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2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与简答:

1 天人交相胜

是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提出,在《天论》中作了阐述,其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其自身的规律,作用也不相同,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天人交相胜”初步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联系与区别,对古代天人关系作出了贡献。

2 民胞物与

张载区分了德性所知和见闻知之这两种认识,主张大其心去体认天地万物,胸怀宇宙,把天地视为一体。西铭在气的基础上,将天地万物统一起来,根本目的是解释人如何看待宇宙万物,以及如何在宇宙的角度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人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从个人角度看,天地是人的父母,人民,万物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他的这一思想,被封建社会后来的知识分子广泛认同,鼓舞了他们,救民于水火之中,并对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影响。

3 理一分殊

小程回答西铭问题时说:“西铭理一而分殊。”朱熹的这一思想承之于小程。人和万物都是由乾坤二气构成的,人物皆然,这是理一,但是,每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不同,这是分殊,把理落实到物身上,表现为物理,把理表现在人身上是性理,把理落实在社会上是伦理,这一思想说明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关系。具有真理性,与其格物穷理的认识论与工夫论相一致。

4 人心道心

《尚书·大雨漠》中提到的关于人心道心的十六字传心之法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小程认为人心道心对立,但朱熹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只有一个心,道心秉受了仁义礼智的道德之心,而人心来自于私欲。二者是一个精神主体,朱熹肯定人的正当的生理欲求,强调道德理性对欲望的主宰,强调道心对人心的引导和控制,人心不能时刻清醒,需要道心作“唤醒”工夫,让人心保持清明和醒觉。

5 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反对文字考证和经书的注解,由此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口号。“六经注我”指“六经”都是用来发明本心的,“我注六经”指用本心去解释经典,指经典用来发明本心,与朱熹注重经典原著不同。当然,他并不是仅对读书,而是发明本心之后再读书。

6致良知

是王守仁的晚期思想。本体层面是良知本体,工夫层面是致良知。良知的思想来自孟子,包含三方面,,即扩充,至极,实行。致良知作为一种工夫学说,指道德实践与知识积累无关,是一种简易直截的工夫。

7 性,日生日成

“性日生日成,理欲合成,习成而胜与成。欲,是合理的。王夫之继承了儒家“天命之谓性”的观点,吸收了《易传》中的“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思想。性在人出生之后不是固定的,不否定先天道德原则,但强调后天的选择对人类的影响。

8 民主思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社会专制主义的法提出了批判,他认为三代之前法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而设立的,三代之后法为一家之法,是为了保持私家的政权设立的,主张改革“一家之法”为“天下之法”,恢复学校为议政机关,目的是改变皇帝专政,一切是非由学校公议决定,学校学官由公众推举产生大学祭酒由大儒担当,郡县学官由名儒担当,每月初一,皇帝六卿听太学祭酒讲学,地方官员也要听地方学官讲学。学官的权利有议政权,监督权,培养舆论导向,决是非,甚至是任免官员。这个设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对限制君主专制,封建独裁有进步意义,反应了市民阶层的愿望。

9 心无本体

黄宗羲提出心无本体,源自阳明学派,王阳明提出四句教,将心学实践分为工夫和本体两部分,本体指心之本体,咬的的本质,工夫指要恢复心之本体的道德实践,良知现成派过分注重对本心的领悟,忽视了对工夫的时间,重本体,轻工夫,后来刘宗周纠正了这样的偏向,提出工夫本体一体,强调用工夫恢复本体,黄宗羲继承了其思想,提出“心无本体,工夫所致即其本体”人只有一个心,本体工夫都在一心之中,目的是想说明道德本心所达到的境界并不是固定的,是与我们道德实践的深入程度有关,这与黄宗羲反对空谈本体,注重力行的思想是一致的,与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相似,一切在于努力实践的程度。

10 能知所知

王夫之能知所知。能知是主体的认识,所知是客体,“能知”实有其用,“所知”实有其体,能知必须符合所知,所知必然引起能知,坚持区分能知所知,二者独立存在,“所不在内”“能不在外”,总之王夫之明确表达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11 大同思想。

这是康有为的思想。思想来源于《周易》中的“变易”,《礼记·礼运》中的“小康”,“大同”和《公羊传》的“公羊三世说”。历史是进化的轨道是据乱一升平一太平。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并且一世比一世文明,从而达到大同,三世是和平的,渐进的,他把升平也称为小康,把太平世称为大同。大同社会的特点是“”人人皆公,人人皆平”。这一思想驳斥了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否定了历史循环论。

12 仁学

谭嗣同提出“仁学”思想是为了在中国近代实现人人平等,他把“仁”看作本质,“人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固为心,固为实。”仁的第一义是通,通在哲学上的意义是相互作用,相互通。政治上的含义是公平性,包含四个内容:分别为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中外通,人我通。

13 惧分进化论

这是章太炎的唯意志论,他用生物的意志解释进化论。这一思想受严复“物竞天择”影响,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1906年在《民报》第七号发表《俱分进化论》一文。在社会进化中,善与恶,苦与乐是双方并进的。“进化之实不可非,进化之用不可取”。由苦、恶的负面作用提出文明否定论,认为进化结果相互抵消,进而提出乐五无社会这一消极思想,即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

14 范缜《神灭论》主要内容

范缜的《神灭论》是为反对佛教而写,批判佛学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提出了以薪火喻形神的形神关系。《形神论》的最主要论点有形神相即,刑质神用,反对佛教的形神关系,对佛教的理论基础“神不灭”的批判是有力的,彻底的。第一次把精神看作物质的属性或作用,无法独立存在。

15朱陆之争“无极而太极”

朱熹陆九渊对极进行了讨论,朱熹认为极就是至极,太极,即万物的总和,陆九渊认为极是中,中庸,无极便是无中,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背离,无极在《太极图说》中提出,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的早年作品,不够成熟,不应把“无极”加在“太极”之上,认为无极不是儒家思想,《太极图说》也就不是儒家经典,朱熹根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道为形而上者,阴阳二气为形而下者。陆九渊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指出阴阳二气为道,朱陆之辩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根据在于人性论,朱熹把人性的恶归之于为道,而陆九渊认为气是纯善的,朱陆之辩只是儒家内部的分歧。

三论述

1.发明本心

陆九渊的工夫论是发明本心。分正反两方面的工夫。正面是存心、养心、通过内向反省使得本心彰显。存心是保守本心,不让外驰,挺立起道德主体和成德的的意识。养心是对本心加以涵养,像种树一样,时时浇灌,使本心涵养。反面是剥落“人心有病,须是剥落”要剥落物欲和意见。意见是自以为是带来的主体的执著,两者会障蔽本心,须是剥落。陆九渊还提出“切己自反”“反而思之”这是本心的自我省察。他还强调“辩志”,也就是义利之辩。另外还强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认为道德境界的提高,需要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2心物关系

1王夫之根据阳明四句教区分了“本体”与“工夫”。“本体”即心之本体,人的道德本质,是道德实践的根据。“工夫”是指人们恢复心之本体的道德实践。2“良知现成派”强调“主体”,忽略“工夫”刘宗周纠正,认为本体与工夫是一致的。4黄宗羲继承了老师刘宗周的暗点,提出“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的观念。强调道德本心所达到的境界不是固定的,与我们的道德实践的功夫深入的程度有关。这与他注重实学,反对空谈的倾向是一致的。他的这一思想与王夫之的”性日生日生“相类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