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

第四节株洲市绿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11)

一、株洲市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11)

二、全国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1)

三、株洲市绿地总面积占全国绿地总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11)

四、株洲市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2)

五、株洲市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2)

六、全国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3)

七、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3)

八、株洲市绿地总面积同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

图表目录

表1: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1)

表2: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

表4: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3)

表5: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

表6: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6表10: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

表12: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7)

表13: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

上年增长%) (10)

表18:株洲市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11)

表19:全国绿地总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11)

表20:株洲市绿地总面积占全国绿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11)

表21:株洲市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2)

表22:株洲市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

表23:全国绿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3)

表24: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

表25:株洲市绿地总面积同全国绿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章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分析及规划原则 (一)现状分析 本规划区跨度较大,景观类型丰富,涉及到山、水、村、城,景观绿地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各种绿化资源之间呈零散、无序的分布状态,景观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自然资源和人文有待整合、完善、提升,为休闲旅游服务规划拟通过山体植被规划、道路及河流岸线绿化、景点及建筑群周边绿化,将现有的绿化体系进行梳理,形成系统,为将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供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原则 景观设计要在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生存与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优美、和谐的景观空间。2.合理布局、满足功能原则 景观的总体设计要服从于区域的总体规划,从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大多数的植物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种植设计要兼顾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园林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或特色景观。 3.远近结合,经济实用原则 植物的生长周期有长有短,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近期功能与远期目标,以及随时间的推移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规划区域的开发也有缓有急,景观设计应根据开发的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发掘更多的乡土树种,包括原生树种或长期栽培适生的地带性树种,以及外来的归化树种,作为栽植的基本树种。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节制地引进纬度相仿、海拔相近、土壤性质又类似地区的植物。

二、景观系统规划 (一)景观构成 1.绿化景观 整个景区的绿化以现有的山体为基础,尽量保护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山体、水系、绿带、建筑群落绿化、田园风光等共同形成旅游区的生态绿色网络,且在各景点的植物配置上注重可观赏性。 2. 水景观 规划区内有河流、温泉和湿地三类水景观。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环境,通过河流的水上游线游客可以游览各个功能区的特色景观。 3. 建筑风貌 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度假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扩大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层次,规划区内的建筑设施和景点建设都必须文化背景及整体环境相协调,以汉唐风格为主,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以及色彩材料等都要和整体环境相协调。 (二)景观结构 1. 景观结构 整体构筑“一核、两带、三廊、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由武侯墓和以开发的定军山景区组成,两带分别为滨水城市休闲带和漾河风光带,三廊由从天荡山——勉县城区——定军山——虎头山景观主轴,两大主题廊道:三国文化景观廊道和山水文化廊道构成。

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1、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可称之为可入肺颗粒,它的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的1/20。 2、绿地指标很高,但环境质量差,绿地不够用的原因? A、绿地构成不合理,公共绿地所占比例过低; B、绿地布局不平衡,大量绿地集中于某一区域; C、统计方法不科学。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功能:改善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 游憩场所等。 4、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5、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6、容积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7、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并非否定规划本身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而是颠覆了传统规划的程序,在规划之初不是先着墨,确定在哪里修路,而是基于对城市生态格局的分析,确定哪些区域对城市生态格局环境具有战略意义,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中,对这些留白的非建设区赋予重点保护之后再开始进行城市建设。 8、热岛强度:市中心温度最高值与城市周围农村气温的差值。 9、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A、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冬季采暖; B、砖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反射率较小,太阳辐射被吸收比例大; C、城市中大部分地面被道路广场和建筑物所覆盖,植被覆盖面积少。 10、城市土壤比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因? A、“三废”的排放,土壤受到污染; B、建筑物的巨大荷载,土壤被压实;垃圾填埋造成土壤板结; C、酸雨造成土壤酸化。 11、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伯肯海德公园 12、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预示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端 1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传统理论是点、线、面结合,其缺点是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不强。 14、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奠基人是奥姆斯特德。 15、斑块(patch):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区域。 16、3S技术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这些技术为准确获取 城市绿地信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17、简述城市绿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 A、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和烟尘、减菌杀菌; B、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调节湿度、调节气流; C、降低城市噪声 18、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19、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 状公园(G14),街旁绿地(G15) 20、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G131),动物园(G132),植物园(133),历史名 园(134),风景名胜公园(135),游乐园(136),其他专类公园(137)

长沙市月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使用说明

长沙市月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文本目录: 文字说明部分 一、规划背景 1、区域环境 2、项目概况 3、月湖公园基地现状分析 二、规划依据 三、景观规划理念与公园定位 1、规划理念 2、城市公园的发展 3、月湖公园的基本定位 四、规划原则 1、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3、功能凸现原则 4、经济合理性原则 五、公园规划设计的方式和手法 六、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1、月湖公园的功能结构 2、总体布局 3、景区及景观规划 4、公园景观系统规划 5、竖向规划 6、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品 7、种植规划 8、夜景灯光规划 9、设施规划 10、分期建设 11、滨水岸线规划 12、景观小品 七、技术规划 1、水利设施规划 2、电力设施规划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九、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图纸部分 第一部分:背景分析1—1、区位分析图 1—2、区位环境分析图1—3、现状分析图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2—1、功能分区图 2—2、总平面图 2—3、总体鸟瞰图 2—4、景区规划图 2—5、景观系统分析图2—6、视线分析图 2—7、绿地系统分析图2—8、竖向规划图 2—9、断面示意图 2—10、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2—11、浏览项目及游线规划图 2—12、种植规划图 2—13、植物示意图(1) 2—14、植物示意图(2) 2—15、夜景灯光规划图 2—16、设施规划图 2—17、分期建设规划图 2—18、滨水岸线规划图 第三部分:详细规划 3—1、景观节点详细规划(“镜花雪月”景区)3—2、“镜花雪月”景区效果图 3—3、公园建筑形式示意 3—4,5、景观节点详细规划 3—6,7、景观小品示意图 3—8、铺装设计示意图 3—9、给排水规划图 3—10、电力电信规划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第14章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14.0 本章所指“公共设施”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简称“国标分类”)中的“公共设施”(即C大类)不同。本章的“公共设施”是指“国标分类”中R22类的全部项目,以及C与U大类中的部分项目。 14.1 长沙市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采用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4.1.1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五级进行配置:市级、区级、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 其中,市与区的规模按各自相应行政区范围确定,居住地区的人口规模为10~15 万人,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3~5万人,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0.7~1.5万人。14.1.2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八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化娱 乐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 设施;(7)商业设施;(8)市政公用设施。 14.2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 14.2.1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2.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市和区为单位,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合理布置,统筹安排。其中,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宜相对 集中,独立设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以便形成市区级文化中心。 14.3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 14.3.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3.1:

14.3.2.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 应,公共设施项目的安排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当居住人口规模达到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规模时,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配置本级及以下各级公共设施 项目;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居住地区与居住区或居住区与居住小区之间时,除了按 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设施项目,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设施项目。 14.3.2.2 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宜集中布置于交通便利的 中心地段,分别形成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文本 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 2011.08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 第四章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5) 第五章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6) 第六章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9) 第七章树种规划 (10)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1) 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 (11) 第十章绿地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2) 第十二章实施措施 (13) 图纸目录 区域关系图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总图 市域文物古迹保护图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图 城区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 绿地率规划图 城区其他绿地规划图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图 绿地避灾系统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意义 1)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佛山城市环境建设,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落实和深入《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珠三角区域层面规划中对于佛山市域绿地与城市绿地规划的相关布局和控制管理内容。 3)全面衡量和整合已经完成和正在编制的佛山市的多项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规划内容。 4)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市域绿地和城市绿地的分类、配置以及空间布局。 5)建立并且严格实行绿地的指标量化管制和绿地空间布局的管制制度,建立绿地指标的层级控制体系,并指导下位规划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 6)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三年促变绿地佛山”项目计划》等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文件的规划要求,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3)《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 4)《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GDPG-004)》; 5)《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 号); 6)《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7)《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年2月编); 8)《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9)《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9年12月); 10)《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1)《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2002)》; 12)《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13)《佛山市区域绿地绿线图则(2008-2020)》; 14)《佛山市绿网建设规划》(2007年12月编); 15)《佛山市不开发区分类规划指引》(2008年编); 16)《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2020)》; 17)《佛山市2+5组团绿线管理图则(2006-2020)》; 18)《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年编); 19)《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2007年编); 20)《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年编); 21)《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2009年编); 22)《佛山市林业生态发展规划(2006-2020)》; 23)《佛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 24)《佛山市景观生态规划》(2004年编); 25)《佛山“一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7-2020)》; 26)《佛山“一环”南拓道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8-2020)》; 27)《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纲要》(2003年编)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依法治绿:以国家和省市各项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为准绳,以佛山市城市相关规划为依据,为市民构筑安居乐业和生态良好的园林城市。 2)生态优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整合和优化绿地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综合效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尊重城市的特色地形和山水地貌,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4)城乡协调:兼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相协调,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人群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5)特色彰显:保护好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建佛山特色的城市风貌。 6)以人为本:科学安排城区范围内的各类绿地,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佛山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情况

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 长沙市在新公布的绿道专项规划(2012-2020)中提出,长沙绿道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为“一心两纵、八射四联”,总规模为1336公里,共包括12条市域绿道与21条城市绿道。 其中,“一心”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市绿道网,“两纵”指的是沿湘江两岸构建的连接长株潭及湘江两岸沿线城市的两条纵向绿道,“八射”指的是八条连接都市区与市域范围内其他区县、名镇名村以及旅游景区等自然历史人文节点的放射状绿道主线,“四联”指的是四条市域绿道的补充联络线。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王慧芳介绍,长沙绿道建设将分为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0年)进行,近期规划建设绿道12条,沿线建成驿站和服务点30个。纳入近期规划的12条绿道总长约220公里主要依托“一江四河”(湘江、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龙王港)风光带与主要景观道路延展。在远期规划中,湘江两岸绿道还将与长株潭绿道网衔接,一路沿江美景尽收其中。 规划提出,绿道将以服务节点的形式集中设置服务设施;绿道系统中,每隔一段距离将设置一处供市民和游客休闲的驿站,同时间隔设置的还有自行车站。自行车站里,将停放统一的车辆,市民和游客可按规定租用这些车辆,然后在专用车道上骑游。 长沙市首条城市环形绿道的规划方案,全长23公里的这条绿道呈长方形,连接起浏阳河、圭塘河、劳动东路、湘府东路“两河两路”。预计今年8月,香樟东路沿圭塘河到劳动东路段的绿道一期工程将完工,届时市民可在这段长2.3公里的“玫瑰骑廊”体验到风景中骑行的诗意。 23公里长绿环串起两河两路 根据省建筑设计院做的雨花区环形绿道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这条全长23公里的绿道分为四段:第一段从湘府东路沿圭塘河到劳动东路;第二段沿劳动东路穿越京港澳高速和武广高铁,到浏阳河;第三段沿浏阳河上行,经东山大桥到湘府东路浏阳河段;第四段从浏阳河湘府东路端点往西,穿越武广高铁、京港澳高速、万家丽路到圭塘河湘府东路段。从谷歌地图上看,这条环形绿道呈长方形,串起了“两河两路”。 对于热爱骑行和健步走的市民来说,这条绿道无疑是份大福利。雨花区绿道建设项目负责人张小秋形象地将绿道结构比喻成“夹心饼干”:宽约2到3米的人行步道和宽约2到5米的专业自行车骑道,将绿地和花园夹在中间,沿途还将设立驿站,以供自行车租赁、停放和行人休息小憩。 2.3公里“玫瑰骑廊”8月亮相 像电影《甜蜜蜜》里的场景,骑车载着爱人在玫瑰花丛中穿越,该有多么浪漫?今年8月,随着绿道一期工程初步竣工,你就能玩一把这样的浪漫。张小秋表示,一期工程香樟东

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第七章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一、现状自然条件概述 临城新区背山望海,负阴而抱阳,地理形势开张平逸:背负山体以丘陵地貌为主,海拔60-200米左右不等,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远眺黄杨尖山,其海拔503.6米,为全市第二高峰。临近山体成环抱围合之势:东为炮台山、大坑岗,如蛟龙奔海,齿爪飞舞,谓“青龙”;西有乌龟山、岫岭山,绵延盘亘,似翠屏叠嶂,曰“白虎”,中接鼓吹山、大、小湖岭,如城市之“游廊抄手”,俨然信步于广庭深院。 气候雨水充沛,温度适和,空气清新,生态欣荣:属北亚热带南缘海洋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C,无霜期260天,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八、九月份,常有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过境。 二、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a. 高标准原则。 临城新区应该高起点,从一开始建设就确保充足的绿地面积、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宜采用较高的绿地指标。充分挖掘利用山体、海景,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重的原则,布置城市的绿化网络,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突出海岛特色。 b. 各项功能协调统一原则。 规划力求做到生态保护、游憩娱乐、改善景观三者相统一;绿地布置与河道改造、防洪排涝相统一;绿地系统建设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统一。 2)规划目标 本着满足市民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求,利用临城所特有的山、水、田、林,建设一个完整的绿化系统,以绿化网络将城市连为一体,维护并巩固舟山“天然氧吧”的称号,积极建设生态型海岛城市。 规划绿地面积为323.72公顷,人均绿地22.33平方米。 2.绿地规划措施

1)组团隔离:以依托山体和交错水系的东西两片生态绿地将临城新区同相邻的定海区工业开发区及普陀区浦西工业开发区隔离,促使其形成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并保持合理的城市组团规模,控制城区无序蔓延式发展;对有污染的设施如污水厂周围设置防护绿地; 2)结合自然:结合山体脉络走向及河流水系整理,形成沿新行政中心的自然形态的“H”字形一横两纵绿化主轴;一横沿新329国道,两纵绿化带分别沿临城河和茶山浦。其它沿河两岸设置10~20米绿地, 3)均匀分布:公园绿地在临城新区内“均布”的空间格局方便居民就近使用4)步行联络:形成各类各级公园绿地水体相互连通贯穿的绿化步道网络结构,方便步行交通联络各处绿地和公共设施,以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宜人尺度步行花园城市和刺激零售商业的发展。如沿商业街内设横向纵向的步行通道,并沿文化公园设置连通南北广场的步行通道。 5)沿路景观:形成良好的沿路绿化和道路绿化;沿滨海岸线设置开敞带形绿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 3、绿化系统规划布局。 本次分区规划将绿地分为城市生态绿地、城市公共绿地两类。城市公共绿地用地面积为323.72公顷。生态绿地为控制建设的城市生态敏感区,严禁各类城市开发建设,不计入规划用地平衡。 1)城市生态绿地 城市生态绿地主要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周围、城市组团之间、规划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具体包括开发区与临城之间、临城中心区与工业区之间、临城北部、长峙岛规划建设用地与山脚之间等四片,规划对生态绿地加强控制,在此区域中不得进行城市建设,以保留现有植被为主,适当加以改造,作为全市的绿化背景及生态绿地,以确保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涵养量。此类用地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 2)城市公共绿地 a.城市公园 至2020年共规划建设城市公园5处,主要是综合性公园,每个公园的主题及

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0505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 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 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 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 应遵守本规划。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 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 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 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 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 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 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 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 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 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注重植物景观的塑 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 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 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 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 ●《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 ●《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 ●《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文件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2000年11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山东省、济南市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和深化调整而成。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6.4.28) 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8.1) 5、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6、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分类标准》 7、《山东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9.7.2) 8、鲁建发《关于印发<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技术纲要>(试行)的通知》(1994.1.8)

9、《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4年—2010年)》 10、《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1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227平方公里。 市区为济南市行政五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以古城区及商埠区为核心,东至机场路,西至玉符河,南至分水岭及崔马庄,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526平方公里,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范围。 第五条规划期限与城市规模 本规划适用规划期为2000—2010年,其中: 近期为2000—2005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98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6平方公里。 远期为2006—2010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5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山、泉、湖、河、城等自然环境要素,突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色,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景观,形成融山、泉、湖、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2)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2014年修订) 目录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

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 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7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7.1 概述 一、相关概念 1、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 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 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包括六大类型:公共绿地,即各种公园、游憩林荫带;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 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位于市内或城郊的风景区绿地,即风景游览区、休养区、疗养区等。 城市绿地不包括: ?(1)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和室内绿化; ?(2)以物质生产为主的林地、耕地、牧草地、果园和竹园等地; ?(3)城市规划中不列入“绿地”的水域。 2、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 的整体。”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 在城市空间环境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 ?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 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 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各个城市应当针对各地不同的景观、文化、历史条件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 目的就是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最佳环境系统。 具体体现在保护与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强化审美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优越条件。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本地实际条件和发展前景,确定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 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选择用地、合理布局,确定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位置、范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十一章中心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目标导向:满足建设国际性生态宜居、旅游城市要求。 儿童公园、梭鱼湾公园、金家街公园 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尽量做到均衡布局。 目标导向:保障城市生产绿地要求、做好重要的防护绿地建设。 一、绿地系统规划技术路线 1.目标导向:国际性风景旅游、滨海宜居城市要求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目标。 2.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实现绿地功能最大化。

(1)绿地结构是否完整。 城市绿地结构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也是绿地与城市发展之关系的体现。结构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性与合理性,否则,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综合效能。 (2)区域内自然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绿地,还包括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一切自然元素,例如:水系、山林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资源、农田以及果园等,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而对其有序合理的利用,是使之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以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为主要目的公园绿地体系是否合理、完善。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这种休闲活动,随着人们活动时间的不同、活动内容的不同、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是由一个自楼间绿地、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市级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直至郊区风景名胜区这样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休闲绿地体系来承担的。 二、绿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绿地建设现状概况及分析 1.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总体水平 (1)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总量及发展特征分析 根据绘制现状图统计,2007年底,整个金州以南城市绿地面积约31.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8%、人均绿地11.1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约29.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0.5平方米,生产防护绿地1.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 图表11-1: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统计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标准

长沙市地方标准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标准 CSGH/002-2005 2005年6月实施 主编单位: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关于执行《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成果标准》的通知 长规发[2005]100号 各规划设计单位: 现将《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标准》(CSGH/002-2005)印发给你们,自二00五年六月一日起请参照试行。 本标准由长沙市规划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长沙市规划管理局总工室负责。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二00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目次 1 总则 (1) 2 阶段成果 (1) 3 规划文本的内容与格式 (4) 4 图纸的内容及深度 (21) 5 分图图则的基本内容 (24) 6 规划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 (26) 7 现状调研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的基本内容 (32) 8 电子文档 (34) 9 附则 (52) 附录A 文件封面格式 (53) 附录B 图则示范样本 (55) 附录C 本规范用词说明 (57) 附加说明 (58)

1 总则 1.0.1 为了统一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的内容、深度及格式,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审批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和其它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1.0.2 凡在长沙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遵照本标准执行;在长沙市其他市辖范围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宜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除遵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 2 阶段成果 2.1 一般规定 2.1.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由法定文件和技术文件两部分组成。法定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含分图图册),技术文件为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现状调研报告)。 2.1.2 本标准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现状调研阶段、方案阶段、初步成果阶段和正式成果阶段。 2.1.3 所有阶段的成果文件应采用A3幅面装订(图纸大于A3幅面则折叠为A3幅面装订)。 2.1.4 规划文本、图纸应装订为一册,附件(规划说明书、现状调研报告、基础资料汇编)装订为一册。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 “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