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界面上的吸附行为
四环素类兽药抗生素在西北黄土上的吸附特征及淋溶降解行为研究

四环素类兽药抗生素在西北黄土上的吸附特征及淋溶降解行为研究四环素类兽药抗生素(TCs)广泛用于畜禽养殖行业,但其残留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西北黄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域,了解TCs在该地区的吸附特征和淋溶降解行为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北黄土地区的土壤中,存在多种对TCs进行吸附的因素。
首先,TCs分子结构上的苯环和脂环使其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可与土壤颗粒表面的有机质发生相互作用。
其次,土壤颗粒表面的矿物质(如黏土矿物、铁氧化物等)具有高度吸附活性,可以与TCs形成吸附络合物。
此外,土壤颗粒表面的电荷如负荷、表面电位等也会影响TCs的吸附行为。
研究发现,TCs在西北黄土中的吸附特征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TCs的能力就越强。
此外,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和比表面积也是影响TCs吸附的重要因素。
当土壤CEC较高时,吸附反应主要是通过电化学相互作用进行的。
而土壤比表面积较大时,吸附主要是通过物理吸附发生。
经过吸附后的TCs在土壤中的淋溶降解行为与多种因素相关。
土壤湿度是影响TCs淋溶降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湿度较高时,水分可增加土壤颗粒的溶解度,从而促进TCs的释放和降解。
此外,土壤pH值也会对TCs的淋溶降解有所影响。
一般来说,当土壤呈现酸性时,TCs的淋溶降解速率较快;而当土壤呈碱性或中性时,TCs的淋溶降解速率较慢。
研究还发现,TCs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受到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生物降解将TCs转化为无活性或低毒性的代谢产物。
而当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较低时,TCs 的降解速率较慢。
此外,添加有机物质或者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提高TCs的降解速率,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总结而言,四环素类兽药抗生素在西北黄土上具有一定的吸附特征和淋溶降解行为。
深入研究TCs在该地区的环境行为有助于进一步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并为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CuZn对兽药土霉素在热带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葛成军

1 1.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 3 种供试热带土壤分别为燥红土 ( 采自海南省三亚市梅 砖红壤 ( 采自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和天村 ) 和 花镇长山村) 、
供试土壤中均 水稻土( 采自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龙斗坡村 ) , 未检出土霉素。 用梅花法多点 ( 8 10 个点 ) 采集以上耕层 (0 20 cm) 热带农业土壤, 混匀, 置于布袋内。 土样在室内 风干后, 去除石块、 植物根系等杂物, 研磨, 过 0. 25 mm 尼龙
Cu
、 Zn2 + 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 3 种热带土壤对土霉素的吸附量 。在不同浓度外源重金属存在的情况下 , 土霉 素在热带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能用 Freundlich 方程拟合, 且效果较好, 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本研究为全面评价该类
2+
指导该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兽药抗生素的环境安全性和风险 、 关键词: 土霉素; 热带土壤; 吸附; 土壤污染; 重金属 中图分类号: X131.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1302 ( 2013 ) 01 - 0352 - 03
( 1.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海南海口 570228 ; 2.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 3.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
2+ Zn2 + 对其吸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 摘要: 选取广泛使用的土霉素为模式药物 , 研究在热带土壤中共存物 Cu 、
2+ 5H2 O, 分析纯) 用去离子水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溶液; Zn ( ZnSO4 ·7H2 O, 分析纯) 用去离子水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
高邮湖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实验

1 研 究 湖 泊 底 泥 吸 附 的 意 义
随着有机合成品在人们 生产和生 活 中的广泛应 用 , 量 的 大
有 机 污 染 物 如 农 药 、 料 、 药 等 对 水 环 境 的 污 染 日益 加 剧 。有 染 医
机 污 染 物 一般 都 表 现 出 较 强 的 疏 水 性 , 们 进 入 水 体 以后 倾 向 它
染 物 吸 附方 式 的不 同是 决 定 内 源 污 染 程 度 、 染 物 重 新 释 放 的 污
四氯 苯 的 S 为 5 8 . 9×1 m l L 2 6一二 氯 苯 腈 的 S 为 0 o / ;,
关键 因素 。 国 内 已 有 一 些 学 者 对 长 江 、 河 、 湖 、 庭 湖 、 辽 太 洞
物 的 源 和 汇 。研 究 有 机 污染 物 在 湖 泊 底 泥 上 的 吸 附 对 预 测 和 控 制 湖 泊有 机 污 染具 有 现 实 意 义 。
2 国 内 外 湖 泊底 泥 吸 附 研 究 进 展
近 年 来许 多研 究 工 作 都 已 证 实 , 泥 对 非 离 子 型 有 机 化 合 底
的标准溶液。室温下旋转 平衡 , 附达 到平衡后 , 置 离心 , 吸 静 取 上 清 液 , 析 化 合 物 水 相 平 衡 浓 度 。 实 验 的 每 个 浓 度 点 均 采 用 分
而针 对高 邮湖 底 泥 的性 质 及 吸 附性 能 还鲜 有 报 道 。
( .2 C 0 0 M Na 1和 2 0 mg LNa 浸 润一 段 时 间后 , 入 吸 附 质 0 / N ), 加
3 高邮湖底泥有机物 污染现状
随着 工 农 业 污 染 的加 剧 、 业 养 殖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邮湖 水 渔 高 质 不 断恶 化 。尤 其 是 近 年 来 周 边 助 剂 厂 、 化 厂 的 出 现 以及 有 染 机合 成 农 药 、 虫 剂 的 广 泛 使 用 , 邮湖 正 面临 着 复 合 污 染 的 潜 杀 高
Fenton氧化对土壤有机质及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各成分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 , 有机质中胡敏素和腐植酸一起决定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 其中胡敏素为关键因素。 因为土壤有机 质各成分的分布不同, 所以有机碳含量标化分配系数(o) K c相差很大, 特别是在腐植酸含量相对较高的土壤中, 由于腐植酸大部分 降解为吸附能力小的富里酸,o 有明显降低, Kc 而在腐植酸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壤中K c o 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et 氧化 ;土壤有机质;多环芳烃( ;吸附;标化分配系数(o) Fn n o 芘) K c
中图分类号 : 5 X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24 (0 60 一 4 20 17 — 0 32 0 )2- 1— 6 0
I fu n eo e t n Oxd t no ol g n cM at ra dIsS r t nCh r c e it s n e c f n o i ai nS i Or a i te n t o p i a a t rsi l F o 【 o c
燕启社 .孙 红 文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程学院 , 1 2 天津 307) 00 1
摘 要: 利用 3 种土壤在室 内研究 了 Fn n et 氧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 由此 引起 的土壤对有机 污染物( ) o 以及 芘 吸附性 能的变化。结果表明 ,et 氧化处理后 , Fn n o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成均发生 了改变 , 总有机质含量下降 , 中腐植酸含量降低最多 , 其 胡 敏素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 而富里酸含 量有 升高 的趋势 。芘在氧化后的 3 种土壤 中的分配系数 ( ) 都有降低 ; 将 与土壤有机质
ta o tnso tl OM n u ca i ol e rae n r e tno iain whl u ncne tns i o h n es nf a t , h t ne t f oa c t S a dh mi cdi sid ce sda e no xd t . n F o i h mi o tn ml dn t a g i ic nl e i d c g i y
不同类型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摘 要 :由 于 抗 生 素 的 广 泛 应 用 且 易 被 土 壤 颗 粒 吸 附 ,导 致 其 在 环 境 中 检 出 率 较 高 ,其 积 累 效 应 对 土 壤 生 态 环 境 存 在 潜 在风险。 探究了 3 种 环 境 中 检 出 率 高 的 抗 生 素 在 5 种 不 同 理 化 性 质 的 土 壤 上 的 吸 附 - 解 吸 行 为。 结 果 表 明: Freundlich 模型对 3 种抗生素的吸附和解吸过程都有较好的拟合;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描述土壤吸附抗生 素 的 动 力学过程,3 种 抗 生 素 在 土 壤 上 的 吸 附 均 以 物 理 吸 附 为 主 。 红 霉 素 的 吸 附 与 土 壤 pH 值 显 著 相 关 ( P < 0. 05) ,磺 胺 嘧 啶的吸附与土壤中的全氮有较强相关性,而四环素在土壤中的吸附与土壤理化性质无相关性显著,表明抗生素在 土壤中的吸附行为与抗生素类型相关。 3 种抗生素在土壤上的解吸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四环素、磺胺嘧啶、红霉 素的解吸 百 分 比 分 别 为 0. 27% ~ 12. 48% ,0. 99% ~ 34. 08% ,0. 07% ~ 6. 45% , 滞 后 指 数 分 别 为 0. 0040 ~ 0. 1430, 0. 0100 ~ 0. 5170,0. 0006 ~ 0. 0690。 为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提供 了新思 路,从而 为评价 抗生 素 对 农 业 生 产 及 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生素;土壤;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解吸
收稿 日 期 :20 20- 03 - 22
基金项目: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19KX04ESPC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7119)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 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 NEL-SRT201907) ;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 ( Z181100002418016) 。 第一作者:沈尧鑫( 1995-) ,女,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毒性。 ssshenx@ 163. com ∗通信作者:姜博( 1987-) ,女,博士,讲师。 yanjiao5678@ 163. com
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解吸的影响

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重金属和微塑料污染是两大重要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和潜在生态风险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重金属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解吸的影响,对于理解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解吸的影响。
我们将对微塑料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进行概述,以明确微塑料的环境污染现状。
我们将介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微塑料对重金属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机制,包括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等方面。
我们将对微塑料影响下的重金属环境行为进行预测和评估,以期为重金属和微塑料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理解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解吸的影响机制,为重金属和微塑料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环境科学的发展,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做出贡献。
二、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的影响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其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重金属是土壤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
微塑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能对重金属的吸附、迁移和转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一方面,微塑料的表面通常带有多种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等,这些官能团能够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离子交换等反应,从而增加重金属在微塑料表面的吸附量。
微塑料的表面积较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进一步增强其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
因此,微塑料的存在可能会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量,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吸附-解吸行为

吸附-解吸行为在化学领域中,吸附-解吸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广泛研究的现象。
吸附是指物质在固体表面上附着并停留的过程,而解吸则是指吸附物质从固体表面脱附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在环境污染治理、化学工程、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从而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在环境领域中,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污染物在土壤或水体中的去除机制,进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理方案。
此外,在化学工程领域,吸附-解吸现象也被广泛应用于分离、纯化等过程中,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研究人员通过运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揭示了吸附-解吸行为背后的机理,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通过表征吸附物质与固体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性质,可以揭示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动力学特征,从而更好地控制和优化相关过程。
除此之外,吸附-解吸行为还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药物吸附于细胞膜或组织表面后能否被有效释放,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因此,通过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附-解吸行为,可以为药物设计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吸附-解吸行为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交叉和融合。
通过深入研究吸附-解吸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现象,为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医学健康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吸附-解吸行为这一课题将会迎来更多的重要发现和应用。
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o s re a a iisfra rzn r u o i ih wae o u it ( 3mg L a 7 ℃ ) h a a iisV .e ul r— b ev d c p ct o ta iewe ed et t hg trs lbl y 3 / t2 e s i ;t ec p ct S q ib i e i
境质 量[ 。 因此 , 必要 对 AT 在 不 同岩 性 土 壤 中 1 ] 有 的 吸附行 为进 行深 入研究 。 1 实验部 分 1 1 实验材 料 .
将 一定 量 的 AT 固体 置 于 去 离 子 水 中 , 热 溶 加
解 , 之达 到饱 和 , 使 然后 用 漏 斗 过 滤 , 到 AT饱 和 得
台 ; 提 式 压力 蒸 汽 灭 菌 器 ; 箱 ; D — A 高 速 离 手 烘 L 42 心机 ; S 2 S电子天 平 ; R 1HZ 0 B 24 W 1 一 1 0摇 床 。 1 1 3 样 品 的制备 及分 析 ..
降解 , 在包 气带 的残 留时 间可 达上 百 天 , 重 危 害环 严
o o uton) t t r i t e e fct f pH ,on c s r ng h, n TOC n a or tv a cte f ta i .The s a l fs l i o de e m ne h fe s o i i te t a d o ds p i e c pa iis or a r zne m l
表 明 : OC对 AT 在 土 壤 中 吸 附 的 影 响较 大 ; 加离 子 强度 , 提 高 AT 在 土壤 中 的 吸 附能 力 ; H 与 AT 的 吸附 量 呈 负相 关 。 T 增 会 p
因 素
Ad op ino rzn n si su r a ls Qi h a y Zh oY n s e g, u Na, n Y h ( o lg f En i s r t fAta iei ol lrysmpe o n C u n u, a o g h n Li Su a . C le eo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