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的考试中,性心理发展理论是重点章节,针对这个问题,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先来看这道题目!

1.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性器期

1.【答案】D。

总结知识点如下。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①口腔期:又称口欲期,在婴儿出生后0到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麼的东西就咬。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

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成人过量饮酒抽烟,或者经常把手放在他们口中,将被诊断为具有口腔期人格。口欲期也是婴儿与母亲之间最早发生的关系之一,这段时期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则依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而有差异。

②肛门期: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己掌握大小便,孩子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了独立,发展了自信,并知道何时应该放弃。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即强迫孩子排便,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会造成肛门期停滞人格取决于孩子的反映。这种人极度吝惜、保守,例如《守财奴》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典型的肛门期停滞人格。相似的,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之外,快感更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蕾欲期:发生于大约3-6岁。这一时期,性器官成为最重要的动情区。这一阶段的后期,儿童将经历俄狄普斯情结。这一名词

是根据希腊神话中一个误娶了自己母亲为妻子的人物命名的。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对异性父母发生了性兴趣。他们会对性器官很好奇,也会发现触摸它会有奇怪的快感。性器期的孩子,会很容易发现并去碰碰自己的小鸡鸡等性器官。当孩子意识在触碰小鸡鸡它会变硬,而且会有不一样的快感,女孩子则发现摸摸自己尿尿的地方会有特殊感觉时,这些感觉就引起了孩子对性的兴趣和好奇。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将手放在自己的裤裆上,甚至伸进裤子里触摸;或用大腿进行摩擦;或是跨坐在椅子扶手上做有规律的来回移动。另外,这阶段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对彼此的身体都有着很大的好奇;可能在被允许的情况下,便会裸露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甚至让对方触摸。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时,我们可能会表现出惊怒的表情,并且严厉禁止。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停止动作,但他们的快感并没有随之消失,孩子很可能会再找机会一试,满足自我的好奇。我们该给孩子的帮助是:带他们了解身体结构与性别的不同,用健康、正面的态度来看待每个身体与每一种感觉,而不是以惊恐的神情、罪恶的想法来阻止孩子在成长中必然发生的行为,与此同时,让孩子多和异性家长在一起。在幼儿园,接触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 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 1、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 2、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医学心理学 考试复习要点

考试复习要点 考点: 一、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模式的转变 2、预防疾病战略转变 3、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4、改善医患关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研究任务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医学,已达到防病治病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测验、评定评估等 心理测验法与评定量表法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例题】关于医学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正确的是 A只在实验室中完成B只以人为实验对象C只记录生物学指标D只在有目的的、控制某些条件进行E只使用现代仪器答案是D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派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因其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所以都得不到满足。他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根源。治疗原则是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移情等方法挖掘出其压抑的潜意识冲突,予以解释并在意识领域消除。 2、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等认为心身是统一的,心理因素对健康及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生理中介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调节系统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如抑郁、愤怒、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不良认知或不健全人格将首先通过影响三大调节系统的活动而影响各内脏功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或引起心身疾病。 3、行为学派理论巴甫洛夫、华生等认为,人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对外界刺激S的反应R,即通过学习得来的,又称学习理论,学习有三种类型:经典条件发射、操作和条件反射、社会观察学习。 行为学派理论认为,各种心理疾患和心身疾病的产生都是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学习的条件反射。治疗的原则是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或消退。 4、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等认为,行为学派只研究行为,并把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只强调环境影响,而不重视对人的本性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向上的,是要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即是发挥个人各种潜能,如创造性、友爱、自尊、理想及对真善美公正价值的追求动力。自我实现即指人的这些潜能的充分实现。他们认为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病症的产生都是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的结果。治疗原则是降低期望值,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例题】下列有关心理、行为障碍论述的观点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是 A错误的信念B错误的学习C潜意识中的冲突D三大生理中介紊乱E自我实现受阻答案是C 【例题】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源于 A本能B潜意识C学习D人格E情趣答案是C 【例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A心身是统一的B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C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D以上都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四至六章]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知识点:潜意识的相关概念 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知识点:人格的相关概念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和攻击本能,人格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超我:类似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至善原则”。 知识点: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动和环境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不同的发展阶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 性心理发展的五大阶段为:口欲期(又称口腔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周岁之前)、肛欲期(又称肛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2—4周岁)、性器期(又称性蕾期,人格形成时间为4—6周岁)、潜伏期(又称活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6—10周岁)、生殖期(又称青春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0—20周岁)。 知识点: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压抑这些本能的冲动来保护自己,即强迫某些具有威胁的情感进入潜意识层面。 反向作用:通过采用某种与本能冲动的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行为,来伪装自己。 置换作用:是指将不能自我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的考试中,性心理发展理论是重点章节,针对这个问题,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先来看这道题目! 1.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性器期 1.【答案】D。 总结知识点如下。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①口腔期:又称口欲期,在婴儿出生后0到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麼的东西就咬。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

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成人过量饮酒抽烟,或者经常把手放在他们口中,将被诊断为具有口腔期人格。口欲期也是婴儿与母亲之间最早发生的关系之一,这段时期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则依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而有差异。 ②肛门期: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己掌握大小便,孩子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了独立,发展了自信,并知道何时应该放弃。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即强迫孩子排便,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会造成肛门期停滞人格取决于孩子的反映。这种人极度吝惜、保守,例如《守财奴》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典型的肛门期停滞人格。相似的,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之外,快感更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蕾欲期:发生于大约3-6岁。这一时期,性器官成为最重要的动情区。这一阶段的后期,儿童将经历俄狄普斯情结。这一名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

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的发展 关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及思考 弗洛伊德的两个著名断言就是:性本能冲动对人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极端重要。弗洛伊德解释说,人有两种主要的生物本能,一种是维持生命个体的生存本能,另一种是维持种族的性本能或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容易满足,而性本能的满足过程与方式就复杂得多,其变化也很大。性本能不一定通过直接的生殖活动来满足,它可以通过亲吻,抚摸,注视甚至跳舞,体育活动,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的方式来间接满足,实际上,弗洛伊德把几乎所有人类高尚精神文化活动都看作是性冲动的替代与升华。因而,与生存本能相比,性本能对心理活动和人格发展重要得多。 弗洛伊德正是在此基础上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性心理学发展模式,弗洛伊德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性心理的发展。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一)口唇期:从出生后到一岁。在这一时期婴儿性快感的满足主要借助口唇,在吃奶的吸吮中婴儿获得快感。在这一阶段,如果口唇需要没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多,就会产生口唇型人格,这种人依赖感强,贪食。出现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自恋、依赖、猜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二)肛门期:大约从一岁开始,持续到二岁。在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就会造成肛门型的人格。这种人不是过于放肆、无礼,就是极度吝惜、保守。 (三)生殖器期:亦称性蕾期,从二岁到三岁。弗洛伊德认为,直到生殖器期的最初阶段,婴儿的性能量都是指向自身,他的快乐是自乐。在生殖器期的后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开始将性能量里比多指向外界对象,男孩的性欲指向母亲,叫做恋母情结,女孩的欲望指向父亲。男孩的欲望指向母亲时,总要无意识地与父亲争夺爱,敌

弗洛伊德心理学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心理学主要观点 一、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导论》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他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潜意识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性欲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 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 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 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 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 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注意 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 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思维 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 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 2。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情绪和情感 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 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6.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心理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他不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层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动机等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的存在和影响,这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内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实,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更深刻。“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从此以后,人格心理学便蓬勃地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较完整的影响较大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推动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心理的结构: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1.意识: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2.潜意识:潜藏在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包涵了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3.潜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包涵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人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二、人格的结构--“人格三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自和超构成。 1.本: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生来就有。由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欲望的即时满足。弗洛伊德说:“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乞讨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2.自:个体出生后,由本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遵循现实原则,介于本与超之间,对本的冲动与超的管制具有缓冲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儿童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的贡献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儿童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的 贡献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儿童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的贡献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儿童心理发展是研究儿童个体在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三个经典理论角度探讨他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意义,分别是儿童性心理学、精神结构理论以及情绪发展理论。 1. 弗洛伊德的儿童性心理学 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性心理学的概念,认为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他发现儿童早期的性感受和冲突对其后期的心理结构和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他的理论中,他分别阐述了儿童的口腔期、肛门期和生殖器期,强调了每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特点。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口腔期是指婴儿通过吮吸等方式获得满足感的阶段。他认为这一阶段的冲突和经验,对于形成后期个体的信任与依赖关系有重要作用。肛门期则是指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控制和屈服的阶段,他强调儿童对于大小便的控制会对后续的个性特征产生影响。最终,生殖器期是指儿童进入性生活的阶段,这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部分。他认为儿童期的性体验和冲突会对个体的性格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2.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即意识、前意识和 潜意识的概念。他认为这三个精神结构共同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和情感 表达。 意识是指儿童当前能够感知和意识到的内容和经验。前意识是指意 识之外的内容,儿童可以通过努力回忆来获取。潜意识是指儿童无法 直接访问的、包含着潜在冲突和欲望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 不同精神结构之间的冲突和平衡,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 3. 弗洛伊德的情绪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情绪发展理论侧重于探讨儿童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他将个体的情绪体验划分为三个部分: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 德原则,分别对应儿童期的快乐欲望、现实冲突和道德准则的形成。 快乐原则是指儿童追求满足感和快乐体验的驱动力。现实原则则是 指儿童必须面对现实冲突和挑战,预示儿童情感体验发展的复杂性。 道德原则则是指儿童通过内化道德准则,克制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 冲突,形成了自我控制和道德意识。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贡献在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儿童性心理学、精神结构理论和情绪发展理论 提供了对儿童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深入理解。这些理论为研究者和 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和方法,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长。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引导 孩子的情感表达和行为发展。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 一、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一)婴儿期:出生到一岁 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会出现断奶问题与吮吸需求、固着现象和口腔性格。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埃里克森的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给与他们足够的爱与有规律的照顾,满足其基本的需要,就能使儿童的信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二)一岁到三岁 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肛门区成为快感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产生自我,自我要凭借本我的全部力量,收到本我的驱使,遵循“现实原则”。 埃里克森的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要区域也是肛门区。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大小便,因此儿童有了自己行动的自住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常会发生冲突。如果父母给与小孩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 (三)三岁到六岁 弗洛伊德的前生殖器期:开始产生恋母或者连父亲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埃里克森的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父母能鼓励他们的孩子的自主行为和想象,会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反之孩子就会却非主动性并感到内疚。 (四)六岁到十一岁 弗洛伊德潜伏期:生殖器依旧是快感的中心,但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 埃里克森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如果儿童能够从需要稳定的注意力和一定努力的学习活动中的到满足,他们就能发展勤奋感,反之则产生自卑感。 (五)青春期:十二岁到二十岁 弗洛伊德生殖器期: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埃里克森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的驱力的增加是破坏性的,但青年也因社会的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要发展自我同一性,防止其困扰和混乱,这与前四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关。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三讲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动力学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unconscious)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量,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 3.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本能和欲望。 (二)人格结构论 人格(personality)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1.本我(id):又称伊底、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的冲动被称为力比多,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从动力角度看本我的愿望和力比多能量充填到自

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的执行者。在现实层面,自我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的快乐原则。自我要协调本我和超我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外部现实的要求。自我是否对环境有良好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 3.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按“至善原则”行事。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 1、口唇期(0至1岁):口和口腔黏膜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母亲与婴儿建立起的安全的母子关系,形成幼儿最初的信赖感、安全感。 2、肛门期(约2~4岁):肛门和膀肌括约肌的使用是对权利和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方式。婴儿通过与父母关于定时、定点大小便的斗争,发展了灵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了一些心理特点。肛欲期留下问题的孩子,在成年时表现的人格特点是: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权利欲强等。 3、生殖器期(性器期,性蕾期,约4~6岁):此时躯体的性冲动为“婴儿的性”。男孩会幻想父亲要阉割他,产生阉割焦虑;女孩则潜意识地感觉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描述了人类性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些阶段是婴儿期(生理性阶段),深吻期(口腔性阶段),解剖学期(探索性阶段),潜意识期(性幻想阶段)和性成熟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性倾向和焦点,并且这些阶段的经历对于个体的性发展和性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婴儿期(生理性阶段)是从出生到大约18个月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生理的需求,如吃饭和睡觉。 深吻期(口腔性阶段)是从18个月到大约3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口腔和呼吸的活动,如吮吸和咀嚼。 解剖学期(探索性阶段)是从3岁到大约6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身体上的探索和观察,如探索性器官。 潜意识期(性幻想阶段)是从6岁到大约11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内心的幻想和想象,如性幻想。 性成熟期是从11岁开始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变得性成熟,并且性倾向和行为开始符合社会和文化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阶段是平均趋势,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进程。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随后的研究和反驳认为该理论存在很多缺陷。其中一个主要的批评是该理论忽略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性发展的影响。另一个批评是该理论对女性性发展的描述存在偏见。因此,现代的性心理学研究已经不再完全支持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在性心理学研究中,有其他的理论也提供了对性发展的不同解释。例如,Erik Erikson的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视角,将性发展纳入了个体整个生

命周期的发展进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Sigmund Freud的学生Karen Horney的心理学理论,她认为性发展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并且强调了女性性发展的独特性。 所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虽然对于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现代研究中,它被认为是不够全面和偏见的,应该结合其他理论来理解性发展。 总之,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纪初提出的,并且被认为是不够全面和偏见的。虽然它对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现在已经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研究对性心理学提供了更广泛和全面的解释。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性心理学的知识,我建议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或在线资源。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理论【精选文档】

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为实用了。好的理论是简约的,能对大量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未来的事件做出明确的预测,以便得到支持或被推翻,能产生新知识. 总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显微镜或望远镜,通过它我们可以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看得更清楚、更远。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 ⏹§2—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2-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2-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2-5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 §2-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简介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含义是指以心因性为机制的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及其理论和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2—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一(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几个术语 ⏹意识(consciousness):与感知相联系,由个人当前所觉知到的心理内容组成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主要包括各种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是个人不可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行为影响很大 ⏹里比多(libido):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叫求生本能,与此有关的精神能量即里比多 一(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2、人格结构 ♦本我(id): ♦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的,由一些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 ♦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作用主要是满足先天的生物本能,而且必须立即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渴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 一(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ego): ♦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人格的意识和理性部分,其功能是运用现实手段满足本能的需要,为本我服务,遵循现实原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