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2.掌握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一、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二、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1、解答炼句题的语言组织:

(1)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

(2)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3)情感或理趣: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理趣。(4)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与作用。

(5)结构作用:一般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附: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的作用:○1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2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4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尾句的作用:○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中间句(转承句)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或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2打伏笔

○3转换话题

点睛句(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答题示例:

2010年1月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答案】B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答案】前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借景抒情,借“悲风”、“朝日”、“北林”等悲凉的意象,营造了高远的意境,抒发了悲怆的思念之情。起笔两句,在结构上统领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参考答案】(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

的感情基调(1分)。(意思对即可)

【例2】(09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古人读此诗时,认为本诗中颔联自有妙处,请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诗歌鉴赏——题目、注释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教案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 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 (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 (一)鉴赏形象题 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歌的第一题考查的就是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形象的鉴赏,答题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早春”字眼进行想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近却无”进行分析,最后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例如“草色”,语言力求优美。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够紧扣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语句通顺,其次才是语句有文采。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例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分析:第二题考察的就是典型的语言鉴赏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包括修辞、用典、句式等方面,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切入,抓住“聚”和“怒”这两个字进行分析。另外,在陈述理由时,要分点说明,即先说“聚”的含义,再说“怒”的含义,这样写,能够答到考点上,中考是踩点给分的;而且,也能使自己的答案内容清晰,便于阅卷老师的批改。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 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 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 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 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浙江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2008-2019真题

久城KuJou 久城KuJou 浙江高考——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2018年浙江高考】(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久城KuJou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 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 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16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 赏析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高考诗歌复习写景句子赏析手法归类

高考诗歌复习:写景句子赏析手法归类 在复习高考诗歌鉴赏时,常常遇到写景诗句的分析,这是备考的重点。学生遇到这些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即使下手也有时答不到点上或不完整。是不是这类试题就没有规律了呢非也!如果我们找到分析答题的规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先举例分析几首诗歌,用来总结规律 安肃道中【清】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结合诗歌内容,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①多角度描写景物。“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景;“高柳乱蝉风不住”,从听觉角度写景,②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景为主,后两句写动景。全诗表达了作者孤身客行道上而生出的思乡羁旅之愁。 双调·落梅风·春晚【元】张可久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答案: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啼蝴蝶舞”是动景。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作者写出了春天的盎然春意,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答案: 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烘托出一种清新的乡间的独特风貌,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之情。 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表达诗人陶醉而闲适的情怀。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列锦、白描)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表达出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处士卢岵山居【唐】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山居景色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暗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题滕王阁【宋】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2、掌握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一、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二、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1、解答炼句题的语言组织: (1)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 (2)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3)情感或理趣: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理趣。 (4)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与作用。 (5)结构作用:一般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尾句的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中间句(转承句)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或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打伏笔 转换话题 点睛句(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四、答题示例: 2010年1月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考前保分专题3古诗鉴赏训练三佳句赏析含解析

训练三佳句赏析 练前提醒 赏析佳句常见的提问方式:请赏析某一联(句);赏析某一联(句)的妙处;赏析某联(句) 的表达效果。“赏析”是题干关键词。 赏析从四方面入手:①手法。(最常考的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②内容。(写了……内容,或者……情景。)③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奠定了某种情感基调,或渲染了……的气氛。)④结构。(与题目或前后某个词语对应;引出后面某处内容;为后文抒情做铺垫;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阅读文签:七律+山水田园

云门道中晚步 [宋]李弥逊 层要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读懂点睛: 前三联写“晚步”,置身“图画里”,尾联变为“醉酒老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铺陈了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点明了行动轨迹。 B.首联总写诗人云门道中所见,以“暗东西”“路更迷”紧扣诗题中“晚步”二字,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为下联展开具体描述蓄势。 C.颔联从诗人主体活动的角度运笔,出句与对句以“望”和“步”分别领起描绘景象,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更为阔远,笔力新巧,推陈出新。 D.尾联描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相映成趣,与卞之琳《断章》中主客体位置调换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D 解析“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相映成趣”错,尾联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就是诗人自己。 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 审题要点题目的关键词是“颈联”“赏析”“精妙之处”。 读诗指导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要通读全诗,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颈联的内容。诗题中的“晚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诗中所写之景是诗人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并且体现着“移步换景”的特点。颔联写游云向落日奔驰,也是因自己沿着溪流前行而生出的错觉。诗人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阔远,辞意新颖,不落俗套。 答题点拨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首先需要确定其表达方式,颈联显然是景物描写,所以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上句写樵夫砍柴归来,远处的野火熄灭,孤烟散尽,这既是远景描写,又体现出画面的动态之感;下句写春耕已疲的牛卧在田间休息,小麦还显得很低,相比上句来说这属于近景描写,同时又是静景。另外,颈联对景物的描写较为直接,并未有过多的修饰雕琢,这属于白描。明确了描写手法,再联系景物特征和诗人的心境进行分析即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很多学生对此感到非常苦恼,总是找不到古诗词考试的解题技巧。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应付古诗词考试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

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今律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

【高考语文】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解析版)

【高考语文】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 ★★考点解读★★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技巧点拨★★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

最新全国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湖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考点10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近年来湖北省各市古诗词鉴赏考试情况 出题的形式 1.课内原诗鉴赏(大部分地方都是此题型) 2.课外古诗词鉴赏(荆门、随州等) 3.古诗词对比鉴赏(如:黄冈、孝感、黄石等) 常见的考题 1.针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选择题 2.赏析诗句中的某句话 3.“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中的字词 4.探析诗词中的情感和主旨 2019年常考古诗词《使至塞上》《竹里馆》《贾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2018年常考古诗词《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天净沙·秋思》《黄鹤楼》《望岳》等2017年常考古诗词《饮酒》《春望》《望岳》《渡荆门送别》《渔家傲·秋思》《过零丁洋》等注意事项 1.古诗鉴赏题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句子赏析的规定格式; 2.诗歌的情感与主旨必须把握准确; 3.关注诗中的写法以及诗歌中的细节问题,主要针对选择题。 例题1、【2019中考·湖北黄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类型一:选择题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 “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答案】1. D 【解析】1.D 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 类型二、类型三:“炼字”、“赏析句子” 2. 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 2.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2.考查对诗句词语的鉴赏。这两句描写从军的盛状。为了保卫汉室的天下,手中紧握弓弦,踏平胡人的地盘,军队马匹飞奔过后留下满天的尘土飞扬。用字精妙,着一“抱”字,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着一“践”字,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 类型四:诗词的主旨与情感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3.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解析版)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 考点解读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技巧点拨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

诗歌鉴赏——名句赏析

诗歌鉴赏——名句赏析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王恩胜整理 学习目标: 赏析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赏析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有的用词精炼,富于画面感。 【常考题型】 1.这首诗……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句突出了……的什么特点?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展现的画面。 【名句赏析】 1.从句子的内容、情感出发。 2.从语言特点出发,主要是炼字。 3.从写作技巧出发,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4.从句子位置出发,首句有开篇点题、统领全诗、奠定基调等,中间句有承上启下,尾句有照应开头、卒章显志等。 【答题格式】 释句(结合全诗阐明诗句意思)+表达技校、语言、结构等发面的特点+表达效果(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揭示处境、烘托对象、营造意境)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问:“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答: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步骤一)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 作者造语新奇,给人一种新鲜感,更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初见嵩山的喜悦心情。“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步骤三 ) 【描绘画面】 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找全景物,添加修饰语,写明句意。 2.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以及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与描绘不是解释说明,需要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 3.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2018年高考《古诗鉴赏之赏析诗句》

2018年高考《古诗鉴赏之赏析诗句》 2018年高考《古诗鉴赏之赏析诗句》 【学习目标】 一、了解全国卷诗歌鉴赏命题形式和考查规律; 二、掌握赏析精美诗句的答题规律和模式。 【导入学习】 全国卷诗歌鉴赏命题形式和考查规律: 1.试题形式,由原来的两个简答题变为现在的一选择一简答。 2.考查内容,合乎常规,基本在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范畴。 3.诗歌选材,偏重名家大家,全国卷三套皆为大家,欧阳修、苏轼、白居易。其它地方卷亦多涉及。 4.难度降低,诗歌内容不生涩怪僻,选择题降低了难度,但题目思维含量大。 【自主学习】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14.BE (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答案,可以调整为标准答题模式) 总结答题模式: 先点出其修辞等手法,再紧扣句子分析,最后表述其作用、效果。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训练及答案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 ★★考点解读★★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技巧点拨★★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

2020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汇总(讲课用)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诗词鉴赏命题特点 1、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 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2、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 3、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4、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选择。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 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5、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 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6、从问题设计上来看,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 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 “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 一、古诗词鉴赏客观题突破技巧 1.认真审读题干,明确具体要求。弄清楚要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2.了解设错陷阱,避免落入圈套。古代诗词客观题往往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的理解能力,考查程度不深,但范围很广,命题人可以在基于对诗词基本理解的任何一个方面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利用学生知识缺陷,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如《送子由使契丹》是一首抒写兄弟远离,表达对兄弟的鼓励与关怀之情的送别诗,愿兄弟出行达成王命、保证安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偏离这个意图的选项就可能是命题人的设误之处。另外,在诗词风格上,由于许多考生容易对特定作者产生固化印象,如李白之豪迈、苏轼之旷达、杜甫之沉郁、柳永之婉约等,命题人可能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脱离某种特定风格的篇目,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达到考查的目的。

高考诗歌鉴赏 炼句类

高考诗歌鉴赏炼句类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解题思维 (1)解答此类题,考生要从诗歌内容、手法运用、作用等方面阐述。对于本题而言,考生首先要找出该句中最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即“静”和“空”,概括出景物的特征。 (2)然后分析诗句中所用的表达技巧。“谷静”和“风声彻”之间明显构成衬托关系,以山谷的幽静衬托出风声格外之响,即使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关系,“山空”与“月色深”也构成衬托关系,即以山谷的空旷衬托出月色分外之浓;上下句中的“风声”和“月色”又形成视听结合的关系。 (3)最后要分析这两句的作用,即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意思对即可,共3分。) (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解题思维 (1)要理解词中某句话的含意,一般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关键字,同时还要思考这句词句的含意、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怪人催去早”一句,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怪”字,难在怪,怪什么,为什么会怪,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2分) 诗歌句意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的句子。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对上下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所以这个考查点是建立在一个考点的基础上的。 高考对赏析诗歌中关键语句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意、使用的表现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形象、营造的氛围以及表达的诗人情感等。 一般设问方式: ①诗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一诗句为人赞颂(传诵)的原因。 ②某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③某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赏析诗句“4技巧” 1.抓前提→懂句子的内容 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依类型→明特点 3.抓特点→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