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学习文言文,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修养。古今汉语有不少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别。这种差别除语音外,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运用上。为了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需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进行一番梳理。为使同学们复习方便,特编排此材料。

一、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A、文言实词

对文言实词的学习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考试大纲》规定中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120个文言多义实词的意义。阅读文言文遇到多义词时,如何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

试分析以下句中“亡”的含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今刘表新亡。

练习:1、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绝”的含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⑤以为妙绝。《口技》

⑥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2、整理《孔雀东南飞》中“相”字的用法

①相见常日稀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③登即相许和④会不相从许

⑤嬉戏莫相忘⑥誓天不相负

⑦儿已薄禄相

注意:大家在现阶段的学习中,遇到多义实词时,一定要联系语境,推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积累。有兴趣的同学,可从课本91页的第1小题中选取几个词语,回忆初高中阶段的相关文句,看看你都见过它们的哪些义项。

(二)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几种演变类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7、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8、恨.晨光之熹微。

9、吾羞.,不忍为之下。

10、朕.、哀家

..、仆.等词。

..、宰相

11、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需注意下面两种情况: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

..邑人来此绝.境.

..刀枪鸣率妻子

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腹犹果然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备他盗之出入

..,伶俜萦苦辛

..与非常也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

..,性行暴如雷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

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看看你能找出识别通假字的规律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4、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不如。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6、此小大之辩也。

7、莫春者,春服既成。8、距.关,毋内诸侯。

9、使臣奉璧,拜送于庭。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注意:对于文言中的通假现象,首先要学会积累;其次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个字它的常见义项放在句中都讲不通时,就要考虑该字是否出现通假现象。找本字时要善于从音同(近)、形近两个方面探寻。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词类活用的情况常见的有: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沛公军.霸上。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以叔隗妻.赵衰,生盾。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⑧驴不胜怒,蹄.之。

⑨范增数目.项王。⑩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2、名词活用作状语

试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了解名词活用作状语现象。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⑤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⑥俊采星驰,雄州雾列。

⑦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⑨园日涉以成趣。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试指出下列句中出现了使动用法的词语,了解文言中的使动现象。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④臣具以表闻。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⑥春风又绿江南岸。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⑧舍相如广成传舍。

4、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试指出下列句中出现了意动用法的词语,了解文言中的意动现象。

①稍稍宾客其父。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襟三江而带五湖。④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⑤渔人甚异之,问所从来。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你能总结出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时的不同翻译格式吗?

练习:试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使动、意动的差别。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②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

③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为动用法

试翻译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看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④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6、其它活用现象

试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亲贤臣,远.小人。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六王毕,四海一.。⑧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注意:词类活用只是古代汉语中出现的现象,判断词类活用现象要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作为标准来衡量。

B、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并不多,《考试大纲》中规定中学生必须理解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虽然数量少,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极为灵活,是比较难掌握的。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积累,从学过的文言课文中查找不同虚词的不同用法。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虚词可以依据前后搭配的词以及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来辨识它的用法。对一些典型例句,要注意识记。

练习:试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及用法。

1、秦王恐其.破璧。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4、其.一犬坐于前。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0、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有许多跟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着差别,这里谈七种情况:

(一)判断句

试翻译下列句子,了解文言中的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4、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6、刘备,天下枭雄。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0、梁父即.楚将项燕。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试翻译下列句子,了解文言中的被动句的常见形式。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若属皆且为所

..虏。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三)省略句

试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份,了解文言中省略句的常见形式。

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3、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8、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以事。

10、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3、今君乃亡赵走燕。

14、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5、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四)宾语前置句

分析下列句子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1、大王来何操?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4、项王曰:“沛公安在?”

5、古之人不余斯也。

6、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9、夫晋,何厌之有?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11、唯命是从

12、及长,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

(五)定语后置句

分析下列句子中定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用法。

1、求人能使报秦者,未得。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头一双,欲与亚父。

(六)主谓倒装

分析下列句中主、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甚矣,汝之不惠。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贤哉,回也!

(七)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这种倒装现象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试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它们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练习:(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你找出来,并指明其活用类别。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常以身翼敝沛公,庄不得击。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5、越国以鄙远,吾未见其明也。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火尚足以明也。

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0、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它们都出现了哪些特殊的句式现象。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9、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10、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2、唯利是图

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1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编后语: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慢功夫,需要多积累,需要多识记。当你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精力之后,回头看一路学习的艰辛,你就会发现,原来辛苦努力后赢得的是充实与坦然;你就会发现,原来成功离你这么近,近得触手可及。

附上一篇小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滴启示。

慢慢开放的花朵更灿烂

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竹子叫桂竹。据说,这种竹子的花开得非常灿烂美丽,而且难得一见,因为它的花期特别漫长,要整整120年才开一次花。

无独有偶,在南美洲生长着一种普雅花,这种花生长在安第斯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色彩艳丽,芳香宜人,与桂竹相类似,它的花期也很长,要整整100年才能开一次花。

相对于历史长河而言,百年的时光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个体生命来说,百年的岁月却是一份漫长的旅程。桂竹和普雅花的可贵之处,就是它们不急于开放,让自己慢慢地成长,甘愿付出漫长的等待,用百年的岁月去守望一份灿烂,终于等到了梦想中的那份辉煌,也正因如此,它们才能拥有别的花没有的美丽和灿烂。

有这么一位诗人,195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到2011年,从事诗歌创作57年,但在这57年漫长的岁月中,他所写的诗,一共只有163首,平均每年还不到3首,只可以做成薄薄的几册口袋书。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慢功出细活”的精品意识,他也因此被称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2011年10月6日,因为“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被授予世界最高文学成就奖——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现年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经过岁月长久磨砺的珍珠,才会熠熠闪光,用百年的沧桑成长的花期,才能开出最灿烂的花朵。成功需要一份耐心,一份在坚持的岁月中从容淡定的心态,慢到极致,就会成为一种境界,慢慢开放的花会更加灿烂。

推荐理由:现实中的我们对于目标,对于成功,往往太急功近利,缺少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其实不妨把等待开花的日子当成一种享受。

精选-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三、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

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文言词语和句式含答案

(一)文言实词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 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 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 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 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 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 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 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 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重点:同上123 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e76140558.html,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

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2020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参考——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

2020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参考——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 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参考——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重点:同上123 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文言文句式和虚词

文言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学习文言文,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修养。古今汉语有不少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别。这种差别除语音外,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运用上。为了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需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进行一番梳理。为使同学们复习方便,特编排此材料。 一、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A、文言实词 对文言实词的学习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考试大纲》规定中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120个文言多义实词的意义。阅读文言文遇到多义词时,如何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 试分析以下句中“亡”的含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今刘表新亡。 练习:1、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绝”的含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⑤以为妙绝。《口技》 ⑥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2、整理《孔雀东南飞》中“相”字的用法 ①相见常日稀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③登即相许和④会不相从许 ⑤嬉戏莫相忘⑥誓天不相负 ⑦儿已薄禄相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2、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三、课时 2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问答法提问法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二、实词词义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1、实例: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也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方法推出“樯橹”是战船。 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磨刀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1、实例: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 话 (《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 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 时 (《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 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 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股gu [古义]名词。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3)竟jing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5)再zai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gou [古义〕①动词。悬赏。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6 教案 2009-07-23 22:21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 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文言词语和句式含答案

文言词语与句式练习 (一)文言实词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夕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在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 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如: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文 言 特 殊 句 式

文言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例: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注意】 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 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 2、用“……,……者也”、“……,……也”、“……者,……”表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夫战,勇气也。(左丘明《曹刿论战》)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注意】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 件事。)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 失。) 4、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并译出。 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⑥梁父,即楚将项燕。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⑧此亡秦之续耳。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6、用“此……也”、“是……也”“斯……也”结构表示判断的,可译为“这是……”。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②秦,虎狼之国。 二、被动句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41.厥jue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②副词,乃,就。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 ③昏厥,晕倒。 42.理li ①道理。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采草药》 ②治理,整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③条理。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谭嗣同》 ④雕琢,加工玉石。使玉人理其璞。《韩非子?和氏》 ⑤法官。弦子旗(人名)为理。《管子?小匡》 43.靡 (1)mi ①浪费,奢侈。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过秦论》 ②细腻。靡颜腻理。《宋玉?招魂》 (2)mi ①无,没有。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史记?文帝本纪》 ②倒下。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3)mo 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44.请qing ①问。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 ②邀请。乃置酒请之。《汉书?教宣许皇后传》 ③谒见,拜见。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 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45.骑。 (1)qi ①骑马。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史记?樊哙传》 ②骑马的人,骑兵。骑皆舍马步走。《三国志?吴书》 (2)ji一人一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鸿门宴》 46.勤qin ①辛苦,劳,与“逸”相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 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如:勤逸。 ③帮助。齐方勤我,弃德不祥。《左传》 ④殷勤,周到。会数而礼勤。《训俭示康》 47.让rang ①责备、责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 ②辞让、退让、谦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 ①到……去,往。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②如果,假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严重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 严重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学习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学习时 一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言文多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 表句中停顿或舒徐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 多见的几种形式: 、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大凡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大凡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大凡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通,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 远之江湖) 状语后置句: (1)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 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大凡都作状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多见文言文不变格式 不变格式也叫不变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例外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不变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实词 一、导入新课 《张衡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很多同学把这句话译为:张衡下了车子,就树立威信,整饬法度。(生笑)正是因为对文言词语理解有误,才闹出了笑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梳理文言词语。 二、整体把握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于实词的学习,你们认为应着重注意哪些方面? 明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三、合作探究 好,同学们一致认为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难以掌握,我们这节课就先来攻克这两个难关。 1、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我们以识记为主,但在学习过程中辅助一些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①结构“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丢失)《六》 ②语境“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灭亡) 生:①结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小步) ②语境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过》 ③词性沛公军霸上,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鸿》 ④成语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出类拔萃”)《梦》 师:对于一词多义,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确定字意的方法,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坚持积累、识记的原则。 下面,我们继续攻克第二个难点:词类活用。 2、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新的语法特征,产生出新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见哪些活用现象? 生:名、动、形使动 名、形意动 名、形作动 动、形作名 名作状 探究1:使动用法 师:课本中例子“外连横而斗诸侯。”(动使动,使…自相争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