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风民俗简介_1500字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_1500字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_1500字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_1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

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

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

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第二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这个巨大的家庭是由56族兄弟姐妹们组成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广东,下面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首先先绍的是我们广东人最爱的饮料凉茶,我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因为它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在广东,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

(完整word版)大学生闽南文化保护知识竞赛决赛题目

大学生闽南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大赛 决赛试题 1、各代表队基准分为100分,在此基础上通过竞赛增减,比赛结束依据各 队得分高低排定名次。 2、结束后如出现平分,加试一题以决出名次。 一、必答题 1)嫩饼也称“煎饼”,类似春卷,为闽南什么时节的特色名菜。 A清明B中秋C端午D除夕 2)厦门作为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它除了以泉州和漳州菜路为主体, 亦兼收了粤菜和另一种什么菜的风味。 A湘菜B川菜C粤菜D西餐 3)下面哪句话可以形容泉州饮食风气。 A 日日酱瓜豆鼓,终年不知肉味。 B 饭稻羹鱼 C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D 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 4)以下哪位民间艺术大师不是木偶艺术大师: A蔡文通B杨胜C徐竹初D黄奕缺 5)以下哪一位总结出歌仔戏杂碎调,为歌仔戏的发展奠定基础,他创作的 许多歌,至今还在闽南民间广泛传唱。并被称为是闽南音乐和闽南方言 的集大成者,有着“闽南第一戏仙”之誉。这个人是: A唐美云B王海玲C邵江海D何凤珠 6)以下哪个福建民间信仰是起源于闽南地区:

A临水夫人B妈祖C清水祖师D护国尊王7)以下哪种民间舞蹈的起源与戚继光抗倭有关: A车鼓舞B大鼓凉伞舞C拍胸舞D罗伞舞8)有一位著名侨胞,深受岳父陈嘉庚先生影响,一生热衷社会公益,对新 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请问他是谁: A.李清泉 B.李光前 C.李献兰D李庭芝 9)福建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是: A厦门B福州C泉州D漳州10)福建土楼产生于什么时期: A北宋末期B宋元时期C明朝中叶D清朝初期11)以下哪一个世遗景区最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A武夷山C福建土楼B清源山 D泰宁丹霞地貌 12)漆线雕工艺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经过 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漆线雕工艺也可以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那么请问漆线雕发源于哪个地方: A厦门B北京C杭州D泉州13)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剪纸艺术传承人。 如林桃、陈金、黄素、陈匏来四位老艺术家还有闽南“四大神剪”的美誉。请问剪纸在过去一般是用于什么: A春节B婚礼C葬礼D端午14)为了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从2006年开始设置文化遗产日,那么中国“文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最新必修四林巧稚英文简介

林巧稚简介 Lin Qiaozhi (December 23, 1901 - April 22, 1983), medical scientist. She is in the fetal palace breathing, female pelvic disease, gynecological tumors, neonatal hemolytic diseas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tudy made a contribution to China'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 a major pioneer, one of the founders. She is the first Chinese maternity and obstetrics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the first female academ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ician), although the life did not get married, but personally delivered more than 50,000 babies, was known as "million baby mother" , "Life angel", "Chinese medicine", and Liang Yiwen is collectively known as "Nan Liang North Forest". 林巧稚人物生平 growing up December 23, 1901 (Guangxu twenty-seven years), Lin Qiaozhi was born in Sim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Gulangyu a teacher family. In 1908, Lin Qiaozhao Shang Meng school (women's primary school), then, studying at Gulangyu Huairen School (Gulangyu Women's High School). In 1913, he joined Gulangyu Higher Women's Normal School. In 1919 graduated from Xiamen Women's Normal College and stayed at school. In 1921,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now Union Medical College) completed, Lin Qiaozhi admitted to the school. In 1929, graduated from the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a doctorate in medicine, was appointed to the Union Hospit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octor, for the hospital's first graduate of the Chinese female doctor, is the first "Wenhai" scholarship only winner. jobs As a result of outstanding work in the Concord Hospital, she was promoted to a resident in advance, and in 1932, was sent to the British Lond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and Manchester Medical School. In 1933, med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Vienna, Austria. In 1939,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ool of Medicine as a graduate student.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闽南文化创意作品展

闽南文化创意作品展 主办:国家知识产权局广东省人民政府 承办: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 特别支持: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时间:2011年11月11-13日 设计与制造之约 创办于2008年的中国(顺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简称“顺德设计展”),以“设计与制造之约”为长期主题,以强化设计和制造对接融合为核心定位,致力打造国际工业设计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专业化、国际化不断提升,历届参展商达已达1000多家,总参观人数超过15万人次,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的工业设计专门展会之一。 关于承办地--顺德 顺德区是广东省直管县试点,中国制造业名城,地处珠三角世界级制造核心区,是美的、格兰仕、万家乐等多家中外知名品牌企业总部所在地。工业企业达2万余家,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携同周边珠三角其他城市,构成中国目前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和工业设计需求市场。 顺德又是中国新兴的工业设计服务业集聚地。2008年起承担建设国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顺德)基地。经过三年发展,国家基地已形成三大核心园区的集群发展格局。至2011年5月,顺德集聚的中外工业设计机构以及紧密关联企业超过200多家,成为华南重要的工业设计服务基地。 2011 相聚广东工业设计城 广东工业设计城,由广东省经信委与顺德区政府实行省区共建,坐落于顺德制造业重镇-北滘,以旧工业区改造为基础,正在规划建设的2.8平方公里工业设计高端服务业集聚区。09年启动以来,顺德工业设计园、国际大师工作室、德国红点中国办事处、粤港创新中心等十多项组成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园区已入驻中外设计机构50多家,设计师达600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现代服务业500强”,并逐步成为珠三角重要的设计采购地。 2011年,顺德设计展首度移师广东工业设计城举行,以“展城结合”的崭新姿态,提供更多对接商机,竭力为与会中外商家铺就设计与制造的合作共赢之旅。 本届特色 1、展城融合(设计展与设计城实现资源共享,商机无限) 2、设计为主(一改设计与制造混合参展,万家制造企业将临展为客) 3、重在对接(力推项目、人才、思想三种对接,奖励设计交易) 4、凸显引领(反映趋势,关注未来,推出新行业、新领域设计专题展) 展览内容 综合展览区(设计城展览馆):7000平方米 一层:(1)国际设计机构及伙伴国展区;(2)国内设计机构区; (3)港台设计机构区;(4)设计院校及综合配套服务区。 二层(隔层,高4米):(1)老年产品设计区(2)名师作品区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民风民俗非常多,哪一个更吸引你,民风民俗怎么写成作文,小编整理的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一)一转眼,又进入了腊月,蛇年即将过去,马年就要到来。新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放鞭炮。除了这些和大家一样的风俗外,我们这儿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我们这儿,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的扫尘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腊月二十四扫尘,按民间说法:“尘”与“除”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全部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也叫“辞先”。这个活动非常隆重,要做许多好菜摆在桌上,请祖先回来吃,还要烧纸钱给他们,称为“压岁钱”从长辈到晚辈,按次序磕头。最后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还要吃团圆饭,称为年夜饭。 到了正月初一,要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气洋洋,但这一天却有许多禁忌: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吃汤泡饭,免得这一年出门遭雨,还不能扫地,朝门外泼水,免得把财运扫出去。 初二、初三、初四,人们互相拜年,吃“春叙酒”。但到了初五被称为小年,一般人都在家里吃饭,这天也要放鞭炮,吃汤圆。“七不出,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八不归”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这天可热闹了,我们这有猜灯谜、舞龙等活动。过了这天,过年也就基本结束了。 当然,有许多习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不再沿袭,现在只剩下高尚的娱乐活动了。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二)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广西桂林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广西桂林的瑶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风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而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方志文献杯”首届闽南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赛) 1.闽南语“无头神”,普通话的意思是:(B ). A.一会儿 B.健忘 C.扒手 D.没力气 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宋元窑址位于( C )城东南郊. A.安溪 B.南安 C.德化 D.永春 3.( B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A.南安纸织画B永春纸织画 C.德化纸织画 D.安溪纸织画 4.( D )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 A.影雕 B.石雕 C.木雕 D.漆线雕 5.“阮淋着冷冷的雨水 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 不知你置叨位 甘有将阮放忘记”这段歌词来自于闽南语歌曲( B )。 A.小雨 B.雨水我问你 C.西北雨 D.车站 6.( C )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石雕艺术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 A.南安 B.永春 C.惠安 D.石狮 7.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 B )”,

A.布袋 B.嘉礼 C.杖头 D.药发 8.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是( C )。 A.讲古 B.善书 C.答嘴鼓 D.讲鉴 9.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D )妈祖圣诞之日举行。 A.十五 B.十三日 C.初三 D.二十三日 10.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开漳圣王”的是( C )。 A.陈政 B.朱熹 C.陈元光 D.颜思齐 11.妈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生于( A ) A.莆田 B.福清 C.厦门 D.晋江 12.1621年,漳州月港成衣匠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开拓疆土,分设10寨,被众拥立为( A )。 A.开台王 B.开漳王 C.开闽王 D.开泉王 13.九龙璧石(华安玉)与水仙花、( D )、片仔癀并列为漳州四宝。 A.农民画 B.灯谜 C.剪纸 D.八宝印泥 14.( B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 A.泉州 B.漳州 C.厦门 D.莆田 15.闽南人的端午节习俗除了赛龙舟,还有(A)补天。 A.煎堆 B.听香 C.吃粽 D.除尘

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引导语: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谈谈新年风俗作文500字一转眼,又进入了腊月,蛇年即将过去,马年就要到来。新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放鞭炮。除了这些和大家一样的风俗外,我们这儿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我们这儿,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的扫尘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腊月二十四扫尘,按民间说法:“尘”与“除”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全部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也叫“辞先”。这个活动非常隆重,要做许多好菜摆在桌上,请祖先回来吃,还要烧纸钱给他们,称为“压岁钱”从长辈到晚辈,按次序磕头。最后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还要吃团圆饭,称为年夜饭。 到了正月初一,要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气洋洋,但这一天却有许多禁忌: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吃汤泡饭,免得这一年出门遭雨,还不能扫地,朝门外泼水,免得把财运扫出去。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初二、初三、初四,人们互相拜年,吃“春叙酒”。但到了初五被称为小年,一般人都在家里吃饭,这天也要放鞭炮,吃汤圆。“七不出,八不归”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这天可热闹了,我们这有猜灯谜、舞龙等活动。过了这天,过年也就基本结束了。 当然,有许多习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不再沿袭,现在只剩下高尚的娱乐活动了。 新年风俗作文500字新年又称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我国最红火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看重的节日。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过年的基本习俗吧! 春节里,家家户户必然装扮得红红的,挂红灯笼、春联,贴“福”字等等。总之是用红的,穿红的,戴红的,可以说“红色”成为人们春节时最亲密的朋友。传说在古时候,由一个叫“年”的怪物,经常在春节这个节日里跑出来害人,后来得知,它很怕红彤彤的东西和很大的响声,比如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就足以吓跑它了。后来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过春节的时候把家里扮得红红的,还经常放鞭炮。 在除夕夜里,大家都要熬夜守岁。古时候,有个人曾以吟诗、打麻将来打发时光,可是现在不同了,科技发达了,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子也喜欢看呢!不过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相传在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做“岁”的怪物喜欢吃成年人与老年人,不喜欢吃小孩子。可是,它特别坏,每当遇到小孩子时,就会施法把小孩子变笨。直到有一年新年的时候,

闽南文化故事

(第一张图闽南文化的图)宝;闽南文化丰富多彩,可谓卷帙浩繁,而闽南文化故事传说又是闽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闽南人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那么今天呢,我们闽南文化卫视的记者采访了泉州某小学,该小学为让孩子不忘闽南文化历史,特地在每周五的课外活动课上开设了一门名叫《闽南文化故事讲堂》的课程,接下来让我们去看一看现场的情景吧。(开场点题,说明我们的表演属于闽南文化,宝佳学姐可以再改一改,使之更适合你的风格)开始播放背景音乐欢快的儿歌 燕舒走上讲台,说;上课。 苗;起立 三;老师好。 燕;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老师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闽南文化故事吗? 三;喜欢。本站起来:老师,我不光喜欢闽南故事,我也喜欢你呢。(众笑) 燕;同学们不要笑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站起来的这个小朋友吧。他是刚从特殊学校转来的,智力可能有点缺陷,大家要多多包涵一下哈。 苗;什么智力缺陷,他明明就是个智障嘛。 本急;我不是智障,我妈妈说我可傻了,啊不是,可聪明了。 燕;好好好,老师知道你很聪明,那老师再问你一个问题,在咱们众多的闽南文化故事中你喜欢什么题材的啊? 本不好意思;爱情。 燕;别看这孩子傻呼呼的,他还知道爱情,那好,今天老师就听你的,给大家讲一段非常经典的闽南文化故事传说,故事发生在明朝,主人公有……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陈三五娘》(第二张图,背景音乐结束) 第一幕;元宵灯会上,五娘正在吹奏乐器,丫头在一旁伴舞,陈三和林大在路上经过,都被五娘吸引。 陈三;啊,好美的女子,好美的音乐,好美的场景啊。 林大;(天津话)我要是能娶她当老婆该有多好啊,心动不如行动,先下手为强,就这么决定了(走) 陈三五娘深情对望。五娘羞涩。 陈三;小姐好。五娘;公子好(多次重复) 第二幕;林大来提亲,五娘父亲满口答应。 林;伯父您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我叫林大,林是森林的林,大是大小的小,是林老员外的儿子,在元宵灯会上,我不小心看上了您的女儿五娘,我想娶她做老婆,您看成吗?伯:带聘礼了吗? 林;带了,在这呢,嘿嘿,(道具) 伯接过聘礼;哎呀,果然不愧是林老员外的儿子啊,真是一表人才啊 林对观众傻笑 伯接着说;啊,既然聘礼都送来了,这事,我看行,(问下人或观众;你看怎么样?下人;我看也行。)嗯,好,这事就这么定了,我——相信群众。 林;哎呀,伯父真是深明大义、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义薄云天、英明神武啊。 伯;哈哈,来,小婿,这边请,咱们屋里喝杯茶。(下场) 第三幕;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

(完整word版)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