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运用目标教学法,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基本含义

目标教学法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运用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目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本特点

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教学法认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寻求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

目标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有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清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或单元教学前,需预先告知同学们该知识点或单元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准备,从而做到有备而来。而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则要不断地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接近,并在实现教学目标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指出知识关键,以便学生巩固提高。

基本方法

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目标,并示范完成目标的过程。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目标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目标打下基础。

4.确定目标。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目标。

5.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目标。

6.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目标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相关作用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目标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学校的各种课程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目标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目标,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理解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教学

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科学的拟定教学目标。

基本原则

1、目标中心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

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议论、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优化原则。从上课伊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和优化。

5、反馈矫正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理论的学科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三个方面。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用尝试改变注入式教学

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教学论角度讲,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如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等。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尝试教学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重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得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

在多年的尝试教学实验过程中,邱学华认识到,如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尝试就能取得成功,而促进学生尝试成功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生多向的情意作用和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等。这七种达到尝试成功的因素,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运动构成了一个动力系统。其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和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来实现尝试成功,而师生多向的情意作用则为上述因素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从设想到自成一体的理论升华

实验尝试

1951年,在农村小学当代课教师的邱学华发现,教师先讲、学生听懂后才练习的教学方式会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且教学效果不理想。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教育科学知识,这一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

1956年,邱学华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毕业后留校做助教,一边教书一边到附小搞教学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这便是尝试教学的雏形。“文革”结束后,邱学华回到家乡常州,在常州师范学校办起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培训骨干教师,决定进行系统的教学实验,试图证明“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这一大胆的设想。小规模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他最初的设想得到了证实。

《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

1982年,在实验的基础上,邱学华反复修改写成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发表在当时文章观点比较新颖的《福建教育》杂志上,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强烈反响,各地教育杂志相继转载,各地教师纷纷开展实验,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热”。但随后在西安举行的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究会上,一位小学数学界的权威人士公开指责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这一权威人士的话传到了全国各地,一时间尝试教学法受批判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地实验纷纷下马,有些教育杂志也不敢再发此类文章。关键时刻,邱学华没有胆怯,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的支持和帮助。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相信实践的效果,尝试教学法以其观点鲜明、操作简便、效果显著而赢得了大家的信服,实验范围不断扩大。1985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四百多位代表参加了在常州举行的全国协作区第一届尝试教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尝试教学法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在此之前,邱学华还相继撰写出《再谈尝试教学法》、《三谈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等文章。到此,尝试教学法已得到教育理论界的认可。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邱学华为满足广大教师对具体操作方法和理论提高的需要,编写了专著《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课题

20世纪90年代之后,邱学华又开始思考,为什么尝试教学法在中小学各科都呈现积极的效果反应,这是否符合了某种教育规律?实践充分证明,“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因此,邱学华萌发了把尝试教学法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的设想,提出了“尝试教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课题,使尝试教学研究又迈入了一个新阶段。2000年10月,邱学华完整地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形成了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2000年全国第十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之后,邱学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从学习论的角度研究“尝试学习理论”。尝试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致,把尝试学习的研究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邱学华的研究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的天地。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邱学华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观点的提出,尝试教学从无到有,从实验到理论,在中小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晰具体的课堂操作

尝试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建立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包括基本模式、灵活模式与整合模式三类。根据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邱学华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学程序分七步:

第一步是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导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解决方案。

第三步是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自学课本之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

第五步是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讲道理,之后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讲解也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但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

第七步是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

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讲解。

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中间五步是主题,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引伸阶段。由于实际教学情况的复杂多变,生搬硬套一种模式是不科学的,邱学华在实践的基础上又提出可以从基本模式中派生出许多变式,称为灵活模式,如调换式,即把基本式中的某几步调换一下;增添式,即在基本式上再增添一步或几步,如在出示尝试题以后可以增添一步学生讨论;结合式,即当学生比较熟悉和适应尝试教学以后,基本式七步就不必分得过于清楚,而是可以有机结合地进行;超前式,即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基本式的前几步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进行。

尝试教学模式可以同其他教学模式整合,因而产生了第三类整合模式。邱学华认为,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中在具体的教学操作模式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运用尝试教学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它在小学低年级应用范围较小;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也不适合于应用该操作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教材也不完全适于应用该操作模式。此外,尝试教学还存在理论基础有待加强、在小学数学以外的学科运用模式还存在各种困难、理论实验不够科学、一些具体做法需要进一步思考等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邱学华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观点的提出,尝试教学从无到有,从实验到理论,在中小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简介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特国际英语就是运用领先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英文的理解,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树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深化

——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

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

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特点

1、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感。

2、情深意长。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在课

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

情境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3、知、情、意,行融成一体。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

儿童英语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案例

儿童英语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案例 当中国老师根据课本内容照本宣科时,美国老师在策划小项目选题,引导孩子们制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当中国孩子在为考试分数发愁时,美国孩子在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资料,为自己的项目实施寻求素材,以上教学案例在瑞思学科英语课堂上时常出现,因为这展现了中美儿童英语教学方式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法,作为美式教育的率先垂范者,瑞思则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PBL来引导中国孩子学习儿童英语。 瑞思课堂实施的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强调以孩子为主体,老师为引导,依托设定项目主题和学习方式,让孩子自主观察、分析、探究、展示与分享,锻炼孩子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具体地来讲。对孩子们来说,项目,可以是一次家庭作业,制作一本英文小书等。就像玩跳皮筋,也可以看成一个小项目管理,这非常适合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英语学习的孩子们,在没有成人参与的情况下,孩子们有自己的规则,自主分组,分组中孩子也会考虑如何分配跳得好的和跳得不好的,以及好的怎么带着不好的等。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统筹能力、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更深层次的学理层面上,这一教学法的提出,是由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以一则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首先由学生或教师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当这一教学法与瑞思结合后,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中国化,即孩子们通过讨论设计项目选题——制定项目计划书——进行项目分工、明确职责——调查、分析数据——总结项目成果,制作演讲PPT等步骤,进行项目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中国“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而言,美国教育则更强调孩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科英语的项目教学法是美国

问题教学法心得体会

问题教学法心得体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实施心得体会 一、 “情境——问题”教学法 情境问题教学学习是教师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典型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情境问题学习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探究性、主动性四个基本特征。本文从心理学、认识论、数学教育理论三种不同角度探讨了情境问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问题教学可采用随机进入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此模式的核心: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 内在联系:创设数学情境是前提, 提出数学问题是核心, 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 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 二.“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 ( 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授 )

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学,首先要理解“启发”的意义: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质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疑——问——思——进!”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结出来的关于学习的真理,只有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启”、“发”,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启发”重点体现在“问题教学法思维”上,例如:已学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那样得到的结论可靠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您是怎么想到的您依据什么说….还有哪些途径都理解清楚了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你打算怎样去思考等等。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境是前提。在情境的预设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学科情境以形成学科问题链。之后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最后通过迁移练习等手段、在知识的应用中拓展升华、形成技能。 三、“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要求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类型方法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 1 / 9

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 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 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俗话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 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

幼儿园英文课目的及目标教学法

幼儿园英文课 教学目的、目标、模式、内容、原则及课时分配建议 幼儿园英语课目的: 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语感和初步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儿童的智力、社交能力、情商和运动技能,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 幼儿园英语课目标: ◆听与做: 能根据听到的词汇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能听懂教师的指令做事情,比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能听懂约100-150个单词及短语。(例如sit down; stand up; thank you ; goodbye; good morning/afternoon等) ◆说和唱 能听懂录音并进行模仿; 能相互问候;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高兴或不高兴; 能根据表演猜意思、说单词; 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10-15首每学年; 能根据图文说出80-100个单词或短句。 ◆玩与演 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能进行角色表演; 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 ◆视与听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与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幼儿园英语课教学模式: 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环境中学… 儿童英语教学要体现“课堂活动游戏化、课堂游戏交际化”的精神。 建议教师采取“热身/复习→情景呈现→交际性游戏→唱歌/歌谣” 幼儿园英语课教学内容: 儿童英语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据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 内容选择要注重实用、强调有趣、突出交际、力求科学。 内容包括话题、词汇、功能、语法和语音五个方面。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 (发表日期:2010-12-23 09:15)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我要分享 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总结了“项目教学法”基本程序和实施模式中“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5个阶段,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和常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显著区别,然后以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方向实施系列化项目教学为背景,详细介绍了“CAD/CAM应用”和“数控机床电气设计安装”两个项目教学典型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为推广应用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大工程观 1998年,南京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与德国政府合作共建“南京自动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简称BAN项目),旨在学习借鉴德国高等工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应用型高等工程(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并采用了德国“3+1”的教学模式,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方向作为试点,进行了“小范围、大幅度”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法”,经过十多年的改进与完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培养的专业人才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为此,本文主要对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其目的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执行全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结果评价等。一般情况下,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5个阶段: 1.确定项目任务 通常由教师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并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任务。 2.制定工作计划 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力保项目计划切实可行。 3.组织项目实施 确定学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在

(完整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开发区实验初中建校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

教学反思的几点建议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1、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新课程最最关键的是观念问题。即教师的观念转变。正如陈至立所言:课改成也教师败也教师。 几年前,初中课改就提过教育观念转变的话题,有多少教师完成了这个转变?是一个教师眼前的个人得失重要还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前途、发展更重要?为什么我们不能舍弃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站得高些,将视野放得更远些。如果我们做到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观念真正转变了。至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谁在课堂上更重要,什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狭义的观念。最本质的东西变不了,其他的就是变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转变。 2、教师素质的提升:可以说任何课改都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新课程的接受、反映几乎来自教师的诱导。 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适应、驾驭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反映程度。因此,我们冷静地思考发现,教师素质(这里的素质应该是综合的,当然最直接地可能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吧)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不夸张地说,高素质的教师无论课改还是非常课改对他们来说都“轻车熟路”。 3、教学中几对关系的适度处理: 1、知识广度与浓度的关系处理:教师对课标与考纲的解读要准确,对新教材的内容要进行适应的重组与补充。 2、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的进度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活动为中心? 3、课堂的生活度与社会的延伸度关系:教师要处理好社会实践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度关系。 4、教学资源与学生接受程度的关系: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与学生的心灵,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资源才是有效的。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一原则本身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的“提示与建议”是:“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建议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材内容涉及到:概念6个: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优先④兼顾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 把握教材上的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不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为根据――把教学内容限定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三个主要问题上,并以此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展开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补充分析新教材虽涉及到但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恐怕很难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2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 说有创新;老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也许当时处理得并不十分恰当,过后再去细想,往往能发现可以改进之处,下次处理起相似问题便能够得心应手,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做到反思性教学。正如叶澜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还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 最近拜读了安德鲁的《反思性教学》一书,对反思性教学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书中的某些观点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教学反思,从狭义上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的回头观看和追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写成备忘录,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我认为真正的教学反思应当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应对自我进行反思。作为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找到自己在教学中合适的位置,处理好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样一来,也能建立老师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更专注地投入到教学中。 有了正确的认知,还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专业知识,时代在发展,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也是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进程,抱着研究的精神钻研教育问题,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不断地完善自己,积累经验。 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首先要激发身份意识,提升自我。一个教师只有开放胸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激发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提升自我。其次要勇于实践,深化内涵。真正的反思需要认真思索,细心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在分析之后确定改进措施。然后要注重策略,培养技能。为了使反思有效,必须要注重反思策略,即反思时运用的一些方法、技术。最后要加强互动,提升效果。教师要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来,大家分析讨论、共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与困惑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研究者,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进一步激发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专业素养,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问题,突破自我,达到教学新境界。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在新一轮的职业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其中倍受推崇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区分开,因为这两种教学法都是实践性教学方法,需要设置教学情境(任务、项目),由学生分组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具体很强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学活动结束时,由学生、教师共同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但两种教学法之间又有差异。本文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就建构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清楚明确,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3)做学

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不再用以前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老师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点评和鼓励,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4)在就业指向上,因采取的项目全都来自实际工作。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职业教育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因此其教学法研究必然带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即职业教育教学法的研究必须是针对某一职业群的。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本文主要针对职教中项目教学法为主,展开介绍讨论。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制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法特点 1.模块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整个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围绕达成项目的完成来组织教学过程,所选项目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可裁剪设计,通过模块分割,不仅缩短了学习、培训时间,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学生实践技能。 2.目标指向多重性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多元化的组织教学形式,使教学课程体系得到完善。 3.可控性好 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项目全程,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遇到学习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教师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使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从课程知识的原理入手,结合控制要求,自行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边实践边学习,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达到理论与技能双赢的效果。 三、项目实施和总结评价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关键。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与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只有教或者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两项活动简单相加而没有“结合”,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近期我参与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他们均能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但我从中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教师提出或学生发现一个需要课堂教学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又无法解决时,我们的教师却束手无策,只好为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或认识,采取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只为了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教科书第14—19页内容《分数与除法》一课的教学中,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在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具:带有方格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 看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10篇完美版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1): 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也一向把这句广告词作为激励自我的座右铭。要想作到更好,就必需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遗。 (一)对英语教学的重新认识 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初学外语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并与崇高远大的理想相联系和强化,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构成认知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潜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有些外语课堂教学还未把情意目标提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或者有意无意地把它忽视了。 2、语言知识与交际潜力的关系。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潜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潜力,这种潜力只能透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语言潜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潜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天气预报这一课后,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自由对话外,还找来多期China Daily,让学生参阅天气预报这一版进行对话。学生在自由交谈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吸收了书本外相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交际活动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的潜力,到达了多元培养目标。 (二)教学理念的反思 应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理解新事物。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资料。对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料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构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潜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

“反思性教学”心得体会

“反思性教学”心得体会 佛冈县职业技术学校罗飞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括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中。 1.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例如,“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2课时甚至3课时。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

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分析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摘要: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会出现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不知道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学生要掌握到什么层次。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是评价一节数学课实效性的尺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经常产生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容脱节 比如:一位说课比赛的老师设计《梯形》一课目标如下: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计算、推理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4、通过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5、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目标设计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但她在说课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等腰梯形的性质,再小

组讨论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性质。我没有感受到哪一个容是让学生动手事实践、观察、猜想的活动,也没有感受到哪个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整体上她设计教学过程和容根本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改进措施:我觉得她如果让学生在一有平行线的纸上画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观察、猜想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等活动对等腰梯形性质有直观感受,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证明就实现第2个目标。 二、教学目标制定过多。 即在一节课上要求掌握多个基础知识、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意识,还要达到德育目标、环保目标等等,使一节课承载的任务容过多,面面俱到,失去重点,难以落实。如:我在上《梯形》一课时这样设计目标: 1、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2、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和例题的变式训练,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用化归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反思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目标 2017-01-09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教学目标、知识类型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类 ——知识领域 一、记忆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反映。具体到生物教学领域来说,记忆就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的各种生命现象在头脑中产生反映的过程。 也就是说,是指对各种事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发展变化过程的回忆;对学科中的普遍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回忆;对研究学科问题的各种方法的回忆;对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回忆。 1、再认 是指对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再次呈现到自己面前时,能够正确地辨别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认。 2、再现 是指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没有呈现在自己面前时,能够在头脑中正确地回忆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现。 二、理解 是指学生对各种关于学科语言或文字的信息中所表达的含义的把握;对其中所表达的外显行为的内在体验;并且能将其中所表达的含义正确传递出来的行为。(即能够在心理和行为上反应相关生物学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理解。 1、转化 是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 2、解释 是指对学习内容的说明或总括,即个体能在头脑中对交流材料重新排列、重新整理或用新的形式进行描述。 3、推断 是指根据对已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从已知的知识中经过推理推测出新的知识。 三、运用 是指学生能在某些特定的或具体的情景中,(学生对于从没有见过的客观现象或问题,能够采用不曾使用过的方式、方法)使用所学过的各种学科知识,解释客观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在个人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与某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行为。 “运用”的标志是:在没有说明为解决的模式的情况下,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于相应的情境中,对产生现象的原因做出解释,或者使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就是使所学过的知识达到了“迁移”水平。 1、解释与学科相关的现象 是指用所学过的知识(形态结构、功能、关系、概念、原理规律等),经过推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 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是新课程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应用并生成新知识的技能。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定义、内涵、特征、注意点等。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形成信息素养,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学科发展的辅助工具。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并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发展,但笔者从日常的教研听课中发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全面实施“项目教学”还存在很多的虚假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把 日常生活中项目及其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从实际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划分小组,扮演社会生活中的职位角色并借助社会生活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项目中的问题,最后汇总并将项目研究结果公示。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被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式教学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它有许多优点:学 生在完成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知识、技能获得再运用的过程,学会探究,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项目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2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相互渗透。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新兴课程,在中学已开设多年了,中学信息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都只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其他两个重要方面的目标培养。新课程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即“项目式教学”,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都以“项目式教学”层层展开。“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