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与疾病

生物大分子与疾病
生物大分子与疾病

siRNA的特点

1 长度约在22nt左右2依赖Dicer的加工,是Dicer的产物,所以具有Dicer的产物的特点3、生成需要Argonaute家族蛋白存在。4、是RISC组分5、siRNA合成是由双链的RNA 形成的。6、siRNA一般是人工体外合成的,通过转染进入人体内,是RNA干涉的中间产物7、结构上,siRNA是双链RNA8、在Dicer酶的加工过程中,siRNA对称地来源于双链RNA的前体的两侧臂。9、在作用位置上,siRNA可作用于mRNA的任何部位,并与mRNA完全互补。10、在作用方式上,siRNA自能导致靶标基因的降解,即为转录水平后调控。11、siRNA不参与生物生长,是RNAi的产物,原始作用是抑制转座子活性和病毒感染。

RNAi在哺乳动物中应用的具体设计策略

1siRNA设计的原则

1在预定沉默的mRNA中找到一段21nt的序列,起始是AA 2、一般在靶mRNA起始密码子下游100-200bp至翻译终止密码子上游100bp的范围内,其中AA(N19)TT是最理想的序列,若靶mRNA 中无此序列,亦可选用NA(N21)或NAR(N17)YNN(R表示嘌呤,Y表示嘧啶)3在19nt的RNA片段中不能含有连续4个T或A的区域4、通过BLAST确定片断的特异性。5、通过一个基因需要设计多个靶序列的siRNA,已找到最有效的siRNS序列。

高效siRNA的序列结构特征

1、G/C含量低(30%-52%)

2、正义链3’端具较低的稳定性(有利于siRNA与RISC的结合和解链)

3、无反向重复序列(有利于减小siRNA的有效作用浓度,提高siRNA干扰效率)

4、正义链碱基的偏爱性A19(正义链中第19位碱基为A,如下表示同类)

5、A3

6、U10

7、无G/C19(正义链中第19位碱基不为G或C);无G13

siRNA制备方法----化学合成法

1、早期RNAi实验中,dsRNA或siRNA均由化学法所合成。

2、化学合成siRNA纯度高。合成量不受限制,且还可以对siRNA进行标记,方便对其跟踪。

3、但该方法价格昂贵,定期周期长,不适用于siRNA进行标记。方便对其跟踪。

4、但该方法价格昂贵,定期周期长,不适用于siRNA的序列的筛选和长期基因沉寂实验

最适于:已经找到最有效的siRNA的情况下,需要大量siRNA进行研究。不适用于:筛选siRNA等长时间的研究,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

二、siRNA制备方法-----体外转录

当对于化学合成而言,体外转录合成siRNA较为经济。根据siRNA序列合成相应DNA Oligo 模板,再利用T7RNA聚合酶进行体外转录,分别获得siRNA的正义链和反义链,然后将其退火、纯化即可得到能直接导入细胞的siRNA 2体外转录法最大缺点是siRNA合成量受到限制,不过其价格低,毒性小,稳定性好,效率高。3体外转录得到的siRNAs自要较低的浓度就可以达到化学合成siRNAs较高浓度得到的效果。(最实用于,筛选siRNA,特别是需要制备多种siRNAs,化学合成的价格成为障碍时。不适用于:实验需要大量的,一个特定的siRNA.长期研究

三、siRNA制备方法---------鸡尾酒法

“鸡尾酒”法原理是采用RnaseIII消化长片段dsRNA来获取siRNA,基本步骤如下:

1针对靶基因mRNA(通常选取200-1000bp)在体外转录成长dsDNA;;用大肠杆菌RnaseIII 酶或Dicer酶对dsDNA进行酶解,得到一组siRNA混合物;去除未被消化的dsDNA,剩下siRNA混合物可用来直接转染细胞

利用此方法可以省略较为繁琐siRNA设计与筛选工作,且能够保证靶基因被有效抑制。该方法适合于快速经济地研究某个基因功能缺失表型,但因所使用siRNA为混合物,无

法确定有效的siRNA靶序列,并有可能产生非特异性基因抑制,特别是同源或者密切相关的基因。(最适用于;快速而经济地研究某个基因功能缺失的表型;不适用于:长时间的研究项目,或者是需要一个特定的siRNA进行研究,特别是基因治疗)

鸡尾酒疗法,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疾病的分子机制是指一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里我们只阐述遗传性疾病中的基因突变机制。同样,把由于基因突变、缺失或表达障碍引起的疾病也称为“基因病”。

1.单基因病(分类)

单基因病是指由单个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目前已发现五六千种单基因病。其中,多数单基因病表现为显性遗传;有的为隐性遗传;还有的呈 X 性连锁遗传(如血友病)。

2.多基因病多基因病是指由多个基因的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引起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都属于多基因病。多基因病的相关基因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能等同,也可能有主有次。另外,也受年龄和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基因的易感性。

3.获得性基因病获得性基因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基因改变或丧失,但不会遗传。如 HBV 、 HCV 可整合到肝细胞的 DNA 上导致肝癌发生。

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 )是指基因组 DNA 分子在结构上发生核酸序列或数目的改变。我们讲基因突变存在于整个生物界,同样基因突变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没有基因的突变,就没有进化;另外,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基因病的发生。

基因的突变存在突变热点( hot spots of mutation )或突变区。因为 DNA 分子上的各个部位碱基发生突变的频率不同,某的部位突变频率高的称为突变区,突变频率低的称保守区。如只涉及单个碱基改变者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1)多向性基因突变的多向性是指同一位点( locus )上的同一祖先基因可独立发生多次突变,形成等位基因( multiple gene )。例如,在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存在基因 A ,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 A 发生突变形成 A1,再突变形成 A2、 A3、 A4等,并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形成复等位基因。人类最典型的例子是 ABO 血型的复等位基因存在。

(2)可逆性基因突变的方向是可逆的,一个显性基因 A 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 ,同样,隐性基因 a 也可以突变为显性基因 A ,恢复原来的状态。前者称为正突变;后者称为回复突变。但是正突变的几率远远大于回复突变。

(3)有害性大部分基因突变,对人体来讲是有害的。遗传性疾病引起是由于包括生殖细胞在内所有细胞的存在同一基因突变造成的。另外,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后有三种可能: 1 )突变细胞死亡、清除; 2 )突变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发生;

3 )中性突变,就是基因突变后对细胞无害(不改变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4)稀有性人类的基因在群体中自然突变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大约在每代1

万-100万个生殖细胞中出现1次突变(10-6-10-4/生殖细胞/位点/代)。例如, F Ⅷ(AHG)基因突变率为 2.0×10-5, 100万个生殖细胞中有20个细胞的AHG基因发生突变。

(5)重复性重复性是指基因突变总是以一定的频率在某一基因位点上反复发生。例如,白化病基因可以在不同的个体重复出现。另外,有时可表现出种族性,如镰状红细胞贫血病只在黑人中出现。

(6)随机性

对不同的基因来讲,突变发生的几率是相同的,但对具体的个体来讲突变发生是随机的。

2.基因突变的类型

(1)碱基置换突变

碱基置换突变是指一个碱基被另一碱基取代而造成的突变。可分为:转换

( transition ),碱基置换在嘌呤与嘌呤或嘧啶与嘧啶之间进行;颠换

( transversion ),为嘌呤与嘧啶之间的置换。

在自然界,转换突变多于颠换突变。由于碱基置换导致核苷酸顺序的改变,也就是密码子发生改变,这样对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可能会产生影响,这样根据其影响的程度不同,可以把碱基置换突变分为下几种:

1)同义突变( same-sense or synonymous mutation )是指单个碱基置换前后的密码子所编码的氨基酸一样。例如,密码子 GCG 的第三位 G 被 A 取代而成 GCA ,使mRNA 的原来密码子 CGC 被改变为 CGU ,但 CGC 和 CGU 都是精氨酸的密码子,所以,翻译成的氨基酸肽链没有任何变化。

2)错义突变( missense mutation )是指 DNA 分子中的核苷酸置换导致合成的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被另一氨基酸所取代。

例如, mRNA 中密码子 AAA (赖)的第二个核苷酸 A 颠换为 C 时,则该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赖氨酸改变为苏氨酸。错义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异常蛋白质。但是,有些错义突变并不影响蛋白质或酶的生物活性,因而把不表现出明显的表型效应的突变称为中性突变( neutral mutation )。

3)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单个碱基置换导致终止密码子(UAG 、UAA 、 UGA)提前出现。由于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导致多肽链合成被提前终止,这样所产生的蛋白质会失去原来的活性和功能。如果无义突变发生在靠近 3' 末端处,表现为渗漏型,所谓渗漏型是指可能具有野生型多肽链的抗原性,但无生物学活性,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4)终止密码突变( termination codon mutation )是指 DNA 分子中一个终止密码发生突变,成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使多肽合成到该停止的地方停不下来,结果肽链出现异常延长。也称为延长突变( elongtion mutation )。

5)抑制基因突变( suppressor gene mutation )是指一次基因突变的结果抑制了另一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后果。例如: Hb Harlem 是β链第 6 位谷氨酸突变成缬氨酸,第 73 位天冬氨酸变成天冬酰胺;如果单纯β6 谷氨酸→缬氨酸,就会造成患者死亡。由于存在β73位突变抑制了β6 突变的有害效应。使患者临床表现变的较轻。

(2)移码突变和整码突变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是指 DNA 链上插入或丢失 1 个、 2 个甚至多个(但不包括三个或其倍数)碱基,导致在插入或丢失碱基部位以后的编码都发生了相应改变。如果插入或丢失部位的前后氨基酸顺序不变,称为整码突变(codon mutation )。

二、单基因病的发病机制

单基因疾病中最常见的包括:代谢酶类缺陷疾病,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和数量缺陷疾病,其他蛋白因子缺陷。

(一)代谢酶类缺陷

1.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另外,患儿智力出现低下,皮肤、毛发色浅,汗和尿有特殊的鼠嗅味。它最早由 Fouling 于 1934 年发现的, 1953 年 Jervis 证实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引起,此酶是催化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错义突变、缺失以及剪接突变造成的。苯丙酮尿症可以分为两型:一是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导致的 PKU 型( 99% ),另一种是 BH4 型( 1% )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 GTP-CH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ts)和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DHPR)缺乏也可以造成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约为l/6000 ~ l/25000 ,我国发病率约为1/16500 。它也是我国法定的新生儿进行普查的病种之一。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缺陷

是最为常见的人类代谢酶类缺陷疾病,也是红细胞内磷酸戊糖旁路缺陷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患者绝大多数平时没有什么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服用氧化剂药物(磺胺药、注射维生素 K 、缺氧)、蚕豆口服或感染时,可以发生明显的溶血性贫血。临床上典型的病症包括持续性的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和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见于男婴的遗传病。

G6PD 位于 Xq28 ,基因占有 18.5kb 的区域,由 13 个外显子和 12 个内含子组成,编码的成熟 mRNA 长度 2269bp ,翻译出的肽链约 59Kd 。有活性的蛋白是由 2 个或 4 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目前发现 G6PD 缺陷有 400 多种,其中 56 种变异的酶切位点已经被查出,大多数突变位点涉及氨基酸替代引起酶的活性部分丧失。而且突变位点集中于酶蛋白的羧基端,介于 362-446 号氨基酸之间;相反,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常常是由于突变发生于氨基端,对 G6PD 酶的活性影响较小。如果酶活性完全失去,将不可能正常发育到出生。

G6PD 是一个典型的看家基因,即在绝大部分组织的细胞中都需要,它催化葡萄糖-6- 磷酸分子的脱氢反应,使氧化型的 NAPD ++ 还原为 NAPDH ,是人类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但在红细胞内,这个过程是唯一的 NAPDH 产生途径。如果 G6PD 缺陷,使红细胞对氧化物的清除能力丧失,产生自由基,在清除自由基时消耗了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 )又不能及时补充;使 GSH 进一步减少。 GSH 减少时,患者 Hb 中的巯基易被氧化,红细胞膜变的极其不稳定,造成溶血症状。所以 G6PD 缺陷病人会对氧化性的药物敏感。 G6PD 缺陷病人药物敏感种类超过 50 种,其中包括常见的阿司匹林、氯喹、奎宁、磺胺嘧啶、氯霉素等。

(二)血红蛋白病

1.血红蛋白分子及其基因

人类 Hb 由 4 条珠蛋白链组成,但珠蛋白肽链有四种类型,分别是α、β、δ和γ肽链。正常成年人 Hb 是由两条α和两条β链,可以写成α2β2 ;每条珠蛋白链

由 140 多个氨基酸链组成,并携带一个血红素( heme )基团。 Hb 的功能是携带和运输氧气,把氧气从肺泡运输到组织。

人类的珠蛋白基因分别位于 11p 和 16p 。其中 11p (短臂末端)上分布有类β链基因家族的 5 个功能基因(ε、Gγ、A γδ和β)和1个假基因,约有 25Kb 的区域,编码β、δ、γ肽链。 16p 聚集2个α基因(α1 、α2 )和δ基因,以及 2 个假基因,约有 60Kb 的区域,编码α肽链。所有的珠蛋白基因结构也都非常近似,均由 3 个外显子组成,中间插有 2 个内含子。

2.Hb 病结构变异的分子机制

Hb 基因的任何变异都可能导致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这也是导致 Hb 病的原因。目前已发现的珠蛋白的单核苷酸突变大约有 600 多个类型。在这些突变中,多数不会影响 Hb 的功能和人类健康,但有些突变可以导致 Hb 变异性疾病。从分子水平上分析,Hb 病结构变异产生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

Hb 病结构变异产生的机制

3.Hb 变异性疾病

是指在血红素结合区域或构象维持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以及亚单位结合位点发生氨基酸替代的基因突变,导致 Hb 对氧的亲和力改变。

(1)不稳定血红蛋白引起的贫血是由于血红素不能稳定的结合到珠蛋白的血红素口袋,使无血红素的珠蛋白在红细胞内沉积。轻者会使红细胞过早地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重者直接引起溶血,结果使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贫血表现。

发生机制是只要能造成血红素口袋周围的氨基酸替代或缺失的基因突变,都能影响血红素和珠蛋白的结合能力。目前,已经有 100 多种不稳定 Hb 被发现,其中 3/4 发生在珠蛋白β基因。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HbM)临床表现是先天性家族性紫绀出现。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血红素口袋周围的氨基酸残基被替代,产生多出一个配位键,使血红素中正常二价铁离子过快变成三价铁离子,处于脱氧状态而不能结合氧。

目前发现,有 7 种珠蛋白突变可以导致 HbM ,其中 6 种涉及组氨酸残基被酪氨酸所取代。酪氨酸侧链上的羟基能与二价铁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键,形成三价铁的高铁Hb ,氧亲和力下降,失去携氧功能,产生紫绀。一种是β链 67 位缬氨酸被谷氨酸

取代,谷氨酸的游离羧基可与血红素二价铁离子结合,成为三价铁稳定状态,产生高铁 Hb 。

(3)伴有红细胞增多的异常血红蛋白病( abnormal hemoglobin syndrome with erythrocytosis )这是由于 Hb 对氧亲合力升高,使氧离曲线左移,不易释放出氧,造成组织缺氧,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加,导致代偿性的红细胞增多症。

能引起 Hb 对氧亲合力升高的珠蛋白基因突变有 50 余种,但常见的:①位于α1β2 (或α2β1 )亚基接触面的氨基残基发生了取代;②β珠蛋白肽链羧基端和2,3-DPG 结合位点发生了氨基酸取代;③血红素口袋四周的氨基酸被取代。这三种基因突变都导致 Hb 构象变化和对氧亲合力升高,氧离曲线左移。

(4)镰状细胞病镰状细胞病是指β珠蛋白链第 6 位缬氨酸被谷氨酸替代,产生 HbS 。纯合子突变患者在相对缺氧时, HbS 可形成高分子的束状结构,并且合并为形成长棒状纤维束,使红细胞膜出现变形成为镰状。镰状细胞容易被脾脏所破坏,使血液的粘滞度加大和加重缺氧。患者可出现腹痛和肌肉疼痛,在后期出现病变组织坏死。杂合子突变时,红细胞寿命可以是正常的,因为 RBC 内 HbS 含量低于 40% ,但在严重低氧时红细胞也会发生镰状化。

4.Hb 表达减少或缺失 - 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珠蛋白基

因发生缺陷或缺失,使某种珠蛋白肽链的合成受到抑制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贫血。根据受影响的珠蛋白不同,可分为:α和β地中海贫血。同样,如果是杂合子缺陷,称为α+ 和β+ 地中海贫血;如果是纯合子缺陷,称为α0和β0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发生的分子机制

(三)其他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

上个世纪后期,人们对基因病的研究从表型 - 基因型 - 基因克隆路线转移到疾病- 基因克隆 - 分析的研究策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连锁不平衡为基础的反向遗传学方法提出。尽管以这种方法克隆的基因很可能难以判断其分子机制,但明确提示某一种疾病与此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的。比较典型的病例有以下三种:

1.唐氏肌营养不良症(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DMD 大多发生于男性,在欧洲男性的发病率为 1/3,500,具有典型的 X 染色体连锁的特征,但我们无法从患病的肌肉样本中获得异常表达或突变产物的信息。但从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部分病例的 Xp21 位点上存在缺失的特征,然后,对这一位点进行基因克隆,发现该基因含有 100 个外显子,可编码一个 3685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这蛋白质在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细胞都有表达,是细胞膜内侧的膜蛋白(肌营养素, dystrophin )。从蛋白结构和位置判断,肌营养素的功能可能是通过和膜蛋白结合,维持肌细胞的完整性,但真正的作用机理一直不清楚。

多数 DMD 病例是由于 DMD 基因的缺失( 65% )引起的,所以推测这种大型基因容易受到染色体重排的影响而失活。

2.囊性纤维化( Cystic fibrosis )

囊性纤维化是欧美地区最常见的隐性致死性遗传病( 1/2000 的新生儿)。在基因克隆之前,已经知道在上皮细胞内, cAMP 介导氯离子转运,但 cAMP 的正常依赖于蛋白激酶( PKA )。这基因的克隆是通过连锁分析后,决定其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 7p13 位点上。这一基因区域有 250kb ,转录一个 6.5kb 的 mRNA 。最后,确定这基因位点是由于 70% 的患者的 7p13 基因 7 号外显子含有 3 个碱基的缺失,造成蛋白质△

F508 缺失。在转染野生型的全长基因可以使氯离子通道恢复正常。基因被命名为 CFTR (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是一个 PKA 活化的离子通道。

3.亨廷顿氏病( Huntington's disease,HD)亨廷顿氏病是一种进行性的基底神经节和皮层退变性疾病,患者表现舞蹈病、运动协调障碍,痴呆和不同的心理障碍,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通过连锁分析 HD 证明基因位于 4p16.3 (近端粒区),是一个全长 210kb 的大基因,含有 67 个外显子,称为 IT15 。其编码的蛋白产物 MW348000 。从克隆到的 HD 基因中发现谷氨酰胺密码子的重复次数增加,而且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动态突变

( dynamic mutation )方式。编码谷氨酰胺的不稳定密码子位于 5` 端。除 HD 基因突变的方式独特外,另外一个注意点是虽然此病的基因被克隆并加以证实,但其基因的功能,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却仍然未知。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mechanism)是指参与很多疾病的共同机制。下面从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四方面叙述。

(一)神经机制

神经机制参与了大多数疾病的发病,有些因素直接损害神经系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另一些致病因子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变化,或者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分解,促进致病因子与神经递质的结合,减弱或阻断正常递质的作用。最常见者为早期精神紧张、焦虑、烦恼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皮质与皮质下

功能失调,导致内脏器官功能障碍。

(二)体液机制

疾病中的体液机制主要是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的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的障碍最后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发生疾病。体液调节紊乱常由各种体液因子(humoroalfactor)数量或活性变化引起,它包括各种全身性作用的体液性因子(如组胺、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激活的补体、活化的凝血与纤溶物质等)和局部作用的体液因子(如内皮素、某些神经肽等)以及细胞因子(cytokines),如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体液因子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①内分泌(endocrine):体内一些特殊的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化学介质,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被远距离靶细胞上的受体识别并发挥作用;②旁分泌(paracrine):由某些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由于很快被吸收破坏,故只能对邻近的靶细胞起作用,采用这种方式的有神经递质(如神经原之间的突触传递)及一些生长因子等;③自分泌(autocrine):细胞能对它们自身分泌的信息分子起反应,即分泌细胞和靶细胞为同一细胞,许多生长因

子能以这种方式起作用。

在很多疾病中存在体液调节紊乱,这主要是通过内分泌激素起作用的,而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是受神经机制调节的。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

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

(三)细胞机制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致病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除直接的破坏(如外伤、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等)外,有时可表现为细胞膜功能障碍和细胞器功能障碍。细胞膜功能障碍中目前对膜上的各种离子泵如钠泵即Na+-K+ATP酶、钙泵即

Ca2+-Mg2+ATP酶等最为重视,当这些泵功能失调时造成细胞内Na+、Ca2+大量积聚、细胞水肿,甚至死亡,这是导致有关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细胞器的功能障碍,例如: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氧化还原电位下降,辅酶Ⅱ不能再生,各种酶系统受抑制,特别是丙酮酸脱氢酶系统催化过程发生障碍,阻碍丙酮酸脱氢、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抑制葡萄糖、脂肪及酮体进入三羧酸循环,此时因能量不足,造成严重的细胞功能障碍。此外,ATP生成减少使依赖cAMP(第二信使)的激素不能发挥其调节作

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四)分子机制

各种病因引起疾病,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分子水平上大分子多聚体与小分子的异常,反之,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正常生命活动。近年来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出现分子病理学(molecularpathology)或分子医学(molecularmedicine)。广义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制,狭义的分子病理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在疾病中的作用。所谓分子病(moleculardisease)是指由于DNA遗传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

病。它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1.酶缺陷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指DNA遗传变异引起的酶蛋白异常所致的疾病。如Ⅰ型糖原沉积病,它是由于编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致该酶缺乏,使6-磷酸-葡萄糖无法酶解为葡萄糖,反而经可逆反应转化为糖原,并沉积于肝。

2.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如镰刀细胞性贫血,它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分子中在β-肽链氨基端第六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异常取代,以致血红蛋白的稳定性破坏,表现为血氧分压降低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棒状晶体,使红细胞扭曲呈镰状,故容

易破坏,发生溶血。

3.受体病由于受体基因突变使受体缺失、减少或结构异常而致的疾病称为受体病。它又可分为遗传性受体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和自身免疫性受体病(如重症肌

无力等)两种。

4.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这是一类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而造成膜转运障碍的疾病。目前了解最多的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障碍,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失调,例如,胱氨酸尿症,此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胱氨酸、精氨酸、鸟氨酸与赖氨酸转运的载体蛋白发生遗传性缺陷而发生转运障碍,氨基酸能被肾小管重吸收,

随尿排出,形成胱氨酸尿症。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基因(disease-associatedgene)或易感基因(susceptibilitygene)也已找到,因此出现了基因病(genedisease)的新概念。基因病主要是指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如果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基因病称为单基因病(mono-genediseaseorsinglegenedisorder),如多囊肾,主要是由于常染色体16p13.3处存在有缺陷的等位基因PKDI所引起的显性遗传。如由于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其表型性状的疾病称多基因病(polygenicdisease或multigenedisease)。此时多个基因的作用可以相加、协同或相互抑制。由于这些基因的作用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多基因病也称多因子疾病(multifactorialdisease)。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均属此类疾病。

第五章肿瘤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现代生物医学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肿瘤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常用指标;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时间趋势、多发肿瘤的流行状况、恶性肿瘤的地理分布、恶性肿瘤的人群分布

肿瘤预防策略:国外癌症防治的经验、中国癌症防治的成绩与不足、我国对重点肿瘤防治的对策、病因学预防;

第二节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各种致癌因素:化学致癌、物理致癌、致瘤病毒、遗传因素;

肿瘤发病的多阶段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因素:高外显度的遗传综合征与肿瘤易感性、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与肿瘤易感性、遗传易感性因素鉴定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第五节肿瘤转移

一、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二、肿瘤转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许多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癌细胞侵袭是指癌细胞离开其原发灶而侵犯了邻近组织,并在该处继续生长繁殖的过程。

肿瘤细胞侵袭破坏细胞外基质并迁移进入脉管系统是转移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可反映其恶性程度。

(划痕实验是测定细胞迁移能力的一种经典研究方法。)

(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是一种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的方法。TransweIl小室底部是布满8μm直径小孔的PET膜,可供单个细胞迁移通过。侵袭实验则在PET膜上面铺了一层Matrigel,模仿细胞外基质,只有具有侵袭能力的细胞才能通过,细胞消化了基质才能从低营养的培养液进入高营养的培养液里,最后检测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量就可以了解细胞的侵袭能力。)

miRNA的特征

长度一般为19-25nt,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 一般来源于染色体非编码蛋白区一段能通过靶基因mRNA侧翼区域特异性配对结合,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广泛地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广泛存在于果蝇、软体动物、鱼类以及人等真核生物中。目前,人类已经发现1500余种miRNA.部分miRNA基因以基因簇形式存在于基因组中,它们多以顺反子的形式转录出前体转录本,再由Dicer切割前体的双链部分而生成;相当一部分miRNA位于基因内含子区域;植物的miRNA前体比动物的长约3倍。miRAN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

miRNA的产生和功能

在细胞核内转录成前体转录本被RNaseIII核酸酶Drosha加工成约70-90nt的发夹状per-miRNA Z转运到细胞质被DICER加工成成熟的miRNA 双链miRNA分子被解链,单链的miRNA进入一个核糖蛋白复合体miRNS(RISC) 通过与靶基因的3‘UTR区互补配对,指导miRNP复合体对靶基因mRNA进行切割或翻译抑制

microRNA与肿瘤的研究

肿瘤发生;microRNA能作为肿瘤抑制剂或致癌因子行使功能,特定microRNA的敲除或过表达可用于研究miRNA在癌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发现50%以上的miRNA基因定位于肿瘤相关的染色体坐位或其脆性位点,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肿瘤的发生。

肿瘤诊断;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miRNA表达明显改变,这些特点使microRNA有可能成为肿瘤诊断的新的生物学标记和治疗药物作用靶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miR-16-1存在缺失或下调

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miR-122表达是下降的

肿瘤治疗;由于大多数致癌基因能够引发癌症,因而可以设计一些人造microRNA阻碍其表达,从而达到抑癌基因形成的目的

体外实验表明,let-7对多种人类肺癌组织有明显抑制作用,移植到小鼠肺癌模型中,let-7作为鼻内药物能减少小鼠肺癌模型的肿瘤形成。

miRNA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通过关闭一些关键基因来改变细胞的命运,也可能与其靶基因产物相互作用,形成调节环与其他调节通路交织作用形成网络调控机制。

大多数miRNA并非独立作用,而是参与到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

健康与疾病论文

我想,跟许多同学一样,最初选修<<疾病与健康>>都是因为听说任课老师人很好,考试也容易过.在这个学分至上的学校里,我们周围许多同学都毫不犹豫地争先选修了这门课. 这个说法可能老师不喜欢,但事实上,在我们上了几节课后,开始发现这门课在选修课中倍受欢迎的原因并不止于其开卷考试形式或者松懈的课堂制度,而是我们学到许多医疗保健方面的小知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肯定是认为乏味的,但清楚学生口味的老师把这些令人乏味的医疗知识改成很多健康小贴士,这样一来,一节沉闷的课就增添了许多趣味.在上课时总是能看到跟其他选修课不同的现象就是同学们都拿着手中的纸和笔不停地记下幻灯片上的内容,可见这门课实用性确实很大.因为毕竟健康是伴随一生的,如果连这个都不关注,那我想应该人生也没什么好关注的了. 相信对于疾病这个词,每个人都会退而却之,没有一个人会喜欢疾病,因为它带给了我们悲伤与痛苦,或许有时侯一些小小病会令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但是更多的时候它让我们面对生死离别,我们看着心爱的人忍受着疾病的痛苦,脸上浮现那辛苦的表情,我们在旁边看着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 想起香港著名主持艺人沈殿霞的病发到死亡的这段时间,任何媒体都争相报道,但是他们却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当一个正在与病魔斗争的人时时刻刻都忍耐着,还会有好心情看待身边的事情吗?肥姐她性格很好是圈内人都知道的事,她为了母亲,女儿,与身边关心自己的人,努力地与病魔战斗着,可是那些娱乐记者却争分夺秒地报导她的病情,而且影响到她的情绪,甚至影响到她康复的程度,这样子不但对病人不好,对任何一个关爱她的人都是不好的.所以当别人有病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给予积极的态度,成为她精神的一粒沙子,慢慢地就有一条条精神砥柱支撑着病人度过那艰难的斗争之日.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与病魔斗争的志气,是没有与病魔战斗的勇气,没有朋友亲人在身边默默支持的气氛.健康,每个人都会热切希望得到,有了健康,我们就有机会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健康,我们就有机会实现我们的梦想;有了健康,我们就有机会和自己心爱的人度过每一个明天,有了健康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 通常人们说到健康,会笼统地认为是身体上即生理上的健康,而心理上的健康往往会容易被忽略.事实上,在注重精神层次的今天,心理上的健康甚至要比生理健康更值得重视.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四肢健全,被认为是健康的人.但其实却有着心理上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社会不加以重视,那么一旦发起病来,不仅对自己,家人不利,甚至也可能危害到社会安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心理学越来越受欢迎,心理医生越来越多的原因.心理不健康,生活就像失去阳光一样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据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已被广泛认同: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 在上了疾病与健康的课后,我再一次对健康有了重视.比如一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小问题,经过课堂上老师那么一讲解,或者一提醒,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更加注意;又比如老师每为我们讲一个病例后,都会唏嘘好久,有感而发,然后对自己说,我一定

121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 摘要:古往今来,微生物疾病都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并且威胁着我们生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微生物也在预防人类疾病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字:微生物疾病人类健康 Introduction to microbiology and human disease Abstract: through the ages, our lives are plagued by microbial diseases which threaten our life and brings huge harm to mankind,it also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the prevention of human disease. Key words: microbial disease human health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它与人类互利共生,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对人类却起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危害人类,给我们带来灾难。但在某些方面,它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灾难。在人类健康疾病上,微生物对人类重要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一、病毒带来的疾病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这些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它们可引起人类的伤寒、痢疾、结核、破伤风、麻疹、脊髓灰

常见微生物食物中毒

常见微生物食物中毒 什么是沙门菌食物中毒 A 病原简介 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沙门菌属种类繁多,国际上已发现2300多个 血清型,我国有255个。是一群无芽孢、无荚膜而带有鞭毛和菌毛的革 兰阴性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有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 炎沙门菌等。沙门菌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牛奶或肉食品中能存 活1年以上,但加热65℃15 ~ 20分钟可杀死。沙门菌进入肠道后大量繁 殖,除使肠黏膜发炎外,大量活菌释放的内毒素同时引起机体中毒。  中毒表现 临床症状有5型,即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 败血症型。共同特征是,潜伏期6 ~ 72小时(一般12 ~ 24小时)。主要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绿水样,每日腹泻数次至数十次,有时 带黏液和脓血,恶臭。体温38 ~ 39℃。重者伴寒颤、惊厥、脱水、昏 迷。病程3 ~ 5天,一般预后良好。但老人、儿童、体弱者抢救不及时偶 有死亡。  问题食物 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 制品;其次是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由植物性食品引起的较少。 畜禽肉沙门菌来源有畜禽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患病动物产奶可使奶中 带菌,或奶挤出后遭污染。蛋类污染来源较多,病禽卵巢沙门菌可直接各类

进入蛋内,或蛋经过泻殖腔及产出后遭到污染。熟制食品可经带菌容器、手等再次污染。  治疗措施 对病人急救,必要时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单纯胃肠炎者可不用抗生素,对病情重或老人、婴幼儿可用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环丙氟哌酸、洛美沙星、头孢噻肟钠等。对腹泻严重脱水明显者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熟肉要生熟分开。严防病畜肉类流入市场。高温杀灭细菌,烹调时肉块不宜过大,肉块深部温度须达到80℃以上,持续12分钟;禽蛋煮沸8分钟以上。控制繁殖细菌。沙门菌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保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避光、隔氧效果更佳。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201411921220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1]。 2 2.1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2.2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人体生物化学与疾病_重点_公选临床生化_考点

人体生物化学与疾病(临床生物化学/公选) 重点 名词解释 1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以血糖浓度过低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2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利用低下而引起的以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持续高血糖,甚至出现尿糖. 3胰岛素抗性:又称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陷,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差,不能将胰岛素信息转换为生物学效应的现象。 1.胰岛素释放试验:常与OGTT同时进行,利用口服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从而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测定空腹及服糖后1h\2h\3h的血清(浆)胰岛素水平,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可以观察\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2.胆石症:(cholelithiasis) 是指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的现象。 3.酮症酸中毒:指在脂肪大量动用的情况下,如糖尿病\饥饿\妊娠反应较长时间伴有呕吐症状者\酒精中毒呕吐并数日少进食物者,脂肪酸在肝内氧化加强,酮体生成增加并超过了肝外组织的利用量,因而出现酮血症 4.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是肝脏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的结果。 5.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6.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异常堆积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7.肝性脑病:是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严重的神经综合征,又称肝性昏迷。 8.假性神经递质:某些物质结构与神经递质结构相似,可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从而影响脑功能,称假神经递质。 9.肾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经肾脏清除。 10.微量蛋白:是指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检出的一些尿蛋白。包括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Tamm-Horsfall蛋白(THP),α1-微球蛋白(1-MG)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视黄醇结合蛋白 11.肾小球性蛋白尿:由肾小球病变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较多的血浆蛋白滤出,主要是白蛋白。 简答 2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机制 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①多尿:血糖升高,超出肾糖域(8.9~9.9mmol/L),出现尿糖,引发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的症状; ②多饮:多尿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加之血糖升高\引起血浆渗透压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口渴思饮,出现多饮的症状; ③多食:尿液排出大量葡萄糖,加机体糖利用障碍,能量代谢紊乱,使患者出现饥饿感而多食; ④体重减轻: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导致机体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加之机体脱水,从而引起体重减轻; 3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 ①胆结石核心:脱落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固醇结晶等 ②胆固醇过饱和——致石性胆汁 ③胆汁排空障碍:肥胖\迷走神经部分切除\妊娠\不吃早餐 4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指动脉内膜脂质和血液成分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并伴有坏死及钙化等不同程度病变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病理过程。 机制:动脉内膜的平滑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不断地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于受损处并被激活。 5列表写出血浆高脂蛋白血症的分类\异常血浆脂蛋白\发病原因

健康与疾病预防相关的论文3篇

健康与疾病预防相关的论文3篇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由这门课联想到的周围同学的普遍现象:熬夜、吃夜宵和不吃早饭的看法吧。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加大,还有社会上对所谓“夜生活”的盲目从众,熬夜、吃夜宵等不良生活习惯已经成了很普遍的现象,有的人甚至经常熬夜熬到两三点,十一点睡觉几乎已经不可能。我 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晚上经常睡得很晚,一般都在一点以后,而 且为了防止半夜饿得慌,熬夜前还得吃夜宵,一般都是泡面,而泡 面是一种垃圾食品,这是众所周知的。 一般对人来说,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即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两者相 一、身体健康 1、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2、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 其次,还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食物。例如:人的体质简单分类为三种。阴性体质偏寒,宜食偏温热的食物;阳性 体质偏热,宜食偏寒凉的食物;平性体质属正常,宜食平性的食物。 体瘦者多阴虚(火旺),宜食甘润生津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 化痰之物。 总之,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更是对身体的重要保证。 3、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二、心理健康 三、常见疾病及预防 预防措施:

3、扁桃腺炎 4、甲沟炎 脚拇趾甲边缘一侧常发生红、肿、热、痛,逐步形成趾甲边缘脓肿,即所谓的甲沟炎。发生原因是穿的鞋子过小、过紧,脚拇指甲 不能平稳地生长,边缘扎入趾头组织、引起细菌感染。轻微的甲沟 炎局部用碘酒消毒或敷消炎膏可消散。重者需剪去或拔去趾甲,抗 菌消炎治疗。 预防措施: 养成个人习惯,天天洗脚、洗袜,保持鞋内干燥,鞋子要适当宽畅、透气,尽量不穿尖头鞋、高跟鞋,尤其是体育活动或较长时间 走路更应穿舒适的平底运动鞋。 5、口腔溃疡 口腔粘膜、舌尖、牙龈常出现直径2—3毫米的溃疡,有剧烈的 烧灼痛,咀嚼和接触咸味时尤甚,影响食欲、工作、学习。病程一 般不超过7—10天,愈合后不留疤痕,但容易复发。一处好后,他 处又可发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预防措施: 得了口腔溃疡,经口服一些抗菌消炎药、维生素B2、C,局部敷 锡类散、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短期内即可愈合,另外,要调 整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不疲劳、娱乐过度;注意口腔卫生及饮 食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精神负担;加强 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预防口腔溃 疡的发生。 6、足癣 预防措施: 不用别人的或公用的脚布、脚盆、浴巾和拖鞋,洗脚后擦干趾间,鞋袜天天更换保持干燥。 8、沙眼

生物化学与我们生活

生物化学于我们 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解释为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生命活动规律,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可能会有些不是很好理解,但是生物化学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简而言之即研究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维生素,酶类的分类,组成,性质,功能。糖类,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脂肪,能够储存能量,参与人体构成;蛋白质,人体一切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里,母乳喂养的原理就是人体对半乳糖的吸收较强;脂类物质中有一种类固醇激素称为糖皮质激素,它在激素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当中是较为广泛的;蛋白质中,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蛋白质的补充在营养学中有着弥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的缺乏与脚气病,夜盲症,干眼症的发病有着直接的联系;此外,酶的异常最常见的疾病是白化病,全身色白症状。当然,糖,蛋白质,脂类等在生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 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就生物化学而言,研究的是体内的代谢活动。糖类代谢活动与我们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糖尿病的治疗常规治法是胰岛素的注射,其机理便是促进糖代谢中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脂类代谢活动障碍能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蛋白质代谢异常中,帕金森综合症便是由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所导致的;核苷酸的代谢中,代谢异常常常会引发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所以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就是我们机体代谢的稳定运

行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生命本质主要便是针对基因的相关研究。时代发展到今天,基因水平的研究已经不是什么高端,它的研究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渠道。生物化学中学习了从DNA合成到蛋白质合成的整个合成流程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解开了生命密码。 此外,生物化学中的血液生化的研究与我们血压,止血,免疫等有着直接的调节;肝胆生化涉及到的胆汁在生理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有人可能会有生物化学很高大上的固有观念,但其实不然,它于我们,千丝万缕的相关。如果你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生物化学时时刻刻与你我同在! 13级中西医临床2班 白慧明 2014年12月

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论文

浅谈基因工程与人类健康 王招弟 经济管理学院 14会计4班 70 摘要: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在世界围发展迅速,渗透科学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基因制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等,回顾生物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基因工程、基因制药、转基因技术、人类健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已成功生产出白细胞介素-2、尿激酶、乙型肝炎苗等,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人类已知至少五千多种疾病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艾滋病,如何根治这些疾病还需人类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2003年4月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六国政府首脑联合发表了《六国政府首脑关于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联合声明》宣布: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协作组已经解读了人类生命密码书中所有章节的秘密,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并且全世界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免费获取这些信息。日前美国奎格?文特研究所和多伦多儿童医院以及加州大学的研究者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个人的二倍体基因组序列。 有关基因工程与人类健康的密切联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一、基因制药 科学家预言,下个世纪的药物主要是基因药物。在庞大的“人类基因组”这台大戏中,基因药物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针对一些遗传疾病与疑难顽症,基因药物把传统疗法上升到了基因疗法。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将相应的人体遗传物质(基因)转移到不同的微生物中,制造出如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等药物,已成现实。科学家在牛羊中植入人类基因,使这些动物的乳汁含有人类血液的主要成分,如特有的蛋白质、使血液凝结的成分和抗体等等。科学家还把基因切开、粘上,从一种植物转移到另一种植物,从一种动物转移到另一种动物,把切下的基因植入任何生命细胞中,从而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目录 摘要: ............................................................................................................................. - 1 - 关键词:.......................................................................................................................... - 1 - 引言................................................................................................................................. - 1 -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 - 2 -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 2 -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 2 -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 3 -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 3 -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 - 3 -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 - 4 -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 - 4 -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4 -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 4 -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 - 4 - 3.2.2微生物肥料 .............................................................................................. - 5 - 3.2.3土壤微生物 .............................................................................................. - 5 -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 - 5 -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 - 6 -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6 -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 6 -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气污染与健康论文我国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研究文献分析

大气污染与健康论文: 我国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研究文献分析 摘要: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可以发现论文除在年代分布以及期刊分布上有不同的特征外,不同时期的文献研究在内容上也存在很大差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内容已从单纯的研究危害后果向析因、预防大气污染危害的方向发展,研究角度也逐步多元化。 Abstract: From the search of "database in full of Chinese periodical",we can find in the papers,besid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t distribution and periodical distribute in times,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content i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f different periods,with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the human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related research has developed from the content of simple harmful consequences to the factorial,and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hazards,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versified. 关键词:大气污染;健康;危害;文献分析 Key words: air pollution;health;hazard;literatures analysis 1材料与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75-2007年,检索词为“大气污染”逻辑加“健康”,范围为全部期刊,匹配精确,总目录为理工B(化学化工冶金环境矿业)、医药卫生、经济与管理,搜索后命中文献347篇。对命中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进行归类、分析,同时对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研究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梳理、概括出这些文献的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2分析结果 2.1 文献发表的年代相关分析 2.1.1 文献发表的年代分布。我国关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方面的研究文献,最早发表于1975年,当年有两篇关于这一领域的文章发表,之后的四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起步阶段,随后的四年除1981年发表3篇外,每年的发表篇数都在6篇以上,1985年开始进入了文献发表的第一个高峰期,1996年开始,迎来了文献发表的第二个高峰期,2003年至2009年,文献发表进入一个飞跃期,每年发表论文20篇以上,数量稳定总体呈上升趋势,五年年均发表论文22篇。 2.1.2 文献年代分布特征及形成因素。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在大气污染对健康危害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1975年才出现第一篇相关文献,之后的几年也由于当时年代的影响和科技实力的因素,发展较为缓慢,导致文献数量没有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经济上的巨大成果使人们忽视了环境保护。 2.2 文献在不同种期刊上的分布情况 这次调查研究中,目标文献共分部在190种期刊上,其中发表5篇以上(含5篇)的期刊9种,共发表文献107篇,占总文献总数的30%,发表5篇以下的期刊181种,共发表文献240篇。 2.3 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要 2.3.1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有些甚至是低浓度的空气污染(空气质量标准值以下)也可引起人群(尤其是敏感人群)的健康反应[1],因此不断完善和重新修定空气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等技术研究低浓度下的潜在危害及其特征, 对保护人群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2]。 2.3.2 大气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种类。①对呼吸系统及肺功能的影响:根据我国五大城市20个全球大气监测点连续12年的SO2和TSP (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分析后认为,五大城市有80%的人生活在TSP年平均浓度超过200毫摩每立方米的环境中,在重污染的工业区,呼吸道疾病明显增加[3]。②对人群免疫功能的影响:对某污染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未超标准(二级),仅TSP最高日平均值1.87摩尔每立方米,某对照区共1300名儿童。调查后认为污染区儿童较对照区儿童淋巴细胞应激能力差(P<0.01),即污染区儿童的淋巴细胞由幼弱型转化成淋巴母细胞的能力差,空气污染对儿童的细胞免疫功能产生一定影响[4]。 2.3.3 主要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是主要的研究大气污染与疾病相关的方法[5],所以在众多的文献中,这类方法应用最广。某研究采用主成分Possion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大气污染物与COPD住院率、脑血管疾病住院率二个剂量反应关系模型;为评价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研究人员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了杭州市2002~2004年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短期增加与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在分析上海市卢湾区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大气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关系时,在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了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广义线性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 专业:食品科学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引发食品中微生物造成的危害性以及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在分析这些病原微生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的同时提出了对食品微生物的安全控制。关键词微生物;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安全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harmfulness caused by microbes in food and the rapid detection way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analyse thes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cause hazards to the safety of food caused and the safety control of food microbiology . Key words microbe;food safety;rapid detection;safety control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其中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也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根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每年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食品安全形势严峻[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生产,并且以立法形式来确保食品的安全,但由于天然食物源生产的全球化、新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应用、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等,降低了食品安全性,因此,许多工业化国家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报告估计,美国每年有7 600万人次食物中毒,其中约有5 000人死于食物中毒,调查表明,每年食源性疾病患者不少于被调查的5%~10%,最为突出的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多种抗生素耐药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出现。由食品引起的中毒伤亡事件因此居高不下。 食品安全的风险包括化学风险和微生物风险,其中,微生物风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寄生虫、病毒和真菌或它们产生的毒素,本文主要研究由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现象及其控制。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4、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5、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6、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能刺激肠道产生免疫球蛋白,还能及时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产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其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如正常菌群,通过产生细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争夺营养,空间争夺以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 二、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人体健康与疾病

一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1.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2. 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3. 生物学因素 4. 卫生医疗服务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二.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预防:管理和控制;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血液的成分是什么?血液具有哪些功能? 答: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调节体温 四.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肝脏具有哪些功能?如何保护肝脏? 答: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肝脏的功能: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 工厂”。(合成与贮存作用;分泌胆汁;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功能);均匀饮食;高质量的睡眠;适量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快乐的心情;主动休息;防御天敌。 五.什么是激素?试举人体中的三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 答:从广义上讲,激素是一类生物体内的化学信息分子,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组织或腺体合成,并且不需要管道而直接分泌到体液(对于动物指的是血液、淋巴液等)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经血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组织,使得这些组织发生激烈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甲状腺是体内吸收碘能力最强的组织,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糖、脂及蛋白质的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过程、肌肉活动及智力和体质的发育等均有显著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是调节糖代谢, 它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和血中的乳酸含量。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生长激素能通过促进肝脏产生生长激素介质间接促进生长期的骨骺软骨形成,促进骨及软骨的生长,从而使躯体增高。生长激素对中间代谢及能量代谢也有影响,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六.人脑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怎样科学用脑? 答: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大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参加运动;注意营养。1早用脑2勤用脑3适时用脑4劳逸结合5强化右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