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想与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思想与传统文化

——中医与老子思想

姓名:支文琪专业:11级外语系英语翻译一班学号:1102421024

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进步让人类逐步迈向一个新的时代。然

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素质。这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渴求“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然而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认真实行养生之道。然则何谓养生?养生又称摄生、卫生、道生,最早见于《庄子》。即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强壮体魄延年长寿的目的。

说到养生,我们又不得不谈到中医。这些年来从文化层面解读中医逐渐成

为了一种趋势,中医不是简简单单的开药方、看病,中医也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包含了中国人对疾病的认识、对人的认识乃至对人与自然的认识,西医有自己的解剖学、生理学,同样,中医也有着自己的对人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无不包含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说到思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翻一翻老子的《道德经》81章,处处可以看到中医思想体系的体现,《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比较常见的翻译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真正的规律,有时候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中医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往往每个人的临床经验及悟性决定着中医水平的高低,也形成了中医的“黑盒”理论,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中医师那里得到的诊断治疗往往并不相同,但可以达到同样治疗效果,这种“黑箱子”理论给中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子给出了学习道的方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说一个人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就可以观察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多欲,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学习中医也是如此,医道精微,保持一颗平淡的心,“致虚极,守静笃”,方可看到中医更深层次的东西。

关于养生《老子》中也有诸多的提及。(一)、无以为生,贤于贵生:老子认为,祸福俱在自身,只有不自重自身,才能免除灾祸。他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还认为,不把养生作为有意的事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二)、自处于柔,不先不争:老子把弱胜强,以柔克刚,上升为“道”,即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提出“柔弱者刚强”、“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认为:只有退让,才能进取;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养生延寿。“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三)、无为无欲,养生之本:老子反对刻意的作为,反对人有所欲求。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归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他认为,让人民没有“欲求”才是让人民

生活“恬淡”的根本。(四)、致虚守静,没身不殆:老子反对躁动和多欲,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真正修身养性,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最终自然会与天地合一,达到虚无的极点,保持高度的清净。(五)、静守丹田,炼气养神:这是老子关于养生方法的论述,即如何才能达到上面四点的要求。那就是静守丹田,“抱一以为天下式”。(六)、老子对“身体”的病因与诊疗,有其自成系统的观念与实践体系,是一种文化性的医疗,是针对生命异化的存有医疗。其面对的不是单纯个人躯体发病的病因,而是整体生命在存有环境下的病兆与病源,是人类主体生命在异化时空中向外宾士所造成各种存在的疾病,这种疾病是不能纯靠医学的药物来治疗的,必须回到生命自身的主体自觉上,领悟到与宇宙相应生生不息的创生能量。近年来人们对医疗的认知已有些转变,不再以西方科学医疗的观念与行为作为唯一的准则,逐渐重视文化规范下的生活医疗活动,对疾病与健康有著一套固定的知识,这套知识如同宗教信仰般,指导人们对生病的态度与处理方法。老子的医疗观在现代社会里,仍有其文化性的实践作用与功能。老子的身体观与病因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课题,是将身体摆在形上的层次,肯定的是人身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内涵,强调其相互感通的哲理关系。将病因摆在形下的层次,降落在具象的身体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与社会致病的种种因素,肇因于人体与天地关系间的失常,有形的身躯联结不上宇宙秩序的常道,在欲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之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人体不足以抵抗各种外邪的侵袭,导致病患丛生。这种天人关系的瓦解与破坏,正是有限形体的最大病源,招来无穷祸患。要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还是要进行形下与形上的会通,回到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上,顺应与运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则地的方式,重新进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老子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从生命的精神层面入手,关心的不是身体的生理现象,而是法乎自然的运行规律,以精神内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欲的追求,不是采用物质的医疗方式,是透过精神对形体的积极作用,达到除疾康复的医疗目的,如云:所谓“生而不有”,即是以“不有”来面对身体的“生”,消除众生对身体的我执。所谓“为而不恃”,即是以“不恃”来面对身体的“为”,消除众生在行为上的我慢。所谓“长而不宰”,即是以“不宰”来面对身体的“长”,消除众生在精神上的自我专制。这种对生命的医疗方法,在于肯定人体道德的“善”,以“善”来安顿身体的自处之道,如云:“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老子以“水”来比喻“善”的作用,如谓“上善若水”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于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的德性。水德的“善”最大的特征在于“不争”,就是不自以为主,随着自然的作用来滋润万物。人对身体也该如此,有如水般的自生自长,不沽名钓誉也不炫耀己功,更不会执著于外在善恶的形式,所谓“处众人之恶”,即要求人不要自命清高,在众人所讨厌的低下与污臭之地也能忍辱负重,以相应于道的造化之功。

由此可见,《老子》与中医养生观点交叉相融。老子的养生保健贯通中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率先认识到了调养身心的重要性,开创了养生先河。引领后世医家,道家。堪称养生学之鼻祖。了解老子的养生思想,对于学习中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反掌老子的养生观,对于新时期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更有伟大的意义。当代医学生,更应该了解养生,把养生应用于实践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