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道德经》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和最高范畴:道

老子社会观的目标:入世进而治世;根本途径:法自然,以道立天下。

二、庄子

《庄子》33篇,内篇7篇

庄子在道之下提出了“理”的范畴。

庄子的社会观:治国以道

第二节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老子的道学同原始宗教有渊源关系

有道家思想的著作:《尚书》《易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老莱子》 稷下黄老学派

1. 稷下先生包括:杨朱、田骈、慎到、彭蒙、宋钘、尹文、关尹、列子

2. 黄老之学是汉初政治的主导思想

3.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最高成就)

4. 《老子指归》:后期黄老中严遵其逻辑形上推理,是魏晋玄学的先河

魏晋玄学

1. 由三国曹魏何晏、王弼开创

2. 经典理论支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3. 前期:以道统儒

前期著作:何晏著《道论》,集解《论语》;王弼注《老子》,解说《周易》

4. 中期人物:阮籍(《大人先生传》《释私论》),嵇康

5. 后期:向秀、郭象注《庄子》,把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道教

1. 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形成于东汉

2. 早期道教代表人物:张陵、张角、张鲁

3. 魏晋代表人物:葛洪、葛玄

4. 南北朝(成熟时期)人物:寇谦之(北魏)、陆修静(南朝)、陶弘景(南朝)

5. 唐宋(更大发展)代表人物: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马承祯、吴筠、钟离权、陈抟、张君房、张伯端

6. 金元(道教活跃):太一教(肖抱珍)、大道教(刘德仁)、全真教(王重阳、马钰、刘处玄、丘处机)-----势力最大,成为官方宗教、净明道(周真公)

7. 明清(停止发展)代表人物:张正常、张三丰、王常月

 第三节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理想人格总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实现方法:自足的生活态度;学会守气;注重内修

庄子人生观的最高目标:“死而不亡”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一、理论发展

董仲舒“天人合一”,开始了儒道互补的尝试

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扬道抑儒

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道非儒

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以儒解道,引道归儒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立了理学行上思维的基本框架

二、历史实践

汉初,刘邦“文武并用”

人物:陆贾著《新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唐,把道教提升到首位

人物:魏征著《十思疏》、唐玄宗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制道德真经疏》 宋代:《混元圣纪》

净明派:儒道互补的代表,周真公、刘玉为代表

三、人格精神的熔铸

积极进取VS自然无为

道德践履VS精神超越

尚刚主动VS贵柔主静

翻译硕士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点解析

翻译硕士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点解析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文化”合用,见于《易 贲卦》 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 1. 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 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 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马克思认为: 1.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 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二、分类与结构 (一) 物质生产文化 (二) 制度行为文化

(三) 精神心理文化 三、功能 (一) 记录功能 (二) 认知功能 (三) 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 (四) 教化功能 (五) 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 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 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以人为本: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中西体用: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绪论 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 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 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 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禅让制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建立夏朝。 8、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朝后期。西周建立后,确立了一套体系完备、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3、诸子百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四家? 4、简述孔子或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含义: 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3)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 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 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 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 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 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 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 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 9.唐代“画圣”吴道子; 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 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 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 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

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 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 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 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 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如四大发明 2.文学艺术 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 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 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指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各种制度及运行机构, 以及社会,民众对这些制度产生的文化回应。 5.心态文化,又叫观念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 形态中长期孕育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 方式。 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文化中,曾累的堆积着中华名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学习研究中国 文化史,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 (二)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反思,明确他的形成,中国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它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生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  汉代儒家观念 一、汉代儒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u 中华名族思想文化的统一是在:秦汉时期 u 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德刑并用、礼乐教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u 董仲舒(西汉)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春秋决事》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学说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和韩非思想。 二、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u “天人感应”这一命题由董仲舒推导出 u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是: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 u “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使阴阳五行伦理化 u 董仲舒的“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第三节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 一、宋明理学的起源 u 理学在两宋兴起,主要讨论“性与天道” u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有佛学与道教思想 u 宋明理学的口号:“穷理尽性” u 周敦颐 1.理学开山师祖、濂溪学派奠基者 2.著作:《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 u 关中学派 1. 创始人:张载 著作:《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 2. 关学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 二、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u “二程”:程颢、程颐,开创洛阳学派(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 1. 洛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 洛学代表作:《伊川易传》 u 南宋福建学派(朱熹为代表) 朱熹著作:《四书集注》 在庐山建白鹿洞书院 提出穷理灭欲,格物致知。 三、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发展 u 由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提出,主张“心外无物” u 陆九渊,著《象山先生全集》,创立“心本论” u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著《王文成公全集》 u 朱学三部大书:《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1、文化:1、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自然地人化”即是文化。 2、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7、宗法制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8、轴心时代 9、华夏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中部及北部部分地区,首领有黄帝、炎帝,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首领有伏羲、女娲 等,属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向东延伸则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10、八卦八卦是我国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表示阳,用“——”表示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2、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制度严密 13、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

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3、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4、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8、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1、汉语词源包含了中国古人的意识形态如:“囱”、“葱”、“窗”、“聪”是一级同源词,“囱”是走烟的通道,“葱”的特点是叶子中空,“窗”是墙上通空气的洞,“聪”指接受外界事务的通达。从某些词的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成的变化。如“龢”,音乐和谐,最美境界。“和”,人和,事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状态。 2、从有些构件的构造意图中能反映出一些较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以“又”和“寸”为偏旁的字透露出的信息。寸最为一个新的构件被大量使用而且有了明确的造字意图这是周秦时代法制严密、继承权与分封制确立、度量衡有了统一标准等社会状况的反映。 3、汉字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文明:从时间看,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是与蒙昧、野蛮社会有区别的进化时期。从空间看,文明是某个人群在某个区域的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形态看,文明特指物质形态了的文化。 3、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 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的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事象 D.文化观念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 A.“世界高原” B.“世界屋脊” C.“高原世界” D.“屋脊世界”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 A.归宿 B.过程 C.发展 D.资源 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A.文化内涵 B.文化外延 C.文化经历 D.文化结果 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于省吾 C.陈梦家 D.徐中舒

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 A.三藩之乱 B.永嘉之乱 C.八王之乱 D.五胡之乱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A.天象观 B.勤农观 C.占验观 D.地利观 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匈奴族 C.汉族 D.高车族 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1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A.张衡 B.毕昇 C.祖冲之 D.蔡伦 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A.夏代 B.周代 C.商代 D.秦代 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 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A.秦代 B.汉代 C.隋唐 D.明代 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 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的文化 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 (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 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 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 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 “永嘉之乱”。 8.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 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 同等级。 10.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 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 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 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15.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 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郡县制推行到了全国 2.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3.中国的人口格局——东南人口稠密区,西北人口稀疏区 4.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影响最大前一人数最多的由北向南的迁移 5.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6.中国气候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7.中国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8.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 9.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构成了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10.古代中国形成的不同区域文化格局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齐文化 11.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嫡子之制、 庙数之制、分封制度(2)专制主义严密 12.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两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13.两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其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 14.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5.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封建家长制 16.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下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7.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 18.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19.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 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20.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原是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 21.中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2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3.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就是禅让制 24.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黄帝、炎帝)、东夷(蚩尤、后羿)、苗蛮(伏羲、女娲) 三大文化集团 25.周人的“礼”的内容“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26.西汉司马淡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 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27.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用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 世事功,重实践理论,重道德休养 28.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核心是“自然”推崇天道、自然、无味,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29.法家的先驱人物是管仲与子产,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商鞅实行“法治” 30.墨家的创立者墨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31.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32.张骞出使西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 33.秦朝文化统一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34.中国文化史上一次空前浩劫——秦始皇焚书坑儒 3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剖析

一、文化的功能 (一) 记录功能;(二) 认知功能;(三) 传播功能;(四) 教化功能;(五) 凝聚功能;(六) 调控功能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宏观层面分析: (一)心灵表达的形态看:中国文化以道德心为主,西方文化以认知心为主(二)认知方法看:中国文化重直觉,西方文化重理智 (三)文化成绩看:中国文化在道德方面收获最盛,西方文化在科学 从微观层面分析: (一)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二)文化象征 (三)称呼及问候 (四)风俗习惯 三、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一)人文性 1、人文性的特征使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宗教性倾向,重人道轻神道。 2、人文性特征也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二)包容性 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僵死体系,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的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文化屡经内忧外患却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历经数千年而未中断,这固然与农业—宗法社会所具有的顽强的延续力有关,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所形成的隔离机制有关,同时,中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伦理性 1、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 2、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个人本性的高扬,而是强调个体与整体的融合,个体利益必须服从家庭、宗族乃至国家的利益,并以此为仁义道德之本。 3、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4、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宏富,良莠并存,在建构现代人格的今天,有必要加以批判、改造和更新。 (四)和谐性 1、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 2、知行合一观念主张“知”(认识)与“行”(实践)统一,从而达到追求至善的目的。 3、情景合一的创作观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著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客体成为被主体心灵所外化的客体,使“美”与“真”、美与“善”有机统一。 (五)务实精神 1、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体现在不主张构造彼岸世界和灵魂永存的幻象,也不去深究空疏世界的玄奥,而是告诫人们立足于此岸世界,把“立德、立功、立言”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产品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类的衣食住行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指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 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 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特性的影响 东濒茫茫沧海,背靠高山大漠,外部有天然的地理屏障。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绕华 夏的邻邦为夷狄蛮戎。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 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多样性,由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地形复杂,内部有崇山大河,交通不便,“百里不同 风,千里不同俗”,形成多样的地域文化。 东面临海,形成温暖的季风形气候,降雨量充沛。地理位置优越,有广袤的平原地带。地形、气候适宜于发展农业,很早就产生了较高的农业文明。姓氏 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其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 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关系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 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在金文里是“亻生”,即人所生的意思,后来改成“姓”。“氏”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 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 是“氏”。 2、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于 血统,氏区别于子孙。这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3、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 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夏商周 三代,严格执行“同姓不婚”制度。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到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二者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例如。秦始皇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学习课后复习材料

一、单选题 1. (4分)明清以来,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影响最大的是 ? A. 汤若望 ? B. 利玛窦 ? C. 南怀仁 ? D. 熊三拔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4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记日的方法始于 ? A. 氏族公社初期 ? B. 氏族公社中期 ? C. 氏族公社末期 ? D. 国家产生之后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6.1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3. (4分)昆、弋诸腔中,“大正”、“二面”指哪一行当 ? A. 生 ? B. 旦 ? C. 净 ? D. 丑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7中国艺术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4分)哪部著作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 A. 《黄帝内经》 ? B. 《伤寒杂病论》 ? C. 《金匮要略》 ? D. 《神农本草经》 纠错

知识点:6.1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5. (4分)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等书的著名道士是 ? A. 寇谦之 ? B. 丘处机 ? C. 孙思邈 ? D. 葛洪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4分)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 ? A. 资源环境 ? B. 经济环境 ? C. 科技环境 ? D. 政治环境 纠错

知识点:1.2关于“文化”的一般理论概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4分)“画圣”是指 ? A. 欧阳询 ? B. 苏东坡 ? C. 吴道子 ? D. 颜真卿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7中国艺术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8. (4分)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 A. 《春秋》 ? B. 《汉纪》 ? C. 《隋书经籍志》 ? D. 《史记》 纠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