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德陆军师级战力比较

二战美德陆军师级战力比较
二战美德陆军师级战力比较

先谈谈美军装甲师。到终战之前美军共成立了16个装甲师(1-14, 16及20),最早的五个装甲师在1941年才成立,其中第二和第三装甲师维持1942年型重装师的编制,有九个战车营和三个装步营的超大编制,其余的14个装甲师都是三个战车营和三个装步营的一般编制。一个一般装甲师除了师部之外有三个战斗指挥部(Command Command),通常是A,B及R战斗指挥部,除了三个战车营,三个装步营之外,另有三个装甲炮兵营,一个机械化骑兵侦搜营,一个装甲工兵营,及后勤管理部队。通常还会视战况需要额外编配独立战防营,独立防空营等等。

若是用诺曼底战役当时来讲,德军装甲师有两个战车营,美军有三个战车营,略胜一筹。美军战车营有三个中战车连和一个轻战车连,中战车连有18辆M4中战车,轻战车连有17辆M5轻战车,加上营部的五辆M4中战车,总共有76各式战车。三个战车营总共有228辆各式战车。德军装甲师的战车营分别编配四号战车及豹式战车,四号战车营有四个连,一般每连是22辆四号战车,连同营部战车在满编时约有98辆四号战车。豹式战车营有四个连,一般每连是17辆豹式战车,连同营部战车在满编时约有79辆豹式战车。两个营总共177辆各式战车,数量上约只有美军的78%左右。四号战车的性能与M4相当,豹式战车则在M4之上,不过在后勤维修方面,美军的妥善率约在80%以上,德军的妥善率约在70%以上,因此德军战车在性能方面占优势,美军战车在数量及妥善率上占优势德军装甲师有四个装甲掷弹兵营,而美军有三个装步营,看来德军在数量上略胜一筹。然而

众所周知,德军的四个装掷营当中只有一个是装甲化装掷营,其它三个都是摩托化装掷营,不论机动力,火力及防护力都有一段差距。反观美军三个装步营全部都是编配半履带装甲运兵车,都具备有伴随战车进行机动作战的条件。德军使用SPW251,美军使用M3,两者在性能方面差异不大。德军在整体步兵数量是占优势,然而在装甲化步兵的数量上则是美军占优势。

德军装甲师有三个装甲炮兵营,美军也有三个装甲炮兵营,两者看来是势均力敌。

德军的装甲炮兵营中只有一个是自走化装甲炮兵营,编配12辆105自走榴弹炮车及六辆150自走榴弹炮车,总共18辆自走榴弹炮车。另外两个营则是由半履带牵引车所牵引的摩托化炮兵营。反观美军装甲炮兵营编配有18辆M7自走榴弹炮车,三个营总共54辆。德军的150自走榴弹炮车虽然性能上占优势,然而美军在自走榴弹炮车的数量上占三倍优势。德军的装甲侦搜营有五个连,分别是两个装甲侦搜车连(一个轮型装甲侦搜车连,一个半履带装甲侦搜车连),两个装甲化装甲掷弹兵连,一个装甲化重装备连。美军的机械化骑兵真搜营也有五个连,分别是三个机械化骑兵侦搜连(轮型装甲侦搜车),一个轻战车连及一个支持连(相当于德军的重装备连)。两者可说是平分秋色

美军的独立战防营及独立防空营都是全自走化,而德军的战防营及防空营则是半自走化。这部分不再详细介绍。另一个特点是美军采用了任务编组的战斗指挥部模式,平时各营都直属于师部,视任务需要分派给各战斗指挥部指挥,一般一个战斗指挥部由一个战车营,一个装步营,一个装炮营所组成,不过通常A,B战斗指挥部所指挥的部队较R战斗指挥部来的多,因此主要战力都集中在这两个战斗指挥部。机械化骑兵侦搜营常独立运用,直属于师部而不加入战斗指挥部。战斗指挥部的好处是平时不用负责底下各部队的后勤管理事务,不会增加幕僚的作业。缺点是底下的各部队缺乏向心力及协同作战能力。美军的战斗指挥部和德军的战斗群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德军是以战斗群中主力部队的指挥官为战斗群指挥官,而其部队之本部便成为战斗群本部,因此其幕僚除了自己部队的业务之外,还得兼任战斗群的业务,常会增加幕僚的负担。然而由于部队是自己的,通常士气及情况较好掌握。各有利弊,这方面两者也是不分轩轾。至于美军装甲师的后勤管理作业方面,我还没有找到相关的数据,不过我想应该是比德军装甲师还强才对。要不然也不会打赢欧战

以前常常有人讲说如果诺曼底战役盟军没有空优,德军在陆战方面未必会输。在看过美军的数据之后,我只能说诺曼底战役时的德军真是了不起,既使当时的装甲师号称全德军最强,但是和美军比起来战力可能只有美军的2/3左右(就算是号称全装甲化的装甲教导师其装甲炮兵团中也只有一个营是自走化装甲炮兵

营,有一个营甚至是用俄军的152榴弹炮)。在没有空优的情况下,还可以撑两个月,不禁令人敬佩不已。最近因为在写论文的关系所以没空继续写,不过每天都在跑统计,我倒是很想写几个程序来跑跑看德军各时期装甲部队的战力比较,或者是比较德军和美军装甲师的战力,看会不会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

下次再讲美军的步兵师和德军的步兵师有何不同。

续上次未完的话题,这次谈谈美军步兵师和德军步兵师。1944年美军所采用的步兵师编装是改良自1943年制步兵师,使用三三制,三个步兵团,每团三个步兵营,总共九个营。团部的直属连队包括一个摩托化轻榴炮连(六门105榴)及一个摩托化战防连(57炮12门)。在诺曼底的德军则是采用1944年制步兵师编装,三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两个营,总共六个营。团部的直属连队包括一个步兵炮连(六门7.5公分轻步兵炮及两门15公分重步兵炮,由马车牵引)及一个战防连(两个战防排配备8.8公分战防炮,一个摩托化战防排配备三门7.5公分战防炮)。德军步兵团不论是在营的数量及团部直属连队的质量都不如美军步兵团

美军对于步兵使用的观念与德军不同,美军重视整体步兵的火力发挥,采用半自动步鎗,而将轻重机鎗集中到兵器排和兵器连。一个1944年的美军步兵班有12人,有十挺M1半自动步鎗,一挺BAR自动步鎗,一挺狙击鎗。而德军则是重视轻机鎗的运用,一个1944年的德军步兵班有九到十人,两挺MG42轻机鎗,其余则是步鎗。如果美德步兵班正面冲突的话,德军的整体火力还是比美军强,主要是因为轻机鎗的关系,不过美军步兵的另一个特点是火力支持强大,因此在受到正面敌军火力压制时,可以透过无线电呼叫团部进行火力支持,美军步兵师的无线电普及至排部,因此基层部队呼叫无线电较德军容易。

美军步兵师炮兵团有三个摩托化轻榴炮营和一个摩托化重榴炮营,总共有36门105榴和12门155榴。德军步诒乓彩侨銮崃衽谟鸵桓鲋亓衽谟

门105榴和12门155榴,不过都是由马车牵引。在火炮数量及性能方面差异不大,但是美军的机动性较强

军步兵师有一些额外的支持部队,例如机械化骑兵连,独立炮兵营,独立战

车营,独立防空营,独立驱逐战车营等等。机械化骑兵连是编配M8装甲车,德军步兵师则是以轻步兵营当做侦搜部队,其火力相当于一般的步兵营,而机动力则是依靠脚踏车,这个营也常常做为师部的预备队使用。美军的独立战车营和装甲师的战车营相同,而德军步兵师则没有战车。美军的独立驱逐战车营是编配M10或M36驱逐战车,而德军的战防营则是有一个摩托化战防连(12门7.5公分战防炮),一个突击炮连和驱逐战车连(10-14辆突击炮或38t驱逐战车),一个摩托化防空连(九到12门两公分或3.7公分防空炮)。因此在战防武器方面德军不论在数量或性能上都较美军逊色。美军的独立防空营是车载或牵引的四连装50机鎗及牵引的40机炮所组成,而德军步兵师则没有防炮营,只有战防营里的摩托化防空连

美军在西欧的步兵师可能是当时全世界最强的步兵师,相较于德军步兵师就有点像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留下来的产物。即使是装甲掷弹兵师的战力也是勉强能与美军步兵师一拼高下而已。

参考实战经验及装备发展,美军在1942-43年间进一步改组步兵师编装,在新的编装表中步兵师员额稍微下降约8%成为14,253人。主要的改变都是在装备上,首先M1半自动步枪成为标准步兵武器,火箭筒也大量配备到步兵师中(每师557部),57战防炮同时取代了37战防炮成为反战车火力骨干,75榴炮则完全被105榴炮取代;更多的改变在运输工具上,2.5吨载重车取代1.5吨载重车成为主要运输车辆,同时更多的吉普车与1/4吨尾车配发到基层单位中。不过虽然师建制中的运输车辆大幅增加,但在装备数量及吨位同时增加的情形下,步兵师还是需要大量上级单位支持的运输车辆方能完成机动

以1943年七月公布的步兵师(T/O&E 7)编装表为例,每一个步兵班员额12人,配备10枝M1步枪、1挺布朗宁自动步枪(BAR)跟1枝M1903春田狙击枪。步兵连编制员额为193人,由三个下辖三班的步兵排加上一个兵器排构成,兵器排中编制2挺.30轻机枪、3门60迫炮、3部火箭筒与1挺.50重机枪。步兵营编制员额为871人,由营部连、兵器连与三个步兵连组成;营部连下辖一个有3门57战防炮的反战车排,兵器连则有6门81迫炮、8挺.30重机枪、7部火箭

筒与3挺.50重机枪。

步兵团由指挥部、团部连、3个步兵营与其它直属部队组成。团直属部队包括:团炮兵连(105榴炮×6)、反战车连(57战防炮×12加上一个地雷埋设排)及后勤连。师炮兵部队员额为2,160人,由指挥部、直属连、3个轻炮兵营加上1个中型炮兵营组成;轻炮兵营中除营部连、后勤连外另有3个拥有四门105拖曳式榴炮的炮连,中型炮兵营的编制与轻炮兵营类似,只是以拖曳式155榴炮取代轻炮兵营中的105榴炮。1943年编制的步兵师总员额数为14,253人,除前述战斗部队外,尚下辖侦搜单位、工兵营、卫生营、补给连、弹药连、通信连及宪兵排等直属部队。而随着战争规模逐步扩大,许多任务性配属给步兵师的单位渐渐演变为半永久性的建置单位,一般来说这样的单位包括:1个机械化骑兵连、1个以上的野战炮兵营、1个化学兵营(主要提供42迫炮支持火力)及其它战车、驱逐战车和防炮单位。这使得在1944年步兵师日常管制的员额数超过了15,000人,相较于装甲师司令部较成熟的组织运作方式,步兵师司令部无论在编制员额或组织上都无法负担如此庞大的作业量,因此变通的方法是以下辖各步兵团指挥部为基础,依据任务特性不同以联兵方式组织临时性的团战斗队

1944年的德军步兵连由两个突击步枪排+三个步枪班+和包含五名狙击手的狙击班所组成.其步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连与一个重装连所组成.其每步兵连由三个步兵连+一个重装备连所组成.重装备连下辖两个重机枪排(8挺重机枪)+一个迫炮排(六门81mm迫炮)+野炮排(4门75mm野炮)所组成.共有111人组成(军官3人,士官兵109人),其步兵团由两个步兵营所组成+150mm野炮与120mm迫炮混合的迫炮连与一个驱逐战车连.当战防炮缺乏时,由铁拳代替.

这样看来.德军小单位(班,排,连)的火力比美军强.美军可呼叫大量的炮兵与战术空军.整体火力,美军大大的赢过德军

二战美军步兵防御战术

根据1942和1944年的《步兵连》野战条令在前沿防御阵地展开的美军步兵班。士兵们藏身于仓猝挖成的单人或双人散兵坑,挖工事所产生的弃土也可能被雪掩藏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以射击将敌人阻止在主抵抗阵地前,当敌人抵达主抵抗阵地时以近战将其击退。”通常在破碎地形上,一个步兵排的防御正面可宽达250码,在开阔地上(射界更宽阔)可以部署得更分散。各班的火力配系要能形成联锁的火制地带。外侧的一对红色虚线标出了图中央的步兵班的射界边限。内侧的红色虚线划出了部署在该班翼侧的步兵班与该班的火力重叠区。人员利用沟渠和地褶隐蔽移动。 (1)勃朗宁自动步枪加强班防御阵地,并能向邻近班的前方侧射; (2)步枪兵组成防线的主体,排长根据地形给他们分配“射击扇区”。如果目标位于加兰德步枪的射击死界,手榴弹已摆好做近距离防御之用。 (3)副排长(中士)的位置在主抵抗线之后,在那里他能监管一个更宽阔的扇区,并能和排长保持视线和声音的联系。 (4)由火力排配属步兵排的60mm迫击炮的一名观察员,配置在视野良好、靠近排长并能与他所属的迫击炮组通过手势交流的位置。 (5)中尉排长位于最便于观察和指挥的中央位置,他的无线电步话机使他可在任何战斗中与连长保持联系。 (6)该排的传令兵通过口头传达来自排长的信息和命令。 (7)配属的60mm迫击炮组位于一个与观察员距离不超过100码的隐蔽阵地,要遵照“以火力覆盖通向本排防区的最危险的路径”的战术意图选择阵地位置。 (8)轻武器弹药和机枪弹搬运手的隐蔽处,该阵地不仅隐蔽而且与贮藏武器的凹坑很近。 (9)配属的.30口径机枪组。他们将会保存火力,直到敌人成为容易打中的目标。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欧洲战场的主角是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法国和意大利只是配角,其他国家则属于群众演员了。亚洲战场主角是日本和中国,其余都是配角,美日战争属于太平洋战场,二战后期苏联才介入对日作战,只有不到十天时间,因此苏联还不能算作主角。至于朝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泰缅都只能算配角,因为中国战场上吸引了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作战力量。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谁最厉害?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协约国中的德国、日本与同盟国中的苏联、美国军力最强。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整个欧洲,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其他欧洲国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只有德国入侵苏联时才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经过数次鏖战苏联转守为攻取得战略战术上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是苏联和美国卷入这场战争,仅凭英法及欧洲的盟国是绝难扭转二战的战局,实在是德国的闪击战太厉害了。 与德国单挑只有美、苏还算对手,如果让德国和日本较量,德国的胜算更大,虽然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对他们的元首都是绝对忠诚,但是德国的军工企业更发达,生产的武器更先进,比如坦克: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比日本军队的97式中型坦克强很多,日本坦克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德军坦克作战的能力。德国的“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火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中最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库尔斯克与苏联的T-34坦克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壮观的坦克大战。然而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坦克因为口径大、射程远占尽优势,日本的坦克成了移动的活靶子,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德军入侵苏联至少动用了五百万军队,这还只是它全部军力的不到二分之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不超过二百万,它全国的总兵力最多五百万,据说在战前日本编制只有二十个师团番号,每个师团大约两万多人,以后增加的兵力都是战时动员的。中国的正规军应该在三百万以上,如果全民总动员中国能够应征参战的军队可达两千万,按10比1的概率中国的兵力动员潜力应该在四千万以上,当时中国的总人口是四万万。 苏联当时的总人口大概在一亿人左右,但是它在战时动员了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参战,苏德开战初期苏军损失很大,抛开伤亡军人,仅仅被德军俘虏的也在一百万人以上。他们的战役都是集团军群正面对抗,动辄数十万或超百万的军队参战,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参战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其惨烈的程度远超亚洲战场。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投入的兵力是一百一十万,日军是三十万,历时数月之久,重创日军,使中日战争转向对峙防御阶段。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是集中了万余人围歼了日军一千多,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在欧洲战场上基本上就是很小规模的不会重点提及。台儿庄战役国军集中四十万军队才毙伤日军两万人。 美日在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海空战外就是夺岛战役,瓜达尔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菲律宾吕宋岛埋葬了几十万美、日军人,美国强大的军工业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把日军拖入死亡的深渊。在美日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元气大伤,而美国的军工造船厂一年时间就能造出十余艘航母,通过数次海

战斗口粮:二战中各国军队的伙食标准

战斗口粮:二战中各国军队的伙食标准! 苏联军队伙食: 据记录黑面包至少挽救了40万人的生命,维持了将近1000万人的战斗力。它的配方简单,但烤制过程复杂而精确,通常需要三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饥饿的苏军指挥员常常把部队中所有人员佩戴的手表或戒指集中起来,用于交换难以下咽黑面包和马肉肠。 美国援助的罐头午餐肉原是二战联军的主食,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当年甚至称,“没有罐头午餐肉,我们的军人将无粮可吃”。苏军的内部价是两块手表一整条黑面包,在供应不畅的时候,一条黑面包是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 苏联士兵的伙食通常包括圆白菜汤〔Shchi〕和煮荞麦汤〔Kasha〕。这些都是标准的俄国乡下常见的原料。一个老俄罗斯人这样说:“Shchi ee kasha,pisha nasha。”意思是:“圆白菜汤和煮荞麦汤,是俺们经常吃的。”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盐、面包、通心粉、咸鱼或罐装肉。美国食品很常见,通常计算,这些通过租借法案来的食品在战争中可以为一千二百万人的陆军每人每天提供半磅的份量。这些食品在一九四三年之前是很常见的,四三年后,通过租借法案来的事物原料也是很常见的。这些原料通常被称为“第二前线”

而鸡蛋粉被称为“罗斯福的鸡蛋”。援助的食品物资包括面粉、干碗豆、豆类、糖和罐装肉类。其他的还有Tushonka 黄油〔一种由凝胶沉淀捣碎制成的东西〕、蔬菜、油、人造黄油、罐装的或块状干牛奶、干鸡蛋、粗面粉和咖啡。虽然咖啡的供应一直没有间断,但茶依然是传统的常见饮料。 伏特加和其他酒精类饮料,是部队经常需要的。只要可能的情况下,士兵们都会喝它。喝缴获的德国酒通常比正式配给部队的要好。而一个士兵喜欢的酒可能某某国的牌子到本地的都有。 德国军队伙食: 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3%,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I级伙食--Verpflegungssatz I最高优先配给。 主要包括: 黑卖面包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 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

美军海基能力作战概念和方案想定要点

从海上基地向联合部队提供作战和后勤支援 ——美军海基能力作战概念和方案想定 译自:兰德公司报告RAND_MG649号 作者:Robert W. Button等 编译:知远/子曰 [知远导读] 本文是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从海上基地的基本概念及功能出发,并提出了三种想定情况,以此来研究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对海上基地使用的不同需求和可能方式。文章翻译如下: 背景 海基能力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航母打击大队(CSGs)和远征打击大队(ESGs)都是海上基地。实际上,在二战期间,美军实施的几次大规模作战,其火力和后勤支援都是由停泊在海上的海军舰船提供的。可扩展性是海基能力的关键组成要素:尽管一个远征打击大队可以支持一支陆战队远征部队,那么,未来的海上基地要支持一到两支陆战队或者陆军旅。因此,后勤支援概念和它的实施是海基能力的关键。对旅级规模部队的海上后勤支援的基础是海上预置部队(MPF)以及其未来的构想——未来海上预置部队(MPF(F))。 海上预置部队(MPF) 目前,海上预置部队由16艘各类舰船组成,分别隶属于3个前沿部署的海上预置船中队(MPSRONs)。每个海上预置船中队由5到6艘舰船组成,装满了提前预置的武器、补给品和装备,足以支援一支陆战远征旅规模的陆战队空地任务部队(MAGTF,大约由17,000名陆战队员组成)30天内的行动。 目前,对海上预置部队的基本要求是把补给物资和大型装备预置在战略位置

上。部队的行动要经过接收、分段运输、前运和整合(RSO&I)四个阶段。在接收阶段,即将部署的联合部队被运抵战场,在一个负责卸运的航空港(APOD)着陆。同时,满载部队需要的装备的海上预置部队的船只抵达卸运港口(SPOD)。在分段运输阶段,部队在距离港口不远的集结地域接收装备。当部队离开集结地域,向指定的作战地域机动时,前运阶段宣告结束。最后,当作战指挥官对这些部队发号施令,实施指挥控制后,整合阶段结束。一旦展开部署的部队被接收和运往集结地域的行动开始,对其支援的行动即已展开,直至战役结束。 “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充分说明了海上预置部队这个概念;海上预置部队在沙特阿拉伯北部投送了第一支自我维持的作战部队。在10天之内,把装备和物资从运输船上卸下,并且与后续到达的部队结合。第7陆战远征旅在其抵达后的4天内进入其防御阵地1。 在缺乏固定港口的情况下,现有的海上预置部队提供了战略和战术机动性和有限的浮动卸载能力。海上预置部队的行动需要港口和机场来装卸货物,这时部队有可能遭受敌方的打击。海上预置部队的概念在1990年的“沙漠盾牌”行动中得以验证,这次行动使用了一个固定港口系统。海上预置部队运输船上装载的海军陆战队的装甲车辆是这次行动中第一批装甲车辆。 未来海上预置部队(MPF (Future) ) 未来海上预置中队将是一个单一的船队,替代现有的海上预置船中队(MPSRON)2。未来的海上预置中队将由5艘船只组成,通常装载有支援海上远征旅作战行动需要的装备。计划中的未来海上预置中队可以支援未来海上预置部队海上远征旅,该旅大约由14500名陆战队队员组成。这些船只将提供海上预置部队不具备的功能: ·从海上接收和集结远征部; ·可以同航母打击大队和远征大队协同工作; 1Headquarters,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Prepositioning Programs Handbook, Washing-ton, D.C., March 2005, p. 7. 2The Marine Corps has stated a need for two MPF(F) MEB squadrons or one MPF(F) squadron plus two legacy MPSRONs. Ronald O’Rourke, Navy–Marine Corps Amphibious and Maritime Prepositioning Ship Programs:Background and Oversight Issues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L32513, updated July 26, 2006, p. 18.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日军战斗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相当于方面军。1939年9月23日编成,10月1日行使统率权,总司令部设在南京。)总司令官:大将西尾寿造总参谋长:中将板垣征四郎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发起时,日寇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序列见下节)华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原属中国派遣军建制,7月25日改归大本营直辖。侵占我国台湾的台湾混成旅团归其建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编制略,建制上隶属于日本海军,但作战上由中国派遣军指挥)中国派遣军直辖部队:第一电信队(联队级,相当于团)第二铁道输送司令部华中气象部华中派遣宪兵队直属兵站关系部队直属其他部队当时的侵华日军另有占领我国东北的关东军,相当于方面军(与中国派遣军平级),下辖第三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关东军航空兵团等。 二、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1937年8月31日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编成,1939年9 月编入中国派遣军建制,司令部初设天津,1938年1月移驻北平[今北京]。下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一一零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等部,所部位于我国平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各地)司令官:中将多田骏参谋长:中将笠原幸雄(一说为少将,经查阅敌伪资料,笠原在百团大战前已晋升中将)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第二十七师团(相当于师,乙级师团。该师团前身为日军华北驻屯军一部,建制变更为:1901年11月24日“清国驻屯军”→1913年10月“中国驻屯军”→1936年4月7日→“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1938年2月10日“中国驻屯兵团”(同年3月20日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1938年6月21日第二十七师团(7月15日编入第十一军[华中战场]建制)→1939年7月归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天津。百团大战末期时,以一部编入临时混成第一零一旅团,对我晋察冀军区进行扫荡)师团长:中将木间雅晴(1940年12月2日由富永信政中将接任)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少将松山祐三第三十五师团(一说未参战,司令部驻扎在河南新乡)师团长:中将原田熊吉(1940年5月25日上任)第三十五步兵团(驻扎在河南商丘,有资料显示该步兵团参加了第一军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团长:少将饭田泰次郎(1940年10月,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中被我军击伤[一说感染传染病],同年11月18日毙命,后追晋为陆军中将。——如此说属实当为百团大战中死亡的唯一日军将官)第一一零师团(相当于师,甲种师团,为百团大战中敌军参战的唯一甲种师团。1938年6月组建,7月下旬来华并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指挥混成第一、第八旅团。司令部设在河北石门[今石家庄],所部防守永年以北经邢台、临城、元氏、石门、定县、保定、徐水、新城的平汉路两侧地带。)师团长:中将饭沼守步兵第一零八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九联队(位于山东惠民,临时归驻山东济南的日第十二军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四零联队(位于河北南宫,防守冀县、新河、宁晋、南宫、巨鹿、威县、广宗、平乡地区,混成第一旅团的独立步兵七十三、七十五大队由其代为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高邑)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保定)步兵第一一零联队(位于河北易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位于河北大名)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六三联队(位于河北定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骑兵第×××联队野炮兵第×××联队工兵第×××联队辎重兵第×××联队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相当于旅。1939年7月22日第二次编成[1936年第一次编成,编入关东军建制,1937年7月侵入华北,1938年1月后改为驻蒙兵团一部],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由第一一零师团指挥。司令部设河北邯郸,所部守备从河南汤阴至河北永年的平汉路两侧地带。)

美军二战阵亡详细数据

美军二战阵亡详细数据 美国陆军在欧洲战区共伤亡586628名,战斗阵亡135576名,行动阵亡116991名。作战师共伤亡456779名,战斗阵亡94810名,行动阵亡80211名。 空降师共伤亡23066名,战斗阵亡5058名,行动阵亡4168名。 第17空降师伤亡6745名,战斗阵亡1394名,行动阵亡1191名。 第82空降师伤亡6993名,战斗阵亡1509名,行动阵亡1211名。 第101空降师伤亡9328名,战斗阵亡2155名,行动阵亡1766名。 装甲师共伤亡54872名,战斗阵亡11566名,行动阵亡9559名。 第2装甲师伤亡5498名,战斗阵亡1086名,行动阵亡883名。 第3装甲师伤亡9243名,战斗阵亡2147名,行动阵亡1810名。 第4装甲师伤亡6212名,战斗阵亡1366名,行动阵亡1143名。 第5装甲师伤亡3075名,战斗阵亡716名,行动阵亡570名。 第6装甲师伤亡4670名,战斗阵亡993名,行动阵亡833名。 第7装甲师伤亡5799名,战斗阵亡1138名,行动阵亡898名。 第8装甲师伤亡2011名,战斗阵亡469名,行动阵亡393名。 第9装甲师伤亡3845名,战斗阵亡728名,行动阵亡570名。 第10装甲师伤亡4031名,战斗阵亡784名,行动阵亡642名。 第11装甲师伤亡2877名,战斗阵亡524名,行动阵亡432名。 第12装甲师伤亡3527名,战斗阵亡732名,行动阵亡616名。 第13装甲师伤亡1176名,战斗阵亡253名,行动阵亡214名。 第14装甲师伤亡2690名,战斗阵亡566名,行动阵亡505名。 第16装甲师伤亡32名,战斗阵亡5名,行动阵亡4名。 第20装甲师伤亡186名,战斗阵亡59名,行动阵亡46名。 步兵师共伤亡378841名,战斗阵亡78186名,行动阵亡66484名。 第1步兵师伤亡15374名,战斗阵亡3307名,行动阵亡2713名。 第2步兵师伤亡16795名,战斗阵亡3512名,行动阵亡3031名。 第3步兵师伤亡9947名,战斗阵亡2410名,行动阵亡2131名。 第4步兵师伤亡22660名,战斗阵亡4907名,行动阵亡4097名。 第5步兵师伤亡12818名,战斗阵亡2684名,行动阵亡2298名。 第8步兵师伤亡13986名,战斗阵亡2852名,行动阵亡2532名。 第9步兵师伤亡19719名,战斗阵亡3869名,行动阵亡3246名。 第26步兵师伤亡10701名,战斗阵亡2136名,行动阵亡1850名。 第28步兵师伤亡16762名,战斗阵亡2873名,行动阵亡2316名。 第29步兵师伤亡20620名,战斗阵亡4824名,行动阵亡3887名。 第30步兵师伤亡18446名,战斗阵亡3547名,行动阵亡3003名。 第35步兵师伤亡15822名,战斗阵亡2997名,行动阵亡2485名。

二战德军军衔及术语

??ü 德国国防军军衔对照 Generalfeldmarschall 元帅 Generaloberst 大将 General der Infanterie (etc) 上将(兵种将军,例如此为步兵上将)Generalleutnant 中将 Generalmajor 少将 Oberst 上校 Oberstleutnant 中校 Major 少校 Hauptmann 上尉 Oberleutnant 中尉 Leutnant 少尉 Stabsfeldwebel 军士长(Sergeant Major) Oberf?hnrich 候补军官(Sr Officer candidate) Oberfeldwebel 军士长 Feldwebel 技术军士 F?hnrich 候补军士 Unterfeldwebel 上士 Unteroffizier 中士 Obergefreiter 下士 Gefreiter 代理下士 Oberschütze 一等兵 Schütze 二等兵 二战德国陆军作战师种类 炮兵师(Artillerie-Divisionen ) 训练师(Ausbildungs-Division ) 特种师(勃兰登堡师)(Divisionen z.b.V.) 堡垒守备师(Festungs-Divisionen ) 元首警卫师(Führer-Begleit-Division) 山地师(Gebirgs-Divisonen ) 掷弹兵师(Grenadier-Divisionen ) 步兵师(Infanterie-Divisionen ) 摩托化步兵师(Infanterie-Divisionen (motorisierte))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美国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及启示思考

美国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及启示思考 新型作战力量是适应新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以满足新的军事需求、发展新的军事能力为目标,以新技术、新装备为重要支撑的新军事力量。新型作战力量是提升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引领军事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军事竞争和现代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和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军事强国不断增加新型作战力量的国防预算,积极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力图通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来争取战略主动。 一、美国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发展动向近年来,美国秉承其一贯“数步领先于对手”的做法,在空间对抗、网电空间、无人作战、全球快速打击等军事和科技的前沿领域,集中资源发展新型作战力量。美国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和建设,将使其作战力量构成发生重大改变,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新的补充和提高。1. 空间对抗能力逐渐发展成熟美国将空间视为国家的“高边疆”,围绕“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的能力要求,大力发展空间对抗作战力量。美国已基本具备自由进出空间、利用空间、夺取空间优势和信息优势的能力。空间对抗平台技术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和2011年3月,X-37B成功进行飞行演示验证试验。面向空天防御的反导反卫能力向光电手段发展。地面激光反卫能力已开展了射击实验。固体激光武器系统关键技术日趋成熟,输出功率突破武器级激光器功率阈值。空间电子战技术已具备实战能力,美已公开部署用于干扰卫星通信链路的“反卫星通信系统”。2. 无人作战力量发展领先全球美国在初步尝到无人作战力量在减低人员伤亡、降低战争成本的“甜头”后,继续通过加强建设扩大无人作战力量建设规模。目前,美国已形成具备多种功能的无人机谱系,“全球鹰”等无人机已在战场上广泛应用。2011年2月,美可搭载于航母的X-47B 无人作战飞机成功进行首飞。地面无人系统技术、无人潜航器和无人艇成为当前无人系统的发展重点。例如,美Demo-III全自主无人车已具备越野自主驾驶和多车协调控制能力,“瑞慕斯”(REMUS)600型大型反水雷无人潜航器已成功进行了测试。3. 网络电磁空间优势正在形成美国将网络电磁空间视为新型战略空间,相继组建网络电磁空间作战部队,网电装备成为威慑和实战兼备的新的“杀手锏”。网络电磁空间攻击技术发展迅速,已成功应用于实战。例如,美“舒特”网络攻击系统、“震网”超级病毒在叙利亚、伊朗等的应用引起巨大影响。目前,正在发展“网络电磁飞行器”技术。网络电磁空间防御技术快速发展,美已实施“爱因斯坦-3”网络感知系统、“网络电磁防护盾”等网络电磁防御能力建设。2010年美国DARPA又启动“网络基因”计划,开发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特性分析的网络攻击检测技术。4. 全球快速精确打击加速发展美国为进一步扩大战略威慑和战略打击优势,加速发展可实现一小时全球到达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尽管HTV-2A和HTV-2B连续失败,美国仍在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方面狠下赌注,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完成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5马赫和10马赫自由飞行试验,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5马赫自由飞行试验。高超声速巡航技术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5月,美国X-51A成功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创造了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时间143秒,飞行速度5马赫的新纪录。二、美国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主要特点美国在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上体现了世界军事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进度上也取得较快的进展。美国在研发新型装备、组建新型部队和研究作战理论等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上,形成了一些值得关注和借鉴的特点。1. 重视新型作战力量的概念创新美军认为当前作战力量正面临着战争形态渐变、作战样式变革、安全威胁多样等一系列挑战,更加需要概念的创新,促进新型作战力量发展。从军事力量建设层面的“隐形部队”、“导弹防御部队”、“网军”和“无人部队”,到作战和装备能力层面的“空海一体战”、“全球快速打击”等,充分体现了美军善于通过军事理论和技术的概念创新,引领新型作战力量的发展。美军通过概念创新牵引军事思想、军事体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成为当前美军引领军事发展的重要特色。2. 善于通过战略设计推动发展美军认为新型作战力量是最新科学技术的军事运用,其能力的发挥受武器装备、

日军的战史档案资料

日军的战史档案资料 1.档案记录和口述记录 研究历史时最重要的是史料根据。最近很多人,包括许多学者都热衷于收集口述资料,称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找一下历史事件的当事者,记录他们的叙述,似乎证人的口述才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认识。我们在寻找不到任何文字记录的情况下,若能找到见证人,从其口中得到事件情报,固然是一个贵重的证据来源,但必须认识到口述资料的弱点。特别是事后经过了多年的个人独家的回顾谈类,会和事件的真实发生很大出入。 可以说,口述资料中比较有真实性的是当事者在一瞬间形成的强烈感情印象。比如当时的震惊,痛苦,疼痛,悲伤或有特殊印象的事件经过等。而对事件整个的来龙去脉,发生时间,地点,参加人数,过程,顺序等研究上最有用的情报,口述者却总是叙述不清,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若提前不进行再学习,调查或参考其他历史文献,或他人的口述记录,很难复原出事件的全相。此即为关于同一事件的口述记录中,复数的证人口述经常情节相同的理由。可以说是在事件再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参考,抄袭他人记录的结果。另外调查的者的目的,时代的背景,政治环境,个人的虚荣心等也会对口述内容产生影响,且事先设定的“大捷”“大败”的宣扬,“惨剧”“罪行”控诉等意图,题目,诱导式询问方法,也会引发口述者逢场作戏之效果。所以口述历史提供的往往是一部分情节记忆,辅助于文献记录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单独并不能成为正确的历史根据。如果能找到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时,一定不能先采用口述为证。 国内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战的研究之所以和日本的记录档案有很大出入,就在于多采用,信用的是事后,甚至有些是时隔半世纪以上的当事人的口述,回顾,和现地调查采访资料。并没有使用,特备是没有认真研究使用敌方(日军)的记录史料。此外,当然不能否认助长其数字,事迹面浮夸的,还有一些政治宣传工作方面的影响。 而日军的档案资料却不同,可称为是可信,贵重的证据。贵重之一是文字记录,二是当时的记录,三,又不是宣传材料而是军内秘密文件。使用日军档案研究时,我们可以把当时的战斗还原到相当完整的地步。比如天气状况,日出,日落时间,各种命令的下达时间(具体到分),具体内容,部队区分,各级指挥者的姓名,官阶,战斗参加者数,死伤数,参加者少尉以上将校死者姓名。行动路线,作战部署,武器数量,种类,损坏程度,使用的各类武器的消耗弹药数量(具体到每发),等。更富有许多详细的局部作战图,写生等资料。而且记录者并不是一处,比如台儿庄作战中的濑谷启支队长下达的每号命令,我们可以在其下属的步兵第63联队和第10联队的两个战斗详报中同时确认。所以作战命令,行动时间,地点等重要情报,可以核对,一般不会有任何错误。这和作战开始日期完了日期都搞不清的我国的研究书有很大差别[1]。 日军的档案资料,若按资料种类区分,可分为三类。一、事件当时的记录。如电报、命令、计划书、会议记录等。此类资料可以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二、事件之后的追记。如日记、手记和阵中日誌等。应该是在数日内作成,此类资料和前者同样,对于再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1

?相册 ?广场 ?游戏 ?登录 ? ?注册 关注此空间 帝国海军司令部 帝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勉努力 2010-06-03 17:48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 战列舰主炮 vj I EQNH^ ?*t~ / |d# 在二战中,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战列舰在海上作战的龙头

地位被推翻了。但是战列舰在水面舰艇作战中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主炮就是他的灵魂;同时他是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 ' ){nX >b 二战中美军共有10级2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役,他们装备了406mm,356mm,和305mm三种口径的主炮。 @ EEOk " l !m< !}r~ Mark 7型406mm/50,装备于依阿华级战列舰。 BU$C4** 这可能是所有在海军服役的最好的战列舰主炮。最初设计为发射较轻的1016公斤的Mark 5型穿甲弹,但在依阿华号开始建造前,他的装弹系统被重新设计以发射1225公斤的Mark 5型“特重”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接近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460mm主炮,但是它的重量不到460mm炮弹的3/4。 b^ %AL v" Mark 7型406mm炮所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9m的水泥,而它的高爆弹能制造一个15m宽6m深的弹坑。 ':xU}{ dlv Mark 7型406mm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 7I[(/PibSM 炮管组件示意图

建造中的衣阿华号(BB-61)前炮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 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合计38万人。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

下辖4个中队。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但编制不统一。例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有1个装甲中队。1940年,日军大本营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编制,人员定额大减,仅为8872人,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人。这种师团(类似乙种师团,抗战前的17个师团则类似甲种师团)辖1个步兵团,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1个通信队(营级)。步兵团辖3个步兵联队。师团合计7个联队。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连级)。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这样的乙种师团只有27个步兵中队,实力只有甲种师团的56%。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乙钟师团撤销了步兵团的建制,师团直辖联队。还新建了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70、115、117师团,仍辖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旅团直辖4个独

美国陆军作战理论的演进

美国陆军作战理论的演进 俞存华杨歆 2012-7-18 9:05:00 来源:《解放军报》2012年07月06日作战概念和理论更新的程度,决定着作战能力提升的速度。追溯近几十年来的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一次新概念的提出和新作战理论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美国陆军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引发军事训练和体制编制的革命性变革。 “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的形成,促使美国陆军由传统作战能力向立体作战能力跨越。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建设一直是传承已有的战争经验。越南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促使美军学术界由总结战争经验转向主动设计战场,先后提出了“中心战斗”“扩大的战争”和“一体化战场”等思想,提出要用“机动战”思想来指导军队作战能力建设,实施非线式作战。1981年,美军正式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并融入到1982年版的《作战纲要》之中。这一理论强调利用空间和地面部队的各种手段,结合运用各种作战方法,以整体作战力量在战术地幅内快速地、全纵深地打击敌人。这一作战理论的提出,把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建设由传统的平面作战引向立体作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解决了以往陆军和空军在作战协同上的矛盾,提出陆军和空军是伙伴关系,共同遂行作战任务,而且在陆军内部加快了陆军航空兵的建设。 “全谱作战”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美国陆军由立体作战能力向多维作战能力跨越。“空地一体作战”理论虽然使海湾战争取得奇效,但美军战后把主要精力用在总结对这一理论的评估和不足上,认为“空地一体战”主要适用于中强度至高强度的作战行动。而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陆军还需要应对各种威胁与挑战,还需要拥有空、地、海、天多维能力优势。“全谱作战”理论就是

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列表

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列表为以总结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编制单位列表。 目录 [隐藏] 1 步兵联队 1.1 独立步兵联队 1.2 近卫步兵联队 1.3 台湾步兵联队 1.4 支那驻屯步兵联队 1.5 机动步兵联队 1.6 后备步兵联队 1.7 近卫后备步兵联队 2 战车联队 3 骑兵联队 3.1 捜索联队 4 炮兵联队 4.1 师团野?山炮兵 4.2 机动炮兵联队 4.3 师团迫击炮联队 4.4 独立野炮兵联队 4.5 独立炮兵联队 4.6 独立山炮兵联队

4.8 重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联队 4.9 要塞重炮兵联队 4.10 炮兵情报联队 4.11 骑炮兵联队 4.12 其他炮兵系联队 5 高射关系部队 5.1 高射炮联队 5.2 防空联队 5.3 其他 6 工兵联队 6.1 独立工兵联队 6.2 铁道联队 7 辎重兵联队 7.1 近卫辎重兵联队 7.2 独立辎重兵联队 7.3 自动车联队 8 混成联队 8.1 独立混成联队 9 电信联队 10 船舶部队

10.2 船舶炮兵 10.3 船舶通信联队 11 航空部队 11.1 航空联队?飞行联队 11.2 航空通信联队 11.3 航空情报联队 11.4 其他 ?12 空挺部队 ?13 特设联队 ?14 其他联队 ?15 关连项目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外部链接 步兵联队[编辑] 1~100 ?步兵第1联队?步兵第2联队?步兵第3联队?步兵第26联队 ?步兵第27联队 ?步兵第28联队 ?步兵第51联 ?步兵第52联 ?步兵第53联

?步兵第5联队?步兵第6联队?步兵第7联队?步兵第8联队?步兵第9联队?步兵第10联队?步兵第11联队?步兵第12联队?步兵第13联队?步兵第14联队?步兵第15联队?步兵第16联队?步兵第17联队?步兵第18联队?步兵第19联队?步兵第20联队?步兵第21联队?步兵第22联队?步兵第23联队?步兵第24联队?步兵第30联队 ?步兵第31联队 ?步兵第32联队 ?步兵第33联队 ?步兵第34联队 ?步兵第35联队 ?步兵第36联队 ?步兵第37联队 ?步兵第38联队 ?步兵第39联队 ?步兵第40联队 ?步兵第41联队 ?步兵第42联队 ?步兵第43联队 ?步兵第44联队 ?步兵第45联队 ?步兵第46联队 ?步兵第47联队 ?步兵第48联队 ?步兵第49联队 ?步兵第55联 ?步兵第56联 ?步兵第57联 ?步兵第58联 ?步兵第59联 ?步兵第60联 ?步兵第61联 ?步兵第62联 ?步兵第63联 ?步兵第64联 ?步兵第65联 ?步兵第66联 ?步兵第67联 ?步兵第68联 ?步兵第69联 ?步兵第70联 ?步兵第71联 ?步兵第72联 ?步兵第73联 ?步兵第74联

二战各国军力对比

军力:军事实力.包括人员和装备.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 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地事情或事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战争打地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地国力.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地总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年月日—年月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地第二次全球规模地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个国家和地区、亿以上地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余万人,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地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主要说这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地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地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地代价取得最大地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地最想做到地!无疑,二战美国做地最好,因为它是最大地赢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地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地.早在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年时美国地即达到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地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地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地工业体系),年美国钢产量达到万吨,居当时地世界之首.到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万架、坦克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地克莱斯特工厂生产地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地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地规模.海军装备方面,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艘、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护卫舰艘、潜艇艘;而同期地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艘(也有艘一说)、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潜艇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强大地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地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地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地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地飞机就超过了架、汽车超过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地胜利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地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地根本保证.在轴心国地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山本五十六外,德国地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地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地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地前途暗淡起来了.《隆美尔战时文件》对于北非战争这样地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地主要因素就是盟军地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地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地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地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地‘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地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地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