输血目的有无记录有否 3、输血知情沟通情况有无记录有否 4、交叉合血、输血前检测情况有无记录有否 输血病程记录 5、输血开始时间记录到时分有无记录 有否 6、输毕结束时间记录到时分有无记录有否 7、输血反应有无记录有否 8、输血后检测如患者需多次输血可在最有否 末一次输血记录中写此条,有无 输血后 24 小时内有无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的病程记录,内容包括 对输血效果进行1、输血后有无效果,评估主要靠血红蛋有否 评价记录白值有无提升 2、有无输血后复查常规结果有否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几点要求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几点要求 各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输血病历病程记录,参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相关资料,制定了以下几点要求,希望能提高临床输血病程记录水平。 1、入院记录既往史中如既往有输血史,应说明。病程记录中应有专 门的输血记录,不能与其他日常记录掺杂在一起。病案首页有输血应记录血型。 2、输血记录包含内容:输血原因(掌握各种血液成分输血的适应症)、输入血型、血液品种(如“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不能简单的 写为“红细胞”,应与发放的输血单上的血制品名称一致)、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护理输血实施记录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3、必须有输血后检查分析(输血疗效分析) 4、术前备血者,应在术前小结中详细描述输血原因(输血适应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品种、用量等。 5、术中用血者,不需要另写输血记录,而是在手术记录、术后首次病程记录、麻醉记录中详细描述血型、失血量、输血品种、输血量、有无输血反应、三者描述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应一致等情况。 6、必须有输血治疗同意书 1)书写工整(有时“阴性”与“阳性”无法区分)、规范(如:不能用+-代替阳性、阴性)。输血前检查结果未回可填“已送检,结果未回报”。 2)输血前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病员或家属签名并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3)签名时间应精确的分钟,由患方填写。 5、临床输血申请单 1)书写工整、规范。 2)必须填写血型(急查应注明急)

3)必须有主治以上医师审核签字(这是输血规范所要求的) 6、输血前检查 1)输血前检查的意义。 2)输血前检查标本采集时间必须在输血治疗前。 3)病员拒做输血前检查应在输血治疗同意书签字拒查并保存于病历。 7、输血记录单 1. 书写工整规范,有配血者及审核者签字。 2. 必须有取血人签名。 3. 输血执行人双签字,与护理实施记录输血执行人及查对者吻合。护 士单人值班输血前应与值班医生共同进行核对,输血记录单上核对者应有值班护士与值班医生双签名。 4. 血袋条码粘贴于记录单上(现多是血库直接打印在输血记录单 上)。 8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1)书写工整、规范:输血开始时间、输血结束时间、输血操作者签名,临床诊断、医师签名。 2)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不良反应类型。 3)输血史、孕产史认真填写。

输血科血库岗位工作职责

输血科血库岗位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做好血型的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工作。 3、准时上岗,整理工作室内的卫生。 4、检查冰箱的运行情况,记录温度,检查所用的配套试剂的贮量,不足时及时按规定申领补充。 5、清洁仪器(主要为除尘),按卫生要求处理上日留下的标本及卫生用品并放于规定容哭内。 6、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做好当天输血准备工作。 7、工作内容:血型鉴定(正、反定型);Rh鉴定;配血、不完全抗体检测;标准红细胞悬液的配制。及时向用血科室发血,及时做好相关人员核对并签名。 8、急诊用血按有关规定优先配血。 9、中午下班前,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检查冰箱运行的情况并记录温度;检查试剂、卫生器械贮量,不足时及时按规定申领补充。 10、整理工作台,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 11、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填写血液制品的领用单,交给指定人员到血站领血并及时入库;抗人球蛋白试验请交给领血同志及时送往采供血机构;处理遗留的工作。 12、进行常规工作。

13、准备次日术中输血的工作,将所需血液提早一夜完成,并储备于专用冰箱。 14、将交叉后原始标本放于专用冰箱内,需保存7天以上。 15、原则上应在完成当天的工作后下班,遇特殊情况与当日夜班协商交班。 16、下班前再次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整理所辖工作区的卫生;与夜班者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后准时下班。 17、主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密切配合临床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8、及时将用血计划,报市(县)献血办,做好有关用血管理工作。 19、及时统计,分析临床各科的用血情况,按规定报本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小组)和医务科,并做好本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指导。

输血科人员培训及考核管理制度

输血科人员培训及考核管理制度 一、目的 本制度规定了本科工作人员技能、理论知识培训和考核的内容、方法与标准,以使工作人员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单独完成各项试验操作、处理一般性工作,胜任各岗位工作需要。 二、范围 适用于本科所有工作人员培训和考核管理。 三、职责 科室主任:负责工作人员培训大纲的审核、最终考核意见的审批。 专职人员:负责培训大纲的起草,工作人员技能和理论培训,《人员培训年度计划》的编制,并组织培训的实施、技能与理论考核,给出考核意见并负责建立和管理人员培训记录、人员档案。 四、工作程序 1岗前培训: (1)实验技能要求:熟练掌握输血科各项试验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输血科设备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熟知输血科各项工作程序;掌握各种血液成分的适应症血液制品的种类。 (2)理论考核大纲:免疫血液学基础(抗原与抗体反应、补体系统)、红细胞血型系统:熟悉ABO、Rh血型系统,了解MNS、Lewis、Kell、Duffy

等血型系统;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主要内容(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输血反应的分类、引起的主要原因、实验室检测内容及临床处理原则;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条件、保存时间、主要用途;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输注(全血输注、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血浆输注、冷沉淀输注)。 2 培训考核: (1)培训结束后进行技能和输血理论综合考试。 (2)注明参训人员详细信息、带教人员详细信息、培训起止时间、培训内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试成绩及时间等。 (3)继续教育培训 根据各岗位任职条件的要求,科主任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安排各层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培训方式、外出专业学习、学术交流会、进修的培训。 (4)医院内举办专项讲座、专项培训或专业学术报告会。 (5)科内举办的业务学习活动。 培训内容根据人员的岗位,安排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 3.培训记录。 员工的培训记录定期归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