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学术思想传承

合集下载

中医对中风的诠释

中医对中风的诠释

中医对中风的诠释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在人生经验最丰富的中年期后发病。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脑梗死近年在全球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

由于脑梗死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在存活的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古代文献从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等特征,而又有“卒中”、“厥证”、“偏枯”等称谓。

对于中风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是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七情内伤、风寒侵袭、烦劳过度、饮食不节等诱因,以至于风、火、痰、瘀闭阻经络所致。

中医对中风病认识的历史沿革古代关于中风病有偏枯,风痒,大厥,仆击,薄厥等多种称谓,从医学典籍对于中风的认识来分析,关于中风,不同历史时期认识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中风"指外感重病,而非偏瘫失语等症状。

东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中风"包括太阳病和中风两项内容。

隋唐时期把"中风"用于指因风邪导致的外感重证。

五代宋元时期将偏瘫半身不遂等症状归为中风范畴,并将此作为中风病症在中医上的主要表现特征,明清时期对于中风病症的认识跟现代医学就较为接近了。

但纵观历史,古代典籍中对于"中风"概念所指的具体病症往往古今不同、一词多义,不同的医学著作看法也有差异。

●汉代以前——外感风病说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中风是风邪作用于人导致的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到五脏中风的病症,认为是人的脏腑器官因风邪导致的病患,《风论》中还详细描写了五脏风的症状特征和病理,而这在当时虽然也被称为风病,跟现代医学上的中风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两汉时期——外因说产生,症状描述与现代意义上的脑血管病状开始吻合两汉时期对于中风的概念认识和先秦有所不同,而对于中风的症状描述很多和现代意义上的脑血管病状开始吻合,但仍然把内脏器官疾病纳入中风范畴。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巩克波;高磊;武志华;孙晓卫【摘要】张锡纯先生继承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借鉴西医知识,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中医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发展与创新.张锡纯发展了中风的外风与内风理论,将内中风定位于脑,并倡心脑共主神明,既切合临床实际又不背离传统理论,并将内中风按虚实不同分为脑充血证和脑贫血证,分证论治,重视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重视脉诊,重视预防,使中医诊疗中风病更精准科学,并创新一系列方剂,配伍用药精巧合理,对后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9【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张锡纯;中风;学术思想;脑充血证;脑贫血证【作者】巩克波;高磊;武志华;孙晓卫【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中医科,济南25002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日照 276800;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济南250022;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张锡纯先生系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名中医,堪称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先驱,为中西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力主“衷中参西”、“中西医汇通”,不仅精研中医理论,而且对西医学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

这些理论在保留传统中医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将西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纳入,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许多问题[1]。

对很多疾病的认识及论治均有阐发及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毕生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汇集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现将张锡纯先生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讨于下。

中国古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认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之前主张外风说,多以内虚邪中为论,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收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认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

中医对中风的经典阐述

中医对中风的经典阐述

中医对中风的经典阐述中医对中风的经典阐述如下:一、中医对中风的概念及病因分析中风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风、痰湿、气虚等,其中风是主要的病因之一。

二、中医对中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中医将中风分为风中风、气机不调风中风、痰浊阻络风中风和血瘀阻络风中风等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中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如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头晕等。

三、中医对中风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中风的原则是疏风解表、活血化瘀、清痰降火等。

根据病情不同,中医会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阴阳、舒畅气血的目的。

四、中医对中风的药物治疗中医对中风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中药,如川芎、红花、丹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减轻症状等。

五、中医对中风的针灸治疗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脑部气血不畅引起的,因此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来治疗中风。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足三里等。

六、中医对中风的推拿治疗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推压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法、拇指揉法、拇指按法等。

七、中医对中风的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中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建议中风患者应当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E、B群等的食物,如柚子、绿茶、核桃等。

八、中医对中风的预防措施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提出了一系列预防中风的措施。

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

九、中医对中风的康复建议中医认为中风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治疗和康复锻炼。

中医建议中风康复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十、中医对中风并发症的防治中医指出,中风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抑郁等。

王旭高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析

王旭高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析

王旭高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析
扈琨;赵瑞珍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23(55)2
【摘要】清代医家王旭高继承前贤辨治中风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不可不知,不可全恃”的观点,认为中风多与“肝风上逆”有关,遣方用药尤其注重对肝脏病理状态的把握,灵活运用凉肝、养肝、镇肝之法。

王氏强调辨证论治,以虚
实为纲,临证需辨夹气、夹火、夹痰之别,治法多以息风化痰通络为主,兼以滋阴潜阳、调和肝脾、养血祛瘀。

此外,王氏临证亦考虑患者体质因素,依据年龄、痼疾、饮食
偏嗜等特征判定患者体质之偏颇,探究疾病产生的内在机理,重视调整偏颇体质,以期体病同调。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扈琨;赵瑞珍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叶天士治疗中风既病防变学术思想探析
2.张山雷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析
3.高利教授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探析
4.王旭高辨治虚劳病学术思想探析
5.清代医家陈士
铎与虚白主人治疗中风学术思想异同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锡纯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浅析

张锡纯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浅析

张锡纯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浅析王昌儒【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19)002【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中风;张锡纯;脑充血;脑贫血【作者】王昌儒【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1]。

中医的重要典籍《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其对于中风的描述也较分散而不系统[2],以致后世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出现了“外风”学说与“内风”学说的不同。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明确指出中风有“内中风”与“外中风”之不同,且创造性地将“内中风”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剂,临床疗效显著。

现摘其大要,探析如下。

中医学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大体上以唐宋为界,唐宋以前医家多认为“外风”是中风的主要病因,而唐宋以后的医家则认为“内因”才是中风形成的主要因素[3]。

张锡纯在继承前人对中风认识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独到见解。

其明确指出中风有“内中风”与“外中风”之不同,“外中风”者多因“内虚邪中”或“内外之风相互为恶”。

“内中风”者,是风自内生,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者也。

并首次提出“内中风”有“脑充血”与“脑贫血”之别。

指出“脑充血”之病其症状多为头痛、目痛、时觉眩晕、心中发热,甚者多伴有呕吐,其脉多洪长有力或脉象弦长。

其病因是过劳耗损心血,心火亢盛,又因处境不顺,木郁化火,因而导致肝胆火旺,肝胆之火挟气血上冲于脑而发病,即《素问·调经论》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

“脑贫血”之病其症状多为头重目眩、精神昏愦,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悸怔忡,其头亦有作疼之时,然不若“脑充血”之巨痛,其脉多微弱,或脉迟。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王永炎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创立了较完整的中风病中医诊疗体系,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对我国临床其他各科建立规范化系统化中医药诊疗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启示及示范作用。

王永炎教授首次明确了病络的定义,指出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和病机环节,是病证产生的根源,强调深入分析病络的发生机制,对寻求其共同的病机、制定治法方药、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提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为室性期前收缩的病机之一。

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

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以期为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借鉴。

[Abstract]Professor WANG Yong-yan has been engaged in medicine and teaching for more than 50 years,he creatively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and put forward the formulation TCM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troke,which played a leading role and exemplary role for the study on standardiz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clinical departments.Professor Wang made a clea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bnormal collaterals for the first time,pointed out that the abnormal collaterals is the collateral disease of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and pathogenesis,the source of disease and syndrom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en the analysis of pathogenesis of abnormal collaterals,to seek common pathogenesis of syndromes,to determine the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is.On this basis,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he combined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put forward the heart-YIN deficiency and wind-driven heart collaterals is one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according to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he formed the experienced prescription:Yangyinxifengfumai Deco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WANG Yong-ya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Key words]WANG Yong-yan;Academic thought;Clinical experience;Yangyinxifengfumai Decoction王永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会元针灸学》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浅析

《会元针灸学》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浅析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җ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 F E 0181700):张春红,E -m a i l :d r z c h 1113@t ju t c m .e d u .c n 第一作者:王宇,E -m a i l :w a n g y u 28350@163.c o m ‘会元针灸学“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浅析җ王 宇12,张 元1,2,张春红1,2,3,4(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广东深圳518000;4.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ʌ摘要ɔ ‘会元针灸学“由民国医家焦会元所著,书中详细论述了焦氏对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㊂该文通过梳理与中风病的相关内容,初步分析焦氏论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㊂焦氏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分为外感风邪和虚㊁火㊁痰等内伤致病因素,中风病势缓急有阴证和阳证之别㊂在治疗方面,焦氏取穴精炼,重视调神,注重补泻方法,并对中风的预防提出建议,对于临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㊂ʌ关键词ɔ ‘会元针灸学“;中风;针刺;学术思想;焦会元中图分类号:R 24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303 ‘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1]简称‘会元针灸学“,由民国针灸医家焦会元所著㊂焦会元,生卒年不详,河北深县(今河北深州市)人,民国时期曾于北京地区行医㊂焦氏继承其先祖㊁伯父的针灸之术,博览中医典籍,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于1937年夏著成‘会元针灸学“,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其续编未再出版,因此本书为焦氏唯一著作,现存版本主要为1937年铅印本㊂‘会元针灸学“全书共分为10个章节,主要论述经络㊁脏腑㊁穴位㊁取穴㊁治法之要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穴名的 新解 是其特色之一[2]㊂本书‘风邪论及分类治法“中,焦氏论述了对风病的认识及风邪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针灸治疗方法,内容主要为通常所说的中风病,此外还有风邪所致的头痛㊁腰腿无力㊁掌指关节病㊁历节风㊁皮肤风痹㊁风厥及五官疾病等㊂笔者通过研读书中论述中风病的相关内容,将焦氏论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㊂1 对中风病的认识1.1 内伤外感,唯风最甚 中风病位居 风㊁痨㊁臌㊁膈 四大顽症之首,是以猝然昏仆㊁不省人事㊁半身不遂㊁口眼 斜㊁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3],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㊂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由来已久,秦汉时期根据本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有 仆击 薄厥 偏风 痱风 之称,唐宋以后中风病名称逐渐归于统一[4]㊂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外风学说为主,治疗上注重祛邪;金元以后医家多从内风学说立论,治疗上重视扶正㊂现代中医认为,中风是风㊁虚㊁痰㊁瘀㊁火㊁气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机逆乱为根本病机[5]㊂焦氏认为,人体内有七情损伤,外有六气侵袭,致病因素 唯风最甚 ,指出风邪为病较为广泛,故首先对风邪所致疾病进行分类, 计风有中风㊁伤风㊁风寒㊁风湿㊁风水㊁风火㊁风气㊁风痰㊁风痫 ,并概述其致病原因㊂中风是内伤㊁外感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焦氏认为 内伤七情,贼风客邪 或 久受风邪未发,因痰或气而动风 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在内伤虚损的基础上,受风寒之邪或痰饮㊁逆气等内伤性因素诱发所致,这与现代中医的认识基本相近㊂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风邪可直接侵袭皮肤腠理而发病,即 风中太阳,由风府入脑 或 风中气分,阳维失卫㊂伏气也可作为中风的病因[6],焦氏认为感受风邪伏而不发,由外感暑热邪气或内伤生痰化热,可引动伏气而发为中风㊂焦氏承‘黄帝内经“之旨,认为风邪是中风病外感性质的致病因素㊂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在人体正气不足时,可侵袭人体发为中风,如‘灵枢㊃刺节真邪“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㊂ 中风病外风学说曾备受争议,但有学者指出当今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实际的7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指导意义[7]㊂焦氏论述内伤性质的致病因素,首先责之于机体之 虚 ㊂虚,即正气不足,这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内在基础,焦氏云患者或 气血两虚 ,或 麻木脾虚作泻 ,或 胃阳虚消化不良 ,或 肝旺气虚 ,或随年长 原气日衰 等,长期脾胃气血亏虚导致正气不足,机体卫外功能降低,易感受外邪发病;同时脾胃虚衰可产生痰浊㊁瘀血等多种病理产物,可作为中风发病的诱因㊂其次,责之于 火 ㊂火主要指内生火热病邪,焦氏云 内热气急,元神失守 ,或 忧思过度,心火上炎 ,或 肝胃火盛,邪客阳明 ,或 气盛上冲,神昏不醒 ,或 肺胃郁热 ,或 服食辛酸烧烤动火之物 饮酒湿热内蒸 等,指出饮食辛热助脏腑之火,五志过极可化热生风,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㊂其三,责之于 痰 ㊂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元㊃朱震亨提出痰可导致中风发病,‘丹溪心法㊃论中风“云: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㊂ 后世医家多从之[8]㊂焦氏认为痰是中风发病过程中重要的致病因素,其在书中云 体质丰肥,痰滞气分 ,或 痰阻关窍而生风 ,或 风伤阴血,气道壅结,湿痰闭塞经络 ,脾胃气虚,或火热炼液,导致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化痰,痰浊上阻脑窍或闭阻经络,发为中风㊂此外,焦氏认为过度房劳导致汗出亦可引起中风,且多为危重之症,应当加以防范㊂1.2发病缓急,证分阴阳现代中医一般认为中风是突然发生的,而焦氏指出中风的发病有急发㊁缓发两种形式㊂急发为突然迅速发病,即出现猝然摔倒㊁半身不遂㊁口眼 斜㊁语言不利等症状,多为风邪直中或痰热内闭所致㊂缓发为素体 气血两虚 ,或 原气日衰 ,体虚日渐加重,由经络至脏腑,以致 由步行至不能履步,由能语言至瘖 ,此类患者多有年老体衰,长期气血亏虚之见证,如气虚乏力㊁肢体麻木㊁腹痛腹泻㊁消化不良等表现㊂根据发病后患者神志清醒与否,焦氏将中风病分为阳证中风和阴证中风㊂其中,阳证中风表现为神志清醒㊁半身不遂㊁口眼 斜㊁言语清利㊁二便调畅等,多属中风之轻证;阴证中风表现为神昏㊁半身不遂㊁手指握固㊁口眼 斜㊁语言謇涩㊁大便秘结等,多属于中风之重证,如若出现手撒遗尿㊁四肢抽动等中风脱证表现则多为不治㊂总体而言,阳证中风病势较缓,阴证中风病势较急,若病情危重,可出现肝㊁心㊁脾㊁肺㊁肾五经中风㊂五经中风除半身不遂㊁神昏等表现外,患者面部常显露真脏之色,并伴随相关脏腑衰竭症状,预后多不良㊂2中风病的治疗思想2.1标本缓急,治疗有序针灸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手段,而中风偏瘫为针灸疗法的一级适宜病证[9]㊂针灸治疗中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唐宋之前以灸法治疗为主,金元之后针刺逐渐成为主流治法[10]㊂焦氏在书中记载中风病的治疗方法以针为主㊂焦氏根据中风病因有内伤㊁外感之别,发病形式有急发㊁缓发之异,病势有阳缓㊁阴急之分,治疗上确立了 急治其标,缓图其本,疏通经络,补虚泻实 的基本原则㊂对于新发的急性中风,病因多为外感风邪直中或内伤引动伏风,在治疗上先 正脉督气 以散风邪,然后舒经活络以正偏枯㊂若患者神志不清,则宜先解热开窍以醒其神㊁发其语,再行疏通经络㊁补泻并行之法㊂对于急性闭证中风,宜 先取井穴出血救急 ,即以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或先清热以开闭,然后循经取穴以疏通经络㊂若患者神志转清,或阳证中风神志清楚者,取穴以活血通经㊁祛痰散风为主,针刺法上要求 先针无病手足巨刺之 或刺络缪刺之 无论刺经刺络皆先左病取右㊁右病取左 ,强调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健侧与患侧共同针刺治疗㊂对于慢性发病患者,其体质素虚或虚实夹杂,治疗须探其源㊁求其本,针刺取穴以健脾助运㊁活血养阴㊁扶正固本方能奏效㊂对于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须延长针灸疗程以增强治疗效果,取穴以 半开半补 为主,即开窍督气与扶正补虚并用,同时注重病情后期调护,患者保持情志舒畅,饮食上注意避免食用 气恼动火之物 ,对防止病情反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2.2选穴精炼,重视调神焦氏治疗中风病指出 循经取穴,贵在辨证 ㊂循经取穴以手㊁足阳明经,足太阳㊁少阳经及督脉为主,取穴中规中矩,多为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病常用的腧穴㊂焦氏常以数个穴位合为相对固定的组穴,如取阳明之肩髃㊁曲池㊁合谷以疏通经络,配足少阳之风市㊁环跳㊁阳陵泉以养筋舒筋㊂中风不省人事者,多取督脉之水沟㊁百会㊁风府㊁哑门㊁大椎以开窍醒神;痰热㊁暑热热闭者,取四关㊁少商㊁商阳㊁曲泽以清热启闭;失语难言者,取哑门㊁风门㊁大杼等穴;口眼 斜者,取颊车㊁地仓㊁太阳等穴㊂此外,对于体质虚弱,或麻木不仁,或食不消化,或脾虚腹泻,或气虚乏力等,常加中脘㊁足三里㊁隐白㊁三阴交等穴施以补法,以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健脾助运,养血益气,扶正培元,表明焦氏取穴精炼㊁灵活的特点㊂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病患者不仅是瘫痪等肢体运动障碍上的 形变 ,还存在精神思维上的 神移[11]㊂ 神 是人体精神活动㊁思维意识㊁感知嗅闻㊁躯体运动等功能活动的能力,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12]㊂‘灵枢㊃邪客“云: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㊂ ‘素问㊃脉要精微论“云: 头者,精明之府㊂ 神与心㊁脑密切相关,焦氏认为中风病病变部位多累及大脑,如其论述脑充血所云 脑中风则神昏,目闭不语 ,这是由于 风由风府入脑,百脉逆行,脑后大经脉管被押而闭 ,而 神系于脑 ,脑的病变必会引起神的失调,因此焦氏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特别重视调神安神,治疗时常配伍心经㊁督脉相关腧穴㊂如治疗脑充血时先取水沟督气醒神,在后续治疗中继取内关以清心安神;治疗急性中风时取百会以清头安神,后续配内关以清心安神;治疗暑热中风时,配间使以安心神;风中心经,配内关以养阴清心㊂2.3 明辨虚实,详于补泻 ‘针灸大成㊃内经补泻“云: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㊂ 焦氏认为病有虚实,治病当重视补泻,在‘会元针灸学“中叙述了提插㊁迎随㊁捻转㊁呼吸等补泻方法,以及循㊁扪㊁提㊁按㊁掸㊁燃㊁搓㊁盘㊁动㊁摇㊁爪㊁切㊁进退㊁出14种具体的手法操作㊂‘会元针灸学“ 经虚者实之,原气虚,及实血脉,以托外邪;实者虚之,邪客填经络,则气虚,急泻其邪,以伸其气㊂ 焦氏强调要根据患者脏腑㊁经络㊁气血虚实的不同,分别予以相应的补泻方法,即实者用泻法以散外邪,伸舒正气;虚者用补法充实血气,托邪外出㊂在治疗中风病时,焦氏强调 悟求经穴机宜,贵在八法 新患之症,先去血脉解热而开闭,后再行补泻之法治之 ,指出补泻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取穴后详细叙述了各穴应当采取的补泻方法㊂中风病患者病情多虚实夹杂,在行针手法上常补泻兼施,如闭证中风补大椎㊁泻百会,急性中风失语补水沟㊁泻风府;中风右口 取颊车补右侧㊁泻左侧,地仓补左侧㊁泻右侧等㊂此外,即使取同一穴位治疗,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补泻方法,如中风难语取哑门先补后泻,急性闭证中风泻曲池㊁合谷,气血两虚中风则补曲池㊁合谷等,焦氏治疗中风病注重补泻方法的思想可见一斑㊂3 小结从上文可知,焦氏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㊁发病㊁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较全面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㊂在对中风病的认识上,焦氏认为风邪等为外感致病因素,而内伤致病因素为虚㊁火㊁痰㊂中风病发病有急发和缓发两种形式,并与体质㊁饮食㊁房事等因素相关㊂中风病患者神志清醒与否有阴证㊁阳证之分,阳证病势较缓而阴证病势较急㊂对于中风病的治疗,焦氏指出原则上要分标本缓急,辨内外虚实,治疗顺序上有主次之分㊂针刺取穴灵活精炼,强调安神,重视补泻手法的作用㊂此外,焦氏指出中风后须长期调养,注意控制饮食㊁情绪,以防复发㊂这些内容对于当今中风病的诊疗及预防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借鉴㊂参考文献[1]焦会元.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M ].北京:泰山堂书社,1937.[2]陈荣.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㊃中医文献(上)[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294-295.[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04.[4]周诗琴,范奇雄,吴飚.浅谈中风病的溯源[J ].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8):14-16.[5]张笑男,焦富英.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J ].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4):106-108.[6]刘迅,周月,吴智兵.基于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中风[J ].中医学报,2020,35(10):2080-2083.[7]马萌.有关中风病机外风学说问题的商榷[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305-4309.[8]詹惠娟,华英.‘丹溪心法“中风病辨治方法浅析[J ].浙江中医杂志,2020,55(2):134-135.[9]黄琴峰,谢晨,吴焕淦,等.基于文献计量的针灸病谱与适宜病证研究[J ].中国针灸,2021,41(9):1055-1059.[10]刘子娇,薛冰,张敏,等.分析不同时期针灸处方的特点[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8):13-16.[11]邓冬,刘文平,周爽,等.从 脑为元神之府 探讨中风急性期的辨治方略[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485-1488.[12]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35.(收稿日期:2022-04-20)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高利教授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探析

高利教授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探析
C HI NES E J OURNAL OF I NTE GRATI VE MEDI CI NE ON C ARDI O一 / C ERE B ROVAS CULAR D I S E AS E Se p t e mb e r 2 0 1 3 Vo 1 . 1 1 No . 9
物 本 身 质 量 导 致 的副 作 用 亦 不 容 忽 视 。 现 代 病 理 学 认 为 脑 血 管 病 急 性 期 多 是 炎 性 反 应 阶段 , 容 易
造 成 脑 血管 内皮 的损 伤 而 使 得 脑 血 管 通 透 性 增 高 , 如 急 性 期 多 出 现血 清 C反 应 蛋 白 、 白介 素 及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升 高 、 E S R加快 。
高 利教 授 通 过 长 期 的 临床 观 察 发 现 , 此 时 患者 舌 苔 大 多 黄 厚 腻 , 舌 下静 脉 曲 张 , 大 便 数 日不 解 , 多 属 中医 辨 证 的痰 热 阻 络 或 痰 热
了临 床 舌诊 的 重要 性 。现 代 医学 研 究 亦 非 常 重 视 舌 苔 与疾 病 的 关系 , 并 认 为 其 可 反 映 疾 病 的 轻 重 和进 退 , 其 变 化 对 某 些疾 病 的 诊断有一定的意义L 2 j 。 2 . 1 通 过 舌 苔 对 脑 血 管 病 进 行 辨 证 分 期 现 代 医 学 以发 病 时 间将 脑 血 管 病 分 为 急 性 期 、 恢复期 、 后 遗 症 期 。高 利 教 授 在 此 基
理 论 揉 索
高 利教 授 治 疗 中风 病 的 学术 思 想探 析
韩 培海 , 黄礼 媛 , 高
关键词 : 中风 病 ; 高利 ; 学 术 思 想 中图分类 号 : R 7 4 3 . 3 R 2 5 5 . 2 文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3 . 0 9 . 0 5 1 文章编 号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3 ) 0 9 —1 1 2 4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