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物流概念的理解

国内外对物流概念的理解
国内外对物流概念的理解

1.2国内外对物流概念的理解

李文顺博士(浙江物产集团流通部)

1.2.1物流定义的概况

人类社会有经济活动开始就有了物流,只是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文字定义。自18世纪末发明和使用汽车,使得运输业更加发达,推动和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加强了对有关物流问题的研究。美国、欧洲、日本等纷纷成立国家或区域性物流协会或学会,一些跨国公司成立物流部,统一协调和管理公司物流活动。在学术研究、物流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为了便于进行物流学术交流、促进物流行业发展,必须规范物流定义,以统一对物流的认识。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物流定义层出不穷,现在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机构给出了物流的定义。但通讨文献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第一,世界上对物流的定义远远没有统一。不同的机构从自身需要出发给出的物流定义,在定义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所涵盖的范围上有不小的差别。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物流的理解还有差别。当然,就是已经非常完善的学科,比如经济学,对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市场)的定义至今仍然五花八门,这是很正常的。科学的发展历史也证明,没有一门科学或者一个概念能够达到全世界的认识都统一,就是因为有不同观点,才有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的完善,何况人们才刚刚开始将物流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物流定义有以下几种:国家物流协会的定义、行业的物流定义、大企业的物流定义。

第二,发达国家成立比较早的物流组织给出的物流定义较有影响力。尤其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较有权威性,以至于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基本上采纳了该定义。

第三,区域性物流组织试图统一多个国家的物流定义。

1.2.2几种典型的物流定义

研究物流的定义,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物流的本质,通过比较不同的物流定义更可加深对物流概念的理解。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物流定义比较有特色。

(1)美国的物流定义与发展

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为代表,它的定义明显偏向物流管理方面。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63年成立,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即(美国)全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使用的名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该协会1963年对物流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的定义【2】是:物流管理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2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仅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

1何明珂. 物流系统论.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年8月1版:北京

2Donald J. Bowersox,, David J. Closs, Omar K. Helferich, Logistics Management- A Systems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ufacturing Support, and Materials Procurement(3rd Edit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pp. 4.

仓储管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易名,但从管理的角度定义物流的作法并没有改变。1985年下半年该协会进行调整,名称改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即(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已经用Logistics代替了Physical Distribution。它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3】是: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

2005年月1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又正式变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4】(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表明了从物流到供应链的演进。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发布了最新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即按照CLM供应链管理定义(SCM定义),供应链管理包括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及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与渠道伙伴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涉及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从本质上说,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给和需求管理的集成。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认为,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生产运作,它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这样,物流管理的功能【5】就是整合,它除了要协调和优化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以外,还要同时实现物流活动与企业营销、销售、制造、财务和信息技术等其他功能活动的一体化协调。物流服务的极其重要的市场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把分布于企业不同角落和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却又缺乏制度化统属管理关系的,分属于不同利益主体的物流活动整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的管理。

(2)日本物流的定义与发展

日本的物流观念虽然在50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日本物流发展的主要阶段有:

1953--1963年是物流概念的引人和形成阶段。1956年日本开始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在对国内物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物流称之为"物的流通"。1964年日本又提出,通产省为了降低产业的总体成本,将要推动除生产、流通的费用之外第三种成本的消减,即搬运、保管、包装等物流的成本。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中将要设立物的流通委员会"。日本还把"物的流通"视为一种包括运输、配送、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多种活动的综合行为。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物流设施建设。

1963~1973年是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之一,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随着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扩充,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日本在这一时期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建设。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了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作为具体措施,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物流设施,主要是随营业规模的扩大增设物流中心,或确保大量输送手段以充实物流硬件的举措。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厂商的共同战略是增大物流量、扩大物流处理能力,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说此前日本的物流是可以用"人工装卸"形容的低级化物流的话,那么进入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代。1973一1983年是物流合理化阶段。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并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虽然物流量大大增加,

3Benjamin S. Blanchard,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4th Edition),Prentice Hall, 1992. pp.4.

4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621978.html,/rfid-info-2240-117.html

5王佐物流标准化:无限的思维和有限的体系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第3期(半月刊)

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利润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提高、因此,降低经营成本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降低物流的成本更成为其重要内容,物流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来源,很显然。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在推进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以来,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产品的个性化、多品种和小批量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增加,在库排除的观念越来越强,其结果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即从集化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发展。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现在8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值物流(如Just-in-time)等。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多样化,物流成本的高昂已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日本有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时代的说法,即由于经营战略的要求,使物流成本上升、出现赤字、因此,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是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各机构,各部门合作的政策推进体制,推进各政府机关、地万团体、物流业者和货主联合采取物流现代化措施。形成整体效应。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手册》上对物流的定义【6】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

日本的物流概念产生以后,出现了一些物流研究机构,比较有名的是两个到1992年均具有22年历史的协会,即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JLMA)和日本物流管理协会(JCLM)。面对物流的发展,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发展,该两协会于1992年6月2日合并成立日本后勤系统协会(JILS:the 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http://www.logistics.org.jp),将物流改称后勤,并且该协会的名称中的“后勤系统”几个字并没有翻译成日文汉字,而是直接用注音,该协会的专务理事稻束原树1997年在《这就是“后勤”》一文中对“后勤”下了定义:“后勤”是一种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顾客的需求。这种提法直接应用“Logistics”的英文注音(片假名),用Logistics来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意味着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

(3)中国物流定义与发展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定义都源自国外。从大陆来说。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代表团第一次把物流这一概念介绍到了国内。此后有关部门展开了物流研究,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前期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连续多年组团参加国际物流会议,正是有了这种国际学术交流,才使得中国在最近20多年的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中取得了较多成果。1987年1月5日新成立的中国物流研究会在蚌埠召开了首届大型学术年会,这次会议对国内物流研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毕竟中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政府和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还不够,导致中国的物流研究并没有多大的进展。直到1997年原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决定对物流的定义展开研究,因物流术语关系其他很多相关行业,经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国家标准研究项目,先后由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物流技术经济委员会牵头,由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一些企业参加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编制

6《物流手册》,日通综合研究所编著,吴润涛、靳伟、王之泰等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年,第1页。

工作。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7】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4)大物流理论的提出【8】

近几年来,徐寿波院士对物流科学理论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其成果有的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上公开发表,有的在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召开的国际物流会议上作了交流,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和国内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前沿》是他研究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论文,被专家学者称为“大物流论”【9】。“大物流论”目前共包含五个主要理论:

一是根据物流科学概念研究提出的“物的流动论”。中国“物的流动”的物流概念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85年,与日本的物流概念出现相距20年,与西方的物流概念出现相距七八十年。中国“物的流动论”的物流概念,无论从其最早属性、具体内涵、行为性质和使用领域都与日本、西方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由于中

国物流的概

念是个新概

念,与西方

不同,因此

直接套用西

方物流的英

文名词无论

PD还是

Logistics都

不合适。根

据中国“物流’的科学概念给出一个不同于PD和Logistics的英文名词很有必要,这个新的英文名词就是“Material Flow”(简称MF)。

中国基于“物的流动论”的物流Material Flow概念,为中国物流事业和物流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走出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物流管理就是物流”的大误区。所谓大物流实际上就是基于“物的流动论”的MF。MF的概念里面包含了PD和Logistics的概念。同时需要指出,中国基于“物的流动论”的Material Flow 与美国最早使用过的生产企业物流的英文名词Material Flow虽然相同,但不是一个概念,内涵完全不同。如果说中国的Material Flow是大物流,那么美国最早使用过的生产企业物流的Material Flow,只是包含在大物流里面的一个小物流。

二是综合物流论。要点为:自然界物流是最早存在着的物流现象;社会界物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物流现象;经济界物流是最晚出现的重要物流现象。物流是很重要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它不仅存在于经济界,也存在于社会界和自然界;它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物流不仅有经济物流,也有社会物流和自然物流,而且它们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可以这么说,客观上存在的不是简单的一种物流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物流现象,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综合物流现象。基于综合物流现象的理论观点,就是“综合物流论”。基于“综合物流论”的物流,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大物流。相对于大物流来说,经济界物流、社会界物流和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何明珂等执笔,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5月

8徐寿波大物流论中国流通经济(本刊特稿)2005年5期

9丁俊发.中国物流学会的工作与中国物流学术研究.2004年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4-10-15)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621978.html,/scan-log/news/xsnh_contenta.asp?id=568

自然界物流都只是大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其中经济界物流是大物流的核心,社会界物流和自然界物流是欠物流的基础。

三是大物流工程论。物流工程是由物流六要素或物流六力组成的综合体,将物流科学技术最有效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造福人类。这个物流工程概念包含四点内容:物流工程是由物流六要素或物流六力组成的综合体;物流工程是应用了科学技术,包括物流硬科学技术和物流软科学技术;物流工程是要最有效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物流工程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类。其中,物流六要素是:物流劳动人员,指从事物流的各种人员,包括物流管理人员;物流劳动对象,指各种“物’;物流劳动资料,指物流劳动需要的各种装备;物流劳动环境,指与物流有关的各种自然、社会和政治环境;物流劳动空间,指各种物流劳动场所和占地;物流劳动时间,指各种物流设施建设时间和运行时间。物流六力是指:人力,从事物流劳动的人员;物力,从事物流劳动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财力,从事物流劳动需要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运力,从事物流劳动需要的运输和交通;自然力,从事物流劳动需要的水、土地、空气等自然资源;时力,从事物流劳动需要的时间。任何物流工程都离不开以上六要素或六力,缺一不可。从事物流的设备制造、设施建设、服务、科技开发、规划和设计等等都离不开以上六要素或六力。这是物流工程的六元结构理论。六要素和六力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表达方式不同。物流六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例如,资金技术要素可以替代劳力要素和自然力要素。随着物流科技的发展,物流六元结构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是由物流工程的六元理论所决定的。物流工程不仅有单项物流工程,而且有综合物流工程。单项物流工程技术与综合物流工程技术的关系,好比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技术与汽车总体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一样,单项物流工程技术代替不了综合物流工程技术,综合物流工程技术也代替不了单项物流工程技术。以上基于广义物流工程的理论观点,就是“大物流工程论”。它是大物流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大物流科技论。研究认为,物流科学技术与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综合科学技术完全一样,是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领域,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很多新兴综合科学技术的产生,既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它们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但是,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十分落后,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物流科学技术体系。这个物流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物流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第二部分是物流工程技术学科;第三部分是物流科学理论学科;第四部分是物流科学技术其他学科。绝大多数物流学科还都是空白,需要我们去开拓和创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中国的“大物流科技论”是大物流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物流管理学科只是大物流科技论中的一个子学科。

五是大物流产业论。从实物形态看,整个国民经济是由物的生产、物的流动和物的消费三大领域组成,也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是由生产、物流和消费三大支柱产业群组成。这里我们把物流不仅仅看作是一个支柱产业,而是一个支柱产业群,因为它涉及到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教育、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等等产业。研究认为,物流不仅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支柱产业,不仅是一个支柱产业,更是像生产和消费一样的一个支柱产业群,这就是“物流产业群论”。也叫做“大物流产业论”。“大物流产业论”是大物流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要发展好整个物流事业,只有物流产业的思想还不够,必须树立“大物流产业论”思想。

以上是大物流论的五个基本理论,它们对新世纪我国物流科学技术大发展以及我国物流事业大发展,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1.2.3对典型物流观念的简单述评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发生的震惊世界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猛涨四倍,其他各项能源价格也随之上扬,进而对高能耗的各种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石油危机使理论界和经济界对物流理论刮目相看,物流观念、物流理论,以及根据物流这一新思想、新观念进行的系统革新和技术发展而促进的物流合理化,在石油危机中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全世界的经济界和实业界对改进物流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认识到,由于生产领域的潜力已很难挖掘,再从技术发明、建设工厂、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难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尤其在原材料、能源价格一再上扬的情况下,生产成本能保证不再上升已是难事,轻易获得更大利润更是困难,而改进物流则可以比较容易获得更大利润。第三个利润源泉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了物流理论的重要内容。日本人最初推崇的成本中心说、利润说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物流成本中心说得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不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显然,成本中心的考虑没有将物流放在主要位置,尤其没有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角地位,改进物流如果目标只是在于降低成本,这势必也会影响物流本身的战略发展。当然,成本和利润是相关的,成本和企业生存也是相关的,成本中心也不是只考虑成本不顾其他,但毕竟是人们对物流主体作用和目标的认识。利润中心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个利润源”。

美国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则是服务中心说,他们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徐寿波院士的大物流论认为物流更具有战略性。实际上现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是企业、国家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了几个钱。将物流和企业、以致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的战略说的提出,对促进物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企业不追求物流的一时一事的效益,而着眼于总体,着眼于长远,于是物流本身战略性发展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战略性的规划,战略性的投资,战略性的技术开发是最近些年促进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各种物流的定义实际是对物流系统起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的不同认识、不同观念,因而也将派生出不同的管理方法。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存在这物流的过程学说和物流的管理学说【10】,众说纷纭,无人能够说服对方。按照徐寿波教授的大物流论,这个争论就变得毫无意义。从徐院士的大物流论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不管是物流的过程学说还是物流的管理学说,都是物流要研究的某一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是互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来看待的。就像当年在物理学界广泛争议的光的性质到底是具有粒子性还是具有波动性一样,在长达百年的争论中,随着权威科学家信奉的学说的变迁,时而推崇粒子说,

10北京交通大学王耀球教授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的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物流分论坛点评时的发言。

时而推崇波动说,关于这个问题当时也争论的不可开交。到了后来,人们发现光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也具有波动性,两者共存于光这种物质中。这也许就是学科发展初期所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才能对事物的本质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从德鲁克最初提出物流这一词汇开始,到经济界和企业界不管以什么名义采用了这一观念为止,应该说,物流做为一门科学的形态便诞生了【11】。物流是人们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互不相关之举统一了起来。物流地位的认识从各个定义的发展变化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脉络。首先是美国对于物流的认识是从客户服务的角度,美国人尊崇于物流是为增加客户满意度,对于具体的物流成本不是放在首位来考察的;而日本对于物流的认识是把物流作为降低成本的源泉,是从“第三利润源泉”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对物流的认识管理就是力求以最低的成本完成物流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竞争的日渐激烈,从War-Mart的巨大成功里,人们对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到物流应该是具有战略性地位的,将物流的地位提升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物流管理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从2005年初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向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名称的变迁就可以知道物流管理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而中国的徐寿波院士则高瞻远瞩地一步到位就提出了大物流论的观点,使物流的研究直接就涉及了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直接就从支柱产业群的战略高度给了物流管理应有的一个地位。本文的研究将以此作为参照,选取的物流概念属于大物流的概念,即包含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微观物流,也包含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宏观物流的研究。

1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6月8次印北京

物流配送的概念

物流配送的概念 现代物流实用词典说物流配送是共同化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共同化包括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物流管理共同化等等。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货、配货等作业,并按时送达到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的定义反映了配送实践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用户要求”、“配货”、“送货”。“用户要求”包含着很多内容,如货物的吕种、规格、数量、质量、送货时间、送货地点等,它主要从用户订单中反映出来,是“配货”和“送货”的依据。用户要求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配送质量高低的最终标准。“配货”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基于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流通方式。 (1)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是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 (3)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https://www.360docs.net/doc/e510621978.html,),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4)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

物流中心定义

1.概述 物流中心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面向社会服务;物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大;少品种、大批量;存储、吞吐能力强;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物流中心是综合性、地域性、大批量的物资位移集中地,它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是产销企业间的中介。 图1物流中心在供应链中所处位置模型 和物流中心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存储为辅。执行实物配送是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简单的讲,配送中心就是从事集货、流通加工、分货、拣选、配货以及组织对用户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物流设施。 总体上,物流中心辐射范围大,处理的对象为大批量、小批次和少品种的商品,配送中心正好相反。从两者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看,物流中心的上游是工厂,下游是配送中心或批发商,而配送中心的上游是物流中心或工厂,下游是零售商或最终用户。 综合型物流中心是指能够储存、加工、分拣与配送多种商品的物流中心,这类物流中心的加工、配送品种多,规模也大,适合各种不同需求用户的服务要求,所以其柔性较大。综合型物流中心在供应链中所处位置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就综合型物流中心的功能设计和布局设计作一定的探讨。 2综合型物流中心的功能设计 在整个供应链中,作为物流结点的物流中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综合型物流中心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具体讲一般应具备如下功能: 图2物流中心功能设计图 1)商品的运输集散中心功能。 物流中心需要自己拥有或租赁一定规模的运输工具,物流中心是一个覆盖一定地域地网络。因此物流中心首先应该负责为客户选择满足客户需要的运输方式,然后具体组织网络内部的运输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客户的商品运到目的地。除交货需要客户参与外,整个过程都由物流中心负责,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所以运输集货功能是物流中心的基本功能之一,特别是在强调差异化营销的时代,商品流通呈现多批次、少批量趋势,生产企业以前的运输功能就必然由物流中心取代,从而使生产企业集中精力于生产,同时这样也降低了生产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其利润。 2)商品的分拣、配货中心功能。 随着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营销渠道的进一步细分,在商品、原材料进货或发货方面,越来越显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商品的分拣、配货职能显得日益重要。商品分拣与配货对保证商品的顺利流动,建立合理、高效的物流网络系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物流中心正是专门从事分拣、配货工作的机构或物流据点,通过物流中心把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集至物流中心,然后进行不同客户订单处理,按客户要求的种类、数量进行集中配置,再向客户发送货物,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商品分拣、配货的作业量。对于连锁形式的零售业来讲,利用物流中心的分拣、配送功能直接送货到货架,同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提高连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实施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产业利益来讲,因为商品的分拣和配货工作是集中在物流中心完成而非每个企业单独完成,这就实现了商品配送的集约化,有效避免了分散运输、交叉或迂回运输现象,实现了社会物流成本优化的目标。 3)商品储存中心。 利用物流中心的储存功能,可有效地组织货源,调节商品地生产与消费、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目录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概念 早期的“物流”译自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实体分配)“物的流通”,简称PD。简单地说,早期的物流概念就是指商品实体的储存与运输,即商品的空间位移。20世纪80年代物流的概念普遍用Logistics取代PD。“Logistics”的愿意为“后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它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从而标志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物流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因而,在不同的角度对物流下了不同的定义。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发展,对物流的概念和定义也更加完善。 日本学者林周二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包括物料的废弃与还原,联结供给主体与需要主体,克服空间与时间距离,并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德国学者R 尤尼曼对物流所下的定义是:“物流是研究对系统的物料流(material flow)及有关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所进行的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

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

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配送中心被定义为: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为特定的客户服务。- 2)配送功能健全。 3)辐射范围小。 4)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 5)主要为末端客户提供配送服务。】 鉴于配送中心的概念,对配送中心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理解; 1)配送重心的“配送”工作是其主要独特的工作是全部由配送中心完成的 2)配送中心为了实现配送,要进行必备的货物储备 3)配送中心可以按一定的配送辐射范围完成自行承担送货,也可以利用社会运输企业完成送货配送中心是配送的组织者 4)配送中心利用配送信息网络实现其配送活动,将配送活动与销售或供应等经营组织活动相结合,因为不是单纯的从事物流配送活动 5)在配送中心中为了能更好的进行送货组织必须采取零星集货批量进货等种种资源搜集工作和对货物的分拣配送等工作因此它具有集货中心分货中心的职能为了更有效的配送配送中心往往还有比较强的流通加工能力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的综合 6)配送中心是“现代流通设施”,在这个流通设施中,以现代装备和工艺为基础,不但处理商流而且处理物流,配送中心是兼有商流物流全功能的流通设施由此可见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里接收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求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针对特定的用户、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7)配送中心是在物流领域中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产物。配送中心现在不但要承担起物流节点的功能还要起到衔接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规模的运输的功能 配送中心的地位 从物流系统出发,配送中心的地位界定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考虑 1、层次关系 2、横向关系 3、纵向关系 4、角度关系 5、功能角度 配送中心的功能 一个较为完善的配送中心应该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1、采购功能 2、储存功能 3、分拣功能 4、分装功能

物流的基本概念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教案首页 编号:YJQD-0507-07版本:B/O流水号: 编制:审核:批准: 课题:第四章物流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物流成本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物流成本管理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多媒体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或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流基础 一、物流基本概念 1、商物流的概念 2、物流的分类 3、第三方物流 4、企业物流 二、物流管理基础 1、物流管理的概念 2、物流服务管理 3、物流成本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I、课前提问:电子商务营销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特点是什么? II、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网络营销的基础内容,本次可学习的是物流的基础内容。 III、教授新课: 一、物流基本概念 1、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的概念,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 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物流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例如,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如图4-2所示是玉米的物流过程,它涉及玉米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配送,交货等一系列环节。家电物流过程包括家电零件,材料采购,集中加工,制造与装配,包装,搬运,装车。运输,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液态牛奶物流过程包括牛奶生产基地取奶,原奶储存,运输,液态奶加工,包装,流通加工,装车,卸车,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物流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1年,格罗威尔在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人们开始认识物流,1918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的电话。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齐萧,在市场流通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以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销售过程的物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是为了配合销售而进行的相关运输与仓储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当时还称为实体配送的物流进行了定义,实体配送是指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个概念是有关物流的最早定义,他将物流看成销售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其从属于销售强调了产品销售有关的书驻留没有包括输入物流环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大量生产和销售时期后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开始被引入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被人们称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配送的概念也逐渐被物流取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特点分析(精)

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特点分析 连锁零售业的发展状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连锁化、信息化和规模化为特征的零售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就销售额而言,零售企业已超过制造、金融服务、信息等类型企业而成为世界第一,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而其中连锁这个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应用是今天商品零售企业能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的一个核心因素。我国发展连锁商业的时间不长,但已逐步成为商业零售业的一支主力军,最近几年,连锁企业的销售增长均在50%以上,预计 2003年中国100强连锁企业将实现销售额3500亿元。门店总数将达到20000个左右,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在8.0%以上。连锁企业逐步扩大的销售规模使连锁商业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且对中国的流通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连锁企业的实质是五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而统一配送是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连锁商业物流的几个特点相对于工业物流,商业零售物流特别是连锁商业的物流特点有: 1、变价快:即商品的进货价格变动快:通常连锁超市经营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的会有较快的变化,同时生产商或零售商的促销频繁引起经常变价。 2、订单频繁:连锁零售的店铺多,订单频率高、同时有时间要求、有些小型的便利店甚至要求一天送货两次。 3、拆零:供应商大包装供货,配送中心需要按照店铺的订货量进行拆零、分拣。 4、退货:配送中心还有处理诸如赠品、退货(正品、残次品)等问题。 5、更换:商品新增汰换的频率也很高,增新品,汰换滞销品。 6、保质期:消费品通常有不同的保值期,需要有针对性的保质期管理。 这些特点使得商业零售的物流要求更快的反应,更复杂的技术和信息支持。 连锁商业物流的主要方式大型零售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以大零售商为主导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企业是沃尔玛。目前沃尔玛公司独立投资建立的配送中心有200多家,专为本公司连锁店按时按需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家乐福、麦德龙、西尔斯、吉西膨尼等国际大零售商,都建立有本企业体系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 我国部分大型连锁企业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连锁企业都是从传统的副食品公司、蔬菜公司、粮店以及其它配套网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传统企业,都有很丰富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建立配送中心的基础,这种配送形式有较大的比例。在这些物流配送中心中,大多数信息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主要依赖于手工操作,配送效率和对店铺的反应速度较低。 供应商自理物流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商品配送,这种配送方式主要适用于店铺规模大,采购规模大的超市。如国内的一些大卖场和综合超市公司,他们由总部确定统一的供应商,店铺向供应商要货。由供应商直接将商品配送到店铺。这种由供应商直接配送优点在于:大大降低连锁企业成本和运作的复杂性,因此一般来说,中小型连锁企业主要依赖供应商提供商品配送,但这样的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概念, 人们的注意。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 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 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 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 作PhysicalDistribution的。 PhysicalDistribution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 1956 “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 我国对于“物 一条是在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 都毫无例外 “实体分配”或“实 “实体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实 日本人将其译为日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在对物流的分类标准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主

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在此,我们将采用第二种分类方法,对物流进行划分。 1.社会物流 经济大领域。 中的物流活动, 2.企业物流 (1)企业生产物流 艺过程伴生的, 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 节约劳动力。 (2)企业供应物流 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的限定条件下,因此,就带来很大的难度。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零库存等问题。 (3)企业销售物流 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 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 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 等职能的管理等。 2.物流系统化

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讲到的是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与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物流标准化的作用又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总结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可以统一国内物流概念。我国的物流发展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经验,但是由于各国在物流的认识上有着众多的学派,就造成了国内人士对物流的理解存在偏差。物流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所以,我们要弄清物流的概念问题,并对物流涉及的相关内容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扫清理论上的障碍。 二、可以规范物流企业。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其中不乏新生企业和从相关行业转行的企业,层出不穷的物流企业也使物流队伍良莠不齐。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三、可以提高物流效率。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地割裂为很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不高,这在很多小的医药物流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四、可以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世界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物流管理学是近二十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系统管理科学新的重要分支。物流,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为追求利润,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材料管理和货物配送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物流管理学因此应运而生,并且日臻完善,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物流一词的译法 首先产生的是「PD」概念。「PD」(Physical Di stribution),是指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五、六十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PD」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美国企业界称之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神童」。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於社会物资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且,对於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产品制成后在从生产者到用户的货物配送的管理(即PD),而且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材料管理( Material Management),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Internal Inven tory Transfer)。由此,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Logistical Management。 「物流」一词的译法,今天,在亚洲主要城市或地区说的「物流」是指「Logistics」,原词直译为「后勤」。这个词起源於西方的早期战争时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当时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的进行所需的人和物的支持保障系统。后来,这个词被英美学者借用在工商领域,是指一个企业对其原材料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集散之间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在翻译上,汉语「物流」一词,最初却是引自日本人对「PD」的翻译。六十年代,「PD」的概念从美国引入日本,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大阪大学学者平原直(Hirahara)改为「物流」。八十年代初,「物流」这个词从日本传入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初,「Logistics」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这时中国和香港均沿用「物流」的译法,虽然有人建议「Logistics」直译为「后勤」,以区别与PD的不同。但经过众多专家反覆研究,考虑到从PD到Logistics虽然有内函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基本上是物流概念在外部延伸,因此沿用「物流」的译法不会产生实质上的歧义;而且,「物流」一词更形象和贴切地反映了当今它在工商领域所代表的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在从其生产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用户服务、需

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物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物流标准化定义: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过程。 物流标准化内容: 1、技术标准化 2、工作标准化 3、作业标准化 4、服务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的意义: 1、物流标准化可以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规范化管理,加快流通速度的需要,达到准时、快捷、安全、高效的目的。 2、物流标准化是进行物流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3、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4、物流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5、物流标准化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6、物流标准化加快物流系统建设的捷径。 7、物流标准化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物流标准化在工作中的应用: 物流标准化作为现代物流的突出特征,越来越被物流行业所重视,并成为物流企业岗位定额定员标准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整体管理水平的一把尺子,是领导者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面镜子,是劳动效率和服务水平高低的真实体现,也是员工综合素质的综合反映。 在岗位上要实施物流标准化(即岗位职责标准、工作流程标准、作业管理标准、服务管理标准和激励考核标准),并做到三查:‘自查、互查、督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物流管理标准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必须结合作业现场的功能作用,确定明确的标准项目。实践中,要对不同的劳动岗位确立不同的标准项目。 工作标准化: 工作标准化是对工作内容、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所指定的标准。岗位职责标准:主要内容是岗位设置、岗位名称、岗位人数和岗位的基本职责。 1、工作流程标准:对不同的岗位从定员方式、岗位名称、员额管理等方面制定出规范的标准,明确每个岗位的定员和基本职责。 2、员工管理标准:员工行为标准内容包括环境卫生、衣着气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3、制度标准内容包括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办公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 4、职业标准内容包括:

配送的概念理解(精)

配送的概念理解 配送概念有许多种表述。 日本工业标准表述,将货物从物流结点送交收货人。 日本1991年版《物流手册》的表述: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运输",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配送"。 美国《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表述:实物配送这一领域涉及特制成品交给顾客的运输。实物配送过程,可以使顾客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成为营销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 我国出版的《现代物流学》的表述: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我国物流前辈王之泰从两个方面对配送进行了定义:一是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表述为:"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二是从配送实施形态表述为:"配送是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节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定义: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概念的内涵: 1.配送提供的是物流服务,因此满足顾客对物流服务地需求是配送的前提。 (1)由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顾客的需求是灵活多变的,消费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配送活动绝不是简单的送货活动,而应该是建立在市场营销策划基础上的企业经营活动。 (2)由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顾客的需求是灵活多变的,消费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因此单一的送货功能,无法较好地满足广大顾客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配送活动是多项物流活动的统一体。(如我国《物流术语》所述。)更有些学者认为:配送就是"小物流"。只是比大物流系统在程度有些降低和范围上有些缩小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配送活动所包含的物流功能,应比我国《物流术语》提出的功能还要多而全面。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概念,由于它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因为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起(PhysicalDistribution),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的多于称作PhysicalDistribution 的。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即PhysicalDistribution,可见其外延更为广泛。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从英文的PhysicalDistribution翻译而来,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目前国内外物流的概念很多,如有以下几种: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 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 《物流术语》的国家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当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时,我国对于物流的定义将得到统一。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及其特点 物流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从国外传入我国,一条是在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因为在欧美的所有市场营销教科书中,都毫无例外地要介绍PhysicalDistribution,这两个单词直译为中文即为实体分配或实物流通,我们普遍接受实体分配的译法。所谓实体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进行的物理性移动。 另一条途径是Physical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日文物流,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 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国外的物流业基本上就是我国的储运业,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 1.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概念之中; 2.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存储与运输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物流管理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前言、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第一章物流基本概念 第二章物流基本活动 如果采用第二种分类方法,则物流可被划分为: 1) 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它是一个整体的物流系统。 2) 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内部范围内物品的流动活动。它又可以区分为五个具体的物流活动,即: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 3 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经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我们可以简要地将供应链系统分成三个大的网络:供应网络、制造网络、分销网络。与这三个网络匹配存在有三种物流形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分销物流。 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要看这个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看它和整个供应链上合作伙伴运作的协调水平。具体到物流管理而言,就是对供应链上的三个主要物流过程的运作要有很高的管理水平,才能使供应链系统真正具有竞争力。 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与运输费用。 以下为运输合理化的几项有效措施: (1)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提高实载率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车船空驶和不满载行驶的时间,减少浪费,从而求得运输的合理化。 (2)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求得合理化。 如在铁路运输中,在机车能力充许情况下,多加挂车皮,在不增加机车情况下增加运输量。在公路运输中,实行汽车挂车运输,以增加运输能力等。

(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运输社会化的含义是发展运输的大生产优势,实际专业分工,打破一家一户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 (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的运输。这一措施的要点,是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或者经过论证,超出通常平均经济里程范围,也尽量利用公路。 (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此外,常见的合理化措施还有:配载运输,合装整车运输,流通加工等。 的物流活动。这些辅助性物流活动对于整个物流体系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概括地讲,辅助性物流活动主要有三个: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 第三章物流管理 1.物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目标 物流系统是处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部分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有机整体,所以物流是一个系统。 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支持物流信息流动的“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现在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参考) 现代物流管理概念的四个方面: 1)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过程,突出过程意识。 2)物流管理的客体包括有形产品(商品),无形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 3)物流管理系统需要进行管理的两项主要活动是流动和信息。 4)客户向供货商进行的反向流动也是物流管理的一部分。 物流系统化、标准化、合理化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重要性:传统物流之所以发展成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系统化” ;用系统思想所重新认识的物流总功能并不是原有那些功能的简单加和,而是系统化后产生的新的总功能,而正是这种新的总功能使物流合理化得以实现。 物流的系统化是其物流合理化的基础,而物流的合理化则是整个物流管理所追求的总目标;因为降低人工和材料作为第一利润源泉。但当人工和材料成本降低到一定幅度以后,这时候可能空间就不大了。这时候发现我要扩大市场销售,通过扩大市场销售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把这种途径就称为第二利润源泉。同样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这个市场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人们发现说我怎么样再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候发现在我成本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物流费用如果能有效的把它降低,就等于说提高了我的利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把服务物流称为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达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获得“第三利润” 是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的最终目标。 标准化就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成本、效益有着重大决定作用;它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管理的原则 1.目标:设定的目标必须是定量的和可测评的 制定目标是确定我们预期愿望的一种方法。要优化某个事情或过程,就必须 确定怎样才能知道目标对象已经被优化了,使用定量的目标,就可以判断新的物流流程是否比以前的流程更好,企业管理层就可以知道优化的过程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投资回报率。 2.模型:模型必须忠实地反映实际的物流过程 建立模型是把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实地反映整个物流流动过程。 3.数据: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和全面 数据驱动了物流系统的优化过程。如果数据不准确,或有关数据不能够及时 地输入系统优化模型,则由此产生的物流方案就是值得怀疑的,对必须产生可操作的物流方案的物流优化过程来说,数据也必须全面和充分。4.集成:系统集成必须全面支持数据的自动传递。 因为对物流系统优化来说,要同时考虑大量的数据,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的 发挥ERP系统功能,让ERP系统充分的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5.表述:系统优化方案必须以一种便于执行、管理和控制的形式来表述。 由物流优化技术给出的解决方案,除非现场操作人员能够执行,管理人员能 够确认预期的投资回报已经实现,否则就是不成功的。现场操作要求指令简单明了,要容易理解和执行,管理人员则要求有关优化方案及其实施效果在时间和资产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标杆信息更综合、更集中。6.过程:物流过程必须支持优化并具有持续的改进能力。 物流优化需要应对大量的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物流目标、规则和过程的改变是系统的常态,所以,不仅要求系统化的数据监测方法、模型结构和算法等能够适应变化,而且要求他们能够捕捉机遇并促使系统变革。如果不能在实际的物流运行过程中对物流优化技术实施监测、支持和持续的改进,就必然导致优化技术的潜力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或者只能使其成为"摆设" 。

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一、配送中心概述 (一)配送中心概念 物流配送中心是现代物流网络的中的物流节点。这一节点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处理、作业优化等神经中枢的职能,是整个物流网络的灵魂所在。物流配送中心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物流配送中心包括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运输仓库、流通商品集散中心以及生产者自身拥有的物流设施等。狭义的物流配送中心概念即流通商品集散中心与生产企业拥有的物流设施等。 (二)配送中心分类 配送中心作为执行实物配送主要职能的流通型结点,可以按承担职能、区域范围、内部特性、中心归属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图13-1所示。 图13-1 配送中心的分类 (三)配送中心的功能和作用(14-17页) 1、物流中心的功能 基础功能 集货发货功能 存储功能 装卸搬运功能 包装功能 流通加工功能

配送功能 物流信息处理功能 增值服务功能 2、物流中心的作用 使供货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物流调节水平整合资源,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物流集约化程度、创造规模效益 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实现有效衔接,扩展联合运输 有利于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 (四)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与结构 物流中心基本作业流程(26-28页) 物流中心作业区域划分 管理区 进发货区 理货区 加工区 存储区 分拣区 退货处理区 设备存放区

(五)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的目标 提高物流系统的吞吐能力,以适应经营业务增大的要求 建立一个柔性物流中心,以适应产品经常变化的状态 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和随机变化能做出及时响应,保持正常运转 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对物流系统中的物品进行实时跟踪 对客户供货迅速及时,保证不缺货,为客户的随后物品处理提供方便条件,并为客户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总之,物流中心的目标任务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缩短物流周期、增加物流效益,使供货商与客户之间物畅其流、信息快捷,增强物流服务竞争力。 2.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动态原则:在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时,应详细分析现状及对未来变化做出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在一定范围内能适应数量、用户、成本等多方面的变化。 竞争原则: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应体现多家竞争。对于政府部门进行建设规划尤其重要。 低运费原则:物流配送中心必需组织运输与配送活动,因而运费原则具有特殊性。由于运费和运距、运量有关,所以低运费原则常简化成最短运距和运量的问题,通过数学方法求解以作为物流配送中心布局的参考。

现代物流标准化与包装标准化

1 包装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与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这一概念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即。为符合顾客的需求条件,完成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信息的流通过程,和为达到有效低成本的保存管理目标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行为。物流的概念和定义根据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在文字描述上也稍有差异,但是现代物流的实际根据用户或顾客的要求与愿望,把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联结起来,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实现有效而快速的商品及服务流通过程的经济过程的主旨则是相同的。 将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环节进行分解,其具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运输、储藏、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网络、在库管理、物流组织管理、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等。包装是物流的起点,包装的合理化、现代化、低成本是现代物流。物质流动的合理化、有序化、现代化、低成本,包装是其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基础和物质保证,而包装标准化是根本的途径和有效的保障。包装与物流供应链的密切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全面深入地得到反映。 1.1 对产品的防护性 包装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给产品以保护和防护,产品防护性指的是产品本身强度、刚度和包装抗损性以及由于流通环境中产生外界载荷之间相互的影响等。产品防护性可以通过合理的包装来实现,根据运输、搬运、仓储的手段、条件,考虑物流的时间和环境,根据产品的特性和保护要求而选择合理的包装材料、包装技术、缓冲设计、包装结构、尺寸、规格等要素,才能实现物流中的首要任务——将产品完好无损地实现物理转移。 1.2 物流信息管理的合理性和物流网络的控制性 物流信息管理是现代物流标准化的关键和核心,产品的各同层次的包装上应该设置哪些标签、标记、代码和其他相关信息,对于物流信息管理、整个物流供应链管理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是物流网络控制的根本依据和决策依据,只有在掌握了物流系统中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后,才能保证物流网络的可控性。 1.3 物流组织管理的有序性 物流组织的管理不是单纯的人事、信息、财务管理等,支撑这些管理内容的是重要的技术管理。对于物流系统来说,更具体地讲,对于物流供应链的技术管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完成在供应链中各类与包装有关的技术管理。只有在包装基本的物质在有序、可控地流动,才能实现整个物流组织管理的有序性。 1.4 物流成本的低成本 由于物流系统中的所有环节均与包装有关,所以包装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则显得至关重要。比如采用纸箱、托盘加集装箱的方式则可以改变原油的木箱包装而节省运输成本;采用现代化的叉车搬运而非人工搬运则可以省却单元小包装造成的高人工费和产品损伤;有效地设计包装容器的堆码层高,可以很好地提高仓库的利用率而节省费用;合理的包装减少破损;

物流标准化案例

物流标准化案例 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并没有成文的出版物物流标准,已经颁布的出版印刷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涉及了部分出版物物流活动的内容。新华书店总店储运公司受国家出版总署委托,制订了一些图书储运工作的规定,一些出版、发行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自用规范,这些规定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企业标准的作用。 以下是有关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现状的几个特点: 一、出版物物流相关标准缺乏例如,没有物流设备设施及辅材的标准。造成物流设备设施和工具没有标准有如下因素:第一是出版物商品本身规格不标准,图书开本多达几十种,造成企业在选择托盘、包装纸、货架、篮筐等不得不考虑商品规格,造成成本上升。第二是出版发行业物流设备设施及工具的复杂性使得其市场化的步伐较慢,出版发行企业只得选择其他行业的物流设备设施和工具。 二、现有的一些标准和规范执行贯彻不力 对于现有的相关标准,在贯彻执行中的力度不够,如“一号多书”现象,由于某些出版社利用同一书号多次出版,导致商品条码做不到唯一,主要表现在重版重印采用同一书号,套装书采用同一书号和装帧不同采用同一书号等三种情况。使得图书条码和图书不能唯一对应,迫使零售书店花费大量时间重新编码和印制条码,经营成本大大提高。 三、企业之间的规范各自独立,互不连通 例如,长期以来出版社与书店、书店与书店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图书分类标准,图书市场细分信息共享难度很大。中图法的分类标准和书店流通要求的距离较远,使用中也较混乱。出版发行企业之间在制定数据格式方面没有标准可依,早晨

各自拥有自己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标准,导致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出现障碍,EDI和EOS都难以实现。 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以及建设 所谓标准化是指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间的软件口径、硬件模式的协同,从而便于系统功能、要素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通过对各分系统的研究以达到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一致的效果。物流标准根据其定义分为物流软件标准和物流硬件标准。具体而言,软件标准包括物流用语的统一、单位标准化、钱票收据标准化、应用条码标准化和包装尺寸标准化;硬件标准含有托盘标准化、集装箱、叉车标准化、拖车载重量标准化、保管设施标准化以及其他物流设备标准化。 一、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建立了一批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如《中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同时《物流术语》、《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格条码》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已投入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实质性问题还 远未接触。目前,存在于我国的物流标准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限制多式联运的开展。以集装箱为例,海运中集装箱主要以40,×8,×8,和20,×8,×8,两种箱型为主,而铁路运输有其自有的一套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公路、航空中。这种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的不兼容性影响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降低物流效率,限制成本的节约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