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社会学阅读名词解释1

阅读与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社会学阅读名词解释1
阅读与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社会学阅读名词解释1

阅读和写作》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阅读(41页)

社会学阅读就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阅读作品,研究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发掘作品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阅读方法。

2.文化学阅读(46页)

文化学阅读就是用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涵,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则,通过经济结构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的阅读方法。

3.语义学阅读(54页)

语义学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基础,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技巧,层层解剖在的结构层次,全力开掘多方面主题涵的阅读方法。

4.接受美学(58页)

接受美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作品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5.非线性网络思维(52页)

所谓非线性网络思维是指读者在网络中阅读电脑文本时因个性差异而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思维形式。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6页)

所谓“一体两面”,说的是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任何一方,语文学习就会倾斜和失衡。因为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必须依靠阅读。而阅读就是主体由外而的

吸收和重构,写作是肢体由而外的倾吐与表现。阅读越丰富,吸收和重构的信息越多,写作是倾吐和表现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

2.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

(1)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方法。

(2)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

(3)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

(4)再现不同文体的主体形态。

3.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49——53)

(1)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涵。

(2)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则。

(3)通过经济结构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

(4)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

(5)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

4.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58——60)

(1)以读者为中心。

(2)文本的召唤结构。

(3)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

(4)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三、论述题

1.结合阅读和写作的事实践,谈谈它对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文本的容不能作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抓不住文本的主旨,在写作时又不知道如何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清晰有序地表达出来,即使表达出来了也是狭窄的,不深刻的。这其实是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思维能力低下有关。

要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可以求助于阅读和写作。因为阅读需要思维整合。作品是通过作者思维,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阅读就是“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它不仅需要理解语言文字,而且需要分析、综合、判断、推理。通过阅读,就能培养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而写作需要思维创造。写作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不仅体现作者的得文字能力,同时还反映作者的思维水平。写作要求达到表述清楚、中心明确、完整连贯、条理清晰等要求,就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通过不断的写作,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所以,阅读和写作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结合具体篇章谈谈文体意识对文章阅读的先导作用。

所谓文体意识,就是在进行写作和阅读活动是能主动确立和推断文本的样式、体制的意识。自觉建立文体意识对阅读具有先导作用。例如: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蝙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这是选自明代梦龙的《笑府》中的一段文字,讲的是凤凰、麒麟和蝙蝠之间的故事。如果读者没有文体意识或者这种意识不强,那就只觉得它讲了三种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不能更好、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涵。反之,文体意识强的读者,就会觉得它是一则寓言,也就会

根据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对作品的寓意和表现技巧做更深地挖掘和分析。它表面上看起来是些动物之间的事情,实际上是要反映社会生活。主旨在蝙蝠和麒麟的“慨叹”上。

生活中的确不乏蝙蝠式的人物,他们时而“兽”时而“禽”,不断变换脸谱,其目的无非投机钻营,图谋不轨。

作者借此不禽不兽之蝙蝠来喻那些虚伪、圆滑、世故之人,显得含蓄而深刻,风趣而辛辣。

这就说明文体模式能给阅读暗示解码的方式,文体意识对我们阅读有先导的作用。

3.举例说明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文章的文化涵?

语言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准确标志。没有语言的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化。通过对文字语言的分析可以解读文化的涵,即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心理状态等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如读轼的诗《题西岭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诗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庐山的模样是不同的。后两句是议论,告诉人们要真正认识庐山真面目,不妨走出庐山,山外看山。这是作者的生活经验。但如果我们对后两句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就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感觉。这就说明最后两句是还给我们暗示了一种人生哲理:有时要看清一件事情,必须跳出这件事。

我们还可以从语词的语源和延边推测过去的文化遗迹,从造词的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移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等。

《阅读和写作》作业2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篇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都有一定规定,主要包括五律、七律两种。押韵上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对仗上,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绝句

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每首诗4句,字数有五言、七言之分,故有五绝、奇绝两种形式。绝句为弯曲折,语言简洁、似绝而续,婉转变化。

3、意境

意境是诗歌和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4、散文(见85页)散文:以描写真实人物、事件为基础,其艺术特点是“海阔天空、抒情状物、散文不芨、易写难工”

5、戏剧(见143页)综合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成份所构成的艺术。

二、简答题

1、词鉴赏

词鉴赏就是根据词的特点,在词所表现的具体的艺术画面中发现能引起当代人思想和情感共鸣的东西,开掘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化精神的鉴赏方法。

2、抒情散文的鉴赏

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的散文。它大都通过片断的人、事、景、物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反映他完整的精神风貌,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抒情散文的鉴赏,要善于从似乎散乱的情景片断中,去发现辐射与整篇散文的神韵凝聚点。

5、科学散文的鉴赏方法(见102页)科学散文主要是指以科学容为题材的科学小品一类散文。它与一般科学普及文章相比,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科学散文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来解说科学容,是我们鉴赏这类文章的一个重点

6、小说的文体特征(见114页)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三、论述题

1、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解读白的《将进酒》。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节奏和音韵美,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白的《将进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节奏和音韵的角度看,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诗歌具有强烈而富于变化的节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长句节奏舒缓,而“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等短句又使节奏变得急促有力。用韵上同中有变。全诗主要用ui韵,但又不是一韵到底。

从情感上讲,本诗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尽管诗中有明显的不满和消极的情绪,但主要表达他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和情感。

从艺术的角度看,本诗大胆想象,如将黄河之水想象成“天上来”等等。

长短不一,整散结合的句式,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复杂而又激动的情感。

3、运用抒情散文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解读巴金的《繁星》。

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的散文,大多通过片段的人、事、景、物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和情感。鉴赏抒情散文,要善于从似乎散乱的情景片段中,去捕捉辐射于整个散文的神韵凝聚点。

巴金的《繁星》由四个片段组成:一是从前在家夏季夜晚纳凉时仰望星天的情景,二是“三年前”在住处后院看星天的情景,三是“如今在海上”躺在舱面上仰望星空的情景,四是一个英国人指点我“看天上巨人”的情景。四个片段时空跨度之大,看上去并不连贯,但却以“星星”为线索,星星像母亲,星星像朋友,星星像巨人,给作者以亲切和温馨。作者就是通过这样四个片段及中抒发了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3、怎样理解小说艺术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之所以说这是小说艺术的三要素,是因为这是由三者的关系决定的。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个性,而人物个性是通过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没有情节,人物的个性就没有发展的历史,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表现,使人物思想、情感、意志的外化。而环境为小说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客观的依据,是人物性格展示的具体场所,规定并制约着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三者是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要素。当然刻画人物是中心任务,情节和环境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

阅读与写作(1)》第3次形考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童话:是由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新厅情节,涉及精灵神怪等诸多超自然因素而创作的具有幻想色彩的故事。

2、寓言:一种含有讽谕意义的短小故事,本质是以故事的感性形式来表现思想的理性核。

3、学术性:指论文探讨的是某一科学领域中比较专门化的问题,带有较强的研究论争的性质。侧重于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的叙述或论争,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事物发展的在本质和变化演进的规律。

4、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性的最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文化精神的精粹和灵魂。包含三个层面,具有兼容性、宽容性、多元性、多层多面性。主要是对变通人的生活、命运的关怀精神,对愚昧、贫穷和一切丑恶的、兵贵神速人尊严的行为的抗议和批判。

5、科学论文是在各种科学领域专门探讨学术问题、反映研究成果的论文。它既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

二、简答题:

1、儿童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见教材161页

2、历史故事的文体特征主要包括:容的史实性和借鉴意义;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语言通俗易懂

3、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和文献性创造性论文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研究的独到理解和观点,新理论、新设想、新方法、新定理,甚至能够填补某个领域的空白。(有没有创造性,是决定论文价值的一个根本标准。)

文献性学术论文可以长期保存,供检索和查阅,作为后人进行更深入研究、探讨时的借鉴,具有长期使用、参考的价值。

三、论述题

1、具体胀系数说明寓言的鉴赏方法鉴赏方法:凭借喻体,深入本体;咀嚼故事,领悟喻义;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哲理。教材558页解题思路

2、如何阅读科学论文?从两个方面谈: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

四、阅读分析题

1、鉴赏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应该运用语义学的方法,去进行解读。从实际的作品出发去进行分析和论述,而不要按照书本上的理论去套,去一一对号入座。否则就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作品的精华就会丧失贻尽,只剩下一点儿水。一定要从作品中去进行深入挖掘

2、举一则你所读过的历史故事,谈谈如何鉴赏历史故事。鉴赏方法: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的主要容;运用理性思考,对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评价和判断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

2017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阅读与写作(1)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阅读:社会学阅读注重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但有时会忽略其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它强调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其主要方法是体现时代性,强调政治性,注重社会性,挖掘思想性。 2、文化学阅读: ①通过文学语言解谈其文化内涵。②通过习俗制度透视其思想原则。③通过经济结构透视其价值观念。 ④通过科学技术透视哲学基础。⑤通过文学艺术透视其审美趣味. 3、语义学阅读: (1)特征:①以文本为中心。②通过语义分析把握作品的意义。③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④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2)方法:①从字词句含义解释入手。②细致分析表达方法和修辞技巧。③层层解剖内在的结构层次。④全力开掘多侧面的主题内涵. 4、接受美学阅读:接受美学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其主要方法是: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词语内涵的简理解,人物情节的形象化,主题意义的新创造,与隐含读者的结合。 5、非线形网络思维:所谓非线性网络思维是指读者在网络中阅读电脑文本时因个性差异而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思维形式。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休两面”? 答:所谓“一体两面”,说的是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哪一面,语文教学都会倾斜和失衡,都会成为“瘸子”,也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翼”,是飞鸟的两个翅膀,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应该互相渗透互补,相得益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阅读修养的写作,就象井底之蛙,视野狭窄。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就会受到抑制.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和重构,写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和表现。 2、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答: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有:(1)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2)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 (3)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4)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 请在每一小点后加以扩充,使回答更加饱满。 3、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 答:(1)通过文学语言解读其文化内涵。(2)通过习俗制度,透视其思想原则。(3)通过经济结构透视其价值观念。(4)通过科学技术透视哲学基础。(5)通过文学艺术透视其审美情趣。 4、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

美国教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中国学生最缺的教育

美国教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 中国学生最 缺的教育 哈佛第一任女校长, 第28任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曾公开和明确指出了美国教育的精髓和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老师, 亚里斯多德的祖师爷, 在西方思想文化的最重要和最伟大的烙印之一就是: 怀疑一切, 质问一切, 澄清一切, 即使是那些所有人,包括你的老师教授, 你的父母亲友等都信奉的"真理"和"正确". 从美国赛达SAT测试的题目, 到美国名校申请的文书题目, 我们都可以感到, 看到, 遇到这样那样的"让我们中国学生和家长感到迷惑而惊奇的批判性或创新性的题目--"请论述成功可能也是灾难性的吗? (2009年SAT考题) 一个小的决定会导致重大的结果(或后果)吗? (2011年SAT考题) 08年5月SAT真题:Are there benefits to be gained from avoiding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even when using it would make life easier?请告诉如果我们不使用现代科技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 即使它们可能是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2008年SAT真题) 如果你希望和过去的三位人交谈, 你会选择哪三位?(2012年普度大学)? 请论述从玩偶到柏拉图的最短联系(From Play Doll to Plato--2012年芝加哥)? 如果宇宙中存在着生命, 如果你可以代表人类为他们送去一件礼物, 你会选择什么? (2012弗吉尼亚大学) 法国小说家法朗士曾写过“教育的意义不是让你能够记住多少,也不是让你知道多少。而是让你获得辨别你知道的和你未知的东西的能力。”告诉我们什么是你不知道的。(2011年布朗大学) 如果你现在可以从机器人,恐龙,外星人里面选择谁来养育你,你会选择谁?以及为什么?(2010Brandeis)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基础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从中央电大的《基础写作》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看来试题将出得比较活同学们特别要注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一、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你得思考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 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当然不好的文章或作品对世界的破坏甚至毒害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二、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书面的形式将写作主体的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结合自身的写作、阅读实践谈谈你对写作交流性特征的认识。 答写作的交流性特征是写作的特殊属性。要这样来理解我们写作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某种感受或认识表达出来并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我们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所以写作这项活动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活动作者的写和读者的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互动性”。没有哪个人会真正让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永远锁在抽屉里的。 交流性这个特点尤其体在现在极为流行的一种新的写作文体里博客。互动性在博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跟读者的交流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大家可以去看看韩寒的博客每篇文章都是几十万的点击量数千条留言与评论盛况空前。目前他的博客点击量是排在世界第一位足足3亿。这就是写作的交流性。 三、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 先看“材料”。材料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或观点的。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传达出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是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看“思想”。“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以及情感。“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这道题应该同学们自己来答。怎么答呢举一篇自己的文章为例写写其思考过程、行文过程、修改过程就可以啦。五、阅读散文《谢天》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类题怎么答呢 首先要说出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所体会到的思想与情感。要注意其题目题目常常是文章的眼睛与心灵。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人、事、物“谢”“天”就是要对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存在、规律、原则有敬畏之心有感激之心有谦逊之心。然后分析这个思想与情感是怎样得出的呢从文章的“材料”——几个故事、议论名人名言中得出来的。第一个故事小时候与祖母一起吃饭时祖母的“谢饭”她说的那些话这让“我”对“天”有朦胧的谢意与感激但并不明确。第二个故事“我”到了国外读到爱因斯坦的故事并把他与中国的介之推联想到了一起两人虽然远隔千里、远距千年但都有一样的情怀伟大的谦虚与胸怀。

在中国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教程文件

在中国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英文叫 Critical Thinking,在讲究标准化答案、唯一性答案的中国教育体系里,属于非常“短缺”的一样东西。但这东西神龙见尾不见首,貌似还没人解释清楚过,尤其要让孩子明白什么叫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这事儿比较重要、怎么成为一个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更不容易! 这个问题,作者也看过很多资料,觉得要说清楚还是可能的。还是老办法,我们不谈理论,就看看国外的学校、小孩是怎么做的? 在国外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引导孩子们培养所谓Critical Thinking 能力是从教孩子学会提问题开始的。这张图不少学校都在用: 跟孩子说,当别人告诉你什么事儿的时候,要问问自己: Who -这是谁在说?熟人?名人?权威人士?想想看,谁在说这句话,重要不重要? What -他们在说什么?这是一个事实(fact)还是一个想法(opinion)?他们说话有足够的根据么?他们是不是有所保留,有的话出于某种原因没说出来? Where-他们在哪里说的这些话?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发表不同意见么? When-他们什么时候说的?是在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

Why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解释得充分么?他们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人? How-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说的时候看上去开心么?难过么?生气么?真心么?仅仅是口头表达的,还是写成了文字?... 你看,一个人说话,甭管他是谁,在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小孩心里就会过这么多“坎儿”,这孩子真是没法哄,更别说“骗”了。 说实话,有多少大人能对外界言论进行如此过滤和思考呢? 老师在各种教学场景下,都会引导孩子提问题,多数国外家长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这方面的思维。话说,一个学龄前孩子每年起码会问400个问题,善于提问,绝对是件好事儿。 除了提问题,Critical Thinking 还表现在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上。 比如,在一个美国小学里,为了鼓励孩子的思辨,还把这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导句(prompts)海报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想到,这样也就一点点把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起来了。 来,仔细看看这些思维引导句式: 我同意,因为 ... 我不同意,因为 ... 我觉得,因为 ...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阅读与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第一部到第五部

写作编-作业1 一、论述题 1、如何处理材料 材料的处理是指将文章所用的材料大体选好之后,即将写入文章的时候做的一些技术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剪裁和组合。 剪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表现主题起作用的要详,起辅助作用的要略。(2)、复杂难懂的要详,简单明确的要略。 (3)、新的、人所不知的要详,旧的、人所共知的要略。(4)、突出强调的要详,含蓄委婉的要略 组合应符合以下规律: (1)、材料要相互支持,而不排斥。(2)、材料之间要有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拼凑。 2、表达技巧有几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表达技巧的? 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首先,表达技巧的运用不是固定的,在写作实践中是可以灵活运用和组合搭配使用的。例如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直叙和曲叙、实写和虚写。叙述变化还可以有一些特殊技法,如截取法、开合法、通感、定格、特写、叹咏、回荡的技法。 其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五种手法在不同文章中虽然各有所侧重,但在具体文章中,这五者却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互相交织、综合起来使用的。比如抒情的两种方式,直接和间接抒情,若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另外,有些文章中更是组合运用多种技巧,如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叙述,从而使文章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3、谈谈修改的意义? 修改定稿对于文章及文章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修改定稿可以保证和提高文章的质量。经过修改定稿,不仅会去掉文章的毛病,而且会大大改善作品,使文章更趋完善,从而保证和提高文章的质量。 第二,修改是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作者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修改也是对读者负责。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文章的价值也要通过读者阅读来实现,因此,好的作者应该拿给读者最上乘的作品,而决不是残次品或不成熟的作品。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70 分。)阅读<凝视崇高>一文,根据读后感的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认识或感受文章. 要求:1.主题明确,有自己要表达的基本思想观点.2.思路清晰,全文要浑然一体.3.材料充实,要力争真实经历的事情,而不拾人牙慧.4.表达清楚,语言流畅.5.议论要要素齐备.《凝视崇高》读后感 这篇文章呼唤人们,呼唤作品凝视崇高。因为“蔑视崇高”成为一种时髦。作者剖析了产生这种不正常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平的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所谓“崇高”的反感等。金钱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人已失去信仰,因而社会风气下降,这本来是卑微的可耻的。作家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卑微,读者们心有灵犀地浅吟低唱地领略卑微,而感悟到的是:“不必批判自身的瘰疬,比起书中的人物,我们还要清洁得多哩!”这种文学毒害读者,污染社会风气,膜拜浊流、媚俗,将大众的欣赏口味向负面拉扯,还说什么“著书只为稻粱谋”实在令人气愤,作家要有良知,应该歌颂崇高,引导人们向往崇高。不能美化丑恶,不能迎合低级趣味,随波逐流。对抗卑微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作者以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告诉读者什么叫崇高:它其实是一种发源于恐惧的感情,是一种战胜了恐惧之后的豪迈。因此,我想没有勇气直面人生的人是不会感受到崇高的。没有对于伟大的和威严的事物的热爱,不能在生活中寻找捕捉蕴涵时代和生命本质的东西也难激发崇高的感情。 作者认为:假如人能够战胜自身的恐惧,做出合乎历史,顺乎人性的抉择,我以为他就达到了崇高。是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众多英雄人物就是这样,他们虽然身份、经历各不相同,却共同达到了崇高。 生活本身是善恶不分的,但文学家是有善恶的,胸膛里该跳动温暖的良心,在文学术语里,被称为审美。我希望自己,也希望全社会都呼唤良知,凝视崇高,希望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引导人们崇尚崇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造舆论。

(整理)四大因素扼杀中国人创造力.

月亮是灯吗? 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 这位思前想后才发现月亮与灯联系的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按他的话说,在儿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亲”。但这件小事却引发他去思考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早在100多年前就疑惑: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但岳晓东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提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在他看来,有四大因素制约了中国人创造力的发展。 “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岳晓东博士指出:“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而这一切都可谓时下之“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对此该省上万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相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所以,“再没有比高考更加助长人的思维标准化了,”岳晓东博士指出:“而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其结果,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角色模式: 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组织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4、种姓制度:般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 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6、镜中自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7、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利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8、社会整合: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各要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协调,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及结果。包括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制度整合、社会功能整合。 9、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10、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1、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经常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不同的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也有反功能。 4、时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教育社会学填空和名词解释部分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国家开放大学《阅读与写作(1)》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阅读与写作(1)》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1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阅读——社会学阅读就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阅读作品,研究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发掘作品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阅读方法。 2.文化学阅读——文化学阅读就是用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则,通过经济结构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的阅读方法。 3.语义学阅读——语义学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基础,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技巧,层层解剖内在的结构层次,全力开掘多方面主题内涵的阅读方法。 4.接受美学阅读——接受美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作品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5.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篇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都有一定规定,主要包括五律、七律两种。押韵上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对仗上,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6.寓言——一种含有讽谕意义的短小故事,本质是以故事的感性形式来表现思想的理性内核。 二、简答题 1.小说的文体特征 参考答案: 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2.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和文献性 参考答案: 创造性论文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研究的独到理解和观点,新理论、新设想、

新方法、新定理,甚至能够填补某个领域的空白。(有没有创造性,是决定论文价值的一个根本标准。) 文献性学术论文可以长期保存,供检索和查阅,作为后人进行更深入研究、探讨时的借鉴,具有长期使用、参考的价值。 3.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 (1)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 (2)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则。 (3)通过经济结构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 (4)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 (5)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 4.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以读者为中心。 (2)文本的召唤结构。 (3)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 (4)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三、论述题 1.运用诗歌的鉴赏方法,解读李白的诗《将进酒》。 参考答案: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节奏和音韵美,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李白的《将进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节奏和音韵的角度看,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诗歌具有强烈而富于变化的节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长句节奏舒缓,而“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等短句又使节奏变得急促有力。用韵上同中有变。全诗主要用ui韵,但又不是一韵到底。 从情感上讲,本诗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尽管诗中有明显的不满和消极的情绪,但主要表达他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和情感。 从艺术的角度看,本诗大胆想象,如将黄河之水想象成“天上来”等等。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四:研读指导(1)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四:研读指导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以《无讼》为例完成对“无讼”内涵、原因和当下意义的 探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概念”“在具体事物里核实概念”的方法完成“无讼”的专题研读,并举一反三,能自行研读其他篇章,提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论证思辨能力,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研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跳出文本,联系现实,思考当代生活,关注当代 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无讼》篇章,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 法。 教学难点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深入理解、探究问题,思考其在当下的意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示范研读 1.事例引路,导入课题 ⑴出示《白鹿原》的一段土地纠纷案: 白鹿原上,李寡妇先后将自家的一块水地卖给了鹿子霖和白嘉轩。为了争夺这块地,白鹿原上的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发生了家族斗殴。两家剑拔弩张,都申明绝不就此罢休,倾家荡产也要打赢官司。 白鹿两家的这场纠纷最后是如何解决的?是打官司依靠法律还

是?…… 致嘉轩弟 倚势恃强压对方, 打斗诉讼两败伤。 为富思仁兼重义, 谦让一步宽十丈。 ⑵这样遇到纠纷不诉诸官府,不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乡土中国里叫什么? 明确:无讼。 ⑶什么是“无讼”? “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2.阅读文本,理解特征 ⑴费孝通是如何解释“无讼”的?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费孝通《无讼》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