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燕乐的变化对宋词的影响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本试卷共8页,20小题,另设有附加题。
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同时填写考生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两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4分)一、(5小题,共16分)1.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差.使/参差.不齐点缀./不辍.劳作B.溃.退/振聋发聩.推崇./重.峦叠嶂C.拖沓./杳.无消息附和./和.颜悦色D.丰饶./不屈不挠.屏.障/屏.息敛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仲裁殚精竭虑遁形眼花瞭乱B.绯红仰扬顿挫燥热油光可鉴C.闲暇惟妙惟肖诘责诲人不倦D.题跋坦荡如砥消毁春寒料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广东奥运健儿受领导接见,全红婵正襟危坐....格外耀眼。
B.他靠父亲留下的微薄家业,白手起家....,成了一番事业。
C.组委会因地制宜....,宣布2021广州黄埔马拉松赛延期举行。
D.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祝福青年志愿者:做慷慨激昂....的奋斗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在东京奥运会成功闭幕后,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话说东京”。
B.能不能战胜自己畏难的情绪,是一个人在学习上成功的关键。
C.通过采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事件的经过,积累了写作素材。
《唐诗宋词》复习考试资料

8.词为艳科(选择、填空)★★
1、“词为艳科”是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词在言语风格上侧重浮艳。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文这是与前代显然不同的地方。
3、宋人重女音的重要原因:(D表达当时流行乐坛对女音的青睐。(2)女性化的音乐与词的细美幽约的特别韵味是相当一致的。
10.词心与词境(选择、填空、简
答)★★
1.词心词境: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词境相对客观,词心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有机结合的产物。关于词境问题,分析得最为全面、详细和透彻的是王国维。
2.“清空”说:"清空”的概念是由张炎提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张炎所谓“清空”是指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则写的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所写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07564
1.词名释例(选择、填空)★
1.诗与词是古代韵文的两种重要体式。
2.词是一种文体,“词”这一名称是直到北生i叫才逐渐稳定下来的。
3.词的异称主要有:曲子、长短句、诗馀、倚声。
2.曲子(选择、填
空)★★★
1.“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称“词〃为曲子,是为了强调词的音乐性。
3.五代和凝因为擅长作词而被称为“曲子相公".
3.长短句(简答
题)★★★
(1)长短句是词的异称。
(2)长短句是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3)长短句的称呼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音乐的附属地位,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
4.诗馀(选择、填空)★★★
1、“诗馀”的名称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就已出现了。
宋代文学史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由于北宋前期近百年间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城市的歌舞伎艺、乐曲新声因此十分兴盛,帝王及达官贵人都普遍爱好,一方面用以满足生活的娱乐享受,一方面用以点缀皇家的“太平盛世” ,词就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下,在晚唐五代文人词创作的基础上大量发展起来。
第一节晏欧与北宋前期词一、宋仁宗时期词坛复兴的缘由宋初60年词坛沉寂,到宋仁宗时期,著名词人柳永、晏殊、欧阳修、宋祁、张先等登上词坛,宋词的创作才逐渐步入高度繁荣并迅速发展的轨道。
仁宗朝,词坛复兴的两大缘由:1.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最高统治者有意倡导士大夫歌舞享乐之风。
到了仁宗时期,政治得到巩固,新一代的文人在新朝环境中成长,在这种歌舞享乐的文化环境中,最适合用词的形式进行创作。
2.王易《词曲史•衍流第四》:“有宋词流之盛,多由君上之提倡。
北宋则太宗为词曲第一作家,真、仁、神三宗俱晓声律;徽宗之词尤擅胜场。
”如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宋史乐志》)统治者的提倡,燕乐新声的大盛,是宋词复兴最直接的文化背景。
二、小词观念在宋前期,一般人的词学观念还是承袭晚唐五代,还是把词看作是“小道”、“薄技”,是个人的玩意儿。
因此,词技虽有发展,词境虽有提高,但还没有大的突破。
(三、渊源和成就冯煦《蒿庵词话》:“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
”冯氏所指宋初诸家,实只是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并没有兼包柳永和张先。
如果说,晏欧主要源自南唐的话,那么张先就更多地接受了花间词风,柳永又在花间词之上远承早期民间词。
但就其主流而言,宋词的第一渊源自是五代词。
1. 多数词家熟于小令,对慢词少有涉猎。
2. 歌者之词在五代词的基础上有发展,张先走得不远,柳永则把宋词引入了一条新路。
此下章详论。
3. 宋前期词引人注目的贡献还在于,把传统的歌者之词逐渐发展为士大夫之词。
他们的词,在绮席歌宴中,浓艳的脂粉气淡化了,清雅的文人意趣加重了。
四、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1、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江西抚州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

关键词
唐宋词; 当代流行歌词; 诗意回归; 词境 ; 词心
.
中图分类号 : 0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29 (0 6 0 0 9 — 7 I 72 2 A 1 6— 4 1 20 )4— 0 4 0 0
“ 诗意” 一词 , 早在唐代就 已出现。如王昌龄的 《 诗中密 旨》 即云 : 诗有 二格 : “ 诗意高谓之 格高 , 意 下谓之格下 。朱庆馀< ” 送吴秀才之 山西》 一诗 中也
流行歌词与音乐 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衡量一
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当然 , 就广义范畴而言, 以唐 宋词的认知方式来 反思 当代流行歌词的创 作, 本身 也是 当代流行歌词对唐宋词 “ 诗意辐射 ” 现象的一 种反馈 。
一
首好 歌 词 的 尺 度 , 是 它 转 化 为 音 乐 的 力 量 ” 就
维普资讯
胆地将部份唐宋词名篇 重新 谱曲演唱 , 便是十分 自 然的事情。在这方面 做得最 成功 的例子当推邓丽
儿 。一些唐宋词家在词论中早 已将词体遣兴佐欢的 特点表述无遗。如冯延 巳的外孙陈世修在《 阳春 集
君。邓 曾经 出版过一张名为 《 淡淡 幽情》 的个人专 辑, 其中就收录了多首经过配乐的唐宋词名篇 , 如李 煨的《 相见 欢》 无言 独 上 西楼 ) 苏 轼 的《 ( , 水调歌 头》 明月几时有 )范 仲淹 的《 ( , 苏幕遮》 碧云天) ( , 柳永的《 雨霖铃》 辛弃疾 的《 ,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 ( 滋味) 李之仪的《卜 , 算子》 我住长江头 ) ( 等等。由 于作曲家对唐宋词原著之“ 词心 ” 和韵致理解深透 , 再加上唐宋词错落有致 的长短句结构 , 琅琅上 口的 韵律节奏特宜人乐 , 故而这 些唐宋词中的精 品便被 演绎成为 当代 流行歌 曲中 的经典之作 。《 音像 世 界》 杂志曾将该 唱片评 为“ 十张最适合 在夜晚用心 聆听的专辑 ” 这也足 以表 明大众对 于 以现代流行 , 音乐重新诠释唐宋词这一尝试的充分肯定 。 其次是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词 的通俗文学性。 勿庸置疑 , 唐宋词在当代身居 “ 大雅之堂 属于“ , 精 英文学” 的范畴 , 唐宋词研究也跻身于“ 显学” 行列。 然而 , 词之兴一代文学之盛 , 却与其 “ 俗化” “ 世 、 通 俗化” 的文体特征有着密切关系。词是宋代 士大夫 文人与市井细民共 同享受的娱乐性文艺 , 上至皇亲 国戚、 名公钜儒 , 下到歌妓乐工、 贩夫走卒 , 甚或僧人
宋词经典_浙江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宋词经典_浙江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燕乐的“燕”字,其本义是答案:宴享2.下列选项中,被视为标志着词体确立的是答案:依曲拍为句3.唐宋时代的法曲主要是指答案:佛道乐曲4.下列选项上,哪一项不是词的别名答案:诗话5.以下关于柳永慢词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以顿挫腾挪的章法入词6.下列关于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该乐曲源于宋代的市井新声7.下列关于柳永《望海潮》一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是描写汴京的词作8.下列对柳永词风格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以诗为词9.下面名称中,不属于欧阳修的字号的是答案:同叔10.“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出自欧阳修的答案:《踏莎行》11.欧阳修的词集是答案:以上皆是12.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作于什么时期答案:黄州时期13.称赞苏轼词“为古今第一”的评论,出自以下哪部著作答案:王若虚《滹南诗话》14.以下四项中,与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无关的是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5.《后山诗话》提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其中将苏轼和唐代哪位诗人进行了类比?答案:韩愈16.刘熙载《艺概》谓:“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表达的是苏词什么样的创作观念?答案:以诗入词17.苏轼在以下哪一处填词数量最多答案:黄州18.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句,“中州”所指的地点是答案:汴京19.李清照《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化用了答案:《离骚》之句20.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词的首句,是因为喜爱哪位词人的作品而袭用其语?答案:欧阳修2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
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宋词讲解完美版PPT

这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骤雨过后,暮色苍茫,诗人 面对送别的长亭,周围响起一片凄切的蝉声,在这凄凉冷寂的 景物之中,寄寓了诗人离别的凄苦,情景交融,动人愁思。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诗是想象中的虚景。诗人想象着自己离开之后,烟波 浩渺千里,暮色深沉,天空广袤。诗人用想象中水天一色的 空阔,茫无边际,烘托出诗人独自远行的落寞悲伤,表达出 对恋人的万分不舍。
北宋慢词第一人——柳永
词的分类: 清代毛先舒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
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填词名解》)。王力在 《汉语诗律学》中则认为:62字以下的为小令,以上的为慢词。
慢词丰富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词至柳永,体 制始备。
“柳词总以平叙见长”善于层层铺陈描绘,曲尽其妙
中国宋词讲解(一)
词的起源:
在隋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 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 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 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 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词又称长短句、诗余。
3.《雨霖铃》整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 句赏析其表达效果。(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虚写: 想象或回忆之景,抽象的只可感不可见之情)
诗人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阙开篇实写送别时的 情景:急雨初停,暮色苍茫,蝉声凄切,船就要出发了,诗人 和佳人执手凝望,难分难舍,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 “念去去”“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这些诗句则是诗 人在想象别后的情景:自己独自一人漂泊的凄凉怅惘,以及满 腹情怀无人可以倾诉的孤独哀伤。整首诗虚实结合,将离别的 哀愁渲染到十分,感人深挚。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在历史中看宋词的演变

在历史中看宋词的演变——从“诗余”到“正统”摘要:关键词:演变;诗余;正统;柳永;苏轼;辛弃疾宋词,是在唐诗之后又一种文学体裁,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对于“诗余”这个名称,有许多解释,有人说它是“诗人之余事”,一些词人称自己的词集为“诗余”,如宋人廖行之的《省斋诗余》;最多的一种解释是: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馀”;最终命名是明代杨用修作《词品》,在其自序中说:“诗余者,忆秦娥,菩萨蛮为诗之余,而百代词曲之祖也。
今士林多伯其书而昧其名,故余所著《词品》首著之云。
”这句话是说李白的两首词《忆秦娥》和《菩萨蛮》是百代词曲之祖,为什么称作“诗余”不得而知。
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宋词逐渐从“闲情逸致”到“亡国之音”,内容丰富,题材扩大,风格迥异,地位从“诗余”逐渐变为于诗并肩而行的“正统”。
词本艳科,最初是配燕乐以歌唱的曲子,大多在民间流行,俚俗易懂,语言晓畅明白。
在五代时期温庭筠婉约秀丽“花间词”的流行,词的题材多为讲述夫妻之间缠绵之情和离别之恨。
后主李煜的词题材也不外乎这些艳词,内容多描写女性的服饰、发饰、容貌、举止等,十分狭窄,多抒发宫廷生活的奢华糜烂。
在后来李煜被俘虏,受尽亡国之辱,在牢中曾做过一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及“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等一些表达自身愁苦、哀痛心情的词。
这样一种词题材风格的转变多半是和当时朝代更替灭亡有关系的。
俗话说“一切文学史都是当代史”,随着朝代的兴、盛、衰、亡,会随着社会背景的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词人,词的风格因此也会发生转变,词的题材内容也会相应的扩宽。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乱的局面,建立了宋朝。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政局初定,大多要进行政治上的改革,文化上也必然伴随政治而改革。
但是前朝的文化影响不可能立刻消失匿迹,还有许多五代的“遗民”生存于这个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中言“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绮筵公子”为“绣幌佳人”作词,以助其“娇娆之态”,及至宋代更是“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演唱者为清一色的女性,词人写词时必然顾及到这一点,必然经常以演唱者(女子)的口吻来填词,从而有了“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清田同之《西圃词说》)的说法,从而形成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
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观念深入人心,词多表现男女之间香艳的情感,慢——音乐旋律之舒缓中透出的柔性抒情气息,更能将情爱“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的特点表现出来,所谓“慢处声迟情更多”(卢纶《赋姚美人拍筝歌》),更符合情爱的特点。
宋代燕乐不同于唐燕乐,它更多地是受西蜀和南唐音乐的影响,吸收了这两大词曲中心的音乐,从而创制出许多“流丽”动听的新声慢词。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以后二十年间,先后讨平各个割据政权,结束了晚唐五代的分裂局面。
北宋统一中国后,集中了全国各地优秀的音乐人才,《宋史·乐十七》记载“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
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
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
”(P3347)尤其是来自西蜀、南唐两个词曲中心的乐工,重新创建了音乐体制。
唐末及后梁时期,大批乐工伶人避乱入蜀,为西蜀词乐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国春秋·前蜀高祖本纪》言“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帝礼而用焉,使修举政事,故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西蜀词乐之发达,并且“有条件保留唐代乐制”[8]P41,使得北宋教坊大量吸收了西蜀的乐工以完善宋朝的教坊制。
但北宋统治者对西蜀的“亡国之音”是持排斥态度的,《宋史·前蜀世家》即载欧阳炯从孟昶归朝为散骑常侍,雅善长笛,“太祖常召于偏殿,令奏数曲。
御史中丞刘温叟谏曰:‘禁署之职,典司诰命,不可作伶人之事。
’上曰:‘朕尝闻孟昶君臣溺于声乐,迥至宰司,尚习此技,故为我所擒,所以召迥,欲验言者之不诬也’。
自是不复召。
”南唐乐工虽然只有十六人吸收进教坊,但南唐音乐对北宋影响很大,《宋史·乐十七》记载“宋初置教坊,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
用,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
”(P3345)
李煜亡国之后幽囚北宋,仍作有几十首血泪
凝成的词作,可谓南唐音乐在北宋的复生,
陈霆《唐余纪传》卷十八《徐铉别传》记载“是
岁(太平兴国三年)七夕,值后主生辰,因命故
妓作乐侑饮,声彻第外,太宗闻之,怒。
又闻其
‘故国不堪回首’之词,加怒焉。
遂命秦王移
具过饮,竟有牵机药之赐,庭前反却数十回,
首足相就,俄仆而卒。
”王銍《默记》、陆游《避
暑漫钞》也有类似的记载。
加之南唐词文人
气息浓重,因此“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
宪章正中。
”(冯煦《蒿庵词话》)
南唐之风在上层文人间盛行之前,民间
已经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宋史·乐十七》
载“太平兴国中,伶官蔚茂多侍大宴,闻鸡
唱,殿前都虞候崔翰问之曰:‘此可被管弦
乎?’茂多即法其声,制曲曰《鸡叫子》。
又民
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也。
”这件事发
生在北宋开国已近二十年内,从中可看到,
相对于宫廷教坊制作的新声,民间新声更
多,只是不被采用而已。
后值柳永出,“变旧
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李
清照《词论》)。
柳永常出入歌楼酒馆,十分熟
悉民间新声,教坊乐工每有新腔,也“必求永
为辞,始行于世。
”(《避暑录话》卷三)所以《乐
章集》中十之六七都是新声慢词,柳永也成
为沟通民间词和文人词的桥梁,因为他的影
响,文人吸收了民间慢词新声的养分,逐渐
开始大量写作慢词。
另一方面,北宋对南唐
音乐“汰其坐部不用”、“因旧曲创新声”,在
适当改造基础上创造出更加“流丽”的新声,
龙榆生先生即疑心“在江南乐中原已杂入江
南丝竹,不是全用琵琶;这些乐工一到汴梁,
便被采用它那有新的成分的一部分,而去掉
纯用唐燕乐的琵琶曲。
所谓‘因旧曲创新声,
转加流丽’,恰为柳永《乐章集》中许多长调
慢词的创作准备条件,而把宋词的发展,推
向另一高峰。
”[9] P26
北宋不仅新声慢词大盛,即便是小令
也发生了变化,柳永《甘州令》、《婆罗门令》、
《采莲令》、《六么令》,欧阳修《梁州令》等虽
仍为小令,但其字数不亚于长调,已有长调
慢词的体制,《碧鸡漫志》卷五言:“予考此曲
(《忆江南》),自唐至今。
皆南吕宫,字句亦同,
止是今曲两段,盖近世曲子无单遍者。
”唐代
小令多为单遍,宋代单调少有,即使是“新创
的令曲也全是双调”[10] P142。
对于宋词的
新变,有人认为是“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壮大,短小的
令词已不能满足人们反映生活和进行文化
娱乐活动的需要了,人们欢迎出现更多的时
尚流行的歌曲”[11]41,也有人认为是文学
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诚然,时代和文学要素
的确是“新声”慢词繁盛的原因,但根本原因
实与作为宋词背景的宋乐的发展休戚相关。
沈曾植《菌阁琐谈》言:“五代之词促数,北宋
盛时嘽缓,皆由燕乐音节蜕变而然。
即其词
句悬想其缠拍,《花间》之促碎,羯鼓之白雨
点也。
《乐章》之嘽缓,玉笛之迟其声以媚之
也。
”《燕乐三书》前言中也说:“词的唐五代、
北宋、南宋三大历史阶段的分期……与燕乐
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12] P19宋代燕乐的
新变为宋词的发展带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岸边成雄、王小盾译.燕乐名义考.东洋音乐研
究:一卷二号.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3]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1986.
[4]杨荫刘.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
社.
[5]凌廷堪.燕乐考原: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86.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8]赵为民.试论蜀地音乐对宋初教坊乐之影响.
音乐研究[J]. 1992.(1).
[9]龙榆生.词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10]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89.
[11]诸葛忆兵、陶尔夫.北宋词史[M]. 黑龙江教
育出版社.2002.
[12]燕乐三书:前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曲向红,1979年生,山东烟台人,现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古代文学博士研究
生,师从邓红梅教授从事中国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