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第二十章

理解道德经第二十章
理解道德经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民①之饥,以其上②食税之多③,是以饥。民之难治④,以其上之有伪⑤,是以难治。民之轻死⑥,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道⑦以民生⑧为⑨者,是贤⑩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求生往多超过限度(过度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力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注释

①民:(1)(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3)民间的。

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4)人民,民众,群众。人民: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泛指人类。民众:百姓,人民,群众;人民众多。群众:泛指人民大众。

(5)泛指人。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

(6)指某种人。如:农民(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牧民(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渔民(以捕鱼为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士民(泛指士大夫

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工民(工人);商民(商人)。

(7)公民。公民:指古代为公之民;谓君主之民,公家之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谓公共土地上的居民。

②上:(1)(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3)上天;天帝。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4)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如: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5)君主;皇帝。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6)统治阶层;为政者,当权者。统治阶层一般指上层社会人群,与被统治阶层相对,但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民主制度社会,被统治阶层翻身做了社会主人,即人民成为统治者后,随着公权力的受托,产生了民众的受托人民主,人民内部逐步形成统治阶层和非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制宪和通过自己的政党提名民主参选人,非统治阶层选举民主。统治阶层制宪权源自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权力有二,另一权力为民众选举权。统治阶层是领导者角色,社会稳定的压仓石。统治阶层的民主化是人民性完整体现,统治阶层的民主化就是制宪和提名民主参选人。

③食税之多:厚赋敛,重赋敛;横征苛役,横征暴敛,暴敛横征,横赋暴敛;享受税收过多,享用税收过多,享受赋税过多,享用赋税过多。

食税:享受税收,享受税赋,享受赋税,享用税收,享用税赋,享用赋税;靠赋税而生活,靠税收而生活。赋税: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征收或缴纳租税。税赋:田赋;征收田赋。

多:(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众;重,与“轻”相对;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过分的;不必要的。厚:重;多。“厚”跟“薄”相对,“重”跟“轻”相对,“多”跟“少、寡”相对。

享受:享用,受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享用:受用,享受;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

受用:谓接受财货作为官府开支;享受,享用;受益,得益;好用;舒适,身心舒服。

横征苛役:滥收捐税,徭役严酷。横征:滥征税捐。

横赋暴敛:强横残暴的征收苛捐杂税,形容反动统治阶级贪婪凶狠、搜刮人民的罪行。暴敛横征: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横征暴敛: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强横的征收捐税,残暴的搜刮民财。敛:收,收敛,收集,征收,搜刮;赋税。

赋敛:田赋,税收;征收赋税。

1)食:(1)(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2)粮食。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汉书·食货志》

又如:口中食(吃的粮食);食地(可种粮食的田地)。

(3)食物的通称。食物:吃的和其他东西;偏指吃的东西;吃粮食等。

(4)食禄,俸禄。食禄:享受俸禄。俸禄:官吏的薪给;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财禄。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5)吃。如:废寝忘食;食酒(饮酒);食茶(自己饮用的茶);食息(吃饭休息,泛指休息)。

(6)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尊为公侯,食邑万户。——《汉书·张安世传》

又如:食力(依赖民众的赋税生活);食采(受纳采地的租税);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税以供食用,故称“食邑”,或称“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又称“食禄”);食加(靠大夫的田亩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发的粮食而生活);食租衣税(靠收税而生活);食职(靠职务所得而生活)。(7)享受;受。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税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泽);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食俸(享受俸禄)。

(8)祭献,享祀。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食监(监督膳食制作的官员;汉代陵园所设官名,掌晦望时节祭祀)。

2)税:(形声。从禾,兑(duì)声。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泛指一切赋税。如:税政(税收政策)、税珰(掌管税收的宦官)、税敛(税收)、税率(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税粮(元明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税项(税收的款项)、税赋(田赋)、税课(赋税)、税厘(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税租(租税。田租和赋税)、税银(税金)。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西历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思。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Economics”一词译为

“经济”最早始于西历1862年出版的《日英对译袖珍辞典》。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梁启超最初在西历1902年发表的《论自由》一文中将该词译为“生计”而注明“即日本所谓经济”,自此“经济”一词开始广泛在中国使用。

税负,亦称税收负担,是因国家征税而造成的一种经济负担。税负是国家税收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的结果,是国家税收所反映的经济分配关系的一个表现方面。税负,也称为税收负担率,是应交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税负,可用两种形式加以表示:(1)税负率,即用税额占税基的比重来表示;(2)税负额,即用绝对量来表示。税负与税法上的纳税义务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其可能是由纳税人承担,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承担。如各种所得税,其税负一般是由纳税义务人承担;而各种流转税,其税负则可能是由消费者承担。税负的确定,各国税法除了以国家财政收入和管理社会、经济的需要为主要根据以外,在各种所得税等直接税中,通常还根据量能纳税的原则,采用各种累进税率加以确定。税负通常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分为以下几种:(1)社会总税负和纳税人个别税负;(2)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3)直接税负和间接税负。负税人是税款的实际负担者。负税人是与纳税人有着密切联系但又相区别的概念。纳税人是纳税的法律主体,负税人则是纳税的经济主体。有些税种,如个人所得税等,税款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就是负税人;相反,有些税种,如产品税等,其税款随同价格转嫁给其他人负担,因此,税款虽由纳税人缴纳,但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指在经济上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也就是纳税人;在税负能够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并不是纳税人。这时的负税人,是税负归宿,即在税负转嫁的辗转过程中,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是由国家税法规定的,而负税人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在农耕经济中,负税人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占有剩余产品的农民;在商品经济中则包括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劳动力所有者,以及消费者。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了税,有时可以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将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因此,国家在按照负担能力和有关政策制定税率时,不仅要着眼于一定课税客体的纳税人,而且要更加注意着眼于负税人。一般来说,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税负很难转嫁,纳税人同时又是负税人;而对商品和劳务的课税,容易使税收负担由生产者或销售者转移到消费者或购买者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负税人与纳税人往往不一致。负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国家征税而形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负担。税收负担的主体是负税人,如果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负税人整体,税收负担就是指这个国家的总体税收负担;如果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某一经济成分、某一行业、某一阶级阶层、某一企业或个人,那么,税收负担就是指这个国家的某一经济成分、行业、阶级阶层、企业或个人的税收负担。有人把税收负担概括为“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所缴纳的税款”,这尚不够全面。因为:在存在税负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在劳役税和实物税条件下,税收负担也并不表现为缴纳的税款。

④难治:难以治理,难以统治。难:难以。难以:不能﹔不易;几乎不能。

⑤伪:(1)有意做作掩盖真相;假(跟“真”相对),不真实。如:伪言(虚假的言论);伪名(假名);伪行(虚假的行为);伪命(虚假的命令);伪辞(虚假的言辞);伪态(虚伪的态度);伪意(虚假的心意);伪戾(诈伪乖戾);伪俗(诈伪的风气)。

(2)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如:伪政府;伪组织;伪庭(伪朝);伪师(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伪朝(伪、非正统的王朝)。

(3)违背法则的人为,矫饰,欺诈。如:伪诈(欺诈);伪怠(欺诈懈怠);伪服(骗居尊位);伪人(伪夫。伪善、诈伪之人);伪巧(诈伪奸滑);伪臣

(诈伪之臣);伪民(诈伪的人);伪行(诈伪的行为)。

(4)伪装;假装。如:伪廉(假装廉洁);伪行(假装出某种行为;假装);伪冒(假冒;冒充);伪从(假作同意);伪让(假意谦让)。

(5)“伪”通“为”。《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6)伪造,假作。如:伪易(作假偷换);伪作(假造);伪从(假作同意)。

⑥轻死:以死事为轻,不怕死。

⑦惟道:以道,听从大道,顺从大道,遵从大道,为道,是道,有道。

惟:1)(1)(形声。从心,隹( 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如:惟思(思虑);惟度(思考忖度);惟念(思念;考虑)。

(2)为,是。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书·益稷》

不变惟何。——[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3)有。相亦惟终。——《礼记》

(4)听从,随从。如:惟惟(听从顺服的样子)

(5)愿,希望。如:惟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

(6)在于。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书·大禹谟》

2)〈副〉(1)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惟明克允。——《书·舜典》

(2)惟,独也。如:惟一惟精(精诚专事,毫无杂念);惟义是从(只要有道理就坚决服从);惟口起羞(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惟利是求(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惟精惟一(精纯专一)。

(3)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如:惟新(更新)

(4)相当于“犹”、“还”。惟,犹犹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5)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6)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

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书·多方》

(7)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书·吕刑》

3)〈介〉(1)由于,以。

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书·盘庚中》

⑧民生:民众的生计、生活;人的本性;人生;生民,民众;人口生殖。

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游等。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广义上的民生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一词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有记载,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⑨为:为政。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得道贵德尚法遵循规律实行法治,即“德政”。以:用,依靠,依据;德:得道守法遵循规律。

⑩贤:(1)(形声。字从贝,从臤(qiān),臤亦声。“臤”,左边的“臣”,是竖立的眼睛,意为“奴隶的眼睛”。右边的“又”,是手。下面的“贝”,是钱。眼睛和手,控制钱。本义为“驾驭臣属”,引申为“牢牢掌握”。“贝”指钱币、财富。“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牢牢掌握财富”。本义:量入为出的人。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理财家。引申义:1.会精打细算。会量入为出。会过日子。2.有理财能力。3.有才能。4.有才能的人。转义:多财)(2)有道德的。(3)尊重;崇尚。(4)良,美善。

?贵生:尊重生命,尊重生灵,注重养生。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说的“保生”、“全生”、“尽年”、“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贵生是人类之美德。“生”,指生命。它来源于自然,并与自然构成有机整体,是“精气之所集也”。生命的结构分为五个层次:(1)命,指道,为始生者;(2)炁,精气,生命的来源;(3)形,生命之形体;(4)神,生命之知、情和意;(5)性,即养成者。《本生篇》说: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使它得到保养和生长的是人。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命而不加损害的人就是天子。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护天赋的生命与人性,这是人间设立官吏的根本原则。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就是“贵生”。应观察天地变化之机,分辨万物生长之利,以促进生命的发展,使万物各尽其年。护养万物、维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是圣人的重大责任。

资料

《管子·七主七臣》

原文

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

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

惠主: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闿。故曰:泰则反败矣。

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曳。不悟,则国失势。

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悟,则所恶及身。

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后世何得?

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不悟,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

芒主:不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悟,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

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则民好垦草莱,主好货则人贾市,主好宫室则工匠巧,主好文采则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死与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恶也,然而为之者何也?从主之所欲也。而况愉乐音声之化乎?夫男不田,女不缁,工技力于无用,而欲土地之毛,仓库满实,不可得也。土地不毛则人不足,人不足则逆气生,逆气生则令不行。然强敌发而起,虽善者不能存。何以效其然也?曰:昔者桀纣是也。诛贤忠,近谗贼之士而贵妇人,好杀而不勇,好富而忘贫。驰猎无穷,鼓乐无厌,瑶台玉哺不足处,驰车千驷不足乘,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百姓罢乏,君子无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此营于物而失其情者也,愉于淫乐而忘后患者也。故设用无度国家踣,举事不时,必受其灾。夫仓库非虚空也,商宦非虚坏也,法令非虚乱也,国家非虚亡也。彼时有春秋,岁有败凶,政有急缓。政有急缓故物有轻重,岁有败凶故民有义不足,时有春秋故谷有贵贱。而上不调淫,故游商得以什伯其本也。百姓之不田,贫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城郭不守,兵士不用,皆道此始。夫亡国踣家者,非无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也。夫凶岁雷旱,非无雨露也,其燥湿非其时也。乱世烦政,非无法令也,其所诛赏者非其人也。暴主迷君,非无心腹也,其所取舍非其术也。故明主有六务四禁。六务者何也?一曰节用,二曰贤佐,三曰法度,四曰必诛,五曰天时,六曰地宜。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故曰: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羽

剑珠饰者,斩生之斧也;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明王知其然,故远而不近也。能去此取彼,则人主道备矣。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故人主失守则危,臣吏失守则乱。罪决于吏则治,权断于主则威,民信其法则亲。是故明王审法慎权,下上有分。夫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夫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上多喜善赏,不随其功,则士不为用;数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则奸不为止。明王知其然,故见必然之政,立必胜之罚。故民知所必就,而知所必去,推则往,召则来,如坠重于高,如渎水于地。故法不烦而吏不劳,民无犯禁,故有百姓无怨于上亦。

法臣:法断名决,无诽誉。故君法则主位安,臣法则货赂止而民无奸。呜呼美哉,名断言泽。

饰臣:克亲贵以为名,恬爵禄以为高。好名则无实,为高则不御。《故记》曰:“无实则无势,失辔则马焉制?”

侵臣:事小察以折法令,好佼反而行私请。故私道行则法度侵,刑法繁则奸不禁。主严诛则失民心。

乱臣:多造钟鼓、众饰妇女以惛上。故上惛则隟不计,而司声直禄。是以谄臣贵而法臣贱,此之谓微孤。

愚臣: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故记》称之曰:“愚忠谗贼”,此之谓也。

奸臣:痛言人情以惊主,开罪党以为雠除。雠则罪不辜,罪不辜则与雠居。故善言可恶以自信,而主失亲。

乱臣:自为辞功禄,明为下请厚赏。居为非母,动为善栋。以非买名,以是伤上,而众人不知。之谓微攻。

道德经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民(mín)不(bù)畏(wèi)威(wēi),则(zé)大(dà)威(wēi)至(zh ì)。 无(wú)狎(xiá)其(qí)所(suǒ)居(jū),无(wú)厌(yàn)其(qí)所(suǒ)生(shēng)。 夫(fū)唯(wéi)不(bù)厌(yàn),是(shì)以(yǐ)不(bù)厌(yàn)。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自(zì)知(zhì)不(bù)自(z ì)见(xiàn);

自(zì)爱(ài)不(bù)自(zì)贵(guì)。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译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当人民不在畏惧统治者的暴行时,那天下就要打乱了。所以统治者在位不应该给人民造成威胁无法生存,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想要使人民不厌恶,就应该这样做不要给人民造成威胁压迫。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持己见,知道自己位居万民之上,不求自我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舍弃自见、自贵、才能获得自知、自爱。 扩展阅读:《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

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全文古诗40首

四年级上学期诵读《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理解道德经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民之饥,以其上①食税之多②,是以饥。民之难治③,以其上之有伪④,是以难治。民之轻死⑤,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道⑥以民生⑦为⑧者,是贤⑨于贵生⑩。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求生往多超过限度(过度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注释 ①上:(1)(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3)上天;天帝。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4)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如: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5)君主;皇帝。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6)统治阶层;为政者,当权者。统治阶层一般指上层社会人群,与被统治阶层相对,但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民主制度社会,被统治阶层翻身做了社会主人,即人民成为统治者后,随着公权力的受托,产生了民众的受托人民主,人民内部逐步形成统治阶层和非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制宪和通过自己的政党提名民主参选人,非统治阶层选举民主。统治阶层制宪权源自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权力有二,另一权力为民众选举权。统治阶层是领导者角色,社会稳定的压仓石。统治阶层的民主化是人民性完整体现,统治阶层的民主化就是制宪和提名民主参选人。 ②食税之多:厚赋敛,重赋敛;横征苛役,横征暴敛,暴敛横征,横赋暴敛;享受税收过多,享用税收过多,享受赋税过多,享用赋税过多。 食税:享受税收,享受税赋,享受赋税,享用税收,享用税赋,享用赋税;靠赋税而生活,靠税收而生活。赋税: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田赋及各种捐税

《道德经》第20章 独异于人 原文释义解读

第20章独异于人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②?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③,其未央哉④!众人熙熙⑤,如享太牢⑥,如春登台。我独泊兮⑦,其未兆⑧;沌(dǜn)沌兮⑨,如婴儿之未孩⑩;儽儽(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ǎo)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①唯:诚恳的应诺声。阿:逢迎的应对声音。 ②几何:多少。 ③荒兮:无边无际,形容其大。 ④央:完结的意思。 ⑤熙熙:快乐的样子。 ⑥太牢:古代代帝王祭祀时丰盛的筵席(有牛、羊、猪)。 ⑦泊兮:浑朴、淡泊的意思。 ⑧兆:征兆,迹象的意思。 ⑨沌沌(dùn):不清楚。 ⑩孩:婴儿的笑声。 ?儽儽(liǎo):疲倦的样子。儽,通“累”。 ?察察:苛刻之意。

?闷闷:昏浊,不清楚的意思。 ?澹(dàn):辽阔、辽远的意思。 ?飂(liǎo):狂暴的风。 ?以:在这里作“用”字解。也有“能耐”意。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相差有多远?别人所畏惧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惧。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欣喜若狂,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和日丽之时登上高台观赏仲春的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疲倦闲散啊,或像长途跋涉的游子还没有归宿。众人的东西多得用不完,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心肠啊,混沌无知。当别人都光耀自炫的时候,只有我昏昏昧昧;当别人都精明灵巧的时候,只有我无所识别。茫茫无边啊,像辽阔的大海没有止境;汹涌澎湃啊,如肆虐的狂风横扫万里。众人好像都很有作为,只有我显得愚昧笨拙。我和众人如此与众不同,因为我以守“道”为贵。 【导读】 美丑,贵贱都是相对的而言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其向俗人那样追逐世间的美与贵,追求智慧和利益,倒不如依道而行,做个“愚人”,保山无用,以安心性。 【解析】 本章是老子的思想独白,也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堪称本书的灵魂。同时,本章在文字风格上也与其他章节有所不同,老子以诗一般的语言对甘守无为的道理进行了深刻剖析。 老子在开篇就提出疑问:“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是唯诺顺从从的意思;“阿”是呵斥,引申为反对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顺从和反对有多大的距离呢?“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意思是:善良和邪恶能有多大的距离呢?仅在一念之间罢了。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及道家的经典之作,它以高度凝练的诗性语言阐发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為器,圣人用之,则為官长,故大智不割。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翻译: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解读: “朴”、“婴儿”、“雌”等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本章的“复归于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本章里有“复归于婴儿”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合,能无(守)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 本章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载营魄抱一,……,……能无为乎”的六个排比句。第二段,是其余的句子。历代注释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二段的内容属于错简重出。理由:这段话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又出现了;而且根据上下文,这一段放在本章显然很牵强,而放在第五十一章则首尾一贯。所以,在本章不解读第二段。 下面试解第一段的六个排比句: 本章总的来说,是《道德经》全书最集中讲心性的章节。众所周知,儒家有一个著名的“修齐治平”序列,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的地位、事功,必须以内在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而实际上,道家,至少是在老子这里,同样有这样的修齐治平序列,典型地,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就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

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当然了,后来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大家改造的佛家,更是大谈心的修为。所以,整个中国的学问,最深的基础是心学。没有心学这个内家功法,学问难免粗率。 所以,本章的这六个排比句,值得好好琢磨。但是,涉及到心学,好似在反省人的内心世界,有点接近于中医。所以我总觉得阐释本章的内容,最好懂点中医,否则解释起来总有点心虚,这也是我以为本章的难解之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是虚词,相当于“夫”。营魄,就是魂魄,《内观经》上说:“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案:《内观经》,是道教经典之一,流行于唐代,作者不详,托为太上老君所作。】也就是说,一个人行动时的掌控者,叫做魂;安静时候的主宰者,叫做魄。因此,“载营魄抱一”,应该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身体,不论行动还是安静,都有一个魂魄作为君主做统领。反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等情形。 “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是几种极端的神形分离的状态。 比如“魂飞魄散”,我们经常是指一个人遇到危险,面临极大的恐惧,身体能否躲避还不知道,指挥身体的魂魄先行临阵脱逃了。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①以粪。天下亡道②,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亡适道③,咎④莫大于亡德⑤,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⑥之足,恒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循道循理循法理物,始制有名,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始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所有人物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天下太平,天下无事,精兵简政,裁军退役安置,将士退伍转业复员,退役的良马可以用于耕种粪田,是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亡道,亡道、败德、毁法、乱纪,失道、失理、失法、失度、失政,天下有事,兵连祸结,民生凋敝,兵源不足,战马奇缺,母马也被强征为战马,致使母马在郊野战场生下马驹,所以“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犯法)没有大于不适道(趋向大道,循道循理循法,顺应大道,适应自然)的,咎(凶,灾祸,灾殃)没有大于亡德(亡道、失理、弃法)的,祸没有大于不知止的。所以,(循道循理循法,适道、适理、适法、适度,)适度有节制的富足,恆富足! 注释 ①走马:良马,善跑的马。 ②亡道:脱离大道;违背大道,违背大法,违背道纪,违背道法,违背自然法;违背法则,违背善法,违背法度,违背法律;失道、失理、失法、失度;荒淫失政。失道:违背大道,违背大法,违背道法,违背自然法,违背法则;失去准则。失理:违背道理或事理。失法:违背法律,不遵守法律。失法离令: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失度:犹言失去法度;谓失去分寸。失政:政治混乱。 亡:1)(1)逃离,出走。亡,逃也。——《说文》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2)死。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3)抛弃,丢,丢失,丧失。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4)灭亡。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5) 通“忘”。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6)轻视。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2)亡[wú]〈动〉 (1)古同“无”。

理解道德经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民①之饥,以其上②食税之多③,是以饥。民之难治④,以其上之有伪⑤,是以难治。民之轻死⑥,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道⑦以民生⑧为⑨者,是贤⑩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求生往多超过限度(过度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力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注释 ①民:(1)(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裕民(使民众富裕;教导民众)。(3)民间的。 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4)人民,民众,群众。人民: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泛指人类。民众:百姓,人民,群众;人民众多。群众:泛指人民大众。 (5)泛指人。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 (6)指某种人。如:农民(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牧民(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渔民(以捕鱼为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士民(泛指士大夫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音版】 致(zhì)虚(xū)极(jí),守(shǒu)静(jìng)笃(dǔ), 万(wàn)物(wù)并(bìng)作(zuò),吾(wú)以(yǐ)观(guān)复(fù). 夫(fū)物(wù)芸(yún)芸(yún),各(gè)归(guī)其(qí)根(gēn). 归(guī)根(gēn)曰(yuē)静(jìng),静(jìng)曰(yuē)复(fù)命(mìng).

复(fù)命(mìng)曰(yuē)常(cháng),知(zhī)常(cháng)曰(yu ē)明(míng), 不(bù)知(zhī)常(cháng),妄(wàng)作(zuò)凶(xiōng). 知(zhī)常(cháng)容(róng),容(róng)乃(nǎi)公(gōng), 公(gōng)乃(nǎi)王(wáng),王(wáng)乃(nǎi)天(tiān), 天(tiān)乃(nǎi)道(dào),道(dào)乃(nǎi)久(jiǔ). 没(méi)身(shēn)不(bù)殆(dài). 【译文】 “致虚极,守静笃” 人的心本来就是虚名。宁静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像这句话一样人出生的时候就是虚名、宁静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但是人往往会被欲望所控制,因此观察其物而不得其正(就

是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子能看到很多面而常人之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因为观察期物不得其正所以行事的时候也是失其常。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先做人后做事,人要想做好事就要先学会做人,这里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努力回到内心虚明、宁静的状态。就因为这样咱才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叫做静,静则复命,既恢复到了不生不灭的状态,保持在常态,因而又叫做“常”了解了“常”的道理叫做“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了解“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有祸害。了解“常”的人是包容万物,能够坦然大公,就能做到公正,就能顺气自然,就能合于道,因此就能长久不殆。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

道德经原文全文_道德经原文阅读

道德经原文全文_道德经原文阅读【--经典手机短信】 老子的道德经是经典之作,为大家收集了道德经原文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道德经原文(注音版)

道德经原文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g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ǎo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jiào)。cǐ liǎng zhě t?ng chū?r yì míng ,t?ng wai zhī (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xuán ,xuán zhī y?u xuán ,zh?ng miào zhī m?n 。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i měi ,sīa yǐ。jiē zhī shàn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zhī w?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yì xiāng ch?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yīn shēng xiāng ha,qián h?u xiāng suí。shì yǐ shang r?n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chù wú w?i zhī shì,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wàn wù zu? yān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r bù cí,shēng ?r bù yǒu ,w?i ?r bù shì,gōng ch?ng ?r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fú jū。fū w?i fú jū,shì yǐ bù qù。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bù shàng xián ,shǐ mín bù zhēng ;bù guì nán de zhī hu?,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shǐ mín bù w?i dào ;bú jiàn kě yù,shǐ mín xīn bù luàn 。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全文古诗40首

. 四年级上学期诵读《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 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 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 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 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