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朝的设计艺术与唐朝的设计艺术之不同(1)

合集下载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唐宋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时期,它们之间的审美差异是深入人心的。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文化氛围、艺术表现等方面。

首先,唐代的审美思想非常重视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对于自然界的景色、声音、气味都非常关注,并且把人的感官与自然的美相结合。

而宋代则更强调人的内在情感体验,比如诗歌中常表现为“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这种审美思想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唐代大力开发自然,重视物质世界,而宋代则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

其次,在文化氛围方面,唐代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时代,各种流派、风格都有广泛的表现和发展。

而宋代则更多地强调文化的规范性和正统性,尤其是在绘画、诗歌等方面,注重技巧和技法的传承和积累,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格局。

最后,在艺术表现方面,唐代的壁画、佛像、器物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以唐三彩和洛阳铜器最有代表性;而宋代的绘画、陶瓷、文学等则更强调精致、优雅的特点。

宋代江南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清新淡雅、秀丽绝伦”,江南画派以写意、意境为主导,以水墨技法为特色,画家们多用树木、花鸟等清新素材,构建出幽静如梦的江南景象和含蓄婉约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唐宋审美差异从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唐宋两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发展变化,唐代强调自然、宋代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唐代文化开放、宋代文化规范,唐代艺术丰满、宋代艺术精致。

这种差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试论唐宋设计艺术之不同

试论唐宋设计艺术之不同

试论唐宋设计艺术之不同
陈敏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7(000)022
【摘要】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成就极高的两个时代,也是中国设计艺术史上的两个巅峰时代.本文欲通过对两朝雕塑设计艺术的比较,更深地了解两朝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并去体会宋人与唐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宋人和唐人有着各自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他们对佛教的理解是不同的,表现在佛教雕塑设计艺术上自然也是不同的.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陈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
2.一部厚重、恢弘的唐宋词艺术史著--评邓乔彬《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3.艺术史视野中的唐宋词——评《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4.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
5.试论唐宋时期的罗汉形态及造像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述唐宋艺术时代风格之比较

浅述唐宋艺术时代风格之比较

浅述唐宋艺术时代风格之⽐较近年来,有关唐宋艺术风格的对⽐评论⽐⽐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喜欢唐代的浓烈⼤⽓,⽓象万千,也有⼈喜欢宋代的细腻典雅,风情万种。

宋代艺术从技法上更趋向于⼯笔风格,⾊彩上也从⾼度对⽐的红绿⾊调,转向柔和的调和⾊。

仅从⾊彩技法和艺术本⾝的风格⽽⾔,不能仅以乡⽓或⽂⼈⽓来概括,环肥燕瘦,⽆所谓⾼下,每个⼈都有不同的欣赏倾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艺术本⾝所展现的时代风采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内涵。

以法隆寺收藏的唐代织锦传世的天马连珠狩猎团窠纹图案为例,织锦的主⾊调是浓烈⽽不失沉稳的红⾊,围绕圆型团窠周围,为规整对称的花卉图案,结构稳定饱满,团窠的边缘是由⼀个个⽩⾊⼩圆圈组成,如同⼀颗颗珍珠连缀在⼀起,形成美丽的光带,称作“连珠纹”,连珠纹的应⽤,起到了提亮团窠的边缘的作⽤,让主题图案更为醒⽬。

团窠核⼼图案为狩猎纹,⼀个⾝穿铠甲的武⼠骑在矫健的天马上,⼈和马都带着⾯具,马头⾼昂,前蹄腾空,马上的武⼠扭转⾝体,双臂拉⼸射向马后的狮⼦,狮⼦⽴⾝跃起,正扑向骑马武⼠。

整个图案布局⾃然,动势⼗⾜,充满张⼒和蓬勃⽣⽓;成功地烘托出⼈狮搏⽃的紧张和惨烈⽓氛,但场⾯悲壮⽽⾮悲哀,⼈和马都充满昂扬的⽃志,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貌。

有介绍称这个图案在敦煌菩萨的裙⼦上可以看到,但未注明是在哪⼀幅壁画或彩塑上,个⼈认为从佛教教义的⾓度来看,在菩萨裙摆上出现狩猎纹图案不太常规,但并不排除出现在其它敦煌⼈物服饰中。

有专家认为唐代初期织锦图案多为兽纹,⽽花鸟纹则出现较晚,判定该图案应为唐初图案,即史书记载的“陵阳公样”;且猎狮图案颇有波斯萨珊王朝的特点,⽽萨珊王朝恰在唐初灭亡,波斯王⼦流亡唐朝,波斯⽂化元素出现在唐初织锦上也是顺理成章。

唐初是中国社会摆脱了⼏百年⼤动乱后⾛向稳定和繁荣的时期,⼈的精神⾯貌是积极向上的,雄浑硬朗的狩猎纹图案恰恰反映唐初的精神风貌。

将狩猎的惨烈场景绘于服饰上,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们居安思危的灾难意识。

浅谈唐宋陶瓷艺术风格对比

浅谈唐宋陶瓷艺术风格对比

浅谈唐宋陶瓷艺术风格对比作者:张玉领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唐代陶瓷呈现出饱满浑厚、大气磅礴的美学风格,两宋陶瓷的审美风尚是清秀雅致的,陶瓷作为时代文化思潮的一种物化存在,这一演变历程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审美情趣乃至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

本文主要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唐宋陶瓷艺术风格。

关键词:唐宋陶瓷造型装饰釉色中国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此后瓷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北方两大青瓷体系。

至唐代,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渐形成了以北方邢窑和南方越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局面。

而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名窑迭出,哥、汝、定、钧、官五大名窑,以及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和吉州窑、福建的建窑等产品,形成了众多窑系争奇斗艳的局面,从而开辟了中国陶瓷美学前所未有的境界。

唐代陶瓷与宋代陶瓷相比较,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

它使人想起豪放雄浑、意气飞扬的盛唐诗歌與婉约清丽、一唱三叹的宋词风格的差异。

这种风格差异,不仅是陶瓷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而且与唐宋两代社会风习、经济政治、文学艺术与审美思潮等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唐宋陶瓷艺术风格。

一、造型之美唐代陶瓷在造型上的总体特点是器宇轩昂、圆浑饱满,显得十分端庄大气,陶瓷造型无论大小,都显得饱满而有张力。

和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唐代陶瓷的造型有很大变化。

如器皿的颈部加长,安上把手为了便于提取;壶类多加以短嘴为主,以后短嘴又逐渐变为长流,为了便于液体倒出。

器皿的耳在逐步淘汰,这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陶瓷的造型也日渐向实用化发展。

此外,汉代六朝时期陶瓷造型多以模拟动物为主,如熊形足、羊形灯、兽形虎子、蛙形水盂等。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阶段。

在审美方面,唐宋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宋审美情趣差异的精选内容。

一、观察角度
唐朝以风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丽;而宋朝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文和社会生活,注重描绘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审美取向
唐朝审美注重的是形式美和情感美,塑造的是英雄式美感;而宋朝则注重生活美和社交美,更多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三、审美手法
唐朝审美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描写自然景色的真实感和壮美感;宋朝则强调抒情和诗情画意,注重文字和图像的情感表达。

四、主题和内容
唐朝绘画和诗歌以山水、人物和事物为主要的主题,重视表现自然和人物的壮丽与美感;而宋朝则更注重细节和注重表现生活情趣,以描绘日常生活和城市风貌为主要主题。

五、文艺特点
唐朝文艺重视艺术的向内探索,追求心灵的飞扬和超越;而宋朝则强调细节和形式的丰富,以及人性的深刻剖析。

总的来说,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审美取向、审美手法、主题和内容等方面,反映出了两个时期文化的不同特点。

唐宋时期衣领发展与演变的对比研究

唐宋时期衣领发展与演变的对比研究

唐宋时期衣领发展与演变的对比研究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两个时期的衣领在设计和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和发展演变。

下面将进行唐宋时期衣领发展与演变的对比研究。

首先,唐代衣领的发展与演变。

唐代衣领的设计比较简单,多以倒勾形或圆形为主。

衣领的高度一般比较矮,不会遮住颈部。

在唐代初期,衣领的设计比较宽大,给人一种宽松的感觉,这与当时的服饰流行风格相符。

随着唐代的发展,衣领逐渐变窄,多采用倒勾形状,这种设计更加重视颈部线条的修饰,突出了人的颈项之美。

唐代的衣领还有特色的装饰,比如在衣领上刺绣花纹等。

总体上说,唐代的衣领设计简单、宽松、注重颈部线条的修饰。

其次,宋代衣领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衣领的设计相较于唐代更加复杂多样。

首先,宋代衣领的高度相对较高,遮盖住了颈部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宋代时尚流行的特点。

衣领的形状也丰富多样,既有圆形的,也有矩形的、弧形的等等。

宋代衣领的设计注重细节,常常通过刺绣、织花等手法进行装饰,增加了衣领的华丽感。

另外,宋代的衣领也有一种特殊的设计,即"尖领",其上提高的领形可以在脖颈周围形成一个三角形,突出了脖颈的纤细之美。

总的来说,宋代的衣领设计相较于唐代更为复杂多样,注重细节装饰。

总结起来,唐宋时期的衣领在设计和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和发展演变。

唐代的衣领设计简单、宽松,注重颈部线条的修饰;而宋代的衣领设计相较于唐代更为复杂多样,注重细节装饰,衣领的高度较高,遮盖住颈部的一部分。

这些发展与演变的差异主要是受到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希望以上对唐宋时期衣领发展与演变的对比研究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唐宋简约风格的论据

唐宋简约风格的论据

唐宋简约风格的论据一、纹饰与色彩的变化论点:唐宋时期女性服饰虽在款式上基本一致,但在纹饰与色彩上截然不同,唐朝艳丽多彩,宋朝浅亮明净;唐朝富丽奢华,宋朝淡雅简约。

论据:唐宋时期女性的主要服饰都以襦服裙为主,即上穿短襦,下着长裙。

但在质地、纹样与色彩方面却不尽相同。

唐朝女性服饰图案丰富华丽,极具特色,“锦面上树叶披纷、树绘弯垂、蝴蝶骗跹,十分生动。

”元慎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朝女性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从”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血色罗裙饭酒屋”;“罗秀生香香不已”可以看出唐朝宫廷女性更偏爱罗衣。

宋朝女性服饰较之唐朝,风格趋于含蓄简约。

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

唐朝服饰纹样多有富贵之气,而宋朝则趋于写实。

宋代的蜀锦,刺绣工艺高度发展,但在宋朝,女性服饰多以印花布为主,《宋史·舆服志》载:“(高宗)绍兴五年……龚茂良奏:‘臣又闻中宫服浣濯之衣,数年不易’。

”由此可见,在宋朝,丝织品很少用于制衣。

“春山白新裁”,“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由此可见,宋朝服饰在色彩上,崇尚冷色。

二、唐宋时期女性服饰风格变化论点:唐朝服饰风格华丽、开放。

宋朝服饰趋于质朴,简约。

论据:从整体上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王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朝代。

唐朝丝织业发达,因此唐朝时期,女性服饰多采用薄、轻、透的丝织品。

唐朝思想开放,儒、释、道三足鼎立,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宋朝的经济较之唐朝更为发达,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经济活动活跃,然后国家积贫积弱,历朝统治者多强调务实从简。

宋朝理学的兴起,封建的宗法、礼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宋朝服饰趋于质朴,简约。

宋朝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宋朝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宋朝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宋朝(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筑风格与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宋朝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宋朝建筑风格与特色,包括宋朝建筑的整体特点、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

一、整体特点宋朝建筑注重平衡、和谐、秩序,追求优雅与舒适。

与唐朝和隋朝的建筑风格相比,宋朝的建筑更注重细节和装饰,并充满了温馨和人文情怀。

宋朝建筑的风格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即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建筑材料宋朝建筑的材料主要有木材、砖和瓦。

木材是主要的结构材料,包括大量使用的檩条、梁、柱子等。

砖和瓦则用于建造墙体和屋顶。

宋朝的砖瓦工艺非常精湛,制作出的砖和瓦非常坚固和美观。

三、建筑形式宋朝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

1. 宫殿宋朝的宫殿建筑以京城开封的宫殿为代表,如大观殿、咸宁门等。

这些宫殿结构严谨,平面呈现出严谨的对称布局,注重宫廷仪式和礼节。

宫殿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宋朝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的特点,比如斗栱、彩绘、雕刻等,这些装饰元素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

2. 庙宇宋朝的庙宇建筑充满了宗教和信仰的氛围。

庙宇建筑通常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形式,主体建筑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庙宇建筑在结构上更加注重层次感,通过巧妙设计的屋面和层次布局来展现建筑的美感。

3. 园林宋朝的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注重自然景观的体现,尤其是水景的运用。

宋代的园林大多数采用了退思园的形式,通过岩石、水池、假山等元素来打造景观,与自然融为一体。

4. 民居宋朝的民居一般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建筑风格简洁典雅。

民居的平面布局注重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通常包含一庭三景的布局,即一个天井和三个景观。

四、装饰艺术宋朝建筑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突出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特点。

宋代的建筑装饰主要有彩绘、雕刻、饰花等。

彩绘通常用于宫殿和庙宇的柱子、梁和墙壁上,以富丽堂皇的色彩来表现建筑的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宋朝的设计艺术与唐朝的设计艺术
之不同(1)
摘要:唐宋两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宋朝对唐朝有着大量继承和发展,但就社会审美趣味和设计
艺术风格来讲,由于两朝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的不同,却
存在天壤之别。本文基于对唐宋两朝社会背景和设计艺术的
研究,分别从陶瓷、铜器、玉器、金银器、家具、建筑、印
染织绣及服饰设计艺术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唐宋两朝的设计
艺术风格之不同。
关键词:唐朝;宋朝;设计艺术;艺术风格;比较
唐宋两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宋朝对唐
朝有着大量继承和发展,但就社会审美趣味和设计艺术风格
来讲,由于两朝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的不同,却存在天壤之
别。唐朝和平开放,可谓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形成了雍容
大度、华丽丰腴的设计艺术风格。而宋朝虽只有“半壁江山”,
确是古代设计走向成熟、走向市场的黄金时期,宋朝在艺术
形式上追求朴素自然,空灵简意,比唐朝更显典雅质朴,清
新大方。
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宋朝与唐朝设计艺术之不同。
陶瓷设计艺术: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宋朝陶
瓷艺术的突出特点。宋瓷功能合理,形体简洁流畅且富有变
化,与唐朝浑圆饱满的瓷器造型相比更显轻盈洒脱。装饰上,
唐朝多采用堆贴捏塑的手法,风格华丽且具有浓郁的异域情
调;而宋瓷装饰釉色浑厚,以单色为主,体现了对和谐淡雅
的追求和对天然之美的渴望。
铜器设计艺术(铜镜):唐朝铜镜多为圆形,只有少量
方形、菱形等,而宋朝推出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炉
形和带柄的铜镜。唐朝铜镜纹饰构图新颖,丰富多彩,装饰
技法除浮雕、线雕外,还有金银平脱、嵌螺钿等,其用途主
要作为生活用品和珍贵礼品;而宋朝由于铜料缺乏,除徽宗
时的仿古镜较精美,多数铜镜熔炼不精,装饰粗放。
玉器设计艺术:唐朝玉器造型丰富多彩,配饰内容和形
式新颖独特,生活器皿也充分考虑实用和观赏性。宋人爱玉,
但由于玉材缺乏,形体较小,装饰技艺精湛。
金银器设计艺术:唐朝金银器发达,无论装饰品还是日
用器皿,其造型都生活化,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体现了功能
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装饰上在保留金银本色的前提下,通过
丰富的装饰纹样和装饰手法充分展现金银的材质之美和所
蕴含的象征意义。而宋朝的金银器已具有商品性,尤其是银
器全面走向市场,其装饰纹样多以自然生动的花卉瓜果、亭
台楼阁、人物小品和其他吉祥如意的图案来吸引消费者。
家具设计艺术:唐朝时我们便能看出日用家具形体由低
向高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形式,传统床榻高度继续增高,新式
高足家具品种增多;到宋朝,逐渐形成了高足家具的完整组
合。唐朝家具装饰图案花纹增多,还在有关部位增加了装饰
部件,特别是用图案雕饰来完成;而宋朝家具的突出特点是
装饰线性脚和绘画艺术的普遍应用。
建筑设计艺术(城市、建筑、陵墓):唐长安城布局仍
承前制,采用规整对称的全封闭设计,建有宫城、皇城、外
郭三大部分。宫城与皇城集中在全城北部中心,以南则建有
棋盘形街道分割坊里,形成北宫南市的城市格局。其建筑多
采用木构技术,雄伟壮丽的宫殿和某些庙宇佛寺都成为我国
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
宋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商业和手工业
突破了唐朝城市封闭的访市制度,而代之以临街设店铺,沿
巷建住宅的开放型新格局。宋朝居民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私人
宅第的园林化,此时,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发展的更为成
熟,并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框架锯和刨子,也有了大型官
式建筑法规——《营造法式》。宋朝的陵墓多用砖刻表现建
筑形式,平面布局上整齐划一,与唐朝陵墓相差很大。
印染织绣及服饰设计艺术:唐朝的印染织绣具有富丽神
秘的风格,纹饰以花鸟为主,反映生活,受宗教影响,纹饰
中佛像也增多,这些纹饰造型丰满,形象写实,色彩富丽。
而宋朝的印染织绣却一反唐朝的富丽堂皇追求淡雅和谐的
风格,纹饰花鸟渐少,花卉居多,构图曲折,清新柔婉,与
唐朝构图常用团花,端庄饱满的风韵迥然绝殊。另外,寓意
美好的吉祥图案也用来做装饰,以天下乐和一年景最为重要。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
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