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

第7章 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
第7章 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

第7章

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

引导案例

地上的钞票要不要?

一位金融学教授和一个商人正在马路上走,突然看见前面有一张百元钞票,商人立刻上前捡起这张钞票。教授对商人说,你不用捡,这张钞票肯定是假钞。商人就问:“为什么?”。教授回答道:“如果是真的,早就被人捡走了。”

案例思考

如何看待金融学教授“路上的钞票肯定是假的”的观点?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有三种可能性:

·路上钞票是假的,因为行人早就捡起过这张钞票,发现是假的后就又丢在路上。

·路上的钞票是真的,因为行人都认为这张钞票是假的,从未有人上前捡起这张钞票。

·路上的钞票是真的,因为这是刚刚经过这里的一个人遗落在路上的。

教授的答案只是肯定了第一种可能性,还存在两外两种可能。请在学习完本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教授的观点体现了什么样的投资学原理?另外两种观点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投资思想?

有效市场假设是投资学中饱受争议的一种学说,而行为金融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有效市场假说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两者孰优孰劣,在投资实践中如何利用它们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就成为投资学需要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7.1 股价波动的无规律性

学习投资学就是要掌握股价波动的规律,并借助这些规律获得高额利润。这是绝大多数学习者的认识和愿望。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投资学中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让你达到这个目的,因为股票等证券的价格波动本身无规律可循,你会不会感到非常失望呢?

7.1.1 股价波动呈现随机游走态势

在投资界有这样一则经典的笑话:那些殚精竭虑的投资分析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投资组合,与一群蒙住双眼的猴子在股票报价表上用飞镖胡乱投射所选中的股票,在投资收益率上没有质的差别。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常的解释是,股价是对各种信息做出反应的结果,由于各种信息随机进入股市,因而股价变化就是随机性的。这就是著名的随机游走假设(Random Walk hypothesis)。

7.1.2 随机游走是偶然还是必然?

你可能会说,股票价格变化无规律只是说明我们没有发现这个规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最终还是会发现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假设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进一步假设少数人的确发现了这个规律。那会怎么样呢?可能的结果无非是两种:

·这些发现规律的少数人将这些规律视为私有财产,对外界秘而不宣,并利用这些规律在投资市场大赚其钱,结果财富日益集中在这些人手中,其余投资者的财富不断缩水,最后不得不都退出投资市场,投资市场不断萎缩,最终可能不得不关门歇业。

·发现这些规律的人道德无比高尚,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无偿向外公告,或者他们将研究成果有偿对外转让,使得很多投资者都掌握了他们苦心研究的秘笈,并在投资市场上加以应用。可是,这些投资者发现,由于大家都在使用这些秘笈,结果秘笈并不能达到发明者宣称的效果。

对于第二种结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见得很多,如某人宣称发明了包医百病的神奇药丸,其中大多涉及道德和欺诈问题,现在主要讨论第一种结果。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为什么没有出现第一种结果呢?我们想想,最有可能在投资学领域发现价格运行规律的应该是什么人呢?很显然,应该是投资专家,特别是掌握最新理论成果并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专家。刚好,世界上还正好有这样一个例证。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成立于1994,其管理人为80年代债券套利之父,被誉为“宇宙大师”、“金融奇才”的梅里韦瑟,合伙人包括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穆林斯,被誉为衍生工具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和斯克尔斯。职业巨星、学者和官员的“梦幻组合”,使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创造过“神话”般的业绩——到1997年底公司已将投资者每一美元的投资变成了三美元。但在1998年,公司损失了90%的资产,从近50亿美元资产亏到只剩下5亿美元,最终由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亿美元购买了LTC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公司,才避免了倒闭的厄运。

试想想,最有可能发明独门秘笈的LTCM,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那么,还有什么人能够更胜一筹,达到成功的顶峰呢?显然,继续等待能够破解股价波动规律的大师级人物的出现,可能是最好的借口,但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

7.2 有效市场假设

继续马路上百元钞票的故事。我们的观点是,这个金融学教授太自负了,他只是注意到了一种情形,而忽略了另外两种情形。但是,金融学教授的这种观点的确值得重视,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投资理念,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风险和高收益总是相互匹配。循着金融学教授的这种思维,我们就开始接触到了有效市场假设的实质内容了。

7.2.1 有效市场假设的基本涵义

遗落在马路上的钞票这个事件本身,反映出这是一张假钞票。这就是有效市场的实质。

在投资市场上,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指,证券价格迅速地、充分地反映了与该证券相关的所有信息,价格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真实体现,投资者无法通过某种既定的分析模式或操作方式始终如一地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设也如同一般的经济理论一样,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假设条件之下。这些假设条件主要是:

·没有交易成本、税负和其他交易障碍;

·个人的交易无法影响证券价格,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每个投资者均积极追求利润最大化,积极地参与市场;

·每个市场参与者能同时免费地获得市场的相关信息,并能正确地解读这些信息。

理解有效市场假设须注意两点:

·该假设只是认为,投资者不能获得超额利润①,其并不否定投资者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即与投资风险相对应的利润。

·该假设不否定投资者可以在某一段时间获得超额利润,只是认为,这种超额利润不可能长期存在。

7.2.2 有效市场的三个层次

有效市场是指股票价格迅速充分地反映了相关信息。涉及投资市场的信息,按照其获得的难易程度从容易到困难可以分为三类,即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相应地有效市场可以分为弱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和强有效市场三个层次:

·当证券价格已经迅速地和充分地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如市场价格的变化状况,交易量变化状况,短期利率变化状况等,我们就称这时的市场是弱有效市场(weak-form efficient market)。在弱有效市场上,投资者无法从证券价格变化历史趋势分析中发现所谓的“证券价格变化规律”来获得持续的超额利润。

·当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证券交易的所有历史信息,以及当前市场现实的信息以及可以预期的信息,如公司的财务报告、管理水平、产品特点、盈利预测、国家经济政策等信息,并在新信息公布时立刻做出反映,我们就称这时的市场是半强有效市场(semi-strong efficient market)。半强有效市场说明,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任何公开发布的信息来获得超额利润。

·当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公开发布的信息,以及没有发布的内幕消息时,我们就称这时的市场是强有效市场(strong efficient market)。强有效市场最明显的特点是,认为投资者甚至利用内幕信息也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①超额利润是指,投资的实际利润远高于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的预期利润或市场平均利润水平。

7.2.3 市场为什么会有效?

有效市场为什么会存在?理解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回到马路上的百元钞票的故事。路上的钞票之所以是假的,是因为看到路上有钞票,行人通常都会去捡起来,结果路上剩下的钞票都是假的。市场之所以有效,同样是因为,许多期望获得超额利润的投资者,总是分析和研究不断变化的信息,并根据其研究成果,试图买入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卖出价值被高估的股票,结果是被低估的股票价格会上升,被高估的股票价格下跌,最终所有的股票既无低估也无高估,即股票价格充分地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所能获得的也只能是正常利润。

你可能会想,既然市场是有效的,不可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那么,我们干脆不再研究分析投资市场。少数人这样想是可以的。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并这样做,就会像马路上百元钞票故事一样,在路上将留下许多真的钞票,投资市场上也将充斥着被高估和被低估的股票,市场这时又是无效的。

因此,当大家都认为市场无效并试图获取超额利润的时候,市场就有效了,超额利润也消失了;当大家都认为市场有效并不期望获取超额利润的时候,市场就无效了,超额利润也就出现了。这应验了中国一句成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7.3 有效市场假设的争论及其实践意义

自有效市场假设提出以后,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是理论层面上的,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是否认同有效市场假设,将决定着投资者在投资市场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7.3.1 关于有效市场假设的争论

对有效市场假设持肯定态度的,最主要的是从事投资理论研究的人士,也包括少数投资界实务人士。这些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或者至少在弱有效和半强有效两个层面上是有效的。对有效市场的认同,大多是建立在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上,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前后期股票的收益率是否具有关联性。研究显示,股票某日的收益率和前几日的收益率,其相关系数非常接近于零;某段期间的收益率与过去相同期间的收益率,其相关系数也非常小。这就说明,股价变化的相关性很低,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走势预测未来。

·利用交易法则投资能否持续获得超额利润。股票交易法则(stock exchange skill)是指导投资者买进股票和卖出股票的技巧。这些交易法则大多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许多研究对投资市场上流行的交易法则进行了实证经验,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利用这些交易法则进行操作,并不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

·投资分派股票股利的公司能否获得超额利润。实证研究显示,分派股票股利本身并不会影响股价的变动;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可能是,投资者预期公司未来盈利有可能提高的信息。

反对有效市场假设的人员构成,和赞成有效市场假设的人员构成相比,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主要以投资实务界人士为核心。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市场总是有效,我就只能以乞讨为生。这些反对市场有效假设的人,使用最多的证据是,投资市场上存在大量不能用有效市场假设解释的投资现象,如周末效应、小公司效应等。

·周末效应(weekend effect)是一种经验性规律,是指在周五购买股票的投资收益

较其他时间都要差,而根据投资理论,周五购买股票到星期一的投资收益应该好于其他时间,因为两个日期的间隔时间是三天。由于存在周末效应,投资者可以将原本打算在周末购买股票的计划推迟到周一,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小公司效应(small firm effect)也是一种经验性规律,是指小盘股的投资收益率常常高于大盘股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可以小盘股作为投资对象,持续获得高额利润。

对于市场是否有效的争论,将伴随投资市场的发展持续下去,最终也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要证明市场有效,从理论上来说,必须证明所有的投资方法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投资方法伴随市场的发展会不断推陈出新,要对不断产生的新的投资方法都加以证实,实际上是永无休止的工作。

·要否定有效市场,只需要找出其不能解释的若干投资现象即可,这在一个时刻变化的投资市场中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争论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使得争论有可能受到利益倾向的诱导,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许多投资实务界的人士之所以反对有效市场假设,是因为有效市场假设如果成立,就表明他们自我标榜的高超投资技巧和持续的高额利润都是站不住脚的,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严峻挑战。而赞同有效市场假设并不断提供新的实证检验作为支持的理论研究者,往往希望藉此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这种情形可以用下面这张照片来表示。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

背景材料:

杰瑞股份的走势表明市场是无效的

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资料显示,公司在2007-2008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073.75万元、8788.24万元,净利润较上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01.01%、115.73%。公司于2010年1月25日以每股59.50元的价格公开发行2900万股股票,于2010年2月5日在深交所中小板市场上市交易。

由于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上市之初就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并有机构投资者大量买入公司的股票。2010年2月24日,安信证券发表了题为“杰瑞股份:模式与结构推动发展”的买入评价报告,认为2009-2011年公司的每股收益将达到1.41、2.15、3.14元,公司股价的合理区间是94-106元。发布评级报告的当天,杰瑞股份的收盘价格是79.70元,第二天股票开始大涨,中间虽然反复,但总体上股价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于4月12日达到最高价格104.68元,最高涨幅达到31.34%,而同期中小板指数的涨幅为10.84%。

上述情况表明,当投资者在杰瑞股份评级报告发布的当日买入该股票,将在此后的第33

个交易日获得20.5%(31.34%-10.84%)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存在,说明有效市场假设并未在杰瑞股份的走势上得到体现。

7.3.2 对有效市场赞成与否将决定你的投资策略

现在我们回到有效市场假设的现实意义上来。我们首先假定你反对有效市场假设,你的理由可能有以下几点:

·中国投资市场按照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话来说,是新兴+转轨的市场,其发展的不规范和投资者的不成熟,使得中国市场的有效性较差,如经常出现的暴涨、暴跌和内幕交易盛行等都是较好的证明;

·学习投资学就是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投资理论和方法,练就一双能够识别价值被低估和被高估的股票的火眼睛睛,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如果这样,你会如何决定你的投资策略呢?显然,你会对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是否被低估和高估做出判断,对低估者不断买进,对高估者不断卖出,并希望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实现普通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打败市场的愿望。我们把你的这种投资策略称为积极投资策略(active investing strategy)。

现在再假定你赞同有效市场假设,你又给出了如下的理由:

·对投资收益率不能寄予太高的希望,因为收益率越高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你不愿意承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

·判断股价被高估和被低估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一项工作,需要有相应的投资天赋,而这又是自己所缺少的。

·打败市场长期来看非常困难,因为市场是大多数投资者博弈的结果,不愿意因为想打败市场,而最后被市场打败。

既然如此,你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呢?显然,在有效市场假设的背景下,你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润就是市场平均利润水平。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获得与市场平均利

润水平一样的利润呢?答案就是,永远与市场保持同步,即,你要采取被动投资策略。所谓被动投资策略(passive investing strategy),又称买入并持有策略,指投资者不频繁交易,而是期望从长期持有过程中获得至少和市场指数表现相同的回报的投资策略。

当你决定采取被动投资策略后,你可以选择一个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然后买入并长期持有。在这种选择过程中,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想更加便捷地达成被动投资策略,选择投资指数基金,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7.4 有效市场假设的反对者——行为金融学

虽说有多种因素促使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但向有效市场假设挑战,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设的理论基础发动了全面的冲击,并试图在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自己。

7.4.1 对理性人的攻击

在有效市场假设的前提条件中有一条是说,投资者可以正确解读各种投资信息。这条假设实际上就是假定投资者是理性人。理性人(r ational man)是传统金融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且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但现实情况又如何呢?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根本达不到理性人的要求。

效用最大化目标在实际投资中完全不可能,因为效用最大化目标要求投资者对于所有投资的效用都非常清楚,而投资者囿于各方面条件的不足,不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为加强自身观点的说服力,有些研究者做了大量实验,以证实投资者理性的有限性。如有一个实验①是这样:

·在1-100之间随意选取一个数字,将每个人选取的数字进行统计,计算出平均值,再将该平均值除以2,获得标准值。参与游戏的人中谁写的数字越接近这个标准差,就越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其中最接近者得到最高奖励。

·实验结果是,大多数参与者给出的答案是20-40,平均数是26.8,标准差是13.4。而从理论分析来看,答案应该是1或0,也就是说,大多数参与者的理性只有一两步,离完全理性相距甚远。

至于对已知信息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就更无法经受实践的检验。试想想,如果投资者都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得出了一致的预测和判断,则因为缺少交易对手,交易事实上根本无法达成。

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对理性人的攻击,找准了有效市场假设的最薄弱环节,是对有效市场假设的致命一击。

7.4.2 行为金融学的学科基础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①参见饶育蕾、盛虎编著《行为金融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244页。

行为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7.5 行为金融学的若干行为假定

基于对现实投资活动的深刻观察,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在决策时常常表现出的一些心理特点进行了归纳。

7.5.1 过度自信与归因偏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有高估自己能力和对成功过分乐观的倾向。在投资市场上,人们容易忘记过去的失败,也很难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这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自信。投资市场上投资者的自信程度,可以用其交易的频繁程度来间接衡量:交易越频繁者,自信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在进行交易之前,投资者必须对整个市场和拟操作的个股走势有个基本的判断,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操作。具体过程如下:

·当判断整个市场和某些个股将要上涨时,投资者通常会买入这些股票,以待此后市场上涨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

·当判断整个市场和某些个股将要下跌时,投资者通常会卖出这些股票,或者借入股票卖出,从而避免市场下跌带来的损失,或者待卖出的股票下跌后再买入以获得差价收益;

·当对整个市场和某些个股的未来走向不能有明确的判断时,投资者通常会采取观望的态度,即,既不买入也不卖出,也就是不会交易。

只要条件许可,投资者通常是更倾向于提高交易的频繁程度,也就是说,会表现的更加自信。如《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于2010年5月进行的一项调查①显示,很多投资者希望交易制度回归到T+0,并表示交易会更加频繁。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的学习可能会使投资者消除过分自信,但是投资者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偏差,即投资者往往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坏的结果归结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得这种纠偏的过程大大减缓。例如,我们在投资市场经常看到,一些投资者认为自己之所以投资失败,是因为中国投资市场不够成熟、不够规范,而不是努力从自身寻找原因。

7.5.2 证实偏差

我们知道,投资者通常分为“多”“空”两大阵营。一旦某个投资者加入到“多头”阵营,则其内心会形成一种强烈期盼市场上涨的愿望。这时,该投资者会积极寻找支持市场上

①见《九成投资者希望A股交易回归T+0》,《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5月31日。

涨的各种原因,不再关注或者不愿意相信会导致市场下跌的新信息。同样,我们也可以对加入空头阵营的投资者的内心世界进行相应的分析。我们把投资者寻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倾向,即这种证实而不是证伪的倾向称为“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利益使然。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证实偏差使我们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接受,与我们相对立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也是如此。例如,在2001年下半年许小年先生提出上海指数要跌倒1000点的观点①时,引起四面讨伐,甚至受到人生威胁。孰料一语成谶,经过近四年的振荡下跌,到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果然跌至998点,“千点论”成为现实。

7.5.3 处置效应

我们假设有如下的情形:你持有多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一些股票是盈利的,另外一些股票是亏损的,如果你现在需要资金周转,必须卖出一些股票,你会选择卖出已经盈利的股票,还是卖出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稍作考虑后,你很可能选择卖出已经盈利的股票,以此获得的资金满足你的需要。实际上,大多数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做出和你一样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将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盈利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即通常的“出赢保亏”,称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之所以产生处置效应,是因为投资者力求避免后悔。

·在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做出获利了结的行为;

·在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投资者倾向于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

上述投资策略并不理性。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卖出上涨动力较小的股票,保留上涨动力充沛的股票,并以此对盈利和亏损的股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操作。

7.5.4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herd effect)是投资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投资行为。羊群效应就是投资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认为,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者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节省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

·减轻后悔。选择与他人相同的策略,或听从他人的建议,即使决策失误,投资者也能从心理上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从而降低自己的后悔感觉;

·相信权威。大多数投资者都有崇拜权威的思想,认为权威的观点总是正确的,特别是这种权威是从投资实践中产生时更是如此。如在美国投资市场,紧跟巴菲特进行投资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的投资市场,追随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也成为一种时尚。

7.6 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意义

行为金融学产生于对投资实践的深刻洞察和透彻分析,对投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三个不断递进的层次来理解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实践的指导作用:

①许小年先生否定自己提过“千点论”的观点,认为这是某些媒体强加于他的。

·认识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无论是过度自信、证实偏差,还是处置效应、羊群效应,其中都包含相当程度的非理性成分,都有可能对我们的投资效果造成负面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尽量避免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认识到可能会犯的错误是第一步,其目的是要避免这些错误。如投资时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投资能力,要尽可能学会倾听对立方的观点和意见,卖出股票的决策必须建立在股价上涨动力是否充沛的客观评价基础上,对大众的观点要仔细分析和研究,而不是轻信和盲从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投资能力和水平,获得更好的投资效果。

·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错误获得更大的利润。这是学习行为金融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说的“利用市场的愚蠢有规律地进行投资”的真谛。如在羊群效应的推动下,市场将在疯狂和绝望之间不断循环,这时利用逆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ing strategy),即采取与市场观点相反的思考方式买卖股票的投资风格,在市场看多时看空,市场看空时看多,将获得绝佳的投资效果。

内容提要

⊙股价的波动是无规律的,因为股价对各种信息做出反应,而信息是随机进入市场的,所以股价变化呈现随机性特征。

⊙有效市场假设建立在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在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迅速地、充分地反映了与该证券相关的所有信息,价格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真实体现,投资者无法通过某种既定的分析模式或操作方式始终如一地获得超额利润。有效市场包括弱有效、半强有效和强有效三个层次。

⊙当投资者都不认同有效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操作时,市场就变得有效;当投资者都认同有效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操作时,市场就不再有效。这是一个投资学的悖论。

⊙有效市场假设在许多方面通过了实证检验,但其不能解释投资市场的大量异常现象,如周末效应、小公司效应等。

⊙是否认同有效市场假设,将决定投资者的相应投资策略。不认同者将采取积极投资策略,否者,将采取被动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设的理性人基础进行了猛烈地攻击。行为金融学试图在心理学、金融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基础上构造自身的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总结了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包括过度自信与归因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羊群效应等。

⊙学习行为金融学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是,有助于我们认识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尽可能避免犯相应的错误,利用市场的错误来获取自身更大的收益。

关键概念

随机游走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弱有效市场

半强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周末效应

小公司效应积极投资策略被动投资策略

理性人行为金融学证实偏差

处置效应羊群效应羊群行为

逆向投资策略

PK话题

市场有效PK市场无效

羊群效应PK逆向思维

要求: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来进行辩论,辩论以是否符合投资市场现实为标准,要不唯书、不唯师。

问题和应用

1.谈谈你对有效市场的理解。你赞成或者反对有效市场假设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试比较分析积极投资策略和被动投资策略。未来投资时,你会选择哪种投资策略?

3.试分析过度自信与归因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等投资现象,并重点谈谈其中可能的合理因素。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相关决策特征(doc 9页)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相关决策特征 行为金融学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对于传统金融学所不能合理解释的投资者行为决策,提供了更加实际的、合理的解释路径,揭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规律,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更现实的指导。 传统的金融学忽视了行为分析,尽管人类行为的效应分析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均有涉及。而缺乏实证的支持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模型与实际背离使得传统的现代金融学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不得不使金融学界反思这一事实,经过长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 Finance) ,它既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同时又跳出了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的框架,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因此自9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在资本市场领域成为最为活跃的理论之一。金融学是运用心理学及行为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决策等金融活动。并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重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改善金融决策。它寻求系统地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对金融市场的意义。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理论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行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 BF)以一种源自心理(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人的实际心理及其由此决定的行为特征纳入分析框架的金融学说而逐步兴起,它一经出现便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理论中激起了波澜——不仅对现代金融理论的现有框架提出了质疑,更为现代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异常现象作出了解释。 行为金融学是针对现在被称之为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并不是要取代它,而是要弥补经典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试图定义什么是合理的行为,什么是不合理的行为,也不给决策贴上正确或错误之类的标签,它主要研究的是理解和预测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 2.1金融理论研究的开始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Kuhn(1970)指出,对于显著的异象存在三种回应:第一,刚开始出现的异象可以随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解释;第二,认为现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解决;第三,理论基础发生改变,使得异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释。 1951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巴伦(O.K.Burren)教授(最早将心理学引入金融研究中的是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布鲁尔( O. K. Bur ell) 教授)。他发表了题为《投资研究中运用实践方法的可能性》的文章,探讨了用构建实验室来验证理论的必要性。 1967年,奥兰多的金融学教授伯曼( W·Scott Ba uman)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是科学还是幻想?》一文。 这两位学者在各自文章中都评了金融研究一味地过分强调数量模型的风气,将定量投资模型与传统的金融学中的行为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了新的金融学术领域,试图给实际带来益处。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3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回顾 3 第二节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困境 5 第三节行为金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9 第二章期望理论及过度反应理论 16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 17 第二节过度反应理论 21 第三章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及分析 26 第一节股市总量谜团及分析 26 第二节其它异常现象及分析 30 第四章行为金融理论总体评价 40 第一节人类认知与决策中的非理性问题 40 第二节市场有效性之争 42 第三节行为金融的两大理论基石 45 第四节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48 参考文献 52 后记 54 前言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存在。金融研究者们也因为他们能够把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纳入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设体系而沾沾自喜。理论界崇尚定量方法和优化,充分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进入 2 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证据显示:人并非都是理性的,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的,并不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所以人们的总体决策也就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正确地认识人的行为模式成了理解一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出发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ur Finance)应运而生。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新古典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能够有

效地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异常现象的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一些行为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异。应当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鼓舞人心的研究课题之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引入为金融市场的决策研究、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及投资管理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方法。对行为金融理论的预期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由于该理论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别,这是该理论的一个弱点,行为金融理论也因此缺乏一致性。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由于政策是否真正能够实施,与人们在心理、行为上是否可以接受有着巨大的关系,所以,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经济学,对中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金融学家的重大意义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人类经济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忽视了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因此,尽管迄今为止,行为金融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而且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行为金融理论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变革性的视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心理积淀,同时又处于全面变革时期的国家来说,行为金融理论有着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特别是分析非规范制度对股市效率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比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政策市”的领会与把握,与其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中国投资者投资观念以及对风险的理解和感受与西方投资者有什么不同;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向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过渡时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下投资者对资本运作活动的理解与困惑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行为金融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金融学领域,它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目前,行为金融理论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定义。韦伯(Weber)将行为金融定义为:将个人行为与市场现象紧密结合、并融合运用心理学领域和金融理论的知识。福勒(Fuller,2000 )所下的定义:第一,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第二,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

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对比

总结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对比 一、起源 1、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源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关于股票收益率的统计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为零。更进一步,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变化类似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随机而无序永不停息的运动,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的变化路径无法预测。法玛也认为股票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惧有“记忆性”,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价格来预测未来的走势。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教授发表题为“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Efficient Market的概念: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2、行为金融学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0世纪70年代罗斯基于无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价理论(APT)。20世纪70年代法马对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了正式表述,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二、概念 1、有效市场: (1)、内部有效市场(Internally Efficient Markets)又称交易有效市场(Oper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rs),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 (2)、外部有效市场(Externally Efficient Markets)又称价格有效市场(Pricing Efficient Markets),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 2、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行为金融学发展研究_程昆

收稿日期:2004-02-24 作者简介:程 昆(1965-),男,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和金融发展. 行为金融学发展研究 程 昆,潘朝顺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金融系,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在理论和实践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 文章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 础,概括了行为金融学的主要模型并指出行为金融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4)02-0054-08 一、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金融学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 MH )质疑的过程中产生的。EMH 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法国数学家巴契里耶(Louis Bachelier )1900年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1]。在这篇论文中,Bachelier 认为股票的价格是无法预测的,在任何时候,股价上涨和下跌的概率都相等,当市场不再认同原有的价格时,价格会发生变化,但没有人知道市场何时会变,朝什么方向变化。Bachelier 认为在短期内,股价变动的幅度很小,长期内,变动的幅度会扩大,股价波动的幅度与时间区间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例关系,类似于随机过程中的布朗运动。Bachelier 的论文当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并一度遗失,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萨缪尔森发现。1934年沃金(Holbrook working )发现商品期货价格变化是随机的[1],1953年肯德尔(Maurice Kendall )在《经济时间序列分析》中分析了期货和股票价格的变动,得到了和沃金一样的结论[1]。之后罗伯兹(Harry Roberts )、奥斯伯恩(Mosborne )等人发表文章,指出股价变化遵循随机游走规律,就像“醉汉走步一样”。沃金等人的实证发现具有革命性意义,但由于他们不是经济学家或金融学家,没有进一步探讨价格随机波动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引起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的注意。 1952年马克威茨(Harry .Markowitz )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1],提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理性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投资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开创了金融分析中“理性人”这一首要假设条件的先河。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F and M .H .Miller )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金成本、公司金融和投资理论》[1],提出了MM 定理,奠定了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篇论文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关系的同时提出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开创了现代金融学方法论上的革命。至此,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理性人和套利定价———开始定型。 遵循前人的研究方法,1965年法马(Eugene Fama )在《商业经济》中发表《股票市场价格行为》[2]一文,首次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在文中被定义为“在一个有大量不断互相竞争,尽量提高利润的理性玩家的市场,每一个玩家在这里都尝试预测个别证券的未来市场价值,任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第3卷)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 RICULTURA 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2004(Vol .3)

关于行为金融学

关于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起源 早在半个世纪前,爱德华就将决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勾画了未来研究的蓝图。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卡内曼和屠夫斯基发表他们在判断和决策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在介绍卡内曼的贡献之前,我们将首先介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关于决策制定的理论假设方面的一些本质的区别。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

市场有效性假说综述

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市场有效性假说综述学生姓名:李远光 学生学号:20111811765 专业班级:金融学2011级08班 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日期时间:2013年6月7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随机游走与有效市场 (1) 二、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1) (一)有效市场定义 (1) (二)前提假设 (2) (三)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2) (四)内涵和分类 (2) 1. 弱式有效市场 (4) 2. 半强式有效市场 (4) 3. 强式有效市场 (4) 三、投资决策选择 (4) 四、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与市场异象 (5) (一)来自行为金融市场学的质疑 (5) (二)市场中的经典异象 (6) 1.一月效应 (6) 2.小公司效应 (6) 3.周末效应 (6) 参考文献 (6)

摘要: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是传统主流金融学理论的奠基石。其核心是: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总是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市场是否有效一直是投资者与学者一直避不开的论点。人们在纷纷找寻市场有效的证据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有效市场假说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在此,请允许本人以一学者的身份对市场有效性的有关理论与认识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场有效性 随机游走 投资者 投资策略 异象 一、随机游走与有效市场 随机游走模型(the random walkmodel)可以追溯到Bachelier1900年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他在研究投机理论时指出,过去、现在、甚至“折现”后的将来事件,都会反映到市场价格中,但他却发现这些事件与价格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Working(1934)以及Cowles 和Jones(1937)也发现美国的股票价格甚至一些其他经济数据序列也常常呈现出随机波动。 借用法玛1970年的说法,在随机游走模型下证券价格完全反映可得信息的意思是指相邻证券价格的变化(或收益率)相互独立。通常又假设它们是独立同分布的,则随机游走模型下,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信息集t θ是指: ,1,1()()j t t j t f r f r θ++= (1) 其中,,1,1,,()/j t j t j t j t r p p p ++=-是证券j 在1+t 时刻的效率;f 是分布密度函数。表达式(1)的数学含意是独立随机变量的条件和边际概率分布相同,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数学公式就表达了“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信息t θ”呢?首先要承认有用的信息会影响证券价格,即价格应该反映信息;但(1)式表明信息集t θ没有对证券j 在t+1的收益产生影响,而我们要承认有用的信息对价格有影响,那么两者的“矛盾冲突”就“只好”得到一个说法:信息集t θ已经“完全反映”在价格pt 中了,从而不能再对价格的走势产生影响;否则t θ就不是有用的信息,也就不用关注它了。随机游走模型常常对应于弱有效市场,即信息集Ht 表示包含在价格历史记录中的信息。在弱有效市场下,基于价格历史记录中所含信息的交易,不会获得超过均衡市场收益的所谓“超额收益”。证券价格走势没有规律可循,不可预测。 “随机游走”(random walk )是指基于过去的表现,无法预测将来的发展步骤和方向。这一术语应用到股市上,则意味着股票价格的短期走势不可预知,意味着投资咨询服务、收益预测和复杂的图表模型全无用处。 二、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一)有效市场定义 在新古典均衡理论中,有效率是指帕累托最优理论。而证券市场的有效率与此涵义大为不同。有效证券市场可定义为证券定价完全并正确地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的证券市场。从本质上讲,证券市场有效性问题探讨的是股票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程度和速度。1965年美国金融学家尤金·法码正式提出了一个被广为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 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班级:金融 1203 学号: 1201150334 制作人:马芳芳 指导人:邓凯 时间: 2015年12月15日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内容摘要:投资学发展到现在遇到了许多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经济学家将心理引入投资领域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既侧重对非理性偶然的因素进行分析,又关注对行为科学的吸纳,深入探讨投资者的心理举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以高效率实现投资活动为目的,总结现代金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以期实现对投资学理论与实务的重 2、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二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的影响 (一)性格的影响 投资者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格弱点,有效的利用自己好的一面,克服不好的一面。克服自己的弱点来应对金融事件的本能冲动,并深入去挖掘表面现象背后市场运行的核心所在。虽然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免这种本能的冲动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控制自己人性的强弱点来应对这种本能冲动,间接的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去向。 (二)智商与情商 投资者智商是指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和智慧的高低、对经济状况及投资工具分析预测的能力。则投资情商就是投资者自我情绪的控制、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等。智商和情商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可小觑,这对一个投资者是否成功起着关 , , ,这 , , 四结语 行为金融学在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心理学、行为学以及经济学原理等等来指导和促进金融业发展,旨在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赚取最大的收益。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非理性一面往往会对投资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决定作用。行为金融学,正是基于此而产生,指导投资行为人开启财富之门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与创新-最新范文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与创新 内容摘要: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与经典金融学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指导。行为金融学在对经典金融理论缺陷的修正中,在行为认知偏差、前景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组合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金融学理论研究向更现实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Arrow-Debreu的一般均衡理论和Markowitz 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开始,20世纪60年代Sharpe和Lintner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Fama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正式表述,Black、Scholes和Merton 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至此,经典金融学理论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它不仅形成了以契约为基础的金融经济学,而且在公司和各种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金融市场的价格运动、市场微观结构、金融系统的演变及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都有专门的理论,从而构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 随着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金融的不断复杂化,学者们逐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理论仅考虑了定价、套利、均衡、合同等问题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是完美套利,但现实世界中套利是有限的,这就预示着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完全资本市场假定缺乏预见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代理理论模型等虽然比较精致,但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以现值为基础的证券估价模型缺乏理论

意义,扩展到不确定条件和多个时期也是如此;当事人的风险偏好假定不现实,越来越多的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股权溢价之谜、市场效率异常得不到合理解释等。 正是因为经典金融理论的诸多局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学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越来越多与经典金融学理论不一致的实证现象被揭示出来,成为金融市场的未解之谜。实证现象促进了学者们对经典金融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由于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金融学家们基于Kahneman等人发展的非线性效用理论,开始引入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有限套利、噪音交易、从众心理、资产泡沫等,这就产生了金融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对经典金融学的修正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异常现象无法解释的困境,表明了经典金融学的局限性。 Keynes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1936),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Burrell是现代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究者,1951年他发表了“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的,提出构造实验来检验理论的思路,由此开拓了一个将量化的投资模型与人

市场有效性,长期收益 和行为金融(中英文版)

市场有效性,长期收益 和行为金融 2014-12-5

目录 摘要 (2) 1.引言 (2) 2.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概述 (6) 3. 反应过度以及反应不足的行为模型 (12) 4.从长期收益得到的推论 (18) 4.1 不良模型的问题 (20) 4.2收益度量 (23) 4.2.1收益度量:理论问题 (24) 4.2.2.收益度量:统计问题 (26) 4.2.3 收益度量:流通市值加权VS等权市值加权 (28) 5. 各类研究的可靠性 (30) 5.1 首次公开募股(IPOs)和供股(SEOs) (30) 5.2兼并 (37) 5.3股票分拆 (38) 5.4 自我标购和股票回购 (39) 5.5 证券上市 (41) 5.6. 股票股利初次发放与停发 (43) 5.7 分拆上市 (43) 5.8. 委托书争夺 (44) 6. 结论 (47)

Abstract 摘要 Market efficiency survives the challenge from the literature on long-term return anomalies. Consistent with the market efficiency hypothesis that the anomalies are chance results, apparent overreaction to information is about as common as underreaction, and post-event continuation of pre-event abnormal returns is about as frequent as post-event reversal. Most important, consistent with the market efficiency prediction that apparent anomalies can be due to methodology, most long-term return anomalies tend to disappear with reasonable changes in technique. 市场有效性理论在学术界一直饱受长期收益异常理论的争议。与有效市场假说一致的是,异常现象是偶然结果,对信息的明显的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一样普遍,事前反常收益的事后延续与事后逆转一样频繁。最重要的是,与有效市场预测一致的是,明显的异常可能是因为研究方法的原因,大多数的长期收益异常会随着合理的技术方法改进而消失。 1. Introduction 1.引言 Event studies, introduced by Fama et al. (1969), produce useful evidence on how stock prices respond to information. Many studies focus on returns in a short window (a few days) around a cleanly dated event. An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is that because daily expected returns are close to zero, the model for expected returns does not have a big effect on inferences about abnormal returns. Fama et al. (1969) 所引入的事件研究法提供了有效证据说明股价是如何对信息做出反应的。很多研究关注的是有明确日期的短窗(几天)收益。这种方法有一个优势:因为每天的期望收益几乎为零,这样的期望收益模型不会对异常收益的推断产生大的影响。 The assumption in studies that focus on short return windows is that any lag in the response of prices to an event is short-lived. There is a developing literature that challenges this assumption, arguing instead that stock prices adjust slowly to

谈事件研究法在金融市场有效性检验中的局限性

谈事件研究法在金融市场有效性检验中的局限性 内容摘要: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当市场能准确而及时地反应当前公开信息时,就一定能良好地反应历史信息,因此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时存在信息遗漏,所以半强式有效性检验并不能一定导致弱式有效性。这与从弱式有效性到半强式有效性的传统递进关系相矛盾。本文重点分析了事件研究法的检验思路,及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半强式有效性的步骤,系统分析了事件研究法在金融市场有效性检验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事件研究法市场有效性信息遗漏局限性 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起源于对证券价格走势的分析。真正把对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系统化,并确立有效性问题在金融研究中重要地位的是Fama,他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市场有效性进行了全面总结。按照Fama1965年在《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一文中所说:如果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可得的信息,证券价格总是其内在价值的最佳估计,则该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其经济含义是: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中,市场能够对信息做出迅速合理的反应,使得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从而使资产的价格不可用当前的信息进行预测,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持续地获得超额收益。 金融市场有效性概述 依照价格对信息反映的程度,金融市场有效性分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弱式有效市场是指目前的证券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利用历史信息(包括历史价格、报酬率、交易量等)无法预测未来的价格发展趋势,进而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制的是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已经公开的信息(公司股票分割、年度报告、新股发行公告等,历史信息也属于公开信息),投资者无法利用公开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强式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能反映一切信息,包括公开信息和内幕消息。在强式有效市场上,任何投资者都无法从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三个层次的有效市场形式是递进的关系,每一种都包含了前一种的内容。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金融市场有效性三个层次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即只有具备了弱(半强)式有效性,才有可能具备半强(强)式有效性;一旦具备了半强(强)式有效性,则一定具备弱(半强)式有效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递进关系呢?这与三个层次对应的信息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相对应。

行为金融学研究论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论文 一、先容 在传统金融学的范式中,“理性”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署理人的信仰是准确的:他们用于预测未知变量未来实现的主观散布即是那些被抽取实现的散布。其次,给定他们的信仰,在与Savage的主观盼望屈从(SEU)看法相同等的意义上,署理人做出正常可继承的选择。 BF是一种研究金融市场崭新要领,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典范面临的困难做出应声的面目出现的。广义上,BF以为议决使用某些署理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子,可以更好的明确某些金融征象。在某些行为金融学模子中,署理人的信仰不完全准确,大都是由于不适当的应用贝叶斯规则。在另一些模子中,署理人的信仰是准确的但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有疑问的,与SEU不相容。 BF最大的乐成之一是一系列理论文章评释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钱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恒久的。文献称之为“套利限定(limitsofarbitrage)”,这组成了BF的两大块之一。(见第二部分)为了做出清楚的预测,行为模子常需要指定署理人的非理性情势。人们真相怎样误用贝叶斯规则或偏离SEU呢?在此引导下,行为经济学家们典型地紧急于认知生理学家汇编的大量实验证据,这些都是关于人们形成信仰时潜伏的偏误,和人们的偏好或给定信仰后怎样做出决策的。因此生理学组成了BF的第二大块。(见第三部分) 我们思量BF的特别应用:明确整个股市,均匀回报的横截面情况,关闭式基金定价;明确投资者特别群体怎样选择其资产组合和跨时交易;明确证券刊行,资本结谈判公司的股利政策。着末总结和指出未来的研究偏向。 二、套利限定 2.1市场有用性 EMH以为现实价钱即是基本价钱。在有用市场中,没有免费午餐:没有投资战略可以赚得危害调解的逾额回报。BF以为资产价钱的某些特性最有可能用对基本价钱的偏离来评释,而且这些偏离是由非理性交易者的存在引起的。对此种看法持恒久阻挡意见可追溯到Friedman(1953)。他以为,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套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理论 :对冲行为,是通过在各种范围内发现可利用的低效率的公司与市场来优化资 源的配置,从而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而量化技术,则是这一目标达成的最有 效手段。 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理论的悄然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供学习和交流之用。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期望理论。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态分析。有限套利解释了套利对于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市场是处于一种非有效状态。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这种非有效性到底采取哪种具体形式,为此,需要建立行为金融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即投资者心态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对经典模型的介绍来阐明这两大基础。第五部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交易策略,这些策略,从主流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非理性的,而行为金融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第六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1994)构筑了BAPM (behaviroral asset pricing model)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 的对应物,将 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提出了行为贝塔的概念。BAPM一方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意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第七部分,行为组合理论。Shefrin和Statman借鉴Markowitz的现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第一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第一节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是买卖金融资产(如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使资金从金融资产的买方流向卖方的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包含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金融市场主体、金融市场客体、金融市场中介和金融市场价格 1.金融市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 (1)家庭。家庭是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资金供应者。 (2)企业。企业还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重要的套期保值主体。 (3)政府。 (4)金融机构。 存款性金融机构从资金供给方吸纳资金,并通过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将其提供给资金需求方。存款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社等。 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不直接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是从存款以外的渠道获取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金融中介的角色。 (5)中央银行。 2.金融市场客体 (1)金融工具的分类。①按期限不同,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 ②按性质不同,分为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③按与实际金融活动的关系,分为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 (2)金融工具的性质。 ①期限性 ②流动性主要通过买卖、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等交易来实现。 ③收益性包含:金融工具定期的股息和利息收益和投资者出售金融工具时获得的价差 ④风险性包含:信用风险,一方不能履行责任而导致另一方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指金融工具的价值因汇率、理论或股价变化而发生变动的风险。 3.金融市场中介 4.金融市场价格

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按交易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 (二)按交易中介划分直接金融市场、间接金融市场 (三)按交易程序划分发行市场、流通市场 (四)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大部分的金融交易是在无形市场上进行的。 (五)按本原和从属关系划分传统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 传统金融市场又称基础性金融市场,指一切基础性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从基础性金融市场中派生出来的,从事以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市场。 (六)按地域范围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大多数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属于无形市场。 三、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有效性包括:市场活动的有效性、市场定价的有效性及市场分配的有效性。市场有效性的标志可从四个方面来考察: ①交易成本低廉,市场管理和市场秩序良好,能够吸引众多的交易者; ②由于有众多的交易者参加市场活动,所以市场很有深度,即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一旦市场价格稍有变动就会引起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大幅度变动,致使价格迅速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因而能够保持市场价格的持续性; ③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的信息; ④资金能够根据价格信号迅速、合理地流动,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分配。 从市场的产生到形成有效市场,其间要有一个调整修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是否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真实、可靠”两个原则而运作,是能否形成有效市场的关键所在。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内外两种相联系的条件。从内部而言就是要有合理的市场结构;从外部而言要有良好的监管。 狭义的金融市场有效性是指金融市场定价的有效性,即金融产品的市价对各种信息能够做出充分反映。狭义金融市场有效性分析一般是针对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 根据信息对证券市场的反映程度,可将证券市场的信息分为三种类型: ①历史的信息(证券公司过去的价格和成交量)、 ②已公开的信息(包括盈利报告、年度报告、财务分析人员公布的盈利预测和公司发布的新闻、公告等)、 ③所有信息(包括所谓内幕信息)。 根据股票对相关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将有效市场分为: ①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股价已经反映了全部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得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过去的股价、交易量、空头的利益等。该假定认为市场的价格趋势分析是徒劳的,过去的股价资料是公开的且几乎毫不费力就可以获得。如果这样的数据曾经传达了未来业绩的可靠信号,那所有投资者肯定已经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信号了。 ②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与公司前景有关的全部公开的已知信息一定已经在股价中反映出来了。除了过去的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