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力衰竭考题

(完整版)心力衰竭考题

心力衰竭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左心衰竭症状体征的是:E

A.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B. 咯血;

C. 劳力性呼吸困难;

D. 心源性哮喘;

E. 肝颈静脉回

流征阳性

2.右心衰竭的主要表现是:B

A.肺水肿;

B. 体循环充血;

C. 心律失常;

D. 咳粉红色泡沫痰;

E. 呼气性呼吸困难

3.长期应用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的药物:D

A. 洋地黄;

B. β受体阻滞剂;

C. ACEI;

D. 多巴胺;

E. 硝酸酯类

4. 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难于鉴别时,治疗宜选用:B

A. 洋地黄;

B. 氨茶碱;

C. 利尿剂;

D. 吗啡;

E. 硝普钠

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E

A. 急性右心衰比左心衰更加常见;

B. 利尿药只能用于右心衰治疗;

C. 急性左心衰可长期应用高浓度氧疗;

D. 前负荷严重不足时,不可应用硝普钠;

E. 正性肌力药物的效应与剂量无关

二、填空题:

1. 心脏负荷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前负荷(或容量负荷);后负荷(或压力负荷)

2. 当心脏排血量不足,机体启动神经体液机制进行代偿,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3. 急性肺水肿最有特征性的体征是_____________。

答案:严重呼吸困难伴咯粉红色泡沫痰

三、名词解释:

1. 心肌重构: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增生性变化。

2. 1.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四、简答题:

1. 心力衰竭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答:①按部位分类: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②按发生速度分类: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③按性质分类: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五、论述题:

1.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答:①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下垂双腿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②高流量给氧;③吗啡,3-5mg缓慢静脉注射或5-10mg皮下注射;④快速利尿:呋噻米20-40mg,可重复使用;⑤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以静脉滴注为主,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

⑥洋地黄类药物;⑦氨茶碱;⑧其它:四肢轮流结扎。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 一、概述 (一)定义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衰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急性左心衰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 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从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以及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原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 。急性右 心衰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二)流行病学 急性心衰已成为年龄>65 岁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15 %~20 %为新发心衰,大部分则为原有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即急性失代偿性心衰[1] 。 (三)病因及诱因 新发心衰的常见病因为急性心肌坏死和/ 或损伤(如急性冠脉综合征、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和急性血液动力学障碍(如急性瓣膜功能障碍、高血压危象、心脏压塞、严重心律失常等)[2] 。此外,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心肌缺血(30.1 %)是引起新发心衰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血压引起的心衰中有74.5 %为新发心衰[3] 。 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常有一个或多个诱因,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是促使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诱因 (45.9 %),其次为劳累过度或应激反应(指情绪激动、饱食及外伤等原因)(26.0 %)及心肌缺血(23.1 %),有25.9 %的患 者存在2 种或2 种以上心衰诱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因感染(83.2 %)而诱发心、病理生理机制[4] 1 .急性心肌损伤和坏死 衰[3]。

2.血流动力学障碍 (1 )心排出量下降。 (2 )左心室舒张末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升高。 (3 )右心室充盈压升高。 3.神经内分泌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过度兴奋。 4 .心肾综合征 三、诊断、病情评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具有及时识别急性心衰患者并转诊上级医院的能力,并在转诊过程中给予初始无创监测评估(包括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及持续心电监测)和基本治疗、生命支持。以突发呼吸困难为主诉就诊患者需要考虑到急性心衰可能,急性心衰危及生命,应尽量缩短确立诊断及开始初步治疗的时间,并尽早联系上级医院转诊。 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了解既往心血管病基础病史,检查包括呼吸频率、脉搏、血压、心率、心律、心音、双肺呼吸音、啰音、是否水肿、肢体末端温度等体征情况,初步进行包括指氧监测、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B 型利钠肽(BNP)和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 -proBNP )为急性心衰诊断或排除诊断的敏感检查指标,如疑诊心衰

急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详]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常规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一、分类 1. 急性左心衰竭:(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高血压急症,(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生期心肌病,(6)严重心律失常。 2. 急性右心衰竭。 3. 非心原性急性心衰:(1)高心排血量综合征,(2)严重肾脏疾病(心肾综合征),(3)严重肺动脉高压,(4)大块肺栓塞等。 二、诊断 1.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和表现: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2.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因有:(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2)心脏容量超负荷;(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4)严重颅脑损害或剧烈的精神心理紧与波动;(5)大手术后;(6)肾功能减退;(7)急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严重的心动过缓等;(8)支气管哮喘发作;(9)肺栓塞:(10)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严重贫血等;(11)应用负性肌力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等;(12)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3)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14)老年急性舒功能减退;(15)吸毒;(16)酗酒;(17)嗜铬细胞瘤。这些诱因使心功能原来尚可代偿的患者骤发心衰,或者使已有心衰的患者病情加重。 3.症状及体征: (1)早期表现:原来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疲乏或运动耐力明显减低以及心率增加15~20次/分,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的最早期征兆。继续发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觉需用枕头抬高头部等;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闻及舒早期或中期奔马律、P2亢进、两肺尤其肺底部有湿罗音,还可有干湿啰音和哮鸣音,提示已有左心功能障碍。 (2)急性肺水肿: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听诊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 (3)心原性休克:主要表现为:①持续低血压,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且持续30分钟以上。②组织低灌注状态,可有:皮肤湿冷、苍白和紫绀,出现紫色条纹;心动过速>110次/分;尿量显著减少(<20ml/h),甚至无尿;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收缩压低于70mmHg,可出现抑制症状如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③血流动力学障碍:PCWP ≥18mmHg,心脏排血指数(CI)≤36.7ml/s.m2(≤2.2 L/min.m2)。④低氧血症和代性酸中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 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定义为由于任何 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 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 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二)流行病学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对国内132家医院13 687 例心衰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为4.1%[1]。国外 研究显示,慢性心衰影响全球约2%的成年人口。心衰的患病率与 年龄相关,<60岁人群患病率<2%,而≥75岁人群可>10%。此 外,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和对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预计在未 来20年内,心衰的患病率将增加25%[2]。 (三)分类及诊断标准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射血分数保留 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3种心衰类型的定义见表1[3]。根

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四)心衰发生、发展的4个阶段根据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4],各阶段的定义和患者群见表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及诱因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的不同,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或病因构成)不尽相同。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心衰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占49.6%、高血压占50.9%,风湿性心脏病在住院心衰患者中占的比例为8.5%。心衰患者心衰加重的主要诱因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及心肌缺血(23.1%)[1,5]。 (二)病理生理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2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