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中风病学术思想传承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王永炎学术团队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医案研究

研究目的
探讨王永炎学术…
通过研究王永炎学术团队对中风 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治疗方案, 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分析王永炎学术…
通过对王永炎学术团队的治疗方 法和理论依据进行研究,探讨其 治疗中风的机制和作用。
总结王永炎学术…
通过对王永炎学术团队的治疗案 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其治疗 经验和教训,为临床提供参考。
疗方案。
03
注重个体化施治
在分期与分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中医药治疗潜力
现代科技助力中药药理研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为 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中药剂型与给药途径
针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特点,积极开发新型中药 剂型,如速效制剂、透皮吸收剂等,以满足临床紧急救 治的需要。
腑气不通
痰热腑实证患者可能会出现腑气不通,表现为 腹胀、便秘等症状。
3
瘀血阻滞
痰热腑实证患者体内瘀血阻滞,瘀血与痰浊相 互交结,加重病情。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治疗思路
系统分析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进行系统分析,全面考虑病理因素和治疗措 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综合治疗
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以达到 化痰通络、泻热通腑、活血化瘀等治疗目的。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王永炎 学术团队治疗中风急性期痰 热腑实证医案研究
2023-10-26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理论基础 • 王永炎学术团队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
床实践
从“毒损脑络”到“毒损络脉”的理论探讨

【 编者按】 目 前, 中风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 , 在城市人群的死亡顺位中列第 1 位或第 2 位, 在农村人群
的死 亡顺位 中列第 2 位 或第 3 位 。据估计 , 我 国中风 的发病 率为( 1 2 0 ~1 8 O ) / l O万人 口, 目前现存 中风 患者 6 0 0万。 其 中明显致
的根 本 任 务 。
北京 中医药大学 东方 医院( 东方 医院) 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 管单位 。 其脑病科 已成 为卫生部 国家临床 重点专科 、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 重点学科及 重点专科 建设单位 , 拥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三级 实验 室。在 中风研 究方面 , 东方 医院 已成 为卫生部 国家脑 卒 中筛查与防治基地 医院 , 以国家脑卒 中筛查与 防治工程 一 国家重大 医改 项 目为依 托 , 联合社 区卫 生服 务 中心 , 组成 了脑卒 中 筛查与防治团队, 全 面深入开展脑卒 中筛查与防治工作。 同时率先在临床 实践 中应用 了“ 清热解毒通络法” 对毒损脑络的 中风 患者 实施干预 , 并建立 了中风火毒证 的辨识体 系, 获得 国家“ 9 7 3 ” 课题资助 , 2 0 1 2年获得 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 学技术一等奖。本专栏将就 中风危险因素、 证候 学与病 因病机 、 疗效 系统评价、 中风后认知障碍等研 究内容进行 专题讨论。
1997年王永炎2在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中提出中风病古今在临床治疗上有主风说主火说主瘀说主痰说等等但中风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病程阶段其证候表现也不相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多因素的致病机制及中医一和多因辨证疗效的不确切和不可靠促使我们对中风病的病因病理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残者 4 5 0万, 而重度致残者约 占 4 0 %; 脑梗 死后 的第 1个月 内复发率约为 2 . 1 %, 6个月 内复发 率为 4 . 4%~1 1 . 9 %, 1 年 内复发 率
王永炎中风病学术精华

王永炎中风病学术精华学术精华中风病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一直是近年来临床和科研的重点,也是中医临床病证研究最活跃和最深入的病种之一。
王氏从事中风病临床、科研与教学多年,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为中医中风病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完善建立中风病中医理法体系(一)正本清源———病名、病位研究中风一病,基源于《内经》,立论于《金匮》,后人多有阐发。
由于各家崇尚不一,语义概念更迭,学说纷絮,故定病证名成为进行中医临床病证研究的开端。
《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论述很多,但所用病名则因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发病阶段而异。
如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者有“偏枯”、“偏风”、“偏身不用”等名称。
到了汉代,《金匮要略》始称本病为中风病,并对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确定了本病的基本内涵。
隋唐时代,《诸病源候论》中分列中风候、风癔候、风口噤候、风舌强不语候、风失音不语候等。
《千金要方》记载“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癔,四曰风痹”。
主要是按临床不同的主症对中风病进行分类。
至于宋代,《三因方》中又有“卒中”的论述。
金元以后,根据对中风病病因认识的不同,王履又把中风分成真中风、类中风。
张景岳则称之为“非风”,而楼英则又称为“卒中风”。
根据中风病临床表现的不同,王肯堂则又提出中风须分阴阳,提出阴中、阳中的概念。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称中风病为“内风”。
到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受中西汇通思想的影响,较明确地提出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脑充血”。
1983年王氏主持内科学会中风病学组,提出定中风为第五卷735病名,指内中风,别称卒中。
此后又通过许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及内科学术会议讨论,于1986年内科学会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进一步提出统一病名为中风病。
随着中医病证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的深入,1992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会议上又建议统一中风病作为病证名,在CCD(TCD)编码中,中西医一致。
中风病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

中风病的病名与概念
王院士认为确定病证名是进行中医临床病证研究的开端。首 先提出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在CCD(TCD)编码中,中西医一 致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 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 血逆乱、直充犯脑,形成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临 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 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 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毒邪的特性
1、兼夹性——毒依邪势,邪仗毒威 2、酷烈性——易伤正气,败坏形体 3、暴戾性——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4、秽浊性——秽浊难解,病势缠绵 5、从化性——体质相关,病理转归 6、损络性——善窜络脉,即病络生 7、多发性——表现多样,病变广泛 8、正损性——正虚邪实,病机复杂
王永炎.王永炎院士集[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45-46.
解毒通络法既能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损伤,又调动机体自
毒损脑络学说
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对于中风病的研究,永炎院士提出: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 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 学,强调系统论与还原论的互动
中风病“毒损脑络”学说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解毒通络方药能保护缺血半暗带微血管 缩小了脑梗死体积
促进缺血半暗带微血管eNOS表 达,保护血管内皮维持半暗带 血流量
减轻缺血半暗带微血管粘 附分子表达,抑制炎症级 联病理过程
解毒通络方药在“保护血管内皮”和“阻抑炎性损伤”这两个环节的作用体现了调和营卫,疏通血络的效应, 与其缩小脑梗死体积的保护效应直接相关。
13
Hua Qian. Biol Pharmal Bull. 2008 ;31(4):633-7
王永炎中风治验

王永炎中风治验作者:卓一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5期化痰通腑应识法度王老认为中风急症病人的急性期虽有本虚,然侧重标实,标实以瘀血、痰湿为主,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其三大特征。
患者发病后即有便干便秘,常3~5天,甚至10天不大便。
初期脘腹胀满,矢气频频,继而腹胀坚实,腹部可触及燥屎包块,或起病后虽能大便,但大便干硬如球状。
便秘便干乃由中焦蕴热,消灼津液所致,因腑气不通,浊邪上扰心神,进而发生意识障碍,致病情加重。
若舌苔初始可见薄黄,舌质多暗红,此乃有热邪:舌苔转为黄厚腻,是中焦蕴蓄痰热;又常见舌苔中部黄厚而腻,此是痰热蕴蓄中焦;又常见舌中后部黄厚而腻,此是痰热郁阻中下焦;脉弦滑是内有痰热。
尤以患侧脉弦滑而大者,是痰热实邪猖獗之证,脉大为病进。
总之急性期中焦为痰热实邪阻滞,失于升清降浊,影响气血运行布达,这对半身不遂和神识障碍的恢复不利。
因此,当务之急应化痰通腑。
另外,掌握泻下的时机甚为重要。
对此有人提出早用,其适应证也应补充,不仅腑实可用,腑气不顺不降也可以适当应用本法施治。
但在临床中,常有用通下1次后又在几天之内形成腑实。
因而王氏认为大便得以通泻,能否作为腑气通畅的惟一佐证,是值得商榷的。
从临床观察可知,大便得以通下后,其舌象变化有三:一是黄苔或黄腻苔脱落,代之以薄白苔,而舌质转为淡,此为顺;二是黄苔或黄腻苔持续不退,此时应考虑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生热的因素存在,可改用大柴胡汤,往往可使腑气通畅;三是黄苔或黄腻苔迅速剥落而舌质转红绛,此为逆,有复中之危险。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有半数以上为痰热腑实型,其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有关。
从病因上看,急性病人本虚标实。
以标实为主,重在痰瘀互阻,除中焦壅滞,升降失常之外,还有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的一面,故发病后多数病情皆从阳化,而见邪热风火充斥三焦,以入腑者多。
王氏自拟通腑化痰饮(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全瓜蒌30~40g,胆南星6~10g,生大黄10~15g(后下),芒硝10~15g(分冲)。
潜心探索铸高尚医魂 耕耘杏林辟中医新路——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中药研发中心主

潜 心 探 索 铸 高 尚 医魂 耕 耘 杏 林 辟 中 医新 路
— 记 中国中 医科 学院广安 门医院 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中药研发中心 主任黄世敬
文 /贾 海 琴
他用 一件件典 型 的临床和 研究方 向 。之后 又考取北 京 中医药大学 中
年研 究经验 ,并将 其发展 为创新 理念 ,用 自己的方
1998年 ,黄世 敬成为 中 国中医科学院 西苑医院
法实现着健康 中国梦 。
中西医结 合专业 、 国家新 药i15床试 验研究 中心的博 他就 是 中国 中医科 学院广 安 门医院老 年病 科主
任医师 、中药研发 中心主任黄世敬 。
2001年 1月 ,黄世敬开始 担任中国 中医研 究院广 成 了 自身 的学 术 特 色 。 特 别是 总 结 导 师 “虚 气 留
安 门医院艾 滋病研 究室副 主任 医师 。为 了提 高研 究 滞 ”学说 ,进一步 提 出 “培元通 滞” 治法 ,应用于 室的科 研能 力 ,他远 赴坦 桑尼亚 开展 为期两 年的有 慢病 的治疗 与研究 ,在血 管性抑 郁症 、缺血性 脑 白
临床 实践 ,接 诊 了上万例 次艾滋 病患者 ,开 展 了多 “十病十药 ”专 项和 中国中医科学 院院本级项 目各 1
项 中药复方 的临床观察 ,完成 了3项 临床研究总结报 项 ,以及 “十一五 ” “十 二五 ”重大新 药 ̄J¥1 J专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告 ,并 运用 中药 临床试验 相关知 识 ,对过去 十余年 和其 他各类 科研项 目二十 余项 。其 中 , “关 于开心
的科学性 与针对性 ; 了 “九五 ” 国家科 技 攻关 课题 1项 ——救 脑 宁注射
对话王永炎

牺.绝非病症方药治疗经验而必须有理 问 .道 术 ” 实 际 上 , “ ”和 “ ” 学 术
论 意义 。所 以不 轻 言 学术 思 想 。 总之 . 是 有 区 别 的 。 学 为 学 理 ,术 为 应 用 ;
我 们耍 学 习 、运 用 这 些东 方 的 智 慧 ,更
传承博士后的工作当然也包括上述
姆 恩 悟 租
经 ,这 好 然 概 期 ~悯 的 路 以 统 有 掌 继 从 相 。治 发 意 规 工 医 的 承 计 中 ,应 诊 案 疗 专 为 式 过 践 l 创 ÷ 方 指 ,在 夫
王蠹羹 :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
内容.由于他们部接受过博士阶段的养 斑”。培养计划中的任何工作莫不知
艘
医
代
! 授 爵
孵
和
纪
研 究、教育 ,医疗4 0余 年 中 老 就 的 . 求 继 两
.充
主 婴研究 方向是 中风病 与 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刘 缺血性中风与血管性痴果曹 系统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 侯演变 、辨证治疗、调摄护 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惫 性捧 热虚、痰热腑宴证设计 、翻 的化痰通腑汤与泔开曩注劓 静脉滴注 疗法 .显著提 高 疗效 。1 9 年承担国家 “ 99 g 《 方剂 》项 目”苗席科学缘 2 0 年担任国家 自然基金重 02 大计划项 目专家指导组组长 1 9 年以来,获国家料技诌 90
栖.要蜘蓝未采学科的带头人为目标。 因此.就不能仅仅局限千对一方一药 、
一
以借鉴。各位合作导师的术业虽然各有 专攻、各有侧重 。 有一点是相同的 , 但
理一法、一证一病的整理继承,更重 那就是对中医的热爱,对事业执着以及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王永炎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创立了较完整的中风病中医诊疗体系,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对我国临床其他各科建立规范化系统化中医药诊疗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启示及示范作用。
王永炎教授首次明确了病络的定义,指出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和病机环节,是病证产生的根源,强调深入分析病络的发生机制,对寻求其共同的病机、制定治法方药、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提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为室性期前收缩的病机之一。
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
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以期为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借鉴。
[Abstract]Professor WANG Yong-yan has been engaged in medicine and teaching for more than 50 years,he creatively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and put forward the formulation TCM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troke,which played a leading role and exemplary role for the study on standardiz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clinical departments.Professor Wang made a clea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bnormal collaterals for the first time,pointed out that the abnormal collaterals is the collateral disease of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and pathogenesis,the source of disease and syndrom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en the analysis of pathogenesis of abnormal collaterals,to seek common pathogenesis of syndromes,to determine the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is.On this basis,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he combined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put forward the heart-YIN deficiency and wind-driven heart collaterals is one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according to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he formed the experienced prescription:Yangyinxifengfumai Deco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WANG Yong-ya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Key words]WANG Yong-yan;Academic thought;Clinical experience;Yangyinxifengfumai Decoction王永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痰通腑法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掌握通下的时机,是治疗痰热腑实证的关 键
主要临床指征为舌苔黄腻、脉弦滑、便干便秘。 若用药后虽大便已通,但舌苔剥脱,舌质红或红绛,则为邪热伤
阴之象,应改用清热养阴法 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
入行气之品
化痰通腑法治疗后的不同 证候演变及疾病转归
中风病毒邪论
病因积累 增龄致衰
诸邪丛生 风火痰瘀
等
正衰积损 阳虚 气虚 阴虚等
蕴积成毒 排毒障碍
毒邪集聚
毒损机制的病程阶段
发病
急性早期
急性后期
热毒
热毒
火毒
火毒
祛痰化瘀
浊毒
浊(水)毒
解毒
痰毒
瘀毒
利水泄浊
瘀毒
等
清热解毒
痰毒
络气虚滞
毒邪蕴成毒损脑来自脑络瘀塞/出血络
(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
与
中
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
风
养代谢障碍
病
毒损脑络,脑神失用
语言謇涩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偏身麻木
毒损脑络学说的意义
从“毒损”论治是研究中风病的一个重要契机: 对“毒”从现代 生物学基础上进行探讨能对“毒损脑络”病机提供更好的科学依 据
从“脑络”的角度认识中风病是对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 新:通过与现代医学中的微循环障碍、微小血管病变等的研究相 关联, 使我们的研究进入更微观的层次, 能更好地阐述中风病病 因病理机制
王永炎院士中风病学术思想传承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刘金民教授 jmvip@
王永炎院士简介
王永炎(1938- ),男,天津市人, 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王永炎院士是当代中医脑病学科奠基人之一。 早期主要从事中风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先 后主持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国家 “863”、“97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 中风病攻关课题,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与 疗效评定标准,形成了包括预防、诊断、治 疗、康复、评价于一体的中风病救治中医完 整体系,对于提高中国中风病中医救治水平, 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以“毒邪致病”高度概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各种致病因 素与环节,体现了中医哲学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毒邪的特性
1、兼夹性——毒依邪势,邪仗毒威 2、酷烈性——易伤正气,败坏形体 3、暴戾性——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4、秽浊性——秽浊难解,病势缠绵 5、从化性——体质相关,病理转归 6、损络性——善窜络脉,即病络生 7、多发性——表现多样,病变广泛 8、正损性——正虚邪实,病机复杂
化痰通腑法的通腑指征
通腑指征:
一是起病以后大便秘结,或虽有便意而便干难解 二是苔黄腻或舌苔由白迅速转为黄腻 三是脉弦滑而大,即脉象在弦滑有力的基础上出现大脉 具备上述指征,属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者,治以“通”为主,以 “通”为补
星蒌承气汤组方及辨证应用
全瓜蒌30g 胆南星6g 生大黄10g(后下) 芒硝10g(冲服) 方中大黄用量以10~15克、芒硝用量以6~10克为宜 口干口苦热象明显者,加黄芩10g、山栀6g 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20g、麦冬10g、玄参10g 痰多者加天竺黄6g、、浙贝母10g 腹胀明显者加枳实10g、厚朴6g
王永炎.王永炎院士集[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45-46. 张允岭,郭荣娟,常富业等.论中医毒邪的特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30):800-801
毒损络脉
毒损络脉: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病情骤然发生变化的结点, 标示着病情突然加重,诸邪蕴结成毒,毒邪入络、损络,进而引起 毒邪扩散蔓延,使毒邪效应骤然增强,毒邪靶位骤然扩大或增多, 并序贯引起脏腑组织损伤,形质败坏而使病情突然加剧的一种疾病 状态或动态过程。
事实上,中风病气机逆乱,急 性期乃至超早期,腑气不通已 经出现。
分值
12 10
8 6 4 2 0
入院
72h
7d
14d
28d
3m
图2-51缺血性中风基本证候演变
风证 火热证 气虚证 痰证 血瘀证 阴虚阳亢证 证候总分
时间
分值
14 12 10 8 6 4 2 0
入院
72h
7d
14d
28d
3m
图2-53出血性中风证候演变
化痰通腑法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中经或中腑的痰热腑实证 发病后1-2日无大便,舌苔薄黄或白腻,燥结未成,但有渐成痰
热腑实之势者 舌黄,苔腻而颗粒细腻致密,虽有大便,但大便干而难解者
化痰通腑法的时机把握
泻下时机:
提倡早用,不仅腑实可用,腑气不顺不降也可适当应用本法施 治 若大便通泄后,黄苔或黄腻苔持续不退,改拟大柴胡汤条畅枢 机
解毒通络方药可通过增强P-糖蛋白 的表达来外排有害物质入脑,弥补 结构屏障的破坏 。
16
212 121
中风病中医证候演变
王永炎院士认为:
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 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 动态时空是证候复杂性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中风病证候变化特点
中风病证候演变迅速,急性期 表现为风、火、痰为主,数日 后风邪渐熄,火热渐减,而痰、 瘀等病理产物为患,腑气不通 突出。
解毒通络法既能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损伤,又调动机体自身的 修复能力, 改善微灌流、减轻脑损害
毒损脑络学说
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对于中风病的研究,永炎院士提出: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 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强调系统 论与还原论的互动
中风病“毒损脑络”学说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2):195 -196.
论毒邪
《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毒的本义是指对人体 有害的或作用猛烈的物质
“毒邪”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和病理产物不 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
可与痰热甚至风火诸证同时并见 腑气通否与病势顺逆密切关联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日益得到重视
中风病化痰通腑法临床意义
一可通畅腑气,祛瘀通络,敷布气血,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 恢复
二可清除肠胃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 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 四减轻浊毒逆上、损伤脑络、败坏脑髓形体
风证 火热证 痰证 血瘀证 阴虚阳亢证 证候总分
时间
化痰通腑法的创立
痰热腑实证为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热内蕴导致腑实不 通,是中风后患者的共性机转
王永炎教授据中风后腑实痰热壅盛特点,立化痰泄热 通腑法,创星蒌承气汤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临床依据
腑实便秘从始发态(24~72小时)至发 病1周不断出现
P-gp
— 121
α -tubulin
P糖蛋白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123 45
54321
value
3.5E+06
3.0E+06
2.5E+06
2.0E+06
1.5E+06
1.0E+06
5.0E+05
0.0E+00
Normal 2h
6h
24h
2d
3d
4d
7d
10d
图3-3 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
Hua Qian. Biol Pharmal Bull. 2008 ;31(4):633-7
15
解毒通络方药能够有效地保护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
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脑微血管
________B_r_a_in_c_a_p_i_ll_ar_ie_s_______
1 2345 6789 — 212
解毒通络方药能保护缺血半暗带微血管 缩小了脑梗死体积
促进缺血半暗带微血管eNOS 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维持半 暗带血流量
减轻缺血半暗带微血管粘 附分子表达,抑制炎症级 联病理过程
解毒通络方药在“保护血管内皮”和“阻抑炎性损伤”这两个环节的作用体现了调和营卫,疏通血络
的效应,与其缩小脑梗死体积的保护效应直接相关。
以不随意运动为主 以精神障碍为主 以癫痫样发作为主 以失认失读失写为主
类中风眩 类中风痹 类中头痛 类中视歧或视惑 类中风痱 类中风癫或风痴 类中风痫 类中风癔(懿)
提出中风病病因病机新学说
王永炎院士在《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一文 中提出:“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多因素的致病机制 及中医学一病多因辨证疗效不确切和不可靠,促使我们对中 风病的病因病理做更深入的研究,毒邪和络病的提出也就自 然而然的产生了。”
类中风概念的提出
临床上:部分病人仅表现为眩晕、
身体感觉障碍、剧烈头痛、视物
异常、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 精神障碍、癫痫样发作、失认失 读失写等个别症状,而不以传统
以眩晕为主 以感觉障碍为主 以剧烈头痛为主 以视物异常为主
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故王 永炎等在广义中风病的基础上, 提出了类中风的概念。
风痰上扰,痰热阻遏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痰瘀化热,中焦阻遏
阳亢生风,风火上扰, 气机逆乱,痰瘀化热 阻遏中焦
气虚生风,风痰瘀阻
化痰通腑法 痰热腑实证
腑气通畅,痰瘀阻络,病势向愈 腑气通畅,气虚血瘀,病势趋缓 腑实暂除,腑气未通,病情欠稳 腑气通畅,痰热仍盛,病势缠绵 腑气通畅,阴液大伤,病情不稳,警惕复中 腑气不通,风火更甚,痰热内闭心窍,病位加深 腑气不通,风火痰热猖獗,变证丛生,病势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