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补阳还五汤——脑中风

补阳还五汤——脑中风【组成】生黄芪60g 当归尾8g 赤芍8g 广地龙8g 红花5g 桃仁8g 川芎【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 使用注意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方解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
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
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陆家龙导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总结

陆家龙导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总结
魏丹霞;施兴黔;陆家龙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0(019)009
【摘要】@@ 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省第一、二批老中医药经验传承导师陆家龙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是著名老中医陆巨卿之子及学术传人,1966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1980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班.继承家学渊源,行医近40年,具有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又进行过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贯重视中医典籍整理挖掘用于实践,强调因人施治,创制出一系列独具匠心的实用方剂,临床效果较好.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魏丹霞;施兴黔;陆家龙
【作者单位】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3
【相关文献】
1.辨证施治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总结
2.杨从鑫主任医师慢性肾炎治疗经验总结
3.郭恩绵教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经验总结
4.马鸿杰主任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经验总结
5.张昱教授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肾炎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之勇教授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中风后遗症临证经验

方之勇教授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中风后遗症临证经验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得以控制后,依然出现的一系列后遗症症状,这些症状包括肢体肌力减退、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传统治疗中,益气活血方对于中风后遗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方之勇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自拟的益气活血方,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良好的临证经验。
本文将就方之勇教授所采用的益气活血方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益气活血方的基本原理益气活血方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益气、活血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不畅,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促进中风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益气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使机体恢复从大脑损伤中的恢复,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栓溶解,改善瘀血现象。
通过益气活血的作用,可以促进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方之勇教授自拟的益气活血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物:1. 当归:活血补血、调经止痛,对于中风患者的气血不畅和瘀血现象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人参:是一种天然的兴奋剂,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4.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痉的作用,对中风患者的肢体麻木、肌力减退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5. 归根谷。
益气健脾,低血糖,安神定志。
以上药物组成了益气活血方,方之勇教授在临床上使用此方对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临证经验方之勇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大量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他发现益气活血方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力减退、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方副作用小,患者不易产生耐药性,对于老年患者和长期服药患者更加安全可靠。
在临床应用中,方之勇教授还发现,益气活血方的疗效与患者的体质状态、病情严重程度、诊断时间等因素有关。
临床中医治疗需顾护脾胃

临床中医治疗需顾护脾胃摘要】陆家龙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在临床中医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咳嗽、肿瘤患者、慢性胃炎时,采用辨证施治的同时,注重顾护脾胃,取得较好疗效【关键词】陆家龙经验;中医治疗;顾护脾胃【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293-02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中若脾阳不足,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致脾气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失职,必将诸疾蜂起,百病丛生。
有些学者提出“治脾可安五脏”、“补肾不如补脾”等论点,故在临床中医治疗中,顾护脾胃一法常为陆家龙主任医师的治疗方法。
尤其慢性杂病内外、上下皆病,症情复杂,难以论治时,当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旨,从脾论治,顾护脾胃,往往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跟从陆家龙主任医师临床学习的心得,简介如下。
1.高血压的治疗:在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的同时,注重顾护脾胃陆家龙主任医师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人体脏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气机升降失常、痰瘀交阻而发病,肝肾阴虚是高血压的常见证型。
高血压病属肝肾阴虚型的主要症状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补益肝肾、调理气血法。
方用炙首乌汤加减。
方药如下:制首乌15g 生白芍12g 炒杜仲15g 口芪20g当归6g 川芎10g 紫丹参15g 怀药15g 炒白术10g 炒扁豆15g 秫米20g 钩藤15g夜交藤20g 炒谷麦芽各15g 炙草3g仔细推敲陆家龙主任医师的制首乌汤,除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的药物外,加用口芪、山药、白术、扁豆、炒谷麦芽兼健脾益气。
脾胃用药,宜倡轻灵活泼脾居中州,职司运化,以阴阳协调,升清降浊为顺。
选方用药要轻灵活泼,补不可滋腻壅滞,泄不能峻猛克伐,应使脾得运为贵。
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白术苦甘,温入脾、胃经,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之功效。
中风后遗症治例

中风后遗症治例中风后遗症180例治验总结北京市第四医院索延昌医生临症经验来源《名老中医经验全篇》(下册)中医对中风病,早在二千年以前的。
内经》和其后东汉的《金匮》中即有论述,后经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发挥,渐臻完善。
此病发作急骤,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口角流涎,苏后半身瘫虚,口眼㖞斜,语言蹇涩迟钝。
索延昌老医生认为:此乃肝肾阴虚,痰火内闭所致,为上实下虚、木虚标实之证。
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应先给以清热涤痰、潜阳熄风之药以开其闭。
热闭者用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寒闭者用苏合香丸。
在汤剂中,痰热盛者,用天竺黄、清半夏、橘络、菖蒲、胆南星,茯苓、黄连、麦门冬,甘草、竹沥水等;虚脱而昏迷者,应以独参扬、参附汤等益气固脱之药救治,苏醒后所遗之半身不遂,乃阳气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药,如再造丸、栓通络片等。
汤剂使用药物如:生黄芪、党参、丹参、红花、当归、赤芍药、桃仁、熟地黄、木香、桂枝、牛膝、桑寄生,甘草等。
同时有偏于阴虚,阳虚或挟湿、挟痰、挟火者,应根据临症见证以及病人的体质进行加减,并配合针灸,经过半年至一年的精心治疗和锻炼,肢体功能是可以逐渐恢复的,但由于种种原因。
个别病例的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
根据表五(略)统计分析,痊愈与基本痊愈为104例,占总数的57.7%,其中半年以内为92例,占痊愈、基本痊愈的88.5%说明病程短疗效高。
(三)病案举例1.实证乔x x 男 58岁初诊日期:1981年7月8 日。
【主证】患者于数小时前突然失语,口角流涎,随即发生右侧半身不遂。
面赤,体胖,嗜睡,时有喃喃自语,喉中痰鸣漉漉,右侧肢体偏瘫,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阳亢凤动,痰火壅盛之中风症(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治法】以清热涤痰,平肝熄风之法。
【方药】钩藤10克清半夏10 克富蒲10 克胆南星5克化橘红10克地龙10克白芍药10 克大黄5克远志10 克牛膝10 克甘草5克生石决明30克服上方药五剂后热清痰减,神志清醒,血压正常,大便通畅,遂减胆南星、大黄、钩藤、生石决明,增加太子参、丹参、麦门冬、生地黄等益气养阴,熄风通络之药.连服十五剂,病情明显好转.改用消栓再造丸,每日服两次,每次一丸,并配合针灸,经过三个月治疗,基本痊愈,又经半年肢体功能的锻炼,随访已痊愈。
生血起废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45例

生血起废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45例【摘要】目的探讨生血起废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9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给予生血起废汤加味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血起废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佳。
【关键词】生血起废汤;中风后遗症;血塞通注射液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生血起废汤加味治疗45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结果取得较佳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01~2013·01在源城区上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90例,年龄49~76岁,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1.4±6.1)岁。
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60.9±6.6)岁。
两组中风后遗症患者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0421)静脉注射,0.25 g/次,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稀释后缓缓滴注,1次/d。
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给予生血起废汤加味治疗,基本方用:玉竹60 g,熟地黄30 g,当归30 g,山萸肉15 g,茯苓15 g,白芥子15 g,丹20 g,炙黄芪30 g,葛根20 g,石菖蒲15 g,全蝎15 g。
1剂/d,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加减:伴瘀阻上肢重加桑枝、桂枝、羌活;伴瘀阻下肢重加乌梢蛇、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夹瘀上蒙清窍加法半夏、陈皮、竹茹;痰瘀互结加白僵蚕、广地龙。
陆家龙老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陆家龙老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戴晓艳;金良昆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01(022)006
【摘要】@@ 1一般资料rn我们将2000年8月~2001年5月期间,门诊及病房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自觉症状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31~83岁之间,病程1月~30a;对照组(西医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6~80岁之间,病程1月~35a.并高脂血症24例,冠心病者3例,风心病者1例,肺心病者2例,短暂性脑缺血者1例,脑梗塞者4例,糖尿病者7例,胆囊炎者4例,胆石症者5例,痛风者3例,颈椎病者9例,消化性溃疡者2例,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扩、慢支炎各1例.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戴晓艳;金良昆
【作者单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2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段迎喜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继承及临床经验总结——论“甘热除大热” [J], 刘占全
2.米烈汉老师应用五子汤治疗咳喘临床经验总结 [J], 杨明丽;白小林
3.王铁良老师临床治疗肾脏病常用处方经验总结 [J], 徐敢风;张春戬
4.白凤鸣老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J], 敖富;宝音朝古拉;李晓波
5.吴焕林疏肝解郁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J], 陈小光;徐丹萍;吴建萍;吴焕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陈斌(昆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陆家龙,主任医师,祖籍南京,云南昆明市人,为滇中著名中医陆巨卿之子。
幼即聪颖好学, 受熏于庭, 好学谭思,涉猎医典。
历任昆明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昆明市卫生局副局长,其间兼任昆明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云南指导组专家, 云南省第一批、第二批老中医药带徒工作指导老师。
现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
陆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40余载, 治学严谨, 学识渊博, 善于中西合壁, 法古创新, 临证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 对内科诸症独具匠心。
笔者有幸从师学习, 侍诊左右, 颇得恩师教诲, 受益匪浅,启迪良多。
现仅就已之见闻和理解, 对陆老治疗中风病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作一粗浅介绍。
一、学贯中西,互取所长
陆老先生, 幼承庭训, 熟读中医经典著作, 博览群籍,中医学基础理论甚为熟稔;青年时期, 进入昆明医科大学系统学习现代医学, 西医理论功底亦十分雄厚。
而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 二者均为治病,区别在于医学理论不同, 临床思维方式也不同。
西医基于现代自然科学, 从人体生理、病理着眼, 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借助于各种理化检测指际对疾病进行诊断, 以微观认识为优,侧重于辨病,利于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
而中医则是在古代数学、哲学、天文学等基础上产生的,以宏观辨证见长,《内经》中“有诸内, 必行诸外”确立了中医学宏观、整体、综合的思维法则。
中医着眼于辨证, 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 将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性和病位有机、全面、系统地区分开, 施以不同的方药治疗, 这一点与现代医学趋于诊疗方案个体化、集束化、循证化,在思维方式上是完全吻合的。
临床上, 陆老常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双重诊断方法,既防止了片面地看问题, 又拓宽了临床思维, 对疾病的演变、转归、预后有了更为清晰、正确的认识。
例如中风病的诊治中, 陆老就是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 结合头颅CT、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西医诊断,以此区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以免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误用、过用活血化瘀药,贻误病情,这样既有利
于患者的治疗,更恰当地选方用药, 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对杜绝医疗差错事故、防范医疗纠风有着肯定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自己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让中医发展走上良性道路。
在此基础上又依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分析, 制定出一套相关的治疗方案。
陆老认为中风病大多源于平时摄生不慎,饮食不节,以至内伤积损,肝肾失养,气血生化不足,造成病理产物瘀血、痰浊的产生,最终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痹阻脑脉而发生中风。
因此风、火、痰、瘀、虚是中风病病因的五端,病性本虚标实。
西医治疗是辨病用药, 同病同治。
而中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因之间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其发病病机,治疗时应细勘病机,审证求因,个体化看待病情,因人而异, 因证而异, 可异病同治, 亦可同病异治,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辨证论治,不拘于一说。
临床中或从风论治,或从痰论治,或从瘀论治,或从虚论治,或熔诸法于一炉,皆从病证所见,随证变方。
二、重视补气,强调以平补、运补为主,反对峻补、壅补
陆老在40余年临床实践中体会中认识到人生于宇宙之间, 得气则生, 无气则死, 分秒之际, 均不能离开气,如鱼之不离水也。
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云:“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
故平生所经历病案, 凡沉病之证, 认为十之八、九皆病于“气虚”,尤以老年人之中风证更能说明因气衰血癖而卒然跌仆, 乃至中风。
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气运则津布, 气虚则推动无力,津血停聚, 形成瘀血、痰浊。
所以中风之实主要归咎于瘀血、痰浊,中风之虚主要责之于气虚。
若气的运化正常则血行津布,贼邪将无处焉附,脉络畅通,从而缓解中风的临床表现。
因此益气治疗贯穿于脑梗塞治疗的始终,是老师治疗脑梗塞的特色之处。
陆老补气,多以平补、运补取胜,而不恃峻补图近功,反对一味壅补。
他认为气虚的形成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而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以运为健, 胃以通为补”。
治疗重在甘平助运, 脾得健运则气化有源,胃得通达则升降有序。
临证中喜用黄芪配伍白术益气健脾,反对动辄随意选用人参、甘草之甘腻壅补, 反碍气机, 助湿生痰。
气虚明显,与太子参或党参相伍则益气之力更彰。
眩晕、脑鸣配以葛根、天麻增强升阳降浊之力。
痰湿偏重, 以苡仁、白扁豆、山药、法半夏、陈皮健脾化湿佐以芳香辛开。
胃纳不振的, 加谷芽、麦芽悦脾醒胃。
三、善补肝肾,慎用温燥
陆老根据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强调针对中风病本虚标实, 肾为先天之本, 元气之根, 水火之宅, 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
中风病的发生根于元气亏损, 其防治必须补肾固本,肾脏精气充沛, 则可延年。
因精气互生, 阴阳互根,故补肾有别他脏,既要填精滋阴, 亦勿忘助阳化气,使精血津液生化有源,恢复肺、脾、肾对于水液输布的功能以消化壅滞脉络之顽痰,濡养脏腑经络,调畅气机,有利于气血津液的输布,以起瘫救痿,其为治本之至要。
即所谓阴中求阳,阴平阳秘之理。
不可一见滋水涵木辄妄投大队滋肾养阴之药;亦不可一味追求滋肾填精而采用熟地、胶类等味厚质稠粘腻之品,因风木过动,中土受伐,不能御其所胜。
脾胃不健者难于运化尤易发生滞膈满,导致痰浊阴霾更甚,犯虚虚之弊。
但也需慎急于求成温燥太过, 损阴致阳亢动风,必须采用阴中求阳之法。
临床中多选用白芍、麦冬、制首乌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等药配伍桑寄生、炒杜仲等温柔濡润,通补肝肾。
其中桑寄生、炒杜仲虽性皆温,但其质濡润,为味胜于气之药,即所谓阴中之阳,与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等纯阳之品不同,用之温而不燥,反能补阴。
这样潜填固纳之后,气血平调,痰浊不塞,徐图清补,以滋肾养肝、填补精血,根基得固而无动风伤阴之虑。
其中制首乌,味苦、甘, 性微温, 归肝肾经,善补肝肾、益精血, 如《本草纲目》中言此药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不寒不燥, 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之上。
是以本品性虽微温而不燥, 既无伤阴之虑, 又无一般滋阴药之滋腻生湿困脾碍胃之弊, 且味苦还能坚阴。
桑寄生味苦、性平, 归肝肾经, 《本草逢原》中所述“得桑之余气而生, 质厚而柔, 不寒不热, 取其补肾养血而可益肝肾、强筋骨之功效。
若肝阳上亢,风火相煽上犯清窍而头痛,加钩藤、磁石、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潜阳,但金石类药材仅为应急之品, 而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虚火上浮所致颜面潮红、烘热、耳鸣加炒黄柏泻火坚阴。
失眠、心烦加秫米、夜交藤和胃养心安神。
四、平补脾胃,调气和血,可安五脏
陆老常教导我们:“中土为四运之轴,上输心肺,下益肝肾,外灌四旁,充养营卫,脾胃一健,则谷气充旺,可令五脏皆安”。
故脾胃健旺, 可生心血、实肺气、养肝血、充肾精, 许多慢性脏腑疾病, 包括四肢九窍诸疾, 以整体辨证,
从脾胃入手, 常能获得一定效果。
故调治脾胃, 具有较脾胃本身远为广泛的重要意义。
脾胃调补,总之以药性甘温,轻补、平补为主, 斡旋气机,以恢复脾胃转输、升降、运化功为主,过剂反伤脾胃。
常选用黄芪、白术补气,白扁豆、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行气悦脾,秫米和胃安神,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健胃助运。
多不用参,黄芪临证中也多15-30克左右,认为过用则反易滞气生满,壅塞脾胃运化功能。
对于活血药的运用,陆老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中风病源于正气亏虚, 络脉空疏,方有瘀血、痰浊阻滞经络而发生本病,治疗调补正气为主,劫痰化瘀攻下之法,非其根本所宜。
若正气尚足,自可祛邪外出,戕伐正气,反致饮停瘀滞里结,造成恶性循环。
对于中风病兼有瘀血的情况,需掌握标本、先后、主次, 恰当选用活血药,方能治病求本。
临床中遵循血主濡之,常选用当归、川芎、紫丹参以养血柔肝,行血和血,且剂量较轻。
对水蛭、虻虫、红花、桃仁之攻血峻剂,常告诫我们需慎重使用,且应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久用,否则与调补大法互相抵悟。
对于三七的使用,陆老提醒我们注意,其一方面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有甘温补益的作用,气味与参类似,曾有古人认为其同补药用补,入行瘀药则攻,较为特殊,临床运用中需多观察,总结完善其药性特点。
纵观陆老遣方用药平淡轻灵, 绝不弄险逞怪,过用寒凉辛温、滋腻质重之剂,煎煮成汤, 药气轻灵,药味甘淡,既不损伤正气, 又能灵动气机, 也利于患者接受。
使脾胃之气渐强, 运化得力, 正气渐复,于平淡中往往可见卓效, 有时还可起沉病痛疾。
正如费伯雄《医醇賸义》所言“天下无神奇之法, 有平淡之法, 平淡之极, 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 用违其度, 欲求近效, 反速危亡, 不和不缓故也”。
始悟中医的精髓就在于阴阳平衡, 生病即阴阳失衡, 治疗即是通过轻微的调拨使其回归平衡,平淡用药足以显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