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跨膜转运
钙跨膜运输的方式

钙跨膜运输的方式钙跨膜运输的方式可以分为热激活运输、非热激活运输和多重载体系统运输三种方式。
其中,热激活运输方式包括渗透性钙运输系统(TCRCs)和通道式钙运输系统(CaTMPs);非热激活运输方式主要有离子转运蛋白,如信号转导钙激酶S100A1和细胞外基质激活蛋白S100A4;多重载体系统运输方式主要有细胞外基质结合蛋白CAV1/CAV2、跨膜激酶系统和抗体家族蛋白等。
钙跨膜运输方式对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可以调节细胞内外水平的钙,并从而影响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钙离子运输调节有关蛋白的生物活性,促进分子交互,作用于许多生物学过程。
例如,催乳素(PRL)的表达受到钙离子运输的调节,而对脂质合成的调控则主要受到细胞外基质激活蛋白S100A4的调控,这说明不同的钙跨膜运输方式可以调节不同类型的生物学过程。
钙跨膜运输方式还可以用于调控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例如表皮和支持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于细胞的凋亡和增殖,以及促进细胞之间的转化。
还可以应用于炎症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控制炎症反应和抗炎症机制。
在免疫反应中,钙跨膜运输方式可以参与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分子表达,抑制或促进免疫应答,从而对免疫系统调控有重要作用。
此外,钙离子运输也可以用来调节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因此,钙跨膜运输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支持,有助于治疗血管疾病、抗炎症疾病、代谢疾病等多种疾病。
另外,钙跨膜运输的研究也可以带来重要的药物研发应用。
可以通过研究钙跨膜运输以及钙跨膜运输所涉及的蛋白质等,以研发针对性的药物。
例如,可以通过抑制钙离子转运蛋白S100A4,来抑制炎症细胞的周期,有助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也可以设计驱动钙离子运输的药物,以治疗血管疾病等。
此外,通过研究钙跨膜运输特定的转运蛋白,以及钙跨膜运输受体,也可以探究钙跨膜运输的机制,从而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名词解释

1.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胃肠粘膜细胞和肝脏细胞(主要是肝细胞)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此效应成为首过消除。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百分数)和速度。
3.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指非要后,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血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
4.半衰期(half-life,t1/2):一般指药物消除半衰期,指组织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人们常说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
也有人将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叫做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体内的总药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来溶解,所需提液的容积,为一理论数值,单位常用L/kg,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7.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Css):又称坪值浓度,指恒速衡量连续多次给药后(4~5个t1/2后),机体吸收药物入血的速度与血液中消除药物的速度达到平衡,药物浓度趋于稳定是的浓度。
坪值浓度的高低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如给药间隔时间不变而增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坪值所需时间不变,但坪值浓度增高。
如一段时间内给药总量不变,在此期间能缩短给药间隔对达坪值的时间及坪值浓度均无影响,但可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
8.一级速率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每单位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按等比例衰减,绝大多数药物属此类消除。
9.零级速率消除(zero-ordre elimination)(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血浆药物单位时间衡量减少。
药理名词解释总结

药理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2.滤过——水溶性扩散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而进行的跨膜转运。
3.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速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4.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5.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6.药物效应动力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7.药物代谢动力学PK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8.药物作用药物引起机体效应的初始反应。
9.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也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0.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进入体内对某些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作用很弱或者几乎没有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或: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1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例如应用抗生素类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的治疗。
13.对症治疗改善病人症状的治疗。
14.不良反应上市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15.副作用(副反应)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不适反应,常因药物选择性低。
(或:在常用剂量下与出现的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
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7.后遗效应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有害药理效应。
药物外排转运体名词解释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外排转运体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药物的外排转运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外排转运体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过程。
通过与药物结合并跨越细胞膜进行运输,这些转运体能够影响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平衡,从而对药物的活性、毒性以及疗效产生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外排转运体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
首先,我们将阐述转运体的定义,包括其特点、组成以及分布情况。
其次,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转运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转运体调节机制,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常见的药物外排转运体家族,并详细介绍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临床意义。
最后,我们将在第五部分总结对药物外排转运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和解释药物外排转运体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分类、功能以及调节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外排转运体的特点和作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关键蛋白质。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未来药物外排转运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展望,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 药物外排转运体名词解释:2.1 转运体的定义:药物外排转运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够通过主动或被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或者逆向转运,以调节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这些转运体通过跨膜蛋白质通道作用实现药物的进出,起到维持内环境稳定和药物代谢调控等重要功能。
2.2 转运体的分类:根据功能和结构特点,药物外排转运体可分为多个家族。
其中,ABC(ATP结合盒)转运体家族包括ABC superfamily G、ABC superfamily B和ABC superfamily C三个亚家族;SLC(溶质载体)转运体家族则涵盖了超过400种不同的成员;另外还有OATP(有机阳离子传输蛋白)和OCT(有机阴离子传输蛋白)等其他家族。
药物代谢动力学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碱化酸化体液和尿液
通过用药可轻微改变pH,如应用碳酸氢钠 可碱化,而用氯化铵可酸化体液和尿液,应用 此原理可使药物吸收或排泄的速度改变,对提 高药物的吸收或促进中毒物质的排泄有临床意 义。
弱酸性药物在pH低的溶液中解离度小,容 易跨膜转运,在酸性胃液中吸收较快;但如用 药碱化尿液pH变大,则解离度增大而妨碍原形 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促进药物从 体内排泄。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
特点: 顺浓度梯度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无竞争性
影响因素: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 两侧浓度差、解离度等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
1)简单扩散:因为生物膜的脂质特性, 药物的被动扩散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油水 分布系数)与解离度有关。非极性物质、解 离度小或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通过膜的类脂 相,极性大、解离形式或脂溶性小的药物, 一般不易通过生物膜。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 式属于简单扩散。
(Placental barrier)
是指胎儿胎盘绒毛与孕妇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胎毛细血管内皮对药物转运的选择性
脂溶度、分子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 (MW 600易通 过;>1000 不能)
母血pH = 7.44; 胎血pH=7.30。弱碱性药物在胎血内 易离解
胎盘有代谢(如氧化)药物的功能
转运方式和其它细胞相同:简单扩散
二、分布
药物以各种途径给药后自给药部位吸收入血, 随血液转运到组织脏器,称分布。研究药物的分 布对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的产生,发 现新药以及新的用途,均可得到启示。影响分布 的因素主要有:组织血流量及药物与组织细胞的 亲和力、屏障现象及药物与组织蛋白的结合等。
P糖蛋白介导的药代动力学及其药物相互作用

P糖蛋白介导的药代动力学及其药物相互作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许多组织中广泛表达,包括肠道、肾脏、肝脏和血脑屏障等。
它起到跨膜转运药物的作用,通过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药物和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药代动力学意义。
P糖蛋白介导的药物转运是通过被动扩散和活性转运两种方式进行的。
被动扩散通常发生在小分子药物上,而活性转运主要发生在大分子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上。
药物通过P糖蛋白的跨膜结构进入细胞内,然后通过ATP酶活化P糖蛋白,将药物排出细胞外。
药物与P糖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首先,在肠道中,P糖蛋白通过封闭细胞内的药物转运,减少药物的吸收。
例如,一些心律药物和化疗药物,如地高辛和阿霉素,经P糖蛋白介导的转运被排出肠道,减少了它们在肠道中的吸收。
其次,在肾脏中,P糖蛋白通过排泄药物阻止它们重新进入肾小管细胞,从而增加药物的排泄。
最后,在血脑屏障中,P糖蛋白阻止许多药物从血液进入脑组织,这种转运过程称为脑脊液排泄。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低生物利用度、药物的低浓度和临床疗效的降低。
药物可以通过抑制P糖蛋白表达或减少其活性来改变药物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些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P糖蛋白的ATP酶活性来抑制其功能。
这些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断剂、胺碘酮、珠蛋白抑制剂等。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以诱导P糖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药物的转运和排泄。
如含有谷胱甘肽乳剂的化疗药物、肠道抗菌素等。
此外,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药物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结构特征、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
糖尿病和肝病等疾病状态也可能增加药物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药物治疗中,应特别关注药物与P糖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疗效降低。
总之,P糖蛋白介导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在体内转运和排泄的关键过程。
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 除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 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 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 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 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收不如口服。唯一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介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基本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