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GPS测量操作步骤精编版

G P S测量操作步骤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G P S测量操作步骤 1、室外架设基准站。 选择视野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基站,基站附近不应有高楼或成片密林(卫星接收不好)、大面积水塘(多路径效应严重)、高压输电线50米,信号发射塔200米(有干扰)。基站一般架设在未知点上,后面的说明均针对这种情况。提示:基站位置第二天还要使用的话,做好标记点用来摆基站。第二天直接对中整平,量好天线高输入基站设置里面即可,切勿再重新平滑,不然前一天的参数会没用!!! 2、打开GPS基准站接收机,打开手簿,设置项目 ①双击打开Hi-RTK道路版 文件→项目→新建→输入项目名 参数→坐标系统,在椭球选项卡选择控制点的当地椭球(例如北京-54),投影选项卡输入中央子午线(例如117。),椭球转换、平面转换和高程拟合均选择无。 3、设置基准站 GPS→接收机信息→连接GPS→连接→选择仪器编号进行连接,如果编号不在列表中点击搜索,搜索到点击停止→连接→等待数据板信息出现后即认为连接成功。 菜单→基准站设置→位置(左下角)→等卫星锁定后,输入天线高,点击平滑进行10次平滑采集,打勾→数据链(左下角中间,如使用电台为“外部数据链”,手机卡则为“内置网络”)→内置网络、GPRS、CMNET、服务器IP(右边文件里面选择中海达1或中海达2)、

ZHD、分组号(前四位当地区号,后三位为小于255的三位数如008,163等)、小组号(分组号后面三位数如008,163等)→其他→差分模式(RTK)→差分电文(CMR)→等待弹出设置成功后点OK,观察基站差分灯和电台收发灯是否一秒闪烁一次。 菜单→断开GPS 4、设置移动台 同样方法使用手簿连接移动台。 菜单→移动站设置→内置网络(如使用电台为“内置电台”,频道为基站外挂电台的频道)→其他→差分电文格式(CMR),和基站的一模一样→点确定设置成功后点OK。点击右上角“X”退出。 5、求解转换参数(四参数+高程拟合) 到达欲参与求解参数的点位后,将对中杆放置水平,点击测量,进入测量界面。点击平滑采集按钮采集坐标,回车保存。同样采集其他欲求参数的实地坐标。 将控制点坐标添加进控制点库。在测量界面,菜单→控制点库 →→输入点名和x、y、h(类型选择xyh)→对勾保存。同样添加其他控制点坐标。 参数→坐标系统→参数计算→添加→源点右边的→记录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目标右边的→控制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对应的54或80已知控制点→保存。同样的方法将其他参与参数解算的坐标点对添加进来。至少应该有2个坐标点对。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仪器记录表

重要问题记载表

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 (一)观测方法 1.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 1. 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a.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b.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c.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d.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 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a.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b.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c.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d.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 一测站的操作程序: a.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 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

b.将望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 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 c.照准前视尺黑面,按b款操作; d.照准前视尺红面,按b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 e.照准后视尺红面,按d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因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5. 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每一测站按规定的方法和操作程序,首先完成右路线的观测,而后进行左路线的观测。 (四)间歇与检测 1.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处打入带有帽钉的木桩作为间歇点。间歇后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转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否则,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2. 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五)读数位数与测站观测限差 1. 读数取位按表2规定执行。 2. 测站观测限差按表3规定执行。

GPS测量规范2009

目次 1范围…………………………………………… 1 范围 (3)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 5.1级别划分 (2) 5.2测量精度 (2) 5.3用途 (3) 6布设的原则 (3) 6.1基本原则 (3) 6.2 GPS点命名 (4) 6.3技术设计 (4) 7选点 (4) 7.1选点准备 (4) 7.2点位基本要求 (4) 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 (5) 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 8埋石 (5) 8.1标石 (5) 8.2埋石作业 (5) 8.3标石外部整饰 (6) 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 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 9仪器 (6) 9.1接收机选用 (6) 9.2仪器检验 (6) 9.3仪器维护 (7) 10观测 (7) 10.1基本技术规定 (7) 10.2观测区的划分 (7) 10.3观测计划 (8) 10.4观测前的准备 (8) 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 11外业成果记录 (9) 11.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1.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2数据处理 (9) 12.1基本要求 (9) 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 12.3基线向量解算 (10) 12.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 12.5重测和补测 (11) 12.6 GPS网平差 (12) 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 13.2上交资料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

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3、测高差 (1)按四等水准方法,测量由已知水准点 BM和导线点(B、D、E、F、G、H、I)组成闭合水准路线,经误差分配后,计算出导线点的高程。 要求: 1)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黑红黑红)进行; 2)每站前、后视线长不超过 100m ,前后视距差不超过 3m ,前后视距累计差不超过 10m 。 3)红黑面读数差不大于 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不大于 5mm 。 测站记录和计算 根据观测程序,将读数依次记入观测手簿,见表二、四等水准测量手簿相应的栏?~?内;随即进行计算,填入表中①~⑨栏;计算值如果符合限差要求,可以迁站继续观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要求。 1.视距部分 后视距:①=[(1)-(2)]×100; 前视距:②=[(5)-(6)]×100; 上两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 前后视距差:③=①-②; 前后视距累积差:④=本站的③+前站的④。 2.高差部分 后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⑤=K 后 +(3)-(4); 前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⑥=K 前 +(7)-(8); 上两式中的K 后及K 前 分别为后前水准尺黑、红面的起点读数差,亦称为尺 常数。其值分别为4.6874787 和.,主要是检核黑、红面读数是否正确。 黑面高差:⑧=(3)-(7); 红面高差:⑨=(4)-(8); 红黑面高差之差:⑦=⑧-(⑨±0.100)=⑤-⑥; 注:⑦=⑤-⑥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6874787 和.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⑨±0.100。取“+”或“-”应根据后、前尺的K值来确定。 例如表5-8中第一测站,后视尺 4.787 K= 后,前视尺 4.687 K= 前 ,因此,红面 高差为⑨-0.100,到第二测站因两水准尺交替,红面高差为⑨+0.100。 高差中数:⑩=[⑧+(⑨±0.100)]∕2 ,作为该测站的高差值。 注:⑩=[⑧+⑨]∕2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立尺 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mm) 平均高差 (m) 备注下丝下丝 黑面红面 K1= K2= 后视距前视距 视距差d(m) Σd (m) (1)(4)后(3)(8)(14) (18)(2)(5)前(6)(7)(13) (9)(10)后-前(15)(16)(17) (11)(12) 1 1798 159 2 1922 6605 4 222.5 2048 1805 1697 6485 -1 250 213 225 120 5 37 37 2 5597 2008 94 3 5730 0 -1108 5861 2293 2051 6738 0 264 285 -1108 -1008 0 -21 16 3 540 2421 735 5421 +1 -1911 931 2872 2648 7430 +5 391 451 -1913 -2009 -4 -60 44 4 6551 608 5 1933 6725 -5 351 6899 6267 1581 6275 -7 348 182 352 450 2 166 210 5 1315 6218 1570 6255 2 -118 1826 6737 1685 6476 -4 511 519 -115 -221 6 -8 202 6 6318 6378 1435 6222 0 -566 6929 7003 2000 6689 -2 611 625 -565 -467 2 -14 188 7 1735 6163 1989 6672 4 385 2241 6611 1602 6389 0 506 448 387 283 4 58 246 计算校核Σ(9)= Σ[(3)+(8)]= -Σ(10)= -Σ[(6)+(7)]= Σ[(15)+(16)]Σ(18)= 2Σ(18)= 总视距=Σ(9)+Σ(10)= 第六组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参考)测量实习指导书及记录手簿

广州大学 实习报告 项目名称:广州大学计算机楼地形图测量 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组号: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校内 实习时间:20 15 年06月08 日—20 15年06月19 日

目录 1、实习指导书 2、实习概况 3、仪器检查记录 4、水准测量外业测量手簿; 5、水准路线示意图; 6、导线测量外业测量手簿; 7、导线布置示意图; 8、测设报告及外业记录手簿; 9、实习报告 10、实习报告 11、实习报告 12、实习报告 13、实习报告

14、实习报告 测量实习指导书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测量学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学习者不但要掌握基本理论,还要掌握基本技能,两者缺一不可。通过课堂教学,对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学习和强化基本技能,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测量实习是各项课堂实验的综合应用,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的必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但能够了解基本测绘工作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施测计算、地形图绘制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专门测绘工作或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基础,还能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在实习中要求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踏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希望每位同学要珍惜机会,重视本次实习,脚踏实地,按质按量完成本指导书中规定的实习任务。 二、实习任务 1、测量指定范围内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 2、完成设计建筑物的实地测设; 三、实习内容 1、对所用的仪器进行检查和检验;

2、在实习区内布设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3、地形图测量、建筑物主要轴线的测设。 四、平面控制网测量要求 1、坐标系统:校内独立坐标系 2、根据实习区内(或附近)的已知点,在实习区内按闭 合导线或附合导线的形式布设首级控制网,首级控制 网的等级为图根控制; 3、导线测量要求 (1) 角度测量: 用DJ6型经纬仪测量1测回,对中误差应小于1mm,一测回观测过程中,水准管气泡的偏离值不得超过1格,角 度半测回互差应不大于40"。 角度(或方位角)闭合差限差:60"n (2) 距离测量 用钢尺或全站仪测量。用钢尺测量时,每条边均应往返测量各1次,往返测互差应小于1/3000;用全站仪测量时, 应往测或返测2次,两次互差应小3m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1/2000. 五、高程控制网测量要求 1、高程系统:校内独立高程系 2、高程测量:根据实习区内(或附近)的已知点,布设 一条图根闭合水准或附合水准作为首级控制网,水准 用DS3型水准仪测量,高差闭合差限差为12n(mm)。 六、碎部测图 碎部测图采用经纬仪测绘法, 困难地区可角度交会、距离交会或

GPS测量操作步骤

2016年本人实习总结GPS测量操作步骤 1、室外架设基准站。 选择视野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基站,基站附近不应有高楼或成片密林(卫星接收不好)、大面积水塘(多路径效应严重)、高压输电线50米,信号发射塔200米(有干扰)。基站一般架设在未知点上,后面的说明均针对这种情况。提示:基站位置第二天还要使用的话,做好标记点用来摆基站。第二天直接对中整平,量好天线高输入基站设置里面即可,切勿再重新平滑,不然前一天的参数会没用!!! 2、打开GPS基准站接收机,打开手簿,设置项目 ①双击打开Hi-RTK道路版 ②文件→项目→新建→输入项目名 ③参数→坐标系统,在椭球选项卡选择控制点的当地椭球(例如北京-54),投影选项卡输入中央子午线(例如117。),椭球转换、平面转换和高程拟合均选择无。 3、设置基准站 ①GPS→接收机信息→连接GPS→连接→选择仪器编号进行连接,如果编号不在列表中点击搜索,搜索到点击停止→连接→等待数据板信息出现后即认为连接成功。 ②菜单→基准站设置→位置(左下角)→等卫星锁定后,输入天线高,点击平滑进行10次平滑采集,打勾→数据链(左下角中间,如使用电台为“外部数据链”,手机卡则为“内置网络”)→内置网络、GPRS、CMNET、服务器IP(右边文件里面选择中海达1或中海达2)、

ZHD、分组号(前四位当地区号,后三位为小于255的三位数如008,163等)、小组号(分组号后面三位数如008,163等)→其他→差分模式(RTK)→差分电文(CMR)→等待弹出设置成功后点OK,观察基站差分灯和电台收发灯是否一秒闪烁一次。 ③菜单→断开GPS 4、设置移动台 同样方法使用手簿连接移动台。 菜单→移动站设置→内置网络(如使用电台为“内置电台”,频道为基站外挂电台的频道)→其他→差分电文格式(CMR),和基站的一模一样→点确定设置成功后点OK。点击右上角“X”退出。 5、求解转换参数(四参数+高程拟合) ①到达欲参与求解参数的点位后,将对中杆放置水平,点击测量,进入测量界面。点击平滑采集按钮采集坐标,回车保存。同样采集其他欲求参数的实地坐标。 ②将控制点坐标添加进控制点库。在测量界面,菜单→控制点库→→输入点名和x、y、h(类型选择xyh)→对勾保存。同样添加其他控制点坐标。 ③参数→坐标系统→参数计算→添加→源点右边的→记录点 库中选择记录点1→目标右边的→控制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对应的54或80已知控制点→保存。同样的方法将其他参与参数解算的坐标点对添加进来。至少应该有2个坐标点对。 ④点击解算。观察比例缩放因子K是否接近于1(至少0.9999……

《GPS定位测量》标准

《GPS定位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GPS定位测量》是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C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如下:教会学生使用GPS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测图、施工测量与放样;本课程在《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图》课程之后开设,与《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其后续课程为《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摄影测量外业》、《工程变形测量》。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GPS定位测量时,要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同时理解CORS (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ORS技术进行施工测量与放样。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施工测量与放样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GPS定位测量这一工作领域的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测图、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知识的教学思路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合格的测绘成果。《GPS定位测量》课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GPS放线及测量操作步骤

GPS放线及测量操作步骤 GPS测量是利用两台GPS接收机接受空间轨道上4颗以上GPS卫星发射的载波信号, 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求出两台GPS接受机天线相位中心的距离。本节试介绍GPS全球 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包括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卫星定位控制点位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丁6条。 (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丁必要观测基线数的 1.5倍。 (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 (6)对丁采用GSP— RTK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 @建筑界一哥 二、卫星定位控制点位的选定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丁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 (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三、G PS外业观测 1 . GPS观测准备工作 (1) GPS接收仪的一般性检视

主要检查接收机各部件是否齐全、完好,紧固部件是否松动与脱落,设备的使用手册及资料是否齐全等。 (2)通电检验 通电检验的主要项目包括:设备通电后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和仪表工作情况,以及自测试系统工作情况。当自测试正常后,按操作步骤进行卫星捕获与跟踪,以检验其工作情况。 (3)试测检验 试测检验主要是检验接收机精度及其稳定性。试测检验是在不同长度的基线上进行,两台GPS接收机所测的基线长与标准值比较,以确定接收机的精度和稳定性。通常至少应在每年使用接收机前进行一次检验。 (4)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及观测时段的选择 GPS定位精度与观测卫星的几何图形有密切关系,卫星几何图形的强度越好,定位精度越高,从观测站观测卫星的高度角越小,卫星分布范围越大,则几何精度因子GDOP值越小,定位精度越高,通常要求GDOP值小丁6。@建筑界一哥 通常GPS接收机的商用数据处理系统都带有卫星可见预报软件。使用软件时,需在当前子目录下存有前观测时卫星星历文件;调入预报软件后,输入预计观测站的概略坐标、预计观测日期和观测卫星的高度的截止角。软件首先读取前期卫星星历文件的卫星日程表,软件按预计观测日期计算卫星位置,再利用测站坐标计算卫星高度角,选取高度角大丁高度的截止角的所有卫星进行预报,按时间顺序列出所有可见卫星信息。 2.观测工作观测工作包括天线安置,GPS接收仪安置与操作,气象参数测定及测站记录等。

GPS动态测量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1 总则 1.1 为了GPS RTK技术在治黄测绘及其它相关领域内推广应用,统一RTK作业方法、仪器使用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特制定本规程。 1.2本标准参照与引用的标准 1.2.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1.2.2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1.2.3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 1.2.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1995)。 1.3 本规程适用于四等平面以下、等外水准控制测量、放样测量、地形测量(包括水下地形测量)、断面测量,以及当采用RTK技术辅助水文测验、河道冲淤监测时亦可参照本规程。 2 术语 2.1全球定位系统(GPS )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是由美国研制的导航、授时和定位系统。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监控站、和用户站三部分组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GPS系统的特点是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2.2 实时动态测量(RTK) Real Time Kinematic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GPS测量操作步骤

G P S测量操作步骤 1、室外架设基准站。 选择视野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基站,基站附近不应有高楼或成片密林(卫星接收不好)、大面积水塘(多路径效应严重)、高压输电线50米,信号发射塔200米(有干扰)。基站一般架设在未知点上,后面的说明均针对这种情况。提示:基站位置第二天还要使用的话,做好标记点用来摆基站。第二天直接对中整平,量好天线高输入基站设置里面即可,切勿再重新平滑,不然前一天的参数会没用!!! 2、打开GPS基准站接收机,打开手簿,设置项目 ①双击打开Hi-RTK道路版 ?文件→项目→新建→输入项目名 ?参数→坐标系统,在椭球选项卡选择控制点的当地椭球(例如北京-54),投影选项卡输入中央子午线(例如117。),椭球转换、平面转换和高程拟合均选择无。 3、设置基准站 ?GPS→接收机信息→连接GPS→连接→选择仪器编号进行连接,如果编号不在列表中点击搜索,搜索到点击停止→连接→等待数据板信息出现后即认为连接成功。 ?菜单→基准站设置→位置(左下角)→等卫星锁定后,输入天线高,点击平滑进行10次平滑采集,打勾→数据链(左下角中间,如使用电台为“外部数据链”,手机卡则为“内置网络”)→内置网

络、GPRS、CMNET、服务器IP(右边文件里面选择中海达1或中海达2)、ZHD、分组号(前四位当地区号,后三位为小于255的三位数如008,163等)、小组号(分组号后面三位数如008,163等)→其他→差分模式(RTK)→差分电文(CMR)→等待弹出设置成功后点OK,观察基站差分灯和电台收发灯是否一秒闪烁一次。 ?菜单→断开GPS 4、设置移动台 同样方法使用手簿连接移动台。 菜单→移动站设置→内置网络(如使用电台为“内置电台”,频道为基站外挂电台的频道)→其他→差分电文格式(CMR),和基站的一模一样→点确定设置成功后点OK。点击右上角“X”退出。 5、求解转换参数(四参数+高程拟合) ?到达欲参与求解参数的点位后,将对中杆放置水平,点击测量,进入测量界面。点击平滑采集按钮采集坐标,回车保存。同样采集其他欲求参数的实地坐标。 ?将控制点坐标添加进控制点库。在测量界面,菜单→控制点库→→输入点名和x、y、h(类型选择xyh)→对勾保存。同样添加其他控制点坐标。 ?参数→坐标系统→参数计算→添加→源点右边的→记录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目标右边的→控制点库中选择记录点1对应的54或80已知控制点→保存。同样的方法将其他参与参数解算的坐标点对添加进来。至少应该有2个坐标点对。

三等水准测量注意事项和记录手簿样本

三等水准测量注意事项和记录手簿样本 水准测量是水文测验的基础工作,是做好测验工作的前提,直接影响测验工作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较高,需使用不低于国内水准仪系列的S3以上级别的水准仪。水准尺、水准仪使用前,应进行相应等级的全面检验与校正。 水准标尺应采用双面水准尺,如受条件限制,可采用单面水准尺按一镜双高法施测。观测顺序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 允许视线长度应小于等于75m,单站前后视距不等差应小于等于2m,测段累计前后视距不等差应小于等于5m,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测量时更应注意此项要求。 采用中丝读数法测量时,同尺黑红面读数差应小于2mm,同站黑红面所测高差只差应小于3mm。 三等水准测量应读记至1mm,计算平均高差取至0.5mm,视距差和视距取至0.1m。 每一个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其仪器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尺必须互换位置,以消除由于水准尺产生的误差。 在计算高程时,中间转点的高程不必计算,只计算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由引据水准点计算,不必用中间转点高程推算。需要复测和引测的各水准点高程记至mm,采用“四舍六入”法进行取舍计算。 往测和返测均应计算累加检和成果。 12号尺必须记为4787mm,并应为往测第一个仪器站的后视观测尺(返测时必须换尺),13号尺必须记为4687mm。 工作间歇时,应选择两个坚实可靠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进行双测。在间歇点上做上标记,间歇后应进行检测。 测量完成后,需进行闭合差计算,我局各测站水准点引测点引测距离均在1公里以内,闭合差必须控制在12mm以内。水准测量成果超限时,应重测。若在本站检查发现后应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符合限差要求的测段或间歇点开始重测。 往返测各水准点高程均应进行闭合差改正计算。闭合差改正计算可按仪器站数的比例进行反号分配。 δi= -(n i/n)*Δh δi——闭合差改正数

四等水准测量心得体会

四等水准测量心得体会 篇一:测量学实习报告及心得体会 前言 本次测量实习是在课堂教学期间在实习场地集中进行的测绘实践性教学,是各项课间实验的综合应用,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所以由学校统一部署安排,我们园林111班所有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测量实习。通过实习,不仅了解基本测绘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施测计算、地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而且可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基础,还能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在实习中应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踏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1、实习时间:XX年11月12日——11月16日 2、实习地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10号学生公寓 3、小组信息:组长: 组员: 组员分工:选点与跑尺:观测与读数:记录与计算:描点与绘图:为了让每个成员掌握测量的全过程,我们轮流进行各项操作。 4、实习目的: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训练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练习并掌握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测量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本次实习将以上基本观测量的量测方法于一项任务中,即测绘校区平面图。 5、实习任务: 1、平面控制测量(闭合导线路线的测量): 布设闭合导线,自己建立坐标系统,规定第一条导线的坐标方位角,根据测量各导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来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2、高程控制测量(普通水准路线的测量):建立高程控制网,可借用闭合导线平面控制网(理工辅楼和理工楼室内地坪高程为+米),测绘各导线点的高程。 3、碎部点的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绘制):测量典型地物点与导线边的距离、角度和高程,测绘地物的位置。 在实习过程中,所有外业观测数据必须记录在测量手簿(规定的表格)上,如遇测错、记错或超限应按规定的方法改正;内业计算也应在规定的表格上进行,全部实习结束后,应对成果资料进行整理编号。 6、要求:

四等水准及闭合导线测量实习报告.doc

《实习报告》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练习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数和怎样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程;2.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与读数等基本操作要领; 3.掌握导线的内业计算;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测量作业一般问题的能力。二.任务: 1.控制点高程测量; 2.导线长度测量; 3.水平角度测量; 4.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5.标记点之记,完成成果。 三.要求: 1.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主要仪器的性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2.掌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和三级导线测量的规范。 四.实习方法:自动安平水准仪、DJ6经纬仪的使用。 实习内容 一.实习项目: 1.外业测量: (1)测量控制点高程;

(2)测量控制点间距离; (3)测量闭合导线内角。 2.内业计算: (1)计算控制点间高差,推算各点间高程; (2)计算个控制点间距离及相对误差; (3)计算个内角闭合差及内角; (4)根据以上计算数据推算个点坐标。 二.测区概述: 测区为校园内测量实训场,面积大约30亩。地势平坦,有花园、小树林。其中有几个建筑物分别为网球场、校医务室等。测区内有个小湖。测区周围有安澜路、求新路、启智路等。 三.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四等水准测量: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差hAB。在A、B两点上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架可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即水准仪,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截在尺上的位置分别为M、N,过A点作一水平线与过B点的竖线相交于C。因为BC的高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 1.每一站的观测顺序 后视水准尺黑面,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 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 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 (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 (10)= [(5)-(6)] × 100 (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 (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 (17)= (8)-(7) (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取“+”或取“-”应根据后、前视尺的K值来确定。 +(17) ±0.100]/2,作为该站测得的高差值。 表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记录和计算校核的顺序。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定已知成果可否利用。 (2)图上初步选线 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上设计拟定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应尽量选设在地势平坦、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水滩、沙土、易塌陷易受雨水冲刷的地区。选线的同时还应考虑水准点的埋设位置。最后绘制一份水准路线布设图,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出水准路线、水准点的位置,注明水准路线的等级、水准点的编号。 (3)实地选线 在图上设计的基础上到实地选线。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如沿线的实际坡度、土质特征来修改图上的设计路线,确定最有利的水准路线。同时选定水准标石埋设的确切地点。水准点应尽量埋设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之处。墙脚水准点一定要选设在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水准点的密度应满足测量任务的需要,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4)埋设标志 水准点位置确定之后,按规范规定埋设水准标石(如图4-2)。水准标石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