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摘要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和精神的活态文化空间和有效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主要有和谐、爱国、感恩、关爱、进取、勇敢、勤俭。

传统节日与学校德育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在诸多方面的耦合,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的合理性。传统节日是直面生活的德育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弘扬与发展。把传统节日开发成德育课程资源有四个基本思路:社会主流价值统领、经典开发、整体开发、协同开发。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基本思路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在设计和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教育

教学活动、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评估方案等系列教育实践中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各种资源。本文所讲的德育课程资源是狭义的视角,仅指作为德育教育教学内容的资源。德育课程资源从利用程度划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缄默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是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得到重视和充分利用的资源。

缄默课程资源是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境地,长期成为课程资源

的“被流放者” ,长期受到知识霸权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的缄默知识。[1] 在我国的课程资源开发史上,传统节日就属于缄默的课程资源。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把

具有课程资源价值的闲置资源开发利用为德育课程资源。

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划

分日常生活时间段的特定人文符记”[2]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情感态度、人伦道德、审美情趣、消费指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选择偏好的综合表达。传统节日能否

作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探讨其适切性,下面从合法性、

必要性及合理性三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活态文

化空间和有效载体,而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民族心理以及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节日所内含的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价值和效用与德育目标相融相通,这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必要的、合

法的前提条件。在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节日庆典”就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五类内容之一。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部委联合颁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明确指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可见,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具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同年,中宣部、教育部等五对德育教材文本分析发现,传统节日只是被流放的“缄

默课程资源”,这种存在状态使得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未被发掘利用,德育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使命难以实现。虽然,我国目前已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法定节日作出了制度安排,但这还远远不够。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大潮中,作为强势文化而进入我国的西方节日备受青少年的喜爱,而我国传统节日却受到冷遇,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改变,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出现断裂和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根基将发生动摇。为了改变传统节日的生存状态,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弘扬与发展,培养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这样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就具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传统节日的德育意蕴是德育课程资源的合理性论证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与学校德育目标、教

育教学内容在诸多方面耦合,这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的合理性。

1.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又称大传统,在这个

大传统中孕育而成的传统节日(小传统)必然蕴含着和谐的因素,和谐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基调和底色。传统节日所渲染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腊祭等传统节日里,都有祭天

祭地的仪式,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表达,体

现了我们对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传统节日还是自然时间

过程(季节转换)与人文时间过程(社会活动)的有机统一,

诸如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山,为我们

提供了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学习和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机。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热爱、感激和敬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必然要义。

2.爱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

息发展的精神力量。我国的传统节日,饱含着浓重的爱国元素与情怀。清明扫墓的习俗源自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倡导“忠” “义”“孝”的文化传统,而这一文化传统又孕育和造就了无数为民族国家利益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端午节也凸显了爱国主义元素,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腊八节的一个起源是“劝勤罚懒” ,另一个缘由与爱国相关,即是“援岳(飞)抗金” 。春节的团员和中秋节的圆月,又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象征着亲人团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爱国人文精神。可见,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爱国资源,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主题。

3.感恩

对神灵、祖先和英烈的感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

容,体现了传统节日重视感恩伦理的文化传统。探寻节日的起源发现,不少节日源起于祭祀神灵,如,七夕节起源于立秋时节的星神祭祀,后来发展成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浪漫温情的爱情传说;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持龙图腾民族的祭祖活动,后来发展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春节等节日中,都有祭天祭地的仪式,在清明节,有扫墓、拜祭祖先和英烈的仪式,这些仪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祖先、对英烈的感恩情怀。

可见,祭祀是传统节日的普遍仪式,而祭祀所蕴含的内核之就是感恩。学会感恩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

4.关爱

关爱亲人、关爱生命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我

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家庭成员的聚会与交流,最为典型的就

是春节和中秋节,都以家庭团聚为主题。节日的团聚,是亲人之间相互问候与祝福的时机,节日已成为促进家庭成员交往、维护人际情感的精神桥梁,它体现了关爱亲人的中华民族人情传统。传统节日还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健康、关爱生命的理念与生活方式。春节的舞龙舞狮、清明节的踏青赏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爬山,都是人们娱乐健身的活动方式,与各种节日相对应的美味佳肴轮番上场,又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养生之道。清明节庄重的祭奠仪式,同样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珍爱生命,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议题。

5.进取

传统节日还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创造

美好未来的文化传统,这集中表现在春节期间各种辞旧迎新的活动中。在岁末年初之际,人们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以期来年有更好的发展和收获。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各地普遍有燃放鞭炮的习俗,在元宵节晚上又有燃放烟花的习俗,这表达了人们除旧迎新、驱邪发

财、平安幸福的新年期待。

亲朋好友还在新年期间互相拜年,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这些温情的习俗活动,蕴含着中华民族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努力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景与精神风貌。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之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6.勇敢

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一,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勇

敢的情愫。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诸多节日的赛马、射击表演,不仅是中华儿女健康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的体现,更是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勇

敢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展示。也正是基于这种

勇敢的精神,中华民族每当危难关头,都能勇敢面对,克服

重重困难,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与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同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7.勤俭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

勤俭的元素。春节前有掸尘的习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的品质。传统节日又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展

示:年三十的团圆饭、正月初一的饺子(北方)和年糕(南

方)、正月十五的汤圆、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

鸡蛋、四月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五月端午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的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这些节日美食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情结、节日传说和民俗情感,更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使青少年养成勤俭的美德,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直面生

活,具有开发成德育课程资源的内在条件。“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哲学、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

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3]

三、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

源的开发应当关照德育学科的固

有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与爱同行----幼儿园传统文化节日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与爱同行” ———幼儿园传统文化节日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提到幼儿园课程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当代的幼儿园课程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园现在开设的现有课程就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蒙氏课程、礼仪课程、亲子课程、托班课程、准妈妈胎教课程、特色班选修课程(舞蹈、爵士鼓、戏曲、美术、跆拳道、轮滑、奥尔夫、逻辑狗思维训练、口语训练、茶道表演、幼儿模特表演等)。这么多异彩纷呈的课程都是我们引入的成熟的课程,在此不再赘述。今天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们的园本特色课程—传统节日教育特色课程,该课程研究从2008年至今历时三年,通过我们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已初具雏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谈一谈: 一、选择传统节日教育特色教育课程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正是形成各种观念、习惯的良好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来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幼儿园及家庭重智轻德的教育愈演愈烈,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理”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许多教师经常发出无奈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目前青少年罪犯在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岁以下罪犯已达到罪犯总数的三分

之一强。因琐事跳楼轻生的事件有之,简单的自我服务意识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的有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教育,智力的开发,缺乏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存在严重的德育教育的缺失。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是儿童接受情感刺激的敏感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期。幼儿正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逐渐掌握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该时期的幼儿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传统文化节日以其独有的特点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是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以每年一循环的方式反复出现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之中。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选择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做为我们的园本特色课程,并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有机地将传统文化节日的内容与新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和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既丰富了幼儿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也对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二、传统节日教育特色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程理念是我们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包括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

关注传统节日,留住我们的根—— 漫谈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对接(一)

关注传统节日,留住我们的根——漫谈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 程的对接(一) 摘要: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对接就是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如今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淡化,少年儿童传统文化缺失之际,研究探讨对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程;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

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德育范文.doc

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德育- 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 马兰花1,21.西北师范大学;2.武威职业学院 【摘要】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学校通过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能唤起学生保护传统文化阵地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性的看待西方文化。因此,学校应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价值,积极发挥好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和传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人类社会在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股浪潮席卷下的中国,正与世界在逐渐接轨,各种形式的异国文化纷纷不请自来,中国本土文化的阵地逐渐缺失,我们的民族传

统文化正经受着艰巨的考验。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被认为是最能集中全面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节日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该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的影响。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文化认同感就会逐渐加强。因此节日具有民族性,如果民族的节日消亡了,由其他民族的节日加以取代,那么其他民族节日里承载的他来民族文化也必然会出现在节日中使人学习,于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所以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忽视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说,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节日都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代替的教育功能。然而,当前,承载西方文化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里迅速抬头,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走在了社会的前沿,大学生过“洋节”成为现代社会的新热点。在商家的大力炒作下,每年一到西方节日,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绞尽脑汁打出各种广告、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他们无限放大西方节日,只是宣传自己的产品,以盈利为目的。而这种单纯的营销手段却使得很多西方节日在中国火热起来,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而中国的本土节日却丧失了自己的

传统节日在德育方面的渗透之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在德育方面的渗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

浅谈传统节日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更是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结合儒家教育思想的“仁”和“礼”以及“恭、宽、信、敏、惠”等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浅谈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并且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教育、幼儿 幼儿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是幼儿依照某种道德准则反映出的稳固的行为特点和倾向,是幼儿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依赖于幼儿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是思想品德的表现,是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与熏陶下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打下最初的德育教育基础,幼儿德育教育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这些主要在幼儿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产生,学习如何处理交往中产生的关系,并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有7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这些节日都有丰富多样的活动,也有很多节日礼仪。传统节日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并从节日中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体验各种活动的乐趣,而且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和良好的品行。所以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十分重要。 一、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的要求 首先要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必要内容。中国文化同世界各种文化相互荡涤,中华文化要保持个性,也离不开道德教育。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能正确面对,也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素

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这篇文章拟以传统节日习俗和相关诗文为据,力图发掘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得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谐教育、生命教育价值的结论。 标签:中国传统节日;德育价值 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估量的德育价值,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和清明节都蕴含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如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等习俗的产生其实并非源于纪念屈原。按照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一文的说法。端午节原为古代一个龙的节日,它的产生早于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时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当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变为对地方知名历史人物的关怀时,端午节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在民间有纪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勾践、曹娥等种种传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说。《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金陵岁时记》、《襄阳风俗记》等古籍都记载了这一说法。这说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仅取代了人们对龙的原始性祈祷和恐惧,也代替了对其他历史人物的怀念与追忆。于是端午节也就被赋予了更为积极的内容,变成一种爱国主义的文化。爱国诗人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端午节所蕴含的这种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甚至不惜以身殉国的伟大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具有超越一切时代和阶级的普世价值,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所在。 其次,卷帙浩繁的端午诗词多以悼念屈原为题材,忧国忧民为主题。唐代有杜甫的《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李隆基的《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韩愈的《湘中》:“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北宋梅尧臣《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第一届诗人节活动在1941年5月30

浅谈传统节日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传统节日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更是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结合儒家教育思想的“仁”和“礼”以及“恭、宽、信、敏、惠”等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浅谈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并且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教育、幼儿 幼儿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是幼儿依照某种道德准则反映出的稳固的行为特点和倾向,是幼儿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依赖于幼儿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是思想品德的表现,是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与熏陶下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打下最初的德育教育基础,幼儿德育教育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这些主要在幼儿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产生,学习如何处理交往中产生的关系,并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有7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这些节日都有丰富多样的活动,也有很多节日礼仪。传统节日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并从节日中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

系,体验各种活动的乐趣,而且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和良好的品行。所以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十分重要。 一、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的要求 首先要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必要内容。中国文化同世界各种文化相互荡涤,中华文化要保持个性,也离不开道德教育。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能正确面对,也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素养。我们要抵制住西方反华势力的西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更离不开德育教育。因此更要增加传统节日的德育教育。 其次是避免德育教育的老套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评价的多元化,体制转换带来的道德失范,这些无疑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在目前的情况下却缺少反思,仍然以传统的抽象化,理论化对幼儿进行教育,这种说教不仅无法提高幼儿的道德素养,反而因其不能回答幼儿的疑问而遭幼儿厌弃。 再次是开发德育资源,利用环境资源和家长资源,可以更新观念,改变工作方式,拓宽工作视野,在更广阔的资源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 传统节日相对于其他德育资源有其独特性,深入挖掘节日内涵,辅之以有效的教育形式,可使德育教育焕发无穷的力量。传统节日都有些具体的时间,认识起来很简单。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在形式上就要新颖。对幼儿进行道德说教会显得理论化、抽象化,缺乏生动性,无法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所以传统节日中的幼儿德育教育必须结合节日特征满足教育形式简单化、生动化的

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活动

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活动 节日,在各类辞典和人们的约定俗成中,一般是指关于人、事的纪念日、庆祝日和农事祭祀日。在我国,从上古至今有案可稽的传统节日就有800多个;放眼世界,林林总总的各类节日更是数以万计。党中内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号召通过此类活动使公民“增强对祖国、对乡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历来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当今追求文化时代的浪潮中,大可在宣传节日文化的氛围中,开展德育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在耳熟能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民族道德教育 节日源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担着修已安人、仁民爱物、忠贞爱国、群体和合等传统头等的教化功能,它既是物质性的创造,更是精神性的创造。 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有许多: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十一国庆节、八一建军节……对少年儿童而言,这些都是相当具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如果只靠说教式的传达这些,德育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少先队一般在这些节日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如:清明节给革命烈士扫墓、重阳节慰问孤寡老人、国庆节进行国情知识抢

答赛、建军节为解放军叔叔送杯水等,无形中就让孩子们受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学会了尊敬老人、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 在推陈出新的节日宣传中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节日文化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通过回眸历史、宗教性等特点的基础上,呈现出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的新走向。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要造就现货化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信息意识、社会竞争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的新型人才。 道德要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新的节日,如:3月23日国际海豹节、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等倡导生态保护的节日;还有父亲节、母亲节、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赞扬不同甘共苦性质的工作者们的节日,以及爱牙日、爱眼日、爱耳日等教育大家珍爱生命的节日。然后开展活动发挥节日的道德教育作用;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开展清洁社区的中小队活动;学习各行各业优秀工作者的事迹,给不同岗位的劳动者送上祝福;开展“卫生小标兵”的评比,进行卫生知识辩论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但让孩子们对这些节日记忆深刻,而且有效地开展了道德教育。最后还要通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辐射到整个社会,可利用上街的义务劳动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到教育。

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文和谐校园的载体。为发挥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的教育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打造美育引领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的目的:在节日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形成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节日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民俗活动及其演变等一般特点,认识传统节日中民俗活动蕴含的文化传统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从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这个角度来初步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认同感和自豪感,并逐步体会其博大精深之处,以此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活动形式: 1、悬挂标语横幅,营造节日气氛。 2、利用黑板报、广播站等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学习。 3、结合学校实际,发动学生学习并领悟传统节日文化。 4、传统节日活动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 三、活动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般特点,理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 2、过程与方法: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选定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共同探索、研究,收集资料、设计、制作、评议、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文化参与的兴趣和文化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敢于探究精神,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活动的安排: 具体活动安排: (一)、清明节道德教育 活动主题:孝敬爱国 活动口号:学英雄精神展雏鹰风采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 2、利用“清明节”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懂得应该继承我国优秀的革命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发扬传统,克服自身的不足。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具体活动安排: 1、主题班队会:《昨天今天明天》。 2、“学先烈、立壮志”主题朗读比赛。 3、学校和班级宣传栏、黑板报出清明节专刊。 (二)、端午节道德教育 活动主题:爱国进取

7.节庆日德育活动方案

滨海镇实验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工作节假日活动方案 节假日、纪念日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开展活动是抓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经!我校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我校节庆日.纪念日开展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校将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德育十二个一”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以全面推进德育工作首要地位的落实。二、工作目标 实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充分利用节日、庆祝日、纪念日开展系列德育教育活动,掀起德育教育高潮。一是以“坚持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为教育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全面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等。二是以“坚持人与人一起成长”为教育主题,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切实开展公德教育、孝敬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三是以“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教育主题,以环保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热爱自然教育、爱护动物教育、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指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结

合清明节、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宏扬和培育师生的民族精神。 2、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文明素养 (1)、3月5日,举行“学雷锋”活动启动暨“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由李校长启动,学校少先队大队带领全体学生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内容,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用加入到践行文明礼仪志愿者的队伍中,用自己的行动宣传礼仪,践行礼仪,带动和感染周围同学,使文明礼仪之风在我们身边延续下去。 (2)、3月份和10月份结合家长开放日,组织校园礼仪开放日活动,展示学校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果。 3、深入社会实践,坚持实践育人 认真落实“十二个一”德育实践活动要求。如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三月份学雷锋月组织学生到乡敬老院义务大扫除;母亲节结合感恩教育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开展情感沟通活动;五一节开展《“我爱劳动”手抄报》评选活动;六一节开展“感恩、责任、服务”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和游园活动;每年的九月份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利用教师节和老人节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10.1国庆节,开展“我爱祖国”演讲比赛等。 四、活动安排 元月1、元旦游艺活动 2、评选“德育标兵”,下半年各项活动小结 二月利用国际气象日,进行环保教育 三月 1、学雷锋月,开展“争做好事,勇夺标兵”活动;启动“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

民族传统节日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之案例分析

民族传统节日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之案例分析 孟信炎 一、民族传统节日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的未来走向 针对黔南州民族地区德育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遭遇的困境,我认为,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结合黔南州民族地区的族情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在黔南州民族地区德育教育中的启迪作用。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化消极为积极或变被动为主动,无疑成为我们的待解之题。 一是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专门网站。适应新形势下黔南州民族地区德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民族网站,或者辟建相关栏目,系统地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一些有条件的民族中小学,可通过网络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通过正面引导,使民族青少年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真正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二是积极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当民族青少年接受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德育教育后,应借助互联网中的博客、论坛、电子信箱以及BBS等载体形式,引导广大民族青少年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搭建网络互动平台,使学生或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坦诚交流,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三是拓宽网络活动空间。黔南州民族中小学应开展校园网进课堂活动,或者运用网络形式对民族中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针对黔南州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方法陈旧和知识老化等问题,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活化教育内容。采取引领民族青少年到民族村寨、民族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的形式,让他们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以增强民族青少年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积极参与经济开发。为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各地均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线,开发了特色民族游和风情游项目,应引导民族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导游讲解或互助互动,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三是发挥节庆或文体活动的载体作用。借助民族特有的传统节庆活动,或通过参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像赛龙

让传统节日散发德育的芬芳

让传统节日散发德育的芬芳 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其核心素养体现为以育人为宗旨的综合能力,即在教育理念上有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自身教育角色的深刻认知,在教育智慧上有超越组织者、管理者的育人创见,在人格特质上有基于对学生真诚关爱、尊重的情感品质和教育情怀。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将传统节日整合为班会课程,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润在传统节日中。我国传统节日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春节、中秋节思团圆,追求和谐美好、富强昌盛;清明节重祭祖怀远、感恩寻根。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我们面前得到充分展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进而让他们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对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 班主任应该以宣扬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系列活动,通过班会课提升学生的认识。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可以包括: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史书记载、饮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拟写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爱、环保、自信、乐观、文明、合作、热情等都是人生的财富,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就蕴涵着这样的因素,挖掘传统节日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在实践中体验传统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重阳节,我们让学生尊老敬老,让学生学会回馈、感恩。清明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清明节的节日意义,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同时可以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既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同时又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此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创新节日文化内涵。总之,班主任要高度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努力开发其中蕴涵的道

将传统节日融入小学班会中实施德育

将传统节日融入小学班会中实施德育 摘要:在我国传统节日中都会蕴含很多意义,这些意义会让学生明白更多的德育教学知识点。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德育进行了综合论述,指出了德育资源赋予学生的德育思想、德育目标等。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教学;德育资源 我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数千年的礼仪,这些重要的礼仪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德育思想、德育行为以及德育的教育意义。其中每年重要的节日、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而又丰富的道德资源,在欢度每一个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有很多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传承着由古至今的很多教育资源以及历史的道德典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将多种道德故事引入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德育思想更好地引导给学生。所以,在班会上教师将传统节日中的德育资源引导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德育思想、德育行为以及德育理念。 一、传统节日引进小学班会 在开展小学班会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传统节日引入其中,让新时期的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让学生提高道德思想,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强化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小学道

德教育的实效。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这样不仅仅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还有助于学生对公民道德规范的认识,体现现代学生的优秀道德行为。其实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蕴含很多深刻的意义。我们非常熟悉的几个比较大的节日,例如,中秋、国庆、元旦、春节、五一、六一等学生是非常了解的,当然有很多节日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关注,所以教师就可以将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班会上讲解给学生,这样学生在班会上的讨论就会更加有意义,不仅提高了班会效果,还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刻意义。 二、传统节日中的德育资源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都会蕴含很多意义,这些意义会让学生明白更多的德育教学知识点。就拿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九月初九来讲,是中国的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这就要求学生明白怎么尊老、敬老、爱老,帮助老人。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要鼓励学生把尊老助老的高尚美德带到社会中,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传统节日来鼓励学生尊敬老人,将帮助老人这种风尚全面地引进社会,例如,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小事:坐公交给老人主动让座;搀扶老人安全地过马路;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们等,让学生在学习和体会中分享和领悟传统节日背后的德育故事,并且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节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几年,原本是我们生活世界一部分的传统节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洋节”风却越来越盛行。在洋节对我们传统节日的冲击下,自己是否过于重视洋节而忽视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呢?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节日 赞天地之化育;;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 比起西方的圣诞节,我们的春节更加喜庆欢乐。 报四时之恩赐;;中秋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与西方相比,我们更看中“家“的内涵与意义,家团圆,人团圆,小家聚力,爱之长存。 感先贤之圣德;;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奋力前行,大国精神随处彰显。 念祖先之恩德;;清明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国传统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正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内涵所在。

以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德育活动

以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节日和纪念日里蕴藏着无限的德育资源,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专门事件的纪念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节日纪念日中,不仅能增长队员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更使幼小的心灵从小播下爱的种子、快乐的种子、责任的种子……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郑州市管城区五里堡少先大队注重各种节日纪念日资料的收集,注重节日纪念日以及重大事件活动的设计,注重队员的切实参与,几年来,多样化的活动吸引着队员,使他们参与着,快乐着,成长着…… (一)以相关节日为主线,加强革命传统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国庆节前夕,在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庆祖国生日,办手抄小报”活动,队员自己查找资料,设计插图,编辑成各具特色的国庆专刊手抄报。校园宣传栏张贴各班选出的优秀小报,各班教室里也各有一处展览园地。通过交流展览,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坚定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信心。还以“祖国母亲,我爱您”为主题召开主题队会,通过唱、讲、颂、赛、画、演等形式,让少先队员了解、熟悉国情知识,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激发了少先队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开展了“红领巾爱祖国,讲好故事唱好歌”及“热爱祖国,从爱国旗做起”活动。少先大队部给每个中队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9月23日队会上,全体师生共同学习《国旗法》,对祖国、

对国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爱国情感,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爱国的种子。9月24日是星期六,20多名少先队员走上街头,调查周边单位国旗升挂情况。他们穿越航海路、城东路等路段,发现沿街单位升挂的国旗全部不符合《国旗法》的规定。升挂国旗的单位都是自从国旗升上去,就不再降下,直到国旗严重褪色、破损再换另一面国旗,甚至有的只剩下一点布条。询问中,有的人说挂国旗是为了好看,有的人竟然说是图个吉利。当问到他们恶劣天气是否降下时,竟有人说“不怕风,不怕雨”。五星红旗的尊严被不了解《国旗法》的人践踏了。孩子们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国旗法》,他们表示,以后会按规定升挂。队员们以国家小主人的姿态和少先队员强烈的责任感为五星红旗找回尊严做着自己的努力。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每年的4月5日清明节,少先大队就会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活动,或举行“英雄精神永不忘,英雄故事代代传”故事会,或到烈士陵园举行“烈士墓前我入队”活动,还积极参与市少工委组织的“忆先烈,做主人”绘画比赛,在烈士陵园的墙壁上绘画大型墙画……针对清明节对队员们进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一次次深刻地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是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用鲜血染成了国旗的颜色,他们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一定要以先烈为榜样,把先烈精神作为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前进方向,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日,五里堡小学少先大队在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利用一切

传统节日国旗下讲话3篇

传统节日国旗下讲话3篇 国旗下讲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其他德育形式相比,对于培养师生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传播正能量,国旗下讲话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传统节日国旗下讲话篇一: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苏醒,秋意已经布满了床边。凉爽的秋风、金黄的落叶,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中秋之野,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等都是流传至今的佳话。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 “拜月亭” “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皓月当空时,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个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似了。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有很多。其中,最为人熟悉的当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相传嫦娥偷走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奔月后,嫦娥住的广寒宫其实是一个很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兔子,就别无他物。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老师们,同学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每个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传统节日蕴涵着民族的精神。蕴涵民族的

谈如何挖掘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德育教育

谈如何挖掘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德育教育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中学宋丽娟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挖掘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与伦理价值内涵;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 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那,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是五千年创造的文明,而这些现代的青少年他们不在乎。他们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少对民族的认同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了,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如何让现代青少年感觉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炎黄子孙;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德育教育;现在我就谈谈如何挖掘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德育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当前国务院把一些传统节日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并特别把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中的记忆越来越清晰,曾经远离我们的节日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中华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挖掘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与伦理价值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与亲情日的复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传统节日的伦理意识特别浓厚。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伦理文化。伦理文化是讲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节日中有很多的道德理念。从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角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掘。 第一,家庭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布什总统在某一年春节对华人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家庭伦理。家庭伦理是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概念。家是社会的细胞。我们说爱家爱国,保家卫国,家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落脚点。假如家庭不和谐、家庭不稳定,怎么能实现社会稳定?在中国社会里,一定强调家庭的建立、家庭的伦理。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围绕家庭的伦理来展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内聚性的家庭节日,所谓内聚就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精神情感中心。 我们看到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家人团聚、长幼同欢的团圆节,家人团圆是最大的幸福,这是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体现,这是最基本的幸福观。传统节日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家庭的良机,所以亲人都积极珍惜团聚机会,血缘关系、亲情关系都在回归中得到强化。家庭稳定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春节是中国第一大节日,春节回家是社会永恒的主题。春节有许多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在春节的时候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要给长辈送上礼物,祝福新年。在传统社会,媳妇要给公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