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区际联系视角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定位研究

的产业基础及其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 以及跨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所赋予的城市未来 的职 能三
大因素 。 关键词 :区际联 系视角 ; 省域副中心城市 ; 产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 : 9 F2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6 1 (0 2 O — 0 1 0 6 2— 29 2 1 ) 1 0 7 — 4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骨干产业的构架 , 其产业结构的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 — 9— 8
作者 简介 : 昌富 , , 黄 男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玉蓉 , , 女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71
就 原料 指 向性 特 征 突 出。 即使 到 特定 时期 相 应 的 原 料 区域 内的城市产 业 结构 , 体 现 了 国家 当时 军 工 国 防 几 近枯竭 、 业 转 型 已经 发 生 时 , 型后 的产 业 结 构 建设 的要 求 。 产 转 仍然 与过 去原 料 指 向 的产 业 结 构 有 某 种 内在 承 接 关 系 。譬如 辽宁 的鞍 一本 地 区 , 丰富 的 铁矿 资 源决 定 了
V 1 3 No 1 o. 4 .
第3 4卷
第 1 期
区际 联 系 视 角 的 省 域 副 中心 城 市 产 业 定 位 研 究
黄 昌富, 胡玉蓉
( 三峡 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 院,湖北 宜昌 摘 4 30 ) 4 0 2
要 : 区际联 系视角考察 , 从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产业定位 , 必须注重城市 资源禀赋 的区际意义 , 历史形成
一
主要 有 以下两个 方 面 : 座 城市功 能 的形成 和 发 展 , 取决 于其 功 能 特别 地理 因素 , () 1 自然 资 源 的 类 别 、 度 和 品 质 。在 产 业 布局 丰 是产 业功 能 的设 计 与 建设 。概 观 现 有文 献 , 省 域 副 对
2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陈丽媛一、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提出及其影响(一)“省域副中心城市”最早是因宜昌市而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最初是由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提出来的。
2001年7月,秦尊文在省社科院《要文摘报》发表《关于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一文,提出由于湖北省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西部地区有一两个城市当武汉市的“二传手”,建议在发挥武汉这一全省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还要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
他认为,能够在一个省份局部地区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可以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宜昌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可以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此建议得到省领导批示,并批转给省建设厅和《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承担单位。
2002年5月秦尊文研究员再次明确提出放弃“一特五大”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战略:重点发展武汉这一个特大城市,并将荆州、黄石、襄樊、宜昌、十堰5市发展为大城市),集中精力建设一个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樊。
2002年7月《要文摘报》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名义再次向省领导专文建议,在全省进行“一主两副”布局,实施“省域副中心战略”,得到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批示和肯定。
秦尊文关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些论述,后被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该《规划》明确将襄樊、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2003年9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襄樊和宜昌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幅射带动作用”。
天水市打造“一带一路” 文化制高点的困境与对策

天水市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的困境与对策雷晓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天水市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问题从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传承利用好丰厚的文化资源、发挥好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引进文化旅游人才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
[关键词]天水市;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1)05-0103-05为了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天水市在西部大开发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2020年,天水市制定了《天水市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的实施方案》,在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上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从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时期,天水市应着力破解文化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在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上努力走出一条文化旅游高质量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天水市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的现实困境(一)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首位产业是一个区域产业体系中最具主导性、竞争力和在区域经济中具有很大贡献度的产业。
它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未来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十三五”以来,天水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着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由于受全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未能做大做强。
与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相当的酒泉相比,旅游收入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旅游创汇收入、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等衡量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指标均低于酒泉。
可以说,作为全市的首位产业,其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和核心竞争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距离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还有一定的差距。
天水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天水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引言天水市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约1000米以上。
天水市是甘肃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水市的经济也在不断壮大,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更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
因此,本报告旨在对天水市的融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市场环境、企业发展现状和融资渠道,为企业融资提供参考。
一、市场环境分析1.1 宏观经济环境天水市地处西北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加快。
天水市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宏观经济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GDP持续稳步增长,企业经营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1.2 行业市场环境天水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物流等。
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天水市的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工业和建筑业也在不断壮大,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贸易物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向周边地区和国外拓展。
1.3 市场需求分析天水市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工业品、建材、日用品、家电等方面。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企业发展现状分析2.1 企业类型天水市的企业主要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
其中,民营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这些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2 企业经营状况天水市的企业经营状况整体上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企业经营规模有所扩大,产值不断提升。
但受资金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3 融资需求受市场需求增长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影响,天水市的企业对融资需求较大。
天水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天水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天水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天水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旨在对天水市的融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融资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为: - 分析天水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潜在机会; - 评估天水市融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 研究天水市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渠道; - 提出天水市融资可行性提升的建议。
3. 方法和数据来源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采用以下方法和数据来源: - 收集和分析天水市的宏观经济数据,如 GDP、人口、行业结构等; - 梳理和分析天水市的政策文件,特别是与企业融资相关的政策和规定; - 通过企业调研和访谈,了解天水市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实际情况; - 研究其他地区类似经济环境下的融资模式和成功案例。
4. 天水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4.1 GDP增长天水市的GDP增长率自过去五年持续维持在5%以上,显示了经济的稳健增长态势。
这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2 产业结构调整天水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初步转型升级的趋势。
传统行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这为企业寻找新的融资机会提供了动力。
4.3 区位优势天水市地处西北地区中部,交通便利,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紧密。
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5. 天水市融资环境和政策支持情况5.1 融资环境天水市的融资环境相对较好。
银行、证券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完善,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产品和服务。
此外,天水市还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如设立了金融科技实验区,为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
5.2 政策支持天水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例如,针对创业型企业,将推出创业担保贷款、创新创业基金等支持措施。
此外,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6. 天水市企业融资需求与渠道通过对天水市企业的调研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 - 大部分企业需要融资支持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 - 小微型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题,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 - 企业普遍意识到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
我为一城四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我为一城四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1、实施消费中心城市战略。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谁的市场潜能大,谁就是经济增长中心。
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要以建设消费中心为战略基点。
对我国国内市场潜能中心在哪里有大量文献研究。
尽管研究结论不尽完全一致。
发挥全国市场潜能中心,制定实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2、实施创新集群战略。
工业是xx建设副中心城市的重要短板,必须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实施产学研集群发展战略,培育发展生产率上升快、市场前景广阔、全国性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为此,一方面,要提升产业链长专业化能力,包括对链长及相关人员进行集群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的培训,围绕目标集群引进园区经营专业公司进行经营);另一方面,实施创新—人才—地方品质多级驱动。
创新驱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而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积累发展关键在地方品质。
因此,必须实施创新、人才、地方品质驱动战略。
历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越,但休闲娱乐等个人消费、医疗卫生是短板。
因此,要以人才为中心,补地方品质之短板,大力提升xx品质。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水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研究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税收、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是编制“十四五”规划和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时期,也是天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如何巩固工业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持续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把天水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天水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税务局,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天水市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天水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从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迁建和布点了一批中央和部省属工业企业,为全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改革改制、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
2019年,全市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2%,15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3.44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水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天水市税务局联合调研组402020.102020.105.7%、全省5.2%),利润总额11.4亿元。
全年实现工业税收46.58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50.6%,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2020年,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天水市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园区功能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上半年,天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8.7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较一季度提高7.7个百分点,较好地完成了“二季度正增长”的阶段性目标。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因受发展理念、工业结构、外部环境等因素制约,天水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一是工业总量不大。
对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区的意见建议

对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区
的意见建议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在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区和首善之区”这一战略支持下,为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降低经营成本,推行了“主要领导联产业、区级领导和科级干部联企业”机制,落实了“百名干部联百企”制度,区级领导干部化身“火车头”,带头调研解难、推进帮扶,形成了领导挂帅、部门联动、上下联手的工作格局。
2.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的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标准建管、高水平安全、高站位党建“六高目标”,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3.认真履行城市建设、管理、服务、运营“四大主责”,大力实施科教立区、开放兴区、产业强区、改革活区、依法治区“五大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VELOPING天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报告■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组I加快天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对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近期,天水市政府研究室对天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研究报告。
一、"十二五”以来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二五”以来,天水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从2011年357.55亿元增加至2018年652.05亿元,年均增长8.96%,总量由2011年全省第5位前移到2018年第3位,增速由2011年全省第13位前移到2018年第5位。
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133.15万人减少至2018年底15.04万人,累计减贫118.1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43.31%下降到2018年4.87%。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18.74:39.76:41.50调整为2018年13.97:30.68:55.350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42.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68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1年31.11%增加至2018年41.6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13051元增加至2018年26581元,年均增长10.70%o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3266元增加至2018年7693元,年均增长13.02%。
二、天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天水自然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突:出,产业优势明显,商贸繁荣,人文荟: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第一重:镇、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中转站、关中平原城市群向西开放的前沿、甘肃承接1东部产业梯次转移的重要基地,具备: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条件。
(一)人口规模较大,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335.4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2637.26万人的12.72%;全市城镇常住人口139.73万人,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1257.71万人的11.11%。
(二)区位优势明显,承载中转功能突出。
天水位于陕甘川三省之要冲,东邻陕西宝鸡,西连兰州,北接平凉,南通陇南和巴蜀,位于西安、兰州两大省会城市中点。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十天高速向南与湖北、成都、重庆相接,天平高速公路北通宁夏、内蒙古。
天水机场开通了西安、重庆、天津、杭州、南京等多条航:线,宝兰客专开通运行,实现了与全国:多地城市间的快速连接。
随着宝兰客专、十天高速、天平高速、静天高速建成通车,天水公路、铁路、民航“三位_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物流枢纽和通道优势进一步提升,天水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日益增强。
(三)工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天水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已形成了以星火机床、风动机械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以213电器、长城开关等为龙头的电工电器产业,以华天科技、华洋电子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岐黄药业、太极阿胶、长城果汁等为龙头的医药食品产业,以天水祁连山、天水中材等为骨干的建筑建材产业,产业体系较为齐备。
航空维修制造、数控机床、电子封装测试、汽车轴承、中高压开关柜、风动工具、石油钻机电控系统等行业和产品,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部分产品和技术处于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四)特色农产品繁多,发展前景广阔o天水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农产品质优品繁,是甘肃省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和西部航天育种基地。
拥有花牛苹果、秦安蜜桃、麦积葡萄、秦州大樱桃、甘谷辣椒、武山蔬菜等一系列农产品知名品牌。
(五)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DEVELOPING化“五大文化”源远流长。
天水风光秀美,自然景观兼具北雄南秀,是享誉国:内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胜地,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天水康养和地热资源丰富,发展大健康产业要素齐全、优势明显,白鹿仓、绿地、天适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投资的康养产业项目在天水落地。
(六)自然生态独特,人居环境优良。
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市区平均海拔为1100米,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常年平均气温在1LC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光秀美,森林覆盖率为36.4%,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358天,是陇上最佳宜居城市,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天水建设西部最佳宜居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条件。
尽管天水具备诸多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不够强大。
2018年,天水市生产总值652.05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3位扮别为甘肃省、兰州市的7.91%,23.86%,低于庆阳市: 56.10亿元,与陕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宝鸡市相比,不论生产总值、还是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差距都较大。
二是交通“瓶颈”制约较大。
现有:天水军民合用机场等级低、航线少、吞吐量小;铁路方面路网布局和建设不够完善,天平铁路功能单一,客运能力弱,连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天水至陇南铁路尚未打通;公路方面高等级公路占比低,二级以上公路比重仅占6.5%,清水县和张家川县未通高速公路。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存:在一产不强、二产不大、三产不优的问题。
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路货”产品比较多侬产品竞争力不强。
工业方面除个别重点企业外,大:部分加工制造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支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发展滞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星级酒店、知名旅行社、金牌导游发展培育缓慢,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四是城市功能有待完善。
长期受规划滞后、投入不足等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缺乏。
五是要素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天:水人多地少,山多川少,受"两山夹一丿『'特殊地形制约,建设用地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愈益突出,承载产业发展和聚集人口能力有限。
天水是甘肃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3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5,全省人均水资源的2/5,水源地建设与保护、水质监测、科:学用水、污水处理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六是竞争软实力较弱。
天水虽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不高:不大。
天水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就业渠|道窄、就业压力大。
与其他城市相比,天水的空气质量整体上比较好,但季:节性、阶段性的沙尘暴、雾霾时有发:生,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有所增加,水土流失仍然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三、对策建议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一项战略性重大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省、市规划和政策的强化推动支持,更需要市县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主动作为。
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规划城乡功能,建全省域副中心城市体系。
一是加快构筑大城市框架。
以2030年为远期、2025年为近期,制定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以及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健全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及“一核、三轴俩区”城镇核心地区空间协调发展规划,并将甘谷、秦安两县纳入中心城区组团,以五县县城为基础,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
赋予省列重点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计划、规划、房地产、建设、土地等方面的必要管理权限,争取国家省上在非县级政府驻地的洛门、磐安等部分特大镇增设一批小城市,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型、商贸发展型、工业带动型、历史文化型、生态旅游型等新型小城镇、专业镇、专业村,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组团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二是促进核心地区优先发展。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采取片区统筹开发,综合配套建设,整合做大项目的方式,加快旧城区的整理改造,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积极推进“八大新城”建设,尽快搬迁天水机场,扩大秦州、麦积两区城市空间。
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开发东柯河一颍川河河谷和太京一藉口片区,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通市区连接三阳川的三条隧道,形成天(水)定(西)高速公路一天(水)平(凉)高速公路一三阳川隧道一渭河河谷麦(积)甘(谷)二级公路环线;结合机场搬迁与城区供水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二十里铺、社棠工业新城、西十里至藉口镇片区四大区域的开DEVELOPING发建设,强化支撑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平台。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带动力。
一是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以公路、铁路、民航骨干网络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主要出口公路、旅游交通网络和高速铁路、普速铁路、机场建设,打造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全面畅通连接陕西、四川及周边市、县区的运输通道,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二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以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建设为重点,谋划和建设一批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全面加强城乡水源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和高效配置,保障重点城镇、工业园区用水需求。
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庆阳、平凉等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快论证筹划建设陇东南煤电化工基地,成为西电东输、北气南输、陇东煤炭西南输出通道。
三是加快城镇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消除“马路拉链”和主要街道蜘蛛网架空线现象。
四是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高速宽带网络基础建设,加快光网城市和5G 网络建设,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推动基础信息网络平台互联互通。
加快建设天水大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制造天水”向“数字天水”“智能天水”转变。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创业就业聚集人口。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高水平推进“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落实好第二轮土地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支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融合,构建具有天水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化转型。
二是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把工业作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领,以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产业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