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建国以来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还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航天科技的几个重要里程碑。
一、人造卫星发射
196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此后,中国又陆续发射了多颗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不断提高了卫星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其中,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卫星系统国家。
二、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首枚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并成功地使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进入舱外太空。
2012年和2013年,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分别进行了两次载人任务,再次证明了中国宇航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探月工程
200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这是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这些成就表明,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四、火箭技术
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
长征系列火箭不断升级和改进,不断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为中国航天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在研制新型火箭如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等,以进一步提高火箭技术水平。
中国航天知识资料2篇

中国航天知识资料2篇篇一:中国航天知识资料中国航天事业于1956年开始,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标志。
自此以后,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走向成熟。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实施航天活动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航天事业主要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卫星发射、空间科学等领域。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航天知识。
首先是载人航天,这是中国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迈进了历史的新阶段。
目前,已经有13名航天员先后在“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四次飞行任务中,轮流驾驶飞船在太空中工作。
其次是探月工程,是中国近年来发力的重要领域之一。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中国先后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月球探测。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巡视器成功“对接”月球,实现了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胜利。
再来是卫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另一重要部分。
中国已经发射了数百颗卫星,最大的有重达8000千克的高通量卫星。
这些卫星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
最后是空间科学,这也是中国航天事业日益壮大的一个重要领域。
2016年9月15日,中国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目前正在成功运行中。
此外,中国还将进行太阳探测、空间微重力实验、暗物质和引力波探测等多项科学研究。
总的来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重大成果取得,将会为人类探索宇宙、研究空间科学领域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篇二:中国航天艰苦创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尽管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了航天的探索,但是长期的发展遭遇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最终,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多年坚持和努力下,逐步赢得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1956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也打响了国际航天竞争的第一枪。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其发射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中国航天成就

中国航天成就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
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作文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可是一件超级了不起的大事呢!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们可努力啦!他们不怕困难,一直不停地研究、试验。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遇到难题也不放弃。
这颗人造卫星叫“东方红一号”。
它在太空中飞呀飞,向全世界展示着咱们中国的厉害!当它发射成功的那一刻,所有的中国人都特别高兴,特别自豪。
我想,等我们长大了,也要像那些科学家们一样,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加油,为未来努力!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棒的故事!那就是咱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事儿。
以前呀,别的国家都觉得咱们中国不行,可咱们偏不信!咱们的科学家叔叔阿姨们可厉害了,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
就说制造卫星的那些零件吧,一个一个都要做得特别精细,不能有一点差错。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啦!
当我们在收音机里听到那首《东方红》的时候,心里别提多激动啦!这说明咱们中国越来越强大啦!以后呀,咱们还要造出更多更厉
害的东西,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厉害!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一起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从“581”任务到“502”会议——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历程

从“581”任务到“502”会议—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历程1“581”任务——方案准备中国也要发射人造卫星的构想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在中国引起了热烈反响。
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组织召开了“关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座谈会”。
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在发射人造卫星的技术、意义及影响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中国也要发射人造卫星的建议。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8年提出研制构想,1970年成功发射。
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过程曾因政治、经济等原因相继经历了准备、论证、调整三个阶段。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
为响应号召,使中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责成中科院与国防部五院尽快制定规划,讨论分工。
8月,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召集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陆元九等科学家商讨尽快拟定我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
中科院将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列为了中科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代号“581”任务),并成立“581”组专门负责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和业务协调工作。
与此同时,中科刘畅 陈琛 来肖华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1516Reviews16★专题院开始筹建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运载工具的研制,由力学所筹建成立;第二设计院负责控制系统的研制,由自动化研究所筹建成立;第三设计院负责探测仪器研制与空间物理研究工作,由地球物理所筹建成立。
为向1958年国庆献礼,第一设计院刚刚成立,便迅速投入到了卫星及运载工具的结构设计、探空火箭头部模型研制等工作,并在1958年10月中科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了卫星及运载工具的设计图和模型。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 年11 月26 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 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 和太阳同步轨道(SSO) 的长征系列火箭。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2 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 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 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 世纪末期至21 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 年11 月20 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 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 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 年1 月10 日1 时0 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 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 年1 月5 日晚上7 时许,“神舟” 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 年12 月30 日零时40 分,“神舟” 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步天远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跨向第三航天大国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群体,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
我国通信卫星大百科2014整理

主要运营商:中国卫通东方红系列以及早期中星系列。
(已全部退役)■东方红1号: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实际工作28天。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主要进行卫星技术试验以及一些探测。
东方红2号:1984年1月29日发射失败,卫星注入大椭圆近地轨道。
其别称STTW T1,东方红2号1星:1984年4月8日发射成功,定点125 E 。
在轨工作到1991年。
别称STTW T2,东方红2号2星:1986年2月1日发射成功,定点103 E 。
在轨工作到1991年。
别称STTW 1,东方红2A号1星: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定点87.5 E。
在轨工作到1997年。
别称STTW 2,后更名中星1号。
东方红2A号2星:1988年12月22日发射成功,定点110.5 E。
在轨工作到1999年。
别称STTW 3,后更名中星2号。
东方红2A号3星:1990年2月4日发射成功,定点98 E。
在轨工作到1998年。
别称STTW 4,后更名中星3号。
东方红2A号4星:1991年12月28日发射失败,致使卫星被注入大椭圆近地轨道。
别称STTW 5,后更名中星4号。
东方红3号1星:1994年11月30日发射失败,计划定点132 E。
卫星未能转入地球静止轨道,后更名中星5号。
]东方红3号2星:1997年5月12日发射成功,定点125 E。
在轨工作到2007年。
后更名中星6号。
后来替中星5D(亚太1A)占过134 E轨道。
外购卫星------因为当时可用的卫星资源很紧张,开始外购卫星。
我国于1992年底向GTE公司购买了已经运行9年的卫星spacenet-1(设计寿命10年),1993 年7月更名为中星5号,定位115.5 E播出8个省台。
卫星与1997年退役。
我国于1995年8月向美国休斯公司订购了一颗卫星,该星被命名为中星7号”但是该星在1996年8月发射失败。
后更名HGS 2,作他用。
我国于1997年间向GTE公司购买了已经运行13年的卫星space net-2,并且改名为中星-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