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智慧与现代管理(2009华商书院3天)
《周易》与管理(上)

《周易》与管理(上)张其成著名易学家管理哲学家二十一世纪,大量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涌入中国,而此后不久,中国企业界掀起了一起国学管理热,其原因何在?张其成:第一个原因:西方的管理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第二个原因:的的确确在国学里面找到管理的精髓。
(旁白)一部《周易》有人在从中看到了占卜,有人看到了哲学。
张其成:而这六十四卦呢,就是展现了一种治国之道、管理之道。
(旁白):国学是文明的积淀、智慧的精华。
本期前沿讲座特邀张其成先生为我们解读国学的源头《周易》,敬请关注。
(旁白):他是国学管理理论的开创者。
【国学的管理最核心的是教化人心】他将传统文化的思维和智慧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国学管理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最关键的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第三点是用在建立企业文化方面。
】张其成,著名易学家,管理哲学家,从哲学博士到国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成先生潜心研究国学管理理论,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开启了新的视野。
张其成先生先后为蒙牛集团、华为集团等知名企业做了几百场培训,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界的传承和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其成:现场的企业界家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前沿讲座。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周易》与管理。
国学的精髓是周易,所以今天要讲的是《周易》与管理。
一提起《周易》,大家都有很多联想,很多人把《周易》看成是算命的书,用我的一句话来说,这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上第一桩冤假错案。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易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这是刻在中华民族的心坎里的。
有人又会问,《周易》和管理又会有什么关系呢?甚至有人提出把《周易》和国学搭上管理这趟车这可能用心不良或者是有什么财务方面的需求,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因为国学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学术的精髓它当然在管理的领域能发挥作用。
在中国的古代不叫管理,叫治理,这一字之差,就体现了东西方管理的一种差异。
管理的管是竹字头,而中国古代叫治理,治是水字旁,可以说西方的管理强调的是一种硬性的管理,像竹子一样,把人们限制住,中国的治理是一种柔性管理。
周易预测与管理智慧(一天版)PPT课件

④ 后世阴阳观念的发展及应用
a.约1000年后,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也。” “物极必反”。孔子中庸之道:“执两用中”。
b.中国人的哲学:对任何人和事物都从两方面看。 c.当代,毛泽东《矛盾论》:一分为二; 合二为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8
2.五行观念与相生相克说的运用
2. 孙中山废除夏历和十二时辰制:中华民国建立,身为 基督徒的孙中山废除了几千年的计时法,改用基督纪年 即公元纪年法和西方罗马24小时制,从此中断了中国的 传统。
3. 新中国沿用了中华民国纪时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只能沿用中华民国纪时法,即公元纪年法和24小 时制。至今,国人多数已经不懂古代纪时法。
4. 四柱八字的研究必须使用中国古代纪时法。
16
1.四柱说
① 理论:以出生年、月、日、时为人生四柱,以四柱 (八字)检测、预测人生吉凶祸福。
②方法:用干支纪年找出生辰八字,再以八字纳入五 行、查阅流年,看五行盈缺、流年利否。
③干支:天干地支。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的文字,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树干;支:树枝;干为天,支为地。
堪 未周 八 观 四 五 阴
舆 来易 卦 相 柱 行 阳
学
︵ 风
预 知
水术
︶
︵
占 卜 学
︶
学
学
︵
八
字
︶
学
3
一. 中国人预测未来的哲学基础 ——阴阳辩证观与五行相生相克说
4
③ 阴阳观念的运用
大自然
天为阳,地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河北为阳,南岸为阴
衡阳、岳阳,华阴、 山阴,辽阳,莱阳, 淮阴、江阴, 咸阳(陇山南渭水北)
《周易》智慧与管理之道

《周易》智慧与管理之道
黄德锋
【期刊名称】《周易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智慧经典,拥有极为丰富的管理智慧。
现代企业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其管理智
慧如何,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前景,因此有必要从我国古老的《周易》经典中汲
取管理智慧,从而获取企业的持续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总页数】25页(P225-230)
【作者】黄德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周易管理之道与房地产信贷之变 [J], 胡劲松
2.《周易》阴阳学说与管理之道 [J], 谢庆绵
3.周易理念与管理之道 [J], 刘大伟
4.论《周易》危机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J], 谭剑波
5.《周易》的自我管理之道 [J], 祝涛;管国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智慧与经营之道

《周易》智慧与经营之道《周易》智慧与经营之道开场白:“周易”“经营”漫谈一、整体思维与经营智慧二、八卦与经营八大系统三、错综思维与经营之道四、全息思维的广泛应用开场白:“周易”“经营”漫谈(一)为什么说《周易》是安邦定国的宝典?1、从蒋介石的名字谈起2、《周易》为何又称《易经》?(二)为什么《周易》思维能让人更“智慧”?1、从一个公司徽标说起2、“周易思维”的优势在哪里?(三)经营=经(易经之道)+营(赢得市场)为何说《周易》是安邦定国宝典1、从蒋介石的名字谈起介石: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周易·豫·六二》中正:“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周易·豫·六二·象传》(《豫》卦辞:豫。
利建侯行师。
)为何说《周易》是安邦定国宝典2、《周易》为何又称《易经》易:灌注、蜥蜴、飞鸟、日月,象征变化。
经:经线、纵向,象征恒定、普遍等。
(儒家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简介《周易》文字系统卦辞:豫。
利建侯行师。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六五:贞疾,恒不死。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初六:鸣豫,凶。
(上下:空间;初末:时间;初上:时空)(九=一+三+五;六=二+四)《周易》符号系统64卦豫八卦坤为地震为雷阴阳阴阳为何《周易》思维能让人更“智慧”1、从一个公司徽标说起慧=彗+心;智=知+日。
洁静精微,易教也。
——《礼记·卷八·经解》为何《周易》思维能让人更“智慧”2、“象数思维”的优势在哪里象数思维能避开数字陷阱A、国王奖赏宰相的尴尬B、饭店老板的特殊烦恼象数思维集逻辑、形象思维优势于一体周易象数思维,又称“太极思维”,是“脱离了正常思维轨道”的全息辨证思维,是集东方博大精深的古老哲学和西方丰富多彩的现代科学于一体的一种思维方法。
小结:《周易》与“经营”不知《易》,不可为将相。
周易中的危机管理智慧

周易中的危机管理智慧在古老的智慧典籍《周易》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危机管理智慧。
这些智慧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能为我们在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危机时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周易》强调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而危机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变化之中。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稳定和安全,变化随时可能发生,危机也可能随之而来。
这种对变化的认知,是我们进行危机管理的基础。
当我们明白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就能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不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击垮。
在危机来临之前,《周易》教导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
通过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端倪,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危机。
比如,在事业发展顺利时,不能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而要看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
在人际关系中,要留意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变化,及时化解可能引发冲突的因素。
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能让我们在危机尚未形成规模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当危机真正出现时,《周易》主张保持冷静和沉着。
危机往往会带来恐慌和混乱,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冷静地分析形势,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比如,在经济危机中,企业不能盲目地裁员或削减开支,而要深入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在个人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走出困境。
《周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也为危机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危机就如同阴阳中的阴,而发展和机遇则是阳。
在危机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隐藏的机遇和转机。
很多时候,危机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为新的发展和变革创造了条件。
例如,一次行业的危机可能导致一些企业倒闭,但也会促使存活下来的企业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同时,《周易》还强调了顺应时势的重要性。
在危机面前,我们不能固执地坚守过去的做法和观念,而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如果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就需要及时转型,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如果社会观念发生了转变,个人就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需求。
周易管理智慧

第1节:序言 1序言很多管理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管理学。
不过,近年来有一种西方管理学很盛行,就是文化管理学,用文化的概念来讲管理学。
那么,文化是什么呢?据统计,"文化"多达270多种定义。
一个没有统一定义的概念,怎么用它来管理呢?不过,管理学家们有办法,管理学家说它的概念多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
那么,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史,当然不能说中国没有文化吧?中国有文化,文化可以做管理,那么能说中国没有管理学吗?中国既然有管理学,那么中国管理学怎样指导中国人进行人生管理的呢?中国管理思想是经解文化管理。
什么是经解文化呢?中国人善于"引经据典",这里的"经"就包括《易经》在内的经学。
中国人说话喜欢拿老祖宗的话来证明,说孔子说了什么、老子说了什么,庄子又说了什么什么,所以要按照先人说的办。
"引经据典"是中国管理学的特点,也是缺点。
成功的西方管理学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西方管理学直接对你说你在这件事上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完善,不用研究谁说了什么,关键是要你怎么去处理。
规定就是这样的,你就按规定做行了,别拿空洞的道理来耽误事。
这样看来,中国不是没有管理学,而是中国的管理学烦琐。
大事发生了,谁还能拿书来看看书上说的怎么样处理类似的事,看看孔子老人家怎么讲的?"引经据典"有时挺让人烦的,是吧?谁喜欢老听你在那讲道理呀?不过,只把"引经据典"当成中国管理学,未免狭隘了点。
更多有学识的中国管理者喜欢用祖宗的文化氛围来营造管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根是周易文化,周易文化最好的继承者是儒家文化。
所以,更多的营造文化氛围的企业管理者被称为儒商。
儒商是把儒家的价值理想与市场运行本身的法则相结合,并遵循、指导市场活动、行为法则的商人。
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这样看来,中国的管理思想也和西方流行的文化管理是一致的,都是用文化来管理。
周易管理思想初探

周易管理思想初探管理界的许多人都认为:现代管理思想发源于西方,之后才被引入东方。
我们并不完全否定这种观点。
西方社会有它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管理方面,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管理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然而,当西方的现代管理科学过分追求具体性管理而遇到发展困境的时候,他们却把目标转向了中国古老的"周易"。
杰姆•柯林斯的畅销书"优秀到卓越"、"基业常青"就是借用"易经"表述他的管理思想。
他在"易经"的阴阳鱼图上画出两个方向,一个是保存核心,另一个是激发进步,用来说明基业常青的公司的生存之道。
顶级的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著作中也是通过阴阳鱼图说明可持续的增长模型。
"周易"无疑是东方智慧的象征。
它蕴涵高明的管理智慧,历经数千年而不断的丰富,不断的提升,从而引起了东西芳管理大师的高度关注。
这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智慧,它所创造和倡导的科学精神以及它所蕴涵的管理思想是永恒的、超时空的。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发扬光大,使它在新世纪里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一、"周易"的三才管理思想三才者,天地人也。
"周易•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之道也。
天时、地利、人和,是保证管理成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和条件。
只有使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天时天时告诉管理者要懂得时机的把握。
适时机,事则成,反之则失败。
要把握有利的时机,不失时机,乘机而行。
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充分的信息和资料来保障决策的可行性。
在考虑决策价值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
什么时候做决断,这对一个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
条件不成熟就匆忙决断是冒险的行为,会犯冒进错误;条件成熟却拖延了决断,优势将会变成劣势。
周易管理心得体会-管理课的心得体会

周易管理心得体会篇一:从周易浅谈管理从《周易》浅谈管理摘要:读国学,学管理,以国学智慧通透管理,以管理思维重读国学。
《周易》如何与管理结合起来?它的阴阳统一理论能为我们管理企业、领导员工带来怎样的指导?“亢龙有悔”、“道大行也”这样富有深意的文字,如何让它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作用?一本通常被用来进行占卜和作为风水本源的书,又如何对管理者有所帮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周易》,从《周易》浅谈管理。
关键词:管理、中国式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初九,潜伏在水中的龙暂且不施用。
《象传》说:“潜龙勿用”,阳气初生居于下位。
“潜”,潜伏之意。
“龙”乃圣人对君子的称谓,龙具刚性,富有很强的主导意味,我认为它类似于君子中的主导者。
“勿用”不是不用,而是暂且不宜施用。
为什么?因为阳气初生,还不具备干事的能力。
犹如一个人学业未成,时机也不成熟,不适宜施展才华,更不适宜委于重任。
“潜龙”还象征着另外一种人,他们有才华但不愿出仕,对于人间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更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自身。
在企业中,“潜龙”代表着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力还不足以委以重任之人,很多年轻人便是如此;第二种是富有才华而不愿出仕之人;第三种是等待时机之人。
对于能力不足者,管理者应该给与他更多的磨练机会,促进他成长。
因为既然可以称得上“龙”,必定具备出色的潜力,只是学识和经验方面还存在缺陷而已。
而“潜龙”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缺憾性,不断提升自己,以期达到“修身修业”的人生目标。
对于有才华而不愿出仕之人,只能承认“人各有志”啦。
对待时机之人是聪明之人,在环境不利于自身时选择韬光养晦,一旦发现机会便会大展拳脚。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上九,飞得过高的龙,必定会有悔恨。
《象传》:“亢龙有悔”,过满必不可持久。
成功者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永不满足,总是期望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然而,一旦超出了能力的极限,问题就会接二连三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