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3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数学必修3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数学必修3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必修三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执信中学张蜀青

一、深刻理解编写意图是上好必修三的前提

1.弄清《新课程》对各章的目标和要求

1.1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也正在成为普通公民的常识,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在“算法初步”一章中学生将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并通过对具体算法案例的分析,体验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算法基本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与数学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将体会算法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以“算法”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

1.2 “统计”一章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提取信息的方法。

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从义务教育阶段来看,统计知识的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分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基础上,本章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介绍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

1.3 “概率”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正确理解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与区别;理解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公式,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了解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2.深刻体会各章的教学价值

2.1 第一章算法

高中数学的算法知识由下列部分组成:算法的概念,算法的三种表示和算法案例。从横向来看:这里都内含着一条主线―――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实际上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也大有好处。例如:1.1.1节算法概念中的例1:判断7和35是否为质数。从数论角度看,学生都知道解决方法,即“用2~6除7,看是否能除尽”,但这与“算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里给出的解法要求“傻瓜化”,也就是要给出明确、有限的步骤,并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本例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算法分析,在不同表述的比较中体会算法的特征,这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好处。同时这种思维习惯很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正是数学教育所期待的。从纵向看:由自然语言到框图到程序这一逐渐精确的过程,既是完整地认识算法的过程,也是对“有序地做事”的感受,会对数学学习乃至做其它事情产生积极影响。如平时解题不一定有严格程序。因为人的思维可以有跳跃性,但要计算机做,必须严格“按部就班”,这会促进学生养成“想清解题的每一步”的习惯。

2.2 第二章统计

(1)统计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小学都有学习,一定要注意初高中的区别

初中: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高中: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

初中: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高中: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标准差;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2)重视统计结果的含义

在知道了各种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后,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例

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感受用统计量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又如课本77页的例题2,通过计算甲乙两名工人生产的零件内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之后,作出判断,甲生产的零件质量比乙的高一些。课本紧接着又补充了一段说明:由于样本的不同,尽管总体是同一个,相应的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都会发生改变,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总体情况的估计。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3) 第三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落在学习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应突出偶然现象中的必然规律,体会用“确定性数学”来研究“不确定性数学”的统计思想。在教学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Q1.如何寻找回归直线的过程不能省略,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的方向、怎么操作、是否可行可靠? Q2.课本88页写到:我们可以用点(,)i i x y 与这条直线上横坐标为i x 的点之间的距离来刻画点(,)i i x y 到直线的远近。为什么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到不理解,教师应在这里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和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

Q3.回归方程中a ,b 的值的推导必修三中没有介绍(在选修2-3上有),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程度选择是否补充。书本上的推导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详见选修2-3第92至93页)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211(,)()n

i i Q a b y bx a ==--∑ (看成关于a 的函数)

2

2112(())()n

i i i i i i na y bx a y bx ===--+-∑∑ 当1()n i i i y bx a y bx n =-=

=-∑时,(,)Q a b 有最小值为22111()(())n n

i i i i i n y bx y bx n ==---∑∑(看成关于b 的函数)。 (4) 以往的统计课程比较偏重于现成书本知识,如比较详细地介绍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抽样方法的定义,各种统计量的计算公式,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等。人教A 版必修三的“统计味”很浓,重视让学生展开真实的统计活动,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解决有真实背景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例如:一般学校都有本届学生入学的成绩,取出两科成绩,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随机抽取指定数量的成绩,用样本估计总体、求某两科成绩的线性回归方程。这能使学生经历抽样、画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样本数字特征、求线性回归方程、估计和推断等统计过程,还能通过与原始成绩的数字特征,线性回归方程等的比较(用Excel 很容易得到)体会统计思想、样本作用等。

2.3 第三章 概率

二、准确把握两个数学思想是上好必修三的关键

1.以算法思想、概率统计思想贯穿始终

我们讲授必修三时,应至始至终把握让学生初步体会算法思想和概率统计思想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在算法一章的教学中要防止把算法的教学变成程序语言和程序设计的教学。在统计一章的教学中要

(,)i i x y

防止变成讲授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课,而应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在概率一章的教学中要防止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变成排列组合的计算课,而应引导学生认识随机现象、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概率的定义上。

2.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讲述知识和思想

我们很难用语言明确地给出算法思想、统计思想的定义,因此,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会算法思想、统计思想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本书的三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知识点不多但思想深刻。这类内容的教学应当与代数、几何内容的教学有所区别,特别需要强调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以使他们更好地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所以本书的教学中,典型案例的使用非常重要。

2.1 用好课本的典型例题

第一章的最后一节讲述了三个案例:辗转相除法、秦九韶算法和进位制。教材上说通过案例进一步体会算法的思想。怎样进一步体会呢?在讲解三个案例时应突出它们的运算规律,即这些数学问题的操作方式都是单一的、重复的,所以我们可以程序化并将它交给计算机去完成。例如案例二:秦九韶算法 怎样求多项式5432()1f x x x x x x =+++++当5x =时的值呢?

方法一:把5代入多项式,计算各项的值,然后加起来。

方法二:先计算2x 的值,然后依次计算2x x ?,2()x x x ??,2(())x x x x ???的值,这样每次都可以利用上一次计算的结果。

将此题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方法二就是秦九韶算法。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突出两点:第一,方法二把求n 次多项式的值转化为求n 个一次多项式的值。这种操作方式是同样的、重复的、单一的。第二,算法不惟一,从运算次数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算法的好坏。

又如“统计”一章,因为统计属于“不确定性数学”,学生要对统计的思想方法有好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其实教师自己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到位。因此通过案例化解困难的观点是正确的,案例教学是统计教学的基本方式,教科书安排了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体会、理解统计知识,并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归纳出有关统计知识和方法,把统计思想渗透其中。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1936年兰顿总统选举失败的民意调查的例子,分析导致统计推断失败的原因(因为当时有电话、有车的只是少数富人,只能代表富人的观点),学生就较好地理解了强调样本的代表性的重要性。另外,让学生解决一些真实的问题也是案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样能落实“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要求。

2.2 适当铺垫,突破难点

例如算法教学的第一课是算法概念。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不够生动,学生理解有困难,我们可以换一些有趣的例题做引导,在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分析。

例1.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本例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算法的概念。

例2.有一个农夫带一条狼狗、一只养和一筐白菜过河。如果没有农夫看管,则狼狗要吃羊,羊要吃白菜。但是船很小,只够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问农夫该如何解决?第一步:带羊到对岸,返回;第二步:带菜到对岸,并把羊带回;第三步:带狼狗到对岸,返回;第四步:带羊到对岸。本例使学生体会算法的概念,认识算法的形成是需要智慧的,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又如程序框图是算法教学的重点,课本在讲解程序框图这部分内容时,开篇便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图,既有顺序结构,又有条件结构、循环结构。这会使学生看得“一头雾水”,弄不清楚。讲授时可先介绍程序框,然后处理三个问题:问题1,设计一个求两直角边分别为3、4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流程图;问题2,设计一个求实数a 值的流程图;问题3,设计一个计算124816????的流程图。接着根据它们的流程图写出其程序框图,引出顺序结构、循环结构、条件结构,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分别对应算法中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既熟悉程序框又能理解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2.3 引导学生从特殊推广到一般

我们重视案例教学是为了强调通性通法而不是所涉及的问题本身;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初步体会算法思想和概率统计思想。因此在重视处理案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做好推广到一般的工作。

三、认真分析教材特点是上好必修三的途径

1.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本书所包含的三部分内容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资料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促进算法学习。无论学生用自然语言、程序框图或用伪代码表示算法,都很难发现自己设计中的错误,尤其在初学阶段。而在程序设计平台上,程序的任何疏漏或错误都将导致算法的失败,因此让学生上机尝试,可以给他们提供检验、修改完善自己算法设计的机会,使之进一步的条理化、精确化和逻辑化。不仅如此,上机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学生通过改进算法、优化算法引起对算法的更深入思考。

统计需要搜集、处理大量数据,概率中随机模拟试验需要产生大量的随机数,同时又要统计试验结果。运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可以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体会统计思想,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探究事物的统计规律上。

2.必要的操作试验不可省

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直观看不见,也无法感知,所以非常抽象。同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问题既有随机性,又有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这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最好办法是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所以“掷硬币试验”虽然初中做过,在这里仍然有要学生亲自动手试验的必要。试验中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从中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上,让学生对试验的结果进行解释,这是与初中抛硬币试验不同的。

3.恰当的类比很有效

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比较抽象,我们可以用某物体长度真值和测量值来类比。比如:

黑板的长度a是客观存在的,但未知。可以通过测量来了解;而测量结果总会有误差,为减少误差,可以用多次测量值的平均数估计。事件的概率p是客观存在的,但未知。可以通过频率来了解;而频率具有不确定性,估计的误差不可避免,为减少误差,可以增加重复试验的次数。

4.明确案例的价值是关键

3.1.2概率的意义一节,教材非常重视,课本列举了6个案例,只有明确了它们的价值,学生学完后才会有收获。第一个案例:概率的正确解释,是通过试验模拟等方法澄清日常生活中对概率的错误认识。其价值是通过两个问题再次揭示了概率的内含,即:频率的稳定值。第二、三、四个案例是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的几个例子,包括游戏的公平性,决策中的概率思想,天气预报的概率解释等等,体现了概率的应用价值。第五个和第六个案例是孟德尔的遗传分离定律,这个内容在高一下学期的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在生物课教学的具体情况是:首先介绍孟德尔通过大量的豌豆试验,观察发现到规律,然后讲解他猜想的遗传定律,最后是孟德尔再用另一组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生物课侧重的是讲解试验、发现过程以及所得到的这个遗传定律。我们侧重的应该是:一、这些数据体现的就是统计规律;二、概率理论是统计学的基础,这里用概率的理论解释了试验结果的统计规律;三、让学生了解在科学发现中,试验、观察、猜想、找规律等方法十分重要,希望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 随机模拟要重视

新课程增加的随机模拟这部分虽然不太可能出现在考卷中,但它其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解决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思想和概率的意义。这块内容的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了古典概型后,引入“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产生随机数,并体会如何用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了解通过随机模拟可以避免枯燥的大量重复试验;第二部分是在几何概型后引入均匀随机数的概念,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并在随机模拟的过程中进一

步体会频率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课本上有很多例题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对于如何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学生是很快就能掌握的。因此这类问题的关键和价值就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设计概率模型。

例如课本132页例6:天气预报说,在今后的三天中,每一天下雨的概率均为40%,这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大概是多少?首先是要模拟每一天下雨的概率为40%,有多种方法。例如: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产生0至9之间(取整数值)的随机数,我们先可以约定其中4个表示下雨,其它6个表示不下雨,这样可以体现下雨的概率是40%。其次,问题是模拟三天的下雨情况,所以连续产生的三个随机数为一组,作为三天的模拟结果。

一开始学生会感到很难,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实例入手,让学生模仿、操作,在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进行随机模拟的能力,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四.严格保障必修三的教学时间

必修三与其它模块十分不同,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经历全过程才能初步、逐渐体会本章的数学思想和意义。如果老师一带而过,可能就是讲了也等于没讲。教师用书建议必修三共36课时,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算法初步(12课时)

第二章统计(16课时)

第三章概率(8课时)

人教新课标模块3教材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国际视野更加宽广,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为他们的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人教新课标这套教材每一个模块有五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的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共分九个部分。“热身”(warming up)---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读前”(Pre-reading)---设置问题启发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展开简短的讨论,以便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阅读”(Reading)---为各单元的主要阅读语篇,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承载该单元的话题重要信息,以及大部分词汇和主要的语法结构。“理解”(Comprehending)---用以检测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学习” (Learning about Language)---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找出书中的重要语言项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这些语言的技能。“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围绕中心话题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练习,包括了Listening and speaking & Reading and writing。“小结”(Summing Up)---要求学生自己小结从各单元中学到的内容,生词和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结构。“学习建议”(Learning Tip)---培养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和拓展性。 以上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解读。下面,我们将从教材的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反应情况,主要针对模块教材整体,从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模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四个方面浅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更好地掌握、运用好英语课程标准。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细胞内液的定义及其成分 2.渗透压的定义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5.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6.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H 2 CO 3

课题:基本不等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中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代数证明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与几何背景中得到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与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体现新课标“数学有用”的理念。同时,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本节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对不等关系的一般性质和不等式的求解证明有了一定的理解,为基本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授课班级为高一(1)班,我班学生整体基础知识一般、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 本课为新授课,积极践行新课程“数学有用”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师生共同探究基本不等式; (2)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 会简单运用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不等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2) 通过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并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图形到抽象代数的教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起始模块—必修一,它是由“第一章集合和函数概念、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三部分内容组成.下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分章对于教材作一一分析. 1 集合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又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联系,而且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中学数学所研究的各种对象都可以看作集合或集合中的元素,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述数学概念,准确、简捷地进行数学推理. 本章内容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为逻辑链条统领全章,这种安排与以往的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集合的基本关系,是将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放在一起,并给出子集的概念;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将集合的交、并、补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全集的概念,这样安排给学生展现出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课程中只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 ⑴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描写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 ⑵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用集合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⑶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⑸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⑹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⑺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五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认识,加强对数学规律性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2、教材的处理: 高二上期的学生,已经具有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节内容,我将《等比数列》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问题出发引出本节课的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自学、互学、交流、练习巩固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初步掌握等比数列的常规问题解答思路和技巧。为此,我对教材的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解决相应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结构: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能力方面:已具有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有找数列的通项公式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等比数列的研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情感方面:高二下期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数学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对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6人,按学习状况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某一项的值;会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边教边练边反馈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的精 神,增强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1) 1682,1758,1834,1910,1986,() (2) 1,4,7,10,(),16 (3) 2, 0, -2, -4, -6,() 问题1: 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定义的符号表达式: 判断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 1, 3, 5, 7, 9, 2, 4, 6, 8, 10 (2) 5,5,5,5,5,5 (3) x,3x,5x,7x,9x 问题2 思考: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 2 ,( ) , 4 (2)-12,( ) ,0 ( 3 ) a,( ),b 等差中项定义:, 若A是a与b的等差中项则A= 问题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n a的首项是1a,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n a

二、自主探究 如果等差数列{}n a 只知道首项1a ,公差d ,那么这个数列的其他项如何表示? }1() 21,a a d =+个 }}1()2()32112,a a d a d d a d =+=++=+个个 }}3()1() 2()432113,a a d a d d a d d d a d =+=++=+++=+64748个个个…, }}3()1()1()2()12311(1)n n n n n a a d a d d a d d d a d d d a n d ----=+=++=+++=???=+++???+=+-647486447448个个个个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变式训练:(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例2 在等差数列{ n a }中,已知5a =10, 12a =31, 求首项1a 与公差d . 变式训练: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4a =10, 7a =19,求1a 和d. 例3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q pn a n +=,其中p 、q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05=a ,3112=a ,求首项1a 与公差d 2. 在等差数列{}n a 中, 若 65=a 158=a 求14a 3.三个数成等差,其和为15,首尾两项之积为9,求此数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39 1、2、3、4,5 学情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先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较大的课程改革。据我们比较近的是:(1)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颁布,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国中学生物教材采用“一标多本”的方式编制。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共5个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河北版、山东版。每个版本具有自己的编排体系和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一标多本”让使用者有选择的权利。 二、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将内容划分为6个学习模块,由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组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容的内在联系。因为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所以说是相对独立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内容安排上是从细胞研究到生态系统研究,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编排趋势,而且必修三的学习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为基础。选修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为基础。所以说模块之间同样存在相互联系。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知识的延伸,是选修内容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知识框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内容结构分析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纵向看这六个部分是以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层次结构进行安排的。横向具体内容则以各层次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展开的。模块首先从单细胞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进而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再由内环境引出稳态的概念,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之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仅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稳态,而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随即将稳态的概念延伸至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外界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维持稳态就必须进行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经常协同发挥作用,具体是怎么协调的呢,本章特介绍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植物主要通过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呢?还有没有其他植物激素呢?在本章会一一解答。 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高中数学必修5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⑤授课时为80课时,对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高中数学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选修2-1约40个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课型】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正确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有关三角形的边和角的问题; 3.能够使用定理的变形,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的计算有关的度量问题。 【教学重点】 1.会根据不同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定理解决问题; 2.熟练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恒等变换问题. 【教学难点】 1.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变化形式; 2.能够综合分析题目条件,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化简。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体现了“分析、类比”的数学思想,以近几年高考题为依托,结合前面所学三角函数知识的进行解题,通过多让学生参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感受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适用条件和特点,能够不拘一格,发散学生的思维。 【考纲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总结近五年高考题发现,2014及2015两年在解答题第一题中考察过;近三年均在客观题中考察,题目难度多为中等. 【考向预测】 1.直接使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与三角函数相结合,体现正余弦定理的工具性作用 3.正余弦定理与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策略】讲练结合法,类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近五年高考全国1、2、3卷对于正余弦定理的考察,确定考点、考向以及题目难度,确定本节课复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 1.正、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R为△ABC外接圆半径,则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ABC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双基自测 1.判断题 (1)在△ABC中, a sin A= a+b-c sin A+sin B-sin C .() (2)在△ABC中,若A>B,则必有sin A>sin B.() (3)在△ABC中,若b2+c2>a2,则△ABC为锐角三角形.() 2. 填空题 (1)在△ABC中,A=45°,C=30°,c=6,则a=________. (2)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3,sin B=1 2,C =π 6,则b=________. (3)已知△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c=6+2,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学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中数学选考内容之一,包括“坐标系”和“参数方程”两个内容.“坐标系”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这里要涉及坐标变换、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其中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在高考中不作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1.学生已经从初中开始学习坐标系,对坐标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还是侧重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同一几何图形的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方便的形式.在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说明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 2.学习极坐标前学生已经在必修4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再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极坐标的多值性,但是在表示点的极坐标时,如无特别要求,通常取ρ≥0 ,0≤θ<2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主要是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主要是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3.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主要包括:特殊位置的直线(如过极点的直线)、圆(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求曲线的参数方程主要包括:直线、圆、椭圆和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4.在物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由此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在坐标系中,可以用有序实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而用方程刻画几何图形.为便于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从而引入了诸如极坐标系等. 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又一种表示形式.有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处理问题更为方便,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中的灵活多变. 本专题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2020年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2)精编 版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的第5个模块中第二章的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节课。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评价分析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安排“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关键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发现错位相减求和法。应用公式的关键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等比数列模型,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我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激励—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该模式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进行积极的整合,使其融为一体,创造最佳的教学氛围。主要包括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研究式探索、反馈式评价。 2、学法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