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功能

正常人体功能
正常人体功能

正常人体功能

生理学部分教学大纲

前言

正常人体功能学是将传统“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在一起。即防止相关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又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掌握正常人体功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大纲生理学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生命活动的过程及其发生的原理,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是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学习药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参加防治疾病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

本大纲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人材培养目标对《生理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制定,注重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系统掌握正常人体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重点认识那些与各临床学科联系最为紧密的生理功能及其发生过程、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学会进行符合科学思维的独立思考,提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生理学发展史上的典型事例,以及国内外与临床工作关系密切的生理学新进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探索的精神。

本大纲对学生学习的项目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将相关内容分为三个等级,对掌握的内容用黑体标示。教学中可采取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及讨论、播放教学录像资料等方式方法进行,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体液、内环境及其稳态意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任务及护理学学习生理学的意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生理学与护理学。

3.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生殖。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1.人体与环境。

2.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调节方式。

3.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

第四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发生机理。熟悉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特点。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与临床关系;肌细胞的收缩原理。

【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作用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具有酶活性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细胞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3.局部兴奋。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及其控制。

3.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及影响因素。

第九章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组成;血浆渗透压的基本概念、形成及生理意义;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量。熟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成条件;抗凝系统和纤溶的基本过程;血型的分类。了解血液的功能;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教学内容】

(一)血液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功能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3.血液的功能。

(二)血细胞

1.血细胞生成。

2.红细胞。

3.白细胞。

4.血小板

(三)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

2.抗凝系统。

3.纤维蛋白溶解及抗纤溶。

(四)血量与血型

1.血量。

2.血型。

第十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掌握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泵血过程以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以及动脉血压形成和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与水肿;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中心静脉压及测定意义;静脉血流及影响因素;微循环及其血流通路。了解心音与心电图;器官循环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与心率。

2.心脏泵血过程。

3. 心脏的泵血功能的储备和评价。

4.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的因素及其调节。

5.心音和心音图。

(二)心脏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心脏的生物电现象。

2.心肌的生理特性。

3.体表心电图。

(三)血管生理

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2.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5.微循环。

6.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五)器官循环

1.冠脉循环。

2.肺循环。

3.脑循环。

第十一章呼吸

【目的要求】

掌握肺通气动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肺活量及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呼吸运动的化学性调节。熟悉肺换气过程及影响因素;气体运输的方式。了解呼吸中枢及肺容量的组成。

【教学内容】

(一)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溶解度、分子量的关系。

2.肺换气。

3.组织换气。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2.二氧化碳的运输。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

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第十二章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调节;胃肠激素作用;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分泌调节。熟悉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主要几种物质吸收形式和途径;了解胃肠运动形式及意义;以及排便反射过程。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消化道平滑肌的功能特性。

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3.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4.胃肠激素

(二)口腔内消化

1.唾液及其作用。

2.咀嚼和吞咽。

(三)胃内消化

1.胃液。

2.胃的运动。

(四)小肠内消化

1.胰液。

2.胆汁。

3.小肠液。

4.小肠的运动。

(五)大肠内消化

1.大肠液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2.大肠的运动及排便。

(六)吸收

1.概述。

2.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十四章肾的排泄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重吸收的影响;以及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在尿生成中的调节作用。熟悉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尿失禁与尿潴留。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以及排尿反射过程。

【教学内容】

(一)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1.肾单位的结构特点。

2.肾血液循环特点及血流量调节。

(二)尿的生成

1.肾小球滤过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

3.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三)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

2.神经和体液调节

3.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和意义

(四)尿液及其排放

1.尿量及尿的理化性质。

2.尿的排放。

第十五章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掌握视近物眼的调节;视力的概念。熟悉眼的折光功能与折光异常;两种感光细胞的功能与夜盲症;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了解前庭器官的功能。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感受器及感觉器官。

2.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二)视觉器官

1.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2.眼的感光功能及其换能作用。

3.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现象。

(三)听觉器官

1.人耳的听阈与听域。

2.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3.内耳耳蜗的功能。

(四)前庭器官

第十六章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牵张反射类型和意义;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受体的种类、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的效应,受体阻断剂。熟悉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内脏痛的特点;脊休克表现;去大脑僵直产生原因;小脑的功能。了解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神经元。

2.突触及突触传递。

3.神经递质。

4.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5.中枢抑制。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2.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3.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4.痛觉。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2.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

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五)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

1.学习与记忆。

2.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

3.脑电活动。

4.觉醒与睡眠。

第十七章内分泌

【目的要求】

掌握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关系;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熟悉激素的分类、一般特征、作用原理;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内分泌与外分泌。

2.激素的作用机制。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二)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

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2.腺垂体激素。

3,神经垂体激素。

(三)甲状腺的内分泌

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2.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四)肾上腺的内分泌

1.肾上腺皮质激素。

2.肾上腺髓质激素。

(五)胰岛

1.胰岛素。

2.胰高血糖素

(六)其他内分泌腺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

3

第十八章生殖

【目的要求】

掌握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生理作用;月经周期的变化与激素调节;熟悉胎盘内分泌功能。

【教学内容】

(一)男性生殖

1.睾丸的功能。

2.睾丸功能的调节

(二)女性生殖

1.卵巢的功能。

2.月经周期。

(三)妊娠、分娩与避孕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复习资料-正常人体学基础

复习题 一,绪论 1,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人体 2,组织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4,人体分布:头,颈,躯干和四肢 头:面+顶+枕 颈:前颈+后项 躯干:前胸+腹+盆+会阴+后背+腰 四肢:上肢+肩+臂+前臂+手+下肢+臀+股+足 5,解剖学姿势: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6,常用术语,上下,内外,前后,浅深,内侧外侧,近端远端 7,轴: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 8,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9,生命基本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蛋白质 10,生命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11,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神经调节 12,维持内环境稳态重要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4,非条件反射:与身俱来得e.g食物反射,防御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e.g望梅止渴,闻鸡起舞 1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持续时间短 16,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影响面大 17,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差局限 二,细胞 1,细胞是人体内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结构:元素(C H O N P)-无机物(水,无机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细胞膜也称单位膜,分子结构是: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基本特性是流动性4,细胞器有:线粒体,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 5,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6,体细胞:双倍体,染色体数46,常44条,性2条 7,成熟生殖细胞:单倍体,常22条,性(Y X) 8,细胞膜小分子运输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大分子是出胞入胞 9,形成动作电位是K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是NA离子内流 10,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11,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特点:不衰减性,“全”或“无”现象,多向性三,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细胞多,间质少,排列紧密 2,结缔组织:细胞少,间质多,多纤维 3,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

##正常人体功能

黄淮学院《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影响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并对本课程的前沿有所了解。基本掌握人体有关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及影响和调节这些功能的因素,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正常人体功能的理论和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医学问题。具有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救死扶伤的医德素养和呵护生命的整体护理素养,同时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和认真负责、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前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认真研究教材,广泛收集材料,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情况,理清教学思路,完成教案撰写或课件制作。 (2)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2.对学生要求 (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认真预习教材,预习中善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做好记录。 (3)强化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特别是本门课程的资源网站等广泛查阅、学习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指定的课程资源,了解本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培养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讨论等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按照理论坚实、够用的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 (2)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进行讨论,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纪律,督查学生上课考勤工作。 (4)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作业。 (5)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专业期刊,要求学生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正常人体学

1.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3.系统:若干器官组合成来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4.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组成内脏。 会判断5.内侧和外侧:近身体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荆绯侧 在前臂: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称桡侧 在小腿:内侧又称胫侧外侧又称腓侧 6.矢状面:沿前、后方向讲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通过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切面或正中面。 7冠状面:也称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8.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和兴奋性。 人体结构有不同的细胞所构成,不同细胞兴奋性不一样,怎么判断?(看懂) 新陈代谢: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兴奋性: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兴奋性。 9.判断人体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值(也叫阈强度) 了解10.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 11.机体功能有三大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短暂,适应于快速变化的生理过程,如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体液调节(内分泌调节)的特点:作用缓慢、历时持久、影响广泛、但精确度差。适用于持久而缓慢的生理过程。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都有重要调节意义。神经调节(迅速、精确、持续时间短) 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调节幅度广泛) 1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负反馈 正反馈:血液凝固,排尿和排便反射,分娩 负反馈:血压调节,体温调节,PH调节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体内大多数反馈为负反馈。 13.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此学说认为细胞膜:由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着有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14.细胞器: 线粒体:动力工厂能量工厂 高尔基复合体:加工修饰运输蛋白质 (听懂了解)15.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单纯扩散的跨膜方式进行转运 钠离子和钾离子离子顺浓度差 钾离子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转运: 钾离子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通道转运(通道转运属于易化扩散)

正常人体学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正常人体学基础 2.新陈代谢 3.兴奋性 4.阈强度 5.静息电位 6.去极化 7.内皮 8.微绒毛 9.肌纤维 10.突触 二.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解剖学姿势是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手掌 ,下肢 并拢,足尖。 2.新陈代谢包括不可分割的_______代谢和______代谢两部分。 3.体液调节具有缓慢、_____和_____的特点。 4.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需以______为基础。 6._____、_____、_______等的兴奋性最高。 7.细胞的基本结构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 8.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有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9.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10.按分布和功能不同,上皮组织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11.固有结缔组织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2.神经组织由______和______构成。 13.13.神经纤维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 14.中枢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传递特征。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以体表为基准的方位术语是() A.前和后 B.上和下 C.内和外 D.浅和深 2.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的上皮是() A、单层柱状上皮 B、变移上皮 C、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D、单层扁平上皮 E、单层立方上皮 3.矢状面是指() A、从上到下,将人体分为产后两部分的面 B、从前到后,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面 C、从左到右,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 D、从左到右,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面 E、从前到后,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面 4.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 A、肌膜 B、肌丝 C、肌浆 D、肌节 E、肌纤维 5.构成神经纤维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 B、神经元的树突和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元的轴突 D、神经元的轴突、长树突及神经胶质细胞 E、神经元的轴突、长树突 6.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钾离子外流 B、氯离子内流 C、钠离子外流 D、钠离子内流 E、钾离子内流 7.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缔组织() A、疏松结缔组织 B、脂肪组织 C、血液 D、间皮 E、骨组织 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与下列哪种离子运动相关() A、Ca2+ B、K+ C、Na+ D、Cl- E、Mg2+ 9.人体内O 2、CO 2 和NH 3 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10.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通称() A.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膜电位 D.局部电位 1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

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解剖学习题(四)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正常人体解剖学习题(四)》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眼球外肌包括( )( ) A.睫状肌 B.睛瞳孔括约肌 C.提上睑肌 D.上斜肌 E.外直肌 2、关于玻璃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 B.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C.无血管但有神经纤维 D.有折光作用 E.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 3、关于视网膜的结构,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 A.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B.双极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C.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D.感光细胞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E.视锥细胞感觉强光,视杆细胞感觉弱光 4、看近物时,下列结构的变化是( )( ) A.睫状肌收缩 B.睫状体前移 C.睫状小带松弛 D.晶状体凸度变大 E.瞳孔开大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眼球内容物包括()() A.虹膜 B.视网膜 C.房水 D.晶状体 E.玻璃体 6、眼球的中膜包括()() A.巩膜 B.虹膜 C.睫状体 D.脉络膜 E.视网膜 7、关于晶状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呈双凸透镜状 B.不含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C.看近物时变薄 D.周缘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 E.发生混浊时称白内障 8、关于眼球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眶内 B.角膜无血管和神经 C.壁由外、中和内膜构成 D.内膜全部有感光作用 E.中膜从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9、关于泪腺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位于眼眶上内侧壁的泪腺窝内 B.人哭泣时才分泌泪液 C.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 D.三叉神经的泪腺神经管理泪腺的分泌 E.面神经管理泪腺的分泌 10、关于脊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混合性神经 B.都有灰交通支 C.后支节段性明显 D.都含副交感纤维 E.脊髓节段与脊神经数目一致

正常人体学口诀

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和呼吸泌尿生殖脉管系感觉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要牢记解剖学姿势 标准姿势象立正身体直立两眼平掌心足尖都向前上肢下垂下肢并运动系统组成、功能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各部骨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记住位置就容易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内软骨藏韧带加强稳固性基本构造都一样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胸椎连肋有肋凹棘突叠瓦下斜尖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胶状髓核在中间后外薄弱易脱出压迫神经致痛瘫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间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承受压力密相关后观棘突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扁侧观生理四个弯线条大方又美观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二肋对角标志明三至七肋与体连八至十肋成肋弓十一十二称浮肋前端游离肌肉中 胸廓形态、运动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膈分腹胸容纳保护心肝肺呼气下降吸气升 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三缝名为冠矢人婴颅骨化未完成缝间膜闭叫颅囟颅底内面观 前窝中央是筛板筛孔通鼻嗅丝穿中窝之中垂体窝前高后高似蝶鞍两侧圆孔卵圆孔棘孔位于最后边前部通眶眶上裂圆形短管视觉连后窝中央是大孔前外舌下神经管岩部后面内耳门颈静脉孔二沟延翼点位置、意义 翼点位于太阳穴额顶颞蝶会颞窝内有脑膜中动脉骨折皆因骨质薄骨性鼻旁窦名称特点 鼻旁窦,如音箱鼻腔周围骨内藏额筛蝶窦上颌窦都有开口通鼻腔颞下颌关节构成及特点 下颌头,下颌窝构成关节功能多关节腔有关节盘关节囊壁前薄弱咀嚼语言做表情张口过大向前脱 肱骨主要结构 上大下小两个头小头推着滑车走解剖外科两个颈骨折快往外科走尺桡两个神经沟同名神经沟内走 腕骨名称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机体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3、刺激:细胞或机体感觉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统称为刺激。 ★4、反应:是指刺激引起组织或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5、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加强,抑制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减弱。 ★6、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其值称为阈值。 ★7、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8、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9、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及下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0、反馈: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11、负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及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 ★12、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及原来相同的方向进一步加强。 二、问答题: 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答: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②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在正常生物体内,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又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 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一旦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机体新陈代谢将出现障碍。 ★3、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负反馈的意义:使某种生理活动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不至于发生过大的波动。 正反馈的意义:使某种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达到所需要的状态或水平,并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 三、填空题: ★1、机体内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人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

正常人体结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正常人体结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第一章基本组织 重点概念: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 质通透。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功能。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腔面的单层扁平 上皮,称间皮。其游离面湿润光滑,有利于内脏运动。 二、选择题 1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是:C A上皮组织的来源 B上皮组织的功能 C上皮细胞的层数与表层细胞的形态D上皮组织的分布部位 E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2间皮分布:B A肺泡上皮 B胸、腹腔浆膜 C血管外表皮 D心血管的内表面 E肾小囊壁层 3耳廓软骨中主要含有什么纤维? C A胶原纤维 B胶原原纤维 C弹性纤维 D网状纤维 E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4为于骨基质内的细胞是B A骨祖细胞 B骨细胞 C成骨细胞 D破骨细胞 E成纤维细胞

5下列那种细胞可转化为巨噬细胞:D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6闰盘的作用是:C A营养心肌纤维 B居M线水平 C可传递冲动 D仅有桥粒构成E有二联体 7肌组织的特点不包括:D A肌细胞又称肌纤维 B肌细胞之间为解体组织 C肌细胞内含肌丝 D其收缩受意识支配 E含血管 8可产生抗体的细胞是:C A脂肪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巨噬细胞 E成纤维细胞 第二章运动系统 重点概念:1、翼点:翼点位于颞窝内,在额骨、顶骨、颞骨 及蝶骨大翼相接处形成的“H”形区,此处较 薄弱,称翼点或翼区。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 静脉经过,骨折时易受损伤。 二选择题 1、肩胛骨下角平对C A第5肋 B第6肋 C第7肋 D第8肋 E以上都不对 2、前囟闭合的时间是C A出生前 B出生后6个月 C出生后1.5岁 D出生后5—6岁 E 出生后3岁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填空题) 1、细胞的基本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2、根据结构和功能,肌组织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 3、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4、膈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和(主动脉裂孔)。 5、膈收缩时,膈的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 6、腹前外侧壁的三块扁肌由浅入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7、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等。 8、壁胸膜按其衬覆部位可分为四部分,即(胸膜顶)、(膈胸膜)、(纵膈胸膜)、(肋胸膜)。! 9、男性尿道分三部分即(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四部分,其三处狭窄是(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其中(尿道外口)最为狭窄。 10、子宫分三部分,由上至下为(子宫部)、(子宫体)和(子宫颈)。 11、营养心的动脉是(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12、主动脉的三大分支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脾动脉)。 13、腹腔干的分支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14、上肢较为恒定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15、眼球纤维膜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前者无色透明、无血管,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16、眼球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7、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18、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先进入(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最后回流入(眼静脉)。 * 19、前庭蜗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突出称为胸骨角。 2、鼻旁窦:是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与鼻腔相同的含气空腔 3、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 5、吸收:消化管内的物质透过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6、排卵:卵泡发育成熟后,向卵巢表面突出。最终破裂。次级卵细胞连同放射冠、透明带脱离卵巢,进入腹膜腔,这一过程称排卵。 7、虹膜角膜角:前房的周边即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所形成的夹角。 8、色盲:凡缺乏辨别某些颜色的能力。 ! (选择题) 1、关节的基本结构,不包括(C) A.关节面 B.关节腔 C.关节盘 D.关节囊 2、躯干骨不包括(C) A.椎骨 B.胸骨 C.锁骨 D.肋

正常人体功能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2.兴奋性 4.阈值 二、单项选择题 1、下述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B.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E.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2、反馈信息是指 A.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 B.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 C.外界干扰的强度 D.调定点的改变 E.中枢的紧张性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4、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 A.反射活动 B.肌肉收缩 C.腺体分泌 D.神经冲动 E.动作电位 5、破坏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下列哪一种调节不能进行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 6、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见于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射 C.分娩反射 D.血液凝固 E.排便反射 7、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周期中,哪个期内,只要是给组织阈下刺激即可产

生反应: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8、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D.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五、问答题 2、机体功能调节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举例说明什么是正负反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2、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4、阈值:指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四、单项选择题 1、E 2、B 3、E 4、E 5、A 6、B 7、C 8、D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喉软骨支架中,唯一完整的软骨是:() A.会厌软骨 B.甲状软骨 C杓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小角状软骨 2.甲状软骨的说法何者不正确:() A.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对软骨 B.左右侧甲状软骨板前缘相交形成前角,又称喉口 C.借环甲膜连与舌骨 D.下角与杓状软骨形成关节 E.以上说法全错 3.右主支气管的叙述何者正确:() A.细而长 B.粗而陡直 C.异物不易落入 D.前方有下腔静脉 4.胸膜腔:() A.呈负压状态 B.完全位于胸腔内

C.两侧胸膜腔相通 D.内容纳肺 E. 胸膜腔只有一个 5.喉腔最窄处为:() A.前庭裂 B.声门裂 C.喉口 D.与气管相连处 E. 前庭襞 6.喉室是:() A.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 B.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C.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间隙 D.前庭裂以上的部分 7.肺尖和胸膜顶突入颈根部的位置是()A.高出锁骨外侧份以上2-3厘米 B.高出锁骨中份以上2-3厘米 c高出锁骨内侧份以上2—3厘米 D.高出胸锁关节以上2厘米 E高出第一肋以上2~3厘米

8.在直立姿势下炎症的脓液最不易引流的鼻旁宴是() A.筛窦前群 B.筛窦后群 C额窦 D.蝶窦 E上颌窦. 二、D型选择题 1.声韧带连于哪两者之间() A.杓状软骨声带突 B.会厌软骨下端 C.甲状软骨下角 D.喉结 E. 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2.下列哪两种胸膜转折处形成较深隐窝() A.膈胸膜 B.纵隔胸膜 C肋胸膜 D.脏胸膜 E. 胸膜顶 3.前庭裂界于哪两者之间() A.咽腔 B.喉前庭 C. 喉中间腔 D. 声门下腔 E. 口腔 三、填空题 1.呼吸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是________________, 并开口于________________。 3.覆盖在固有鼻腔内的粘膜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两部。

人体生理功能

第一单元绪论 学习主要内容及要点 一、人体生理功能的概述 人体生理功能研究的是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机理、意义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等。 二、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研究方法 有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和调查研究。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实验两大类,是生理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在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这三个水平上进行的。 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 是指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包括两个过程:①人体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新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做合成代谢;②人体不断分解自身旧的物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并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称为物质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二)兴奋性 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1.刺激与反应 (1)刺激:能引起人体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内外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按其性质可分为:①物理刺激②化学刺激③生物性刺激④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构成的刺激。 (2)反应:接受刺激后,人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功能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刺激要引起人体或组织产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刺激强度,②刺激作用的时间,③强度-时间变化率。 (3)阈值:单位时间内,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其可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阈值的大小和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则称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都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而单个阈下刺激则不能引起组织的反应。 (4)可兴奋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明显,生理学中习惯上将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2.兴奋与抑制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2 名词解释 1.矢状面:指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4】 2.肘后三角:当肘关节前屈90度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连成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34】 3.扁桃体窝:在口咽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有一凹窝,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92】 4.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以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小球内含 有化学感受器。【156】 5.肺门:为肺内侧面中央的长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的部位。【113】 6.虹膜角膜角:在眼球前房的周缘,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201】 7.周围性瘫痪(软瘫):当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如前角运动细胞、脑躯体运动核、脊神经或脑神经损伤),由 于肌失去神经直接支配,出现肌体肌张力降低,松弛变软,反射弧中断,深、浅反射均消失,称周围性瘫痪或软瘫。【274】 8.内囊:是由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内囊损伤时,可引起“三 偏”综合症。【256】 9.麦克伯尼(McBureny)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脐与左髂前上棘之间的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97】 10.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细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在大小脑表面的灰 质称皮质。【216】 11.正中矢状切面:即沿人体正中线所作的矢状切面。【4】 12.翼点:指在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神经通过,骨折时,易引 起颅内血肿。【25】 13.Treitz韧带:即十二指肠悬肌,张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腹后壁之间;有悬吊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亦作为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95】 14.心切迹:左肺前缘下半有一明显缺口,称心切迹。【113】 15.掌浅弓:尺动脉的终末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在手掌合成的弓形动脉,称为掌浅弓。【162】 16.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3.5mm处,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为感光最敏感的部位。【200】 17.中枢性瘫痪(硬瘫):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产生功能释 放,活动增强,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瘫痪的肌呈痉挛状态,同时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称中枢性瘫痪或硬瘫。【274】 1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很多小纤维束呈网状互相连结,其间的空隙,为蛛网膜下隙,其内流动有 脑脊液。【287】 19.乳糜池:在第12胸椎下缘到第1腰椎体的前面,又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梭形膨大的池,称乳糜池, 为胸导管的起始部。【186】 20.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感觉器—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216】 21.黄骨髓:骨髓的一种。含大量脂肪组织,呈黄色,无造血功能。【7】 22.齿状线:肛管内各肛瓣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此线是皮肤与粘膜的分界 线。【99】 23.声门裂:两侧声襞及两侧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声门裂,为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此裂前3/5为喉癌的好发部位, 后2/5为喉结核的好发部位。【110】 24.掌深弓: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162】 25.脉络丛:在脑室壁一定部位,软膜组织及毛细血管连同脑室壁上皮突入脑室腔内,形成脉络丛。脉络丛是产 生脑脊液的结构。【287】 26.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215】 27.隐神经:腰丛股神经的最长皮支,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234】 28.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间。临床上有时在此做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287】 29.螺旋器(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下壁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其上

正常人体功能4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生理学复习题(4)供2015年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使用,每题1分,共50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A1型题 1. 在一定时间内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A.阈刺激 B.阈强度 C.阈电位 D.阈上刺激 E.阈下刺激 2. Ca2+从细胞膜外移入膜内,是属于下列哪种物质转运方式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入胞作用 E.吞饮 3. Cl-从细胞膜外移入膜内,是属于下列哪种物质转运方式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入胞作用 E.吞饮 4. NH3从细胞膜内移入膜外,是属于下列哪种物质转运方式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入胞作用 E.吞饮 5. 细胞膜内电位值发生变化,从-90mV变到了-110mV.属于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复极化 E.反极化 6. 肌纤维的阈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哪种离子内流 A.Ca2+ B.Cl- C.K+ D.Na+ E.I 7. 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神经递质的是 A. Ca2+ B.乙酰胆碱 C.去甲肾上腺素 D. Na+ E.DA 8.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脑脊液 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 9. 红细胞成熟的辅助因子是 A.铁和蛋白质 B.维生素K C.叶酸和维生素B12 D. 内因子 E.促红细胞生成素 10. AB型血 A.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C.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D.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E.红细胞膜上同时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无凝集素 11. 输血原则是() A.输同型血,即交叉配血的主侧和次侧都不凝集 B.紧急情况下可大量输O型血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 C.只要交叉配血的主侧不凝集就可以输血 D.只要血型相同,可以不做交叉配血试验 E.只有血型不相同,可以不做交叉配血试验 12. 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 A. A抗原 B. B抗原 C. C抗原 D. D抗原 E. E抗原 13. 心输出量是指 A.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所能够射出的血量 B.每分钟两侧心室收缩所能够射出的血量 C.每分钟一侧心房收缩所能够射出的血量 D.每分钟两侧心房收缩所能够射出的血量

正常人体结构学复习题

《正常人体结构学》复习题 绪论 1.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器官系统嗜酸性嗜碱性解剖学姿势 2.填空 (1)正常人体结构学包括、、和等内容。 (2)基本组织包括、、和。 (3)人体有九大系统包括 。 (4)人体有三个轴,它们是、、。 3.单项选择题 (1)在H.E染色中细胞核被染成紫蓝色,细胞核具有 A.嗜酸性 B.嗜碱性 C.中性 D.以上都不是 (2)口与鼻的位置关系 A.上与下 B.内与外 C.内侧与外则 D.浅与深 (3)沿着前后方向的轴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 A.冠状切面 B.矢状切面 C.水平切面 D.纵切面 (4)组织切片常用染色是 A.银染 B.瑞氏染色 C.H.E染色 D.煌焦油蓝染色 4.问答题 (1)写出正常人体结构学的学习方法。 (2)写出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第一章细胞 1.名词解释 生物膜细胞增殖周期异染色质膜相结构 2.填空 (1)细胞器包括、、、、、、等。 (2)人类染色体有条,其中对为常染色体,对为性染色体;男性为 女性为。 (3)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又分为、、 和;分裂期又分为、、和。(4)细胞膜的功能包括、、、 和。 3.单项选择题 (1)为细胞内“消化器官”的细胞器是 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溶酶体 D.线粒体 (2)为旦白质的“装配机”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溶酶体 D.中心体

(3)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是分裂期的 A. 前期 B.中期 C.后期D未期 (4)膜相结构的细胞器谁除外 A.内网器 B.内质网 C.溶酶体 D.中心体 4.问答题 (1)试述内质网的分类、电镜结构和主要功能。 (2)写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第二章基本组织 1.名词解释 内皮间皮紧密连结质膜内褶血清肌节闰盘尼氏体突触神经纤维神经未梢环层小体 2.填空题 (1)上皮组织有。其中,朝向深部结缔组织一面为;而朝向体表或空腔 器官腔面的一面为。 (2)上皮组织根据细胞的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单层上皮又根据细胞的 分、、和 ;复层上皮又分为和。 (3)复层扁平上皮的特点是:由多层细胞构成,表层细胞的形态为;中间层 细胞的形态为;基底层细胞呈;其中细胞不断脱落,由细胞分裂增殖来补充。 (4)结缔组织的特点是 分、、和。 (5)血液是由和组成,白细胞分、、 、和。 (6)肌组织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和。 其中属于横纹肌是、。 (7)神经元根据功能分、和; 根据突起的多少分、和。 (8)有被囊的神经未梢包括、和。神经纤 维分和。 (9)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是、、 和。 (10)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女性是 。血红旦白的正常值,男性是;女性是 。白细胞的正常值是。 3.单项选择题 (1)上皮组织有耐磨擦作用但最明显的是 A.单层扁平上皮 B.单层立方上皮 C.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于 A.心脏腔面 B.血管腔面 C.心包腔腔面 D.淋巴管腔面 (3)抗体是由细胞分泌产生 A.成纤维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巨噬细胞 (4)新鲜时呈黄色的纤维是 A.胶原纤维 B.弹性纤维 C.网状纤维 D.胶原原纤维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知识讲解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填空题) 1、细胞的基本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2、根据结构和功能,肌组织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 3、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4、膈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和(主动脉裂孔)。 5、膈收缩时,膈的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 6、腹前外侧壁的三块扁肌由浅入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7、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等。 8、壁胸膜按其衬覆部位可分为四部分,即(胸膜顶)、(膈胸膜)、(纵膈胸膜)、(肋胸膜)。 9、男性尿道分三部分即(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四部分,其三处狭窄是(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其中(尿道外口)最为狭窄。 10、子宫分三部分,由上至下为(子宫部)、(子宫体)和(子宫颈)。 11、营养心的动脉是(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12、主动脉的三大分支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脾动脉)。 13、腹腔干的分支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14、上肢较为恒定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15、眼球纤维膜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前者无色透明、无血管,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16、眼球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7、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18、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先进入(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最后回流入(眼静脉)。 19、前庭蜗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突出称为胸骨角。 2、鼻旁窦:是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与鼻腔相同的含气空腔 3、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 5、吸收:消化管内的物质透过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6、排卵:卵泡发育成熟后,向卵巢表面突出。最终破裂。次级卵细胞连同放射冠、透明带脱离卵巢,进入腹膜腔,这一过程称排卵。 7、虹膜角膜角:前房的周边即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所形成的夹角。 8、色盲:凡缺乏辨别某些颜色的能力。 (选择题) 1、关节的基本结构,不包括(C) A.关节面 B.关节腔 C.关节盘 D.关节囊 2、躯干骨不包括(C) A.椎骨 B.胸骨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编写人:李婧 基本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主编:刘英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主要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 柏树令.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组织胚胎学刘贤钊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生理学刘玲爱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授课班级:2007级医学检验技术10班 授课时间:2007-2008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授、实验教学

第一章绪论 一、课堂安排:人体学绪论部分讲述两节课。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学的定义,分科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3.掌握人体学的常用的方位、术语 4. 详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及相关概念(兴奋性、刺激、反应、兴奋、抑制、阈值)。 5.熟悉内环境的概念 6.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过程、特点 三、教学内容: 第1节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范围

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与医学的关系和任务 二、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 第2节人体的组成 一、人体的组成 二、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 第3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生命基本物质 二、新陈代谢 三、兴奋性 第4节机体与环境 一、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 第5节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 四、课后作业: 1、正常人体学包括哪几门学科? 2、说出人体的基本组成,人体的分部。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4、解释:人体学、内脏、新陈代谢、兴奋性、阈值 5、什么是解剖学姿势?与立正姿势的区别是什么? 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7、说出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五、课后小结: 第一堂课,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的特点及课堂教法,这门课的安排,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解,根据课堂观察,重点重复学生反应有点犹豫的地方,比如:兴奋性,阈值,及兴奋性和阈值的关系,通过图示――及板图,重复讲述,效果很好。 第二章细胞 第一次课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三节细胞增殖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细胞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细胞周期中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二、课前提问: 提问整个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将第一章串讲一次,语速放慢,便于给学生思维的机会,也便于发现问题。巩固了上一次所学内容,尤其是解剖学姿势、方位和术语很重要,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功。绪论的知识基本没有问题,学生理解掌握较好。

正常人体功能

一.名词解释 1.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阈强度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环境 3.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造成Na+大量内流并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6.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7.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9.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心率为平均75次/分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1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 13.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4.窦性心律: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起搏形成的心脏节律 15.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16.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17.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8.吸收:经消化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维生素、无机盐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19.容受性舒张:在进食时食物对口腔、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 20.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1.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2.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23.酮体: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含有丰富的合成酮体的酶系,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一部分进入三羚酸循环彻底氧化,一部分缩合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 24.血脂:血浆中的脂类物质 25.必需氨基酸: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有8种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 26.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27.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增多的现象 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29.水利尿: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30.视力: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也称为视锐度,即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 31.瞳孔近反射:当近物时,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以控制入眼的光线量,称为瞳孔近反射32.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还可随光线强弱而改变,强光照射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33.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发生改变的过程 34.神经递质:油神经末梢释放,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 35.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36.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7.牵涉痛: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8.牵张反射:是指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