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论文:脾俞穴核磁共振针刺深度针刺角度针刺安全性
《2024年基于俞募配穴探讨“相对穴”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范文

《基于俞募配穴探讨“相对穴”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在中医理论中,俞募配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中,“相对穴”指的是一对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穴位,能够针对特定的脏腑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胃俞与中脘作为一对典型的“相对穴”,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俞募配穴的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分析其理论基础及临床疗效。
二、俞募配穴理论及胃俞与中脘的穴位特点俞募配穴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源于经络学说。
胃俞与中脘作为一对“相对穴”,分别位于人体背部和腹部的特定位置。
胃俞位于背部,与胃经相通,具有调和胃气、消食化积的作用;中脘则位于腹部,与脾胃经相交,具有健脾和胃、调和气血的功效。
三、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 慢性胃炎:胃俞与中脘的配合使用,可以调和胃气,缓解胃黏膜炎症,改善患者症状。
通过针刺胃俞,能够刺激胃经气血流通,缓解胃部疼痛;而针刺中脘则能够调和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目的。
2. 消化性溃疡:胃俞与中脘的配合使用,可以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患者痛苦。
针刺胃俞能够促进胃黏膜修复,减轻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而针刺中脘则能够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溃疡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3. 胃肠功能紊乱:胃俞与中脘的配合使用,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患者症状。
通过针刺这两个穴位,能够调和脾胃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四、临床疗效及优势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胃俞与中脘的配合使用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比西药治疗,针灸治疗具有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势,患者接受度较高。
同时,俞募配穴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此外,针灸治疗还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五、结论综上所述,基于俞募配穴的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缺盆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缺盆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谢永财;陈跃;吴炳煌;张文光;张家栋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16)001
【摘要】在46具成人尸体上,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研究缺盆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结果显示: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肩胛舌骨肌下腹、臂丛及锁骨下血管、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壁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男性为34.97 mm,女性为31.41 mm.为了保证安全,建议缺盆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22.50mm内.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谢永财;陈跃;吴炳煌;张文光;张家栋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福建,福州,350108;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福建,福州,350108;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福建,福州,350108;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福建,福州,350108;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2
【相关文献】
1.应用 MRI测量针刺缺盆穴安全深度研究 [J], 李晓陵;张帆;关昕;曹丹娜;王丰;吴迪
2.应用MRI测量关元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 [J], 程为平;季超;马振旺;刘雨芙
3.风门穴与肺俞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J], 谢永财;陈跃;吴炳煌;张文光;张家栋
4.应用CT测量项痹病患者新设穴针刺安全深度研究 [J], 陈永斌;黄尚飞;方凯;方学全;潘小霞
5.应用CT测量天鼎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研究 [J], 谢伟; 张树源; 张宝; 陈曦; 石磊; 薛任; 王涛; 麻增林; 方继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池穴针刺方向、深度及相关性研究-赵敏讷

105第19卷 第2期 2017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2 Feb .,2017风池穴针刺方向、深度及相关性研究赵敏讷,周鸿飞(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临床最常用穴位之一。
其针刺手法,因所治疾病不同,各医家经验繁多,或浅刺,或深刺,或向鼻尖刺,或向咽喉刺等,皆以得气、气至病所为度。
该文就风池穴的针刺方向、深度及相关性,总结各学者观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风池穴;针刺方向;针刺深度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2- 0105- 04收稿日期:2016-06-01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项目(2013226012)作者简介:赵敏讷(1992-),女(满),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周鸿飞(1964-),男,辽宁辽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E-mail:hf-zhou0817@。
Acupuncture Direction,Depth and Correlation Studies of Fengchi PointZHAO Minne,ZHOU Hongfei(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Fengchi point vest to the Shaoyang gallbladder meridian,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acupuncture in clinical. Acupuncture technique,for cure disease,the doctor's experience is various,or light,or deep stab,or to the tip,or to stab throat,all to gas,gas to disease by degrees. In this paper,the direction of Fengchi point acupuncture,depth and relevance,summarized the scholars point of view,to do a review.Keywords:Fengchi point;acupuncture direction;depth of the needle 风池穴,又名热府,是临床最常用效穴之一,具有疏风解表、清热熄风等功效。
针刺风府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右完骨之联线的中点与枢椎棘突上方的窝中。杨占林 等[] 1认为风府穴 的定位应 以枕骨与第一颈椎 之间凹 0 陷处 为准 。李 荣 华 等 ¨ 认 为 风 府 穴 于 枕 骨 大孔 后 缘 与寰椎上缘之间。李定明等lJ l 于枕骨下缘 与寰椎后
结节 上缘 之 间取风府 穴 。 从上 述看来 , 主要 定位 方法 有 两种 , 一种是 以后 发
针尖 应垂 直或 向前下 方 斜 刺进 针 , 如针 尖 向前 上方 斜
刺, 最易从枕骨大孔刺入小脑延髓池而伤及延髓。 上述 医 家各 自描 述 虽 然 不尽 相 同 , 总的 可 以归 但 结 到一点 , 就是 针 尖 应 向下 , 向上 , 会 刺 人枕 骨 那 若 就 大孔 及小 脑延 髓 池 , 而伤及 延髓 造成 医疗 事故 。 从
针 灸临床杂志2 9 z 0  ̄筮垄鲞箜 塑 0
・
5 ・ 3
针 刺 风 府 穴 的安全 性研 究进 展
白 华 程 为 平2 ,
(.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 0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5 4 ;. 0 黑龙江 哈尔滨  ̄ oo 5 4) o
关键 词 : 府 穴 ; 刺 ; 全性 ; 风 针 安 针刺 深度
中 图分类号 : 242 R 2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5— 7929 )4—05 —0 10 07 (090 03 2
风府穴属督脉 , 风府出于《 素问・ 骨空论》“ :大风颈 项痛 , 刺风府0《 ” 甲乙》 别名 “ 舌本 ”《 ;千金》 鬼枕” 名“ 、 “ 鬼穴” 曹溪《 ; 本事方》 惺惺 ” 甲乙》 名“ 。《 以其为督脉 与阳维脉交会穴 ,针灸聚英》 《 作足太 阳、 督脉 、 阳维之 会 。它 是临 床 上 常 用 的腧 穴 之 一 , 于 治 疗 中风 、 用 舌 强、 失语 、 癫痫等症。近年来以针刺风府穴为主治疗脑 血管病获得了显著疗效[ 。它位于人体头颈部, 卜 与 颅脑 中的延髓、 椎管中的脊髓相邻 , 并与脑脊髓血管关 系密切 , 由于其所处位置特殊 , 针刺时如果操作 不 在 慎,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错误 , 易造成事故。早在《 素 问・ 刺禁论》 中就曾对针刺头项部腧穴不当而发生意外 作 了“ 针头 中脑 户 , 入脑 即死 ” 的记载 , 床上 因针刺 风 临 府不 当而 引 起 的事 故 也 时 有 报 道 J 。近 年 来 国 内学 者、 医家从解 剖穴 角度 对 风 府 穴 安全 进 针角 度 和 深度 进 行研 究 , 得 了一定 的成果 , 综述 如下 。 取 现
人迎穴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

人迎穴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
申国明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5
【总页数】1页(P57)
【作者】申国明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应用 MRI测量针刺缺盆穴安全深度研究 [J], 李晓陵;张帆;关昕;曹丹娜;王丰;吴迪
2.运用MRI研究针刺人迎穴的安全深度和角度 [J], 李娟;程为平;程光宇
3.完骨穴针刺的安全深度研究 [J], 解家琪;王维峰;李明磊
4.应用CT测量项痹病患者新设穴针刺安全深度研究 [J], 陈永斌;黄尚飞;方凯;方学全;潘小霞
5.应用CT测量天鼎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研究 [J], 谢伟; 张树源; 张宝; 陈曦; 石磊; 薛任; 王涛; 麻增林; 方继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炎如何灸?

慢性胃炎如何灸?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指的是在胃黏膜部位发生的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当病情发生到一定阶段时患者胃黏膜固有层腺体就会产生萎缩、化生,若不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就会出现癌变的风险。
当前临床治疗中归纳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不良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疼痛等,并且在饮食后还存在反酸、呕吐、嗳气等症状。
经实践证明,针灸疗法对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针灸疗法的应用,本文开展详细探讨。
一、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现代医学中对慢性胃炎的描述常常专指于胃,而在中医学中论及胃时也少不了对脾和肝的谈论。
在中医学中将慢性胃炎疾病归属于“吞酸”、“胃脘痛”、“纳呆”、“嘈杂”等范畴中,认为慢性胃炎的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饮食不当、睡眠失常以及情志不遂而导致其胃失和降、脾失健运、郁结于肝,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曾提到“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由此可见,胃、脾以及肝等器官的功能失常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基本病理。
在临床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其辩证性的论治,从而更高效的实现对慢性胃炎的转归,使患者可以早日痊愈。
二、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实践采用针灸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在《灵柩·厥病》中曾记载了针灸对慢性胃炎病症的治疗方法“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在临床治疗中针灸疗法具有简单、便捷、高效的优势特点,因此受到许多患者的信任和青睐。
(一)“老十针”针刺法“老十针”针刺法是根据对《脾胃论》中补中益气的方义而设计出的一种治疗肠胃病的施治方法。
其取穴位置为:上脘、中脘、下脘、内关、气海、天枢以及足三里。
完骨穴针刺的安全深度研究

完骨穴针刺的安全深度研究解家琪;王维峰;李明磊【摘要】目的运用CT技术,探讨完骨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方法选取体重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成年志愿者,记录其身高、体重、颈围,在CT定位下,测量体表定位到硬膜囊的距离,即危险深度,根据公式: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得出完骨穴针刺安全深度、危险全深度,男性:5.15 cm±0.37 cm,女性:4.69 cm±0.35 cm.结果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两侧、女性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完骨穴的针刺危险深度与体重及BMI指数呈正相关.结论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男性大于女性,影响女性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的因素有体重、BMI.【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16)005【总页数】3页(P638-640)【关键词】中风;失语;吞咽障碍;完骨穴;针刺;安全深度;危险深度;体重指数【作者】解家琪;王维峰;李明磊【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030024;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255.2“解语利窍”针法是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王维峰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集各家所长而创立的一套治疗中风后失语、吞咽障碍的针法。
临床应用过程中疗效显著。
“解语利窍”针法主穴为[1]:哑门、风池(双)、翳风(双)、完骨(双)、廉泉、通里(双)。
其腧穴主要集中于颈项部,颈项部穴位在古代针刺禁忌中有重要地位[2]。
现代研究表明,颈部解剖结构复杂且特殊,颈部有重要血管及神经通过,针刺时应谨慎操作。
针灸书籍中穴位的针刺深度无统一标准,“解语利窍”针法具体操作时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因此对于“解语利窍”针法的针刺安全性研究十分必要。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针刺安全性研究方面,风池穴、哑门穴研究较全面。
浅谈针灸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浅谈针灸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摘要: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表现为特定时期的活动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等表现,通常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对于慢性病的诊断及亚临床诊疗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调查示全球亚健康状态人数已超6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85%左右,我国报告指出,国内亚健康状态人数占比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却也达总人数的70%由于亚健康状态对一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健康安全将产生巨大危害,故防止由亚健康状态向慢性病态的传变,进行亚健康状态调治也成为了当今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针灸;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一、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失和,气血阴阳失调是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基本病机。
《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肝主疏泄是肝脏最核心的功能,气机调畅可促进情志调畅、血液运行、排泄胆汁、疏利三焦水道、脾胃运化等。
肝气疏泄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前提,只有肝气条达,气血运行通畅,才能使脏腑功能协调,机体阴阳平衡。
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以情志不畅、起居无常、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为主要病因。
情志不畅。
现代社会信息量快速膨胀,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并重,人们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相当一部分人因此而情志不畅。
《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又曰“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
可见“百病皆生于气”“诸郁源于肝”,情志不遂易造成气机升降失衡,若肝气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不解而抑郁,焦虑不安,若肝气疏泄太过致肝气上逆又会导致情志亢奋或精神涣散。
“太过”与“不及”皆使七情不调而“病”从中生,肝木乘土,影响后天之气,脾胃气虚致气不布津、木不疏土。
起居无常。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相当一部分人主动或被动熬夜。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卧则血归于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俞穴论文:脾俞穴核磁共振针刺深度针刺角度针刺安全性【中文摘要】应用MRI对脾俞穴的层次结构、针刺深度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测量脾俞穴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最短距离、危险角度,量化针灸操作标准,为临床提供安全针刺的参考数值方法:依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BMI=体重/身高2(Kg/m2)(17.8-22.9)的标准,选取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志愿者20名为研究对象(男性10人,女性10人),年龄22-30岁,平均25.20±1.54岁。
对每一位受试者进行人体测量(身高、体重、BMI指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的经穴标准选取脾俞穴并用维生素E丸进行体表标记。
应用GEsigna0.5T超导永磁型MRI对脾俞穴进行层面扫描:过双侧脾俞穴与脾俞中点做水平断层面即横轴位(水平位)。
在T1加权像的水平位上测量直刺危险深度、向内外斜刺时的危险角度、45°斜刺危险角度,以危险深度×75%为安全深度,危险角度±100为安全角度。
实验结果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以x±s表示。
结果:1.水平轴位,男女针刺脾俞穴有显著差异(p0.05)。
2.直刺安全深度:男性右侧,27.44±4.413mm;女性右侧,21.26±3.3mmm;男性左侧,26.50±3.373mm;女性左侧,20.34±3.73mmm。
3.向内斜刺的安全深度:男性右侧,34.15±3.84mm;女性右侧,21.56+3.31 mm;男性左侧,33.63±3.77mm;女性左侧:22.13±2.17mmm。
4.向外斜刺的安全深度:男性右侧:20.50±3.46mm,女性右侧28.30±3.41mm;男性左侧:26.44±3.60mm;女性左侧:28.47±3.55mm。
5.向外斜刺时的安全角度:男性右侧,40.5±6.74°;女性右侧,30.2±4.64°;男性左侧,39.6±4.48°;女性左侧,29.2±6.29°。
6.向内斜刺时的安全角度:男性右侧,71.8±6.12°;女性右侧,76.7+5.6°;男性左侧,72.2+6.56°;女性左侧,77.2±6.07°。
结论:1.双侧脾俞穴在针刺的直刺危险深度、斜刺危险深度、危险角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向上向下斜刺危险深度、危险角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针刺脾俞穴时双侧无差异。
2.男女脾俞穴在直刺危险深度、斜刺危险深度、斜刺危险角度方面均有显著差别,但在45°斜刺时无显著差异。
提示除45°斜刺脾俞穴时,均需考虑性别差异。
3.脾俞穴的针刺危险深度和危险角度与身高、体重及BMI指数均无明显相关性。
【英文摘要】: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hysical anatomical structures under the skin in where Pishu is located,to make sure the safe depth of Pishu. And also find out the right needle diraction and angle of Pishu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index and the safe operation of Pishu.The other purpose of this experment is to supplement the standard of acupunture.What is more, to guide the clinical work.Method:According to body mass index (BMI) formula:BMI = weight / height 2 (Kg/m2) (17.8-22.9) criteria, select from th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lled the study of 20 youngvolunteers (male 10,10 women), aged 22-30 years, on average 25.20±1.54 years. Subjects for each and every body measurements (height, weight, BMI index): According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standard “acupoints name and location” (GB/T12346-2006) of the Meridian standard take on the Pishu of vitamin E with the same people. Application of superconducting magnet-based MRI GEsigna0.5T on points to level scan of the Pishu:the Pishu hole through both sides of the Pishu and the middle point of the level of the fault plane is axial (horizontal posi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ing T1 weighted images in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respectively, measured on oblique sagittal piercing dangerous depth, angle and diagonal stabbing dangerous skin surface was diagonal stabbing dangerous when the depth to dangerous depth x 75% for the Safety depth; dangerous angle-10°angle for safety.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with SPSS18.0 to analogy.Results: 1.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points of Pishu in sexual ascept.Both sides of Pishu is almost the same in thehorizontal position.2.The safe vertical depth:the right side of men,27.44±4.413mm;the right side of women,21.26±3.3mm,the left side of men:26.50±3.373mm;the left side of women,20.34±3.73mm.3.The safe depth of the needle is orientedto the spine side:the right side of men,34.15±3.84mm;the right side of women,21.56±3.31mm;the left side of men,33.63±3.77mm;the left side of women,22.13±2.17mm.4.The safe depth of the needle is oriented to far away the spine:the right side of men,20.50±3.46mm;the right side of women,28.30±3.41mm; the left side of men,26.44±3.60mm; the left side of women,22.13±2.17mm.5.The safe angle of needle oriented away from the spine side:the right side of men,40.5±6.74°; the right side of women,30.2±4.64°; the left side of men, 39.6±4.48°; the left side of women,29.2±6.29°.6.The safe angle of needle to the spine side:the right side of men,71.8±6.12°, the right side of women,76.7±5.6°; the left side of men,72.2±6.56°; the left side of women,77.2±6.07°.Conclusion:1.There are no obvious defferences beweetn the right and left Pishu in the analogy proceeding.2.Sexual defference is appearent to see in the points of Pishu except in 45°eedling ascept.So when the acupunture doctocer needle the points of Pishu,should notice the gender.3.When the clinican use the points of Pishu,if the needle angle is not in the safe angle scope,the depth must shorter than the safe depth.And if the needle depth is deepper than the safe depth,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le angle.【关键词】脾俞穴核磁共振针刺深度针刺角度针刺安全性【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