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临床治疗论文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临床治疗论文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法在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某医院2011年期间60例顽固性面瘫的患者,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针灸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穴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针灸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针灸治疗法来对顽固性面瘫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在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的3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针灸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痊愈20例,显效8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针灸治疗法在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可提高其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有极大的推广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针灸;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26-01面瘫是指患者的面部神经的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或完全丧失,患者发病时的表现通常是面部表情不受控制,面瘫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群,与患者的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侧面瘫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到的面瘫症状[1]。

患者的整体形象会在某些程度上受到面瘫症状的影响,如果对面瘫没有足够的了解,在出现面瘫症状时没有积极治疗或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治疗方法,会使面瘫症状加重,变成顽固性面瘫。

很多面瘫患者还会出现耳朵后面疼痛,眼睛干涩、听力受损、味觉减退等并发症。

顽固性面瘫是指在发现面瘫症状后的30天治疗后患者面部的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仍然没能恢复,难以实现面部表情的协调。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本文就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了针灸治疗法治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某院2011年期间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经过检查,这些患者的发病症状都符合面瘫发病症状的诊断标准,患者都属于在接受常规治疗30天后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或不能正常收缩。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面部而引起的。

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改善病人的面部肌肉功能。

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方法来恢复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善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帮助面部肌肉恢复正常。

2.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症状。

中医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方法来缓解面部肌肉的疼痛症状。

艾灸和拔罐疗法等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面部肌肉的新陈代谢,从而缓解面部肌肉的疼痛。

3.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

中医药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包括身体的和谐和精神的愉悦。

中医护理方案经常包括情志调摄,通过给予病人安慰、鼓励和支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增强对疾病的信心,从而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

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

周围性面瘫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疾病,不同病人的病因和病情各异,对中医护理方案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有些病人可能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疗效非常好,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或痊愈;而有些病人可能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2. 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

目前对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较少,很多研究都是个案报告或小样本的观察性研究,缺乏系统性、严谨性和可比性。

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善面部肌肉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和改善精神状态。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龄 2 ~ 0岁 , 均 4 . 57 平 75 O岁 ; 程 3 1 个 月 , 均 5 0个 月 ; 病 -1 平 . 4 左
深 。 面部 透 刺 穴 、 谷 、 合 曲池 、 三 里 用 03mm (0 7 ) m 毫 足 . 0  ̄5 ~5m
针针刺 , 双侧 取 穴 , 补 法 。配 穴用 03 m 4 m 毫 针 针 刺 , 用 . mx O m 0 留

29 ・ 7
正 常 , 额 运 动 微 弱 , 用 力 时 可 完 全 闭 合 , 明显 不 对 称 。无 上 眼 口 效 : 部静止时不对称 , 额无运动 , 不能完全闭合 , 面 上 眼 口仅 有 轻
微运 动。
以活 血 、 祛瘀 、 正 、 新 , 善 患 侧 的 营 养 状 况 , 进 面 瘫 逐 渐 扶 生 改 促 恢 复 正 常 。 围性 面瘫 后 遗 症 期 患 侧 面 肌 纵 缓 不 收 。 血 阻滞 不 周 气
溶作用 : 当归 、 芎 、 花 、 仁具 有 降低 血 黏 度 、 血 小 板 聚集 、 川 红 桃 抗
促 进 微 循 环 的作 用 。 因而 通 络 汤治 疗 脑 梗 死 疗效 满 意 。
参 考 文 献
虚 、 、 、 、 等 因 素 有 关 , 其 本在 肾气 不 足 , 腑 气 血 功 能 风 火 痰 瘀 原 脏 _ , 行乏力 , 病成瘀 , 痰 、 风 , 七调 血 久 生 生 风痰 与瘀 血 入 络 , 络 闭 脉 阻 而 成 。通 络汤 用 黄 芪 补 气 , 气 旺 以促 进 血 行 , 仲 、 寄 生 、 使 杜 桑 川 断 补 肝 肾 强筋 骨 , 麻 、 天 钩藤 平 肝 息 风 . 远 志 、 菖 蒲 豁 痰 开 炙 石 窍, 当归 养 血 活血 , 芎 、 芍 、 仁 、 花 、 参 活 血 化 瘀 ; 龙 川 赤 桃 红 丹 地 祛 瘀 通 络 , 药合 用 , 气 旺血 行 , 诸 使 痰瘀 祛 , 风息 , 络通 , 或 肝 经 故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摘要】目的:探究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此疾病病患54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27例。

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一针灸治疗,对综合组病患采用针灸综合治疗。

结果:综合组病患的治疗效率明显比常规组病患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患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可获取较好效果,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使病患尽快康复痊愈。

【关键词】针灸;综合;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43-02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口眼涡斜、口僻等,与现代医学中的Bell麻痹相似。

此病的早期治疗效果较佳,但是由于治疗失当、失治等因素的影响,病情往往会进一步发展至后遗症期。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出现后,病患的面部肌肉运动会存在障碍,病患治疗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探究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此疾病病患54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54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患,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

依照随机方式将54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27例。

在27例常规组病患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12岁至62岁,平均36岁。

在27例综合组病患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8岁至58岁,平均34.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常规组治疗方式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一毫针针刺治疗方式,具体操作为:取穴:面部麻木、面肌痉挛者选取患侧地仓、下关、颊车、阿是穴。

对于无抬眉运动或是抬眉低,大、小眼流泪病患则选取其侧鱼腰、攒竹、丝竹空穴位针刺[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5例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5例疗效观察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0 9 编辑 : 蒋凯 彪 )
第1 9 卷 第 4 期
Vo 1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No . 4
中莲为 晕般
Gu i d i n g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y
见, 在中 医学 上被归属 于“ 中风” “ 痹证 ” 的类别 , 认为本 病多
3 . 2 两组临床 疗效 比较
0 . 叭) 。 ( 见表 2 )
痊愈 率治疗组 为5 2 . 1 %, 对照组 为
质, 提 高机体 巨噬细胞系统 的吞噬功 能 , 抑 制花 生 四烯 酸的
游离 , 诱导 干扰 素 的产生 , 激活N K 细胞 , 具有抗炎抗过 敏和 免疫调节作用[ 4 1 。
2 0 1 3年 4月
Apr i l . 2 01 3
针灸治疗周 围性 面瘫 2 5 例疗 效观察
钟 建聪
( 湘雅 博 爱康 复 医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1 0 0)
『 摘 要1 目的 : 探 讨针 灸治疗周 围性 面瘫 的临床 疗效。 方法 : 选择我 院5 0 例周 围性面瘫 患者为研 究对 象 , 随机 分为 治疗组
2 0 1 3年 4月
参 考 文 献
[ 1 】赵 辨. 临床皮 肤病 学[ M ] . 3 版. 南京 : 江苏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4 讨 论
2 001 : 7 07
老年性 皮肤瘙 痒症属 中医“ 痒风 ” 范畴, 易反复发 作 , 缠 绵难愈 , 影 响睡眠 , 给 患者 带来 很大痛苦 。 营卫失和 为主要病 机, 肝 肾不足 , 精血 亏损 , 阴液虚少 , 导致肌肤失 于滋润 、 濡养 和温煦 , 血 燥生风 而发本病 , 中医治疗方 法在本 病的治 疗 中 发挥着重要作 用 。

运用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3例疗效观察与分析

运用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3例疗效观察与分析
7 4
流 动力 学状 态 , 包块 有破 裂 的风 险 。
出版 社 , 2 0 1 1 : 3 1 5 彩超 监测 包 块 血流 速度 、 压 力 指数 及 阻力 指 [ 4 ]管琳 ,聂莉 , 魏 玲玲 , 等 .经 阴道 彩 超 对 未破 裂型 输 卵 管妊 娠 药

[ 1 ]程 遵华 , 王保钢 .经 阴道 彩 色 多普 勒 在 异位 妊 娠保 守治 疗 中的
应用[ J ] .肿瘤影 像 学 , 2 0 0 6 , 1 5 ( 4 ) : 3 1 2— 3 1 3 .
2 0 1 2 , 9 ( 3 4 ) : 1 7 1 .
5 6.
[ 6 ] G l o e k J K, E e t o p i e p r e g n e n g c y , F e r t i l s t e r i l , 1 9 9 4 , 6 2 : 7 1 6- 7 2 0 . 科 学分 册 , 1 9 9 6 , 2 3 ( 4 ) : 2 2 0— 2 2 2 .
良好 的 临床 效 果 , 利 于 患者早 日恢复健 康 , 在 临床 治疗 中值 得借鉴 应用 。 关键 词 :牵正散 ; 针灸 治疗 ; 周 围性 面瘫 ; 临床 疗效 中 图分类 号 : R 6 5 1 . 3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6 ) 1 5— 0 0 7 4 一 O 1
神经 非特 异性 炎症诱 发 的周 围性 面肌 瘫 痪 , 在 临床 上 主要 表现 为 : 口
周 围性 面瘫 是一 种临 床常见 的疾病 , 主要 是 由于面部 神经管 内面 2 结果 治疗后 , 实验组 总有 效 率 为 9 3 . 9 %, 明显 优 于 对 照组 的 7 5 . 8 %,

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牵正复瘫汤对面瘫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8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制定治疗方案A(单纯针灸治疗)和治疗方案B(牵正复瘫汤+针灸),分别予以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4例),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面神经评分非常接近,P=0.7796,无统计学意义;1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评分(2.15±1.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6±1.13)分,P2<0.0001,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0.024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灸可以作为面瘫的重要治疗手段,(75.61%),P5在此基础上配合牵正复瘫汤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面瘫;针灸;牵正复瘫汤;面神经评分;治疗有效率面瘫是指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受损症状,以口眼歪斜为典型临床表现,与该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受风、过度疲劳,以及病毒感染[1-2]。

面瘫大致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大类,前者一般症状较轻,因动脉闭塞所致,治疗方面主要涉及活血化瘀和抗血小板药物;后者则需要予以糖皮质激素及维生素B族进行治疗,再辅助康复训练。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瘫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研究中的85例患者均属于周围性面瘫,并接受针灸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服用牵正复瘫汤,以下为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案治疗的详细情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8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制定治疗方案A(单纯针灸治疗)和治疗方案B(牵正复瘫汤+针灸),分别予以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5-61岁,平均(42.37±6.18)岁,病程1-5个月,平均(2.56±0.46)月;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5-63岁,平均(42.68±6.25)岁,病程1-6个月,平均(2.74±0.72)月;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P 性别=0.6137,P 年龄=0.8189,P 病程=0.1768,无统计学意义。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第1篇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因面神经受损导致的肌肉麻痹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肝风内动等原因引起。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悠久的历史,疗效显著。

本方案旨在规范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安全。

二、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调理:注重调整患者整体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局部治疗:针对面部麻痹肌肉,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三、治疗方案1. 针灸治疗(1)取穴原则:以手足阳明经穴、督脉穴、局部阿是穴为主。

(2)常用穴位: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3)操作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穴位及操作方法。

2. 拔罐治疗(1)取穴原则: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

(2)常用穴位:风池、肩井、大椎、肺俞、膈俞等。

(3)操作方法:采用闪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拔罐部位及操作方法。

3. 中药治疗(1)内服:根据患者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2)外用: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敷,敷于患处。

4. 其他治疗(1)理疗:采用超短波、磁疗等方法,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2)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训练,促进康复。

四、治疗周期1. 急性期(发病1-2周):每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0次。

2. 恢复期(发病2周-3个月):隔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0次。

3.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后):每周2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3个月。

五、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2. 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3.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方法经验。

方法:对10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穴位针灸临床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适当期针对不同面瘫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肌肉锻炼等康复训练手段。

以5天为1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

结果:本组10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治愈93例(88.6%),显效9例(8.57%),有效3例(28.6%),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

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8-1879(2012)06-0181-01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口眼外斜、口僻等,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

感染性病变、耳源性疾病、颅底肿瘤、外伤、中毒或血管机能不全等都可引起周围性面瘫[1]。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初期,进行以针灸为主的临床治疗,目的在于恢复神经的功能,而后期治疗,目的在于设法纠正畸形和改善面部器官功能,恢复不满意。

本文在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础上,结合心理生活护理、面肌锻炼等康复训练手段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针灸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其中男55例,女5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平均44.8岁。

全部病例病程均超过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②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眼睑不能闭合,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④伴有同侧感觉障碍;⑤排除标准:因中枢性面瘫、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伤。

1.2 穴位选择。

1.2.1 针剌治疗。

主穴:百会,患侧风池、翳风、四白、牵正、下关、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双侧足三里、合谷等。

配穴有太阳、蹙额、迎香、人中、太冲、丰隆等。

配穴的扎针与否由病人的具体病症决定。

针刺方法:50mm长30号针常规消毒后,翳风穴直刺越0.5~1寸,牵正朝耳垂方向斜刺约0.5~1寸,于两穴针上接通6805型电针治疗仪,参数设置为:断续波,弱刺激,至患侧面肌产生略微跳动为宜;面部其余各穴向翳风方向平刺越0.5~1寸;用神灯照患侧面部,留针20~30min。

1.2.2 治疗器具。

华佗牌不锈钢针30号,常规消毒后行针刺,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根据症状每次选用3~4个1次/d,5次为1疗
程,休息2d,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

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运动功能训练,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不同心理需求,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关心、体贴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面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眼睑闭合良好;显效:面肌功能基本恢复,面部肌肉运动时有轻微功能障碍;有效:面部运动功能部分恢复,面部静止状态仍不对称,但有所减轻,口眼歪斜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统计与结果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
疗效。

本组10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治愈93例(88.6%),显效9例(8.57%),有效3例(28.6%),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

3 讨论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毒、风寒、缺血、自身免疫、手术等原因,引起面神经所支配的运动纤维功能受限。

穴位针灸治疗能起到消炎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作用[2]。

治疗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康复锻炼指导等,维持患者乐观的心态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康复训练中,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3.1 功能锻炼。

进行面部肌肉运动功能训练,可维持面肌的运动
功能,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协调,指导患者进行如提起眼眉,紧合双眼、浅笑(不露齿)、拉开嘴角、吹口哨、“嘟”长嘴、皱眉头、鼓腮、皱鼻梁等动作,甚至是用饮管吸水都可以。

3.2 眼睛护理。

由于眼睛无法紧闭,也没有眨眼等反射动作,所以为避免眼睛发炎,患者需要佩戴太阳眼睛外出,以防阳光或异物的伤害;眼睛若感干燥,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眼药水;晚上睡觉时,应用消毒纱布盖眼睛或戴眼罩,以免受异物伤害。

3.3 口腔及饮食护理。

因咀嚼肌肉麻痹,食物容易留于齿缝间,所以患者应经常漱口及时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嘱患者适当咀嚼口香糖,以保持口腔清洁及锻炼咀嚼功能。

指导患者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需要[3]。

3.4 心理护理。

面瘫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临床多表现恐惧、易怒、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出汗、神经过敏等焦虑表现,与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并担心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面瘫患者,临床上除积极有效的基础治疗外,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及心理需求。

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并帮助其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改善患者就诊时的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以轻松的心情接受治疗,有助于面瘫的痊愈。

参考文献
[1] 立志,黄燕,方伟,等.三种方法分期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18
[2] 林景琳.针剌加运动患肌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3):179
[3] 梁树勇.经筋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8,26(3):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