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改)

合集下载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

《佛教与中国传统⽂化》法义梳理•⼩组共修⾃列提纲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群。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其实就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液中,我们的很多⼈⽣观念,早已浸润在佛法的滋养之下,与佛教有着⽆法分割的密切关系。

然⽽,对于这样⼀个在各个领域对我们有着深刻影响,却⼜普遍为⼤众所误解,因⽽貌似熟悉但实际却有着巨⼤隔膜的优秀思想,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对待,并在此基础上,运⽤佛法智慧帮助我们化解烦恼,过上幸福、安乐的⽣活,值得每个⼈认真地思考。

进⼀步的,对于已经对佛法⽣起信⼼的我们,如何依循导师的教导,建⽴起正确的信仰和⾏为规范,也正是学习本章(信仰篇)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SPAN>⼀>、多⾓度阐明佛教对中国社会⼴泛⽽深远的影响、佛教与传统⽂化⽔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与哲学。

⼀、总叙:1、佛教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2、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地位;3、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主⼲内容:⼀条轴线、两个视点。

1、略梳脉络——时间轴:春秋(百家争鸣)→西汉哀帝(公元前2年,传⼊中国)→汉魏(三家确⽴)→魏晋⽞学(般若思想,南北朝⿍盛)→隋唐哲学(主要内涵,离此则⼏为空⽩)→宋明理学(重点落实于“⼼性”,佛教内涵、深厚影响)→清末民初(⼤乘精神。

谭嗣同《仁学》、康有为《⼤同书》)→近代(唯识的发展及在学界的影响。

欧阳竟⽆、⽀那内学院)2、渊源与发展:(1)、追溯渊源:a、印度⽂化传统的特点:①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②宗教与哲学⼀体化的特点。

——举例《奥义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①既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名著。

(⼀体化)②叔本华评价:我得到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可以安息。

b、根植于印度⽂化传统,佛教形成了深厚、系统的哲学义理,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雕刻艺术简介

雕刻艺术简介
15
骨雕:
以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骨雕的历史悠 久,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 雕人头像距今约60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 现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为研究我国骨雕 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骨雕人头像比较完整, 五官位置比较准确,制作手法古朴、粗犷, 神态憨厚庄重。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以极其 落后的生产力,在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搏斗, 从而谋求生存时,就地取材,创造了这件作 品,尽管稚拙古朴,却表达了一种对祖先的 崇拜。
16
漆雕:
漆雕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也叫剔红, 其技艺始于汉,唐。 工艺流程极其复杂。 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过程 繁复,用时很长,因此大型漆雕也极其昂 贵,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贵胄的陈设品。 漆雕是一种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 的技法。元、明时期传入北京。经漆雕艺 人们的辛苦钻研,漆雕技艺逐渐完美成熟, 漆器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北 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 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多年来, 漆雕以其独特的工艺,精致华美而不失庄 重感的造型受到海内外漆雕艺术爱好者的 青睐。
1
一、雕刻艺术简介
雕塑是许多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 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 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 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个支点,器形饱满,为此类雕塑与器皿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

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完全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发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成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道家儒家文化佛学[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残暴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苍生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残暴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分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竭变迁,而佛教介入其中,而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发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教雕塑等。
丰富了中国的 语言文字,佛 教引入了大量 新的词汇和概
念,如“因 果”、“缘 分”、“慈悲”
等。
影响了中国的 风俗习惯,如 春节贴福字、 中秋节吃月饼 等习俗与佛教
文化有关。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哲学体系。
天台宗:融合各 家学说,以实相、 圆融、中道为修 行原则,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日本佛教的文化融合与本土化
日本佛教的起源:印度佛教的 传入和早期传播
文化融合:日本佛教与本土文 化的相互影响
本土化过程:日本佛教在发展 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现代日本佛教:在全球化背景 下的发展与影响
日本佛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和背景
时间:佛教最初于公元57年传入日本 背景:佛教的传入与日本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禅宗:强调内心 修行,追求心灵 的平静与超脱
净土宗:注重念 佛修行,以求死 后往生极乐净土
真言宗:以密教 经典为主要修行 内容,强调咒语、 仪轨和修行实践
建筑:佛教寺庙和塔在日本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如金阁寺、清水寺等著名佛教建筑
佛教对日本社会风俗的影响
影响日本饮食:日本茶道、和食等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素食主义理念。
影响日本艺术:佛教题材广泛出现在日本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如日本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内 部装饰。
影响日本节庆:日本的一些重要节庆,如彼岸、盂兰盆会等,与佛教的节日有关。
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化,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佛教在中国政治的作用:在历史上,佛教曾被用作政治工具,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无论是在文学、绘画,还是在建筑、雕塑等艺术领域里,佛教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能工巧匠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各类独具匠心的佛像艺术珍品,勾人心魂,如今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作品的价值意蕴和审美,促进了多元化审美经济的发展。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历经汉魏隋唐直到元明清各个时期,在前后数千年的岁月中,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光耀古今。

每当我们到各大佛教寺院参观礼佛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尊尊形象生动,造型逼真,千姿百态的佛像、菩萨像,使人们观之倍感亲切,心生欢喜。

佛像形象而直观,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菩萨像,是解释佛经弘扬佛教教义,也是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

这些佛像制作精美,绚丽多姿,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抚慰人们的心灵,是其他艺术品难以比拟的。

佛教既具有抽象的教义,又有具体的形象,它往往将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活脱形象之中,其表现之一就是佛教造像。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不甚理解佛教教义的普通民众与佛教逐渐疏离,但佛教造像的艺术形象却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佛像雕塑艺术的形成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互为融合,佛教的铜雕、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之深且广。

对于佛教造像,有金、银、铜、铁、石、木、玉、陶、瓷、泥等多种质地,从形象上细分,则有诸佛、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

金、玉佛像自身材质昂贵,传世品极少,而木、陶质地的造像,又易于损毁,难以长期流传,于是铜质和石质的造像就成了数量最多的两大类。

石质造像一般不易移动,因之金铜佛也就成了可移动的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各时期造像的风格不同,东汉、十六国时期是中国金铜佛像制造的起步期,佛像大都是高肉髻,有些磨光肉髻,结跏而坐,双手重叠,或手施无畏印,大多双目下视,表情平静,有些略带微笑,服饰多为通肩大衣,纹路深刻、流畅,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并以其智慧,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语言、艺术以及民俗民风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哲学深受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经过冲突后融合:老庄学者取义佛经;而佛徒也常引用老庄语句阐明观点。

帝王多有奉佛,儒家为保封建正统思想地位而吸收佛教思想。

唐宋时期,佛教发展到顶峰。

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儒佛、、道三教合流,朱程理学、陆王心学的参悟方法也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时至今日,国人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许多中国人。

文学方面,佛教离尘恬淡的观点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诗佛”王维的诗画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内心宁静。

除王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号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本身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这是佛学的特点;另一部名著《红楼梦》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难怪鲁迅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 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成为画家的创作源泉,吴道子、顾恺之等画家皆擅佛画;敦煌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如《大悲咒》流传广泛。

至于建筑,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超凡脱俗之感;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作为反省人心的哲学思想对于躁动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尤其是佛教的美术艺术,佛教美术是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

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首先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

此前美术创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画匠)完成的,而此后则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孙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卫协、顾恺之等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他们的绘画,尤其是佛画的创作在当时就令人瞩目。

晋明帝司马绍以为帝王之尊绘制佛像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美术的发展,而建寺造像、依经图变以求福报的民众心理则成为佛教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挈机。

唐代佛教美术的繁荣,正是在一大批专业画家和无数工匠、画匠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至今令人惊叹不已的伟大成就,成为光辉的艺术典范。

佛教美术的传人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

且不说各种域外风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但就题材而言,就新添了变相画、经变画、供养人画等品种。

这种经变、变相的创作,至唐而趋于极致,出现了吴道子、张孝师、卢伽、杨庭光、王韶应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

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大唐帝国的都市乃至乡村,教化无数的民众。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佛教美术依然是民众宗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佛教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唐张彦远《历史名画记》卷二说:“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

”此即后世所谓四家样,实指四种不同流派和风格。

于此同时,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

就图案制作而言,佛教传入之后图样样式大大丰富,出现了狮子纹、忍冬草纹、锯齿纹等,尤其以莲花纹和佛光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宗教艺术的表现力。

就构图而言,由于佛教美术的影响,焦点透视法得以广泛应用,人物形象立体感增强,栩栩如生而魅力无穷。

特别是凹凸法的引入,使图画艺术具有了浮雕的审美效果。

佛教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总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千古独步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方面。

凡要影响社会,在思想界引起关注,外来文化必须在本地文化中寻找到一个共振频,以此作为契入点.佛教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放在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为中国士大夫阶级提供了平衡儒家"修齐治平"与道家"遁迹出世"的思想依据.同时,也为近代人生佛教,特别是"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佛教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表现为政府行为的王室佛教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士大夫佛教,与外来的佛教形成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得以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同化过程,并同时共同推动了民间社会对信仰的理解,导致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民众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只要深入考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重新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民众佛教是维持佛教在中国社会延续和弘传的真正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佛教寺院恢复迅速,香客盈门,不少家庭供奉佛像,特别是香港设立佛教公众假期等等,均反映出佛教即使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仍然在民众中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入的.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表现在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方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伴随而至的是西域和印度的文明成果.中国雕塑,绘画艺术的杰作,如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窗中的作品,在创作思路,手法上均受到了印度艺术,从而也间接地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译经事业的高度发达,随着大量佛教典籍翻译为汉文,也给汉文带来了众多的新鲜语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印两大文明体系真正得到了一次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机会,其交流现几乎遍及当时已有的各个学科,如文学,农艺,手工业,艺术,逻辑,医学,音韵等.佛教的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1 目 录 摘要 ..................................................... 2 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 3 1 .1 佛 教 艺 术 的 起 源 ............................................................................ 3 1.2佛 教 对 中国艺术的影响 ............................................................... 4 2、佛 教 对 中 国 雕 塑 的 影响 .................................. 4 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 4 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 5 3、我 国 雕 塑 发 展 的 历 史 轨 迹 ................................ 6 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 6 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 8 4、历 史 的 借 鉴 与 启迪 ...................................... 8 4.1 坚 守 本 民 族 的 文 化 传 统 。 .......................................................... 9 4.2 树立公共 艺 术 的 观 念 。 ............................................................ 10 4.3 保证与环 境 的 和谐统一。 ........................................................ 10 结束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2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 影响 雕塑艺术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3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1 .1 佛 教 艺 术 的 起 源 佛 教 基 于 教 义 的 构 架 精 妙 及 深 邃 的 含 义 而 成 为 世 界 闻 名 的 三 大 宗 教 之 一 , 佛 教 艺 术 起 于 公 元 前 3 世 纪 , 是 在 摩 揭 陀 国 孔 雀 王 朝 的 阿 育 王 时 代 。 如 今 我 们 看 到 的 孔 雀 王 朝 所 遗 留 的 雕 塑 艺 术 , 距 离 现 在 已 经 超 过 了 2 4 0 0 年 , 其 精 妙 的 技 艺 , 丰 富 的 内 涵 , 绝 美 的 形 式 , 无一 不 让 人 为 之 惊 叹,后人为之倾倒 。 目 前 世 人 可 以 欣 赏 的 有 关 阿 育 王 时 代 所 立 的 现 存 较 完 整 的 石 柱 还 有 十 几 处 , 上 面 刻 以 不 同 的 动 物 形 象 雕 塑 , 其 中 刻 以 辨 认 的 包 括 柱 顶 的 狮 子 、 大 象 、 骏 马 以 及 牛 等 , 朴 实 而 不 失 精 美 、 简 单 而 不 缺 内 容 。 不 仅 如 此 , 在 当 时 还 建 立 了 许 多 的 石 塔 , 大 量 精 美 的 浮 雕 装 饰 了 石 塔 的 围 栏 , 其 中 的 推 山 奇 大 塔 不 仅 保 持 最 为 完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4 整 , 而 且 历 史 十 分 悠 久 , 广 被 世 人 熟 知 。 1.2佛 教 对 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 教 自 东 汉 末 年 传 入 中 国 , 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 与 中 国 文 化 相 结 合 , 佛 教 文 化 的 引 入 不 仅推 动 了 中 国 工 艺 文 化 的 发 展,而 且 极 大 地丰 富 了 中 国 文 化 艺 术 的 范 畴 及 内 容 。 佛 教 文 化 通 过 与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不 断 融 合, 慢慢造 就 了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高 度 的佛 教 艺 术 成 就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刚开始是仅仅是口口相传的,并 没 有 图 象 记 录。 随 着 佛 教 文 化 的 传 播 ,慢慢开始影 响 到中 国 原 有 的 图 案 形 式 和 内 容 , 经 过 汲 取 、 交 融 、 发 展 、 混 合 , 慢 慢 形 成 了 有 丰 富 内 容 的 具 有 佛 教 思 想 的 图 画 , 它 们 在 衍 变 过 程 中 被 赋 予 了 吉 祥 的 意 义 , 主 要 表 现 在 雕 塑 、 书 法 、 建 筑 工 艺 、 绘 画 等 领 域 。 寺 院 内的 雕 梁 画 栋 、 塑 像 , 石 窟 的 佛 像 雕 塑都是以 佛 教 文 化 为 主 题,中 国 艺 术 的 重 要 资 源也为各 种 佛 教 雕 塑 艺 术 品 留下了一席之地 , 它 们 不 仅使中 国的艺 术 史更加灿烂 ,也使 人 类 文 明 更加辉煌。 2、佛 教 对 中 国 雕 塑 的 影响 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的雕 塑 艺术也深受 佛 教 文 化的 影 响 着,主要原因是因 为 佛教艺术 有 着 经 规 仪 轨 的 特 色 。 因 为 佛 教 这 个 纽 带 ,中 国 的 雕 塑最初是 受 到 印 度 雕 塑 的 影 响 的 。 追 溯 佛 教 艺 术 , 它 源 自 古 代 印 度 , 中 国 的 佛 教 雕 塑 源 头 是 古 印 度 的 犍 陀 罗 、 马 土 腊 等 地 区 的 佛 教 雕 塑 。 通 过 纵 览 印 度 雕 塑 几 千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印 度 的 雕 塑 艺 术 从 一 开 始 就 受 到 佛 教 的 影 响 , 就 是 佛 教 的 从 属 品 , 就 是 佛 教 的 侍 女 。 而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 5 那 些 雕 塑 的 制 作 者 表 现 的 并 非 是 理 想 与 艺 术 , 恰 恰 是 为 了 佛 教 的 教 义 而 服 务 。 也 正 是 因 为 这 个 原 因 , 印 度 的 雕 塑 艺 术 无 法 达 到 自 成 一 体 、 特 立 独 行 的 艺 术 高 度 , 也 没 有 自 己 特 色 的 理 论 话 语 和 知 识 谱 系 , 更 没 有 产 生 名 扬 世 界 的 雕 塑 家 。 所 以 印 度 的 雕 塑 传 授 过 程 通 常 是 以 师 徒 或 者 家 族 的 方 式 进 行 , 而 这 种 特 殊 的 地 域 属 性 也 伴 随 着 佛 教 的 传 入 , 而 影 响 着 中 国 的 雕 塑 艺 术 发 展。 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然 而 对 于 学 习 摹 仿 这 些 佛 教 雕 塑 的 古 代 艺 术 家 们 , 他 们 在 学 艺 的 过 程 中 , 历 尽 艰 难 , 受 尽 挫 折 , 默 默 无 闻 但 又 耐 人 品 味 , 这 是 一 个 细 致 、 坚 持 、 寂 寞 、 持 久 的 过 程 , 通 过 对 佛 教 雕 塑 加 以 改 造 和 完 善 , 不 仅 要 尽 可 能 保 留 其 原 汁 原 味 的 样 子 , 而 且 又 要 多 方 面 的适宜 地 展 示 出 中 国 的 特 色 。 其 实 印 度 的 犍 陀 罗 佛 像 也 同 样 经 历 了 本 土 化 的 演 变 过 程 , 起 初 它 同 样 受 到 古 希 腊 古 典 雕 刻 的 影 响 , 因 此 如 今 我 们 在 欣 赏 中 国 古 代 佛 像 雕 塑 时 , 也 应 当 将 印 度 与 希 腊 的 雕 塑 艺 术 适 当 结 合 作 为 参 考 , 这 样 可 以 加 深 自 己 对 佛 教 艺 术 雕 塑 的 理 解 。 另 一 方 面 ,经 规 仪 轨是佛 教 雕塑必须具备的 原则。两 耳 垂 肩 , 手 长 过 膝是我 们平 时 看 到 的 佛像的基本 特 征 , 就 是 来 自 于 经 规 仪 轨 。 往 往 让 我 们 感 到 佛 像 间 极 度 相 似 , 甚 至 是 十 分 相 同 。 但 这 一 定 是 错 觉 , 因 为 真 正 的 佛 像 一 共 分 为 “ 三 十 二 相 ” 以 及 “ 八 十 种 好 ” , 而 这 些 形 象 上 具 体 的 深 化 特 征 和 造 型 是 按 照 严 格 的 要 求 以 及 审 美 而 进 行 精 细 定 位 的 。 针 对 这 一 严 格 要 求 , 我 们 主 要 从 佛 像 肢 体 动 作 、 语 言 表 达 来 看 , 有 好 多 佛 像 的 手 势 , 我 们 又 把 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