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

合集下载

杜甫古诗的特点是什么

杜甫古诗的特点是什么

杜甫古诗的特点是什么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古诗的特点1、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

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2、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3、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

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

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4、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5、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

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

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杜甫代表作品《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1. 杜甫的诗歌创作啊,那艺术特色可真是一绝。

他就像一个超级敏锐的社会观察家,啥事儿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你看,把战乱时期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描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他写老妇人家中的遭遇,就像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让人读着心里直发酸,这就是他写实的厉害之处,像个摄像机,真实记录下当时的人间百态。

2. 杜甫写诗,情感那叫一个浓烈。

他的诗就像一团火,能把人的情绪一下子点燃。

像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花和鸟在他眼里都染上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离散的痛苦。

他哪里是在写诗,简直是在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大家看啊。

这情感强烈得,就像暴风雨中的海浪,一波一波地冲击着读者的内心。

3. 杜甫的诗很有画面感呢。

读他的诗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

拿来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简单几个字,那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月亮映照大江奔腾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了。

他就像一个顶级的画家,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卷,而且这画卷里还带着他自己的情绪,或孤独,或感慨。

4. 他写诗的用词也很精妙。

杜甫就像是一个用词的魔法师,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词语。

在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和“滚滚”这两个词,用得简直神了。

这两个词就像两个小炸弹,在诗句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让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落叶纷纷而下,江水滔滔不绝,读起来多带劲啊。

5. 杜甫诗歌的结构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他的诗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房子,每一部分都有它的作用。

像这首长诗,从他自己离开朝廷开始叙述,到家后的所见所感,内容丰富多样,却又条理清晰。

就像走在一个设计巧妙的迷宫里,虽然复杂,但不会让人迷路,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他的用心。

6. 杜甫写诗很擅长用典啊。

他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学究,肚子里装满了典故,信手拈来。

比如说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这一下子就把诸葛亮的形象烘托得更加高大,也让诗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要是不懂这些典故,就像吃饺子没蘸醋,少了点味道呢。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杜甫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困境。

他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不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呼吁。

2. 境界宏大:杜甫的诗作通常以广阔的背景和宏大的氛围为特点,他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

他将个体的遭遇和世界的命运相结合,使诗歌融入了更深远的意义和共鸣。

3. 自然写实:杜甫的诗作中经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描写,尤其是山水景色和季节变化。

他以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4. 情感丰富: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抒情手法,表达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真挚而深沉。

他的诗作既有悲愤的呼号,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讴歌。

5. 体现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困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同情心描绘了那些被生活所边缘化的人们的命运和苦难,表达了对社会道德和公正的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社会关怀的意义。

他的作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古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他创作的诗歌作品丰富而深刻,表现了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关切。

以下是一份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综合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一、自然题材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的变化和景色的美感。

他不局限于写景,而是着重表现景物与人的关系,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⑴山水描写杜甫诗中常见山水描写,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⑵季节更替杜甫善于以季节更替的景物描写象征生活的喜怒哀乐,如《登高》中的“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以及《江畔独步寻花》中的“黄四娘家花满蹊”。

二、社会批判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他关注社会的弱者和贫困的人民。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政治黑暗。

⑴对官僚的批评杜甫的诗中常有对官僚腐败和奢靡生活的揭露,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腹中贮书万卷,囊中常有粟米”。

⑵对战争的揭露杜甫的诗中还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痛苦,如《武侯祠》中的“倚天长剑泪偏垂,对景岂能肠断肝”。

三、感情真挚杜甫的诗作情感真挚,代表作品中常常表达对家人、同事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他能够通过诗歌传递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⑴思念家人杜甫在长期的流亡和流离中对家人始终充满了思念之情,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⑵对朋友的赞颂杜甫为友人写的赞诗中流露出对友谊坚贞的赞扬,如《送友人》中的“杨叶先飞处,离忧绝路岐”。

附件:杜甫诗歌精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月夜忆舍弟》- 《登高》- 《江畔独步寻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武侯祠》- 《月夜忆舍弟》- 《送友人》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腐败:指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

精析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精析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精析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精析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1.现实主义:杜甫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用诗情浸染现实生活。

他的诗美理想是以现实为美的,清新老成,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精练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形式中,从而创造出唐诗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比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2.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批判: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和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他的《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3.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和悲凉。

4.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比如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

5.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他常常使用象征、暗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他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关于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关于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关于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
杜甫”。

他的诗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抒情性强
杜甫的诗歌往往表达了他深刻的感情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他通
过自然、风景、人物等元素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及《三别》中“明月不可曾照愁,白云相思只自由”的表达,用细腻诗情呈现出人生的苦闷与深刻的
思考。

2. 多元格调
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多元化的情感和格调。

他的诗歌时而悲怆,
时而豪放,时而感慨,时而幽默。

例如,《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
的豪放激昂和《登高》中的沉静微妙,都是他诗歌中多元化格调的
表现。

3. 反映社会现实
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在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现实,如官场腐败、战争流离、贫民困苦等。

他的诗歌展现出真
实的社会情况,这些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4. 结构严谨
杜甫的诗歌结构严谨,讲究韵律和韵脚的搭配。

他的每首诗歌
都有独特的格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韵和韵律。

5. 清新自然
杜甫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不做刻意的修饰或华丽的描述。

他的诗句流畅、生动,往往通过对自然、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表现出抒情性强、多元化格调、反映社会现实、结构严谨和清新自然的特点。

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一、杜甫诗歌对人物的塑造杜甫的诗歌以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闻名。

在他的诗中,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均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

比如他的《三吏》一诗,以婉约的笔墨刻画了清代宰相岳鍠、张孝儒和陶侃三个忠直清廉的官吏形象,表现了他们在世俗利益和良知良能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仅体现了杜甫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和怀念,更彰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二、杜甫诗歌对社会风貌的描绘杜甫的诗歌以其对社会风貌的描绘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唐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遭遇,以及政治风云的变化和社会风貌的变迁。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观望的景物描绘,透露出了他对时代社会的深邃观察和感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众疾苦的担忧和呼吁。

这种对社会风貌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和思索,更折射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关怀。

三、杜甫诗歌对历史事件的抒发杜甫的诗歌以其对历史事件的抒发而备受称颂。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的赞颂和赋予。

比如他的《兵车行》一诗,通过对唐玄宗被平叛时的描写,表达了对帝王家国和民族存亡的忧虑和期盼,展现了对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的热切关怀。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抒发,不仅展示了杜甫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情感的忠贞表达,更昭示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担当。

四、杜甫诗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杜甫的诗歌以其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而享誉盛名。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颂扬。

比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夜晚的清凉和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抒发,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无限情愫和敬仰之情。

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不仅突显了杜甫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更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心与景的和谐追求和生命境界。

杜甫诗歌以其对人物的塑造、对社会风貌的描绘、对历史事件的抒发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而被誉为诗史的表现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
和分享。
导语:杜诗对于叙事主体的成功运用,尤其是“我”是同作者结
合在一起的“我―他―他们”的转换流动存在,使得中国叙事诗歌传统
中分离的“诗”和“史”在社会历史与个人体验之间找到了较好的
结合点。
一、杜诗在中国叙事诗中的历史地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拥有“诗圣”的极高地位,其诗被称为
“诗史”。“诗史”的称谓,反映了杜甫叙事诗所具有的历史的、叙
事的诗歌总体特征,也赋予了后人研究他的叙事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笔者按照叙事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事件、情节、叙事者、人物行
为者、时间、空间等){1},对《杜诗全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进行了
初步梳理,发现有以下特点:一是杜诗中完全具备叙事因素的叙事诗
大概只有五十多首左右,在其全部诗作中,大概占到了3.5 %左右;
二是单个事件的叙事诗歌大概有六十多首,占到其全部诗歌的4.4 %
左右;三是感事、抒情的篇章大约占了全部杜诗的60%以上,是杜诗
的主体,即大部分杜诗叙事诗的叙事性比较微弱。杜诗虽然不像西方
史诗一样具有严格的叙事要素,但却是一部拥有精炼的具备叙事基质
的几百首叙事短诗的集合体,尤其是他创造性地赋予了七言律诗以重
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的叙事功能。尽管具备了叙事特性的诗歌只占了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杜诗的极少部分,但杜诗的叙事特征极大地展现了中国古典叙事诗歌
的特质,在中国叙事诗中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叙事学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将杜诗放置到中国叙事诗的发展脉
络中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杜诗的叙事特点和艺术地位。
在杜甫之前,即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叙事诗中,叙事者已经或多或少、
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参与到了诗歌叙事中。但诗人明显还没有足够意识
到在叙事诗中表现叙事主体的存在,即还处于借用“史传”手法写叙
事诗的初期阶段。作品中叙事者基本上呈现为固定的状态――没有视角
的交叉和转移,事件始终由一个叙事者来叙述。即便极少数的作品中
出现某些交叉,也非常简单和容易辨别。在杜甫之后,即白居易的《长
恨歌》以及元白等人的叙事长诗等,则明显有意识地利用了叙事者的
转变,但与杜甫相比,他们的叙事者明显缩小了,为了事件的完整叙
述,他们往往有意放弃了杜诗凸显的叙事主体。
与之对比,杜诗最为独特或者显著的特征在于叙事者的成功运用。
叙事人、作者的第二自我以及作者之间的动态流动关系,赋予了杜诗
在中国叙事诗史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作为叙事者存在的作者的“我”
是现实关系的存在,更多具有联结和中介意义,而非可以无限抽离成
现实中的作者自身。其流动和变化在虚构意义上创造的“我”和作者
之间展开,同时,“我”又与其他叙事人之间进行相互的交叉和流动。
因此,这样的流动在“我―他―他们”之间实现了自由流转与滑动。这
既是在事件、故事内部展开的,同时也是在文本和故事两个层面之间
展开的。叙事人的独特性使作者与叙事人紧密结合,从而使不同叙事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人之间得到交流、共通和同化。其视角和聚焦也就不仅仅是诗人个别
的,而是可以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叙事和聚焦。由此,历史、社会
的集体情感自然渗入了作者的情感,其叙事诗的情感张力得到扩大,
作者或者说“我”的情感也就获得了社会源源不绝的动力及其深厚
支撑,作为个体的作者获得了体验并表现社会整体情感的可能;同时,
作品获得了最大可能的认同基础,其自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因此获
得了几乎无限增强的可能。他那种对于叙事者社会事件的参与性描述
及对情感经历的亲身式体验的深浅在很高程度上决定了诗歌情感的
真实度和感染力,那种作者与叙事者合一的情感高度同构,使得其诗
歌显得格外波澜壮阔,愈彰显出“诗”、“史”合一的特点。
二、难解难分的“我”与“他”
叙事“视角”和“聚焦”是叙事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如果说“视
角”是关于文本“谁在叙述”,即谁在运用语言的问题,那么“聚焦”
则是文本中具体的“谁在看”、“谁在感受”事件的问题。对杜诗的
叙事诗歌进行视角和聚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对于同一事件的
不同叙事视角和聚焦能显示出作者看待事物不同的方式和价值观,从
而使一首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占据独特话语结构的独特的“这一
首”,并散发出其隽永的艺术魅力。
杜诗叙事诗中存在着作者与叙事者之间自由转换的现象。杜甫本
人有效地利用了各种各样的叙事者来进行叙事,如胡应麟赞他写人:
“每读篇,无论其人履历,咸若指掌,且形神意气,踊跃毫楮,如周
■写生,太史序传,逼夺化工。”{2}尤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垂老别》和《新婚别》,分别涉及婚礼和老人,它们以人生最重要
的婚礼和最应该尊重的老人的遭遇为代表,典型地说明了当时整个社
会纲常的破坏程度。以《新婚别》为例,首先是“我”的总的看法,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然后清晰表明了叙事者的转变
和游动,叙事者从“我”转移到新娘,“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这样的转变表现了从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转移,全知视角通常表现
为外在于文本的叙事者(作为“作者的第二自我”)清楚所有事件的
前因后果,而限知视角则常表现为诗人在文本中主动暴露自己的身份
(作为事件参与者身份出现的“我”)。通过这样的转变,作者把信息
的控制和发送的权力交给了诗中的“新娘”,假托她的眼光来叙事和
评价。这样,以新娘自己的出场,以新娘自己的话语来叙事,视角得
以实现从全知的作者到限知的新娘的转移,从而为同一事件增加了两
种视角,传达了多个社会层次的人对现实的感受,达到了他们之间情
感相互印证的目的。显然,视角的转变增强了叙事诗的真实感和可信
度。而《垂老别》“通篇皆作老人语”,是以某个老人作为叙事者的
第三人称叙事和评价。该篇中作为作者的可靠叙事者“我”始终没有
出现,而是以一个虚拟而概括的“老人”的限知视角来叙事和聚焦。
末尾老人自我劝慰、论及生死,“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何乡
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这样的叙事从一个
老人口中娓娓道来,确实让人触目惊心,其效果明显比使用全知全能
的叙事者“我”更加直指人心,胜过了 “我”再出场的累赘。《征人》
也是化为“征人”语,以假托的“征人”来叙事。而在《茅屋为秋风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所破歌》中,则是直接出现叙事者“我”,写“我”的经历和感受。
其中也能辨别出由作为叙事者的限知视角的“我”到全知视角的叙
事者的变化(如最末一段)。此时,作者、叙事者、行为者在话语和故
事层面实现了直接和高度的统一。 《佳人》也是全知视角与限
知视角自由转换的一个典范。比如首句“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是全知全能的外在叙事和聚焦。紧跟着“自云娘家子,零落依草木”
则转变为“丽人”的“她”的叙事,聚焦也从外在聚焦转变为“她”
的内在聚焦:“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而接下来的“官高何足
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
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自宿”,这几句似乎可以看做是“佳人”
向作者的哭诉,是佳人的叙事。“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
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可能是佳人的感叹,但更可能是“我”的总
结和评述。“待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又是“佳人”的叙事,
而“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则转为“我”
的评价,叙事者再从内转向外。叙事者和作者的感受与情感始终呈现
为相互环绕、相互印证的状态。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