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

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实了解中国国情,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它至少需要和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中国文化传统知识,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先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习俗文化等方面广博而深厚的建树,丰富知识,启发潜能,提高日后工作的热情,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了解国情,国情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我们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和国情的历史方面,就能加深对国情现实方面的理解,从而加强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个人责任的理解。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包括它的广泛性,连续性,平和性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质态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的共有文化。中华民族的核心汉族是中国古代各地区先民不断地滚动式融合的结果。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先有各地区部落,部族的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形成区域性文化。如先秦区域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西域文化等等。秦统一六国之后,这些文化的大部分都先后融入汉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合各区域文化的同时,还吸收了历史上蛮,夷,羌,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未被融合而独立流传至今者,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他对域外不同质态文化的改造,消化和吸收。如印度佛教文化,中亚细亚的科技文化等等。有容乃大,真是中国文化的无比恢弘的气度和无限宽广的胸怀,在将自己民族文化成果无私地传播给世界人民的同时。有融摄、综合了世界各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成分,才形成如同今日的面貌。

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这种经久不衰的连续性,是其内在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的展现。它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它所概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吐故纳新,再造自身的文化结构和内涵,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社会的需要。变则通,通则久,这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玉成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

《中国文化史》课程感想

我上<<中国文化史>>课程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该课程带我畅游其中,了解中国文化,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自己是从古代一路走来,走到今天,终于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原来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这一课堂,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前过节假日时,都不是很清楚它们的由来,只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了解到一点知识。如今,我已大抵了解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流传至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中华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形成了汉民族所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这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如中秋节,我们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才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这一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1]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带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歌舞形式、曲艺音乐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拥有共同的民间庆典习俗,同时还拥有是充分张扬地方个性、思想内容真挚纯洁、表现形式浪漫开放,形象鲜明的图腾和神仙崇拜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另外,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文化,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祥和安逸;在传统节日中无一例外地张显出汉族文化的厚重,那就是天人和一、喜庆团圆、和谐共荣,因而形成了传统节日的共同习俗。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休闲文化,还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山水文化,寄情于山水是汉民族旅游休闲的开始,千百年来,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从来都是人们真心向往的好地方,在许多名山大川中都留有历代文人、雅士、高道、圣僧的碑刻、居室、观堂、寺院,成为人们观光览胜、谈古论今、缅怀先贤的好场所。再有,不同地域的名山、古镇、村落拥有不同的宗教(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民俗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娱乐节目,就是祈福、平安。这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和欣赏的,因此,人们在休闲的时刻深深地沉浸在了这种浓浓的情谊中。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休闲文化的母体,其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要把它们永远地流传下来。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

2018尔雅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期末考试答案

1 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1.0分)1.0分 ?A、 禅让制 ? ?B、 分封制 ? ?C、 郡县制 ? ?D、 行省制 ? 我的答案:B 2 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1.0分)1.0分 ?A、 初郡 ? ?B、

侨郡 ? ?C、 都护府 ? ?D、 羁縻府 ? 我的答案:D 3 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1.0分 ?A、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 ?B、 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 ?C、 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 ?D、 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

我的答案:C 4 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1.0分)1.0分 ?A、 十四刺史 ? ?B、 十三刺史 ? ?C、 五十郡 ? ?D、 十道 ? 我的答案:D 5 ()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1.0分)1.0分 ?A、 唐高宗 ?

?B、 唐太宗 ? ?C、 唐玄宗 ? ?D、 唐文宗 ? 我的答案:B 6 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1.0分) 1.0分 ?A、 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 ?B、 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C、 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D 7 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1.0分) 1.0分 ?A、 朱元璋 ? ?B、 朱标 ? ?C、 朱允炆 ? ?D、 朱棣 ? 我的答案:A 8 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1.0分) 1.0分 ?A、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 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正确) 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错误) 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 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错误) 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错误) 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 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错误) 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错误) 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错误) 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错误)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国古代史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题型:名词3个,列举2个,(简答、问答、论述)各1~2个 第二讲忠君观念 一、忠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夏商西周时期: 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 (1)忠,最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 (2)忠,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孔子: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孟子:对等的君臣关系,“仁义”为最高原则) (3)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忠君观念。(荀子:强调臣对君单方面的顺从。 韩非子:君主树立无上权威,臣子无条件忠君) 3汉代,忠君观念的确立 (1)董仲舒君权神授(君主是“天”在人间的最高代表、以阴阳学解释君臣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2)《白虎通义》三纲学说 4宋以后的忠君观念 (1)突出了皇权的无上意义与臣属的绝对服从 (2)不忠于君不仅违反了最高道德标准、而且是最大的罪恶 (3)忠君的范围扩大到了生产经济方面 (4)君主专制符合“理” 二、孔孟与韩非子对于忠君观念的不同观点 孔孟1忠君是有条件的韩非子1君权至高无上2君臣对等、相互利用2君尊臣卑 3臣对君并非从一而终3臣对君无二心 三、谈谈你对历史上忠君人物的看法(开放性试题) 提纲:比如说关羽、杨家将、岳飞。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答 一方面忠君有部分爱国,忠义,另一方面死忠,愚昧,封建毒瘤 1忠君观念存在原因 (1)地主阶级需要权威来处理其内部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其整体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需要保护者和仲裁者(①寄希望于皇帝②寄希望于清官) (3)忠君包含一定的爱国内容 四、忠君观念的影响 1忠君观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 2春秋战国时期,忠君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成为专制君主维护统治的杀手锏。 4现实影响(向往专权(帝、权、宫)、善于服从) 第三讲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1文明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2狭义文化 即“广义文化”中的观念形态或“精神财富”部分。通常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是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一种传统观点。它只强调了凝固化的精神财富,而忽略了创造、传播精神财富的文化活动本身;且难以解释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这种静态的表述方式往往为各种静态的文化制度专史所采用。但在总体的文化研究或文化史研究中,这一术语却不足以描述文化的动态特征和揭示文化的运动规律。 3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国名为氏。诸侯的庶子有的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官职、邑名、辈份为氏。卿大夫至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相同。有世袭权的嫡长子称宗子,他们有掌握本族财产、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的权力。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来巩固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4二十四节气 它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独特的发明与伟大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全部出现,《淮南子·天文训》中使用的农历是秦汉之际的颛顼历,因而至迟在战国末年二十四节气就全都产生了。 5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由孔子创建的一个重要学派。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道德教化,宣扬“仁义”、“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孔子死后,儒家分化为八个流派,最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都继承并改造了儒学。秦汉以后,儒家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融合法、道、佛,不断改变其形态,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近代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家思想也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走向衰落。 6道家

中国文化史

如果将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称之为上古文化,那么,秦汉至唐中叶时期的文化则为中古文化,从唐中叶至明中叶可称之为近古文化。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文化特点:1、地主——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领主庄园经济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科举制度实行以后,门阀贵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从地主和自耕农中考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2、市井文化勃兴实物经济式微,货币大量流通,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 3、儒学复兴酝酿于唐中叶,在宋明得以张大的理学,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为一体,形成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观念主导了全社会的价值规范。4、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宋明理学又名新儒学、道学、宋学。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是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儒学变革的需要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理学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七、八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开创时期:北宋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周敦颐:理学创始人,号濂溪居士,曾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院讲学。他设计了宇宙演化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因动、静而生阴阳,阴阳与五行相融产生万事万物。人也是如此,凡人主动,圣人主静,“无欲故静”。它与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无心”是一致的。他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此种认识路径成为后代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的礼治秩序在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乱世裂变之后得以重建。第二、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古代的经世路线由“外王”事功转为“内圣”修身。第三、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得以完善和实现。一是“孔颜乐处”二是“民胞物与”三是浩然正气。唐中叶以后,在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实行文武分离、右文抑武之策,虽然防止了武人割据和篡权,却导致国防劣势,也使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1、中唐乃“古今百代之中”:安史之乱 2、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两税制出台与均田制崩坍 3、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崩溃与商业革命 4、文化史的转折:韩愈、李翱的“道统”理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中国文学史讲义

中国文学史(上) “文”的意义:甲骨文中的“文”(人胸前之花纹)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传说时代 前21世纪——前17世纪:夏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朝 前11世纪——前256年:周朝 其中: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 前770年——前256年:东周 其中:前770年——前476年:春秋 前475年——前220年:战国 时代特征 商朝:鬼神崇拜的时代 周朝:理性时代。敬礼重德。“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和谐典雅,温柔敦厚 战国: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 第一章神话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神话自然神话 神话的意义: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 文艺的起源意义: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今文三家诗:鲁、齐、韩;古文:毛诗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 “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意义:反映婚姻爱情表现战争徭役咏叹农业生产表现日常生活(燕飨)抨击现实政治叙述部族历史祭祀时祈福禳灾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

二、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节奏鲜明短促 三、用字精妙,词汇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比较可靠的作品从《商书·盘庚》开始。 《尚书》的文学意义: 一、虽主以“记言”,却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 二、文字古奥艰深。 三、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四、是“记言”之祖,且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在文体上对后世散文有一定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并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二、叙事简要洁净、平实含蓄。 三、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进步之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文学史上的意义:语言上“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因此逻辑缜密。另外又收录了大量当时口语,又有生动活泼之趣。 《战国策》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 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论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摘要:清朝时期,曾经拥有与西方交流的良好契机,却因统治者的专制、愚昧而夭折。至使清朝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清朝末年,虽有众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政治、思想、科技的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制统治封建思想改革 说起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不得不提起传教士这一重要媒介。16世纪中叶起,以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作为文艺复兴之温床的“建学育才之法”。传教士从上层入手,改变传统的传教策略,注重学习中国语言、吸取中国的文化知识,利用中华文化的某些形式进行传教,传教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清政府还下令根据汤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名为时宪历。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都有较大的兴趣,并且拥有一定的造诣。他曾组织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采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与此同时,康熙还开设蒙养斋,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人才,组织编纂了包含有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的《律历渊源》。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 清朝的统治者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等都相当得感兴趣,如果当时在中国大力推广西学,中国应该早就走向了近代化,思想和科技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保持世界先进国家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超级大国迈进。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西学为什么没能大力推广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统治者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清政府的历代皇帝大多不傻,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限制西学的传播。当时欧洲各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先进、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阶段。受过多年政治思想教育的有识之士们都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是先进于封建主义社会的,这种先进性不但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不欢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他们对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是非常喜爱的,购买时也是挥金如土。例如:皇宫和贵族从不缺少的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各种西方的小玩意;康熙还热心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但清政府从未让百姓真正接触这些,因为统治者发现与科学一同到来的还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 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 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1.直立人,亦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 巫山人。1986年发现于四川巫山,距今200万年左右。 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的直立猿人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可能已会用火,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蓝田人。1963年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65至80万年,脑容量约在780ml,同时出土还有旧石器初期的打制石器。 北京人。1929年发现于北京西南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距今50万年左右,平均脑容量为1075毫升,身长约法156厘米,群居洞穴,狩猎为主,打制石器,用火痕迹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