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作者:

-----------------------日期: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前言

改革以来,浙江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较落后。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资价格持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甚至下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地位日益降低,如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仅占全省GDP总值的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1.0%;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0年的1:0.458逐步扩大到2005年的1:0.409,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36扩大到0.37。

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在浙江省各地逐步成长起来,对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乡村旅游区(点)2022个,经营农户总数11596户,接待游客1962.38万人次,营业收入12.03亿元,平均每户创收10.37万元,直接从业人员58450个,人均收入20581元。但是,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概念不清、发展定位模糊,乡

村民俗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一哄而上、雷同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破坏性建设危害大,浙西南山区与浙北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等。保持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示范村建设,引导乡村社区走旅游型道路;有利于丰富浙江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开创一条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不仅成为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而且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与典型。

因此,本次研究从乡村旅游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结合浙江省的“旅游强省”战略与未来省域旅游的发展格局,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提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1.经济背景--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宁波、温州等,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对于高质

量、高品位的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生态”、“自由”的追求日益明显。而乡村旅游恰好成为人们放飞心情、减轻压力、亲近大自然、提高生活品质的最好选择。 2.产业背景--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浙江省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性质变革,并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升级,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平衡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重要载体,成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浙江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推行政府主导,出台扶持政策。“十一五”年期间,我省将以“适度超前”为指导,产业发展速度将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4个百分点。 3.社会背景--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非常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解

决“三农”问题中的特殊功能,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并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乡村一般的生活、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作为资产所有者或创造者的农民直接从中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比如,社区居民可以利用本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满足游客的吃、游、购、娱乐等各种需求,新鲜蔬菜、土特产、水果、水产等直接面向消费者,不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而且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除浙北地区的部分农村地区外,浙江省仍有很多乡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尤其是以农业、林业、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导致社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织与融合,不仅加快了农业、林业与渔业产品的旅游商品化、市场化,而且有利于产业链的本地化延伸,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多元化,有利于提升、优化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丰富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 3.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乡村城市化

浙江省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如何解决大量社区居民在“农转非”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其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使大部分社区居民实现了“农转非”的本地化过程。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8450人,按1:5比例计算,则乡村旅游产业吸纳的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5万人。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景观风貌的完善,逐步推动了乡村的城市化进程。 4.促进城乡互动,统筹城乡发展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的差距日益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乡村社区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时尚化,促进了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本地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5.发展乡村旅游,建立新型社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使乡村社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道路建设与整治、景观美化与洁化、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等。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乡村旅游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发展模式之一。 6.保护乡土文化,改善生态景观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传统乡土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要比消极或负面影响明显。很多乡村社区在开发之前,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承都鲜为人知,如以前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湖剧、百叶龙等。

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深入挖掘与设计、包装,不仅保留了这些历史传承,加深了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增强了社区历史人文景观的可读性与观赏性,平添了社区的灵性与活性。 7.开拓旅游空间,完善旅游产品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安吉等地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就富有很强的吸引力,起到了很好的疏散游客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诊断

(一)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经营者对哪些乡村文化最能吸引游客缺乏了解,对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准确的把握,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土木,甚至变更土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二)各地发展不平衡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以及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认识水平的差异,浙江省东部沿江、沿海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数量还是资金的投入量,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来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迫切性更为强烈。

(三)本土文化的挖掘不深,保护意识淡薄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部分,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则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如一些传统的工艺、民间的戏曲、演艺等等都存在着年青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

此外,外来文化对于乡村本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深山古村中朴实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生活习性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的商业观和价值观。

(四)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浙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有着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但由于旅游产品的错位和深度开发不足,个性彰显不力,我省的各乡村旅游区(点)给旅游者的印象大有“千村一面”之感,而远没有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以初级的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为主,开发档次不高,产品挖掘的深度不够。

(五)“公地悲剧”及“空巢”现象严重在我省乡村旅游地发展中,由于缺乏相应制度的规范与约束,社区居民的诸多短期行为对社区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即“公地悲剧”现象。“公地悲剧”主要表现为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退化和潜在毁灭等问题,如杭州的梅坞茶文化村。

(六)政府“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浙江省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政府直接介入的案例很少。正是由于政府极少干预,乡村旅游产品随着市场的演替自生自灭。近几年来,由于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以及国务院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各地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逐渐加大,有的甚至成为乡村旅游的直接经营者。应该说,政府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和规则的制订者,应该扮演好其“裁判员”的角色,忽视政府的作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政府的一种失职行为,而政府过多干预,将“裁判员”变为“运动员”,则是一种“越位”行为,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七)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由于目前我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尤其是那些以村镇管理或农户自主管理为主的乡村旅游区(点),其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状况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以乡村地域与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乡村性的体验与感受为核心宗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延伸本地土特产品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商品化,形成内容丰富、特征鲜明、乡风纯朴、环境优美、便利实

惠的乡村旅游产品消费环境。同时,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生产的本地化与纵向深化,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以浙江省旅游业“三带十区”为基本架构,以现有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结合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主题形象与目标任务,综合考虑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环境、城镇体系建设、交通区位等因素,通过资源整合、空间对接、形象共立等战略,积极实施“三个充分发挥”,即充分发挥城镇依托优势、打造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景区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区,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三圈、三带、十区、多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其中“三圈”是指分别围绕杭州、宁波与温州的三个环城游憩圈;“三带十区”是指依据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西南山区秀山?山乡?丽水乡村旅游带;“十区”分别为杭州乡村休闲区、浙北运河古镇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宁波东钱湖-河母渡乡村旅游区、台州神仙居-天台山乡村旅游区、温州雁荡山-楠溪江乡村旅游区、丽水绿谷乡村旅游区、衢州宗孔庙-石窟文化旅游区、金华商贸文化旅游区、滨海乡村旅游区(包括舟山、台州、温州)等;“多点”是指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培植约200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点。 1.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紧扣杭州市建设国际花园城市与东方休闲之都的战略方针,依托沪杭甬高速

拓宽工程、杭浦高速(沪杭高速复线)、杭宁高速、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杭金衢高速以及杭州绕城高速等交通辐射优势,充分利用该区的水乡平原、运河古镇、江南文化、生态休闲资源,注重乡村文化的彰显,挖掘乡村休闲的真谛,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紧扣宁波市与舟山市、温州市联合打造国际性港口旅游名市的战略方针,依托舟山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拓宽工程、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铁路等工程带来的交通地位提升的优势,挖掘山林、古城、沙滩、海岛资源的文化元素、休闲元素、娱乐元素与商贸元素,加速山海资源的对接与整合,稳步推进浙东沿海黄金海岸、快乐渔业、海岛休闲与宗教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发展。 3.西南山区秀山·民俗·丽水乡村旅游带充分依托该地作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高地、秀山丽水”的环境基础,努力搜寻山村纯朴、原始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着力挖掘山林、碧水、空气与人文的旅游价值,积极融合浙中发达的商贸文化与活力,以浙江省建设“生态大省”为战略指导机遇,以金丽温高速、丽龙(浦)高速以及龙丽高速的相继建设为区位机遇,积极打造独具浙西南山区风情、商贸体验特色的乡村旅游带。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切入点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基本以经济发达的城镇为依托,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是以纯粹的农业景观为对象的旅游开发,其二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组合互补型的旅游开发。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产品类型单

一,以低层次的观赏型项目为主,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面对城镇居民的周末休闲需求,“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迫切需求对全省范围内的,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依据各个乡村的开发条件与资源特色,合理布局,挖掘特色,形成重点。在此基础上,确立若干个具备一定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及相关旅游设施完备的乡村旅游区(点)作为乡村旅游的示范点优化、重点开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规模,防止出现“小而全、散而乱”的不良局面。 2.以地域文化为核心,提高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文化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省内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地域乡村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应在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上做文章,通过区内纵向搜索与区际横向比较,加强对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定位,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艺术格调,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3.积极引导,保持乡村社区生活的原真性乡村旅游社区的真正魅力在于乡村社区日常生活所衍射出来的文化本底性与原真性。如何保证乡村旅游社区的生活延续性,将是未来乡村旅游社区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泉,也是乡村旅游社区的关键吸引物和核心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乡村旅游社区的规划与建设、乡村旅游产品生产以及服务接待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发挥其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4.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新环境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现有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特殊性,制定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教育、税费、能源费等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农村旅游发展环境,以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整理,一方面提高乡村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保证基本农田的范围、数量与质量。同时,加强旅游业与地方特色农业、林业、渔业的有机融合,以保证尽量不改变农村原有耕地的使用性质。一方面,可以保持乡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保持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乡村旅游的“三农”性,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调整。

(四)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升级浙江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应从完善产业系统、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1.乡村旅游产业系统的完善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大旅游产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以,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重点是实施乡村旅游交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以及乡村旅游安全的“4+1”工程。

2.产品升级与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首先要避免开发过程中的商业化、城市化、庸俗化、雷同化,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在区域上具有地方性、在内容上具有原真

性、在质量上具有优品性、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同时,需要由品牌的信誉来传递与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注重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

3.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

对乡村旅游而言,员工绝大多数来自纯朴的农民,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就必须提高其从事乡村旅游业的素质,主要包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观念、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技能。

4.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设立乡村旅游管理者论坛,一年举办一次,邀请乡村旅游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交流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经验,探讨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问题,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协会的建设与功能的完善,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提升管理水平。

(五)乡村旅游的运营机制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绝非一个自然和自足的过程,自发、分散、粗放小农个体经营形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如何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实现政府、私营企业、外资、农民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机结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走和谐发展的道路,关键就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机制。

1.构建“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运营机制

政府负责乡村旅游区的规划编制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投资公司则主要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则负责市场开拓,客源组织;乡村旅游协会则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修缮各自的民居、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代表村民的利益。

2.构建集约化运营机制

随着我省“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的提出,新的旅游发展氛围已逐步形成。因此,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应该逐步适应这个大环境,实现与周边景区(点)的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实行集约化运营机制。乡村旅游区要与其他旅游资源景区或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尤其是风景名胜区周边乡村,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

3.构建一体化运营机制

在组织机制创新上,要运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纵横一体化的手段,整合市场资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协会为单位作为股东进入公司,或村民以实物或现金直接入股进入公司作为股东,实行股东、股值年分红制。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大胆去开发乡村旅游。要改变观念、创新体制,政府敢于特许经营,敢于让企业去组织民间资本整合资源,把资源转化成市场,将资源转化成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调动积极性,才能真正走出乡村旅游发展及其扶贫致富之路。

五、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城市以外最广泛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规划布局,实施渐进式的村落更新模式

加快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严格控制乡村旅游的开发范围与规模,拯救、开发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古迹。杜绝“大型化”、“人工化”,严格走“小型化”、“自然化”的道路,根据社区的自身特色安排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小型旅游活动。乡村村落形态的改造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注重整体的自然环境塑造,改造适合旅游度假的农宅及旅游接待设施,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杜绝大拆大建。 2.引入绿色认证,实施环境管理制度对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乡村旅游社区,逐步引入“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认证,努力创造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行为习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大好处,并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余地。“绿色环球21”的品牌意味着更好的可持续的环境与社会形象、改善的社区互动关系,通过使用较少资源而节省成本,通过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3.坚持政府主导,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据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控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重点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庭院、厕所的改造。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条件的同时应该避免走设施的过于高档化或过于原始化。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园景观文化与农耕文化不仅是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性”资源,同时也是乡村社区的生产文化。因此,必须明确社区生产的目的,即以第一产业的生产销售与加工为主,以旅游业为辅助产业。同时,针对目前社区内特色购物环节的

相对薄弱,建议社区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以促进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商品化与纪念品化,扩大产业链的本地化,实现利润最大化,防止旅游利润的漏损。这不仅可以保持乡村社区的传统优势行业,还有利益旅游业的发展与社区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丰富村民的收入来源,促进社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社区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社区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社区绿色、卫生、健康、安全的特性特征,突出社区的“绿色、健康、安全”品牌,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抗风险性。

(三)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提升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弘扬民俗文化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社区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足迹,逐步树立乡村社区的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乡村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民俗传统文化就是“摇钱树”,以此达到弘扬乡村民俗文化的效果,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积极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地方文化在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时,不能将乡村民俗节庆活动简单地庸俗化,而必须深入了解社区的民俗特点,注意展示出民俗事象之间的相互关联,选择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俗节庆活动,通过它们来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但这些标志性民俗文化现象决不是由今人生编硬造的,而应当是原来就存在的。 3.有效改善睦邻关系,倡导地方道德文化加强引导与教育,完善相应的规范管理与约束、激励机制,改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优良的地方道德文化,使乡村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才能展

示乡村性的核心意象。 4.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杜绝过分夸张的“变异迎合性”趋势,避免乡村社区的淳朴性民风消失或失真。应该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以保持乡村性的维持,确保乡村淳朴民风的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受益者多主体的共生 1.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与保护管理机构的责任主要是协调与管理。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规范指导。支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和农业旅游、民俗旅游协会,制定行业评价标准。 2.加大社会教育力度,提升旅游者生态意识乡村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最终享用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更要有实际的环保行为。针对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者及大众旅游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游客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加强乡村旅游者的学习能力与成分,树立其节约、生态的观念及行为。 3.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学术界的主要责任是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探寻,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等层次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的研究,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乡村社区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条件进行调查与评估,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与规划设计,以确保乡村社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

展。 4.建立社区参与机制,提高乡村社区的参与率乡村社区及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提高乡村社区及其居民的参与率,充分发挥乡村社区的内涵与魅力。通过专业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乡村社区居民的服务技能与参与意识。不仅要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旅游经济活动与投资、乡村社区的环境保护、乡村社会文化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参与应当体现公平与机会均等。 5.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用,实现监督与协调管理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非营利组织的建设与运作,以实现对乡村旅游企业等利益群体的协调、管理。这类组织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主要完成乡村社区的社会福利任务,以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第二类主要是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主要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前期的项目论证与规划资金的资助;第三类为各类行业协会,如农家乐协会、旅游景区协会等,这类非营利组织的职责是对下属会员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会员间的意见或矛盾进行有效处理;第四类主要是旅游者协会,主要是从提升乡村旅游者环境与生态意识的宗旨出发,保护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发展,组织乡村志愿活动等。 6.充分利用新闻网络媒体,加强乡村可持续监督力度新闻网络媒体的职责主要在于对乡村旅游社区的产品与品牌的宣传,以及对于乡村旅游系统中各个受益主体的行为状况进行监督。对于优秀的、有利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予以表扬,而对于那些有损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则予以批评曝光。此外,可以建立电话、网络等多种类型的举报监督方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 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 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 **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 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 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 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 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 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模式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模式 -------------------------------------------------------------------------------- 一、战略目标 (一)近期(至1995年底):在现有基础上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在继续抓好住、吃、游方面的同时重点在行、购、娱方面下功夫,在全国范围内的位次保持在第六位以内,在省内的发展速度应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主要数量指标如下:1.接待入境旅游者年平均增长14%,期末年96万人次; 2.旅游者平均逗留天数逐年增加,期末年平均2.5天; 3.创汇数年平均增长20%,期末年1.16亿美元; 4.接待国内旅游者年平均增长5%,期末年3200万人次; 5.国内旅游回笼人民币年平均增长15%,期末年44.01亿元。 (二)中期(至2000年底),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做到吃、住、行、游、购、娱基本协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省内发展速度继续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全省主要景点基本得到开发,初步形成旅游省的格局,主要数量指标为: 1.接待入境旅游者年平均增长11%,期末年158万人次; 2.旅游者平均逗留天数继续增加,期末年平均3天; 3.创汇数年平均增长15%,期末年2.21亿美元; 4.接待国内旅游者年平均增长4%,期末年4000万人次; 5.国内旅游回笼人民币年平均增长7%,期末年61.0亿元。 (三)长期(至2020年底)和远期(2021年以后):旅游接待量、逗留时间和创汇、回笼 人民币继续增加,但速度减缓,基本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全省旅游网络逐步形成,旅游设施达全国一流水平,在国内位次上应在五位以内,以仅次于京、沪、广为理想。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首要地位。并逐步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与21世 纪世界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相一致。浙江省不仅仅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大省,而且也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大省。 二、重点和模式 通过对浙江省旅游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模式,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立足杭州、宁波、温州,东西两线带南北,其实质是实行旅游区划; 第二句话是:提高综合接待能力,特色旅游加工贸,其实质是优化旅游结构。 (一)关于实行旅游区划的问题浙江旅游一直是以杭州为中心的,这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和创汇数量而论,杭州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杭州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但从全省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宁波和温州将逐渐成为浙东和浙南的依托城市。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以提“立足杭州、宁波、温州”更为妥当。有关同志还据此提出把全省划分为三大旅游区的设想,即杭州旅游区、浙东旅游区和浙南旅游区。 1.杭州旅游区。这是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大旅游区,它不仅包含西湖和新安江一富春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且还包括湖州、嘉兴两市以及部分金衢地区,有时候还要辐射到绍兴,几乎占了全省陆地面积的一半。这里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而且交通便利、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35538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基本情况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 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

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 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 [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hengdu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自然感受为追求,以城市生活为实质,一开始便很好地顺应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017年杭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概述

2017年杭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概述 一、浙江省及杭州市旅游经济平稳发展 (2) 二、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区域品牌优势逐渐建立 (3) 三、杭州旅游市场供需结构日趋合理,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4)

一、浙江省及杭州市旅游经济平稳发展 根据浙江省旅游局发布的《2016 年浙江省旅游业基本情况》:2016 年,全省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根据抽样调查测算,全省共接待游客5.84 亿人次,同比增长9.16%,实现旅游总收入8,093.23 亿元,同比增长13.3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120.3 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4.31 亿美元,同比增长9.46%;住宿设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25.6 万人次,同比增长5.4%,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28 亿元,同比增长3.76%;接待国内游客5.73 亿人次,同比增长9.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99.66 亿元,同比增长13.09%。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245.96 万人次,同比增长8.38%。 作为浙江省最为知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根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发布的《2016 年杭州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的数据显示,2016 年,杭州市旅游经济运行总体发展良好:2016 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571.84 亿元,同比增长16.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62.64 亿元,增长16.98%;旅游外汇收入31.4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接待国内游客13,695.85 万人次,同比增长13.75%;入境游客363.23 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接待中外游客14,059.08 万人次,同比增长13.54%;全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较去年分别上升0.28和0.21 个百分点。2016 年杭州全市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均列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前三名。

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768031.html, 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张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9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开始迅速蓬勃生长,很多人们习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开始倾向于乡村的旅游生活,乡村旅游成为了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产业采用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的手段来吸引旅客,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和传承。本文从文旅融合的基本思想入手,分析文旅融合的实际意义以及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从旅游环境、活动、服务等方面给予一些思路。 【关键词】文旅融合 ;乡村旅游 ;发展研究 一、文旅融合的思想 (一)文旅融合的理论思想 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本身便是一种人们的文化活动,因此在旅游的过程中会产生和创造文化。在旅游活动中是不能脱离文化而生的,旅游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风俗、了解当地特色是至关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是如影随形的共同发展。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但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却缺少途径和方式,旅游活动便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出处。旅游的原生性和本质都在强调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旅游不仅能够产生和创造文化还能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的综合性很强正好适合广泛内涵的文化形式。 (二)文旅融合的实际思想 我国旅游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升级和转型的重任,文旅融合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做法。首先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来增强旅游产品中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丰富的内涵可以吸引很多游客的到来;其次丰富文化的差异性还可以造就旅游产品的多种多样,一方面为各地的旅游胜地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增强加了旅游产品的种类,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选择机会;最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行为在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发挥了促进的作用,促进旅游事业中的竞争和发展。 二、文旅融合的意义 (一)打造旅游特色,增强旅游吸引力

浙江省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浙江省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旅游业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它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文化环境效益好的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竞争力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1.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国外研究状况 1.1 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研究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竞争力是指旅游目的地不但能保持其已有的市场地位和份额,而且能随着时间不断提高其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的能力(Hartserre,2000)。其还应包括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保证该地获得长期优势并使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均衡地获得回报的能力(Buhalis,2000)。旅游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旅游部门增加其产品价值,是指一个国家创造增加值和通过管理资产、生产过程、吸引物、侵略性和亲近性,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融入到一个考虑到目的地的自然资本以及对下一代的供给能力的经济和社会模式中,带来国家财富增加的能力(Ritchie,1999)。从决定因素的角度来看,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价格的差异加上汇率变动、旅游业各组成部分的生产力水平和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或其他方面的定性因素。而特定的目的地的成本针对汇率变化的相应调整是影响目的地整体海外旅游市场的重要经济因素(Dwyer,2000)。在旅游规划的框架下,旅游业竞争力是能够系统地分析和比较处于竞争中各旅游目的地不同特征的评价技术和方法(Pearce,1997)。 1.2 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分析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时,许多国外学者主要针对了不同目的地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认为旅游价格是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中长期内,目的地相对价格的增长和它的每一个海外客源国的市场份额的下降是相联系的(Edwards,1995)。其次,环境作为旅游发展的依托体对旅游者的旅游选择起着重大影响。有学者认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要变得有竞争力,其发展必须是时刻持续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10304111 姓名:金晓萍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2年6月11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苏州市乡村旅 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尽 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 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金晓萍 2012年06月 11 日 (学号):0910304111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地迅速发展,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其作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道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结合相关旅游产业的理论,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策略,为苏州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 关键词: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in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natu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Bu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ourism, how to make it to mor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way,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opi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zhou rural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blackboard. Keywords: Suzhou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

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已逐步被形成共识,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较晚,因此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本文就如何促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受损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状况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状况及趋势 2.1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参与、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 (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 (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2.2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服务意识欠缺 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

《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

《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课题成果发布暨浙江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1-3-18 2011年3月18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课题成果发布暨浙江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刘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旅游局相关司室、浙江省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中国旅游研究院等社会各界专家及媒体40多人参会。 会议发布了《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报告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状况、浙江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经验和管理方法,探讨了在各省市普遍重视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业对未来发展的谋划,交流了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课题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 杜江在讲话中说,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浙江省总结过去包括“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可以更好的指导“十二五”计划期间浙江旅游业的发展。

他说,“创新”是浙江模式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尊重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地方旅游形象、旅游市场推广、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标准化引领、旅游企业培育和旅游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是浙江模式的核心。浙江模式的经验对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金平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浙江模式的精髓是“一好二强三高”。“一好”是协调性好。“二强”是内生性强和创新性强。“三高”是市场化程度高、融合度高和开放度高。他希望浙江省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好的探索并设立更高的未来目标走在世界的前列。 据悉,《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一书共计368千字,正文分为14章,包括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市场基础、主体培育、政府调控、管理体制创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旅游与城市的一体化、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产业融合、区域合作、人才支撑等内容,涉及了浙江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浙江省是我国国民经济和旅游业都居于领先地位的地区,对其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于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这也是中国旅游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载体,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愿望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县乡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于产业调整,解决农民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推进我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深入乡村,走访业主,就如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广泛地听取意见,研讨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村旅游现状 桐梓地处黔北门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气候宜人,素有“天然氧吧”、“绿色空调”之美誉。近年来,我县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气候等优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对接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一条“四在农家”创建的新路子,较好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随着崇遵高速公路建成,对接重庆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我县迎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黄金时期。据统计,2016年,全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集中打造了一批集生态、休闲、漂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共

接待游客2万人,长住客人逾6000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400万元,绝大多数乡村旅馆爆满。2016年“五一”黄金周,全县共接待游客万余人,旅游收入达750万元。目前,桐梓已先后在全县规划建设256个“四在农家”创建点,覆盖农户5万多户,每个创建点都正在成为吸引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乐园。 二、目前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功能单一,档次不高,带动能力弱。近几年来,我县乡村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形式单一,各景点大都以棋牌、垂钓、喝茶、吃农家饭等内容为主,况且,这种项目均是农户以少量资本投入进行开发建设,具有重量级、品牌特色的旅游项目还很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2、经营管理粗放,不谙市场运作。从业人员服务技能素质较低,卫生习惯差缺少健康安全保证。重眼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品质要求。 3、公共产品的滞后。道路建设、自驾车停车场、给排水、卫生防疫、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滞后。使乡村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发的盲目的发展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4、宣传乏力,管理欠佳,服务水平不高。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但因缺乏对外宣传,

2011年浙江省旅游业基本情况及浙江旅游统计便览

2011年浙江省旅游业基本情况及浙江旅游统计便览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旅游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0〕56号文件精神,妥善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各种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773.69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5.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6%;根据抽样调查测算,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3.43亿人次,同比增长16.2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85.25亿元,同比增长24.29%;实现旅游总收入4080.33亿元,同比增长23.18%。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者119.77万人次,同比增长16.13%。 (一)入境旅游市场情况 1. 接待和收入 1—12月累计,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773.69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5.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6%。其中接待外国人515.04万人次,增长15.12%;香港同胞92.47万人次,增长8.13%;澳门同胞24.89万人次,增长8.15%;台湾同胞141.29万人次,增长16.83%。 2. 主要客源市场情况 2011年,我省入境外国旅游者按各大洲的分布情况是:亚洲游客27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1.35%;欧洲游客117.7万人次,同比增长20.9%;美洲游客6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7.37%;大洋洲游客21.62万人次,同比增长17.77%;非洲游客13.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17%。 2011年,我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情况: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导语:乡村旅游是跟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掀起一股时尚潮流,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的快速,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与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及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以及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与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及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

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与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与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