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渔业悲歌

合集下载

中国渔民的遭遇

中国渔民的遭遇

近年中国渔民遭受伤害
2012年 • 2012年1月17日,一中方渔船遭到韩国海警的扣押,13名中方船员遭 韩海警殴打,并有数名船员受伤。 • 2011年 • 2011年12月12日,两名韩国海警在黄海海域执法时与中国渔民发生 冲突,一名海警受伤,另一名海警身亡。韩方指称海警死伤系中国渔 船船长以利器刺中造成,并以此拘捕了船长与其余8名中国渔民。 • 2011年12月3日,菲律宾海军在菲律宾巴拉望岛南端靠近巴拉巴克海 峡的海域,以“非法捕鱼”为名扣留了5名中国渔民。 • 2011年10月18日,菲律宾一艘炮艇在南海礼乐滩附近,撞击了一艘 正拖曳25艘小船航行的中国大型渔船。菲律宾官方辩称该炮艇是在试 图靠近中国渔船检查时,炮艇的转舵装置出现故障失控,相撞纯粹是 “小意外”。
2011年6月10日,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一年零两个月的福建籍渔民张志平、李亚雄 搭乘中远集团所属“安宁”轮靠泊山东黄岛口岸。图为两名船员手捧鲜花走下船。
2012年4月10日,中国黄岩岛海域作业的数艘渔船,被菲律宾军舰非法堵在黄岩岛潟湖内,菲方欲抓扣 中国被困渔船渔民。中国国家海洋局迅速派出正在附近执行南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84、 75船编队赶赴该海域,对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图为菲律宾海军展示了拍摄的照片,中国两艘海监 船在黄岩岛海域游弋。
图为2006年10月27日,菲律宾在南沙群岛海域非法抓捕24名中国渔民。
在民族大义面前,两岸三地渔民共同扛起了保钓的大旗,民间保钓一度如火如荼。 中国渔船屡次受到日方船只的骚扰,甚至曾引发中国船只与日方船只直接冲突。 图为2013年2月2日,日本海岸警卫队船只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追逐中国渔船。日 本海岸警卫队逮捕了中国渔船船长。
2010年9月7日,钓鱼岛附近海域,一艘中国福建籍拖网渔船受到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 船冲撞,后又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冲撞、截停、登船、检查。随后日方不顾中 方反应,逮捕中国渔船船主。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惠 东 渔 歌 简 介
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 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的特色,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民间歌曲。
“惠东渔歌”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州 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惠东渔歌分布在广东省惠东 县沿海各地。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海丰县接 壤,西靠惠州,北与紫金县相连,毗邻香港。有山区、 丘陵和较长的海岸线。
南海水面印霞光 海风阵阵掀起浪
渔 家 世 代 向 海 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床头紧拉网 渔家世代向海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渔船对对迎夕阳 满载鱼虾喜归航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惠东渔歌在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
~谢谢观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惠 东 渔 歌 现 状
经过历代渔民的传唱,惠东渔歌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 新中国成立后,在许多著名音乐人的重视下,惠东渔歌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并一度闻名全国。1956年,港口渔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 加了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前 后,国家鼓励海上的“疍民”上岸,“疍民”渐渐远离海上生活, 渔歌的传唱逐渐减少,只剩下几位在海上长大的“疍民”闲时无聊, 聚在一起打发时间。 惠东渔歌目前面临失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解放后,渔民上岸居住,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 部分渔民弃渔进城打工,或是从事非渔业生产; 二是“文革”期间,惠东渔歌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被列为庸 俗、伤风败俗之音而被禁止传唱,致使惠东渔歌几乎面临失传;
当地人称它为“鲘船歌”或“城歌”,它属“粤东渔 歌”中的浅海渔歌类。它与广东省部分沿海市县的渔村, 如汕尾、海丰、宝安、惠阳等地渔村的渔歌同出一宗, 与以上地方的渔民风俗习惯、歌唱风格大体相同。但由 于他们长期住在不同的地区,受当地的风俗、语言、文 化、庙堂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影响,使同出一 宗的渔歌在演唱风格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绿色和平

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绿色和平

《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媒体简报过度捕捞,是中国近海渔业发展近30余年来面临的最大难题1。

尽管中国的渔业产量产值总体保持稳定,但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海洋捕捞渔获物中包括大量的经济鱼幼鱼和低值杂鱼,或称为“幼杂鱼”2。

幼杂鱼的大量捕捞虽然短期内能增加产量和收入,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海洋的食物链基础、透支了食用经济鱼类的经济社会价值、削弱了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并不符合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原则要求。

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幼杂鱼的资源和使用情况,绿色和平在中国8个最主要渔业省份3的22个渔港,采用实地抽样调查(包括渔民问卷调研和幼杂鱼随机采样)、文献数据和统计资料收集分析等研究方法,撰写了《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调研报告。

自中国“十三五”规划和渔业“十三五”规划颁布以来,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被列入重要议题,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蓄势待发,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沿着精细化、科学化不断向前迈进。

绿色和平注意到,“幼杂鱼”也逐渐被纳入管理体系。

但是,限于传统的“先管好大鱼再管小鱼”的治理思路、以及基础资料的缺乏,目前有关部门对幼杂鱼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相关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也存在现实困难。

对幼杂鱼捕捞实施可持续的管理,不仅有助于实现捕捞产量负增长的新目标、缓解过度捕捞压力,而且对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调研报告主要发现一、中国近海渔获物中30%为幼杂鱼,总重量接近400万吨4绿色和平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发现,中国近海渔获物中30%都是体型过小、种类太杂而无法被直接食用的幼杂鱼。

目前中国海洋捕捞产量为1300多万吨,按此比例估算,幼杂鱼的总重量接近400万吨,超过日本全国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

在中国最主要的捕捞作业类型——拖网渔船的渔获物中,49%都是幼杂鱼;而目前拖网渔船每年为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贡献了近一半的产量,超过600万吨。

按此比例估算,这600万吨年捕捞量里有近300万吨是幼杂鱼。

《舟子的悲歌》余光中

《舟子的悲歌》余光中

《⾈⼦的悲歌》余光中《⾈⼦的悲歌》余光中 ⾈⼦的悲歌余光中 ⼀张破⽼的⽩帆, 漏去了清风⼀半, 却引来海两三, 荒寂的海上谁作伴, 啊,没有伴,没有伴, 除了黄昏⼀⽚云, 除了午夜⼀颗星, 除了⼼头⼀个影, 还有⼀卷惠特曼。

我⼼⾥有⼀⾸歌, 好久好久都不曾唱过, 今晚我敞开胸怀舱⾥卧, 不怕那海偷笑我, 它那歌喉也差不多。

我唱起歌来⼤海你来和, 男低⾳是浪和波, 男⾼⾳是我。

昨夜, ⽉光在海上铺⼀条⾦路, 渡我的梦回到⼤陆, 在那淡淡的⽉光下, 我梦见脸⾊更淡的`⽼母, 我发狂地跑上去, ⼀颗童⼼在腔⾥欢舞, 啊! 何处是⽼母,何处是⽼母, 荒烟衰草丛⾥, 有坟⽆数…… 余光中(1928~ ),中国台湾诗⼈,散⽂家。

祖籍福建永春,⽣于南京。

1947年就读于⾦陵⼤学外⽂系。

1948年转⼊厦门⼤学外⽂系,不久转⾹港,次年迁居台湾。

1952年在台湾⼤学外⽂系毕业后,⼊军界任译官。

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学位。

返台后任师范⼤学讲师,主编《现代⽂学》及《⽂星》诗的部分。

1972年任台湾政治⼤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任⾹港中⽂⼤学中⽂系教授、联合书院中⽂系主任。

1985年返台定居。

1948年起发表新诗。

1952年出版第⼀本诗集《⾈⼦的悲歌》。

30多年来,他的诗、散⽂、评论、译作品等著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狼星》等10多部,散⽂集《左⼿的缪思》、《青青边愁》等7部。

其诗题材⼴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受西⽅现代诗影响很深。

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渔光曲

渔光曲

音乐中饱含了渔民的血泪,感情真挚,展示了旧中国渔民苦难生活的悲惨遭 遇,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怨恨情绪。乐曲是单一形象的三段结构, 各段音调虽有变化,但由于统一的节奏型,相同的引子和间奏,使音乐成为 一个整体。它然采用了宫词式,但调性色彩并不明朗,似乎是在旷远之中表 露出一丝哀愁和压抑。它还通过贯穿全曲的舒缓和节奏,刻画出渔船在海上 颠簸起伏的形象。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
新密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钢琴曲
《渔光曲》
主讲:代稳
《渔光曲》故事发生在旧中国东海渔村一个贫苦善良的渔民 家里。他叫徐福,被渔霸欺压剥削得一贫如洗。一个狂风暴 雨的晚上,他的妻子生下了双胞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 了养活一家老小,徐福到海上打鱼,不幸葬身大海。
钢琴曲《渔光曲》创作于1934年,是同年上 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曲。任光为作此曲, 特赴渔民区观察渔民生活与劳动。质朴真实、 委婉惆怅的旋律鲜明地描绘了30年代渔村破 产的凄凉景象。
三、学生活动
分组比赛弹奏,并相互指出各自的不足,学习彼此的长处。
四、师生互动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弹奏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示范引导
五、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所学乐曲进行歌曲填词、演唱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教学目标:1、掌握连音奏法的弹奏(知识目标) 2、训练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能力目标) 3拍)以及音型
教学难点:连音弹法
一、教师示范:
学生根据刚才曲子的创作背景,结合教师示 范,感受曲子的感情表达。
二、学生独立尝试开谱弹奏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适度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立 能力。

中国渔民演讲稿范文

中国渔民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一名中国渔民,今天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渔民的生活和心声。

在此,我要代表全国广大渔民,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自古以来,渔民就是我国海洋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我们辛勤劳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渔民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海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的工作环境艰苦,风里来,雨里去。

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出海捕捞,与大自然搏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苦,但我们也收获了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希望。

然而,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

海洋污染、资源枯竭、过度捕捞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我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海洋资源,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我们渔民也积极响应,努力调整捕捞结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作为一名渔民,我深知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从事渔业生产。

我们要认真学习《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做到合法、合规、有序。

二是转变渔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渔业。

我们要减少对海洋资源的过度依赖,推广使用环保渔具,发展水产养殖、休闲渔业等多元化渔业产业。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渔业生产效率。

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渔业技术,提高捕捞和养殖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渔民收入。

四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从源头上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五是团结协作,共同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我们要加强渔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应对渔业市场的变化,共同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各位领导、同事们、嘉宾们,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共同家园。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美丽海洋、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渔民生活幸福安康!谢谢。

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作文

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作文

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作文渔歌,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歌是中国民歌的一种,中国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

如流行于广东汕尾市,统称为汕尾市渔歌,而在广东的惠东也有渔歌,属于汕尾市同类。

分深海、浅海两类。

前者是深海作业渔民所唱,近似咸水歌;后者是海边渔家妇女所唱。

通常主要指浅海渔歌。

打鱼人唱的歌渔歌互答。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亦作“渔謌”。

渔人唱的民歌小调。

唐王勃《上巳浮江宴序》:“榜讴齐引,渔歌互起。

”明徐祯卿《送耿晦之守湖州》诗:“邮渚频挝津吏鼓,渔歌唱近使君船。

”清秦蕙田《燕子矶》诗:“帆影悬残照,渔謌入暮烟。

”歌词格式一般为七字句,两句一首,间有四句或八句一首。

四句中也有用五字句或三字句作起句的,第二句或第四句的最后三字常加上衬词重复,或整句重复。

衬词富有特色,常用来区别不同曲调的调名,如“呵呵香调”、“哩哩美调”等,曲调活泼优美,如广东海丰渔歌《迎亲花船到渔村》。

又如流行于江西鄱阳湖的渔歌,为打鱼者所唱,歌词多为七字句,四句一段,曲调以徵调式为主,辽阔悠扬,如歌曲《一网鱼虾一网粮》。

《渔歌》是南宋末年著名琴师毛敏仲最有影响的作品,乐曲表现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意,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的情趣。

这首作品曾名《山水绿》、《欸乃歌》,在名称改变的同时,音乐本身也经浙派徐门不断加工,精益求精。

乐曲中运用主题贯穿和转调等手法,显示出作曲艺术的新水平。

“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渔歌背后的故事

渔歌背后的故事

渔歌背后的故事
渔歌背后的故事有:
1. 惠东渔歌:据《惠东县志》的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疍民”,又称“后船疍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

他们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生活时期,因而只能写歌自慰,以歌自忧。

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自己的渔歌。

每逢年节他们有聚艇在避风港内的习惯,特别是每年中秋夜晚,他们对月而歌;在婚嫁时有唱歌、斗歌的习俗;亲人分离、相聚,或是老人与世长辞等时候都是以歌代言。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逐渐移居陆地。

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

2. 惠东渔歌:据《惠州府志》记载,“疍,古自有之”。

宋代时期从福建、潮州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广东,分布于平海、范和、鹤咀等港湾,最早迁入时间为宋朝,后以明朝、清朝居多。

无论是哪种渔歌,它们都是渔民在海上劳作时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海渔业悲歌
曾几何时,中国近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渔民出海常常满载而归,而如今,即便是号称中国“传统四大渔场”的渤海湾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也名存实亡,陷入了“无鱼可捕”的危机。

造成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沿海经济在发展中乱象丛生,导致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二是渔民违规捕捞,致使鱼类资源过度消耗,近海生态系统退化。

改善近海环境、恢复渔业并非易事,相关部门尝试过诸多办法,但时至今日,效果均不理想……
2016年3月14日,在阿根廷丘布特省附近的南大西洋
海域,中国远洋渔船“鲁烟远渔010号”遭到阿根廷海岸警卫队巡逻舰枪击后沉没,船长等4名船员被扣押,并被指控“涉嫌非法捕鱼”和“对抗执法”,其余28名船员则被一艘中国渔船救走。

据悉,中国渔船在阿根廷东部海域捕捞活动较多,绝大多数都属于在公海上的合法捕捞,但近几年,也有个别的渔船,在没有申请捕捞证的情况下误入阿根廷专属经济区捕捞,时常导致执法船在海上追逐违法船的事件。

不过,将渔船击沉这种做法,还是阿根廷15年以来首次出现。

其实,不止是阿根廷,俄罗斯、朝鲜、韩国、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帕劳等国都曾以“非法作业”为理由,扣押过中国渔船及船员。

因此,国际上出现了一种声讨声:中国的非法捕捞者给太平洋岛国的海事部门带来了麻烦。

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中国远洋渔船总是陷入此类麻烦?如果分析内因便可发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渤海湾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这四大传统渔场几乎已无鱼可捕,为了生存,渔民们不得不竞相到海外甚至远渡重洋进行捕捞……
四大渔场名存实亡大批渔民纷纷改行
“云如船,风如酒,撒下丝网垂金斗。

云里游,天上走,画中人家笑声流。

渔歌当香饵啊,鱼群追着走。

”这首经典
的《渔歌》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渔民曾经的生活景象。

但如今,从辽宁到山东再到两广,在我国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上,各大渔场却纷纷出现“无鱼、无渔”的尴尬景象,尤其是上述的四大传统渔场,都面临着丧失渔场基本功能的危机。

渤海素有“渔业摇篮”之称,但在2011年,国家海洋
局却声称:“渤海湾作为渔场的功能已丧失。

”如此评价并不夸张,就拿渤海渔业的支柱产品“野生对虾”来说,年捕捞量曾经可达到600~700吨,但如今却难觅其踪影。

中国水
产科学研究院黄渤海水产研究所的金显仕博士则给出了更
多的数据:“1982年黄渤海的渔业生物是68种,1992年开
始大规模下降,真鲷、绿鳍鱼和牙鲆几近绝迹,到1998年
渔业生物只剩下44种,真鲷、绿鳍鱼完全绝迹,而鳓鱼、
黄盖鲽鱼、梅童鱼也濒临绝迹。

如今,渤海大量滩涂、湿地被占用,鱼汛早已消失。


而作为中国最大渔场的舟山渔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从1974年到1984年间,舟山渔场的传统捕捞种类“四大家鱼”所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比例下降了40%左右,到了2015年,“四大家鱼”所占比例已不足1%,其中只有带鱼还能形成渔汛,但产量也逐年下降。

至于其他大型渔捞种类,如绿鳍马面、鳓鱼、鳐类等,均处于濒临绝迹的状态。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减,海洋捕捞便逐渐转向以鱿鱼、金枪鱼等为捕捞对象的远洋渔业,到目前为止,远洋渔业已约占舟山渔场总产量的15%,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再来看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对于前者,当地渔民用“守株待鱼”来形容其渔业困境;而后者已陆续被撤走大量渔船,渔民生存状况堪忧……
四大传统渔场的严峻现状,迫使渔民除了发展远洋渔业,更多的是纷纷改行。

在渤海湾区域,一直以耕海牧渔为生的长岛人,现在很多都转投旅游业。

记者走访长岛,发现数百家“渔家乐”旅馆分布在各个渔村,据悉,这种将渔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型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有村
民告诉记者:“岛上捕捞业早已衰退,而开船出海捕捞一趟
的收益还不够支付油钱,所以很多渔民开了家庭旅社。

”而
在秦皇岛的渔港里,记者几乎没有看到年轻的渔业从业者。

面对年龄的断层,老渔民感慨地说:“现在做这一行赚不了钱,年轻人都选择到城里去打工了。


近海盲目开发造成海洋污染违规捕捞加剧渔业资源枯

中国的沿海渔场究竟是如何走到“无鱼可捕”的地步呢?据国内媒体调查显示,这跟近岸过度开发、近海环境污染严重有直接的关系。

从南方的北部湾起,一直到北部的渤海湾,人们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填海造地,导致鱼、虾、蟹、贝等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被破坏,而沿海港口密布着的各种化工厂、钢铁厂、电厂等重工业企业,对近海环境造成的污染更是不可估量。

2011年,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发生漏油事故,造成渤海湾出现约2海里长的赤潮带,即便是在半年之后,渤海附近的沙滩上仍留有明显的油污痕迹,渔民成了这场灾难的直接牺牲品。

然而这一事件绝非个案。

渤海彼岸的辽东湾营口市,自2009年起,工业占地猛增,原本近百公里的自然海岸线如今仅存十几公里,渔民们被迫搬迁,而海水污染使得留下的养
殖户们也难以维持生计。

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管理科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工业废水是海洋污染和影响辽东湾生态
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岸海域的水质也在变差,尤其是各个排污口附近的海滩,方圆几公里都没有任何生物,被渔民们称为‘死滩’。

”由于近海岸的无序开发,
导致了渔民对近海鱼类进行掠夺式的捕捞,从而又加剧了渔业资源的枯竭。

记者来到青岛附近的渔场时,正值“休渔期”(按照农
业部出台的伏季休渔制度,每年6月16日至9月16日禁止从事捕捞生产),正看见渔业局和青岛市公安局水上边防派
出所在对违章捕捞渔船进行突击查扣。

据悉,进入休渔期以来,执法人员已查扣了150多艘违章渔船。

在这些渔船的甲板上,通常散放着各种身长不足10厘米的幼鱼,其中大部
分会被送往市场,剩下的就被倒进垃圾站,还有很多死掉的鱼又被重新扔回大海。

对幼鱼的违规捕捞是加剧渔业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

早在1979年,相关部门就出台了规定,在幼鱼成长期,禁止
使用“底拖网”等渔具。

但如今在长江口渔场到闽东渔场一带,水深30米以上的部分都被拖网控制着,有些渔民甚至
还偷偷使用电网,致使带鱼、大黄鱼、海鳗等底层鱼类无一幸免,尤其是带鱼的幼鱼,被捕获的比例已高达25%。

如何管理渔业和改善近海环境
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看了“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面临‘无渔无鱼’尴尬”的报道后,立即做出批示:“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强,管理要统一、有序、有力,各有关部门要职责明确、密切配合。

”但是,时至今日,海洋污染、非法挖沙、渔场衰败、幼鱼上市等问题依旧没能得到有效控制。

从渔业管理措施来看,我国一直主要采取“投入控制”的方法来管理渔业,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控制捕捞船只的数量,但是控制力度不大、实施方式不当、收到的效果也不好,不少渔民认为这种限制捕捞的措施与国外相比只是花架子,比如在新西兰,政府对多大的海域允许有多少只船、能捕捞多少鱼、多大的鱼、在哪个地点上岸等,都有具体、明确、严格的规定,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还以控制产量来保证整个渔业链条避免进入恶性循环。

而我国的渔业管理未能采取这样的“产出控制”,原因有很多,一是因为我国海域结构复杂,二是因为管理水平有限,三是因为渔民素质有待提高。

如何让渔民配合渔业管理,一直是相关部门致力于研究和尝试的问题。

山东省海阳市是我国最早实行“海域有偿使用”的地方,经过数年的尝试,当地渔业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海阳曾是有名的“中国蛤蜊”生长基地,据老一辈渔民回忆,以前码头上堆满了装蛤蜊的麻袋,每袋足有一米
多高,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渔船数量猛增数倍,蛤蜊资源消耗迅速,到了90年代末,码头上已经很难见到装蛤蜊的麻袋了。

于是在2000年,海阳政府公开投标发放海域使用证,海阳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海上资源归个人所有后,渔民能自觉严格按照生长期捕捞了,而且遇到幼鱼也会主动把它们放回海里。


除了加强渔业管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保护近海环境。

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建立在牺牲海洋环境的基础上,让人们为了保护海洋环境而放弃眼前的经济利益并不容易,在2008年和2010年,渤海东岸的营口市就曾两度叫停违章排污的造纸厂,但作为当地国企,关停造纸厂涉及数百人的生计和社会稳定,所以该厂一直顶风开工,未经处理便将污水直接排向海口。

要想有效改善近海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海洋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其次要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控制近海盲目开发的现象;再次要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水平,加强海洋环保技术;最后还要不断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做到这几点,也许某一天能还渔民一个良好的近海环境,也许还能重现渔场往日的繁荣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