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的治疗进展共43页文档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进展

随着 人 口老 龄 化 , 质 疏 松 症 发 病 率 明显 增 加 , 骨 目前 美 国约有 20 0 0万, 全世界 约有 2亿 骨质疏 松症 患者_ 。 1 J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 松症 , 还可用 于治疗椎体压缩 性骨折 所致急慢性骨痛 、ae 病 和高钙血症口 。雌激素替代疗 P gt ]
保 证 安全 更 重要 , 骨水 泥 注 入 量 的控 制 和评 价 也 存在 广泛 争 议 。 经皮 球 囊椎 体 后 凸成 形 术 ( KP) 之 经 P 较
皮椎 体 成 形 术 (VP 能更 好 地 恢 复 椎 体 高度 并 减 少 骨 水 泥 渗 漏 , 胀 式椎 体 成 形 术 (k ) 优 于 P P P ) 膨 Sy较 V 、
风 险 方 面疗 效 显 著 。胰 岛 素 样 生 长 因 子 (G ) 一 种 ] IF 是
骨质疏松性脊 柱 骨折 的治疗 目标是 恢复 骨 的连 续 性, 促进骨折愈合 ; 减少并发症 , 降低病死率 ; 改善 生活质 量, 防止再骨折。长期 以来对骨 质疏松 性脊柱 骨折 的保 守治疗主要 以卧平板床 、 口服抗 骨质疏松 药物、 能锻炼 功 为主 , 传统手术治疗 常采用 螺钉 内固定 。近年来 介入治 疗有较大进展。
疼痛、 脊柱变形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三大症象 , 中危 其
害最 大 的是 骨折 , 即脆 性 骨 折 。骨 质 疏 松 性 骨 折 常 见 于
松质骨丰富区域 , 好发 于脊柱 、 髋部 、 腕部和肱骨近端 , 相 关危险因素 包括低 体重 , 重进 行性 下 降, 族 性骨 折 体 家 史、 吸烟史 。年龄本身也 被认为是 骨折 的一个独 立危 险 因素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 中老年人群 中发病率较 ] 高, 是主要致残 、 致死原 因之一 。如何预防及提高治疗水 平, 已成 为 目前 骨 质疏 松 性 脊柱 骨 折 治疗 的重 点 。
特发性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的护理PPT课件

不良生活习惯
病理生理
01
骨吸收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减少
02
骨形成减少: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导致骨形成减少
03
骨微结构破坏:骨小梁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降低
04
骨脆性增加: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05
骨代谢失衡:骨代谢失衡,导致骨量减少和骨折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
1 疼痛:腰背痛、关节痛、肌肉痛等 2 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腕部骨折等 3 身高缩短: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身高缩短 4 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后凸畸形 5 呼吸功能下降:胸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肺活量下降 6 神经功能障碍:椎体骨折压迫神经导致肢体麻木、无力等
01
04
康复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 康复评估,调整康复计划, 确保康复效果
03
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
02
康复计划:根据患者骨折情 况、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目标:恢复患者骨折部 位的功能,减轻疼痛,提高 生活质量
预防跌倒
01 保持环境整洁,避免
地面湿滑
目录
01. 特发性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 02. 病理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03. 护理措施 04. 健康教育
病因
01 遗传因素:家族遗
传病史
02
激素水平:雌激素 水平下降,导致骨
密度降低
03
营养因素:钙、磷、 维生素D等营养素
摄入不足
05
疾病因素:甲状腺 功能减退、糖尿病
等疾病影响骨代谢
04
生活方式:缺乏运 动,吸烟、酗酒等
05
预防措施: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折等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骨质疏松患者万一发生病理性骨折宜如何紧急处理?

骨质疏松患者万一发生病理性骨折宜如何紧急处理?
骨质疏松患者有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在发生后宜按要求进行处理。
①骨折发生后有组织出血者,首先要清除可见的污血或污物,在出血端的上端用毛巾或布带加压包扎,但不要捆扎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每隔1~2小时放松一次,一次1~2分钟。
上肢捆扎的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
②注意固定,上肢骨折可以用木板、木棍或硬纸板进行固定,后用绷带和绳子悬吊于颈上;下肢骨折可以用木板、木棍固定,也可将双腿捆绑在一起;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捆扎住骨盆,患者仰卧,膝关节半屈位,膝下垫一枕头或衣物,以稳定身体;胸部、腰部或脊椎骨折,必须由多人同时托住头部、肩部、臀部和下肢,平托于担架上,运送患者时,须由护送的人扶住头部。
③骨折后的断肢(指)应将离断肢(指)争取在24小时内用清洁衣物包好一起送医院,如离医院较远,可用冰箱保存断肢(指),但禁止沾水,以争取断肢(指)再植成活。
④注意保暖、保护,避免感染,避免震颤,及时护送到医院。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患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属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的难点:①骨质疏松症患者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②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④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⑤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⑥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发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⑦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60岁以上人群多发。
多为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临床特征有:骨折的一般表现;骨折的特有表现;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
CT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粉碎的程度,并能显示椎管内压迫情况,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进展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进展摘要】随着近些年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老年人群也在不断的增多。
因为骨质疏松的影响,导致患者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较高。
临床中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方式比较多,例如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工作中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水平,本文简要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进展。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2-0139-02引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中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提高,当前世界已经有超过3亿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脊柱形变、疼痛以及骨折属于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病症,其中危害最大的便是骨折,属于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中相对比较常见,一般发生在松质骨丰富的区域中,脊柱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因为患者的年龄比较大,骨折本身就属于独立性危险因素之一,所以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后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属于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
1.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及其诊断方法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属于临床上脊柱外伤中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爆裂性骨折属于最为严重且不稳定的骨折,其会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以及神经压迫的症状[1]。
临床中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时做好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影像学检查,并根据具体检查结果做好设计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保障临床干预实效性[2]。
有研究显示,X线与CT扫描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均有较高的判断作用。
X 线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同时与CT扫描有着一定的相互补充关系,其具体关系如下:1、常规X线片可以更好的观察脊柱序列的连续性,同时观察到整个胸腰段与椎体受损的情况,有利于多椎体多骨折现象的发现,可以根据椎体的高度、宽度以及楔形等判断病骨压缩的情况,同时对于椎弓根间距和骨碎片等也可以实现全面性的显示。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全文)1 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2 临床表现2.1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2.2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2.3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3 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3.1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
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